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外汇堂』·专业外汇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jenny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大衛‧艾克:雄獅醒來9 - 爬蟲腦 月球矩陣 /其他修行人資訊

[复制链接]
81#
 楼主| 发表于 2019-10-6 01:30:5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jenny 于 2022-10-10 21:50 编辑

###拉瑪那●馬哈希,書二:《真我與我》: 10,11,12章

書:《真我与我:拉玛那尊者的生平与教诲》摘录"我的死亡与再生"

问:前世今生的转世之说,是否为真?

尊者:若无明存在,则前世今生的概念必然存在,然而,不论现在、以前、未来并无转世可言这是真理

(jenny:  巴夏:沒有輪迴轉世  / Bashar _ 巴夏 - Taiwan _ 輪迴並非線性的,所以你也有可能是別人的前世
                                         巴夏的相關話題還有. 自找 )



问:有修行者,能知其前世,是真的吗?

尊者:你尚未知今生,便要知前世吗?先了解今生为要今生所知有限,已令你折磨受难,何苦要平添无谓的知识增加负荷
若能自真我的高阶以观,则在此虚幻世界死亡再生,不过是认同此身为我之无明而已
昧于真我的无明,使人身的生死不断流转,但了悟真我者,其心思已灭,并臻高阶之真理层次,则其人并无生死可言。
只有昧于真我,认同身体者,才在人身的生死中,流转不尽


问:人死亡后,其情形为何?

尊者:请着眼于今生现况,莫担忧未来,未来会自理。你始终存在着,你在清醒的存在状况,与睡眠时的存在,完全相同,为何要分别二者的不同呢?你在睡眠时,会提问出生后的事吗?为何在清醒时,要提问死亡后的事呢?让生者虑及出生后的事吧.


问:佛教的观点,不认同灵魂有延续性的个体,但印度教承认有转世的自我个体,灵魂是否为印度教所称,一再转世,抑或只是一团心智习性

尊者:真我永续而不异,转世的自我个体,是属于低阶层次,亦即思维层次但了悟真我超越此一层次

转世是生命本然的“在”,被扭曲而虚幻流衍,故佛教否认之。吾人之无明,是认同无自主性的躯体而与精神混淆


问:我们不应寻求不再出生吗?

尊者:先找出是谁在出生?是谁在死亡?当你入睡时,曾思考再生或现在清醒的情况吗?先找出现在问题的起源,然后得到答案,你将发现,现况无出生,亦无苦难。真我统摄一切,全然吉祥,甚至现在吾人已免于再生,何必自困己身呢?


问:尊者你的意思是说,我们从未出生吗?

尊者:是。你认同你是这个身体,因此,以身体的生死,视为你的生死,但你并非这个身体,故你无生亦无死。

问:所以,你不支持再生的说法。

尊者:不,我要你摒除再生的困惑。是“你”在想你将再生。注意看,这个问题是谁提出的,除非找到那个提问者,否则,诸此问题,永无答案


问:渴望生命或渴望再生的原因是什么?

尊者:渴望生命,乃生命内在的本质使然,但自我误认躯体为自己意识杂糅其间,导致渴望再生以期延续生命虽然如此,这种错误,必须终结,消融于真我,而得永生
再生真谛是指精神上自我的死亡这是耶稣钉在十字架涵义


问:通神论(theosphy)说:死亡后再生,其间相隔五十年至一万年,为何如此?

尊者:两个意识状态的估量准则,并无彼此牵连关系,所有此类的估量,均属假设。每个生命个体死后再生,所需的时间不一,然而必须确实了解的是,并没有灵魂往来,但有个体心思的萌起与运作。无论在什么状态下,心思起应,便认同身体,在物质界成为物质之身,在梦境中便成梦者之身。梦中有雨,身便淋湿,梦中罹疾,身成病体。躯体死亡后,心思暂停活动,但过些时不久,心思在另一灵体、另一世界,复起活动,直至找到新的躯壳,转成所谓“再生”,但这些现象对悟者而言,不具意义因了悟真我的悟者,其心思已灭,不复萌起,身虽逝亡,不至再生
他的生死虚幻之链,已然断绝。
在此,必须清楚明白的是,整个生死过程,乃是心思所萌起而运作的虚幻,实则,在了悟真我的全盘破除虚幻下,无生无死。

问:人死后,其个体性的魂魄已消逝,犹如河流入海,已无河流可言,不是这样吗?

尊者:你看芟除树枝,不久复萌,只要树之根本仍在,则枝叶茂长;同理,人死时,个体性魂魄习性,暂时沉入本心,但未灭绝,适时于再出生时又复起,这便是个体性魂魄再生的道理。


问:我对人死与再生,仍感困惑,终究而言,人之出生与再生,皆属虚幻吗?

尊者:若有出生,则断无只有一世的出生,那是一系列累世的再生,为何你会在今世出生?你将以相同的理由及心态,持续下一世的出生。若你能问:到底是谁在出生?或问:是为你或别人而出生、死亡?则你将寻获真理,而燃尽业报,使你不再出生。经文记载:只要了悟,便消尽累世无数的业报,犹如点燃火苗,便炸光满山的火药那是自我在肇造整个人间生与死的世界,无数的学问,不尽的探讨,堆砌成庞杂而困惑的论述,若经由探究真我消融自我,则整个世界及一切学问将灰飞烟灭独留真我,炳然长存


作者简介

蔡神鑫

美国旧金山州立大学(SFSU)研究所硕士,曾在大学执教。熟悉奥修、拉玛那、克里希那穆提等印度悟者的教导。着有《无苦与破我》《超越与寻觅》《美国法治论集》等书,另有编译多种。


作者后记摘

约十余年前,余短期旅居美国,偶在书店购得拉玛那书籍数册,阅之惊喜欲罢不能,乃寻绪追读其人。经年以来,朝夕研阅,精究详审,拳拳服膺之余,奉为上师,敬爱弥深。自忖台湾读者,知拉玛那者稀,而中文读物亦寡,乃不揣谫陋,多方取材,编撰此书,用宣斯人,以扬其教,尽棉薄尔。

------------------------------------------------------------------------------------

書:《真我与我》~~拉玛那马哈希

( jenny: 真訝異!拉玛那●马哈希的教導和我想的一樣 , 重點是, 他說的很多話 , 與[奇蹟課程] & [告別娑婆 ]同 .
但比 [奇蹟課程] 清楚、在夢裏受用之各方面之不同人不同情況不同需求 ; 比 [告別娑婆] 好太多! 每一本書在說同內涵、不同內容, [告別娑婆] 在說 同內涵、同內容、閒話、個人家務及個人優越.
之前花的錢都可以買馬哈希幾十本他的書了.他也不搞虛幻的東西:大師/產品/修行法/等等
)


拉瑪那●馬哈希 從沒寫過書 , 後人把 與拉瑪那●馬哈希 的受訪對話 收錄成書, 他真的是讓我有很大的共鳴之師 )

目前我知道的書有:

收錄 與拉瑪那●馬哈希 的受訪對話 著作 :

1,回到你心中:馬哈希的靈性課堂 (絕版 , 網上有稀少二手的)

2, 《不二智慧之明灯》

3, 走向靜默,如你本來

4, 真我三論-印度靈性導師拉瑪那尊者核心教誨

5, 真我與我:印度靈性導師拉瑪那尊者的生平與教誨

6, 對話真我:印度靈性導師拉瑪那尊者的教誨經典上卷

7, 對話真我:印度靈性導師拉瑪那尊者的教誨經典 下卷

8, 日處真我:印度靈性導師拉瑪那尊者的教誨日誌

9, 稀世珍寶-印度靈性導師拉瑪那尊者教誨薈萃 (《稀世珍寶》又名《神言金句》)

10, 神的遊戲:印度靈性導師拉瑪那尊者的傳奇故事

==============


                                       第十章 上师
上师是无形的,存乎内在,与神、真我同皆,为寻道者的必要导师,故亲炙上师对了悟真我,裨益宏巨。


                                           上师的真义

问:上师或真实的灵性导师,有何特征?

尊者:无论何时何地,他永驻真我,恒视众人平等,了无畏惧。


问:灵性导师或上师甚多,其教导各异,我们如何选择?

尊者:那个能令你内心平静的,即可择为你的上师。


问:难道我们不考虑他们的教导吗?

尊者:那个教你从事这个活动、那个活动的,则非真上师
寻道者已疲应焦劳于自身的各种俗务活动,他需要内在的宁静,若上师还要他从事额外的活动,则对他有何帮助呢?
活动引发个人身心的劳扰。若倡导活动,则倡导者,绝非上师他无能使人解脱,反而加重其困缚


问:有一种说法是,上师的真实本质,具有至上的神之质性。请释明。

尊者:首先,生命个体渴望获致神性,于是虔诚拜神,从不间断,终于在成熟阶段,至上之神示现,化为形相,佐以存在、意识、幸福等三项灵性质素,教化众人,使信徒在上师形相的加持下,融入真理。根据这个说法,上师可被视为神。


问:我们如何认定合宜的上师?又上师的神性为何?

