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外汇堂』·专业外汇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jenny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大衛‧艾克:雄獅醒來9 - 爬蟲腦 月球矩陣 /其他修行人資訊

[复制链接]
91#
 楼主| 发表于 2019-10-8 20:34:2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jenny 于 2022-10-25 21:22 编辑

【拉瑪那.馬哈希】 初學者講義---“核心教導"


Upadesa Saram "Teaching Essence"

初學者講義---“核心教導”---拉瑪納馬哈希尊者


*Saram : 初學

*Upadesa: 優波提舍-對於甚深而簡要的法義,用問答方式來解說,故稱為論義.


終極真理,如同拉瑪納馬哈希和尼撒噶達塔馬哈拉奇,以及在他們之前的所有先哲們所明確陳述過的,也即“既無創造,也無滅壞”,“即無生也無死”,“既無命運,也無自由意志”,“既無任何方法路徑,也無任何造作成就”。所有一切都是意識覺知。---摘自"Who Cares?"《誰在乎?》Ramesh Balsekar拉馬虛


在1927年,拉瑪納馬哈希尊者結集了一個有30偈的詩文,精煉總結了他的教法。不像其他的作者,他結集出這樣一個無須修改的完整韻文。他極其看重這篇韻文的充分重要性,並為這篇韻文配備了四種主要的印度方言。


下面所列出的是由拉馬虛的弟子-謝瑞什默西-所整理的英文翻譯版的一個節選部分。


1.在因緣業力的浩瀚大海裡,伴隨著行為活動的突發性和結果的暫時性。如果一個人把這些突發和暫時的無常變動現象,都當成“我的”行為活動,那麼對於“擁有自由意志”觀念想法,就會抓的更緊,而且愈加強烈。(有完全選擇權決定權的)個體“做者”感,帶來了過失感-自責內疚感-悔恨感,或者驕傲自滿-自鳴得意的自尊自大-傲慢感,並在事實上阻塞了對精神意識的認知了解:所有一切事物的發生和變化,都遵循於那“獨一整體(GOD)”的意向。


2.認清所有一切行為活動的發生,純粹是完全來自於“獨一整體”的意向,那麼當一個人,全部接納這樣的認知,並且把結果和承繼延續的影響後果,都作為整體的惠賜來接納認可,那麼心智就會被純化而純淨,並且從各種各樣諸多期望值的纏縛裡解脫自由。


3.這“獨一整體”為了他的娛樂玩耍,構造了這個宇宙世界,通過數十億,數万億的“身體-心智”組織機體,正在扮演著這完美的遊戲---對此的了解和接納認可,要比反复吟誦“上帝”(獨一整體的象徵)的種種神聖名號更好,而反复吟誦“上帝”的神聖名號,反過來又要優於去崇拜“以人的身體心智和語言塗抹營造的”上帝形相。


*  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 [見] 如來。---《金剛經》

jenny: 無量無邊的世界, 佛法統稱十法界-----佛世界 / 等等
有形無形 / 色相/ 聲相
見到什光, 聽到什音 ; 光色相, 聲色相
皆是虛妄

不能 [見] 如來=不能見..你本的面目


* [見]念xiàn 古通"現",顯露,揭露。


4.“獨一整體”它本身呈現出了“現象”,當有這樣一個認知了解時,這個人經由“獨一整體”的恩澤慈悲,感受到---在“一切可知覺的,無常變化的現象“內---那“獨一整體”的【存在】,這個人因為對“獨一整體”八重構造的崇敬,就獲得“整體”的祝福而不漏失他的響應能力。


5.了解並且深深的懂得:沒有任何事物的發生是遵循(個體)“我的”意志,只是純粹的全然的觀睹和見證---在“獨一整體”的意向下,那數十億,數万億的“身體-心智”機體的行為活動表演---這是最卓越完美的。這優於去吟唱讚頌“上帝”(獨一整體的象徵)的讚美詩,或者反复吟誦“上帝”(獨一整體)的神聖名號。


6.了解並深深的懂得:“獨一整體”的意向,在時時刻刻的周流遍滿,不帶有任何“個體”認同去觀睹和見證現象的發生,那麼此時,這就好像清透的酥油,連續的流注,或者好像一條河,流暢的涓涓湧動。這就是真正的冥想。這比帶著“個體自由意志”的妄想去打坐要強的多。了解並深深的懂得“我在”就是“整體”,這“非二元”的態度是更為浩瀚遠大,清純和淨化,並且遠超---把上帝和“我”之間假定成- --有差別不同的“二元”的心態,(並且在這個心態下)進而努力奮鬥,苦苦掙扎著去和“上帝”合一,和“獨一整體”合一。


7.承蒙“獨一整體”或者導師的恩澤惠與,當一個人連續不斷的,穩定堅固的駐於“我在”,攀援不斷的心智就安靜止息,全無攀援;伴隨著一個“一切與個人意志無關”的認知了悟,也即:根本沒有這樣一個---去參與,捲入牽扯和關聯的---個體的“我”,這就是無上的供養,無上的虔誠和愛。


8.承蒙“獨一整體”或者導師的恩澤惠與,那攀援不斷的心智消融在“核心”裡,這就是真正的供養,奉獻,瑜伽和了悟。透過調息的運用,心智被調暢,柔和平緩下來,猶如用一張網抓住的一隻躁動的小鳥,被舒緩安定下來。那時,這樣的平緩安定的心態,就有助於去觀察審視“攀援不斷的心智”在那一時刻裡參與的種種牽連攀援。( jenny: "援" , 應該是 "緣" ?  )


9.想法念頭和呼吸,它們的起源都在意識覺知內。


10.當心智專心致誌全神貫注在工作或者其他的事情上,那個躁動攀援,念頭橫生的心智就不那麼躁動不安了,這也許可以被說成是,心智暫時的被攝伏住了,但隨後它還會再次活躍躁動起來。“獨一整體”是做者,而根本不存在某“個人”沒有任何“個體”擁有任何掌控權來控制念頭想法 它們的活動”,憑藉對此的深深的領悟和承認,此時那攀援不斷的心智就完全被視為無關緊要,隨之這就可以被稱之為:“在'身-心'機體裡的這個攀援的心智已經死亡,而只剩下自動操作運轉的心智,即“ 成所做智”。


11.心智的不斷攀援拉扯,可以通過控制呼吸來臨時的延緩和暫停。
只有當完全的了悟和承認“獨一整體的意向是時時刻刻周流遍滿,而各種各樣種種不同的形體,只是一些“獨一整體”所控制木偶根本沒有它們自身的個體自由意志”,此時,這心智的不斷攀援拉扯才被止息而湮滅。

伴隨這深刻認識和確定承認,三種美好的事情發生:根本不存在“某個人”,也沒有了某“個體”感受到過失悔恨-自責內疚,或者驕傲自滿-自鳴得意-自尊自大,感受到挫敗和沮喪,或者有某種“不和”的敵意感。
生活變的率真,輕鬆而簡單



12.智者,他的心智攀援拉扯已經被摧滅,因為他接受事實,完全確定的承認事實,也即“除非獨一整體的意向,否則不會發生任何事情”,智者完全放鬆,舒適的躺在“我在”裡,帶著“無個體”-“非個體所為”的認知而“無所不為”,從事一切行為活動,因為他完全清楚的知道,“覺知”是遍及並且貫穿數十億,數万億的“身體-心智”機體的獨一無二的“大能”,是職責運轉的核心。“這心智的不斷攀援拉扯是什麼?”當做這樣的質詢探查時,這攀援的心智就直接明白了,它沒有任何自由意志,停止認定它自己是一個有自由選擇權和控制權的“做者”(它無須為非它所做的任何事情承擔責任)並且給“我在”感讓路。穩定持續住在“我在”感上,這就是直接道路。(直心,直了)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 ---老子《道德經》

“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覺悟者)”“直心是道場” ---六祖《壇經》


13.普通常人的內心裡,當一個念頭想法升起呈現,個體自我就像一個收貨員一樣把它抓住,把它當成“我的想法”,並且參與其中,捲入其中的複雜關聯關係漩渦。那心智思想什麼都不是,只不過就是個體自我把一個想法念頭和它的複雜關係互動進程(思維過程)視同為自己,並且全然參與其中。在覺悟的智者內在中,當一個念頭想法升起時,觀睹見證它的發生,根本不和念頭想法發生牽扯,也不參與和捲入。拉瑪納馬哈希尊者說“智者根本沒有心智思維,並因此對他而言根本沒有他人和別物。”


14.當一個人質詢探查---這個“我”從哪兒來的?此時會沉入意識覺知,揭露出那真相,作為“玄妙催眠狀態”的一部分,這“我”事實上是由“整體”而來。“整體覺知”創造了個體自我感,同時“整體覺知”也會調用發起“自我質詢”的進程,來摧滅個體自我感。


15.當我們完全確定的接受和承認---“獨一整體”的意向是時時刻刻周流遍滿,根本沒有“個體”的自由意志,那麼這個被看成“做者”的“我”,就越來越萎縮消失,一直到完全消失,徹底融入(普遍的一體的)意識覺知。


16.當完全徹底的接納承認『所有一切都是普遍的一體的意識覺知』的時候,個體的自由意志“作者感”消失,在日常清醒狀態期間裡,攀援不斷的心智思想不再存續,心智安寧平靜如同處入深眠狀態一樣。所持續留存的,就是純粹的“覺知”之光---堅不可摧猶如金剛的“我在”。


“觀一切法,由因緣和合而生,自性本來空,無作者,無受者。如此通達者,謂之解脫之門。”《智度論》

“因緣生法如響,諸行如化如影,  清淨法眼見無作境界,

  證悟寂滅法性無二,具足實相法行,於一切相無著。”《華嚴經- 第二十四》






92#
 楼主| 发表于 2019-10-8 23:25:0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jenny 于 2022-10-14 02:10 编辑

###拉瑪那●馬哈希,書六: 不二智慧之明燈_1_第一章 蒙蔽

書 : 不二智慧之明燈~【拉瑪那 . 馬哈希】 - 第一章 蒙蔽


Chapter-1   On Superimposition
第一章 蒙蔽(疊覆,二次曝光,疊印,極其強烈的障覆)


*super-impostion: 疊覆,二次曝光,疊印,極其強烈的障覆
*imposition:完全不必要的,多餘的東西,印象深刻的某種事物在起作用,欺騙,蒙受

7 -12.
由於三種苦(tapa-traya)的巨大折磨,強烈的尋求從那纏縛中解脫,為了從這個痛苦煩惱的生存方式中解脫自由,一個通過了長期的四重成就法修習的卓越弟子,親近一個傑出的導師並且祈請:尊者,導師,慈悲之海,我皈依您!請您解救我!(*tapa-traya: 三種苦---變苦,苦苦,行苦。)
Master:
解救你什麼?
Disciple:
救我出離對生死輪迴的恐懼
Master:
捨棄那輪迴,別害怕。
Disciple:
我害怕這生死輪迴,無法越過這巨大的輪迴之海。所以我皈依您。您要救我!
Master:
我能為你做什麼呢?
Disciple:
救我!我無路可逃。就如同一個人頭髮燒著了,而那唯一要做的就是用水來滅火,所以正如您這樣的一位智者,是像我這樣被“三苦”之火折磨的人們那唯一的救護。您從輪迴的幻像中解脫自在,內心安寧並且沉浸在無與倫比,無始無終的“梵”的至福之中。您一定能夠救助我。祈請您救我!
Master:
如果你痛苦,那麼我能幫助你什麼呢?
Disciple:
像您一樣的聖者,就如同一位父親對他的孩子們一樣,不會看著他人痛苦不管。您對所有眾生的愛是沒有差別的。您是所有眾生的上師,運載我們超越輪迴之海的唯一渡船。
Master:
那麼現在,是什麼讓你感到痛苦?
Disciple:
被嚴酷而痛苦的輪迴之蛇所纏縛,我被弄的神魂顛倒,失魂落魄,苦痛而不堪忍受。大師啊,祈請您來救我出火坑,並祈請您告訴我,我如何能夠解脫自由。

13-17.
M.:說的好,我的孩子!你有靈性並且有一定修持。無須去驗證你做一個弟子的接受能力。你的言辭已經清楚的表明,你是適合的。那麼現在,請仔細聽我說,我的孩子!無上的【自我】,它“存在-知曉-極樂”,那麼誰能是那輪迴的“人”?怎麼可能真的存在這樣的輪迴?這是什麼引起的呢?它是從哪兒,它又是怎麼自我湧現的呢?由於這“非二元”的真實存在,你又怎麼可能被欺瞞,被哄騙的呢?在深睡中根本就沒有任何分離,也沒有發生過任何形式和方式上的改變,並且睡的如此酣暢和安寧,一個愚人醒來就大聲叫喚,喊道:“老天,我迷失了!”不變,不動,無形無相,至高無上,極樂的【自我】---你怎麼可能大呼小叫,長吁短嘆:“我墮入輪迴,我迷失了!”等等諸如此類的話?事實真相是,既無生,也無死;根本沒有“被生出來”或者“死去”的個體真實存在,根本就沒這回事!


D.:那什麼是真實存在呢?
M.:真實存在的只有,無起始,無終結,非二元,永無界限,永遠自由,淨,覺,獨一,無上,極樂,知曉。


18.
D.:這樣的話,請告訴我,這個好像雨季那樣烏云密布,層層遮蔽,覆蓋了我的這個黑暗,這輪迴的巨大欺騙,這巨大的錯覺妄想是怎麼回事?

19-20.
M.:可以說,這就是幻想(Maya摩耶)的力量!如同一個人把給他的信件錯讀誤會,同樣的你把“非二元”完美的【自我】,錯覺誤會成一個“個體”。你哄騙自己,你真的是悲慘而苦難。但是這個錯覺,這個幻想是怎麼升起的呢?就好像睡眠中的一個夢,因為幻想它自身“無知”,幻想它自身不真實,這“無知無明,愚昧”本身就是虛構的幻想,在這個虛假幻想中,這個輪迴顯現出來。你的錯覺就在於此。

21-24.
D.:這個“無明,無知,愚昧,蒙蔽”是什麼?
M.:仔細聽著。在這個身體裡顯現出一個幽靈一樣的幻影錯覺,那個“假我”,斷言這身體是它自己並把這身體據為己有,這被叫做“jiva”(個體靈魂)。這個“jiva”始終倒向外表現象和肉體上的傾向與愛好,執著的認為這世界是真實的存在,而且誤以為他自己是“有自由選擇決定權的做者”,是愉悅享樂,痛苦悲慘的體驗者,經歷者,渴望得到這樣和那樣的東西,想要這個,還想要那個,從未回想起他的真正本質,沒有鑑別力,也沒去質問自己“我是誰?這個世界是什麼?”,因為從未回想起他真正自我,也無從知道他自我,所以只是在輪迴幻夢中游盪著。這個對“【自我】的忽略,沉迷外表現象而心不在焉,失去察覺的健忘”就是“無明”。


25.
D.:所有印度教聖典都表明,這個輪迴是“摩耶”的傑作,但你說,它是屬於“無明”,幻想是因為無明。那麼這兩個說法怎麼融合到一起?
M.:這個“無明”被稱為很多不同的名稱概 ​​念,諸如摩耶,Pradhana(原質冥態),非顯現的隱態,無知,大自然,黑暗,等等。因此,輪迴只不過是無知蒙蔽引發的。

26.
D.:這個“無知蒙蔽”是怎麼展現出輪迴的呢?


M.:無知蒙蔽,有兩個方面:遮蔽掩蓋,投射。
由這兩方面呈現出輪迴幻夢。遮蔽掩蓋有兩個方式。
其中一個,我們說:“它不是,它不存在”,
另一個“它根本不外露,不顯現,不出現,未知”。


27-28.
D.:請詳細說說。
M.:在一個師傅和一個學生之間的探討中,儘管智者教導說,唯有“非二元”的真實存在,而無明的人馬上會想“怎麼可能是非二元的真實現實?不會的,這不可能存在非二元,不是這樣的。”因為這個無始的遮蔽,即使教導了,這教導也會被蔑視而完全被忽略漠視,使得老觀念一直持續,這舊觀念頑固不化。這漠不關心,正是遮蔽掩蓋的首要方面。


29-30.
其次,在宗教典籍,以及和藹可親,令人信服的宗教大師們的幫助下,對這“非二元”的真實存在,他不甚了了,認為無須解釋,只是單純的真誠信仰,然而他無法深入探查,深刻體悟,因而只停留在一知半解的表面上,只是嘴上說“真實存在並不顯露於外”。“它不外顯”這只是知識教條上的了解,然而這“無明”的幻想,依然頑固留存。這個“它不外顯”的幻想錯覺,是遮蔽掩蓋的第二個方面。


31-32.
D.:什麼是投射(投影)?
M.:儘管他是不變,不動,無形無相,至高無上,極樂,非二元的【自我】,但是人對他自己的看法是把他自我,看成這個有雙手雙腳的肉體,有完全選擇決定權的做者,正經歷體驗的個體人;不但把這個所看到的身體(客體)認同為“我”,還相對於這個認同為“我”的身體(客體),把這個人和那個人,這個事物和那個事物,都看成分離相對的,彼此相異的客體,從而哄騙了自己。就用這個---自我哄騙的虛妄幻想,所錯覺感知到的---這個外部宇宙世界,把這個非二元真實存在給包裹起來形成一個“包膜”,這就是投射(投影)。這就是疊印,二次曝光,蒙蔽。

33.
D.:什麼是疊印?(二次印象,疊印,蒙蔽)
M.:把“存在”扭曲成“不存在”,把某種事物扭曲成“不是它”的東西---就好比,把一條繩子扭曲誤認為一條蛇,一個郵遞員扭曲誤認為一個小偷,把海面的海市蜃樓扭曲誤認為真。把一個臨摹仿造的虛假事物表象,套在一個真實存在上,把某一虛假事物的外觀表象投射在某一真實存在上,這就是疊印,蒙蔽。

(就如同在鏡子麵前的一支鋼筆,通過不同觀察角度去從鏡子裡觀看,我們看到了真實鋼筆“不同部分”的外觀表象,而這一部分外觀表像是真實的,畢竟這是鋼筆的一部分真實外形,然而它又是非真實的,因為它只是一個鏡子裡的“虛像”。這鏡像的鋼筆,並非真實的鋼筆,它只是這真實鋼筆的一部分錶面外觀,同時這鏡像臨摹複製本身就是虛像,雖然它反映出部分真實,但它的確還是假的,這虛像會隨著觀察角度的變化,呈現出虛像的變化。如果把鏡子臨摹複製的虛相認同為真,原本真實的鋼筆就會隨著觀察角度不斷的變動,似乎看上去具有千差萬別的不同“表面現象”。這個鏡像既不真實,也不完全虛假。即真又假。

通過鏡子來觀察真實事物,總是會看到真實事物的某一角度某一方面的外表形象,並把所看到的那個形象,聯想扭曲為另一種事物。把一條繩子,通過這樣的鏡像臨摹,在某一角度上,它的樣子幾乎就好像真的一條蛇。於是就認定了這“真”的有一條蛇。而一個郵遞員,通過這樣的鏡像臨摹,二次曝光反射,在某一角度上,它的表象,幾乎就真的像一個小偷,於是就認定了這“真”的有一個盜賊。通過這個“鏡子”來看真實,就總是會把某一角度所看到的影像,認同為真實的其他事物。這就是把“臨摹的虛假表象”套在了一個真實存在上。第一次曝光,通過某一角度把真實的鋼筆曝光成鏡子裡的虛像,第二次曝光就是把這個觀察角度所看到的虛像,重新第二次認知辨識,並認定為另一“真實”事物。這就是二次疊加,蒙蔽,包裹。把假像包在真的上面。把類似和近似卻並不全等的某一角度投射疊印來的鏡像,認同為全部和真實。)

34.
D.:虛假的幻相疊印在真實事物上,這真實事物是什麼,根本的本體,存在實體嗎?
M.: “非二元”的【存在-知曉-極樂】,或者至高無上的梵,就是真實存在實體。就好比,虛假的“蛇”的名稱,概念和結構模樣,被疊加複印在一條真實的繩子上,同樣的,在這“非二元”的真實存在實體之上,疊加套印了各種門類各種層級的“有感知事物能力的有情眾生,以及無生命的事物”。於是因此,各種名詞概念和結構現象,這些名相就經由這疊印的化妝打扮,顯現為這宇宙,形成這個蒙蔽。這是虛幻的表面現象。

D.:在這個非二元的真實存在上,誰在哪兒引發了這個疊印,這蒙蔽?

M.:摩耶(Maya)

D.:摩耶是什麼?
35.
M.:它是對於---前面所描述的【梵我】---無知不明的“幻想”。

D.:這個無知不明的幻想,又是什麼?

M.:儘管話說起來,【自我】就是【梵】,但這不是對【梵我】的學術概念上的知識。那些阻塞住這個【自我】認知了解的,就是對“無知不明”的幻想。那些阻塞【自我】認知了解的就是“無明”。

D.:這個“無知不明”的幻想,是怎麼投射出這個世界的呢?

M.:正如對本質本體的無明蒙蔽,換句話說,繩子映射成一條蛇的臨摹幻影,因此對【梵我】的無明蒙蔽,映射出這個世界。

43-50.
M.: “梵的能力是無窮無限的。在這些能力中,那內在力量經由它的放射和照耀而彰顯出來。”

D.:那些不同的力量是什麼呢?

M.:在有情眾生中的“知覺力,感覺能力-【識】”;【風】的“運動能力”;【地】的固態能力,穩固力,【水】的流變,變移性能力,【火】的熱力,激烈迸發力,【空】空靜空閒不佔用,承載一切,接納一切的包容力,衰敗消亡事物中的衰變蛻變趨向力;還有更多更多都是大家耳熟能詳的。這些能力始終歸於“不變異,不顯現”,而隨後才顯現出它們自身。它們不可或缺的一直 [潛在] 於非二元的梵,就如同孔雀羽毛的那些鮮豔奪目的顏色,潛伏存在於孔雀卵中,或者如同枝繁葉茂的榕樹,潛在於那微小的種子裡。芥子納須彌,一粒極其微細的種子裡,潛在休眠著整個宇宙的所有事物。

D.:如果所有一切能力是潛伏休眠於這獨一的梵內,為什麼它們不同時同步的一齊彰顯?

M.:樹木,莊稼,草本植物,匍匐植物,等等,注意它們的種子,它們是怎樣被大地容納和控制的,這些種子中,只有一部分發芽並向外生長,依循著土壤,氣候,季節和活動週期。所以同樣的,對於現象的表現類型和彰顯的程度力度,都由條件,狀態而定。梵(摩耶Maya的所有一切才能能力的底層根本本體),連接結合【想】的能力,此時,這個能力展現為【心智】。於是,始終潛伏,休眠靜止的摩耶Maya,霍然從至高無上的【梵我】-所有一切的共同源頭,噴湧顯露為【心智】。隨之,這個心智塑造出所有宇宙。瓦西斯塔Vasishta就是這麼講述的。 (瓦西斯塔Vasishta,這是梵文的英語寫法,一個古老大師的名字,搜索一些資料,他似乎是《梨俱吠陀》的主要作者。《梨俱吠陀》的成書時間大致是在公元前2000至1500年之間,由於印度古人不慣用文字記述,《梨俱吠陀》實際上是靠婆羅門祭司們代代口耳相傳,爾後才有手稿。有的資料把吠陀思想產生的時間推延到公元前7000年。---譯者註)

51.
D.:這個產生摩耶MAYA投射力(預測,構想,投射,突起)的這個心智,它的特性是什麼呢?

M.:去“想起”(回想,追憶,記憶,使自己回想起一時忘掉的)諸概念,諸想法,或者諸“潛在”,就是它的特性。由於它所容納的內容,它包含有諸“潛在”,並且,以兩種方式,顯現於那意識覺知觀睹下,這兩種方式為“我”和“這個事物”(如此,如彼,這樣和那樣)


D.:這些方式又是什麼呢?

M.:它們是概念“我”(總的印象“我”)和概念想法上的“這個”,“那個”,等等,對顯現事物的總印象。


52.
D.:這個概念印象“我”是怎麼被覆蓋疊印在意識覺知“觀睹”上的呢?

M.:猶如銀色光澤被包覆疊加在珍珠的“真珠質”上,讓真珠質顯現為銀色,同樣的,概念印象“我”包覆疊印在本質覺知觀睹上,就把這本質覺知觀睹顯現為“我”,也就是這個體自我意識ego,看上去彷彿這覺知觀睹和個體自我意識並沒差別,恍若這“個體自我”本身。

53.
正如一個人,鬼迷心竅,被某種潮流風氣哄騙驅使,而在行為表現上完全判若兩人,同樣的,這覺知觀睹被概念“我”所染,遮蔽忽略它的真正本質本性,就把它自身呈現為“個體” 自我意識 ego。

54.
D.:這不變而恆常的覺知觀睹,怎麼可能把它自身錯認為是變動無常的個體自我呢?

M.:就好像精神錯亂的一個人,覺得他自己飛在半空中,或者好像一個癲狂的醉漢,或者好像一個思維散亂的精神病人,思維混亂而語無倫次的瘋子,或者好像一個正在夢中遨遊的痴心妄想的做夢人,或者一個鬼迷心竅的人所做出的古怪行為,儘管“覺知觀睹”本身,它不動而恆常,清淨純粹,然而在虛構的幽靈般的個體自我意識的染著,蓄意包裹覆蓋下,就變化顯現為“我”。

55.
D.:是心智的“概念我”,把覺知觀睹修改顯現為個體自我意識的嗎?或者在觀睹覺知裡,心智的概念“我”本身被修飾成個體自我意識?

56-57.
M.:這個問題不可能出現,由於除了【自我】就再無任何真實存在物,所以它自己無法對它自身顯露去了解明白它自身。(菜刀無法依靠砍開自己來了解自己“切割”的能力。磅秤無法依靠稱量自己,來表明它自身的“稱量”能力。)因此它必須喬裝改扮成“個體自我”來顯露【自我】 。

D.:對此請您更深入的解釋。

M.:就好比對繩子這一事實真相的“無知”,“無知”本身不可能把真實的繩子伸展成蛇,但只須把繩子虛構成---看上去像一條蛇;對水的“無知”並不能顯現真實的水本身,就把水虛構顯現成流動,泡沫和波浪;對火的“無知”無法顯現真實的火本身,就把火虛構顯現為火花和火光;對土的“無知”無法顯現真實的土本身,只能把土虛構表現為一個容器,同樣的,對“觀睹見證”這內在力量的“無明”,無法展現“觀睹見證”自身,只能把目擊觀睹虛構呈現為“個體自我ego”。

58-60.
D.:大師,【自我】透過“摩耶Maya”被分離,碎裂成個體的“我”個體自我意識,怎麼能這麼講呢?【自我】不與萬法為侶,和任何其它事物都無關;就好像“乙太”,它始終純淨,無雜無染,不變,不動。摩耶是怎們能夠觸動染污它的呢?【自我】的分離碎裂,就好比說“我看到一個人掌控了“以太”,然後把它塑造成一個人;或者用風捏了個酒桶,這不是個荒誕的說法嗎?我現在陷入輪迴之海。救救我吧。

61.
M.:摩耶被叫做摩耶,就因為它能夠把“不可能”虛構營造成“可能”。這是能力,把這能力帶入觀察,這個能力就使得併不始終存在的東西,非恆常的事物,看上去清楚生動能被理解知道,就好比一個魔術師,讓他的觀眾看到了一個空中樂園。如果一個人能夠這麼做,摩耶就不能那麼做嗎?對此,一點也不荒唐。

62-66.
D.:請您再透徹的講講。

M.:現在仔細考慮睡眠引發夢境幻象的能力。一個人關起門來,躺在一張小床上沉入睡眠,在他的夢境裡塑造出迷人的飛禽走獸形象;這個做夢的人睡在他的家裡,而夢境幻像裡所呈現的他,正漫步在貝納勒斯的大街小巷裡,或者塞圖的沙灘上;儘管這做夢的人,不動,不變,穩定的躺在那兒,然而在他的夢境幻像中,他正飛在半空中,一頭栽進一個深淵,或者一刀砍下他自己的手然後把它抓在他手裡。對夢境本身而言,是否穩定連貫,是否前後一致,並不是必須的,穩定或者不穩定都無所謂。在夢境幻像中,無論閃現什麼,佔有了什麼,都是恰當的,合理的,而且都不被批判,無可指責和挑剔。如果說這麼簡單的睡眠,都能夠通過做夢來把“不可能”虛構成“可能”,那麼以摩耶那無所不能的幻力,創造這個難以描述的宇宙,又有什麼奇怪,用得著那麼驚訝嗎?這摩耶,是它的完全本能。

67-74.
為了去描述說明它,我得給你講述一個來自於瓦西斯塔瑜伽Yoga Vasishta的簡短故事。有個國王叫做拉瓦那,有一天在王宮的朝會時,一個魔術師出現在他面前。他迅速的走近國王,向國王行禮致敬,並說:“陛下,我想展現一個奇觀給你,看!”說著,這魔術師,在國王面前揮動一個孔雀羽毛做的“連枷”。國王就被弄的眩暈恍惚起來,忘記了他自己,並且看到一個巨大的幻像錯覺如同一個離奇的夢。他發現一匹馬就站在他面前,他騎上馬奔馳狩獵在一個森林裡。在漫長的狩獵之後,他焦渴難耐,找不到水喝並且越來越疲乏。就在此時,一個種性低賤的女孩忽然出現在眼前,拿著一個泥盤子裝著一些粗鄙的食物。由於極度的飢渴驅使,他扔下了所有的種性制度上的限制,扔下了他的自尊心,請求那女孩給他一些吃的喝的。那女孩強迫他答應,必須娶她為合法妻子才給他吃喝。他毫不遲疑的答應了,接過她遞過來的食物,後來跑進她所居住的小村子,它們倆就做了夫妻,生活在那裡,並生下了兩男一女。 自始至終,這國王一直坐在國王寶座上沒動。而就在那短暫的一個半小時的時間間隔裡,他被導入另一貌似真實的悲慘人生,持續了有好幾年。瓦西斯塔Vasishta用這樣的模式,對Rama講了幾個長篇故事,就是為了讓他銘記,那“摩耶”的神奇絕妙的扮演,通過摩耶,那“不可能”是如此輕易的虛構成“可能”。

75-76.
超越了這心智伸展攀緣的力量,就沒有錯覺幻象,然而沒人不被它哄騙。它的特性是去把那“不可能的”完美達成。沒什麼能夠逃脫它的力量。甚至於無染,清淨,不動,不變,恆常的【自我】,也被虛幻成了,看起來好像無常,變化,被染污的。

D.:怎麼會這樣的?