尊者:你认定合宜的上师,必然与你的心灵契合。若问如何认定?则他应具宁静的资质,有耐心、宽恕等美德,他的双目,极富磁力,能吸引人,他待人绝对平等,具备如此条件,才是真正的上师。若欲知上师的神性,则必先知自己的神性。若不知自己的神性,焉能知上师的神性呢?若欲知上师的真正形相及本质,则必先视整体宇宙为上师的形相,甚至上师存在于天地万物中,此理与认知神,同然也。你须视天地万物皆为神的形相。若不先知自己的真我本质,则又如何知神或上师的真正形相呢?故最先要务是,先知道自己真正的形相及本质。


问:为寻求了悟真我,上师是绝对必要的吗?

尊者:为寻求了悟真我,上师是绝对必要。上师即是真我,视上师为真我,而你自己是个人,这是二元对立。若二元消泯,则是排除无明。只要你有二元对立存在,则上师的协助是必要的,因为你视自己及上师皆是有形的躯体;其实,你及上师皆非躯体,而皆是真我。了知斯义者,谓之了悟真我。


问:尊者您并无上师传承,但又认为上师有其必要。请说明。

尊者:所称上师,端视你所指的为何。上师无须人身形相。圣者戴塔特耶(Dattatreya)有二十四个上师,包括土、水等五元素,世上万物皆是他的上师。上师有其必要。《奥义书》说:「只有上师能将人带领出俗知及感官的丛林。」

我可能在某些时候,有一个上师,我不是经常歌赞圣山阿鲁那佳拉吗?上师是什么?上师即是神或真我。


问:上师能经由点化仪式,协助我们了知真理吗?

尊者:难道要上师牵着你的手,在你耳际轻声呼唤吗?你可能以自身而想象上师与你一般模样。你认为你有躯体,而上师亦有躯体,所以他会在你身上施与触摸动作。其实,上师是内在无形的,其运作属灵性层面。


问:如何知道,此人是胜任的上师?

尊者:其人之示现,流露宁静的气质,令你起敬,则是胜任的上师。


问:我们可以有一个以上的上师吗?

尊者:谁是上师?他是真我而已。上师随着修行者心智的演进而不同。起初,修行者认为神遍在一切,视神为其上师,不久,神引领他遇见肉身师父,他便视之为上师;后来, 经由肉身上师的教导,蒙受其恩典,憬悟真我存乎自己的内在,最终便以真我作为他的上师。


问:不同的宗教导师,各自建立不同的派别学说,而皆宣称真理,令人困惑。为何如此?

尊者:他们以不同的观点,宣扬相同的真理,其表述内容的互异,俾适应众多寻道者,不同的资质与心智。


问:人有诸多不同的宗教信仰,如基督教、回教、佛教等,这是因为不同的生长环境所致吗?

尊者:不论生长的环境为何,其终极的体验,殊途同归;仅是缘于环境有别,故各宗教导师表述的议互异。

                                      上师的恩典

问:上师的恩典为何?如何教导信徒了悟真我?

尊者:上师即是真我。人之一生,对自己的所有,总不满足,于是经由虔诚向神祈祷,俾满足所欲。时日既久之后,他的心渐纯净,渴望知道神,不再以物欲满足为目标,遂转向灵性层次,此时,神显恩典,化身为上师,示现于信徒前,教导真理,净化其心,信徒的心乃内返而观照,终于一心纯净,不起妄见,安若盘石,是为真我。

上师的恩典,施之于你的外在与内在。他将你驰逐于外在的心思,转向内在,亦将你内在的心思,归返至本心的真我他使你的心思,安驻于一,这是上师的恩典。神、上师、真我,三者一也。

上师是神的形相化身,其恩典在转化你的内在,协助你看清你的谬误,并指导你踏上正确的道路,直至了悟你内在的真我。



问:上师的恩典,有何具体的特征?

尊者:上师的恩典超越语言或文字。


问:尊者您可否开示教导,俾以遵循。

尊者:上师是你无形的内在。


问:但我要外在有形的上师。

尊者:那个外在有形的上师说:上师是内在无形的。


问:若不依赖上师的恩典,我们的修行能圆满成功吗?

尊者:可以的,你本身的修行,不正是引来上师的恩典加持吗?修行的圆满成果,是你努力精进,自然而来的。若有必要真我示现于外在,则真我将化身为上师的形相;不过,上师的真义始终存乎内在,行其必要的运作。


问:舍地•赛•巴巴(Shirdi Sai Baba,一八三八年— 一九一八年,印度教上师、伊斯兰教圣人)的信徒,以其上师的肖像图片,作为礼拜的对象,但图片是无生命的,有任何帮助吗?信徒如欲修行,应遵循在世上师的教导,如无教导,又如何圆满修行呢?

尊者:是的,礼拜一无生命的图像,仅有助于礼拜者有限度的心思专一而已,除非经由探究的途径,而了知自己内在的真我,否则心思无法恒久专一。至于探究真我的修行,上师的协助是必要的。


问:有人说:上师能以自己的灵力运作,传递给信徒,使信徒了悟真我。

尊者:上师不会带给信徒了悟真我,他仅是排除信徒的障碍。真我始终存在。


问:我是个妇女,自远方来访,不久将返回住处,恐无机会再与尊者晤面,蒙受您的恩典。归返后,两地遥隔,能否祈求尊者赐与恩典?

尊者:其实,你并未离去。你不是身体,真我亦未移动,那是世界在移动,而你如如其在, 并无变动。譬如车辆的轮子转动,但轴心未动。你似乎自此离去,实则你始终在这里、在那里、在各处,只是场景移动。

至于上师的恩典赐与,始终存乎你的内在。若恩典属外在之物,则无价值。恩典即是真我,你始终未脱离真我——恩典的运作;恩典如如其在。


问:我能无需外在的协助,凭借个人努力,独自探究生命深层的真理吗?

尊者:志怀探究真我,此一事实,即是神恩显现,这是真我、本心的光辉,自你的内在,引领你踏上探究真我的道路;此即你内在的深层在运作,促使你的外在独自努力探究。这亦是我所说:若无恩典,则无真实的探究;若无真实的探究,则无恩典引发。恩典与探究,二者互为表里。


问:恩典如此重要,则个人的努力,又如何解释呢?

尊者:努力是必要的,直至了悟为止。若真我不能自显而了知,则幸福不能自在而圆满。在自显而了知的境界未到来之前,努力精进是必要的;而臻此境界时,就无所谓努力或不努力了。人若尝过这种幸福自在的滋味后,便想一再重复其平静宁谧的况味,而陶醉其中,不愿离去或从事其他活动。


问:获致了悟,必须要有神恩的加持吗?或者凭个人真诚的努力,亦可达目标?

尊者:获致了悟,神恩是必要的。神恩引领人知道神、护卫着真诚的修行者,并加持于努力不懈,朝向解脱之路的修行者身上。


问:祈求尊者怜悯我,保佑我不致失落、受伤害。

尊者:这必须要你的努力及上师的协助,单方面不可能办到。


问:蒙受上师的恩典,须费时多久等待?

尊者:为何想要知道呢?


问:这样,可以给我希望。

尊者:这种欲想,就是障碍。真我始终在这里,驻止于斯,则欲想、疑虑全消。恩典的起点、中途、终点,始终如一 ,恩典即是真我,因为误将躯体认为真我,故视上师的躯体为真我,但自上师的角度观,上师是无形、内在的真我,其恩典来自何处?来自真我。真我之显示即是恩典之所示,反之亦然。所有的疑虑,皆来自错误的视角,以为万物皆属外在,实则,对真我而言,无一物存乎外在。

                              亲炙上师与静默的力量


问:我想了解,亲炙上师(Satsanga)是否为修行的必要?

尊者:首先,你须了解,亲炙上师的实义。其本义是亲炙存在(sat)或真理。若有人已了知存在,则其人亦谓之「存在」,故亲炙其人,即是亲炙存在,这是必要的。商羯罗曾说:「唯亲炙之舟,能引领众人渡越生死苦海。」

存在即是真我,真我即是存在,故亲炙了悟真我的圣者,即是亲炙上师的宝藏,此可引人内返探究,然后,存在被揭露。


问:信徒亲炙上师,并提供服侍,是必要的作为吗?

尊者:是。首要的意义是,亲炙无形的绝对真理,但极少数的信徒能做到,故退而求其次,亲炙有形的上师。因为圣者的智慧,绵密不绝,已克服心思的走作,其默然平静的感染力,可使亲近其身躯的信徒领受熏陶。若非如此,则亲近圣者,毫无意义。上师是具有如此的力量,不为肉眼所窥知,而能感召信徒。

服侍上师,在于使信徒的心,守在真我,同时,照料上师的起居,使其身体安适。亲近上师是必要的,这是在灵性层面说。若信徒能在自己的内在了知上师,纵使未亲近上师,不论信徒身在何处,皆无关宏旨。他停留在道场或他处,灵效皆同,并无二致。


问:身于上师旁边,有何裨益?