M.:看看這天空是怎麼樣的,這天空是不可分的清澈無污點的,但看上去是藍色的。那至高無上的【自我】儘管永遠純淨無雜,然而一直被個體自我意識所包裹覆蓋,一直穿著個體自我的外套,被虛幻展現為血肉靈魂的人,就好比這個拉瓦那國王,扮演著這個低賤卑微,苦 ​​難悲慘的人生。

77.
D. :如果這至高無上的【自我】通過接連結合心智的“我”模式,虛幻營造了這個“個體血肉靈魂”的假象,那麼他應該只顯現為一個單一的血肉靈魂啊。但現在有很多個血肉靈魂。這獨一的真實存在,又是如何顯露出如此眾多不可數的血肉靈魂個體?

78-80.
M.:一旦這單一獨體的血肉靈魂錯覺開始顯現,在這個純淨的至高無上的【自我】內在運轉中,用那知曉的純淨以太【空識】,它自然的自發的衍生其他的貌似真實,其實虛無的個體靈魂們。一旦有一條狗跑進一個佈滿鏡子的房間裡,它首先會在一面鏡子裡導致一個反射映像,隨即一連串的反射映射就形成了不可數,於是這條狗,發現它自己被無法計數的其它狗們環繞包圍了,這狗就變的憤怒而低吼顯露出要開打的樣子。因此這些鏡子是伴隨著純淨獨一【自我】,非二元的意識以太【空識】。一個血肉靈魂的錯覺,就沒法不躡足於眾多血肉靈魂的幻象之中了。

81-83.
再者,把這個世界看成“你-我-他”等等的這個“習慣習氣”,也在夢裡,迫使做夢者去把夢中貌似真實的虛幻事物看成實體,在這一點上也類似於鏡像衍生的反射映射複製。與這個“狗進入佈滿鏡子的房間”類似的---即使現在,那過去世的大量習慣習氣,堆積積累,使得唯一純淨無雜的“知曉-以太-空識”的【自我】看到無法計數的虛幻個體靈魂們。能夠超越這摩耶範圍的,正是它自身的那個“不可思議”,那個“朦朧未知”;現在這一點水到渠成了,現在注意聽,這物質身體和這宇宙範圍,階層是怎麼被封裝建立的。

84-85.
正如至高無上的自我,通過摩耶的“我”模式而表現為“我”,同樣的,這至高無上的自我,它就通過摩耶的“這個,那個,如此,如彼”模式而顯現成---這個塞滿了它的內容物的宇宙。

D.:怎麼個意思?

M.:那多樣性的力量就是“這個,如此”模式,它的本質就是去持續設想想像“這個”和“那個”“這樣和那樣”。在意識的以太中,它追憶回想著數百萬計的潛在因素,把這些潛在設想成“這個”和“那個”“這樣和那樣”。被這些潛伏潛在的眾多因素攪動激發著,這個體靈魂儘管它本身也是意識的以太,當下卻展現表露成個體的身體以及諸如此類的東西,顯露成這個外部的諸多世界以及多樣性的差別差異和分歧。

D.:怎麼個意思?

86-89.
M.:首先,心智顯現在不可分的意識以太中。它的整體活動來自於前面所說的諸潛伏潛在因素,這整個活動表露為多種多樣的各色貌似真實,其實虛幻飄渺的結構模式和外形,諸如“這個---就是帶有器官和肢體的身體”---“我就是這個身體”---“這個---就是我的父親”----“我是他的兒子”---“我的年齡多少多少歲”---“這些人是我的親眷和朋友們”---“這個就是我們的房子”---“我和你”---“這個和那個”---“好和壞”---“喜樂和痛苦”---“奴役束縛和解放自由”---“種性,宗派和責任義務”---“諸神,人類和其他活物”---“高,低和兩者中間”- --“享受者和令人享樂的事物”---“數以百萬計的範圍和階層”---等等。

D.:這些諸多潛在因素,怎麼能自身閃現為這個浩瀚宇宙的呢?
90.
M.:一個人在深睡中停留在不動不變以及喜樂中,當被這些湧起的潛在因素激發攪擾時,就看到了“眾生和世界”的虛假的夢境;它們什麼都不是,而只是在他內在中的諸多潛伏潛在因素。因此在清醒狀態,同樣他也是被這些潛在潛伏因素所顯現成的---這些諸眾生和諸世界的幻象所哄騙。

91.
D.:現在,大師啊,這個夢只是在清醒狀態裡,諸多心智印象所結成的“複製再現”,並且這些心智印象,之前就 ​​潛伏著。它們把過去經歷的體驗,重新復制再現。因此,可以確鑿的把夢幻說成---僅僅只是心智的封裝營造。那麼這個清醒狀態下的世界,事實也應該同樣如此,這個清醒狀態下的世界,必然是作為某些過去的堆積印象,過去感受的“再生繁殖,複製再現”。引發造成這些清醒狀態下的體驗經歷的,這些印象,印記感受,它們是什麼呢?

92.
M.:就如同清醒狀態下的經歷體驗,導致產生了夢中世界,同樣的,過往累世的諸多生命體驗,導致產生了這個清醒狀態下的這個世界,儘管這一切都是貌似真實,其實是虛幻的。

D.:假如當前的體驗經歷,都是前面所描述的那些,由它們所導致引發的結果,那麼又是什麼,導致產生了它再往前的那個?
M.:是來自於它更早前的印象感受導致的,依次類推。

D.:這樣的話,就延伸歸結到創世紀造物的時刻了。在崩散融化中,所有這些印記印像都必然被融化掉了。那麼還剩下什麼來開始新一輪的創世紀造物呢?
M.:正如你把一天所收集的印象和印記感受,歸攏潛伏在深睡中,並在隨後的一天變成外顯;同樣的,那先前循環(kalpa劫)的諸印象就在隨後的一個循環(劫)裡“再現”。於是乎,摩耶的這些印像印記,根本就沒有起點,就這麼來來回回的反复顯現。
(注:劫-世界自創始至毀滅的一周期,古印度認為世界每若干萬年便毀滅一次


93.
D.:大師,之前那些所體驗經歷的東西,現在能記得,能想起來。為什麼前世的經歷體驗,我們就不記得了呢?


94-95.
M.:這不可能發生。審視一下,那清醒狀態下的經歷體驗是怎麼在夢境裡“再現”它們自身的,只不過,並不是使用和清醒狀態下相同的同一方式來抓取捕捉,和清醒狀態下理解觀察的方式不一樣,只是以不同的的方式去捕捉抓取不同的觀察領會。為什麼?因為睡眠使得一切截然不同,使得一切大不相同,既然睡眠隱藏遮蓋了原本最初的狀態關係和態度方位並且扭曲了它們,以至於同一經歷體驗在夢中被再現為不同的配置安排,常常和原先的相悖,畸變和搖擺不定。同樣類似的,過往的生命體驗經歷,就被死亡和昏迷所擾動影響了,以至於這次當前的人生,在配置安排上,環境背景和先前的那一次生命是不同的,並且,同一體驗被按照一個不同的方式再現出來,那不能再稱之為過去

96.
D.:大師啊,夢中景象僅僅只是心智產物,瞬變現象,稍縱即逝並且很快瓦解成虛幻。所以夢中景象,把它們說成是幻象錯覺是完全準確的。但是與之相反的,清醒狀態下的世界,被看到是持久延續的,是穩定的延續著的,而且所有證據跡像都能證明,它是真實的啊。怎麼能把這清醒狀態下的世界也歸為夢境,並說它是虛幻的,不真實的呢?

97-98.
M.:在夢裡,那夢本身內在中,被經歷到的景象和情節,那體驗是被驗為真實的;在夢中,這些景象經歷和體驗並沒在夢中崩塌為虛假。同樣的,在這個清醒狀態下的,此刻對這個世界的體驗,也同樣被認定為“可證”的真實。但是當你甦醒,回到你真實真正的本性本質,這個你此刻堅信的真實世界,也就類似你昨晚的夢一樣崩潰,同樣變得虛幻而逐漸消失。

D.:那接下來的問題是,在夢和清醒,兩個狀態之間的差別是什麼呢?

99.
M.:兩個都僅僅只是心智,貌似真實而其實完全虛幻。對此用不 ​​著有任何懷疑。清醒狀態的世界,是一個被拉的很漫長的錯覺假象,而睡夢狀態是一個被拉的很短暫,一個臨時的錯覺假象。這是唯一的差別,兩者之間就這一個不同,除此再無差異。

100.
D.:那就是說,清醒和睡夢,都只是同一夢境,誰是這個夢者?

M.:這所有一切宇宙,都是那“非二元”---[無染,清淨,純一,知曉,極樂的唯一真實]---它的夢境。[真實]做了一個夢,而這夢就是宇宙。

D.:但一個夢,只能發生在睡眠中。那麼這至高無上的【自我】跑去呼呼大睡,就為了來觀看這個夢嗎?

M.:我們的睡眠,相當於對【自我】的覆蓋蒙蔽狀態,睡眠隱匿掩蓋【自我】的真實本質本性,從時間概念上說是曠古至今。【真實自我】夢想出這個宇宙的夢幻。這就好像“做夢者”被他的夢境所哄騙,把夢中經歷的體驗當作他自己,思考著他的夢中經歷和體驗,以為那就是自己,所以同樣的,那不變不動的【自我】,通過這夢境所呈現的幻象,錯覺經歷體驗著生死輪迴的血肉靈魂。

101.
不斷觀看體會這個夢一般的肉體,感知和思維,等等,這血肉靈魂就被哄騙欺瞞出“他是這個身體和感知思維等等”的信念;伴隨著這身體,感知和思維,他沿著“清醒--夢--深睡”三個狀態一圈又一圈的轉。這就形成了他的輪迴。(*按照這一段的解釋,似乎“死亡狀態”和“深眠狀態”有些類似,“醒”來時換了一個有很大不同的配置,睡眠可以叫小死,做夢可以叫半醒。)

102-104.
D.:什麼是清醒狀態?

M.:它是“我”方式,連同其他全部的心智模式一起連接關聯“客體現實夢境”的現象。對於清醒狀態,在粗重身上,打開“我”屬性,這個個體被稱之為“visva”(周遍醒位),清醒狀態的經歷體驗者。

D.:睡夢又是什麼?

M.:在感知和思維從“外部活動”被收回後,在清醒狀態下被心智思想模式形成的印象感想,在睡夢中翻版再現它們自身為夢中景象。對這個微妙身狀態的體驗者,被叫做“taijasa” (炎光夢位)。

D.:深睡是什麼呢?

M.:當全部心智思維模式都蟄伏休眠,靜止潛伏在“原因”的無明遮蓋里,此時就叫做進入深睡。這裡的體驗者,叫做"prajna"(有慧深睡位)得自我的極樂。

105.
由於他過往的因緣業報的運算操作,並依照它來賦予他---清醒,睡夢或者深睡體驗,這靈魂個體,就輾轉在這個旋轉木馬上。這就是輪迴。以同一方式,因為過往因緣業報的影響結果,個體靈魂受到生死支配。

106.
儘管如此,它們也都只是那被哄騙的心智---所表露出的現象,並不真實。他看上去貌似真實的出生或者死亡。

D.:生死怎麼能被說成是幻相錯覺呢?

M.:請認真聽我說。

107-109.
正如當個體靈魂被“睡眠(遮蔽)”完全控制時,清醒狀態下的“關係配置和態度舉止”就讓位給了一個“新”夢想,以便去“重排復現”以前的經歷體驗,或者在外部客觀現實夢境中所需要的事物,以及心智思想活力全部衰減而喪失;那麼同樣的,當他被死亡前的昏迷所壓倒,他當時的“關係傾向,角度,態度”就散失了,並且心智不活動而潛伏著。這就是死亡。當心智把過往的經歷體驗“重排複製”,以一個全新的配置安排,再次顯現時,這個表面現象就叫做“誕生”。誕生的序列進程,開始於人的想像設想,“這個就是我的媽媽;我躺在她的子宮裡;我的身體有這樣那樣的肢體。”隨後,他設想他自己誕生到這個世界裡,稍後他宣稱“這個就是我的父親;我是他的兒子;我的出生年代和年齡段是如此這般的,這些人是我的親屬和朋友;這個漂亮的房子是我的”,諸如此類等等。死亡前的昏迷麻痺使得之前的一個幻象衰退喪失,而這一系列新的幻象進程,則開始於前一個幻象的散滅,但是這新的幻象進程,是依賴過往的行為態度的“反應作用”的影響,取決於過往行為的後果。

110-113.
個體靈魂被那不真實的死亡前的昏迷假象---壓倒性的控制住,會依照他的,過往不同的行為態度,而顯現出不同的幻象。在死亡發生後,他相信“這裡就是天堂;這裡非常可愛,我就在這個天堂裡;我現在就是一個絕妙的天人;於是眾多迷人的仙女就來服侍我,樂意聽我的召喚;我暢飲著天國瓊漿玉液”,或者,“這就是冥界;這傢伙就是死神閻王爺;這兩個就是死神派來的信差-牛頭馬面;哦!它們如此殘忍無情---它們把我投入地獄!”,或者,“這裡就是慈悲淨土;或者梵天淨土;或者毗瑟挐淨土;或者濕婆淨土,諸如此類。於是依照他們的類型,過往潛伏著的,隱含著的因緣業力果報,就在真正【自我】面前,在這真正【自我】永住,不動,不變的意識以太,顯現出“生死”幻象,天堂地獄或者其他領域的六道輪迴幻象。這些都僅僅只是屬於心智的虛妄幻想所形成的錯覺哄騙,而根本就不真實。

114.
在真正自我的意識以太內在中,存在有---這宇宙的表面現象,就好像半空中的乾達婆城。這是被空想出來,並被認同為真實一般的來喜愛,然而實際上根本就不是真實的。這“空中花園”完全是用“名詞概念”和結構形式---虛構編造的空幻現象,除此之外,它什麼都不是。 ( *從深睡轉入清醒,而配置基本不變,此時是日常睡眠;從深睡著轉入清醒,而配置改變,此時為“死-生”)

115.
D.:大師啊,不光是我,而是所有人,對這個世界裡的有情眾生和無生命事物的全部直接體驗,都認定它是可驗證的並且是真實的。這世界怎麼能被說成是虛假的呢?

116.
M.:這世界以及它全部的內容,僅僅只是在意識以太上的超級印刷,巨大的拼版偽裝。

D.:這疊印是通過什麼實現的?

M.:通過對【自我】的遮蔽和掩蓋。

D.:它是怎麼掩蓋並疊印的?

M.:就好像把有情眾生和無生命的事物作為一個繪畫藝術作品,呈現在一個巨大的背景屏幕上。

117.
D.:鑑於那些經典所宣稱的,這所有宇宙是按照大自在天Isvara的意願被構造出來的,而你卻說,這一切是被某個人的無 ​​知蒙蔽所導致的。這兩個說法怎麼能夠調和自洽的?

118.
M.:沒有任何矛盾的地方。經典中所談及的那個“大自在天”,意思就是指“摩耶”,它構造出五個基本元素,並且按照多樣的各色各樣的配置組合方式來糅合混合,虛構出多樣化多樣性的宇宙,而這全都是虛構出的假象

D.:這經文怎麼就能言明“假的”是什麼?

M.:這些經文的本意是引領---去認清那無知蒙蔽,而不是針對在表面上閃現什麼現象。

D.:這怎麼講?

M.:人一直不考慮,不關注他是完美意識以太的真實存在本性,這個“漏”,使得他包裹著“他是一個身體,等等”的自我認同,而被這包裹覆蓋所哄騙,因而把他自我當作一個微末的個體而具有低位的容量,卑微無能的性質。
那麼如果他被告知,他是這整個宇宙的造物主,他會嘲笑這個概念,並且拒絕接受引導。(不笑不足以為道)因此為了遷就他的信念程度來加以慢慢引導,那些經文就權且暫時假設了一個大自在天來作為宇宙的創造者。但這不是真的。
儘管如此,這些經文,還是給那些能夠理解,願意思維的探求者,揭露出了那真相
你現在正把那幼稚園童話故事,錯誤的理解為形而上的真相。就在這一點上,你也許還記得在Yoga Vasishta中的那個童話故事。

119-134.
D.:這故事是什麼樣的?

M.:這是一個很好的故事,表明這宇宙的虛無
在聽到這故事時,那“把這個世界當真實”以及“這世界是大自在天所造”的虛假觀念,就會全部瓦解消失
簡短的來講述,這個故事是這麼描述的:一個小孩兒要求它的保姆來講個有趣的故事。因此她就講了這樣一個故事: 保姆:從前,一個擁有無上能力和權威的國王,他的母親不孕,這國王統治著三個世界。他的話,對於這三個世界裡的所有國王們就是法律。不孕母親的這個兒子,擁有非凡的,短暫營造幻象的能力,可以虛構創造,養育以及毀滅這些世界。他能以他的意志意願來穿上三個身體中的任何一個,白色的,黃色的和黑色的。當他穿上黃色的身體時,他產生了一個強烈的願望和催促,就好像一個魔法師,他創造出一個城市。 小孩:這個城市在哪裡呢? 保姆:它懸掛在半空中。 小孩:這城市叫什麼名字? 保姆:幻城 小孩:這城市如何建設的? 保姆:它有14條盛大壯麗的街道,每一條都被分成三部分,在其中各自都分別有很多令人喜歡的花園,巨型大廈,還有7個豪華奢侈的水池---裝飾著成串的珍珠。有兩隻燈,一個溫暖熱情,另一個平靜涼爽---這兩隻燈永遠照亮城市。在其中,這不孕母親的兒子,建起很多漂亮的房子,一些在高處,有一些在中間,其他的就在低地上。每棟房子都有一個黑色的毛茸茸的屋頂,9個門洞,若干窗戶以便讓風進來,房子有5盞燈,三個白色的頂樑柱子,而牆壁上精密的 ​​塗滿漂亮的灰泥。用他的魔法,他虛幻了大量的可怕幽靈,讓每個幽靈都去守衛一棟房子。就好像一隻要飛入它巢穴的鳥一樣,以他的意願,任意進入任何房子,並按照他的喜好隨便折騰,縱情享樂。

135-140.
穿上他的黑色身體,他就通過那幽靈幻影的守衛們來保衛這些房子的家。穿上他的白色身體,他瞬間即刻就把它們都化為灰燼。這個不孕母親的兒子,就好像一個被再三愚弄的傻瓜一樣,反反复复的把城市建立起來,保衛它,然後付之一炬,全部毀滅,全憑他突發奇想,忽然冒出的怪念頭,忽然自發的胡亂想像,一時突然的興致和心血來潮,一旦他折騰累了,就跳進“海市蜃樓”幻想之水里洗浴,並且讓自己煥然一新,好似補充了能量一般精力充沛,並且把虛空中採集來的鮮花做成衣裳,得意洋洋的穿在身上。我曾經見過他,他會很快跑來這裡,就在你面前,把那用玻璃碎片精美製成的4串閃著玻璃光澤的寶石,以及珍珠銀的腳鐲作為禮物送給你。 這小孩兒把這童話傳說信以為真,並且很喜歡。因此就因其無知愚蠢,而被愚弄哄騙,把這個世界當作真實。

141-148.
D.:這個故事是如何表明要旨的呢?

M.:這個故事裡的小孩子,就是這個世界裡的蒙蔽無知的人;那奶媽乳母,就是那講述著大自在天創造萬物的那個經文;那不孕母親的兒子,那個最有權威的國王,就是“摩耶”所生的大自在天;他的三個身體就是“摩耶”的三個能力;以梵天,毗瑟挐,樓陀羅的面貌來假立形體,(分別代表創造之神,守護之神,破壞之神的假立比喻形象)。黃色形體的梵天,貫穿遍滿全部宇宙,在意識以太內構建了故事中的空中之城,這城市的名字是“完全虛幻”;那14條街道,是14個世界;那優美的花園是森林,那巨大的建築物是各類綿延的山脈;那兩盞燈是太陽和月亮,那奢侈豪華的水池,以及上面裝飾的成串珍珠,就是海洋以及流入海洋的那如此眾多流動的江河。

149-155.
那些蓋在高處,中間和低地的房子,就是天人,人類和動物的身體;那三個白色的立柱就是骨骼,那牆上塗抹的精細漂亮的灰泥就是皮膚,那黑色毛茸茸的房頂,就是頭和頭髮,那9個門道就是身體裡的9竅,那5盞燈就是五官感知,而那可怕的幽靈守衛就是那個體自我ego. 現在,大自在天,這國王,他是這個不孕不育的母親“摩耶MAYA”的兒子,建造了這些身體的房子,並且隨心所“欲”,所“信”的鑽進房子裡成為血肉生命個體,並在幽靈守衛-ego -個體自我意識的偕同下,一起活動嬉戲,漫無目標,一刻不停的瞎折騰。 穿上黑色身體,他的功能作用就是毗瑟挐或者宇宙大我,支持維護供養著宇宙。穿上白色身體就是“樓陀羅”毀滅破壞神,這全部是內在的活動並且一切在內,他把所有整體宇宙縮入他自己。這就是他樂此不疲的折騰。這個尋歡作樂就被說成是---國王在幻想之水中,用幻想之水讓他自己煥然一新,恢復飽滿,活力充沛。他引以自豪和得意的,是他的獨立自主,他的最高統治權。那從空中綻放的群花就是屬性特徵-全知和幻化的萬能。那腳鐲是天堂和地獄,那4串玻璃光澤,是四個Mukti的階段— Salokya, Samipya, Sarupya and Sayujya,意味著在等級次序上的平等平衡,條件身份或者力量,以及最終的身份。這國王期待跑來送禮,是偶像崇拜---這滿足了熱愛者的祈禱。用這個方式,那些對經典經文的無知學生們,就被他的蒙蔽掩蓋所哄騙,相信這世界是真實的。

161.
D.:天堂和地獄以及四個至福的階段,應該全都是假的,虛幻的,但為什麼一部分經文裡,還要設立去贏得天堂或者至福的方式方法和次第?

162-164.
M.:一個寵愛孩子的母親,在看到她的孩子因胃寒而痛苦時,就想到要給孩子吃一點暖胃的胡椒,但意識到孩子厭惡胡椒粉而喜歡蜜糖,於是就溫柔慈愛的哄騙這小孩子,在強行把胡椒放進孩子嘴里之前,先塗抹一點蜜糖。同樣的方式,經文作者們以他們的慈悲同情,看到了無知蒙蔽的學生們,因這世界而痛苦,期望他們能去弄清真相,但也知道他們熱愛這個世界,而厭惡那非二元的真實存在---因為那真實存在是微妙難懂的,就溫柔慈愛的,在拆穿揭露出那“非二元”的真實之前,用天堂的享樂和美好等等,來哄騙他。

165.
D.:那麼這個天堂理念,又是如何引領他來到這非二元的真實呢?

M.:通過正行,正業,天堂就被獲得;通過樸素的修行和對毗瑟挐的專注,以及那四個至福的階段。一個人於他的了解領悟上,在這些方面隨他所喜歡的方式去修持。通過不斷的反復修持,在幾個人天輪迴中,他的心智就變得純淨,並且遠離感官理智思想上的享樂,從而接受關於非二元真實存在的最高教導。

166.
D.:大師啊,承認天堂,地獄等等,是不真實的虛幻,那大自在天又怎麼能如此頻繁的通過經文來提及---同樣宣稱它們不真實的呢?

167.
M.:嗯,大自在天充滿了他所有榮耀壯麗的事物,含有所有一切道路路徑,那些聲稱大自在天是摩耶的作品,說個體靈魂是無知蒙蔽(無明),它們也是成功的通途。

D.:不同的通道入口為什麼在經文裡自我抵觸和矛盾呢?

M.:這些經文作者,它們的意圖是要讓學生,通過學生他自己的努力,諸如良好的行為舉止,簡單樸素和奉獻,來釋放罪惡感,清除他的罪障感,淨化它們的心智。
去哄勸他,這些說法是投其所好,讓他高高興興的願意臣服於他真正自我
由於它們自身的無知,這些真正的教導很難讓他們主動自願放下個體自我的認同退位並臣服於真實自我
所以一個全能的大自在天就被說成是可以豁免果報
這就是之所以一個大自在天出現在舞台上。稍後,這經文就宣告,那個體靈魂,大自在天和這個世界全部同等的虛假不實


168.
大自在天,這幻象錯覺的作品,並不比睡眠的產物---主觀夢境更真實。作為個體靈魂---無知蒙蔽的產物,或者睡眠的產物---主觀夢境,他都是同一類,同一範疇。

169-174.
D.:經文上講,大自在天是摩耶的產物,那麼我們怎麼能說,他是源自無明蒙蔽?

M.:這個對於【自我】的遮蔽無明,可能會產生單一的作用,或者整體的總體的作用,就如同我們說,單一的樹木,或者一個整體的森林。對所有宇宙的總體無明遮蔽,被稱之為摩耶。摩耶,它的產物功能上,它在宇宙的清醒狀態,是“大自在天”顯現為“宇宙大我”Virat的功能作用;在宇宙的睡夢狀態,它的產物叫宇宙“金胎” Hiranyagarbha;在宇宙的深睡狀態,就產生“一切在內-棲息”作用。他是無所不知的,並且全能。以意願欲求為起點去創造,最後鑽進沉入所有被造物中,這就是大自在天---他的“輪迴”。個體的無明蒙蔽是講“完全”的蒙蔽無知。它的產物是個體靈魂的功能作用,分別為周遍,炎光,般若,也就是個體的,清醒,睡眠,和深睡狀態。他的認知能力,知識和才能都是有限制的。他被他自己宣稱為做者和受者。他的輪迴,由“當下清醒活動“和“最終解脫”之間的所有一切假象所組成。就這樣,經文就闡明了,大自在天(Isvara),個體靈魂(jiva),以及這個世界(jagat),全都是幻象錯覺。

175-179.
D.:大師,那現在,就如同對於 ​​繩子的蒙蔽無知,能夠造成,只有一條蛇的幻象錯覺,那麼某個人的蒙蔽無知,也就自發伸展出了“個體靈魂”的假象和錯覺。但這又怎麼能被擴展到去創造“大自在天”連同“這個世界”的錯覺假象的呢?

M.:無知蒙蔽沒有任何片段和部分零件;它是個整體作用,要以全部整體來看,它同時營造產生全部三個幻象錯覺。
個體靈魂顯現在清醒和睡夢狀態,大自在天和這個世界也同時顯現。
當個體靈魂被融化消散,其他兩個也就被融化消散
這一點可通過我們對於清醒和睡夢現象的經歷和發現來驗證,並且在深睡,昏迷,死亡以及“三摩地”(等持)下,它們都消失無踪影。
此外,通過認知了悟,“個體靈魂-遮蓋”最終湮滅,於此同時同步的,其他的也隨之最終湮滅。
古賢聖人們,他們的無明蒙蔽,以及伴隨著無明蒙蔽而來的所有錯誤觀念和幻想,已經完全徹底的消散了,他們只“住”【自性】,直接感受“非二元”的真實。
由此這就清楚了,那對於【自我,自性】的無知蒙蔽,就是-引起--個體靈魂(小我),世界,大自在天(大我)這全部三個幻象的根源


180.
D.:大師啊,假如大自在天(大我)確實是無明蒙蔽的假象錯覺,那麼他就必然表現成這樣。但相反,他似乎是宇宙的起源,我們的締造者,我們的造物主。宣稱大自在天和這世界都是貌似真實而實際虛幻的產物,這看上去毫無道理。他作為我們的造物主出現,反倒被說成是作為我們的創造物出現。這不矛盾嗎?