尊者:若仅就躯体言,究有何益处呢?心灵才是最重要。两心相印,才能使心归返至本心。亲近上师,是指身躯与心灵二者。上师将信徒的心,推至其内在,况且上师本来存在于信徒的本心里,故上师又引领信徒内在的心,返回至本心。


问:有人说:圣者对信徒,投以双目慈视,其灵力远胜过祭拜神祇、造访圣地。我在道场已逾三个月,但仍不知尊者对我的慈视,有何裨益?

尊者:悟者的慈视,有净化人心的灵效,但无法具象化。信徒的资质不一,每人的领受灵效互异, 犹如煤炭之质性,需费时甚久,才能燃烧,但木炭之质性,较易燃烧,而炮弹之粉末,一燃即发。不过,智者的智慧之火,均能毁尽所有的愚妄。亲近智者,领受熏陶,能获智慧。


问:尊者您曾说:「悟者的影响力,在无形的静默中,潜入信徒的内心。」又说:「亲近(有形的)圣者,是了知真理极有效的方法。」

尊者:是的,二者有抵触吗?悟者与圣者有不同吗?


问:没有不同。

尊者:亲近这些人物是极佳的。他们的教化,在静默中运作,若诉之言语,力量转弱。静默乃最宏巨的力量,言语不如其远甚,故心心相印、默然无语最佳。


问:这是悟者的肉身仍在世时,有如此灵效,若悟者的的肉身已灭,其力量仍在吗?

尊者:上师并非肉身,故纵然上师已逝,昔日亲近身躯的功效,仍然存留。


问:尊者为何不外出,对民众广为讲道?

尊者:你怎么知道我没有这样做?难道讲道要站上讲台,对民众高声腾说吗?讲道仅是知识的交流、传递,唯有经由静默,才是真正的讲道。
若有人听演讲数小时后,一无所获,空手而归,其生命仍未蜕变;相较之下,若有人侍坐于圣者之旁,默然无语某些时日后,其人之生命彻底转变。
请问:何者为优?是大声讲道?或是静坐无语?又,语言是如何腾起的?必先有抽象性的知识,然后「自我」将之扬起,形成思维,再出诸于口语,故言语乃内心本源所起动而流衍之末端,若言语的功效大,则其本源的静默,更为宏巨


问:何以静默的功效,如此宏巨?

尊者:悟者可能安住于洞窟,全然静默,但他从自身,散发无形的灵力,吸引众人前来。
你可能聆听讲道者,陈述真理,而一无所获,但当你亲近悟者,纵然他不发一语,你却心有契感,丰盈满载。悟者无须外出,杂于广众,如有必要,自有人代为行事。

上师是静默的授与者,在平静无声中,揭露真我的智慧之光,闪耀真理的余蕴之晖, 若上师与信徒,双目遇合,则言语无从置啄。


问:静默的力量,是如何运作的?

尊者:静默似无言而有言,其表达,永恒持续,只是在流程中被言语中断,犹如电线的电能持续流通,若阻碍其通路,即转为电灯的亮光或电扇的转动。同理,静默是表述的持续流通,而言语阻碍之。言语道尽,而人不能明白,得以在默然无语的平静中,顿时晓悟。圣者达克希那穆提及其四位信徒的静默交流,便是适例,故静默是最上乘、最有效的言语


问:上师的静默,确能提升信徒灵性觉知的层次吗?

尊者:有个古老的故事,可说明上师静默力量的宏效。某信徒塔凡拉耶(Tattvaraya)编纂〈巴拉尼〉赞美诗,以颂扬其上师史瓦鲁帕南达(Swampananda),然遭若干学者反对,认为〈巴拉尼〉是赞美英雄在战役中,屠杀千只大象的英勇事迹,以之颂扬历行苦修的上师,显然不妥。众议纷纭,莫衷一是,塔凡拉耶提议,请其上师仲裁,众人便赴上师住处,说明来意。上师闻后,不发一语,安然静坐,众人只好在旁侍坐,亦无一语,如此镇日无语,持续数日,众人心思平静,一念不起,约于第三四天后,上师的心思略起,众人亦恢复思维,便齐声称道:「吾等的自我,有如狂乱的千只大象,然已被上师静默的力量征服,则在战役中,征服千只大象,委实微不足道, 所以,上师值得以<巴拉尼> 赞美诗颂扬。」

问:每个人皆能自上师的静默中获益吗?

尊者:静默是真正而完美的教导,但仅适合于高阶的灵性探寻者,中人以下无法自静默中获得启发,他们需要言语文字释明然而真理超越文字,亦无法以言语诠解,至多仅能以指点的方式教导。


问:若信徒不自行努力,得否仅凭上师静默的力量而了悟?

尊者:亲炙上师,则信徒的习性止息,心转安定,结果臻至空灵之境,故信徒厕身于上师示现前,能获真知及真实的体验。然为保持灵性不退,日后信徒的自行努力,仍有必要;最终,信徒将明白,所了悟的至境,仍属于他自己内在生命真实的本然之「在」,故他在世未逝前,即可解脱。

-----------------------------------------------------------------------------------------------


書:《真我与我》第十一章  神~~拉玛那●马哈希

                                                        第十一章  
神的本质是无形的真我。所谓眼见异象,不易执着;法术通灵,无甚价值;施展通灵之人,不具有真知。

                                                       神的本质

问:神是有个体性的人身吗?

尊者:是的。祂始终居于首位人物,此即是真我,总是站在你面前,因为你将俗世事物,列为第一优先,神便退居其后。舍弃俗世的一切,单纯寻觅祂,祂便如如其在,唯一无二,祂就是真我。

(jenny : 神便退居其后 , 我以前2014? 2015? 年在[佛]欄說過 (目前刪除, 看過的人知道): [我] 居前 , 神便退居其后)

问:神有别于真我吗?

尊者:真我即是神,「我在」(l am)即是神。你提此问题,是在自我的立场上说,若站在真我,则无此问题提出,此乃真我不会、也不能提问。若神有别于真我,则此神是无真我的神,岂不荒谬?神似乎不存在,实则祂是唯一的真实存在;而人似乎存在,实则总是不存在。圣者说:若人能洞悉自己的不存在,则其人必有至上藏于万物的本心,是万物之升起、颠峰。我亦是万物之逝灭。」(10:20)神存于万物之本心,祂是万物之维生、是万物之起源,万物居于此而亡于此。万物运行,来自于祂、停驻于祂,最终消融于祂。因此,神与万物并未分隔。

问:神等同于真我吗?,

尊者:人并不确晓真我的存在,但你始终存在,这个「在」即是真我,「我在」乃神之名。所有对神的定义,以《圣经•旧约》〈出埃及记〉第三章所载:「我就是那个我在。」最为适切。虽然,尚有其他定义的说法,如「婆罗门是我」;「我是祂」等,但仍以「我在」最为直接。绝对真实的存在,即是如如其在,那是真我、那神。了悟真我,则神被了知。神与真我,二而一也。

问:吾人所知的神,似乎有多种不同的名称,如何识别?

尊者:千万种名称,皆不足以命名祂,因为祂存在人的本心里,了无思维,最适切的指称是「我在」。当人的自我尽袪,在正对真我的专注中,神的「我——我」(I-I)独存,浮起回响,成论静、至上之语。

问:神与世上万物的关系为何?祂是万物的创造者,或是维持者?

尊者:世上万物,不论生物或非生物,均在太阳底下,自然运行,而太阳并无任何意欲操作其间,例如在阳光下,放大镜聚焦燃火、荷苞绽开、睡莲闭合,一切自然而为。同理,神的作为,亦无意欲。世上万物,其千形万状的秩序,均在神的示现下,和谐运行,例如铁针吸往磁铁,月长石(宝石)渗水,在月光下,睡莲开花,荷瓣闭合,一切皆自然行之。神之示现,了无意欲,而万物的活动,林林总总,各依其自身的业报,步上各自的行程,最后,憬悟一切皆属徒然,乃内返自省,探究真我,以期解脱;而所有生物的行动,皆不能影响神,祂是超越心思层次,一如地球上的万物活动,无法影响太阳,或土火水空气四元素的质地,无法影响无垠的太空。


问:世上每件事的发生,皆来自神的意旨吗?

尊者:神是万能,任何人皆不能违背祂的谕命,因此,在神的脚下,莫怀邪恶、不良、妄诞的心思,保持默然平静为宜。


问:有个至上主(Iswara或译「伊莎主」「梵天」「上帝」「大自在天」)存在吗?祂在人间奖善惩恶吗?世上真有神吗?