181-183.
M.:不矛盾。在夢中,做夢者看到他死去多年的父親。儘管作為一個夢中的幻象,這個父親的形象,是他自己一手營造的,但是做夢者感受到,那確有另一個人是他父親,而他自己是兒子,並且他繼承了父親的特徵和屬性遺傳,這一點也是他自己的創造。現在審視一下,這做夢者是如何營造出諸多個體和事物,以及如何把這些個體以及事物,和他自己連接關聯起來的,並且認為---它們是過去的,之前的,而他是繼後的來者。所以這和大自在天(大我),世界以及個體靈魂(小我)是一樣的。
這都只是摩耶的把戲,因為摩耶能夠把不可能虛構成可能的


D.:摩耶怎麼會有如此大能?

M.:沒什麼可大驚小怪的。審視一下,一個普通的魔術師,怎麼能夠讓全場的觀眾都看到一個虛幻的空中之城,並讓全場的觀眾大呼精彩的 ​​,或者,審視一下你自己,在你的白日夢中,在你的睡夢中,你自己就能為你自己營造一個---對你來說精妙絕倫的世界。
如果對於個體們,這樣的本事被認可,你所指的這個“營造能力”是可能的,那另一頭兒,這宇宙的原材肇因“摩耶”,對它來說,這“大能”怎麼就成了“不可能”的呢?
由此確鑿的結論,就是所有這一切,包括大自在天,個體靈魂,和世界,它們都是貌似真實而實際虛假的表相,產生於一個人(自認為自己)“無知”的蒙蔽,在唯一的獨自一體的真實上,在【自我,自性】上層層堆疊,疊印出的貌似真實而實際虛假的表相
這就引領我們去深思脫去堆疊覆蓋的路徑方式。 (第一章全文結束)
以全部整體來看,它同時營造產生全部三個幻象錯覺。個體靈魂顯現在清醒和睡夢狀態,大自在天和這個世界也同時顯現。
個體靈魂被融化消散,其他兩個也就被融化消散。這一點可通過我們對於清醒和睡夢現象的經歷和發現來驗證,並且在深睡,昏迷,死亡以及“三摩地”(等持)下,它們都消失無踪影
此外,通過認知了悟,“個體靈魂-遮蓋”最終湮滅,於此同時同步的,其他的也隨之最終湮滅。
古賢聖人們,他們的無明蒙蔽,以及伴隨著無明蒙蔽而來的所有錯誤觀念和幻想,已經完全徹底的消散了,他們只“住”【自性】,直接感受“非二元”的真實
由此這就清楚了,那對於【自我,自性】的無知蒙蔽,就是引起---個體靈魂(小我),世界,大自在天(大我)這全部三個幻象的根源。

180.
D.:大師啊,假如大自在天(大我)確實是無明蒙蔽的假象錯覺,那麼他就必然表現成這樣。但相反,他似乎是宇宙的起源,我們的締造者,我們的造物主。宣稱大自在天和這世界都是貌似真實而實際虛幻的產物,這看上去毫無道理。他作為我們的造物主出現,反倒被說成是作為我們的創造物出現。這不矛盾嗎?

181-183.
M.:不矛盾。在夢中,做夢者看到他死去多年的父親。儘管作為一個夢中的幻象,這個父親的形象,是他自己一手營造的,但是做夢者感受到,那確有另一個人是他父親,而他自己是兒子,並且他繼承了父親的特徵和屬性遺傳,這一點也是他自己的創造。現在審視一下,這做夢者是如何營造出諸多個體和事物,以及如何把這些個體以及事物,和他自己連接關聯起來的,並且認為---它們是過去的,之前的,而他是繼後的來者。所以這和大自在天(大我),世界以及個體靈魂(小我)是一樣的。這都只是摩耶的把戲,因為摩耶能夠把不可能虛構成可能的。

D.:摩耶怎麼會有如此大能?

M.:沒什麼可大驚小怪的。審視一下,一個普通的魔術師,怎麼能夠讓全場的觀眾都看到一個虛幻的空中之城,並讓全場的觀眾大呼精彩的 ​​,或者,審視一下你自己,在你的白日夢中,在你的睡夢中,你自己就能為你自己營造一個---對你來說精妙絕倫的世界。如果對於個體們,這樣的本事被認可,你所指的這個“營造能力”是可能的,那另一頭兒,這宇宙的原材肇因“摩耶”,對它來說,這“大能”怎麼就成了“不可能”的呢?由此確鑿的結論,就是所有這一切,包括大自在天,個體靈魂,和世界,它們都是貌似真實而實際虛假的表相,產生於一個人(自認為自己)“無知”的蒙蔽,在唯一的獨自一體的真實上,在【自我,自性】上層層堆疊,疊印出的貌似真實而實際虛假的表相。這就引領我們去深思脫去堆疊覆蓋的路徑方式。

(第一章全文結束)



93#
 楼主| 发表于 2019-10-9 03:42:3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jenny 于 2022-11-22 20:39 编辑

###拉瑪那●馬哈希,書六: 不二智慧之明燈_2_第三章 成就法

-----------------------------------------------------------------------------------

第三章  成就法

1.
M.: “对于无上的自我本性——存在-知晓-极乐,怎么可能存在轮回的呢?” 对这个问题,圣贤们回答说:“当隐没不显时,【自我】的能力,被称之为摩耶,而当显现时,【自我】的这同一能力,称之为心智。摩耶的“显现”模式,就是这个神妙难测的心智,是个体自我轮回的幼芽新枝。”

D.: 谁说过心智是不可说,神妙难测的?

2-3.
M.: 瓦西斯塔Vasishta对拉玛Rama这样说过。在非二元的意识中,“bhava”状态,趋势导向,那个能动的能,不同于知识,这些知识内容(种子)它是真实的,并且不同于感觉知觉能力,这感觉知觉能力是虚假的,这“能”的状态,趋向于去创造,投射这些潜在因素,潜在内容(种子)为“这样”和“那样”的事物,把“有意识自觉的” 和 “无意识自觉的”混合在一起,并且依照各种类型配比,让它们显现出——“能感知认知事物的”和“不能感知认知事物的”,并由“能”它自身本质本性来构成“有情众生”和无生命众生;那始终在摇摆变动振荡着的,是心智。故而它是神妙难测,不可言说的。(因为言说就是心智本身的变化和震动)

*bhava :心智状态,常被翻译为“感受,情感,心境,信念等等心智活动状态”,意味着是生死轮回。

4.

因此,无上【自我】它本身不变恒常,但交接响应这个叠印遮蔽的心智,心智就显现出不稳定的变化莫测。

D.: 那么这是怎么回事?

M.:就好像一个尊贵的婆罗门,他喝醉了,在酒的力量作用下,自然反应古怪;同样的,【自我】尽管本质恒常,不动不变,当下交接响应心智,“心智”就表现出变化莫测——也就是“个体灵魂”在这轮回中的翻滚。因此来说,【自我】的轮回,并非别的什么,只是心智。圣者就这么确凿的讲。

5.
心智发生着轮回,必须被探究调查。与心智交接响应,就必然按照心智的变动模式投射呈现出客体的形相表象,人就貌似承担着——这同样的轮回变化。这个终极奥妙是在“Maitryiniya Upanishad”奥义书里被揭露出来的。这一点也被我们的经验,被正面和负面的归纳所证。

6-7.
D.:  它是怎么被我们的自身经历体验所亲证的?

M.: 当无梦神眠时,心智是蛰伏止息不活动的,【自我本性】始终不动不变也无轮回。当在睡梦中以及清醒状态时,心智呈现出来,【自我本性】就看上去貌似变动变化不停,似乎沉湎于轮回中。每个人通过亲身日常体验都明白这一点。这是从《天启书》sruti 以及《传承书》smriti ,从亲身经历体验的中推知,其必然联系是明显而昭著的,也即——这轮回什么也不是,只是心智本身。对如此明显的平常事,在这一点上,任何人能怎么争辩?

8-9.
D.: 以心智的关联和联想,怎么就能让【自我】卷入轮回的呢?

M.: 心智,它的本质就是始终去相对于“这个”和“那个”,相对于“这样”和“那样”去做思维,关联想象,在两个方式上作用着——“我”方式和“这个那个,这样那样,彼此相对”方式,对此在第一章《蒙蔽叠印》已经提出并讨论过了。对于这两个方式,“我”方式,就始终保持独一的个体“我”观念,与之相对的“这个那个,这样那样,彼此相对”方式,运转依循着“时间,清明悦性,活动性或者惰性上的品质特征”而变化多端(偏离,变异,变奏)。

*悦性、纯净性、和谐性

*微尘(anu-rajas):即以一极微为中心,再聚集四面及上下等六方各一极微,如是七极微共成一微尘,音译阿拏、阿耨,单称微尘。三种品质(gunas) 的头脑--具有纯洁性(Satva)、活动性(Rajas)和惰性(Tamas),

D.: 之前谁讲述过这些?

10-11.
M.:“Vidyaranyaswami”尊者讲过,心智具有这些特征品质,悦性,晴明的纯净性,和谐性,活动性和惰性,并且因此而多样性变动。在悦性,纯洁性,和谐性方面,表现为冷静,平等,心安而气和,仁慈宽容等等,在活动性方面,表现为渴望,愿望,期待,嗔恨,贪婪,恐惧,努力奋斗等等;在惰性方面表现为懒散,停滞,混乱,困惑,不知所措,精神萎靡,迟钝,没精打采,沉闷无聊,枯燥乏味等等。

12-14.
天然本有的,不动不变的纯净知识(清净种子-源代码),那至高无上的【自我本性】一旦交接响应心智,变化就依循于运转实施中的诸品质特征,变得对心智诸元高度认同。

D.: 怎么能这样呢?

M.: 你看水本身是如何的平静无味。然而因为关联联想,它可以是热情,温柔甜美,愤怒不平,酸涩,嫉妒,敌对等等。类似的,这【自我本性】本来存在-知晓-极乐,一旦与“我”方式,交接响应,就成为个体自我意识。就如平静的水,在与“热和高温”交接联合中变热,同样的,这极乐的【自我本性】在与[“我”模式]交接联合中变成“饱受悲惨充满不幸”的个体自我。就如同水,本来平静无色无味,依照它的关联联想,变的甜美,愤怒或者酸涩敌对,同样的,【自我本性】的纯净知识(种子)就依循着“这个那个,这样那样,彼此相对”的模式,在某一时刻,显现出冷静公正,心安平和,仁慈,或者情绪化,偏激,嗔恨,贪婪,或者阴暗,呆滞,懒散,等等。

*水,本来是无味,空白的,二次投射给它情感特征:热情之水,温柔如水; 周围的景物,因心情而有不同.

15.
《天启书》讲述了【自我本性】于普拉纳(气,能量)等等,交接响应,就分别呈现为,普拉纳(气,能量),心智,理解力,地和其它诸元素,渴望愿望,嗔恨,冷静公平,等等。


16.
依照和心智的交接响应,【自我本性】从表面现象看上去,貌似转变为个体灵魂,陷入无尽的无常悲惨苦痛的轮回中,被数不胜数的幻想错觉哄骗,就仿佛有我,你,它,我的东西——责任,义务,亲属;你的东西——责任,义务,亲属,等等。

17.
D.: 现在,这轮回已经让【自我本性】泥足深陷,它如何能够解脱?

M.: 用心智的完全止息和寂静,轮回的幻想就会连根拔除,彻底消失。否则的话,轮回就无休止的延续下去,即使过去百千万劫。

18.
D.: 除了让心智止息寂静之外,其他任何方法都不能解脱轮回吗?

M.: 决无其他方法;吠陀经,印度教经典,苦行,业力瑜伽,起誓,授予,神秘主义的经典仪式法事活动,咒语,礼拜以及其他任何东西,都无法解脱轮回。除了心智的止息寂静能达成轮回的解脱,苦的止息,再无它法。


19.
D.: 诸多经典都宣称,只有认知能够解脱轮回。那么你怎么说,心智的止息寂静终结了轮回呢?

M.: 作为认知,解脱,经典里有各种方式的描述,但它的根本所指,全都只是心智的止息寂静。

D.: 之前有任何一部经典如此阐述过吗?

20-27.
M.: 瓦西斯塔Vasishta 尊者讲述过:“当通过练习,那心智停留于寂静,所有轮回的幻相错觉就消失了,被连根拔除。就如同,为了它的甘甜,而搅动牛奶之海,搅动时,它是如此剧烈粗暴,翻腾不止,但在把搅拌器拿出来之后,就变得宁静和清澈;同样的,心智变得宁静,轮回就沉入宁静止息。

D.: 怎么能让心智停留在宁静上?

M.: 脱离对任何事物——“价值”上不平等的认同所导致的抓取和排斥,通过冷静平和,一切等量同观,一切一体全观,无偏见而“不取不舍”,停止对“个体自我”的珍视维护和宠爱娇纵,一个人可以通过他的一系列舒缓动作,完全放松下来,悠闲,安心,无拘无束,来完成这一任务。(有偏重珍视就有取舍,顾忌,拘束,紧张,抓取排斥,个体自我的做者感和身心认同感,就不能释放)

缺乏这个内心安宁,没有这个心智的宁静,解脱是不可能的。通过洞察,认知辨明了——所有这一切都不是真实的“梵”,而是二元相对的客体,不真实的幻想虚构,因为这样一个洞察明辨的认知结论,心智不再抱任何幻想,从而醒悟——狂心止息——这整个世界就被完全擦掉——唯当此时——终归那无上至福。否则,缺乏内心安宁,没有心智的宁静,不管一个无知蒙蔽的人如何匍匐在经典文字堆的无底洞里奋斗,时间悄悄过去,他还是无法解脱。

只有那心智,通过持续瑜伽练习,扔掉了心智所有的蛰伏因素(表面上看来已平静,但还只是潜藏蛰伏,一遇到机缘就复萌的那些因素),已经纯净并且持续不断的宁静,就好像在一个穹顶上的一盏明灯,保护的非常好,而不被风吹灭,被说成是心智死亡。这个心智的死亡就是最高成就。所有《吠陀经》的最终结论,就是讲“解脱”不是别的什么,只是心智的寂静止息。(老子: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其他没什么能有助于解脱,不是财富,不是亲属亲戚朋友,不是因缘业报所组合构成的肢体行为活动,不是宗教场所的朝圣礼拜,宗教性的江河湖海的沐浴,不是投生到仙界,不是多高程度的苦行,或者任何什么别的行为方式,解脱只是心智的寂静止息对于“这紧绷所带来的重负重压”很多经典都教导,解脱只在心智的安宁止息上。“Vasishta 瓦西斯塔瑜伽”中,有几段反复强调的也是同一意思,由于心智是无常之苦,是轮回的根本肇因,只有心智的安宁止息,才能达到解脱的至福。

28.
把来自于经典教导的认知,不断的深思和推究,不断结合自身的体验来审视和体悟,按照这样的路去止息心智,就是去松开“轮回”。其它的,怎么能让这无常变动的生死循环止息安定呢?不认识到心智的狂躁是轮回的苦根,心智不安宁,自由怎么由此升起?绝不会的。除非在梦中和老虎面对面遭遇,从而被吓醒,否则梦境不会终结。于此类似的,除非苦头儿吃够了,心智颠倒狂妄的幻想破灭,不再抱幻想而醒悟,否则轮回的挣扎和痛苦就不会停止。让狂妄躁动的心智安宁止息,唯此必须。心智的安宁,就是生命的圆满。

29-30.
D.: 怎么让心智平静止息下来,让心智安宁?

M.:唯有通过“Sankhya” (三可亚)是结合知识,不断的自我探究,自我质询,刨根问底的认知了悟过程。那些已经解脱的圣贤们,陈述了心智来源于“无自我质询”,湮灭于“自我质询,自我认知”的一个完全了悟。

D.: 请阐述这个过程。

M.: 正如经典中指出的,这包括sravana(听闻),manana(反复思考,理解推究来认知其理),nididhyasana (静观,冥想)和samadhi(三摩地,等持),也即:阅读听取,反复思考理解来认知其理,静观,心安而祥。只有如此能让心智平静安宁。

(*Sankhya在吠陀词典《尼茹克提》中,被解释为“详细描述事物”,也就是指详尽探究灵魂本质。这是整个吠陀经典中的核心内容。)

31-32.
这还有个备选。它被叫做瑜伽。

D.: 瑜伽是什么?

M.: 对纯粹的“在”冥想,脱离任何特性品质,无特质的默想于单纯的【在】上。

D.: 在哪里提到过这个备选,怎么讲的?

M.: 在《圣典薄伽梵歌》里,薄伽梵“克利须那”尊者曾讲过:通过结合知识,不断的自我探究质询,刨根问底的认知了悟过程所获得的,也同样可以经由瑜伽获得。只有他明白了,这两个路径是同一结果,才能被称之为一位彻悟的圣贤。

33-34.
D.: 这两个方式路径产生的结果,怎么会是完全等同的?

M.: 对这两者来说是同一终极,因为它们两者都进入心智的止息,不动,宁静。这就是三摩地(等持),或者,安心安祥。三摩地(等持)的果实,就是无上觉知;通过两者中,无论任何一个路径,都获得同一停留。

D.: 如果两者是同一成果,那么专一于两者中的任何一个,都可以达成最终目的。为什么还要提及这两个路径,为什么不干脆只说一个?

M.: 在这个世界里,那些真相的寻求者们,是处于不同的进程阶段。出于它们的程度,薄伽梵尊者就提出了这两个适合不同程度的选择。


35.
D.: 那么谁适合自我质询和自我探究(三可亚)?

M.: 只匹配于一个完全适合的寻求者,因为他能够因此而成功(因缘与此相应),而不是其它办法。

*三可亚(Sankhya)是结合知识,不断的自我探究,自我质询,刨根问底的认知了悟过程。在吠陀词典《尼茹克提》中,被解释为“详细描述事物”,也就是指详尽描述灵魂本质的部分。这是整个吠陀经典中的核心内容。


36-37.
D.: 对这一路径的成就法,或者说对这一路径的必要根基是什么?

M.: 觉悟者们陈述说,该成就法包含一个从虚假中辨明真实的能力,在此时或者此后,没有沉溺声色享受上的欲求,没有对物质和肉体享乐上的渴望,世俗(因缘业力)活动中断暂停,而唯有对解脱自在的强烈愿望。不具备以上这四个品质特征就不匹配,还不是根器,尽管一个人在“自我探究,自我质询”也许拼命努力的实践,但他也不可能成就(因缘不契机)。所以这个四重特质的契合融合,就是“自我探究质询”的成就法所必须的要件。

*有思辨力,有毅力,没有过多物质追求,只喜欢真相,有什么没看懂在他看来是最大憾事,只求真相不求别物。这样的人,就适合学禅。——《安祥禅》耕耘导师

38.
作为开始,首先对于这些“成就法”的独特差异特征有一个认知。就如刚才已经指出的,这些差异特征是有“类别”的——因缘缘故,性质属性,作用影响效果,范围以及成果。现在来描述这些概念。

39-44.
洞察识别力(viveka分辨智)只能在一个清净纯化的心智里才能升起。它的“性质”是信念,经由对真相的讲述教导帮助下,获得确凿信念,也即只有“梵”是真实存在,而其他一切都是虚幻非真的。始终牢记,并回想起这个真相,就是它的“效果”。它的最终是安住于真相——“梵是真实,其他一切皆幻”,安住于此,不动不摇。无所欲求(vairagya 离染,超脱)是“这世界是根本虚幻,有为是错觉”这一人生观世界观的结果。这个结果,它的“性质”是弃绝尘世并且不再渴望这个世界里的任何事物。

它的影响效果是,从所有享乐中转过脸去不看,如同面对呕吐物而扭脸不看一样。藐视轻视所有享乐,不论是人类尘世的或者天人天国的,仿佛它们和地狱,烈火,呕吐物不二,以此对享乐的轻视藐视,它终结了二元对待。

因缘业报活动的止息,就成为“八重瑜伽”(Astanga-yoga 瑜伽的八肢行法)的结果,也即yama, niyama, asana, pranayama, pratyahara, dharana, dhyana and samadhi,也即自我管制,修持训练,稳定的心态,调息,控制感官起念,把心智收摄入本来面目(真实),默想纯一真实“存在”,以及安宁。这八重瑜伽,它的性质是以管控抑制心智为主要部分。它的“效果”是停息世俗活动力(业力)。它最终终止在对世界的忽视遗忘,仿佛在睡觉,这归功于因缘活动力(心智,业力)的止息。渴望解脱的愿望开始于,他和那些彻悟的圣贤们的交往。它的“性质”是向往解脱。它的“效果”是和他的导师呆在一起。它最终的结丢弃扔掉了对经典的学习,扔掉了宗教仪式的表演。上述所提及的这些,当它们都已经达到它们的极点,这成就法就被称为完美的成就法。


45-47.
这以上成就法中,有可能只是完成了一个或者更多,但还没完成它们的全部,那么这个人在死后就会升入天界。如果这以上所说的成就法全部完成,它们就会稳定可靠的迅速让一个人完全有能力探究到自我本性。只有当所有这些成就法都完成了才能接受“自我探寻”;否则,是不会接受对自我本性的探寻的。甚至于它们当中的某一个,仍处于“未充分展开,未充分发育”的阶段,那它就阻塞自我探寻。对此我们必须马上谈及。


48-49.
冷静,平等,不偏,不舍不取,等等,仍未展开,洞察辨识力尽管完成了,但洞察辨识力无法依靠自身来移除“探寻自我本性”的阻塞。你也看到了,有许多深入学习吠檀多不二论经典的人,它们都必然具备“洞察辨识力”这个前提,但他们还没培养促进其他的方面,冷静,平等,不偏,等量一体同观,不舍不取,等等。因此他们无法接受对自我本性的质询探究,还无法展开深入质询。这个事实就解释了——洞察辨识力处于无人职守状态,没有“冷静,平等,不偏,等量一体同观”来守护“洞察辨识力”,这样不会有成就的。


50-51.
D.:甚至于精通吠檀多的学者们,在寻求“自我探究”方面,也还没成功,这是怎么回事?

M.: 尽管他们已经学了吠檀多,并且给其他人讲授,然而由于缺乏“无所欲求和超脱”,他们不会把他们已经学习的东西投入他们的自身实践。


D.: 不实际自我探查,那他们在做什么?

M.:
就像鹦鹉学舌一样,他们复制吠檀多的术语和难解的隐喻,但并不把这教义投入他们自身实践。


D.: 那么吠檀多都讲授了什么呢?

M.: 吠檀多教授着,指引着一个人去认知,承载一切悲苦不幸和烦恼的,只是这非二元的梵,因此停止对于所有享乐的渴望,解除爱和恨的相对二元,从爱与恨的交替循环中解脱,认真仔细的,完全彻底的,把显现为“我”,你,他,这个,那个,我的,你的——这个“个体自我意识”融化,让他自己摆脱对于“我”和“我的”的幻想,解除对身体与心智的这个认同,不把相互对立的一对儿“相对概念”,诸如热和冷,苦和乐,等等当回事,不在乎这些对立相对的事物,完全不介意的超然去生活,始终停留在这完美一体,一切同等,一切即一体的认知上稳定不变,不把任何类型看成差别,不把任何类型尊为卓越而区别对待,除了梵,没有任何要去知道的事情,并且持续体验着这非二元的自我本性的那个心安自在的至福。

尽管把吠檀多研究和理解的很棒,如果没去实践冷静,平等,不偏,等量一体同观,不舍不取,等等,对于享乐的渴望和追求就不会消退止息。
如果不是因为一个人对于“享受取乐”的漠视,那么对于享乐的渴望就不会脱离。
因为对于享乐的渴望愿望是免签的,贪爱,厌憎,等等,这个体自我意识,或者说在这个极易受伤,极其脆弱的肉体里的“假-我”,对于身体乐于同意,对于令身体享乐的,身体同意接受的事物,以“我”或者“我的”方式显现出所有权感,拥有感,掌控占有感,那成对儿的相对事物,比如享乐和痛苦,以及那些虚伪虚假的人生意义,人生价值,就不会消失
尽管一个人学习经典,道理学的很明白,除非把这些教义投入自身实践,否则这个人他就并不真正明白。这个人只是个学舌鹦鹉,只会反复对自己唠叨说“唯有梵是真实,其他都是虚幻”,然而他自己并不真的相信。


D.: 为什么他会这样?

M.:觉悟者们讲过,就像一只狗,它嗜好以动物内脏为美食。
同样的,这个人他依然笃好这个世界里的物质和肉体享乐。
尽管他始终勤奋学习,研究和教导吠檀多,他和那只以贪食为乐的狗差不多

52.
研究了所有的印度教经典,并且为“质询探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然而他们却膨胀出骄傲自满,以为他们已经全懂了,已经圆满并且应得到尊重;塞满了爱恨情仇的他们,虚妄的认定他们自己高大尊贵,应被恭敬;他们只是驮运货物的驴,把“尊贵,地位,名望和声誉”作为那沉重的货物来背负着,在障碍和扭曲的路上他们走的太远。至于非二元的真相真实存在,在他们看来是无须多虑的。对这物质肉体享乐渴望同样的“紧抓不放”,瓦西斯塔Vasishta对拉玛Rama讲的更多。


53.
D.: 他们对经典研究的很棒,然而他们去教导,自己却一直未曾实践过,竟然还有这样的一些人吗?

M.: 哦,很多呢。在经典中,我们也可以读到关于他们的事情。曾有个婆罗门,叫做布拉马萨尔玛。他在学问上,精通吠陀和吠檀多,对其他方面也是一个学识渊博的人。他不愿意深入自我探究,自我实践他所学到的东西,但乐于向其他人讲授这方面的课程。塞满爱恨情仇,被贪婪所转,在享乐的贪心驱使下违法乱纪,被他自己的个人享乐所转,肆意妄为,寻欢作乐,死后他堕入地狱。因为同样的原因,如此众多的人也走在同一条路上。

我们看到在这个世界里有大量博闻强记的梵学家,他们的学识被自大傲慢的自尊心和怨恨恼怒的恶念烧光耗尽。对吠檀多的学习会让一个人具有敏锐的辨识洞察力。但如果不协同“冷静超然,不偏斜,等量一体同观,不舍不取等等”,那么这份敏锐的“辨识洞察力”就一无是处,也不能导向“自我探究,自我质询”。



54-56.
D.: 要把敏锐的洞察力和冷静平等,不偏斜,不舍不取,超然一体同观融合在一起才会触及那终极真实?

M.: 不。内心的躁动和世俗享乐趋向的活力不止息下来,这两者就不足以去成功的沉入自我质询自我探究。世俗享乐趋向的活力——这方面不止息下来,就不会有任何深入探查自我本性的渴望。那么对自我探查,自我质询,我们又从何说起?


D.: 如果他没把这冷静平等,不偏,不舍不取的超然,用于深入探究自我本性的话,这个人会做什么呢?

M.: 世俗趋向的活力不止息,就没有心神稳定平静;当一个人没有寻欢作乐的渴望,他就超然漠视所有享乐,也不会在家庭,财富,艺术方面寻求享乐;因此他无视它们,摒弃并断绝和它们的关系,独自退隐山林,严苛的从事于苦行里,但这是无果的,徒劳的。King Sikhidhvaja的案例,在这一点上就是个典型。


57-59.
D.:  敏锐的辨识洞察力,连同“没有寻欢作乐的渴望”,加上“世俗趋向的活力止息”,就会达成最终彻悟吗?

M.: 对解脱的愿望是不可或缺的。如果缺少这个愿望,就不会激发自我质询,深入探查自我本性的动机。

D.:  缺乏这个解脱的愿望,这个人会做什么呢?

M.: 没有寻欢作乐的欲求,平静而安宁,他什么也不干,什么也不做,而流于冷漠。

D.: 具有了这三个品质的人们,他们并没进入自我质询,也没深入探查自我本性?

M.: 是的。冷静冷漠,暗含在所有苦行中;心智完全执着于追求苦行;但他们无法自我质询探查深入自我本性。

D.: 那他们在做什么呢?

M.: 和追赶外部世界的享乐正相反,用他们心智的全神贯注,他们会持续保持在严苛的朴素的苦行里(如石压草)把悬而未决的,导致心神不宁的活跃躁动的种子,全都打入类似深眠的状态,而并没深入探寻到自我本性。《罗摩衍那》中记载了Sarabhanga 圣人的事迹正是这样的例子,在他的全部苦行之后,他去了天界。

D.: 天界不是自我质询探究的部分成果吗?

M.: 不是。自我质询探究,必然以解脱为终点,这是解脱于反复生死轮回的,根本不会从某一界转入另一个界。Sarabhanga的案例表明,他不能,也没自我质询,没探究到自我本性。所以,前面所讲的那全部四个品质对于自我质询,深入探究“自我本性”来说是必不可少的,缺一不可的。

60-61.
只是一个单纯的解脱愿望,而其他三个品质却没有协同伴随,那么因缘就不具足。一个人带着对于解脱的满腔热忱,可能会开始去做自我质询和探究,但如果其他的品质因缘不够圆满,他的努力尝试必然失败。他在这个情况下,就会好像一个瘸子,垂涎高挂于一棵树上的蜂巢里,那香甜的蜂蜜;他的瘸腿无法让他够的到那蜂蜜,于是必然只剩下惆怅不快。或者,这探求者,也许碰到一个导师,完全放下自己的我慢,臣服于导师,完全听从他的教导,并经由他的引导,得到真实的受用。

D.: 一个人只是抱着解脱的一腔热情而还不具足其它的因缘契合的品质而只留下惆怅,对此有权威的说法吗?

62.
M.: 在吠陀本集《Suta Samhita》中,这被陈述为,那些渴求寻欢作乐的,追求享乐的人,却向往解脱,这无疑是被那致命的轮回之蛇给咬了,而且还因此中了蛇毒。这就是你要的权威说法。已经提出的,那所有四个品质必须契合在一起,而且各自因缘具足,这就在基础保证,因缘,经历体验,以及洞察发现上,完全联合一致。否则的话,即便在它们之中有任何一个短缺,不够圆满,自我探究和质询就不会继续进行直至成功,虽然四个品质没有圆满,但在死后,由于这些品质的功德而会获得不同境界。当这四个品质,因缘契合全部具足并且一起显现,此时自我质询和探究就是富有成效的,圆满成功的。

63-69.
D.:  综上所述,谁适合运用自我质询来探究自我本性?

M.: 只有那些,有全部四个必须的因缘品质并且每个品质都圆满具足的人,才是适合的,其他的人不适合,不管它们多么精通于吠陀和经典或者多么博学多闻,也不管修习了多么严苛的苦行,不管他们多么严格遵守宗教仪式和惯例,或虔诚的起誓,或念诵咒语,任何类型的礼拜朝圣者,也不管他们施舍了多么巨大的财物,香客等等。他们都不适合。就如同吠陀仪式不适合那些不思悔改的人一样,自我质询和探究也不适合因缘品质不具足的人。

D.: 由于必要因缘品质不具足,甚至于一个饱读经典的博学之人,也不合格?

M.: 他是饱读全部经典,但只是“知识学问”,或者对这全部经典文字所指的那个核心,忽略不明,并不真懂得;只有这四重因缘品质契合,才能让一个人适合去自我质询。《天启书》陈述说:“一个人的心智持续处于冷静平等均衡,感官意念受控,他追逐世俗,追逐外在的活力已经止息,而且他坚韧”,他就适合于这个自我质询,自我探究。由此得出结论,只有那些有这四重因缘品质的人才适合,其他的不具足这四重因缘品质的人不适合。

70.
D.: 那些适合的求道者,其中还有其他特质吗?

M.: 对于自我质询,深入探查自我本性来说,是绝对无关于种性,人生阶段,或者其他类似的东西。第一流的学者,梵学者,目不识丁的文盲,小孩儿,青年,老人,光棍汗,有房产的户主,苦行者,遁世者,婆罗门,统治者(刹帝利),平民,仆役,罪人,贱民,或者妇女,只要追求真相,并具足这四重品质就是适合自我质询的求道者。这是吠陀经圣典中毫无疑义的观点。


71.
D.: 这不可能。目不识丁的文盲,女人和贱民都能符合条件的话,那怎么能把一个精通圣典的梵学家,博学者排除在外?他无疑必然比其他符合条件的人,更有资格。你说了,对于经典的知识学问并不是必要资格,必要的条件只是接受经典的教义并练习实践。什么都不知道,根本不知道经典说什么,更谈不上实际练习,没人在未知的情况下去练习实践。那么一个目不识丁的文盲,在所要求的必要因缘上,怎么他本身就符合呢?

M.: 作为回答,我问你,你来告诉我——一个博学者,他本身怎么就符合呢?

D.: 因为他已经理解了经典上的教义,由于个体私利的止息,而把这些私利供养给神(代指整体),他将不会围绕个体自我利益去造业,他愿意这么做;他的心智会净化;逐步的,他会获得冷静平等,一体同观等等自我探究质询的因缘契合要件。现在请告诉我,一个文盲怎么他本身就符合条件的。

M.: 你所说的这些,文盲同样都能做到。尽管此生没学过,但在他过往的那些前世中,他可以是已经早有积累,已经学过教义,已经完成对神(代指整体)的供养;他的心已经充分净化,他此生轻而易举的具足了探究自我本性的全部(因缘契合的)要件。(*比如禅宗六祖慧能大师)


72.
D.: 在目不识丁的文盲内在中,有可能前世就熏习过成就法,并且作为潜在因素蛰伏着,此生它们自发显现出来,那在过往的前世里,他所学得的知识,这个学习获得知识的过程本身,为什么没在此生同样显现出来呢?

M.: 他过往的因缘业力果报中,可能有某个阻塞,只阻塞了这学习知识的过程本身的再现。

D.: 如果这个学习过程被阻塞了,怎么这“成就法”的显现,就没被同样阻塞住?

M.: 尽管学习获得知识的过程被阻塞住了,作为他前世的进程结果,那“进度值”,那成果不会失去;他不可能丧失他对于“自我质询”的反应能力。


73.
D.: 如果他的四重成就法和他的学习过程一起被阻塞住,会发生什么?

M.: 那么会导致对必要品质因缘契合的缺乏,就不适合于“自我质询”的成就方式,对此,文盲和学者两者是平等的,缺乏必要因缘品质的契合,就不适合自我质询,不管是学者还是其他的。


74-76.
D.:不对。这不可能。尽管没符合条件,但是学者明白了教义就可以把它们投入实修,并且逐步的让他自己符合条件,于此相反的,其他人的全部修习,在他的过往前世里并没成功,并且他的成就法也许被阻塞住,他已经“忘记了”他所学的东西,那么在这一点上,此生他还能有什么希望?很明显,他不会在自我质询上有所成就。

M.: 并非如此。目不识丁的一个文盲,由于他对解脱的渴望,会亲近某个导师,从导师那里学习经典的最精华的实质核心,在导师的引导下诚挚认真的实践教义,并且最终获得成就。就像一个追名逐利的世俗之人,对经典懵懂无知,然而这个人渴望去往天界,从某个导师寻求指引,领受指导,信受奉行,遵守仪轨戒律,从而获得他意愿去往的结果;所以同样的,依照一个导师的教导,即使一个文盲也会获得帮助,和学者依靠他的知识而获得帮助一样。


77-78.
D. :宗教仪轨只依照人的严肃认真而结出果实。只有寻求真相的人是严肃认真的,才能在同样的方法法门上被导师引领去修行。否则这怎么可能?

M.: 正如严肃认真(认同为真)是从因缘业力里获得果报的必要因素,同样的对于博学的学者或者导师的门徒来说,严肃认真也伴随在成就法的实践中。因缘业力或者成就法,如果缺乏和它们的关联关系的注入(兴趣,愿望都基于认同,而认同是关系的关联作用)就不可能成功。一个博学的学者或者一个目不识丁的文盲,依照他所持的关系认同(兴趣愿望)所带有的特性,来获得因缘业力的果报。一个没有认同(关系关联注入)的人,《吠陀经》或者与某个导师有关的任何东西,就不会被注意到,也不会考虑和重视。


79.
一个博学者或者一个文盲,他本身如果不是早就符合之前所说的因缘条件,而只是此生渴望解脱,(既然产生这样的渴望就必有因缘在)那就务必以适当的成就法,严肃认真的实践,这样至少他此生的实践也许就能使他在此生具足因缘条件。随后他就会适合去做自我质询。所以说,在一个博学者和一个文盲之间,没有任何世俗表面的高低差别,没有任何要去做区别对待的地方。


80.
D.: 那如果这样,对于自我质询探究自我本性的适合条件,怎么又说学者和文盲有差别?

M.: 那差别仅仅在于知识学习的过程上,而不在于成就法的实践,或者说“自我质询”的实践上。


81-82.
D.: 不对,这不可能。尽管在成就法上的知识学习并没任何差别,但在博学者倾心于寻求“自我质询”之中,知识学习显然无疑有重要的影响和份量。

M.: 并非如此。
经典上的文字和知识,并不是自我质询的工具手段
这工具手段是无世俗享乐欲求,等等,所组成的。
只有这四种因缘品质条件契合能够让一个人适合去做自我质询,而对于经典的知识学问本身,这些知识理论并不能产生什么作用。
(*当内心恐惧担忧,烦恼痛苦升起,你说我用经典上的文字知识这么一挡,就不烦恼了,这是不可能的)所以在自我质询探究自我本性方面,一个博学者根本没有任何比一个文盲有更优越的地方。

83-85.

D.: 那么退一步说,冷静平等,一体同观,不偏,不取不舍等等,组成了“自我质询”成功的手段工具,那么这个质询深入自我本性的成就法本身,不可避免的,必然也只是依循着经典,是那经典的智慧之光的延续。所以说,对于经典的学习,就肯定是成功进行“自我质询”所必不可少,不可或缺,绝对必要的。

M.: 这么说是荒谬颠倒的!没有任何经典文字,是认知知晓【自我本性】所必须的。有谁审视经典文字,从经典文字堆里观看到【本体本性】?根本看不到。

D.: 假如这【本体本性】是早已知晓的,那对于质询深入探究这【本体本性】就不是必须的。但求道者被无明遮蔽哄骗,已经不知道他的真实本性。一个目不识丁的人又怎么可能不通过学习详细论述“本体本性”的经典,从而来实现对【本体本性】的认知呢?所以说,经典必定要被作为一个最基本的初步认识启蒙来认真学习。

M.: 如果按照你这样的说法,来自于【本体本性】的知识,就成了类似于《吠陀经》里所提到的天堂,上帝那样,换句话说,成了间接的知识学问,而不是直接的亲身体验。这样的间接知识,就相当于听来的传闻一样,根本就不可能被直接亲身觉知到,不可能作为直接获得的认知。就好像“毗瑟挐”的形象,这个形象知识,只停留在间接的表面外形,而根本不会对这“四臂”的存在,有直接的亲身觉知;再说对于天堂的知识,也只能是作为这个世界里的间接认识,同样的道理,记录在经典里的,关于【自我本性】的知识,也只能作为间接知识。这就使得一个人对他本来在哪儿,依然和以前一样无知,这些间接知识学的再多,他依然如故。唯有亲身体验,亲身发现的直接认知,能够真的有效;这【自我本性】是被自己直接了悟的,而不是被当成知识理论和学问来谈论的


86-88.
D.: 从前有任何一个人说过这样的观点吗?

M.:Vidyaranyaswami尊者,在《禅的认知》中讲过了。

从经典中可以知道“毗瑟挐”的轮廓,也即他有“四臂”,拿着圆盘,海螺等等,这仅仅是间接的知识,而不能被直接认知。这些形象描述,被有意的去形成一个内心的画面来崇拜,但根本没人能够与之面对面的直接看到他。类似的,从经典文字里所知道的【自我本性】,它是存在-知晓-极乐,这还是总体的间接知识,而绝不可能和亲身体验,亲身认知等同。因为【自我本性】是每个个体,最深最深的内在,或者说是同一意识在观睹着五层包鞘;它就是梵。它不是被间接认识到的,并不是通过阅读经典而所获得的,来自于经典的,关于这一切万有的表面知识,只是间接认知。

D.: “毗瑟挐”或者天堂和【自我本体本性】不同,只能作为客体,相反【自我本体本性】是主观的,它的知识,无论获得的是什么,都必然只能是直接的,而无法被间接获得。

M.: 尽管吠檀多,自发而直接的讲授那无上真实,“那就是你”指向那每个个体最最内在深处的“那个”就是【梵】,然而自我质询和探究是直接认知【自我本性】唯一有把握的手段工具。经典的知识是不够的,因为它只能是作为间接的了解。只有经由“自我质询自我探究”而引发的,对【自我本性】的亲身直接体验才能作为直接认知。


89-90.
同样的意思,瓦西斯塔Vasishta 也早就说过了。文字经典,上师,和優波提舍(论义)都是口传的,并不能马上让求道者直接认识到【自我本性】。对于认知了悟,求道者的心智纯净是唯一的手段工具,而不是经典文字,也不是上师。这自我,能够通过一个人自身敏锐的洞察力,从自身内在中直接认知,而不需要任何其他工具手段。所有的经典文字都是这样的看法。


91.
由此可清楚的知道,除非通过自我探究,那么【自我本体本性】就不会被直接认知到,即使有再多吠檀多的知识学问,那也无济于事。


92.
D.: 【自我本性】必然只能通过对经典文字,一个批判性的审慎的研究学习而被认知。除了对经典的一个批判性的审慎和严谨的分析研究,否则质询【自我】能调查出什么呢?


93.
M.: 在身体,感官,思想等等方面,那个观念“我”顽固的持续。用一个平静集中的心智,转向内在观看,去搜寻这个“我”,或者在最最深的,内在深处的那个包裹在5层包鞘内的“那个存在”——【自我本性,自性】,这就是自我质询,深入探查【自我本性】。听了一个吠檀多经典的口述演讲,或者对经典文字的一个批判性审慎的研究学习,然后跑到自身之外,去别处搜寻,就不能被称之为深入自我质询,探查【自我本性】,而只有用极其敏锐的平静集中的洞察力,才能自我质询自我探究,深入的全面彻底的调查【自我】的真实本性。


94-96.
D.: “自我本性”,就不能通过经典文字的阅读和理解来被认知吗?

M.: 不能。因为【自我】是存在-知晓-极乐,不同于从“粗身,微妙身以及具有因果关联的因果身”——所观睹的“清醒,睡梦,深眠”三个状态。在阅读朗诵经典文字时,始终在训练发声器官,或者用一套绝妙的语法知识,严格的修辞逻辑来批判性的审慎研究那经典文字,然后读出它的含义,那是无法揭露内在最深处的【自我本性】的。

D.: 它怎么才能被认知到?

M.: 通过心智去调查审视那五个包鞘的性质,通过亲身体验经历以判定它们,然而通过“这不是自性——这不是自性”,层层剥开,把它们每一个,一步步的丢弃,于是通过心智这样逐步的深入微细,来搜寻那【真正自我,自性】,并认识到它作为观睹,观照的意识,超越于五重包盖——这就是全过程。外在无法看到这【自性】。它被包裹覆盖,隐藏在五重包鞘内。为了发现它,注意力,洞察力必须转向内在,并且在内在深处搜寻,而不是在经典文字上外求寻找它。一个精神正常的人,会在一片森林里去寻找丢在他家里的东西吗?必须在这东西所隐藏的那个地方去搜寻。同样的,【自我本性】被五个包鞘覆盖包裹起来,必须从它们内在中去搜寻,而不是在经典文字堆里。那经典文字堆里并不是埋藏【它】的地方。


97.
D.: 的确是啊,【自我本性】无法在经典里被找到,这确实是。为了去寻找和认知这自我本性,一个博学者从经典中可以学习到五盖的性质,然后从理智上认知调查,通过亲身体验,亲身发现并且丢弃它们。那么另一个人,他怎么能知道对五盖进行自我质询来探究自我本性呢?

M.: 正如学者从经典书本里学习效法,同样的,另一个人依从导师来学习效法。而后来,两个人运用自我质询就停留在同一自我本体本性上。


98-99.
D.: 那接下来,对于一个文盲来说,跟随某一导师就是必须的,而对于一个博学者就不是必须的,是这样吗?

M.: 博学者或者文盲,缺乏一个“导师”,就没有一个能够成功。打一开始,缺乏一个导师,就根本无法认识到自我本性,甚至于求道者研究全部的经典,也始终不过是在寻找一个启发引导他们的导师。 Narada跑去见Sanatkumara;Indra跑去找Brahma;Suka见king Janaka 。除非导师(主机)给他慈悲的接引,没人能够解脱。


100-101.

D.: 任何一个目不识丁的文盲,只有通过上师的恩泽,接纳和帮助而被搭救解脱了,是吗?

M.: 是的。Yagnavalkya帮助他妻子 Maitreyi 解脱。 其他很多妇女看不懂经典,比如 Leela 和 Chudala,她们也都在身体还活着的时候被搭救解脱了。所以说,即使是那些文盲,根本看不懂经典的人们,也是有资格适合去自我质询,深入探寻【自我本性】的。


102-108.

现在这一点,必须要弄清楚,最适合“自我质询”的求道者,其要件构成包括冷静平等,一体同观;从虚假不实之中辨别真实的洞察力;寻欢作乐的全部享乐诉求,他全放下了,从此之后,这些物质享乐就好像毒品或者引起呕吐的催吐剂,或者好像炽热的烈火,向世俗业力外放的活力,全部收回停留在安宁上,就好像一个深睡的人,但是发现他自己无法继续背负如此难以忍受的痛苦(轮回),物质的以及精神上的,就仿佛他的头发被火点着了并且烧起来,他不可能感到愉快,也承受不住这极度的痛苦,甚至于一分钟都是如此漫长,在头发燃烧的极度痛苦中感受到“什么时候我才解脱?我用什么手段,怎样才能解脱?”

那最上乘的寻求者,以上所说的这些品质必须都圆满具足,也即达到“极致”。在程度上次之的,叫做优秀的寻求者——这些品质发露出来,只是发展到“效果”显现的阶段。中等的寻求者——只处于“特质”阶段,还未开化的程度;最低程度的寻求者,还处于他们的“动机因缘积聚”阶段。这些符合条件的各个程度阶段,确定了这些求道者的成就取得圆满。


109.
符合全部品质的最上程度,随着努力即刻成就;在程度上次之的,在成就圆满之前,要经过一些时间;中等程度的需要一个更长的时间;最低程度的寻求者,只是有某个持续很久的拖延,唯有坚定的不再拖延迟误,持续稳定的修习,才可以让他能够圆满成就。


110-112.
他们心智的混乱和疑团,不能让最末两个阶段的寻求者去采用自我质询的方式。他们的心智更容易通过瑜伽来迅速安定,瑜伽比自我质询更适合他们。而头两个阶段的求道者,通过自我质询能够迅速得到“真实受用”,自我质询比瑜伽更适合他们。


113-114.
在《禅的认知》中,Vidyaranyaswami 尊者讲过:“自我质询的方式路径,不能引领那些内心躁动,混乱不清,疑心重的寻求者。要让他们心智的那些虚假的观念,偏斜的见解,胡思乱想的念头沉静下来,瑜伽就是必不可少的。那些具足因缘条件,资质契合的寻求者,他们的心智不是躁动混乱,疑心重重的,而是能够保持聚精会神,一心一意,只是那无明蒙蔽的力量,依然如面纱一样遮蔽着他们的【自我本性】;他们只是等着醒来。自我质询就是醒来的过程;故而自我质询最适合他们。”


115-118.
瑜伽只有在一个长期的,坚定持续的,认真诚挚,勤勉不懈,并且审慎持重,没有多余的拉扯,没有不必要的使劲用力的练习之后,才能成就圆满。

D.: 为什么练习瑜伽要审慎小心呢?

M.: 在【自我本性】内在中,去尝试让心智安定的时候,它会焦躁不安,念头乱飞,难以驾驭并且自始至终,被客体事物的感知和观念,来回拉扯着这个人。
尽管这个人也许刚毅并且精通教义,他的心智依然飘忽,游移不定,猛烈,执拗而难以降服。
就心智的性格本质而言,天生就放荡不羁,任性而为,它一刻不停的折腾,无法保持稳定和安宁;它必然跑到这里,那里,以及所有地方;当下它堕入黑暗阴间里,弹指间它有钻入天堂;它就像个旋转的罗盘,旋转游荡在所有方向上;它的桀骜不驯,反复无常,一刻闲不住的样子,就好像一只上窜下跳的猴子。它是难以安定沉静的。
这样,一个人必须很小心。(*需要一位导师在身旁指引)


119-121.
Srimad Bhagavad Gita(圣典薄伽梵歌)里,Arjuna (阿朱那)问薄伽梵尊者:“哦,克利须那!这心智始终是变化多端,翻覆无常,让人烦扰不安,它太过强烈顽固而难以安定降服,不是吗?相比之下,用手去抓风,要比去控制降服这心智容易多了。

在瓦西斯塔瑜伽《Yoga Vasishta》中,拉玛问过瓦西斯塔 Vasishta :“哦,老师!控制降服心智,真的是可能的吗?控制降服心智,就好比一个人喝下五湖四海,举起须弥山,或者忍受烈火焚身。” 从上面两段话里,加上我们自己的亲身体验,不管一个人多勇猛,多么有才干,也许去控制降服心智,无疑是最困难的。


122-124.
D.: 既然控制降服心智是如此困难,瑜伽还怎么练啊?

M.: 靠习惯的培养和冷静,不舍不取的放松,心智就能够降服而受控。刚才那两段对话中,对提问的回答是同样的。克利须那尊者说:”哦,贡蒂之子!心智的飘忽不定,无疑是难以降服。虽然如此,通过惯常的练习,习惯的培养,以及冷静平等,不舍不取的放松,它就能被降服,能受控。” 瓦西斯塔Vasishta 回答说:“哦,拉玛,尽管心智是难以降服的,然而它必然靠着冷静平和,不舍不取的放松,持续的努力而被制服,甚至于扭断了胳膊,咬碎了牙齿,也要保持这感官和身体稳固;通过意志力和毅力,心智的降服必然达成。” 所以,强烈的热情,认真持续的努力,对于目标的实现是必须的。

125-127.
心智上的蜜蜂,曾经厌恶那无双非二的大莲花心上——那至福的花蜜,住在了个体心智上的小莲花心上,它渴望得到的花蜜变成了苦和痛,向外收集声音,触碰,形状,味道和气味,它们始终持续的从感官中喷涌而出。尽管通过冷静和放松,那些感官被关闭,把心智锁在里面,然而呆在里面,它也不老实,它会想着现在,或者回忆过去,或者筑造空中楼阁,浮想未来做白日梦。

D.:  怎么能够降服它微细的活动,而让它本身完全受控?

M.: 管住它向外在关注的活动,并且把它锁进关注内在里,这个心智的蜜蜂必然会在大莲花心里,沉醉于那花蜜,换句话说那【自我本性】的至福极乐。

128.
D.: 请讲述这个瑜伽。

M.: 带着一个强烈的解脱渴望,亲近某一上师,从他那里聆听那非二元的梵,放射着存在-知晓-极乐的【自我本性】,尽管是间接的认识了“它”,然而就如同你一旦清楚的认识“ 毗瑟挐”一样,心智一心一意的转向这个梵,不要去通过思考和内心图像来探寻,始终默想这个非二元的【自在】,"存在-知晓-极乐"的非二元的【自我本性】,无任何特征属性,并且一致无差别,这就叫做瑜伽。通过它的惯常练习,心智变的安静,宁静并且能渐渐的进入“等持”(三摩地,定)。在“等持”中,心智就会体验到无上极乐。


129-130.
D.: 过去有谁讲过这样的方法吗?

M.: 是的。薄伽梵尊者曾讲过:瑜伽修行者,调伏心智,始终让它定在【纯一本我】上,使心智变的极其宁静安定,并最终成就,换句话说,解脱的至福极乐。瑜伽修行着的心智,始终保持这样的“瑜伽行”,就好像一团火被守护于风中,使得它稳定不动摇,就会进入“等持”三摩地。


131-133.
通过自我质询也是一样的类似的,心智轻而易举的获得宁静平和和等持三摩地。

D: 这个自我质询是什么样的?

M.: 在从上师(Guru)那里听闻了【自我本性】,也即在经典里被谈论的【梵】或者“存在-知晓-极乐”之后,获得了一个清晰明确的间接认知,随后依照法义“優波提舍”并且运用强大的理解力推究论辩来自我质询,自我调查,找出那【自我】就是纯净纯一的【觉知,知晓】,无“我”的实体,没有这个“我”——这“我”它是个被观睹目击的客体,个体自我ego是无知觉的,无生命的事物,去辨明和筛查它们,随之直接去感受体验它们彼此不同,之后通过冥想沉思,所有一切都是被观睹的客体,于是幻想熄灭了,并且把一切客体都并入【自我本体】那残留的心智以非二元留存,终结在对至福极乐的直接体验上。这样,就对它做了简要描述,但是在经典中,用心良苦,详尽阐述的过于繁杂。

(*优波提舍Upadesa對於甚深而简要的法义,用(自我)问答方式来论辨解说,故称为论义,后世的论藏,用思辨洞察力的铲子,一心一意全神贯注的来挖)


134.
关于成就法的这一章就详论这两个调伏心智,让心智宁静的方法,自我质询和瑜伽。一个有理解力的寻求者,循着他的因缘业报,在这两个方式上,将会实践其中之一。

135.
这一章的用意,是为了让那些诚心认真的学生,让他能够更周密的学习,细查他的因缘品质条件,去查明并确定他已经具足的,还有别的什么是不够圆满,是缺乏的。使他自身做出适当准备,然后他就能够发现这两个方法,其中哪一个更适合他,并随之坚持实践,直到圆满成就。



94#
 楼主| 发表于 2019-10-9 13:50:1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jenny 于 2022-10-26 23:32 编辑

######(印度)  拉瑪那●馬哈希,書七: 《回到你心中 》

書:《回到你心中 》 ~ 拉玛那●马哈希~ 部分剪貼
譯者: 陳建志
出版社:方智  
出版日期:1993/06/01
定價:160元
優惠價:9折144元
本商品單次購買10本8折128元

只有這本是別的翻譯者
這本應該是最早引進台灣的, 有的寫絕版了, 但博客來還有,有興趣者可買, 很便宜, 不像 [ 告別娑婆] 湊一堆書頁數書價, 裡面都是垃圾, 聊一堆自己雜七雜八的或別的閒話.
這本我2014年看過, 但前幾年送一位長者, 看能不能送自己上西方, 因裡面內容不會無聊或艱澀難懂


-----------------------------------------------------------------------------------

拉瑪那●馬哈希 : 80~96 F

●感謝: 拉玛那●马哈希、授權者道場、引進台灣的翻譯者-蔡神鑫 先生、ㄧ人作業的紅桌文化 出版社

●拉玛那●马哈希 隨時打開門受訪 , 但從未寫過書, 這些都是與受訪者的對話 , 後人收錄成書, 廣結善緣

●很多的教導如同 [奇蹟課程]說的一樣 , 是第一位讓我看了入心的外國大師 ! 真感動!  不是那種虛幻、搞身、不知所云、理論、勵志、等等

####七本書介紹完了

###剩 另外的兩本 : [神的遊戲] [日處真我] 未介紹
                               ( 因還沒找到這二書的文可貼)

###有興趣的讀者 , 可向大陸、台灣購買; 或, 網上海外購買; 或, 網上購買電子書

###書簡介:《真我與我》是全球第一本完整記述大師生平與教義的中文書籍,慕道的讀者切莫錯過。


我知道的書如下:

1,回到你心中
2,走向静默,如你本来
3,不二智慧之明燈

4,真我与我
5,真我三論   ( 真我三論: 印度拉瑪那道場正式授權唯一中譯本 ; 本書輯錄印度靈性導師拉瑪那尊者三篇經典性重要專論:〈我是誰〉〈探究真我〉〈靈性教導〉; 印度拉瑪那道場(Sri Ramanasramam)給初訪之尋道者的推薦讀物 )
6,对话真我  上、下冊
7,稀世珍宝
8,日處真我
9,神的遊戲

###ps, 雖然 拉玛那●马哈希 因病過世 , 但我不覺得有什麽, 身體的表症浮出而已, 重點是, 當事者沒任何痛苦就好了. 而 [告別娑婆] 的 [白莎] , 既與耶穌一樣消完了罪咎, 耶穌不苦 , 怎[白莎] 離世時, 會有生理痛苦? 心不苦了, 怎會還有生理痛苦? 這是我納悶的 !

===========

                                           回到你心中

问:读经对欲求解脱之人有用吗?

答:一切经云,欲求解脱,当先定心;所以总结性的教导唯是定心
能知此义,便无需皓首穷经。
(jenny: (持) 戒→(為了) 定→(生)慧 )

欲求定心,只须在自心之内参问自己的自性为何这样的寻求如何能在书中做得?
一个人应以自己的智慧之眼了知自性。自性在五个身鞘之中,经藏则在五个身鞘之外。
经藏中寻自性,无异缘木求鱼。
终有一天,求道者将必需要忘却以往学得的一切

问:无欲和智慧之间有什么关系?

答:无欲即是智慧。二者无有分别;它们实是一个无欲即是无使心智驱驰于外物。智慧意指无有外物的出现。换言之,不去追求自性以外的事物即是无执无欲不离自性即是智慧。


问:何谓解脱?

答:参问身受束缚的自己的本质,了悟真实本性即名“解脱”


问:有人说真正上师的本质即是至尊的上主,这样说意义何在?

答:个人的灵魂欲求达到真知之境或者神性之境,并以此为目标不断地锻炼虔敬之心当个人的虔敬之心臻于成熟时,等同于个人灵魂,而又是它的观照者的上主,将以人的形体现身,借着它的存在——意识——喜悦这些自然的特质祝福弟子,将他吸收到它之中根据此种教理,上师能真正地被称为上主。

问:那么,有些伟大的人是如何不经由上师而获得真知的?

答:对有些成熟的人,上主真知之光照耀,并传给他们真相的觉知。


问:虔敬的终极,以及真理的道路何在?