尊者:是的。


问:那么神是什么?

尊者:至上主是个有心思、身躯的个体,也会灭失,但同时,祂是超越性的意识及内在的解脱。至上主是人身相的神,为宇宙至上的造物主,对尚未了知真理的俗众,祂确实存在,但对了知真理的智者言,除了接受非人身相的无形真我之外,不接受其他任何的存在。

虽说至上主有躯体、形相及名称,但亦非如对象的身躯,块然粗具。信徒在其心中,自造其形体,而见其异象。祂的名相,在世界各地,因宗教不同,指称互异,但祂的本质之精义,与我们同,均是名相底下的唯一真我;因此,祂被人认定的形相,仅是被人所创造的塑造物或外观而已。

至上主,在宇宙中,遍在一切,存乎万物。万物的浑然一体,组构成神,经其神力,一体散为无数小个体,显化在宇宙间,而未显化的残余部分,则成为隐然储存的神力。储存的神力,加上显化的神力,形成质化域界,组构为至上主。


问:所以,终究而言,至上主是不存在的。

尊者:至上主的存在,来自我们对上帝或造物者的概念。我们应先究明,到底这是谁的概念?其人的概念,必来自其人的认知。先认清你是谁,然后其他问题,迎刃而解。

至上主、上帝、造物者、人身相的神祇,这些非真实的形相,最后终究要摆脱的只有绝对存在,才是真实因此,人世间、自我、人身相的神祇,皆非真实。我们必须找到那个不增不减的绝对(absolute)。

问:尊者您说,甚至至上的神,也不过是观念而已,这意思是说,并没有神存在吗?

尊者:不,有至上主存在。

问:祂以某种形相,存在某处吗?

尊者:若个人是形体,则真我、上帝、生命本源,将示现为形体。若个人非属形体,而无一物可认知,则要说神有形相,这是正确的说法吗?神被认定有形相,是由于信徒长期冥思所想象,虽然信徒指称的形相不一,但真实的无形之意识是唯一的,这才是神。

关于祂存在何处,神存在吾人的本心里,而非任何他处
因为「我是这个身体」的概念,引发自我的妄见,于是神的王国,便被认为在某处;实则,本心才是神的王国之所在。
深切了解你是完美的,闪耀着光辉,不仅造就神的王国之存在,亦使王国成为人间乐见的美丽天堂。深知此义,谓之真知因此,神的王国,存乎你的内在。真我的极境,圆满存在于高度成熟的修行者之本心,其鲜活的体验,前所未有,乃罕见的造诣,那是真实的神之王国



问:某些神袛,相较于真我,其位阶为何?

尊者:湿婆神(Siva)、象头神(Ganapati)及其他神祇,其存在及位阶均长站是站在人的立场言。正如政府部门,有高阶官员执行政务,神祇亦有创造之神。若你视自己的人身为真实,则神祇是存在的,但站在真我的立场言,这些神祇,皆属虚幻,是必须要融入于唯一的绝对真实。


问:我们不应怀有任何神的思维吗?

尊者:只要本心存有丝毫的思维,则神的念头,将被心思所认知。若所有的思维皆灭绝,则神的念头亦告灭,这便是「无念头的思维」(the unthought thought),亦即是真实的神之思维

(jenny: 想不到此段話與尊者同,目前分享在 [佛] 欄 )


问:据说,佛陀不谈论神的议题。

尊者:是的,因此他被称为不可知论者,事实上,他所关切的,是引导信徒了知当下的福祉,而非就神的议题,作学理上的探讨。


                                                       虔爱拜神

问:当我祭拜礼神时,虽知神是无名相,但若没有神的名相,我无法一心拜神。

尊者:不管有无名相,礼拜神,直至了知你是谁。


问:虔诚爱神是善心善行,为何拜神而不继之以爱作为修行的方法呢?

尊者:你也可以这样做,只是当你说爱,你与你爱的神,二元对立,其实,个人与神是一体的,故爱神即是爱己之真我( jenny : 同 [奇蹟課程] 說的 ; 或 爱己之真我 =爱神  意思一樣)

问:所以,拜神而以爱为途径而修行,是这样吗?

尊者:这就是我所说的意旨。爱是神的实质展现。若排除「我不爱这个」「我不爱那个」的态度,则所剩余者,即是爱,即是真我,即是纯粹吉祥,可谓之神。这就是虔诚爱神、就是了知、就是一切、就是真爱。人若知晓真爱的秘密,便会发觉世界充满宇宙的爱。

体认意识是唯一的存在,亦属于爱神而奉献于神,此与真爱有关,因为圆满吉祥的幸福,源自于爱的本质。真我的实义,即是爱的真理,只有了知个中精髓,才能永固生命的统一,而唯有爱之极致,解脱乃能可期,这是诸多宗教的教义核心。真我的体验,即是爱,所见所闻所感,全然是爱,此即是幸福。



问:我信神爱神,渴望为神奉献,不管我能否了悟,请让我渴望的心,愈能强固。

尊者:若真心渴望为神奉献,纵然你无意于了悟,了悟将降于你身。当你热切渴望,心思将融入于虔诚敬爱与奉献神明,心思有如樟脑,樟脑燃尽,一无所余,心思融入于真我,了无余蕴,这便是真我的了悟。



问:我对拜神,信念极强,请问,我的拜神,能助我获得真知吗?

尊者:当然。在拜神的祭仪中,静心内观有助于一心专注,不起妄念,则心转纯净,然后再问:这个礼拜者是谁?答案是我——真我,如此,最终能获真知。

但最上乘的礼拜,空无心思而礼拜无形相的绝对真实。若不适合实行此法,则行有形相的礼拜亦可。唯礼拜者,了无自我,才能行无形相的礼拜。我们皆知,所有拜神者,皆心怀自我,行有形相的礼拜

驻止于真我所流露的恩典,其纯粹无杂,即是了无染着,亦是吾人内在的宁静一物
了然于此,止于宁静,深切体验之,这是真实的心之礼拜。
此时,心思融解于真我,这是本心、上主的宝座。故默然宁静,才是所有礼拜仪行之最上乘者因为默然宁静,了无自我,即是解脱;若离却真我,便无宁静,则非敬爱神。若止于宁静,心转真我,则真为神奉献

若有人在湿婆神脚下,完全臣服,交出自己,呈现真我,而对一己的贫穷困蹇,毫无怨言,其果报必然丰足平安。这是至高的爱神与奉献
若有人愿意作为上主的仆人,持心平静,了无自我,亦无任何「我是仆人」的念头,而驻止于真我,这是至上的真知

(jenny: 其實奇蹟課程也在教這個, 表達方式不同而已, 就是安靜於真我. (jenny:有聲音的, 都是非真我-自我) (jenny: 靜極光通達 )

问:我们能毫无内心的动机,而敬爱神并为神奉献吗?

尊者:有可能的,为欲求某物或某目标而拜神,其实只是拜那个某物或某目标。拜神的前提是,了无欲求的对象物。


问:如何看见遍在一切的神?

尊者:见神在于是神,除了祂之外,并无遍在一切的整体。祂,如如其在、其是。


问:虔诚爱神的信徒,需要神明,供其礼拜。若教导他,只有真我,没有其他,则不需要礼拜者及被礼拜的对象吗?

尊者:当然。神是信徒修行之所需。修行的终点目标,必然在信徒的完全臣服之后,才能获致,此尤其以实行虔爱、奉献为修行途径者为然。这话如何解释呢?除了消除自我、真我独存、如如其在的说词之外,其深层的涵义为何呢?不论你实行何种修行的途径,这个「我」终究是无可回避的。那个无私行为的「我」、那个渴望与神合一的「我」、那个自觉背离生命本质的「我」、那个「我」的本源等,必须被找到,然后,所有的问题,才能迎刃而解。

                                                    异象与通灵

问:我曾眼见湿婆神的异象,虽极短暂,但感温馨,请问如何使异象在我左右,持续不断?

尊者:你谈及湿婆神异象,异象毕竟是客体的目标物象,既有客体,便有主体,则异象的价值,便与主体的观者无异;亦即,异象的本质,其与观者,皆位于同一次元上。异象既能显现,便隐含亦能消失。万物凡所显现而起者,必然将消失而灭。异象不恒久,但湿婆神恒久

眼观异象,隐含有一位观者存在,但观者无法否认观者之真我存在。真我之为意识,其在生命里,无一片刻不存有。意识乃永恒之存在,唯一无二,观者无法看见自己,然观者能以无法看见自己而否认自己的存在吗?真知的真实体验,并非观看,而是存在。存在即是了知,因此,「我是那个我在」、「我在」即是湿婆神。万物不能离却祂,因为湿婆神是存在,万物皆有湿婆神存乎其在。

因此探究「我是谁」,深入其内,止于真我,那是湿婆神、那是存在,勿再盼望湿婆神的异象出现你眼观物体,与你眼观湿婆神,二者有何区别呢?其实,祂是主客体合一,因被了知而如如其在,你不可能离却祂。若无了知,那是你自己的障碍。放弃眼观异象的想法,便能了知。


问:我想直接了知克里虚纳神,我应如何做?