答:在于去学得这个真理,即一个人借着身、口、意这三项净化了的工具之助,以上主的仆人的能力,以无私的虔敬行使的所有行为,都变成了上主的行为,并且学习远离“我”“我的” 两种感受

这即是真理的修行人所谓的无上虔诚或是活在为神的服务中



问:智慧之路或是吠檀多(出自印度奥义书的一派哲学)的终点何在?

答:在于了悟“我”上主实无分别,并且从自己是行为者的感受中解脱出来。


问:那为何说这两种道路是殊途而同归?

答:无论手段为何,目的都在于消灭“我”和“我的”两种感受,而且两种手段是互相依存的,此之消灭,必亦导致彼之覆亡;因此,为了要达到不可思议的静寂之境,不管是将“我”之感受去除的智慧之路,或是将“我的”之感受去除的虔敬之路都适用。

所以无疑地,虔敬之路与智慧之路终点乃是一个

(注:只要“我”存在,接受上主的观念就仍是必要的。若有人想要容易地得到他现已遗忘的这种无上的认同,接受这个结论实是适当的。)


问:自我的特征是什么?

答:具有“我”之形式的个人的灵魂就是“自我”
具有知性本质的自性没有“我”的感受无觉知的身体也不拥有“我”的感受。

知性的存在无觉知的存在之间,虚幻的自我神秘地出现了,这即是所有烦恼的根源。若是以任一手段将它消灭了,真实的存在将能如实被见到。此即名解脱


(jenny: 奇蹟課程也如此說類似的話:思想地帶)


问:修行的方法为何?

答:由于求道者的自性与他自己无二无别,也由于无有异于他优于他的事物可得,所以了悟自性只是去了解自己的本性。

借由分辨真常无常,解脱的求道者无疑无惑地了悟自己的真实本性,永不退转。这即是智慧的修行。这即是导向自性了悟的参问


问:所有的修行者都能跟随这条智慧之路吗?

答:这只适用于成熟的灵魂。其余的人应该依照他们的心智状况追随不同的法门。


问:其他的法门有哪些?

答:有唱颂、持咒、禅那、瑜伽、智慧等等。

、唱颂:就是以虔敬之心唱咏出对上主的赞美。

、持咒:则是在心或口里念出神祇名号或譬如Om等类的咒语。 在修习唱颂以及持咒的法门之时,心智时而集中(亦即关闭),时而扩散(亦即开放)。修习此二法门之人,对心智的反复不定并不甚了然。

、禅那:意指以虔敬之情感重复念诵名号。在此法门中,心智的状况能够很容易地被了解。因为心智不能同时集中而又扩散。当人处于禅那,他不会接触到与感官相应的色相;若与色相相触,即离禅那。因此处于此境之人可以随时观照心智的迁流变化,并借由止心静虑,将心智锁定在禅那之中。圆满的禅那即是居于自性(亦即是居于“彼”的形式之内)。

当禅定在心智的源头中以极端微妙的方式起作用,便不难觉知到它的生灭起落了。

、瑜伽:呼吸之源亦即心智之源;所以此之消亡必毫不费力地导致彼之倾覆。透过控制呼吸以静止心智的修行就叫做“瑜伽”。

瑜伽行者能将心智固定在某些心灵中心,如头顶的千瓣莲花等等,在或长或短的时间内无有对肉身的知觉。只要这种状况持续,他们便能沉浸在某种喜悦之中。然而,当平静的心智再度浮现(再度活跃),它又会回复俗世的杂念。所以当心智向外驱驰,必需要借重禅那之属的修行来锻炼它。如此才能达到心念不生不灭之境。

、智慧:则是借由不断练习禅那与参问来断灭心智,以成就自性的了悟。心智的熄灭即是一切努力皆止息的境界。立足此境之人,永不退转寂静无为 等名词即意指此境界

注:所有的修行都归结于一个使心智集中的对象之上因为所有的心理活动如http://www.wenkuxiazai.com/doc/739842ed6c85ec3a86c2c58f.html 记忆、遗忘、欲求、怨恨、吸引、废弃等等皆是心智的变换更替,这些并非人的真性。简单不变的存在才是真正的实相。
因此,了知自己存在的实相并且成为这实相,即是打破缠结,从束缚中解脱。在达成心智的宁静之前,修行者仍须将繁芜杂念从心智之土拔出,并修习立足于自性之内而不退转。

虽然增强定力的修法有多门,众门殊途同归。
因为我们能够见到,任何将心智集中在一个对象上的人,在诸念熄灭之后,最终会与那对象合一。此即名成就禅定

( jenny:例如, 念佛號 或 參禪, 扶住心思意念不外放 / 外露, 及扶住心安靜, 及擋住而不受外界干擾, 又因六根收回, 如火力電源集中, 不分散, 電力集中一樣, 以幻治幻破幻, 最後頓悟 )

跟随参问之路的人会发现,停留在参问的终极之处的心智,便是梵;
而修习禅定的人则会发现停留在参问的终极处的心智,便是他们禅定所观的对象。
因为在任一例中结果都相同,求道者的责任便是要不断修习其中一个法门,直到达成目标。)


问:幻相(maya)的本质是什么?

答:幻相使我们误认为自性不存在,然而自性的实相无所不在,无所不包,圆明自照。
幻相使我们误以为个人的灵魂、世界以及神存在,然而它们最终却被证悟为子虚乌有

问:既然自性之光圆明遍照,为何众生不能像看见世界其他物体一般地看见它?

答:特定的物体无论在哪里为人感知,都是自性以这些物体的形式来感知它自己。因为所谓的知识或觉知都只是自性的效能。自性是唯一有知觉之物。一离自性,别无他物。如果有,这些物体也不会有知觉,既感知不到自己,也感知不到他物。

就是因为自性不能以此方式了解它的真实本性,所以它才以个人灵魂的形式沉溺挣扎在生死轮回的大海之中。



问:为什么即使在没有和外界色相接触的时候,心智中仍然会浮现出许多色相的杂念?

答:一切如此的杂念都归因于潜伏的业力。它们只出现在迷失本性而外放的个人意识之内。只要感知到特殊的色相,便应参问:“见此种种的是谁?”,它们将会即刻消失。


问:能知、所知与觉知这三种因素在深睡中、三昧中都不存在,它们是如何在自性之中(在醒时与梦时)彰显出来的?

答:从自性之中会依序出现:

(1)反射的意识,它自身是一种发光体。

(2)个人的意识,或称观者,或称第一念。

(3)现象,亦即世界。



问:既然自性不受限于知觉与无明的观念,如何能够说它渗透了有知觉的整个肉身,或是将知觉传达到身体感官去?

答:智者言道,各种灵性神经的源头与自性之间有所连接。在心上有一结,此结下开,在有知觉与无知觉之间就仍有连接。

正如微妙无形的电能流过线路并做出种种神奇之事,自性的力量流经灵性神经,渗透整个肉身,并传达知觉给感官。

如果这个结借由智慧之助被打破,自性将会一径保持其本然,不杂不染。



问:一个人要修行多久?

答:直到心智毫不费力地成就无念的自然状态亦即,在“我”“我的”的观念去除之后


问:如果每一件事的发生都是依照业报(一个人过去行为的结果),应该如何在习定中克服这些障碍?

答:业报只关乎外在心智,与内在心智无涉。

寻求真如自性之人不会惧怕任何障碍。


问:为什么有权威说动与不动的诸世界都来自自性?

答:自性意味着具体化的存在。潜伏在深睡状态的能量随着“我”的念头浮现之后,色相才被经验到。自性身为感知者存在于所有的感知之中。

如果“我”不在,诸般色相亦不在。由于这些理由,可以毫无疑问地说万事万物出于自性,回归自性。


问:肉身与起动肉身的自己在世上实有无数,何以说自性只是一个?

答:如果接受了“我即肉身”的观念,就有多个自己。此观念一消失,即是自性的无相之境。是故自性被视为只是一个。


问:在吾人有肉身之时,有没有可能克服据说会持续到肉身结束的业障?

答:有可能。业障赖以依存的做者,亦即自我,在肉身与自性之间进入存在,如果它回到本源而脱去形相,业还有依存吗?既已无“我”,何来业障?


问:灵性经验的最高目的是什么?

答:了悟自性。


问:在忙于俗世工作的同时,有可能享受到三昧的滋味吗?

答:“我在工作”的感觉正是障碍。

问你自己:“谁在工作?”记住你是谁。如此工作便不会阻碍你;它会自动地进行下去。不管工作或弃世都不要努力;你的努力正是束缚。注定会发生的总会发生。如果你注定不工作,任你怎么找也不会有工作;如果你注定要工作,你也无法躲避,你会被强迫去做。

所以把它交给那更高的力量吧;你无法选择离弃或是保有。


问:薄迦梵(意为神或上主,此处指马哈希)昨天曾说,当一个人致力寻求“内在”的神,“外在”的工作会自动地进行下去。传说斯里柴坦雅在对弟子讲道之时,其实他是在内心寻找克里希那(印度神祇,代表自性),而忘了肉身的存在,口中却仍然谈论着克里希那。这引起了一个疑问:是否工作能够安全地自己进行?一个人在物质的工作上是否应该保持部分的注意。

答:自性即是一切。你离开了自性了吗?或者工作能够没有自性而进行?自性是遍满宇宙的,所以无论你是否逼使自己有所作为,一切的作为都会进行下去。工作会自顾自进行下去。因此克里希那告诉阿朱那,他不需要去危害果拉伐人,他们已经为神所杀戮。

不必为了决定工作而忧烦,只要允许自己的天性去实现那更高的力理的意志。

问:誓愿信守沉默有用吗?

答:内在的沉默即是自我的臣服。也就是没有我执的生活。



问:独处对苦行者是必要的吗?

答:独寂是在于人心之中。
人可能在浓密红尘中仍然保持心智的平静;这样的人,永处于独寂之中。
另一人可能身在山林,却无法摄定其心,他不能够说是在独处。独处是种心态。执着诸事诸相之人无能独处,无论他身在何处;无所执着的人则永处独寂。



问:何为沉默?

答:超越语言与思想的状态就是沉默;它是无有心智活动的禅定。平息心智,即名禅定。甚深禅定便是无穷的宣说。

沉默永远在说法;它是“语言”的恒常之流。它为言辞所打断;因为字句会阻碍这无声的语言

数小时的演讲可能娱乐了众人而对他们无所改善
而沉默却永远宣说并且利益人类全体;因为沉默,雄辩才有了意义。口舌的演说不如沉默的强有力。

沉默滔滔不绝的雄辩。它是最好的语言。实有一种当字句消歇而沉默泛流的境界。


问:那么我们如何彼此沟通思想?

答:如果三元性的感受存在,那就变成必要的了。


问:薄迦梵为什么不出去四处向人传道?

答:你怎么知道我没有在做?传道难道就是爬上讲台发表长篇大论?传道是简单的真知的传递,这只能在沉默中真正做到
如若有人听闻讲道一小时,离去后生命毫无改变,这又如何?
如若有人默坐于神圣的临在之中,离去后人生远景全然改观,这又如何?
毫无效果的大声传道以及坐在沉默中送出内在的力量,何者为胜?

再者,言词如何生起?先有无相真知,才生出自我,自我再产生思想,而后思想才造出语言。所以言语乃是原始本源的曾孙
请你自己判断,如果字句能够产生效果,那么沉默的传道更要来得多有力呀!
但是人们不了解这简单的、赤裸裸的真理,这日常的、永恒自在的经验之中的真理。这真理就是自性。有任何人不觉知到自性吗?但是他们不喜欢听闻真理反而渴望知道那远在天边的天堂、地狱与轮回因为他们爱神秘,而非真理,各个宗教善巧方便迎合他们,以便最终将他们带回自性

无论采取何种法门,你最终必得回归自性;所以何不当下便住于自性?想要观见另外的世界,自性也是必须的;因此天堂地狱也不异自性。即使无明之人,当他看见世上的种种事物,其实也只是看见了自性



问:我应如何达到自性?

答:自性无所谓达到。如果自性是要被达到,这即意味着自性不在当下,而须外求。自外求来的也会再失去,所以它不是恒久的,不是恒久的就不值得追求。
所以我说自性不是被达到的。你就是自性,你已经是“彼”
事实上,你无知于你自己的喜悦境界。无明在清净自性—亦即是喜悦之上遮覆了一层面纱。
修行只是为了要揭开这张无明之纱。这张无明之纱不过是一种错误的认同,将自性误认为肉身、心智等等。这个错误认同务必去除,而后唯有自性留存。
因此人人皆能觉悟。觉悟在求道者之间无有分别。能不能悟的怀疑以及“我未悟”的观念本身就是障碍应该超脱这些障碍。


问:以“我”寻“我”,这不是很奇怪吗?参问“我是谁?”不会在最终流于一种空洞的形式吗?或者我该无止无休地问,就像念咒一样?

答:参问自性当然不是空洞的形式,也不是重复的念咒。如果参问“我是谁?”只是个心理上的叩问,它就毫无价值了。参问自性的目的,在于将心智集中于起源之处。因此,它不是此“我”寻找彼“我”。

参问自性绝非空洞的形式。它是一种强烈的活动,使整个心智定于纯粹的自性明觉之中。

欲了悟你原来就是绝对的存在,参问自性,是真实不虚的法门,唯一直接的法门。



问:获得神通与解脱之间可有关联?

答:唯有开悟的参问导向解脱。

神通是由无明的力量造出的虚妄假相。永恒的自性明觉才是真实的成就。时隐时现的成就乃是无明的作用,而非真实。

神通异能的成就,常伴随着名声与享乐等等。
它们随着业力不求自来,降临到某些人身上。
须知与大自在合一才是所有成就的真正目标。
这也是所谓合一的解脱之境。


问:如果这是解脱的本质,为何某些经文将它与肉身连在一起,并且说个人的灵魂唯有在不离人身之时才能获得解脱?

答:如若束缚是真,解脱才因之而有。就自性而言,它在四种境界中了无束缚。束缚一词,不过是吠陀系统铿锵说法中的一种语言上的假设。

因束缚而有的解脱的问题,在实无束缚之时如何能够出现?不解此义而欲探究束缚与解脱,实有如缘木求鱼。


问:若是如此,经文上对于束缚与解脱的描述不就是不真实的吗?

答:并非如此。相反地,由无始以来无明所织就的束缚只能以真知开解,为此之故解脱一词才经常为人所用。它的意义只限于此。对解脱的特征众说纷纭的事实,证明了那只是想像。


问:若是这样,如听经与晨昏定省的种种努力不都没有用吗?

答:并非如此。经由直接经验来觉悟既无束缚亦无解脱,乃是所有努力的终极目标。由于这个目标必须借着前述的修行来达到,这些

努力仍是有用的。


问:是否有权威经文曾说过,既无束缚,亦无解脱?

答:此端赖证悟之力,非由经文所能决定。


问:如果它被体验到,那是怎样的情况?

答:束缚与解脱不过是语言上的用词,它们本身并无实质,因此不能够自己起作用。这些用词只是在修饰某种基本事物,接受它的存在是必要的。

如果有人参问:“束缚与解脱因谁而有?”回答将会是:“因我而有。”如果再问:“我是谁?”那么他会了解到并没有“我”这个东西。此时唯有真性留存,既然一如水落石出,远离言语争论并向内参问之人才能证悟实相,是以悟道者一律了知既无束缚,亦无解脱。


问:如果真是既无束缚,亦无解脱,为什么我们实际上体验到快乐与哀伤?

答:迷失本性之时,苦乐悲欢仿若真实。其实它们并不存在


问:每一个人都有可能彻悟自性吗?

答:毫无疑问,这是可能的。


问:斯里薄迦梵曾开示在心中发现大神克里希那的方法:是臣服一切,见万事万物如见上主一般。这是领人进入自性的正确法门吗?那么随时随地礼敬薄迦梵,岂不是比借由参问“我是谁?”以求本心要来得容易吗?

答:是的,当你在万事万物中看见神,你会不会想到神?
看见了无处不在的神,你自然想到了神。
把神放在你的心中便是修定,而修定便是悟道的前一步。
悟道只在自性之中,悟道不离自性,而修定必在悟道之先。
以神或是以自性来修习禅定,这并不重要,因为目标是一样的。

你不能走出自性之外。
你愿在万事万物之中看见神,而不愿在你自己之中看见吗?
万事万物都是神,而你却不在万事万物之中吗?
你就是神,那么万事万物都是神还是个奇迹吗?
这是斯里薄迦伐塔与其他人所劝修的法门。
然而即使是这种修行,也必会有一个观者或是思想者。他是谁?


问:如何看见神,那普及一切的上主?

答:看见神即是成为神。没有在神之外的万事万物来让神普及。唯有神“在”。


问:耶稣被钉上十字架的意义何在?

答:肉身就是十字架。人子耶稣代表了自我,或是“我即肉身”的观念。当人子耶稣被钉上十字架,自我销毁了,留存下来的是绝对的存在。这就是光明自性的复活,神之子基督的复活。


问:但是十字架钉刑该怎么解释?杀人难道不是一项可怕的罪恶吗?

答:人人都在自杀。永恒喜乐的自然状态已为这无明的生命所扼杀。以此方式,现今的生命即将要杀害永恒的、正向的存在。这难道不是自杀吗?所以为什么为杀人担忧?


问:契入三昧之后,一个人不也同时获得了神通吗?

答:要施展神通,必须有他人来辨认这些神通,这意味着施展神通之人了无智慧。因此神通不值一文。唯有智慧才是追求的目标。


问:难道成为爱国者不是我们的责任吗?

答:你的责任是去如实地存在,而不是去成为这成为那。
“我是我本然”总结了全部的真理。
而这法门可总结为“止息”。
何谓止息?止息意味着“消灭你自己”,因为一切名称与形式皆是烦恼的根源。
“我就是我”即是自性。“我是这” 即是自我
当“我” 只被保有为“我”,那就是自性当它刹那转变,说道:“我是这或那,我是如此这般。”——那就是自我

问:那么神是谁?

答:自性就是神。如果神是离开自性的,那么它必定是个无自身的神,那是荒谬的。想要了悟自性,只需要止息。还有什么比这个更容易?所以成就自性的智慧是最容易的。


问:轮回是真的吗?

答:轮回只存在无明之中。过去现在,实无轮回。未来亦不会有。此乃真相。


问:知道我自己,即意味着知道神吗?

答:是的,神在你之内


问:那么是什么阻碍了我知道神或我自己?

答:你放荡的心念以及颠倒的生活。


问:我是个软弱的人。但是内在的上主为何不以高超的力量移去

这些障碍?

答:它会,如果你有热忱。


问:为何它不为我创造出热忱?

答:那么你必先自我臣服。


问:自我臣服之后,就不需要向神祈祷了吗?

答:臣服的本身就是有力的祈祷。


问:在自我臣服之前,难道不需要了解它的本质吗?

答:如果你相信神会为你做到你要它做的一切事,那么就臣服于它。否则不要管神,先知道你自己。


---------------------------------------------------------------------------------------------------

jenny: 一切在靜默中產生
              靜寂光通達




95#
 楼主| 发表于 2019-10-9 21:37:4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jenny 于 2022-10-26 23:30 编辑

拉瑪那●馬哈希 [神的遊戲]

日後補上


96#
 楼主| 发表于 2020-4-2 16:13:3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jenny 于 2022-10-26 23:30 编辑

拉瑪那●馬哈希, [日處真我]

日後補上


97#
 楼主| 发表于 2020-5-7 11:15:4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jenny 于 2020-5-7 11:19 编辑

1,拉瑪那●馬哈希的七本書介紹完

2,佛欄的412~415F也貼過來,使之完整,因當初直接貼過來,現在把同本書照順序排下來, 但來不及的, 我插在同本的同一樓裡,不過有點長就是, 我不想全部ㄧㄧ再次移動/校正,弄得我看得眼花撩亂的(他的文章有的很長), 等一下弄錯, 而且我的生理痛苦不勘/疲倦/有時暈眩,無法負荷

3,增加了拉瑪那●馬哈希,不二智慧之明燈_第三章 成就法




98#
 楼主| 发表于 2020-5-8 19:32:0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jenny 于 2022-10-19 02:54 编辑

帕帕奇Papaji:“修炼”并无实质可得* & 永恒的安宁

###ps, 帕帕奇Papaji拜訪過拉瑪那●馬哈希, 收錄在 [對話真我] (78 F)

======================================

“修炼”并无实质可得 & ETERNAL  REST永恒的安宁


问:帕帕奇,有一种旷日持久的“争论”,那就是,为了一个更长远的目标去“修炼”的概念,或者说“修行”,或者说“进化”,它究竟价值何在?那些修习的方法,它们的真正目的是什么呢?有少数导师,把这种“通过修炼求得永恒”的观念,直接归为“基于贪婪的意淫闹剧”,完全偏离“修习”真正目的,是一种“误解”。那么,你对“修炼”的看法是怎样的呢?

答:我不认为有任何人通过任何传统修习方法,能有任何“实质”可得,“真实永恒”早已恒常,决非“修”得。

问:嗯,换句话说,你也认为他们把这些传统修习方法本末倒置了。他们的动机意图本身,实际上就是在强化“蒙蔽”,或者说,不断掩盖事实真相。

答:是的。我不认为,沉迷在传统方式的“修炼”中,真能帮助“某个人”跳出生死轮回,免于受苦。佛陀自己的觉悟过程就是范例。他在觉悟之前,曾经尝试过各式各样的,全部的传统修炼方式,可是最后他把所有这些修炼方式都抛弃了。因为佛陀寻找的是答案,为什么生命有痛苦的答案。佛陀只关心终极问题的终极答案,他并不是渴望获得“至高无上的成就”。他发现,这全部的修炼,都不能给出他想要的最终答案,并不能让他彻底了解到他真正是谁,彻底认识到生命的根本本质是什么。这修炼的各种方法,只能让他安定下来,但并不能给出他想要的究竟答案,所以他抛弃了这些修炼,坐在菩提伽耶的一棵树下,不断的沉思探查他究竟是谁,生命的本质本性是什么,最终佛陀通过他自己,自悟他自己的真实本元自性。

在阿含经里,首先是听闻佛陀直接讲述事实真相,然后才给出一些内观审视的方法,让学人自己去观察审视自己,亲自获得第一手直接认知,确认佛陀所教导的东西是事实。然而现在则是本末倒置的,将辅助于“认知自我”的手段,当成了目标。

问:也就是说,关键在于,需要认识到,传统修习方法只是前导性的辅助手段,并非必须的。当认识到这一点,抛弃“修炼”的那些功利性诉求,才有机会真正觉悟,对吗?

答:这才是正法,正路。当你看清你修炼的真正动机意图,你就会抛弃各种方式的修炼,然后你会走上正路,去认识你自己,认清真相。

问:内禅,内观的方式,是相当另类的,是把全部注意力集中在“观睹见证”上。你行住坐卧中,时刻观察自己身心内外一切活动变化。你对这种方式有什么样的评论?

答:我听闻过这种“内观禅”。要把你的注意力都集中收摄在“对象事物”的观察上,或者单纯的观察呼吸。将你的注意力,固守在某种“对象事物”上,就不可避免带有“做者”染着。这观看者就在那儿控制注意力去锁定某个被观察的“对象”。无论它凝视的对象是什么,也只是凭借“头脑”心智的意志控制感。透过“头脑”心智的做者意志感而获得的东西,也就只能是“概念”思想的变化现象。

好了,此时此刻,有一个带有“做者感”认同的观察者,有做者感下的注意力控制,有注意力被凝视在被观察对象上的过程,有被凝视的对象,请问感知到上述这所有活动变化事件的[终极感知者]是谁?这问题不可避免被触及。当你做这种功夫的时候,所有注意力都是聚焦在来自各种感官信息的“对象”上,都是被感知到的“对象”,却没有一样是翻转来追查,反观“谁是那背后见证这一系列变化现象,那最后面的终极[观者]”,也即,并没领悟到,那时刻在此时此地当下的“觉”本身。

问:在内观禅的修习中,有一个观察着被观察对象的观察者,但是这个修法的特征之一是去看穿——无论被观察到的对象是什么,都是非永恒的,都是暂时的变化,来去的,生灭的,无法长久的,不能令人常乐的,并且是“非我”,非“我的”。这种内观禅的结论,自然只能归属于“头脑心智”,然而对“被感知的事物对象”,那执着认同,那依附,那所有权的缔结,那攀缘抓取,那抗拒和扣押的欲求都逐步减弱。最后,清楚的了解到,没有什么是值得抓住不放的,也没有什么是能够长久保持的,从而就有了一种释然感。修习这内观禅的人们,通过这种修习,越来越清晰的认识到无常变化,无所得,无所失,就越来越释然,轻松,越来越平静。

答:“内”即“反外”,也即这能看的“看”不抓任何被观察到的对象,而转而回归它自己。当你把内外之间的这堵墙撞破,单纯的看着这“看”自己,进而一切“相”就全都归于[无相],连空无的概念,连空无的体验都消失。于是你就再也不需要任何禅修了。你和那不可知的某种存在之间不再有这样一堵“南墙”。

问:是这样。在内观禅修法中,有四种思维观察对象,分别是:身体,感受,想法以及感知本身。你观察审视这些现象,看出它们都是突然到来,突然消失,不长久,无法保持,看出它们都是被觉察的对象,都是变化无常的现象,非“我”,非“我的”,然后你就不会执着它们。当然,按照你给出的提醒,的确在修习中,没有去直接调查质询,谁是这观者,谁观看着这个“我在感”,谁知觉着这知觉体验,意识着这意识活动,因为那似乎是站在一切万有之外的,似乎这一切被观察到的宇宙世界,是在当前观察着一切的“我”之外。事实上,两者之间并没有那堵墙,我并不在一切万有之外。

答:好的,这就是要指给你看的错觉误解所在。这个身体真正属于谁呢?这些感受属于谁?这些想法念头属于谁?这知觉属于谁?它们肯定属于某种早已存在的那[谁]吧?当你放下了对“放下”这个动作本身的“做者认同”时,什么发生了?你会归于某种“不可知”的,什么都不知道的“终点”,它超出身体,感受,思想和觉识。那——是永远不可能被舍弃的!那——就是早已永恒的实在,一切万有属于它,归于它。一切被感知到的事物,当你认出其“非真实性”时,你就发现了大自在,而在大自在中,[我]独在,绝对孤独。

举个例子,当你躺下睡觉的时候,所有每一件事情都被丢下——世界,身体,妻子,各种情感,各种思想,观念,想法念头,各种对象事物。那么你落入无梦深眠的状态之前,这一切是怎么被脱落的?你怎么努力做到的?要进入深眠状态,所有的都不得不脱落,都会脱落掉,否则你不可能进入熟睡,你无法安眠。然而,面对那无梦深眠的“无知觉,无体验”,你是如此心甘情愿,无怨无悔的把这一切都撒手了,即便是最让你感到快乐的那些事情,你也都抛下了,就为了你能够进入什么都不知道,什么体验都消失的深眠里。为什么?你为什么冷酷无情的抛弃这美好的人生,连你最维护的“自我”都不要了呢?

问:因为这是不可避免的!

答:是,因为熟睡是必需的!当你熟睡安眠,你比你日常清醒状态下的人生,还要更加幸福。假如不是这样,你绝不会想去睡觉。

问:你是在说,进入深眠状态,是同时同步的把心智的四种对象“身体,感受,思想,觉识”一起全都脱掉了。

答:对,“把所有一切同时全都脱掉”,就这一点来说,我们达成看法上的完全一致。只有等到你次日早晨醒来,你才能说,你曾经熟睡过。一夜无梦,睡的很死,什么都不知道了。那么,在深眠期间,谁始终“醒”着?你在深眠中看到点什么?

问:不,不可能看到任何东西,什么都没有,连知觉体验都消失了。

答:在你深眠期间,你幸福还是悲伤?

问:就我个人而言,感觉非常舒适和满足。

答:好。假设你来到一个大超市购物,你已经买了很多东西。你会更乐于跑到另一“集市”再去购买更多的东西,还是更乐于先直接回家?

问:先直接回家。

答:这“超市”购物,比喻象征着身心感知体验以及对各种对象事物的交互处理。各种身心感知体验就是这样一个大型购物市场。如果所有这些买卖,这些交易交互,能够带来持续的舒适,满足,幸福,快乐和美好,那肯定就没人宁愿回家睡觉了。这表明,有一种极其特别的事情,它要比尘世事物“交互交易”的知觉体验更重要,更宝贵,更美好,更可爱,所以才让我们宁愿跑去熟睡。它比别的所有事情都更加关键,更为紧要。此时此刻,在深眠期间,谁醒着?

问:没谁。我什么都不知道了。

答:某种了不起的存在,在深眠期间是始终醒着的。当你早上醒来,你说“我睡着了,什么都不知道了,这一觉睡的很舒服,很畅快”。请问,谁见证了这无比安宁,畅快的至福了呢?它是谁?