尊者:你对克里虚纳神的概念是什么?你所谓「直接了知」是什么涵义?

问:克里虚纳神,住在某处,我想见祂、知道祂。

尊者:你想见祂,则祂必是人身相,但祂曾说:「我在万物的本心里。我是一切生命名相的起点、中途及终点。」祂存乎你的内在,一如存乎万物的内在,祂即是真我,或你的真我。直接了知真我,与直接了知克里虚纳神,并无二致。照你的方式持续修行,全然臣服于克里虚纳神,至于你是否能直接了知,一切交付给祂。


问:神能显现出来,与我们对话吗?

尊者:神的显现,与你的绝对存在,倶为真实。质言之,若你视己为躯体,则你视万物为物体,若你视己为灵体,则你视万物为灵体。物体之显现而被观视,有赖于观视者之存在。观视神的异象显现,亦作如是论。


问:许多访客来此,皆感受到尊者的灵光四射,我来此已逾月余,难道我不值得尊者慈视的灵力加持吗?

尊者:异象与灵光,皆依个人心思的状态而定,并无一体适用的准则,这些都属灵性层次。然重要者,心是否平静。

什么是了悟的感知呢?是看见神有四只手,在马车上,背着海螺,手持棍棒吗?若信徒见此异象,又如何能袪除他的无明呢?生命的真理,必属永恒性的了知而直接感知,是属实时的体认。若能直接感知,便能知道神,而非神要在信徒面前显现什么形状,才是知道神。若无永恒性的悟知,则一切的认知,毫无用处。须要有四只手的神显现,而说这是悟知吗?那只是现象性的幻见而已。看见神的异象,双眼及心思是必备的,然而这样的看见,仅是间接认知,而非直接感知。


问:派坦加利(patanjali)在《瑜伽经》(Yoga Sutra)述及通灵,这些是真的吗?

尊者:了知真我的悟者,绝不会珍贵这些通灵,况且,派坦加利曾说:通灵者运作其心智,有碍于了悟真我


问:有所谓超人的超能力吗?

尊者:不论其能力是高或低,不论其能力来自于心思或超级心思(supermind),皆存在于具有此能力的人身上。先究明那个人是什么?


问:通灵者是灵性道上的成就者吗?或他们是解脱之路的背离者?

尊者:最高级的通灵是了悟真我,一旦了知生命的真理,你便不再被无明牵引

问:那么,通灵有何用处?

尊者:有两种通灵其中一种通灵,显然阻碍悟知真理,据称这种通灵,经由持咒服药而生灵能,或经某种苦行,或某种幻境,而获通灵能力。这些灵力,皆不能导致了知真我有此灵力的通灵者,仍处在无明的状态中

问:另一种通灵又为何呢?

尊者:另一种通灵是,了悟真我后,所显示的通灵与真知,自然流露,其为精进参修之水到渠成、自然成果,亦是来自神的恩典赋与。其人是否具有这种通灵力,端依悟者的命运而定,但不管如何,悟者已心静如止水,不起涟漪,不会在意自己是否能通灵,不会引生丝毫困扰。
因为悟者深知,真我才是不可摇撼的通灵力,这些灵力,并非经由运作而有,实则,在了悟的状态中,悟者已洞悉灵力始终存在


问:圣者施以法术灵力,而令信徒了悟真我吗?或者,了悟真我,此一事实,便为已足?

尊者:了悟真我的灵力,至为宏巨,远逾于其他任何运作的通灵力。虽然,通灵者陈说多种不同的通灵力,但悟者在诸通灵者中,是最上乘者,因为通灵者虽已获通灵能力,但仍渴望进一步获得真知,但已获真知的悟者,并不渴求其他额外的通灵能力。故寻道者应仅以获得真知为目标

对不具通灵能力的人而言,通灵的展示,虽极神奇,但终究如过眼烟云,短暂呈现而已。对寻道者而言,生命短暂的任何事物,皆不足为训,况且,一切的神奇,皆在不变不异的真我之中。

神本来具有至上的灵力,遍在一切,随时将其灵力赋与人,而人却向神乞求无价值的法术灵力,此犹如天性慷慨的慈善家,本来就有丰足的物质,而人却向其乞求无价值而陈腐的麦粥。

奉献于神的心志,在本心中,赤诚炽燃,闪耀光辉,便能荟萃一切法术灵力,然而,此心此志,已然完全臣服于神,便不再有获取通灵能力的丝毫欲求。要了解,寻道者既致力于寻求生命的解脱,若心力投注于法术通灵,则其人的生命将愈益困缚,而其自我,亦愈强固

真我的通灵,圆满完美,辉映解脱的光芒,其造诣即是真知,至于其他的通灵,终究是愚蠢心思的想象力之妄诞而已。

人们每天看见世上许多神奇现象发生,其精彩处远胜过通灵者的展示通灵,但人皆不察。人甫出生时,其躯体大小,恐小于这个电灯炮,然长大后,成为身材魁梧的摔角士,或世界闻名的音乐家、政治家或圣人。这样的神奇,世上比比皆是,人却视若无睹,而独对一具尸体开口说话,啧啧称奇,惊愕不已。


问:若有他心通(telepathy,或「心灵感应」)的灵力,岂不佳妙?

尊者:他心通能自远方看见或听见。能从远方听见,与能在近处听见,二者并无差异。关键在视者听者这个主体。若无视者听者,则无视听,而视听是心思的功能活动法术通灵亦仅在心思层上运作而已。对真我而言,法术通灵,非属天生自然;若非自然属性,必不恒久,不值得费力获取

通灵者被视具有广通的灵力,他遂乐于乘势利导,扩展其灵力。然而,我们须知,人若所怀的能力有限,其认知随之相对有限,其受苦的程度,亦呈相对有限。若能力扩展,其认知随之相对扩增,其受苦的程度,亦呈相对扩增。故法术通灵,不能带来人快乐,反而使通灵者愈增困苦。

这些通灵到底是为了什么呢?通灵者乐于施展其通灵力,以广招徕,获得赞赏。他意欲在求取赞赏,若未偿所愿,他必然不悦;亦即,通灵者需要有人赞赏他。他若遇见具高阶的通灵者,更会引起他的嫉妒及不悦。

然则,什么才是真实的通灵呢?是带来荣华利达吗?或是使人心境平和?那个能使人心安而平静的,才是最上乘而完美的通灵。


问:各宗教述及天堂、地狱诸景象,其意义为何?

尊者:仅是为了建立真我的实相。


问:但尊者您从高阶的观点,有不同的解读。

尊者:人总是不愿意知道平淡无奇的真理,这个真理,每天无时不存在于你的身上,那是真我,但人皆不察,宁愿探知方外之事物,如天堂、地狱、灵魂转世等。因为人爱好奇妙的神秘,而舍平庸的至理,宗教的诸多说词,乃因应而起,渲染描绘,其用意皆在多方引导人,最终朝向真我。既然,你终究要迈抵真我,何不现在便驻止于真我呢?

------------------------------------------------------------------------------------------------------

書:《真我与我》第十二章  我在世上的生活~~拉玛那●马哈希

                                     第十二章 我在世上的生活
我在世的命运,系乎业力果报,但征服命运有两途径,一是探究真我,一是虔爱拜神,其殊途同归,皆在消灭自我「我」灭苦灭

                                                       我在世上的生活


问:我有意辞退工作,愿与尊者您长期共处。

尊者:尊者总在你左右、在你心中,而你亦是尊者。你无须辞退工作,亦无须出家;弃世 (renunciation)非谓抛弃衣物、家庭等,是指弃绝内在的欲念、情痴及染着。你无须交出你的工作,仅须交出你自己给神,你生命的负荷,由神承担一切。一个已弃绝内在欲念的人,能扩展其爱心,而融入于外在的世界。四处云游的出家人(sannjaso,其毁服弃家的实义,并非他厌恶现有的人际关系,乃是他扩展爱心,博施济众;当修行者的爱心,真诚广施,推及于众时,他不自觉自己已远离家室,这种状况,有如瓜熟蒂落,自然而来。若无此成熟的状况,而欲抛家弃职,则属愚蠢。


问:在家居士,如欲寻求解脱,其生活应如何?他无须成为四处云游的出家人吗?

尊者:为何你自认是在家居士呢?类似的观念,如四处云游的出家人。出家人的自我感,总是荣怀不去。不论你在家生活或居于山间,你的自我感,笼罩心头,这个自我,是你心思的源头,让你自认为是在家居士。若你出家,成为四处云游的出家人,则仅是从在家居士换成出家人、从家室的环境换成林间的山居,而自我感的心思,,未曾改变,这心思才是你始终存在的障碍,质言之,换个环境,无济于事。既然障碍在心思,必须克服。不管你在家或出家,若能在山间修行,则为何不能居家修行昵?因此,为什么要换环境呢?不论你身居何处,皆可努力修行。


问:我忙碌工作时,能否同时领受灵境的喜悦?

尊者:心惦于「我在工作」,是障碍所在。问你自己,到底是「谁在工作」?记住真实的你,则工作对你并无妨碍,照常进行。无须劳心费力于要工作或弃工作,你的劳心费力,是你的障碍。命中注定将发生者,必然发生。若你注定无须工作,纵使费心寻找,则你仍无须工作。若你注定必须工作,纵使全力逃避,则你仍被迫工作。因此,工作与否,交给至上大力,你无法依一己之所愿,选择放弃工作或保留工作。


问:昨晚尊者谈及真我存乎内在,而外在的工作,自会照常进行,此令我疑惑,我们不应对外在工作的执行,稍加留意吗?

尊者:真我遍在,你能离开真我而存在吗?或是没有真我,而工作能遂行吗?真我即宇宙,弥纶天地,不论你是否努力从事于其间,万事万物,自行运作。职是之故,上主克里虚纳向阿周那(Arjuna)说:你不必为攻伐俱卢族而忧虑疑惑,因为神早已动手了。这不是阿周那是否要下决心执行的问题,也不是他要忧虑的事。他只须让自己的生命本然,遂行至上大力的意旨。(《薄伽梵歌》记载,阿利安部族彼此战争,阿周那属于般度族(pandava),拟攻伐具有亲戚血缘关系的俱卢族,因不忍亲族间自相残杀,乃质疑战争的正当性而犹豫不决。当时上主克里虚纳为阿周那驾车,阐述超越生死之道。拉玛那借引此段史诗,说明至上大力的主宰。)


问:若心在真我,则其人的行为是否皆为正确?

尊者:应是如此。该人并未虑及其行为是正确或差错,他的行为即是神的行为,故并无不妥。


问:我的工作,须耗费心思,我如何能平静此心呢?我愿放弃主管职务的工作,独自隐居。

尊者:不,你仍留在职场,持续工作。在工作的流程中,能使心思运作的,到底是什么呢?那是真我,那才是使你工作活动的真正源头。在工作时,密切注意使心思运作的这个幕后源头,然后执行事务时,从容不迫。记住,在工作中你的生命本源,始终生机畅旺,切勿急躁,俾免遗忘了你的本源。务要详审,练习内观,可平静此心,维系真我。莫以为是你在工作,要清楚明白那是生命底蕴的能量在工作,以此底蕴的能量,作为你的主宰,从容工作,平静与之,则工作或任何活动,将不会是你的阻碍。


问:修行初期,若能离群独居,弃绝外界,是否有助于修行?

尊者:弃世始终是指心态,并非独居深山或弃绝俗务,其主要意义是,心向内而不外驰。此身居于何处或有无职务,决定权不在其人,而在其命运。人一出世,此身的活动,皆定,并非你选择接受或拒绝所能定夺。人唯一的自由是,选择此心向内,根绝妄动。


问:独处修行,是否为探究真我之必要?

尊者:修行是个人针对其内在而非外在,寻觅生命真理。独处是指其内心而论,有人可能身在繁华市尘而持心宁静,则此人是独处。另有人可能身在深山幽谷,但无法降服其心。若执于内心所欲,则不论身在何处,皆非独处。若了无执着,则身之任何所在,皆是独处。


问:为什么我们每天的生活状况,并未依照我们付出的努力劳动而同步进展?

尊者:为什么你认为,你是起居作息的活动者。姑且举你来道场为例。你离开家,搭乘火车,不久发现你身在道场。若问你,你如何来此道场?你说你离开家乡,一路乘车而来。这是真的吗?事实上,你并未移动,是负载你的运输工具一路在移动,你只是被这些载运的工具移动所困惑。你每天生活的起居活动,皆作如是观。所有的活动,皆不是你的活动,那是神在活动。


问:家居生活中,劳作不断,如何获致此心平静?

尊者:智者的身之活动,是从旁人眼中观察,但智者自己不认为有行动。他可能成就非凡的事业,但他认为,他一无作为,故其行动过程,丝毫未扰及其内心的平静,因为他深知,身之活动,仅是示现的表象,事实上,他了无行动,所以能在诸多呈现的活动中,保持默然平静的观照。


问:使心内返,对西方人士言,似乎不易。

尊者:是的,他们的心思,惯于过度活跃,而其体能精力,也向外奔放,我们必须安驻于内,勿忘真我,然后才能随外在的活动而倶在。在台上表演的男扮女相,会忘记他是男儿之身吗?同理,我们必须在人生舞台上,扮演之的角色,但勿认同这些角色。


问:我对邻居妇女的美胸,有时起非分之想,我应如何?

尊者:你始终是纯净的,那是你的身体及感官被诱惑,而非真实的你被诱惑,但你认同间你的身体及感官。所以,首先要认清,是谁在被诱惑,及谁在诱惑;纵然你因非分之想,而犯下不德的罪行,则在事后,莫再忆想这些事,因为你的本质是纯净的,而那个本质,并非犯罪者。


问:禁食有助于灵性成长吗?

尊者:禁食应以心思之禁绝为意涵,仅在食物上禁绝是不妥的,而过度禁食,恐损及心智。灵性的成长,毋宁有赖于规律的进食。若禁食一个月,而精神状况仍佳,便可恢复进食十天,则心思可渐纯净而稳定。

早期我来此地时,镇日瞑目内观,不知昼夜,我未进食,亦无睡眠。若身体有活动,则需食物,若有进食,则需睡眠。若身体无活动,则无需睡眠,仅微量食物,便可维生。那时我静坐多日,偶微开眼睛,旁人要我喝一匙流质食物,这是我的经验。不过可确定者,其人若无凝定于一念不起,则不可能同时不食不眠。常人过一般正常的活动,若不食不眠,则必晕眩。修行时睡眠的多寡,有人说应十时就寝,二时起身,四小时睡眠即可,但也有人说,须六小时才够;又有其他进食的规约,内容不一。我的看法是,修行的一切事宜,应适当为之。

每天进食三四次,并无不妥。莫执意挑食而说:「我要吃这种食物,不要吃那种的。」


问:了悟者对食物,有任何限制吗?

尊者:没有。他安然自在,凡所进食,对他了无影响。


问:我们应逐渐调整自己,朝向蔬食的饮食吗?

尊者:是的,那是正确的。


问:总括说来,修行者在世上生活的行为准则为何?

尊者:适量饮食,适量睡眠,适量言语。


问:个人的意志力(willpower)是迈向人生成功的必备条件吗?我如何以意志力,而确保人生的成功?

尊者:你对意志力的概念,是藉以确保成功。然而对意志力的了解,应是藉以强化内在的心力,面对人生的成败时,皆能保持平静,而不是把意志力与成功致胜,划上等号。为什么人心总是以成功为念呢?成功引生骄傲,阻碍灵性成长,失败反而幸运,因为使当事人憬悟自身的局限,准备臣服,交出自我;而自我的交出,无异是福祉的保证,因此,人应磨炼心力,俾能镇定平静面对人生诸多难题,此心力即是意志力。又,人生的成败,缘于业力果报,与个人的意志力无关,有人可能投身于高贵的志业而一再失败,有人可能驰骋于平庸的职场而成功连连。失败与成功,并非表示成功者有意志力,而失败者无。

                                                          我的命运与业报


问:我们可以克服今世命运的业报(prarabdha Karma)吗?

尊者:可以。「自我」是命运业报所依附的媒介,缔结于此身与真我之间。若能消融自我于真我,而失其原形,则命运业报,无所依附,则其如何能存活运作呢?没有了「我」,又何来命运业报呢?


问:据说,今生果报乃前世业力累积而来,此说是否为真?

尊者:人之前世可能因某些行为而产生若干业力,这些业力延续及今世,而人于今世承其果报,此犹如播放幻灯片,播放者仅取部分幻灯片在这个场次播出,但保留部分幻灯片,将在下个场次播出;然而,所有的业力将在获致真我时,消灭殆尽。不同的业力,有如各式的幻灯片,皆因昔日诸行为所造成,而吾人的心思,就是那个放映幻灯片的播放器。播放器一旦今日被摧毁,则势必未来无法播放幻灯片,故也无未来的生与死。


问:谁是那个播放者?能选择若干前世业力,而决定今世果报的机制,到底又是什么?

尊者:个人必须承受业报。上主统筹,以最符合个人业报的意旨为之,亦即神施与个人的业报,不增不减,丝毫不爽。个人的潜意识是其善恶业力的储仓,神从储仓中,挑选最符合个人灵性演进者,不论带来悲或喜,适时施与业报,故业报之施与,公正不偏。


问:今世所受果报,乃昔日业力所致,若今已知昔日之愆尤过失,而今修正之,则又如何?