问:我无言以对,一片寂静,一片空白。

就在所有已脱落的都脱落掉,既不是清醒,也不是睡梦,即将进入深眠的那节点上,有某种对“知觉体验”,对“已知”的主观身份认同,称之为“我”,它带有一种实体存在感,稳定不变的同一感。

答:这“我”不是我指的{我}。这个“我”和其它的每一个事物都已经被那“不知”吞没。不会反馈回任何“已知”。在那“有知觉体验”和“无知觉体验”之间的瞬间。我是在讲这节点。当这知觉体验到所有事物的“我”,站在“不知/不可知”的{我}面前,它变得羞愧并且直接消失了,融化在{我}内。

就在面对那“不可知/无知觉体验”的瞬间,无穷大的幸福,无比舒适和安全,汹涌而来。这个已知的“我”和那{我},那【空】面对面的时候,它只是消失的无影无踪。

问:那也就是说,在那进入深眠的临界点,“我”本身会发生融化,“我”有一种绝对的谦逊和信任,情愿把它自己融化掉,融入那深眠的“不知不觉”里。

答:带着无比的安全和幸福,它的融化发生。脱下所有“名相”,融入“无名无相”的怀抱里。“我”情愿融化在那“琼浆,优美,爱”中,那里绝对赤裸,绝无牵挂,绝无抓取,绝无依附,没有能够抓取的任何“某个人”。那儿没有主客体,无念无想,无过程。心智也不在那儿,无法表述那经历。没人能够谈论深眠中的经历。您能带给我深眠中的“大新闻”吗?如果你能够讲述深眠中发生什么,我就高兴坏了。

问:我有好消息告诉你。哈![提问者笑起来....] 所有法门,修炼,传统仪轨以及它们的过程,终究是要把你带入这最终的地方,这悬崖,这临界点。

答:所有成就法都把你带进这终点,并且劝你脱掉“我”,完全赤裸。“ Sadhanas”这个词中,“ Sadhan”意为“任何种类的修习修炼”,Sadhana是Sadhan - na, 意为“Don't practice”不修炼。"na"意思为“don't”。因此,如果你脱掉所有修习,所有你迄今为止一直在修习的东西,会发生什么?你来到了终点,醒悟到终极。当你脱下所有一切,你就完全赤裸,无防护,完全坦白,直率,无遮掩。

当你完全赤露,你会悬崖撒手,跳入“黑洞”,清算融化,永远完结,不回来了。即便你还是不能下决心,跳还是不跳进去,你背后都有某种存在,直接推你的后背,把你推进去。哈哈!

问:你推的?

答:推的那个就是被推的那个,两者是一。但实在讲,没有推的必要,你也没在任何终点,你也没在通往任何它处的起点上,你没跳进任何地方。你在此时此刻当下。

问:这是重大启发。某人从未开始过任何事情,也没到达任何临界点,也无必须的推送。

答:没有轮回也没有涅槃。

问:那这头脑心智的整个建造物,完全就是想象虚构的小说故事,可是它看上去是如此地“真实”。

答:心智(构想和记忆)是非常有力的。心智建议:“你被束缚了”,你接受它为“真”。这就是轮回的构造。然后心智又建议你“要从轮回中解脱,要免于轮回”,你接受它为“真”,进而这修炼就开始了。这全都只是“想法”。一种设想!涅槃也只是一个概念想法,来自心智的把戏,一个概念把戏。那么,你怎么跳出这种概念把戏呢?当你称之为“把戏恶搞”的时候,你就脱掉它了。你通过一种天然自发的特有的“知性”,知道这所有一切都只是心智构想的概念把戏。于是你就了解到,没有任何事真的必需去完成,也没有任何地方真的要去到达。你源自“无空间,无位,无处”,你也从未真的去过任何地方。

问:这让我大吃一惊!哈!.....[大笑起来]

答:没有任何事物被真实的排斥,也没有任何事物被真实的接受,都不是真实实体性的,故而所有一切事物才可被容纳。也正因如此,你不受一切事物“现象”的影响。

问:这一瞬间给了我巨大的安全感,自在轻松感。某人似乎被唤醒,可是因为在人生的日常生活中,有着太多令人恼火而又无奈的需求,条件环境的限制和阻碍,太多的责任和义务,所以此时这种自由轻松和安全感,几乎就是不可能长久持续的,对此您会怎么说呢?

答:恰恰就是这充满无奈和责任义务的梦境,才使得他忽然在梦中醒悟到,他在他的梦里,他的真正本身早就是,并且永远都是“绝对安全,绝对自在”的,不受任何梦境的影响。人,纯粹就是做梦正梦到的。这个人在睡梦中宣称:“我有家庭责任和义务,工作责任和义务,这让我没有时间去找到真正的自我。” 然而当某人在他的梦中发现他在梦里时,虽然梦里的家庭很“真实”,然而他清楚的知道那梦里的家庭,并非真正“真实”的家庭,也没有任何真正“真实”的工作。他只是在梦里,醒觉到自己在梦里,而梦中的一切无论多么真实,感受多么强烈,当梦境自发结束时,他都不受影响。而且即便就在梦中,梦境中的情节还在进行时,他也同样不受真正真实的影响,梦中的一切“真实”经历,感受,都不可能真正影响到“梦主”本身。

梦里的“他”,所经验的一切,都永远不可能真正“触”及到[他],也从未真正触及过[他]。无论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无论你感受到什么,那都表明你正在你的梦里。这百千万亿年的苦乐轮回,只不过是永恒当下的一个“设想的想法”而已。"I"----这永恒孤独的家伙,想象着它被束缚了,梦见它掉进轮回里了。就好像你在你的睡梦中会自发的突然发现你在你自己的梦里一样,你也会发现这清醒状态下的人生现实,是同一个梦。然后“不安全”的恐惧就会永远离开你。

既没有轮回,也没有涅槃,这所有你看到的名和相,都并不真实存在。只有唯一的真实存在,你本身。

问:在某人醒悟到这一事实之后,在他的“业力果报”(Karma)上会发生什么呢?

答:按照吠檀多不二论的解释,这身心显现在这里,是基于“事先”的,预先的“业”。他们就是这么解释的。这就好比,你把一个球扔到地上,那“初始动量”将决定这个球滚动的朝向,滚动的持续长度。那么,当某人在梦中醒觉到自己在梦里,所有已经储存在记忆里的“因果报应”的“业”就都崩溃消失掉,因为不再有一个围绕“个体自我”安全和私利的,不断行为活动的“做者”。然而那“初始动量”,也即赋予我们这身心的那个预先的“业”,它所剩余的执行效力,还未走完的种种效果,会持续的运转到这人生的终点。这不会对已经清醒的知道自己在梦里的人有任何侵扰,没有任何做者感,受害者感。他会顺随着发生在他面前的各种环境条件去自然而然的行为活动,不迎不拒,完全不介意,因为他清楚的知道,时刻都知道自己在梦里,这所有经历都不是真实的。对他来说,没有什么是真实的过去和真实的未来,他不会重生了,因为他没有了对梦中事物的“真实”认同。

问:您认同业力的真实性吗?

答:我不迷信业力(Karma),而是清楚的了知它。之前已经讲了,业力就是梦里的东西,是想法本身。过去业力,现在业力,未来业力,并没有这种东西真实的存在。而真正的存在完全不受这些想法和梦境的丝毫影响。

举个例子吧,某人已有了两位夫人,正准备即将到来的第三位夫人。10年前迎娶了他的原配夫人,当前这一年,他迎娶了他的第二位夫人,正准备着要迎娶他即将到来的第三位夫人。但是,就在准备即将发生的“新婚”时,他突然死掉了。因为他的突然亡故,这三个女性都成了寡妇,也即象征他“过去,现在,未来”的三位夫人。当这人死了,他的EGO没了,对“我选择和决定”的做者感也没了,他所有的业力就都成了寡妇了。业力本身不再有某人来“抓”,也没地方逗留。他的EGO死了,他是完全“腾空/轮空”。(靶子被释放)

问:你是在暗示说,当丈夫死了,她的配偶也死了。

答:不是,是守寡。丈夫死了,但是妻子们继续生她们各自的人生。一个醒悟者,已经没有“个体自我”ego的认同,他绝不会认为“这是我的”或者这属于"我"所有。所有的“做者权”感,以及全部的“个体独有”感,已经瓦解了,因此,虽然他现象表达上依然活着,但那“个体自我做者感,个体自我独有感”却已经死掉,也即所谓的“活着的死人”。他可以做他高兴去做的任何事情,因为没有任何后果能够扰乱他的安宁,没有任何效果真的能够令其陷入“不安”。正因为他的“个体自我”认同感,他的个体自我做者感,已经消失,所以他的心没有“反向评判”,不“执着”于结果的一部分,同时“抵触排斥”结果的另一部分。虽然“业力”(Karma)依然在持续的流淌运转着,但因为没有了“靶子”---没有业力因果标靶的那个主体---“我和我的,我做的,我受的,我负责”,所以在生活中也不会执着于“我,我的安全,我的利益”为中心。

于此相反,某人认为他是行为决策者,行为的控制者,一切决策后果的承担所有者,这种做者感,就会竖起“靶子”,收割他各种行为活动的所有反馈效果,作为他“做者权”的报应,并因此不断循环复制着痛苦,让痛苦不断的放大,放大。那醒悟的人,没有做者感,知道自己真正是谁,绝对安全,因此他舒展,轻松,不介意,反而痛苦来了就很快走掉,反而会使得他的自在感,无拘束的轻松感反复循环着。实际上,其它人会被他自己的思想过程不断的自我定罪,自我惩罚。但是在终极真实,究竟意义上,从未曾有过“真实”的善恶,什么也没真的发生过。

某人在他的睡梦里,梦里的主观第一人称视角,似乎是一个国王,从这“我”是国王的主观中心来看,其它所有人都是贱人,但这国王和所有梦里的“他人”,都属于这同一个梦而已。这个体验起来无比真实的轮回世界,就和这睡梦是完全一样的性质。从真实存在的终极真相来讲,根本就没有过真实实体性的国王和乞丐。所有的国王,所有的乞丐,所有的事物现象,都是从同一唯一的源头显现的梦境,而这源头才是唯一的真实存在,早就永恒存在了。当你认出,这源头就是真正的你本身,那么你会完全明白,无论你此时此刻当下感受到什么样的体验,无论那体验多么真实,都不可能对你有任何真实的伤害,也无法阻碍和束缚早就永恒,绝对安全的你本身,没有什么能够阻止你自发梦境,你认为你会被你的自发梦给害死,这本身就是梦想罢了。你永在此时此地当下,你没有过去,现在,未来,你不需要修炼,因为修炼需要时间,需要努力奋斗,而真正的你,不需要时间,时间无法测量你的永恒,你不需要任何奋斗,就早已永恒。所有的时间流过你,不是你走过了时间。所有的空间流过你,不是你走过了空间。

那作为初始动量的“欲求愿望”,它来到你面前,你注定要响应它们。如果你因为这样那样的纠缠而拖延,搁置,不响应它们,不让它圆满得到满足,它就会在你这一生的寿命当中,不断的骚扰你。这种欲求愿望,是一定被满足的,必须被执行的,无论你喜欢还是厌恶。这样的欲求,无论你走到哪里,他都会追着你,伴随着你,它不会离开你,它会鞭策你,推动着你。并最终把你带回家!你注定要返回老家!你跑到超市里买东西,买完之后,你能在超市里呆多久呢?

问:这听上去,似乎就好像一个老猫蹲守鼠洞,向内审视那想法突然涌起。它跑到那个各种念头突然浮现的洞口,并驻守在那儿。

答:是的,你会持续不断的扫描那洞口。持续不断的。并且你会醒悟你真正是谁。

问:自在,是不是对此时此地当下的信仰?

答:为什么信仰当下?就在此时此地当下,谁,对谁信仰了呢?此刻,那被信仰的东西始终是某种记忆里的东西,信仰这个词,这个想法被感受到时,它就已经把你带入“过去”,那还是想法。

每当你感觉有念头想法浮现,每当你使用“我”这个词的时候,就停顿一下,反向的审视一下,“我”这个词,它冒出的那个地方。那地方有没有形象,有没有具体的空间位置感。慢慢的你会突然问自己,谁在寻找这洞口,这个“谁”,它有形象吗?“谁”又时刻感知到上述这一切,那一切现象发生的[见证者]有形象吗?能被感知到吗?说时迟,那时快。突然你就明白什么是当下!自在,觉悟,安宁,轻松,在哪儿?你就知道了。

在一个汪洋大海里,所有的波浪,漩涡,冲撞的激流以及水泡,全是这大海本身啊!我并非是其中的某一具体波浪,某一具体漩涡,某一具体冲撞的激流和水泡。它们都是我的某一具体的部分,如果把任何一部分突出,并说这部分是我,那么这整个“大海全部”又是谁呢?当你说,我看到我内在的汪洋大海!那就意味着,你不是看到浪,漩涡,激流和水泡,而是看到完整的大海。

“我在”,并不需要你相信,你信或者不信,【我】都在。因此,信不信都只是现象。那想法的游戏,从“不信”一路变化到“信”,从“不知”一路变化到“知”。此时此刻有多少人“不信”,有多少人“信”,有多少人“不知”,有多少人“知”,无论怎样,【我】都给与支持。所以说,愚者和智者,只不过是连续变化的进度不同。同一条道路,有无数人在其中行走,有的刚开始走,有的走到路的尽头,有的走到一半,有的在路上来回踱步。走在这同一道路上的所有每一个人,这条道路都承载,都支持。

问:我怎么超越恐惧,战胜不安?

答:通过丢弃所有试图战胜它的各种法门。宣布所有克服战胜它的方法都无效。

问:当恐惧不安狠狠的叮咬你的时候,你怎么做?

答:什么也不做。只是感受它,和它在一起,然后自然就可以阅读它,审视它。承认这是恐惧,感受这恐惧,然后自然就会审视谁在此时此刻当下感到恐惧?那个“谁”,它长什么样子?它的脸什么样?通过单纯的感受它,和它在一起,就会自发的阅读它,审视它,研究它。什么样的感受能够长久连续保持在你面前?

问:什么也不可能长久持续在那儿,没有任何感受能够长期连续保持。

答:你说,你渴望回归到真正的你,那恒常的你。事实上,这是最简单的,简单到什么都不用做,你就已经是真正的你了。但要变成别的东西,比如变成一个医生,那就不同了。

问:请问,什么是正确的行为?

答:对于已经觉悟的人来说,不介意过去或者未来,不赋予过去和未来那么真实的重要性。并不沉溺在行为的各种后果的预先分析思考上,也不介意各种后果报应。相反,行为反应是时刻来自于空性的,自然而然的。所有发生,会照顾它们自己,会自行运作它们自己。

普通一般大众,需要某种道德标准上的对错,来引导他的种种行为。对一般大众才这样讲。已经开悟的人,时刻清楚的知道,世俗道德本身是虚无实际的,所有一切可感知体验到的都是如此,梦幻泡影罢了。所以,做正确的行为,说正确的话,也即佛陀的八正道,是觉悟“空性”的结果,但它们决不会导致“空性”。故而,一个寻求真理的人,只是不断寻找那“空性”,那早就永恒的存在而已,找到了答案,认识到他所找寻的就是他本身,一切别的事情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伴随。

问:你认为,要开悟,需要什么样的修习,您推荐什么样的修习呢?

答:为什么你想开悟?你要开悟的真实动机是什么?你想要获得什么?不要刻意去灵修。有一条滚滚流淌着的想法,翻滚着各种念头的河流。每个人都正在想法念头的河流里顺流而下。每个人都抓住这些想法并且正在被流动着。只有个别少数人会抓住一个单纯的想法“我只想心安自在”。抓住这个想法的,在整个群体里是很少的,绝大部分人群,他们并不是命中注定要去抓住这个想法“就在此生,我必须要知道真相”。

绝大多数人群都是顺流而下,而这样的少数人,我称之为“逆流而上”,朝着[源头]。这一动机,并不需要任何努力,任何努力都不可能引发这种想法。60亿地球人,注定抓住这想法的人,也不过数百。但只要这动机发生了,就必定导向终极。

问:大师,我和你在一起,已经四天了,可是我依然没开悟。

答:[笑声...] 是啊,我都奇怪,象你这么聪明的孩子,竟然没开悟。

问:我该怎么办啊?

答:那就让我告诉你,我的导师曾经告诉我的话:只是保持安静。无论你做什么,说还是不说话,都让你的心平静下来。这就足够了。

如果你不再想着“开悟”了,“开悟”就会来找你。如果你追着这个“开悟”的想法,那么所有的各种各样的想法都会来痛打你。现在,来试试看,你现在就抱住“开悟”这个念头,保持这个念头,别让它溜号,让这个“词”始终在你面前。来,试试。抓着它,你能抓着它吗?

问:[片刻沉默]....它突然消失了。

答:好,念头都消失了,此时,你是谁?

[现场长久的寂静]....

这沉默,就是你给我的最好回答。[停顿片刻.....] 就这样,停留在这宁静里。你并不需要依靠任何东西。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却一片虚空,寂静。安宁就在这里。领悟就从这里发生。

(译者注:此文根据多篇之前积存的“对话实录”资料,翻译整理成一篇。)

------------------------------------------------------------------------------

ETERNAL  REST永恒的安宁

如果你想处在真正的“开放”状态,“安宁”状态,那么你首先要认识到“你真正是谁,是什么”,当你完全认识到那真正的安宁,是超出时间空间的绝对存在本身,天然的本质本身,那么你才能从最深的内心深处,从根本上“敞开,赤裸”,知道真正的你,不依靠任何“前提条件”,不依靠任何选择,就早已绝对安全。假如你认为“安宁”是有条件的,必须凭借某种前提条件, 那么你必定恐惧不安。

人生是一个“充满了各种矛盾冲突”的现象过程。始终有各式各样,得失利害的摇摆和起伏,然而这全都是连续变化的现象。所有每一个人的人生,无论他是所谓的圣人,还是所谓的大盗,都无一例外。圣人有圣人的无奈,普通人有普通人的苦闷。刚刚摆平了一个乱子,还没消停多久,还没高兴多久,另一个麻烦就又发生了。每个人都说:“管住你的思想,控制你的情感,降低你的诉求,强化你的自信,鼓起你的勇气,坚定你的意志。” 人们一直在试图努力地[掌控]自己,掌控别人,掌控世界,一直努力去追求利益,权威,名望,地位。时刻努力要去超越别人,获得高居他人之上的优越感。这已经持续了有数千年了吧?

五千年前,阿朱那向圣主克利须那问过同样的问题。他说,“这头脑心智就好像空气一样,如果你用力去抓,想把空气抓在手里,那么你什么也抓不到。你使劲去抓的动作,使得你的手紧缩在一起,把容纳空气的“空间”全给挤掉了。这是不可能抓住空气的,可我为什么还要继续如此徒劳的想去紧抓它,试图掌控它呢?”

如果你不急于获得,它们反而有容纳它们发展的空间,你急于获得结果的“掌控欲”,反而将它们发展的空间全部挤掉了。

头脑心智是始终以“记忆”为运行基础的,自然也就总是逃脱当前现实,以“非当前”的记忆印象来投射当前,来解释当前,然后再将其投射到以“记忆”为基础,所构想出的画面中,这使得你一直活在“记忆”里,只不过,你给这种依靠“记忆”所构想的画面,命名为“未来”。这就是头脑心智的活动性质。头脑心智内的对话,只是过去种种概念想法和记忆碎片,过去种种被满足的欲求,未被满足的欲求,它们纠缠交织在一起,自我循环复制的串流。这使得你不断聚焦在“记忆”的虚影上,而不是“当前”事实: 记忆的回放是“发生”在此时此地当下;对未来的构想是“发生”在此时此地当下。

尘世里的普通人,不可能有轻松和安宁,因为他们始终在他们的头脑心智内,重复循环着那些过去的记忆,并且用这些东西去营造,产自于“过去记忆”的“未来”投射,那并不是所谓真正的“未来”事实,所以才苦恼。

我想对人们说:“平静下来,去观察头脑心智的活动。”如果你不断的观察它,你会看到它总是会把“快乐”的东西放过去,以属于过去的“苦痛”记忆经验,去小心翼翼的筛查出一切可能伤害"我"的东西。当你领悟到时刻“此时此地”,当下的观者本位才是你,那么安住在这时刻当下的单纯“观看”上,你会发现,头脑的对话难以循环持续多久。

头脑心智就好像一个小偷。事情早就消失为记忆,然而头脑使得你跟在记忆——“影子”——的后面,偷走了你的轻松平安,让你时刻纠缠在得失利害上,紧张不安,苦恼不断。即便你此时处在欢乐的事件里,头脑也会让你害怕和忧虑这欢乐会消失离去,让你在欢乐中,却享受不到欢乐。

你沉浸在这些“想法”的影子里,把它们当成事实,怎么能感觉到轻松?这所有的都只是“想法”和“记忆”,沉重,压抑,不安,渴望,懊恼,等等....只不过就是“种种想法”和“种种记忆”它们自己的世界大战而已。这些想法和记忆之间正在发生各种战争,你把它们等同为真正存在,绝对安全的你自己,你怎么可能有安宁和快乐?实际上,当你看清这把戏之后,你就明白,这效果其实就是你想要的“闹剧”效果。只要你把这些“影子”等同为真正的你自己,你就不会寂寞了,因为它们永不休止的躁动着,彼此倾轧覆盖着,它们的战争会永远持续。任何一个想法被打死之后,都会借助记忆和其它想法的“彼此对照”关系,即刻又被复活。

你所看到的,你所感受到的,你所想到的东西,不过都是头脑心智的一种印象,记忆的不同配方混合的“投射”。你和你自己营造的影子们坠入爱河。它们全都只是一种“影子”。并非真实的实体存在。虽然这些影子在浮游着,震荡着,然而你却绝对安全,因为[你]是绝对的实体存在。

一些人建议你去做某种修炼,把修炼作为解决内心不安和苦恼的对治方法。但那不是我教导的方式,让我来告诉你为什么。如果你认为,某种修习会让你得到某种结果,你肯定会在某个时刻开始操练。那有开始的东西,必然有结束。无论你何时开始,必定有个结束的时间。有时间,有起点和终点的东西,怎么可能是“无变异”的天然恒常存在?

所以,我不给你任何方法。代之以“无须做任何努力,真正的你,早已绝对安全”的陈述。这不是一种方法,而是[存在]——它天然的本质事实。你想要去做什么,你不用拖延。现在就做。你只是弄明白了,不论你想做什么,那都是想法里的故事,故事里的想法。不论你做的成,还是做不成,那都是故事里的故事。你经历这人生过程,也只不过是梦游罢了。

你遇到种种挫折,阻碍,麻烦,你首先想到的是怎么掌控它。你可以去尝试,但是你更要清醒的知道,你并没真的掌控过什么,并没真的成功或者失败。因为梦里你掌控了什么,没掌控什么,成功了什么,失败了什么,它都一样,都是“梦里的故事情节”而已。

当我向你陈述时,我正在切除你对“记忆”的执着认同。如果这“切除”在你头脑的记忆里“发生”,那么由此,你会看到,感受到某种——你之前从未经验过的“新发现,新事情”。你纯粹是基于“经验记忆”来识别“名相”。而我此时所陈述的,就正在成为你的“经验记忆”。这些陈述中的概念,是融化你的毒药,它会在你不知不觉中,融化你之前的“经验记忆”,并最终让你觉察到谁是真正的你。

你不必去任何地方,也不必超越到某个境界去。因为“超越”这概念中,必然包含两个具体的位置,你所在的起点,以及你打算超越到的某个终点位置。你不必跳到那里去,既没有跳板也没有泳池。你不必从某个地方,跳到另一个地方。这都只是你的记忆观念。你可以问你自己,那毫无“跳跃者”的地方,谁打算跳啊?既没有真实的跳跃者,也没有真实的跳板,没有起点和终点,然而!谁?!早就绝对存在了呢?那绝对恒常无变的“存在”,需要超越什么,需要跳到哪里,才能变成恒常吗?无变异的恒常存在,难道真能变异到哪里去吗?

“我必须跳入安宁里”...“我必须开悟,我应该做的更好,我应该更优秀,更完美”.....看清它们都是想法的游戏,正是这些想法把真正的你,早就圆满的你给藏起来了,你正在玩捉迷藏的想法游戏。如果某种现象发生了,它一定有某种来源。你所有的欲求来自于“记忆里快乐的印象”,我喜欢这个。“记忆里苦痛的印象”,我不喜欢这个。由此,你才从“不喜欢的这个”,跳到“喜欢的那个”上面。“我不得不摆脱这个”,这只是个想法而已。继续深入去审视,这些想法全都来自于什么?基于什么,去探查!

真正抹杀不掉的知识信息,必定是属于绝对存在本身天然的内容。除此之外的知识信息,都不是必须的,也都注定会生灭变化,因为它们本来就不是永恒不变的,本来就不是实体真实的。那属于绝对存在本身的真实本元知识,你不可能获得,因为它早就在那儿,早就是你的。永恒在,不可抹杀,也不需要你去学习,它早就在那儿,早就圆满了。在世界被创造出来之前,它就在。所有一切变化现象,都源自于这同一“本源”知识。所有一切现象,都只是这同一本源的不同显现。

在实体和它内在营造的幻象“主客体”之间,在梦者和梦境之间,有什么呢?在影子和它的实体投射之间,有什么割裂吗?谁割裂了它们呢?那种貌似真实的割裂,不同样还是一个“虚无”的影子吗?你觉得一个主观主体和被观看到的客观客体之间是完全不同的。那么我就提示你“去审视一下,谁是那真正的观者?”审视一下,什么被当成了你?你观看着一个身体形态,把它当成真正的你自己,你把你所观看到的“身心”当成了真正的你。然而当你审视这身体时,身体是不是被观看到的“对象”?观看着“对象”的观者,是谁?如果它是意识,它是“觉”,那么“你”是谁?你既不是被观看到的世界客体,也不是被观看到的思想,不是被观看到的身体,也不是被观看到的“观者”,因为当你说,感觉到这“观者”时刻就在当前,那也还是表明,这“我在感”也是被观看的。谁看到“我在”?它没有形象,它不可能被感知到,那才是真正的[你],早就永恒的[你],那不可说,不可知觉的【观者】本身---真实,永恒,真理,绝对安全。

(译者注:此文根据多篇之前积存的“对话实录”资料,翻译整理成一篇。)

--------------------------------------------------------------------------------------------

2,【视频】帕帕吉Papaji 开示:唯有觉性



99#
 楼主| 发表于 2020-5-8 19:53:2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jenny 于 2021-4-20 01:09 编辑

【老视频重看】物质背后的秘密 &科学与佛教汇合之处~來自網站


物质背后的秘密

一个人从一出生就受到条件的制约,因为他居住的环境完全是物质性的,人在这种外界条件的影响下逐渐长大,所有的看法都是在物质世界的基础上形成的。现代科学的研究,在从前大家理解的基础上,揭露了一个完全不同的事实。

我们从外界获得的所有信息,来自我们的五种感官。我们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鼻子闻到的,舌头尝到的,手触摸到的组成了我们所知道的这个世界。人从一出生开始就依赖这五种感官,这是我们能知道外部世界的缘由,这些感官也是我们感知的唯一途径。

然而当科学超越这些感官来研究时,发现了一个和我们以往认识完全不同的真实世界!这些关于组成外部世界的物质的秘密最终被公开了。当代的思想家和哲学家解释科学家们所发现的事情,一些科学家认为人是一个映像,经历的每件事都是一个短暂的感觉,这个宇宙是一个影子,这种理论似已被当今的科学所证明。为了更好地理解物质背后的秘密,就从提供给我们一个更广阔世界的感官开始。



我们怎样看到?

看见一个东西的过程是逐步的,我们第一眼看到的光束是光量子从物体射向我们的眼睛,再穿过角膜,最后在眼睛后面的视网膜上聚焦,在这里转化成电信号,由神经元传送至大脑后部,看到图像最终在大脑的这个部分显现。我们一生中看到的所有图像,以及所有经历的,实际上都发生在这个狭小、黑暗的地方。同样的,你现在看的影片和你看到的无限广阔的地平线,实际在这个地方只有几立方厘米。

仔细重新审视这个信息,当我们说看见了东西时,实际上是有电信号运送到了大脑,在大脑中形成这些东西,当我们说我们看见了东西,实际上是看见了大脑中的电信号。还有另外一件事我们需要知道,大脑是完全隔离光线的,它的内部是完全的黑暗,不可能和光线发生联系。

我们可以用一个例子来解释这种情况:假设前面有一个燃烧的蜡烛,我们可以看到它发出的光线。我们看到光线时,我们的大脑里面是完全的黑暗,这束蜡烛的光永远都不会传输到大脑,但我们的视线在黑暗的大脑中看到的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

同样的情形也发生在其它感官上,听觉、触觉、味觉和嗅觉,都是以大脑中的电信号被感知的,在我们一生中,从大脑中起源的一切并不是外面的真实,而是脑海中复制的映像。此时,我们误信这些映像是外面存在的实际物质。



在脑海中的外部世界

这些事实指向了一个不可否认的结论:我们在世界甚至宇宙中,看见、摸到、听到,从而觉得它是物质的东西,实际上只是脑子里的电信号!比如,我们在外部世界看见了一只鸟,但实际上这个鸟并不在外部世界,而是在我们的脑海中被鸟所反射的光粒子,到达了我们的眼睛,并转化成了电信号,有神经元运送到了大脑的中心。因此我们看见的鸟,实际上是大脑里的电信号!如果电信号到达大脑的过程被阻断了,鸟的图像就会突然消失。同样,我们听见鸟发出的叫声,实际上是在大脑。如果叫声的电信号被阻断,就听不见任何声音了。显而易见,鸟的形体和叫声,只不过是大脑对电信号的解读。

另一个要考虑的关键是距离感,比如你和电视屏幕之间的距离实际上并不存在,而只是在脑海中。实际上,看上去离人很远的物体,也只是在脑中确定的点上组成的图像。例如,看天空上的星星,他们好像离我们百万光年远,其实就在我们脑海中。在看这个纪录片时,你不是真的在你认为你所在的屋子中,正相反,屋子在你的脑海中。你的感官和身体让你觉得你是在屋子中,但是,你必须记住,你的身体只是你脑中的一个映像!