尊者:纵使今日修正往昔之过失差错,前世昔日之业力仍存,照样带到来世的累生。故你所言,并不符合业力果报的程序,此犹如你修剪树上枝叶,枝叶愈益茂盛,你愈修正业报,业力愈益累积。找到业报的根由,从根革除,才是上策。


问:若我并非这个躯体,则为何我要为我善恶行为的后果负责昵?

尊者:若你并非这个躯体,而亦无「我是作为者」的观念,则你善恶行为的后果,将不影响你。只要你认同这个躯体,你将被这个躯体行为的后果影响,亦即,当你认同躯体,你便累积善恶业报。


问:既然如此,我并非这个躯体,所以我对我善恶行为的后果,一概不具任何责任吗?

尊者:若你非这个躯体,则为何还要操心这个问题呢?


问:持咒语诵圣名,能消解人们恶行的灾厄吗?

尊者:若持诵者,了无「我在持诵」的念头,则其恶行不致牵连于他。若持诵者,心存「我在持诵」的念头,则其恶行的后果,将不会消解。


问:善行累积的善果,不能抵销恶行累积的恶果吗?

尊者:只要存有「我在作为」的念头,不论行为是善或恶,终必承受果报。故善行善报,恶行恶报,怎能互相抵销呢?若无「我在作为」的念头,则万事不影响他。除非了悟真我,否则「我在作为」的念头不会消失。若其人已了悟,还需要持咒语吗?了悟者虽仍受今世的业报,但并不希冀任何事物。今世业力的行动,约有三种:个人意欲、个人了无意欲、为他人的意欲。对了悟者言,并无个人意欲,仅存个人了无意欲及为他人的意欲。了悟者的行动,皆为他人而为。若有需要他的作为,则他作为的后果,不致影响于他。这样的人,凡所作为,无善无恶,纯然澄然,其采行的合宜行为,皆以俗世可接受的准则为依归。

了知今世所遭遇的诸事,皆是今世业报所注定,则其人承受果报时,心无困扰。他亦了知,不论愿意与否,今世业报必然加诸于其身。


问:若事务来临我身,并无预先规划或运作,我采「既来之则享受之」的态度,这样不会产生不良的后果吗?

尊者:并非如此。每一行为,必有其后果。若事务之来,是业力所缘,则你无可奈何。若事务临身时,你不执着,了无欲念,亦不希图美事更美或吉事不断,则事务之来,不致损及于你或及于你的来世。反之,若你过于执着,欲求不断,则必导致你更多的来世。


问:占星术是因星座的推算及相互影响,而预测未来的事件,这是真的吗?

尊者:只要你有自我,则一切皆真。当自我尽袪,则一切不真。


问:这是说,在无自我的情况下,占星术并非真实的吗?

尊者:到底是谁在说:这不是真实的?若有观看(某物),则必有其人在观看。在人无自我的情况下,纵使那个人似乎在观看,实则他并未观看。

今日之命运,缘于昔日之作为,其与躯体有关。让这个躯体,行其应为,为什么要操心它呢?为什么要关注它呢?任何事情之必然发生,其发生乃其人之过往作为、神的意旨及其他因素之结果。


问:今之现况,乃缘于昔之行为业力。我们能以自由意志,超越昔日的业力吗?

尊者:观看现况所呈现的是什么。若能真实观看,你便了解:有其过去与未来,而受影响的是什么?始终存在而自由,不受过去、未来或任何昔曰业力影响的又是什么?


问:有所谓自由意志吗?

尊者:那是谁的自由意志?只要有「作为者」的认知,便有承受的感知,及个人意志的感知,但经由探究真我的修持,这些感知尽袪后,则神的意志将运作,并指引事件的行程。命运将被真知——真我之知一一克服。真知超越意志及命运。


问:我能了解,人生大事,如出生地、国籍、家庭、职业、婚姻、死亡等,皆为业力注定,然每天生活的诸多小细节,如我现在将手中持扇,放置于地板上等,是否也是命中注定?

尊者:是的。此身躯无论所为何事、无论经历何事,在人一出生,皆已注定。


问:若如此,则人对其行为,有何自由及责任可言?

尊者:人唯一的自由是,努力获取真知,使他莫认同自己的躯体。躯体将不可避免经历业力果报。在认同躯体,附着其上,承受果报,与出离躯体,成为躯体活动的观照者,这两者之间,人有选择的自由。


问:个人的自由意志是虚而不实的吗?

尊者:个人的自由意志是在生命个体的范畴内而言。只要生命个体存有,则有其自由意志。所有的经典都在勉人以自由意志,朝向正确的道路。

然而,要问的是,对谁而言,自由意志及命运是重大关切的。找到那个谁,那个谁从何而来,找出它们的来源,驻止于斯。若能如此,你便超越自由意志及命运。这才是讨论本问题的唯一意义。请找出,到底是谁在提出这些问题?找到它,然后安于其本源。


问:若凡所注定发生者,终必发生,则个人的祈祷或努力,有何用处?或者我们应一动不如一静吗?

尊者:征服命运有两途径。一是探究这是谁的命运,并了知是自我而非真我被命运困缚,而自我本不存在。另一是,全然臣服于神,而弃绝自我;并充分认知人的无助,始终对神说:「唵,上主,不是我而是祢」,尽袪「我」、「我的」之感知,将「我」全盘,交出给神,以神的意旨作主。若信徒还对神有所祈求,则非全然臣服。真实的臣服是虔诚爱神、全心奉献,除了爱之外,别无其他,甚至毫无祈求解脱的念头。扼要言之,征服命运必须完全灭绝自我。不论你实行探究真我或虔爱拜神,皆能朝向灭绝自我的目标。

若不能征服命运,则所学何用?若不究明「承受命运的我,从何而来?」则其人深陷在命运的泥淖中,有如留声机,不停回转自响,他们还能怎样呢?唵,阿鲁那佳拉!

饱学之士,充满自我,反不如文盲白丁,能获解脱。
文盲白丁,乃由於自我之魔障满腹经纶之弊障追求巨富之欲障他从诸多障碍中脱身而出。



问:研读科学、心理学、物理学等,有助于了知真理,获致解脱吗?

尊者:帮助甚微,人身亲炙的口授心传,效益较宏
仅研读书籍,无甚裨益若能了悟,则一切学识智库,成为无用的负荷,应尽扬弃


经典文献,皆述及至上大力之存有,并指示探知之道,这是经文最基本的宗旨,舍此宗旨外,经典无用。
然而,典籍浩繁,汗牛充栋,无非因应寻道者不同的资质,备供采择,俾循序进阶,以臻顶峰。
若寻道者已在顶峰,则生命的目标,如如其在,经典遂成无用之物







82#
 楼主| 发表于 2019-10-6 18:08:2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jenny 于 2020-5-5 22:36 编辑

###拉瑪那●馬哈希,書三: 真我三論

書: 真我三論:印度靈性導師拉瑪那尊者核心教誨
(拉瑪那●馬哈希)
==========

真我三論: 印度拉瑪那道場正式授權唯一中譯本

本書輯錄印度靈性導師拉瑪那尊者三篇經典性重要專論:〈我是誰〉、〈探究真我〉、〈靈性教導〉

萬物不離真我

印度拉瑪那道場(Sri Ramanasramam)給初訪之尋道者的推薦讀物:

  拉瑪那尊者教誨的三篇入門
  —〈我是誰?〉
  —〈探究真我〉
  —〈靈性教導〉

  「這個世界,不過是心思的化現而已。
  若能超越思維,這個世界便從眼前消退,安享真我的幸福境界。


========

《真我三论》第二篇探究真我(一)

第二篇  探究真我


第一章 我是谁
本章旨在释明行探究而深入真我,或探究于「我是谁」之法门。

「我」的概念感知,在人而言,诚属自然。吾人表达自身的感觉时,无不以「我来过」,「我去过」、「我做过」或「我曾经是」等语陈述。若询问何以如此?便知因为人的活动及其运作,皆涉及身体,以致「我」认同这个身体,二者合一。
但身体能成为「我」这个意识吗?身体未出生前,「我」并不存在。身体由五元素构成1,在睡眠时,不觉有身体存在②,最终身体将成为尸体。所以,不,身体不可能是我。
这个「我」的概念感知,一时萌起于身体,亦称之为自我(ego)、无明(ignorance)、虚幻(illusion)、不纯(impurity)、个体我(individualself)。
一切经典的大旨,乃在阐述探究(以深入真我),并宣称自我感的灭息乃为解脱吾人怎能对此教导,漠然视之呢?
身体有如木块,并无觉性能像「我」(指真我)那样辉照吗?不会的,因此,将身体视为一具尸体,置之一旁,不再以「我」(指概念感知的我)而喃喃自语,毋宁要精警探究于存在本心而辉照的「我」。
在诸多繁复思绪的无休止之流势中,跃起而持续不断的觉知、平静,及其自然呈露,便是本心的「我—我」(指真我)。
若能掌握之,而凝止其中,则能摧毁身体的「我」之感知,一如焚毁樟脑,终将之灭息净尽。圣者及经典皆宣称,这就是解脱