现在我们一直在说外面的世界,和我们所看见的在脑海中形成的世界,但是,我们既然不能到达外面的世界,我们又怎么能确定那个世界真的存在?当然不能!

唯一的事实是:我们所居住的世界是脑中感觉的世界!想像脑海外面有实在的物质完全是一个错觉!脑海中感知常常来自于虚幻的源头,然后能通过眼睛看见。

举个例子:首先,假设能把大脑和身体分离,并能在玻璃水槽中维持机能,在侧面连接一个能记录信息的电脑,最后将所有记录的数据转换成电子脉冲的形式传输进CD,将这些图像、气味、味道、感觉置于电脑中,接着将电脑连接到大脑视觉的中心,所有之前记录的信息都到了脑海中。当大脑察觉到这些信号,就会看到之前传输的图像。

我们也可以传输模拟的影像,比如,我们可以给大脑一个人独特性格的所有数据,加上坐在桌子旁边的感觉,在这种状态下,我们的大脑会感知到一个坐在办公室的商人,这个虚幻的世界将会持续到电脑给的下一个刺激。

我们没有注意过,我们只是意识!我们很容易被感觉所欺骗。的确有一些实在的东西,那是发生在睡梦中的事情。



梦中的世界

对于我们来说,真实就是触摸到和看到的,在梦中也能用手触摸到,用眼睛看到。但实际上,梦中没有手也没有眼睛,也没有任何能让我们触摸或是看的东西,“认为”我们在梦中看到的东西是真实的很显然是错的。

一个人在他的床上沉睡,梦中能看见自己在一个不同的世界,能梦见自己是一个驾驶巨型飞机的飞行员,可能花费很大的力气来正确驾驶它,但实际上这个人一步也没有离开他的床。在梦里他可以有不同的经历,见不同的朋友,和他们交谈,一起吃喝。如果我们能在梦中平安地生活着,只有当我们醒来的时候,我们才会意识到是做了一个梦,相同的道理也适用于我们清醒生活的这个世界。当我们从一场梦中醒来,没有理由不相信我们仍然处在一个更长的梦中,这个梦,我们叫它现实生活!

我们之所以认为梦境是幻想,现实生活是真实的,只是我们惯性的产物,这表明我们在地球上的生活可能不是清醒的!我们以为现在是在实际生活着,认为似乎刚刚从梦中醒来。



谁是自我

所有的事实和分析指向了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如果我们生活的所有情形都是固有的感知,那什么是意识?意识也是由物质组成的,就像胳膊手臂和其它所有的物体一样,它也一定是一个感知对象,就像其它所有的物体。

这个例子能帮我们理解,想像我们从神经末梢延伸至大脑,能拿出大脑,并放在肉眼可见的地方观察,这样就能看见我们的意识,用手指触摸,这样就能理解意识只是感觉,是由视觉和触觉等感官创造的。

究竟是什么接受了这些感觉?如果不是意识的话,是谁看见了、触摸到、闻到、感觉到颜色?是谁在思考、推断、感到“我是我”?我们这个年代的一些重大思考也指出了这个问题,“小人中的小人”等等问题。“我”在哪里?谁在使用意识?谁意识到了意识本身?St.Francis说:我们在找是谁看见了这一切?

实际上,形式上存在一个东西,能够看见、听见,就是灵魂(接近佛家所说的神识)!我们所“认为”的现实世界,是灵魂听见、看见的集合!就像在梦中我们的身体和世界并不是实际存在的一样,我们居住的宇宙,也不是物理的存在。唯一真实存在的,是灵魂,事物只是灵魂的感知!

是的,就算假象物质是真实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的法则,都指向一个结论——人的存在是幻觉,以及物理上事物的非存在性,这是物质背后的秘密!唯物论者认为物质都是客观存在的,这是向唯物论敲响的确凿无疑的警钟!

科学家和作家Lilcoln Barnet在他的书中写道:宇宙和爱因斯坦,以及一些哲学家在映射的宇宙中肯定物质的存在,科学家应意识到感官的有限性。

所有的事实让我们面对一个非常有异议的问题:如果我们一直以来“认为”的世界是物质的,而不是灵魂的感知,那么这些感知来源于哪里?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必须考虑到,事物不会自己有一个形体,除非被感知。因此,这些感知,一定由其他的力量产生,一定是被某物创造的,另外,这种创造还在延续。如果没有持续的创造,我们所说的物质就会消失,无法延续。就像一台电视机上的影像一直在播放,只要电视信号的传输就会一直延续,但如果信号中断了,屏幕上的信号也会中。



真实而绝对的存在

那么是谁让灵魂看见大地、人、植物、我们的身体,和其它所有事物呢?很明显一定有一个创造者,创造了整个物质世界,这是我们所有感知的综合,它的创造一直延续,没有中断。自从这个创造者展示了它壮丽的造物,就必须有永恒无限的力量让其延续。所有的感觉都取决于造物者的意愿,造物者献出它所创造的一切。



科学与佛教汇合之处


https://v.qq.com/x/page/b0167q2brkz.html

在看待与理解真实的方式上,科学与佛教似乎有很强的平行性。

尽管这些理念并不是佛教所特有,在大多数古代东方思想中也能找到,而佛教似乎能与最新的一些科学发现,有着非常和谐的共鸣。

我想先通过考察佛教的三个主要信条,来阐述这些观念:

(1)、空性

(2)、互联性(业因陀罗网)

(3)、真实之本性(究竟实相)

然后再将这些观念,与现代科学的理解并列对照。

后面有相关资料的连接,包括视频连接、书籍和网站。

本段视频的前提是基于如下信念:两种表面上相反的认知模式

(1)非物质的和物质的

(2)直觉的和理性的

(3)精神的和科学的

实际上它们是同一实相的两种解读方式,类似一枚硬币的两个面。

再次提醒,在观看本视频时,我们需要随时注意,在人类感知到的现象与事物的真实存在本身,有着巨大的差异。



一、空性

空性是万法的生起与回归之处,佛陀说:现实世界起于空性——非二元的、无限的源。例如你所坐的椅子,你所看的电脑,甚至你的身体也是当下从空性中生起的。

为了更好地说明,请想象一场梦境,梦中有一头大象还有你自己。于是你会认为,这个是我,那个是大象。两者似乎是两个分离的实体。然而当你醒来,你发现,你和大象都是从你做梦的意识里同时化现出来的。意识是这场梦境之源,也是无穷无尽的其他可能的梦境之源。

想象空性的另一种方法,也可以把它比作书页。书中的空白页可理解为空性状态,书页本身并不包含任何信息,但可以有无限可能的词、句或故事,为书页所承载。空性可以理解为一个潜在之场,任何可能性均可从中生起。

为能对其有初步理解,必须重新定义对物质实在的理解。我们会发现“空性”----这在道教中称为“道”,印度教中成为“梵”,似乎非常相似于量子物理中量子场的概念。

让我们先探索一下所谓物质实在的本质

(1)平行:波粒二象性

我们的现实世界表现出一种二元性,我们所经验到的物质,既像波或非物质性实体那样存在,又像粒子或物质性实体那样存在。展现为波的形式,粒子在时空中没有确定的处所,只能认为它们同时处在一切地方,弥散遍布整个宇宙。

想象你手中的苹果是一个粒子,这个苹果存在于一个确定的时空位置中,本例中是你的手。而其波的形式,“苹果”并不仅在你的手里,而是弥散遍布于其所有可能的状态。但这怎么可能?怎么可能看起来坚实确定的东西,同时有能力成为不坚实的。怎么可能看起来有确定时空位置的东西,也可以遍布广袤的空间而存在?

这看起来令人震惊,但是能证实这点的实验,已经被重复了上千次。且都是同样的结果。这个最初令物理学界震惊的结果,最终成为被人广泛承认与接受的事实。

是什么决定了粒子表现出波状或是粒子状呢?人们最终发现其关键,恰恰正是现象的观察者----人的意识

(2)意识

粒子的性质并不是预先确定的,而是由观察它的心灵所定义的。从而看起来是坚实的实在,仅仅只是一个面向。而现实具有两个基本方面:波和粒子。

(3)原子之空

原子是99.999999999999%,小数点后12个9的空的空间。这就迫使我们重新定义,我们看待自己和真实的方式。

如果我们的身体和周围的所有东西,几乎全是空而无物的空间,那么为何物体在感觉上,显现为坚实的东西?这种坚实的感觉,实际上是原子集合之间的排斥或推力。正如两个磁铁的同极靠在一起,会相斥一样。

我们的双手、双脚、指头,从未真正碰到过任何东西,只是受到了强大的排斥力,从而给我们坚实性的幻觉。信不信由你,你并没有真正碰触到你所坐的椅子,而仅是悬浮在它的上方。是椅子的原子和你身体的原子在互相排斥。

将所有事物聚在一起而显得坚实的,是一个起伏涨落着的能量之海,而非任何“物质的”东西。不仅你的身体几乎都是空无的空间,你看到、经验到、与之互动的任何事物,都是尽然无物的虚空。

(4)量子场

在量子物理里有所谓的“量子场”,它是一种电磁场(注:并非传统的电磁场),所有物质都从中生起。场里生起的粒子并不是相互分离的,而是同一体系的不同形式,场和场中生起的物质是同一回事。

“因此我们可以将物质看成是由场很强的空间区域所构成的……在这种新物理中,没有既有场又有物质的地方,因为场是唯一的真实。”----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想象场就是一片汹涌的大海,海波不断地涨落起伏。正是波的那些高潮顶点,生起了我们的物质和现实世界。大海的其余地方则不在我们的感知范围内,但仍然作为物质的可能性而存在,所有物质从此场中生起与回归。

作为一种遍布全体时空的连续媒介,这似乎与空性的观念完美平行。从场中生起了我们观测到的所有粒子,并且还成为每一个原子的基础。正是这些原子将我们聚拢在一起,将宇宙聚拢在一起。



二、一体性

佛教中一体性或互联性的观念,指宇宙中任何事物都是密切相连的。认为我们是实体的、互相分离的,及我们与周遭世界是分隔的,这种想法被认为是一种幻觉。我们自己及我们现实世界的真正本质,是完全的合一的、一体的。

我们看看这些观念如何平行于现在的物理学所告诉我们的

(1)平行:量子纠缠

爱因斯坦并不认可量子理论,并于1935年和几位一起共事的物理学家,写了一篇被称为EPR的论文,他们反驳量子理论的尝试,最后却反过来证明量子理论的正确性。不仅如此,还偶然发现了量子物理的另一奇特性质“量子纠缠”。量子纠缠,当两个粒子相互作用时,它们成为所谓的纠缠态,彼此之间拥有一种特殊的连接。这时如果其中一个粒子受到影响,例如被测量或被观察,另一个粒子会同时显现出与这一个粒子完全相同的特性。不管它们之间相隔多远,是处在房间的两端,还是整个宇宙的两端。

这让爱因斯坦觉得非常奇怪,他后来称之为“幽灵般的超距离作用”。

(2)幽灵般的超距离作用

为了理解这有多么奇怪,想象你和你的朋友每人手拿一个篮球,当两个篮球处在纠缠态时,不论你们分开多远,你们之间任何一个人对篮球的操作,都会瞬间同时反映在两个篮球上。不论这两个球相隔几英尺远,还是几英里远,甚至数百光年远的间隔距离。

事实上,纠缠着的多个粒子表现得更像一个东西,而不是像表面上看起来的两个、三个、或多个分离的东西。这正说明了奇特的超距作用,不论它们在时空中的位置在哪,这两个粒子永远是相互相连的。

现在,如果我们追溯到宇宙大爆炸之前,整个宇宙都凝聚在比原子还小的奇点,就能明白所有我们当下经验到的物质和能量,过去是、未来也一直是相互纠缠的,或者相互连接的。量子纠缠似乎指向宇宙中真正的一体性。

(3)量子场

我们存在于一个能量之海中,所有原子都由其相互连接。从实现本视频制作的那些原子,到宇宙另一端一颗恒星诞生的那些原子,产生这些原子的场遍布了整个时空,是一个互相连接的网。

量子场这个网连接了所有生命、能量、物质、存在,并使其成为一个的系统。我们所经验的所有事物都来自相互连接的唯一的“源”。



三、心与实相

“一切皆是我们心造作的结果。心即一切。”——佛陀

在佛教和许多其他神秘传统里,心是真实实相的核心。它不仅是真实的一部分,而应说:正是心,创造了真实!

这正如做梦的心创造了梦境一样,认为世界存在于心之外并与意识分离,这种观念在东方传统中是错误的。实相中,一切都是心。万法唯心造!佛陀之后过了将近2500年,量子物理学家似乎才偶然地发现了这一真理。

“所有物质借助一种力而产生并存在……在这种力的背后,我们必须假设有意识和智慧心灵的存在。这心是所有物质的母体。”——马克斯·普朗克(量子物理创始者)

(1)平行:不确定性原理

著名的德国量子物理学家沃纳·海森堡发现,在观察原子世界的同时,我们也在影响它。他意识到,不可能同时知道电子的速度和位置。在测量电子速度的同时,它没有明确定义的空间位置;在测量电子位置的同时,它没有明确定义的速度。他称此为“不确定性原理”。

“我们所观察的并非自然本身,而是自然根据我们的提问方式所呈现的样子。”——沃纳·卡尔·海森堡

之所以这样,并非由于感知或观测仪器的局限。这揭示出电子如幻影般的性质,意识的观察关联着所观察的事件,并且实际上定义了它的位置或动量(速度)。“真实”是由观察它的心灵所定义的。

物理学家约翰·惠勒考虑到,观察者是量子论如此关键的一方面,他建议这个词确应换成"参与者"。

(2)双缝实验

双缝实验最初设计用来检验光的本性,却从根本上改变了量子物理,并颠覆了我们理解真实的习惯。

实验中,有一装置发射粒子,穿过两道缝,并记录粒子打在缝后面屏幕上的什么地方。物理学家的发现令人震惊,曾经被认为坚实的粒子,竟然表现的像波。粒子表现得像什么则取决于它们是否被观察。未观察时,粒子处于叠加态,或者说,处于无限可能的状态;被观察时,粒子拥有确定的位置,这时只有有限的可能性。

理论上,如果我们用棒球做这个实验,当我们看着棒球穿过狭缝,我们会看到它们落在后墙的确定位置上;而当我们没有去看棒球时,穿过狭缝后我们只会看到干涉图案。就是说,没看它的时候,棒球表现得像波,同时穿过两个狭缝。直到你的心灵或意识定义出棒球的位置,在这之前,棒球甚至没有位置。这个实验被重复了几千次,都是同样的结果。甚至还用碳80分子这样大的粒子重复了这个实验。

若无心来定义,现实并不存在。

若无心,真实实相仅作为无限可能性而存在。

量子物理学家偶然发现了神秘主义者们说了两千多年的道理:真实,只是心的投射!



四、结论与含意

科学与灵性之间的界限,无可避免地变模糊了,两者的观念可以互换。

我们在科学上的探索,我们想要远离一切精神性、宗教性、神秘性的努力,最终将我们领到人类历史的一扇门前。这扇门会变革我们的范式,开启一个新的自我觉悟的文明。扔掉过去的教条,拥抱崭新的世界观,创造出21世纪的神话。

为了能够转变,我们必须愿意提问与质疑,我们必须愿意打破构成我们信念体系的基础。我们必须愿意以开放的心态投入于对实相真实本性的探索中。其含意是深邃的,但它终究在我们手中。因为真正的转变只会发生于我们之内!

为了所有的前人和所有的来者,愿我们觉醒,步入一个新的全球视野。

只看到爱而非恨,只看到一体而非分裂,慈悲而非对抗。



最后我送给大家一个祝愿;

愿所有人快乐(慈)

愿所有人不再痛苦(悲)

愿所有人永不远离快乐(喜)

愿所有人拥有平等心无有憎恶与执着(舍)




100#
 楼主| 发表于 2020-5-9 12:36:5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jenny 于 2022-10-25 01:59 编辑

書名: 我是那  (台灣書名)

-------------------------------------------------------------------

###感謝 博客 - 心灯一盏照彻明 的博客主免費翻譯諸多文及裝訂成幾本的PDF供人下載, 目錄網址在下一樓

###感謝恩師 室利●尼薩加達塔●馬哈拉吉 的教導


--------------------------------------------------------------------

“我是那” –尼薩加達塔.馬哈拉吉 的教導: (一) 導論
Posted on November 16, 2018 by wtsai
“I Am That” — Teachings of Sri Nisargadatta Maharaj : (一) Introduction

一、前言: 我是那” 的真義
在解說 室利.尼薩加達塔.馬哈拉吉 (Sri Nisargadatta Maharaj) 的靈性巨著 “我是那” (“I Am That” , 我是真如自性) 之前,信堅在此先介紹一些基本背景,以作為導讀。

「生命究竟是什麼?我從何而來、又將去向何方?」
為了敲問這存在心裡的疑惑,許多人走上了靈修之路。
終極目標是明心見性,與真我 (“那”) 融為一體。
  
“那”在祂裡面存在著一切生命,是萬物的賜福者,是宇宙的最高靈魂,是無限的存在 。
“那”無所不包、無所不在,不能超越,
“那”如同包圍我們的宇宙空間,從內在和外在完全充滿一切,
那最高的不二之梵 – 那就是你。

求道者在尋找真我,專注參究“我是誰?”
要想知道你之所是,你必須首先探究並明晰你所 “不是”
發現一切你所不是的 – 身體,感受,思想,時間,空間,這或那,
你所感知到的,無論是具體的,還是抽象的,都不是你,每一個感知的行為,都表明你不是你所感知到的事物。
在心智的層面,你越清楚地了解,你只能用否定性的詞語來描述你自己,你就會越快地來到你追尋的終點,認識到你是無限的存在。

二、此書的緣起
1973年出版的“我是那 (I Am That”是莫里斯·弗萊德曼 (Maurice Frydman) 將馬哈拉吉 (Maharj) 在馬拉地 (Marathi) 舉行的會談 [以 “原始馬拉地語” 所講的錄音] 的英譯本。這書為馬哈拉吉帶來了全世界的認可和追隨者,尤其是來自北美和歐洲的求道者。[註:尼薩加達塔 (Nisargadatta) 是“我是那 (I Am That)” 的印度話。生命能量(prana, 炁)和心智在自動操作,但心智會引誘你,讓你相信它就是“你”。因此,要始終明白,你是無始無終的見證者、真如自性。] 此書包括101個段落,每個段落對應於特定的對話,以問答形式寫成。大多數涉及單一問題,但有些問題從一個主題轉到另一個主題,總是符合靈性追求。

三、尼薩加達塔.馬哈拉吉 (Nisargadatta Maharaj) 生平
室利.尼薩加達塔.馬哈拉吉 (Sri Nisargadatta Maharaj, 1897-1981), 本名叫Maruti Shivrampant Kambli. 於1897年4月17日出生於孟買 (Bombay) 。這天剛好是哈奴曼 (Hanuman) 的誕辰紀念日,因此他被命名為 “馬魯蒂 (Maruti)”。
[信堅註: 哈奴曼(Hanuman), 印度史詩《羅摩衍那》中的神猴,擁有四張臉和八隻手,與羅剎惡魔羅波那大戰,解救阿逾陀國王羅摩之妻悉多 (羅摩是大神毗濕奴化身)。羅摩之妻悉多非常美麗,被楞伽城十頭魔王羅波那用計劫走。羅摩在尋妻途中,幫助猴王須羯哩婆奪得王位。因此,猴王派手下大將哈奴曼,隨羅摩去救他的妻子。哈奴曼勇敢機敏,能騰雲駕霧,火燒楞伽宮,盜仙草,終於幫助羅摩征服了強敵,救出悉多。隨著印度佛教東傳中國,《羅摩衍那》記載的「楞伽城大戰」中大鬧無憂園的情節,就被改編成《西遊記》中孫悟空大鬧天宮的故事。因此孫悟空故事的形成,可能是受到哈奴曼之影響。]
   
他在馬哈拉施特拉邦(Maharashtra ) Sindhudurga區的一個小村莊叫Kandalgaon這地方長大。他整個成長過程幾乎沒有接受過教育 (文盲小販),主要協助父親從事一些簡單勞力工作。十八歲時 (1915) 父親去世,不久即隨兄長來到孟買工作。最初,他在一間辦公室擔任初級職員,但很快他就開了一家小商店。 二十七歲(1924)時,與Sumatibai結婚,有三個女兒和一個兒子。馬魯蒂一直過著普通人單調平凡的生活,直到1933年,三十六歲(1933)時,他在朋友引介下拜訪了印度教其中一派「九聖傳承的靈性導師室利.悉達拉梅斯瓦爾.馬哈拉吉(Sri Siddharameshwar Maharaj),並成為其弟子。

馬魯蒂在一邊照顧家人職責的同時,謹遵他上師教導他的幾句簡單指令,他完全相信上師的指導,依教奉行,於四年後(1937),就徹悟了”那” (真如自性)。馬魯蒂雜貨店老闆的身分消融了,”室利.尼薩加達塔.馬哈拉吉” 的光明人格出現。

馬哈拉吉說:“我確實相信我的上師,很快就意識到他的話是多麼真實和準確。
我沒有通過思考來調整我的思想,我只是按照他的指示,
心智集中在純粹的存在 (focus the mind on pure being).默念: “我是那”: 上帝,不可思議,超越一切”。並留在它裡面。
我跟它曾經在一起坐了幾個小時,除了“我在我心中”之外什麼都沒有
住於其中,一切都消失了: 我自己,我的上師,我的生命,我周圍的世界。
只有和平和深不可測的沉默,依然存在。


1937年,他拋棄家庭和事業,成了一名托缽僧、朝聖於浩瀚且各式各樣的印度宗教勝地。他赤腳走在前往喜馬拉雅山的路上,計畫在此用餘生追尋永恆的生命。但八個月後,他很快又折返,回到孟買家中,回家的過程中,他的心態發生了變化,意識到“一切不假外求,自性本自具足”。他理解到這種對外追求是無用的。他感知到永恆的生命不是尋求來的,其實他已經擁有、超越了「我是身體」,獲得了一種如此喜悅、平靜和榮耀的心理狀態。他已證悟了真我。

見性之後,他繼續營生維持家計的同時,他開始在家中接待各方人士,包括印度各地、甚至遠自西方而來的求道者,儘管這位大師未受過教育,但他談話給予的啟發達到了非凡的程度。他熱心、溫柔、智慧、幽默、絕對無畏、絕對真實—啟發、引導並支持所有來到他面前的人。

四、上師所教導的頓悟見性法門
他的上師告訴他,“你不是自己所認知的你 (You are not what you take yourself to be)”. 上師給他冥想指導和口頭禪,他立即開始背誦。上師教導馬哈拉吉 自我探究 (self-enquiry) 的法門 (他隨後逐字逐句地回憶說):我的上師命令我專注在“我是”的感覺。我只是依教奉行吧了。我沒有遵循任何特定的呼吸,冥想或經典研究。無論發生什麼事,我都會把注意力從它上面轉移,並保持“我是 (I am)”的感覺。它可能看起來太簡單,甚至粗糙。我這樣做的唯一原因是我上師的指示。但它真的有效!

依他的宗師指示,專注於“我是 (I Am)”的感覺之後,他利用他所有的業餘時間默默地看著自己,並在未來幾年保持這種狀態,練習冥想和唱虔誠的巴贊(任何類型的印度祈禱歌或聖歌)。我的上師告訴我:“……回到那種純粹的存在狀態,當 ‘我是’仍然處於純潔狀態,未被’我是這個 (I am this) 或’我是那個 (I am that)’ 所污染之前。你的煩惱重擔是由於錯誤的自我認同 (self-identifications) – 要將它們全部放棄”。

五、馬哈拉吉 ( Maharaj) 自述見性境界
有人問馬哈拉吉 ( Maharaj) 他開悟那天到底發生了什麼事。他美妙的描述他所悟的“無我執、無住”的境界:心智停止製造事件。那古老而無止境的追尋停了下來 – 我無所需求,無所期待 – 接受沒有任何事物為我所有。沒有一個“我”在那兒要我為之努力,即使那單純的“我是”也逐漸消失。我還發現,我失去了慣常的確定性。以前,我很確定許多事,現在我無所確定。
但我發現,一無所知並沒有讓我失去什麼,因為所有知識都是錯誤的,都是出於無知。“我不知道”是心智所能表達的唯一正確的一句話。

“我出生”這個想法而言,你從來沒有出生,也不會死亡。
是你認同心智的妄想,而有生死。
就像電影,一切形相、活動,都只是光線在銀幕上的投影的相續相。
如果你仔細觀察,你會發現所有名稱和形相,都只是意識海洋中瞬間的波浪。


六、馬哈拉吉 ( Maharaj) 的基本教導
6.1 我是那 (I Am That)
馬哈拉吉 ( Maharaj)的教義基於吠陀哲學(Vedanta) 對不二論(Advaita) 的教導: “You Are THAT” (Tat Tvam Asi, 你是那) [ Tat =“Absolute”、Tvam =“You”、Asi =“are”, 意思是“你是絕對的那個”]。

尼薩加達塔的風格是直接的,很少提到經文或引用靈性書籍。他的教導來自他自己的經歷。他操持著粗樸的方言,卻持續用最白話的詮釋、最簡單的方式,喚醒許多人,真正覺知於真相。

任何的言語文字都是心智層次的理解,真理唯有心智放下後,才會敞開流動。
馬哈拉吉勉勵所有求道者,拋棄一切問題,只除了這個:「我是誰?」「我是」是確定的,「我是這個、我是那個」則不是我
努力找出你真正所是。要知道你之所是,你首先必須探究並知道你所不是的。身體、感受、思想、時間、空間、這個或那個—你所感知到的無論是具體還是抽象的都不是你
只能用否定語來描述你自己,你就會愈快地來到你追尋的終點,了悟到你是無限的存在。

6.2 身體識別
自我實現 (self-realization)的主要障礙之一是身體識別(Identification with the body, 我執)。“一旦你放棄了對身體的認同,那麼你一直都是真我 (Self, Atman阿特曼)。因此,不需要任何努力。你只需要意識到你不是肉體“。

6.3 屈服於真理
“放空自己”,“屈服或放棄一切”是他對許多訪客的建議。無論你的道路是什麼,最終完全屈服於真理。在整本書中,大師堅持以認真,熱情 (zestful) 的態度,致力於靈性進展和最終成就、解脫 。沒有任何東西能令你產生煩惱,除了你自己的想像。

窗戶是牆壁不見了之後的結果,它能夠帶來空氣和光,因為它是空的。當心智的作用空掉了,所有的想像和努力都空掉了,然後障礙不見了,實相就會立刻展現。

過多的分析會使你一事無成存在的核心就在你心中,那是超越分析、超越心智的。你只能透過行動來認識它。


--------------------------------------------------------------------------------

書名: 我是那  (台灣書名)

(印度)   室利.尼萨伽达塔. 马哈拉奇 :“我在”之歌

------------

台灣書名:

我是那:一位悟道者生命及行事的獨特證言(室利.尼薩加達塔.馬哈拉吉對話錄)

-------------

“我在”之歌

达斯汀林登史密斯

摘录自 室利.尼萨伽达塔.马哈拉奇 尊者《I Am That》

编辑整理:杰瑞卡茨


*第一节*
深深的沉入“我在”感,你就会发觉。

(译者注:“我在”感——时刻当前的临场感;时刻在知觉当前身心内外的那个现场中心感)

用你的心智凝视“我在”,那就是纯粹而至简的存在。

首先要迈出第一步。全部至福都来自于内在。
转向内在。你知道这个“我在”。
把你能够抽出来的时间全部用在守护“我在”感上,直到你不用去刻意拉回,它就已经自发的回复到“我在”状态。
再没有比这个更简单容易的方式了。
在万物起源之先,在万物消失之后——我在。
所有一切都在我内,在“我在”内,它在每一个众生内在照耀。

在一个甚深的层面上,我的经验就是你的经验。跳入你自己的内在深处,那么你就会轻松而简单的找到这些经验。去直接观照那“我在”吧。



*第二节*
当我见到我的上师,他告诉我说:“你并非你所认为的你自己。去找出你是什么。留心监视“我在”感,把你真正的自我本性找出来。”  我完全遵照他的开示去做了,因为我信任他。我就按照他告诉我的去做了。我把我所有的空余时间都用来观看在寂静中的我自己。这是多么与众不同啊,并且是如此迅速!

我的老师告诉我说,去持续的,坚持不懈的,顽强持久的——守护在“我在”感上,一刻也不要从“我在”感上转向,一刻不离的守护“我在”。我竭尽所能的去按照他的要求做了,并且在比较短的时间里,对“我在”所教导的真相,我从我自己内在中认清了。我所做的全部就是去牢记他(“我在”)的教导,他的面容,他时刻浮现出来的言辞。这带来了心智的一个终止;在心智的寂静中,我看到了我自己就是“我在”——无束缚,不负任何责任义务。

我老老实实的只是跟随我老师的教导,也就是聚集全部心智去凝视那纯粹的“在”,“我在”,并且就驻留在“我在”。
我常常一坐几个小时,心里只有“我在”感别无它事,安宁平静和喜悦,以及一个深深的 “一切容纳在内” 的,很快就成了我的常态。
在这之中,所有的都不见了——我自己,我的上师,我生活的人生,在我周围的世界。
只有安宁常驻,以及深不可测的寂静


“我的上师要求我去致力于只观照“我在”感而无视其他任何东西。我就遵循这指示,单纯的去做了。
我没做任何调息的练习,或者冥想,或者经文的研究学习。
不管发生了什么事情,我都会把注意力转移到“我在”感上,并且持续驻留在“我在”感上。
这也许是极其简单纯朴的,甚至有点粗浅。
我这么做,只是因为这是我的上师要求我去这么做。
然而,它有效!遵从导师,是一剂融化所有欲求和恐惧的良药。

在我做任何事情时,都没有任何期待感。
事物依照它们应该发生的那样发生——根本不是因为我的行为,我的意志才让它们发生的,而只是因为“我在”,因为我是那个“整体”,事物才发生。
在实相里,没有发生过任何事。
当心智处于躁动中,就使得湿婆看上去在翩翩起舞,就如同湖面的水不停的波动,就使得月亮看上去跳动不停一样。
所有一切现象,都归为颠倒的观念。

无论我以什么样的角色出现,也无论我扮演什么样的功能作用——我始终停留在我真正本性上:不动,不摇,不染的独一“我在”。

当我说“我在”,我不是指一个和身体关联在一起,作为身体中心的那个分离独立个体。我是指那“存在”全部整体,意识觉知之海,所有已知和所有可能性在内的全部宇宙整体。我毫无任何欲求,因为我永远都是完整整体。

言辞空无实意。真实无法被描述,而必须被亲身体验。对于我体验到的真实,我无法找出更合适的言辞。我所讲述的也许听上去荒谬绝伦。但是我所说的言辞,是试图去传达最高真相。一切即一,然而我们多少人拿来做遁词,根本也没去认真体会它。所有一切愿望诉求的目标,所有一切事物的运作,全都为了满足这唯一源头本体,而这本源本体,我们都知道,它是“我在”。


正如那太阳,在亿万的水滴上被映射出来一样,这映射是被永恒不断的,无穷无尽的重复下去。当我反复重复:“我在,我在,我在....”,我只是在宣称并且反复宣称永远当下存在的事实。你厌倦了我的言辞,是因为你并没看到它们背后那活生生的真相。去连接“我在”那么你将找到“所有言辞”和“寂静”两者的全部意义。

....我信赖我的上师。他让我去做什么,我就老老实实的做。他嘱咐我去凝视“我在”——我就去做了。他告诉我说,我超越于所有可知觉的事物,超越于所有可想到的事物——我完全相信....你可以任何适合你的方式;你的诚挚和热情将决定你的成长速度。


*第三节*
首要的,确立一个持续不断的,和你的自我联系沟通的常态机制,时刻和你的自我待在一起。进入自觉觉自,那么祝福和幸运就源源不断的涌现。去做一个“观睹见证”的中心,深入思考和审视,并且逐步在行动中成长为一个爱的中心。“我在”是一个微小的种子,它会逐渐长成一棵浩瀚的大树——完全的自然天成,无须一丝努力。

确立你自身稳固的连续不断的沉入“我在”感。这是所有努力的开始也是结束。

紧紧的连续不断的驻留在“我在”感上,无视任何别的事物。当你这样做了,心智就变得完全宁静,它会闪耀出一种全新的光,并且以全新的认知来振动。你只须紧紧的连续不断的驻留在“我在”上,这全新的闪耀和全新的振动,全都自发的不由自主的到来。

拒绝所有念头想法的勾引,只此一念:这一念“我在”。在一开始,心智会反抗,但以耐心和坚持不懈,心智就会顺从并且持续保持着平静安宁。一旦你平静安宁,所有事情都会自发的不由自主的开始进行,并且完全自然天成,你无须做任何干预介入。


只把“我在”感挂在心里,融入这个“我在”感里,直到“我在”感和你的心智融成一体。通过反复的尝试,你会无意中发现专注和情感之间的完美平衡,而此时你的心智被持续稳固的伫立在“我在”感——这一念里。无论你想别的什么,无论你说什么,或者无论你做什么事,这个“我在”感都坚不可摧,并且亲密无间,不受任何影响,时刻耸立于当下,并且常在,成了心智的背景底蕴。

要想认清“你是什么”,你首先必须调查研究,认清“什么不是你”。然而要去认清那些“非你”,你必须仔细的观察监视你自己,扔掉所有不必要的玩意,只跟随最基本的事实:“我在”!............远离“我是这个或者那个”,撇开“这样或那样”,而一贯的坚定的驻留在“我在”,并且努力去持续感受“我在”感,就住在“我在”感上,只是单纯的“我在”,而没有“这样”或者“那样”。

除了唯一的问题:“我是谁?” 其余的所有问题都扔掉。最终,你完全确凿的肯定,“那就是你”就是唯一事实真相。“我在”是确定无疑的。“我是这个,我是那个,我是这样,我是那样”都不是事实真相。尽你所能的去找出,事实上你是什么。

就持续抓住一件事,那个最重大最重要的,就紧紧抓住“我在”,其它的都放手,让它们随便来来去去。这就是成就法。完全认清: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没有什么可抓也没什么会遗漏。一切都是已知,没有任何东西要被牢记。

....只牢记你本身——“我在”,就足够让你的心智恢复宁静,并且带你超越。拿出点信心!

别四处找寻了,停下来!只观看——这就是此时此地——这就是那个“我在” ——对此你清楚的很。

不能带着某种企图去宣称“这就是真正的我”。那根本没意义

“我在”是直接的第一手的感受,而且无须任何检验证明。就和“我在”待在一起。

和你所确信的东西心甘情愿的呆在一起。你能够完全确信的,唯一的一样东西就是“我在”。和它在一起,无视其它任何事物。这就是瑜伽。

在被“这个是我,那个是我”染着之前,拉回来,重新回到那个纯净的“在”状态——“我在”以它的纯正纯一持续不断。你的缠缚和沉重包袱都是属于“假我”的身份认同——把它们全扔掉吧!

就是你对幸福快乐的四处找寻,对享乐的极度追求,才弄的你悲惨不幸,难道你还没弄明白吗?试试另一个方式:对痛苦和喜悦都漠不关心,即不追迎,也不拒绝,把你的全部注意力都投入在“我在”上,这就是永恒当下的层面。用不了多久,你很快就将认识到,那安宁和幸福快乐就在你的自身天然本性内,而如果从其它各种特定具体的渠道,从别的门路途径去寻找安宁和幸福,那才是躁动不安

全心全意的去念念不忘这个“我在”,想念着这个“我在”,它是什么,它是怎样的,它的源头是什么,它的生命是什么,它的含义是什么。这跟“挖井”太相似了。你把不是水的那些东西统统掏出来扔掉,直到你挖出那赋予生命的源头活水——那用之不尽的泉眼。

那个追逐快乐享受,同时逃避不愉快和不合意的“我”是虚假的;那个看到快乐和痛苦,并把它们看成一体不可分的“我”才是真的。

那些练习去把他们的心智聚焦到“我在”上的人们,会感觉到和其它的——遵循同样法门并已达到稳固连续“住”在“我在”的人们——有关联,并且发生共鸣。

你无须去为你的焦虑而烦恼。发生什么就随它发生好了。别试图去找什么办法强制压迫自己安静下来;别把“保持安静”弄成一件必须强制执行的苦差事。对于“保持安静平和”,用不着焦躁不安,埋怨自责,把“保持安静”搞成了烦恼痛苦。只是清醒的觉察到你当下所处的状态,并且对你自己的内外活动时刻清楚的知道——别去说:“是的!....我在!;下面做什么?”....“我在”里没有下一个动作。它是无时间性的状态。


*第四节*
在醒来的时候,首先到来的不是“我在”感吗?

“我在”感是始终和你在一起的,给“我在”粘贴上了所有种类事物的就只有你——你把身体,感受,想法,概念理念,所有物,占有权等等,都粘附在“我在”上。所有这些自我身份认同,都是错觉误导性的,哄骗性的。就因为这些,你才开始习惯于把“非你”当成了你自己。

我的就是我的,即使说上帝不是我的,依然还是我的(并非二元而是一体)。当然,这是一个极其微小的小东西,一个亮点——“我在”感,存在的真相。


凭借这个光亮,你看见这个世界,那亮点就是上帝,就是那个极其微小的亮点:“我在”,表面上是如此细小,然而在每一个已知和喜爱的行为活动上,它是最先和最末。(聖經: *我是阿尔法,我是西格玛

没有“我在”就没有任何现象。所有的知识概念都是关于“我在”。

本我之外,一切不存在。全部一切都是一体的,而且全包含在“我在”内。

扔掉所有非真,才能真正断言真实本身。这个自我肯定,用最适当的文字来表述就是:“我在”。除此没别的了。因为这“我在”你绝对的肯定。

扔掉用“猜测想象”去看待事物,学会以“事物本来面目”看待它们。当你能够以“万物本来面目”去看待它们,你也就看到你自己的本来面目。这就好像擦拭一面镜子。这为你展现了世界本来面目的同一面镜子,也将会为你展现,你自己本来的脸孔。“我在”这一念就是擦镜子的那块“抛光布”。

“我在”永远当下。你用不着去回忆什么。...就在当下,你的存在就被“体验”充塞混合交织着。你所需要的全部,就是去解散掉体验的混乱纠缠。一旦你认清了纯一纯净的存在本质,毫无“这样那样”的属性,你就会从种种体验之中明辨真假,你就不再迷惑于各种名词概念和各种形式形相,不再被误导。

....“我在”以运转变化的动态,营造出这世界。“我在”于平静状态,归于“无上” “绝对”。

在那广大浩瀚的意识内,显现出一道光,一个极其微细的亮点,迅捷的移动并且扫描出种种“形相”,“想法”和“情感感受”,种种“概念”,观念和理念,就好像一只正在纸上书写着的钢笔。而那留下的一条条墨迹就是记忆。
你是那微细的亮点,并且透过你的运动,这世界是永远在反复重建。停止运动,就不会有任何世界显现。回头看看内在,你将发现那“我在”感,那光点是在那主体内无限之光的映射。只有一道光,万物彰显。


“我在”是所有现象显现的【根】,并且稳定不变的和“一系列相续不断的种种事件”链接关联在一起,这“一系列相续不断的种种事件”,我们称之为人生.....

人类每秒种都有死亡,对死亡的恐惧和痛苦挣扎就像一片乌云一样悬浮在世界之上。难怪你如此的害怕。但一旦你完全弄清了,死去的唯独只是身体,而借由记忆的串联连续性所反照出的“我在”感是不死的,那么你就再也不害怕了。

人们意见相左,争论不休,但是所有人都面临他们自身存在性的事实。“我在”是根本事实;“我是谁?”是根本问题,对这根本问题,每个人都必须找出一个答案。


深入探究“我在”感,那么你将确定无疑的发现,这感知中心是通用的,普遍的,就如同照耀这个世界的光一样普遍。宇宙中发生的所有一切就发生在你面前,你是这寂静无声的观睹见证者。在另一方面,无论完成了什么,都是通过你,透过你完成的,你是普遍而又用之不竭,无穷无尽的能量活力。

在心智之前——“我在”。“我在”不是用心智推理出的一个观点;心智是对我发生的现象,我不是对心智发生的现象。既然“时间和空间”是在心智里,那么“我在”超越于“时间和空间”,永恒而遍在。

...你不是“这个人”,在“这个人”里面,除了这个极其微小的“我在”亮点之外,就再没有任何属于“你的”东西.....“我是这个人,我是那个人,我是这样的,我是那样的”——这都是梦,在这梦里,纯粹纯一的“我在”上面贴了客观现实的特性标记。你已经遍尝了如此众多的事物——它们突然全都化为乌有。唯独“我在”感继续存在——不动不变,依然如故。在一切变化变动中,停留在这不变的“我在”感上,直到你能够超越。

“我是个体的我自己”消失,“我是全部整体”就到来
“我是全部整体”消失,“我在”就来了
“我在”消失真实独在....



*第五节*
有很多很多出发点——它们全都导向同一终点。你可能以大公无私,不求结果的忘我工作开始;你可能随之丢弃思维,并且最终丢弃了所有的渴望欲求。在此,放弃是即刻可用的要素。或者,对你想要的,或者你思考的,或者你做的任何东西都不在乎,都不介意,只是稳固于感念“我在”感,在你的心智里,稳固持续的凝视“我在”。各种各样的体验经历都可能突然来到你面前——而你始终稳固停留在——无动于衷的镇定自若里,唯有这“我在”连续不断,因为你认清了所有一切可知觉的现象都是短暂的,转瞬即逝的。

现在你热爱什么?“我在”。全感情,全理智的投入“我在”感中,其它事情一概不考虑。这个“我在”感,当它毫不费力的自然而然的持续屹立,就是那至高状态。

在这状态中,爱者和被爱者就是爱它本身。

在世界显现之前,意识就存在。世界在意识内显现,世界在意识内持续,但进入纯粹纯一意识时世界消失无影。一切万物的【根】,就是“我在”感。心智的状态——“这儿有一个世界”——对于存在来说是次要的,我不需要这世界,而这世界的显现需要我。

回家去吧,接掌你父亲的事业,在你父母年老的时候照顾好他们。和一直在等你的那个姑娘结婚吧,简单,淳朴,忠贞。隐匿你的美德,韬光养晦,和光同尘。

那五官和3种属性(悦性,变性,惰性)就是你的8重瑜伽修法。“我在”是大明咒,无上咒(mahamantra)。你能够从中学到你需要去了解的所有东西。仔细留意,持续的自我质询。就这样足够了。

每一件事物都是一个概念游戏。从概念游戏里解脱自由的状态,什么也感知不到(无余三摩地nirvikalpa samadhi)(入空戏论灭)【根】念是:“我在”。它打碎了意识觉知的纯一纯净状态,追逐于无法计数的感受,感性认识,情感和概念想法,并且以全部想法概念和感受,整体构造上帝和他的世界。“我在”始终保持着观睹见证者的身份,以观睹见证者留存,但一切万物的发生和显现都是上帝(整体构造和整体秩序)的意愿。

感受(*information交互信息)现代物理学已经明确的知道,这世界不是由别的东西组成的,这世界的组成只有三样东西:想法,组织结构,信息。

在我的世界里,没人出生,也没人死去。一些人动身去旅行然后返回,而一些人永远也不离开。那差别不同,只是由于它们在梦境里旅行才营造出来,每个人都酷爱沉迷于他自己的梦里。唯有醒来是关键。认清“我在”就是现实性,同时也是爱,这就足够了。

就如同点燃一支香,它随后燃尽一样自然,同样的,身体死去也是自然而然的。事实上,这是极其微不足道的事情,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我既不是这身体,也不是这心智”。我在!

别把你自己等同于某个概念。如果你用“上帝”,“未知”来作意,那你纯粹只是在表达:“我不知道我是什么”。如果你了解上帝如同了解你自己一样,你用不着说它。最好的就是单纯简单的“我在”感。坚韧不拔的住于“我在”感上。这坚韧不拔就是智慧;别考虑失败匮乏。在这个全然了悟中,就没有任何匮乏和失败

那些让你觉得“你是个人”的玩意儿都不是“人”的本来面目。
那本性只不过是一个无量纲的,无因次的意识点,一个空无一物的“自觉”;
对你自己而言,你所能断言的只有:“我在”。
你是纯净的存在,觉知,至福。
去认清这一点,那么所有的追寻就结束了。
当你领悟到它,此时你就明白,你认为你自己是什么,那全部都只是想象,离开了纯净纯一的意识觉知,跑进了短暂的想象里,想象出稍纵即逝的事物现象,想象就是想象,虚幻就是虚幻,不真实就是不真实。



*后续部分*
...你非此,在此没有任何东西是属于你的,除了那个“我在”的小标点.....“我是这个,我是那个” 这都是梦,只是“我在”这张邮票贴在了它的现实性的幻想上。
你已经品尝过了如此多的事物——所有一切都如同泡影一样突然破灭而化为乌有。
只有“我在”感被留存延续——依然如故。
在一切变化中,就和这不动不变的“我在”呆在一起,直到你能超越。
“我是我自己” 消失了,此时“我是全部整体”来到。
“我是全部整体” 消失,“我在”来到。
“我在” 消失,唯真实独“存”.....

通过认清什么不是你,你就来到对真正自我的认知上。
不予认同和扬弃,就是回到你真实自我的道路。
有一件事确定的:真实绝非幻相,也不是心智的想象。
“我在”也非连续不断的,尽管它是一个有力的手指;它显现出要去探寻的位置,而不是那个要找到的归处。只须去仔细审视它。
一旦你完全认清了,除了“我在”之外,你说什么都不真,而那真实是没有内容的,无法被指出,
那就是你的真实自我,此时“我在”也就不需要了——你不再热衷于去用言语表达你真正是什么。

所以你需要做的只是丢弃——去定义解释你自己的那个倾向
关于你是谁,那全部一切定义解释都只适用于你的身体以及身体的表现形式。
一旦对身体的沉迷和幻想破灭了,你将归回你的本性状态,自然而然,不由自主,并且毫不费力......


“我只是那观睹见证”这理念会净化身体和心智,打开慧眼。
然后人就会超越于幻象,他的心就免于所有渴望欲求的逼迫。就如同冰变成了水,而水变成了水蒸气,水蒸气融化在空气中,消散于空间,同样的,身体也消失于纯粹的觉知,然后觉知转入纯一的自性——超越于所有“存在和不存在”的。

以一个活着的众生形式存在,并非终极状态;有某种东西被超越,更完美,即非存在也非不存在,即非活着,也非死亡。这就是纯粹觉知的一个状态,超越时空限制。一旦这身体和心智的幻象自我被丢弃,死亡就失去了它的恐怖,它变成生活的一部分。

观睹见证只登录事件。心智挂起的暂停状态,即使“我在”感也停止。没有心智就没有“我在”感。


你活着,你感受着,你思考着。通过留心观察你的生活,感受和思维过程,你就让你自己从它们之中游离出来,并且超越它们。你的个体性认同就消失了,而只剩下观睹见证。然后你就超越于这观睹见证。这是怎么发生的,别问这个问题。只是去从你自身内在中调查你自己。

所有我能如实讲出来的是:“我在”,其它全都是推论
但是推论已经变成了一个习惯。
摧毁所有思维和考虑的习惯。
“我在”感就是现象的一个甚深肇因,你可以称之为“本我”,上帝,真实或者其他什么名字。

“我在”就在世界里,但是它是一把钥匙,可以打开离开这世界的门
月亮在水面上的舞动是在水里被看到的,但是那月亮之舞是由空中的月亮引起的,而不是水,不管水是晃动还是静止,如果没有那天上的月亮,就不可能有任何月影。

只要我们把我们自己想象成是分离的独立人格个体,一个人和另一个人完全分割开来,我们没法接受现实,因为现实在根本本质上是非个体性的,整体性的,与个体意志无关的。
首先,我们必须认清我们自己只是一切现象的观睹见证,无空间尺度,无时间的——观察力的中心,然后认清那个浩瀚宏大的纯一的整体的意识觉知之海,它即是心智也是物质,同时超越于心智和物质。


你有没感觉到,这包罗万象的虚空,在这个虚空内,宇宙就好像蓝天里飘来荡去的一朵云?

这个文字概念的“我在”是一个“布告告示”:它不是真实。
它从别的什么东西里面产生出来了。那么真实是什么?
我不告诉你,因为言辞是真实的对立面,使得用言辞来表达真实,是全部无效的。
无论我告诉你什么,那都不是真实,因为所说的一切都是从那个“我在”里跑出来的。
事实是,我不可能把真实表述给你,我没法解释它,因为它超越任何表达方式。


一个人追求灵性道路
,追求自我认知,内心深处是对“存在”的渴望,你热爱存续,你渴望存续。
你对所有事物的渴望,无非源自于你拼命去获得生存。

你的第一渴望是什么?去存续,去存在。不过如此。
现在,当我说,把你的这个渴望扔掉吧。
当你沉入那“我在”的存在性里,不消片刻,那生存的渴望也会消失。
这是极其关键的地方
当你扔掉了“存续下去”的渴望,你就在绝对存在里—— 一个最本质的状态你追求存续下去的那个动机,因为你相信“你不是存在本身”,而这是你的最大妄想

精神灵性的成熟是准备好了扔掉所有的一切。
丢弃是第一步,“真正丢弃”洞察到根本没有任何东西可被丢弃,因为没有任何东西是属于你的特性。你没有任何属性,没有任何内容。

当你不从这世界里要求和主张任何事情,不从上帝那里要求任何东西,当你不欲求任何东西,当你不再去为任何事物努力奋斗,也不期望任何东西,那玄妙就会进入你,不请自来并且意想不到。


对真理的寻求愿望是所有愿望中最伟大的,但它依然是个愿望。所有愿望都必须扔掉真理才能进入你的生命

当你和挫败遗憾,和痛苦烦恼不期而遇的时候,就和它静静的呆在一起,别试图从中逃避。
别把你自己投入盲目行动中。用不着学什么,也用不着做什么,这都不可能真正帮助你。
就和这挫败遗憾,和这痛苦烦恼共处,然后审视揭开它们的根源——用内在审视才能真正帮助你。

认识了混乱,意味着摆脱了混乱;弄清了困惑,意味着不再困惑;认清混沌,意味着把捉到了混沌(背后的秩序)。

这世界这想象,都是“存在”的不同状态。
而那玄妙根本不是一个状态,它渗透于所有一切状态,但它没有任何状态,也不属于其它任何事物。

对于意识觉知来说,没有任何事物能够意外发生,整体意识清楚的知道它要什么。(事物发生,必定是整体秩序的意向,否则事情不会发生。)

搁置延迟的反应是颠倒的反应。思维,感受和行动必定是一个统一的联合整体,并且与需要它们发生的情景处境一起发生。

你必须以什么样的奋斗和运作,才能做到正合适,恰当和幸运?真正的恰当和幸运是不依思维,直接自发的,并且毫不费力,完全自动迸发。

在我看来,所有一切事物都无须外力,自然的,整体自发的,完全的不由你个人自主的。但是人们认为,为了一个胜利,为了赢得一个目标,必须依靠个人的努力行动。


这一切都不是真实的,都是虚空泡影,由此,当你放弃利益,这世界反而给你更多利益。一个人,当他不再去考虑“输赢与得失”的时候,就是真正的“无歪曲”的人,他不再歪曲曲解事物,由此他不受一切矛盾冲突,争论分歧的干扰。


考虑去分别事物的差异和事物本身的特异之处,这是很自然的事情。
这是无害的,但当某个人认为他自己和这些事物是分离的,孤立于这些事物之外的,那这就不对了。
事物和人是有差别,但不可割裂分离
自性一体,大自然是一体,现实也是一体。
的确有相对,相反的差别,但绝无相互抵触和矛盾之处。

如果你看到事物都是矛盾抵触不是一体,那只能说你自己是分裂的。
并因此你将落入自由意志的假象中,或者内疚自责,或者自大傲慢,陷入痛苦烦恼和焦虑恐惧之中


当你停止追求那些你根本不需要的东西时,你会得到所有你需要的东西。

刻意抓取的粘附,或者抵抗的排斥,所导致的唯一结果就是痛苦烦恼,它是一个信号灯,说明你没有心甘情愿的去随顺生命的流动。

———-----
               
翻译整理:冷静投机博客 - 心灯一盏照彻明(欢迎指正翻译错漏,谢谢)

http://blog.sina.com.cn/s/articlelist_1350744100_11_3.html

原文地址:http://www.nonduality.com/iam.htm
                http://www.nonduality.com/beyond.htm


------------

*后附简介*

尼撒噶达塔马哈拉奇  
Sri Nisargadatta Maharaj(1897年-1981年)
他出生在孟买一个虔诚的印度教家庭里,他有两个兄弟和4个姐妹。他是印度著名的精神导师和不二论智者。尽管他出身贫寒,缺乏正规的学校教育,但顽强的性格以及独立自主的愿望引领着他。他后来开了一家小商店,主要经营印度比迪烟,烟叶和卷烟,并很快有了8家连锁商店和30名雇员。他在1924年结婚,并有3个女儿和一个儿子。1933年他见到了他的上师Siddharameshwar Maharaj,1936年他觉悟了。1966年在他退休后,在他的寓所,每天要做两次演讲会谈。许多的演讲被记录成文字并被流传,还有少数被录影。1973年茅里斯弗里德曼把他的101篇会谈记录,汇编翻译出版,书名为《 I AM THAT》。这部著作给全球所带来的巨大共鸣,吸引了很多人跑到孟买来拜访尼撒噶达塔,以至于他带着点戏谑的说:“我一向习惯于安静的生活,但这本书一出版,把我的房子直接变成了火车站的站台。”

在他寓所的谈话中,马哈拉奇对真心实意的提问是完全开放的,但绝不容忍在精神灵性上的商业投机以及概念学术式的猜测。他积极而直接的引领寻求者们远离先入为主的偏见和经典教条,引领他们趋向亲身的直接认知体验。和通常意义上温和文雅而又富有耐心的上师不同,他的做略是完全相反的。他会穷追不舍的盘问,挑战,驳斥,批评,怒目相对并且对他的提问者高声棒喝,别去琢磨他说什么,而是去了解提问者自己。他说:“你在这里聆听到的东西,会变成种子。表面上也许你会忘得一干二净。但这种子会活着,在适当的时节,这种子就会发芽长大,并且开花结果。这一切都将是种子本身自发的。你什么也不必做:只是别去阻止它就够了。”

“我的上师要求我去致力于只观照“我在”感而无视其他任何东西。我就遵循这指示,单纯的去做了。我没做任何调息的练习,或者冥想,或者经文的研究学习。不管发生了什么事情,我都会把注意力转移到“我在”感上,并且持续驻留在“我在”感上。这也许是极其简单纯朴的,甚至有点粗浅。我这么做,只是因为这是我的上师要求我去这么做。然而它有效!”

你什么也做不了,你什么也没做。
时间空间所带来的东西,时间空间也会把它们带走。
当你认清所有事物的发生都是整体自发的,你只停留在观睹见证,就没有不安。
你只对你能改变的事物承担责任
而你能改变的全部,就唯有你的观看姿态。这才是你的责任义务
(jenny: 他的話, 很多 [奇蹟課程] 也有說, 這是其中一句)

(jenny, 最近google資料無意看到, 附上:
寧靜禱文是最早由神學家尼布爾開始的無名祈禱文,後來被稱為寧靜禱文。
已被匿名戒酒會與其他的十二步項目正式採用。有許多不同的版本.


這是一位被譽為美國二十世紀最具有影響力的神學家和佈道家尼布爾(Niebuhr Reinhold 1892-1971)在1934年所寫下的祈禱文。據說二次大戰時這篇禱文不脛而走,在美國印刷了超過4000萬份,每一個出征前的海軍士兵,都拿到了一張,“寧靜禱文”也很快成為二十世紀最能激勵人心著名的禱告文。

尼布爾的祈禱文 :

《The Serenity Prayer寧靜禱文》 by Reinhold Niebuhr :

God grant me the serenity, 主啊!求祢賜我寧靜的心,
to accept the things I cannot change; 去接受我不能改變的一切;
courage to change the things I can; 賜我勇氣,去改變我所能改變的一切;
and wisdom to know the difference. 並賜我智慧,去分辨這兩者的差異,
Living one day at a time; 認真地去過每一天,

Enjoying one moment at a time; 享受生命的每一時刻;
Accepting hardships as the pathway to peace; 迎接艱難,作為進入平安的途徑;
Taking, as He did, 按照主的方式,
this sinful world as it is, not as I would have it; 面對這不是我所想要的罪惡世界;
Trusting that He will make all things right, 堅信主會使正義彰顯,一切更新,
if I surrender to His Will; 只要我順服祢的旨意;
That I may be reasonably happy in this life 今生我得蒙受足夠的喜樂
and supremely happy with Him ,Forever in the next. 來生與主同享永世的歡愉。

Amen. 阿門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外汇堂·专业外汇论坛    

GMT+8, 2024-12-22 11:53 , Processed in 0.189472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