无明的蔽障永不能完全遮蔽「我」这个生命。怎能完全遮蔽呢?甚至无明之人,都不能不说到「我」。
无明仅能遮蔽「我是真我」「我是纯粹意识」的真实,而以身体困惑「我」而已

真我乃自耀明,吾人无须赋予任何概念图貌任何思维的想象,其本身就是困缚,因为真我超越黑暗与亮光,熠然辉照,故不应拟想揣度;若有想象,将导致困缚,然真我以绝对之姿,依然呈露。持虔诚的冥想而探究之,深入真我,使心思消融于真我,迈抵解脱及圆满的幸福境地。
伟大的圣者指称,只有借着真切探究深入真我之佐助,才能获致解脱。
这是因为自我以「我」之思维为情态,虚幻之树的根,若斩断其根,树将倒下,自我之虚幻,亦溃然崩解。这是简易灭绝自我的方法,宜称之为:虔爱(bhakti)、真知(jnana)、瑜伽(yoga)、冥想(dhyana)。

「我是这个身体」的(思维)观念,涵盖三身(three bodies)③,此三身系由五身层(five sheaths)组成④,除去「我是这个身体」的(思维)观念之情态,其他之三身及五身层,将自行剥落,因为一切身皆依附其上
因此,不必个别消灭诸身盖经典指出,思维本身,即是困缚所系。经典最后谕示,最佳的方法,乃是将「我」之思维的心思情态,臣服于(交出给)祂(真我),保持安静凝止,而毋忘祂。

② 指睡眠时,我们并无知觉。

三身(three bodies)指:物质身(肉身、粗身)、精微身(心智身、精身)、因缘身,其相对应者,指:醒、梦、睡三境。〔译按:three bodies或译「三相」,指周遍、炎光、有慧。

五身层指:肉身磨(粗质)、气身层(感知)、意身层(心思)、智身层(理智)、乐身层(幸福)。


第二章  心思
本章概述心思的本质、状态及其所在。

根据印度教经典所述,生命中有一物,称之为心思(mind),源自此身消化食物后的精微灵能,孕育出爱恨欲怒等七情六欲,是情态、心智、欲望与自我之整体;虽然引发的功能作用不一,但究其属性,统称为「心思」;其无觉性,但被吾人物化而感知,似有觉性,系结于意识,有如火红铁条,外观似火,其自身具有分殊的本能,在顷刻间,能以片段材质,模塑出任何形体,如漆胶、黄金、蜡状等;其为一切物的各类质素(tattvas)之基础;位于本心中,如观视在眼睛,听闻在耳朵,使生命个体有其特征性格;其思维外物,经联系于意识,在头脑反映,以思维的情态而认定之;借着头脑运作,经由五类感官,接触外物,以自认为合宜的感知而确认:「我认定如此及如此。」并享受外物,最后以满足作为结束。

(jenny: 各飲、食物(肉、魚、雞、鴨、蔬菜、水果、爆香料:葱薑等等), 有不同的屬性:性"情"、性"質",產生不同的氣 ,全部加起來就會有雜氣/雜精, 產生雜念/雜思緒/雜情緒.

另,搭配菜,使之屬性中和為中性 , 但例如:涼性與燥性的比例要剛好,否則是稍改變,無法全中和為中性.

烹煮方式也有屬性, 可以改變烹煮方式,使之"性"變了性、或變温和温性, 倒如 : 梨子燉後, 不冷性了,去咳化痰 ,而且温熱水也可喛和 胸、胃腸.  

即便是温性,炸後, 變"熱"性、"燥"性、"火"性、煩燥不安,想發火、失眤、便祕等.

生食、熟食亦同, 有人吃一堆生菜, 養顏、有營養, 胃腸寒、便祕、一堆菜渣在腸子,攪痛,拉不出 ,因腸子本也糾結住.心糾結住,腸子糾結住; 腸子糾結住,腦思想糾結住, 情緒糾結住. 心臓, 左臉顔面神經麻痺, 左手抖 (手走腸胃經). 氣血塞住~不通.

各飲、食物,那些營養素, 產生不同化學變化.

緑茶含氟,鞏固牙齒,但神經緊蹦,手脚動作不協調、胸緊心悸心慌,冷飮更是嚴重、神經興奮,失眠 、神經產毒素、鈣化第三眼.
茶葉含咖啡因,都會神經緊蹦,手脚動作不協調、胸緊心悸心慌,冷飮更是嚴重、神經興奮,失眠、神經產毒素、鈣化第三眼......冷飮更是嚴重)


对某物而以心思的思维情态,在进食时,则考虑:「这是好的,这是不好的。这个可食,这个不可食。」如此具有区分的概念,是为分殊的心智。因为心思是显化自我、神、世界三个面向的基石,故其消融于真我,乃是最终的解脱,此与婆罗门同义旨。

感知的器官位在吾身之外部上,是感知外物之资具,属外在;心思属内在,是内部的感知。「内在或外在」,是就身体的相对性而言,实则,在「绝对」上,并无意义。

经典为了释明物象世界存乎吾内,乃形塑宇宙有如本心的莲花,此与真我,并无异样。正如金匠在蜡质的球体里,虽然掺以微粒黄金而隐藏其内,但在外观上,仍是一团单纯的蜡球,则生命个体深陷在黑暗的无明或幻象中,有如在睡眠里,一无所知在深层的睡眠中,肉身(物质身)及精微身,虽然进入黑暗的遮蔽,但仍沉存于真我之中,只是无明会萌起精微体的自我,故心思必须转异,俾深入真我。

心思就其真实性而言,意识而已,其本质是纯粹而清明的无染质地;然而,这样的质地,不能称之为心思,因为心思会误认某物为另一物①,这是心思的染着;换言之,粹然洁净的心思,乃绝对之意识,却遗忘其自身原始的质地,而被黑暗及呈现的世界驾驭了。
同理,吾人被心思的走作所驾驭,乃认同此身为「我」,及「我」处于这个呈现的世界中,亦即误以自我为真实,因此辗转于爱恨之间,依违在善恶之行,结果困缚于人世生死的流转;然则,吾人在睡眠或失去意识的昏厥中,无知觉于我或世界万物,但醒来,便体验「我睡醒后」、「我重获意识」的况味,这便是生命自然的引生而来的辨识之知,这个辨识之知称为「心识之知」(vijnana);其为辉耀,并不是自身所生发,而是系附在真我或非真我所引发。其存于真我,便称之为真知,真我的心思觉知状态,恒在之觉知;若此辨识之知,杂揉着非真我则称之为无明。
存乎真我,而以真我为辉照,名之曰:「真我的脉动」,而脉动不离真我,乃是即将了悟真我的征象,但并非生命原始之「在」的境地;脉动的源头,其所呈露,谓之意识或真知,这个源头,吠檀多称之为「园智深固」(真知充塞而贞定)商羯罗《宝鬣辨》阐述这个恒在的境地为:「在智身层中 2,辉照永恒的阿特曼,乃一切物的自明观照,以此作为你的目标,真实无伪,以你自己的真我,穿越无间的思绪之流,体验其中,于斯安享。」
真我始终耀明,唯一而遍在。不论其人在醒、梦、睡三境中的体验为何,真我依然洁净而无迁染。
真我不为物质身(肉身、粗身)、心智身(精微身)、因缘身等三身所局限而且超越观者、观视、被观者三方面的关系。如图示及例表,释明真我的恒在无边,及超越上述呈现的幻见。

*此位置有圖, 對方網頁目前顯不出

1火焰表示真我

2门表示睡眠

3门坎表示心智(为自我的本源)

4内墙表示无明

5镜子表示自我

6窗户表示五类感官

7内室表示睡眠时的因缘身

8中堂表示梦境中的精微身

9外院表示醒时的物质身

内室、中堂及外院总合,代表生命个体。

图示解释真我之为意识,自身耀明而辉照。运作之流程为:因缘身(7)在无明之墙(4)所围绕的内室(7)以生命元气运作,以睡眠之门(2)引导之,根据其命运,运行一世的时程,穿过门坎(3),对照着自我的镜子(5),借着反射之光而进入梦境的中堂(8),然后,经由五类感官的窗户(6) ,投射在醒时的外院(9)。当心思能量,由于时间流逝或命运所致,而关闭睡眠之门(2)时,生命元气便从醒、梦两境撤离,进入深层睡眠中,如如其在,了无自我感。

此图示亦说明,真我是寂静存在的状态,有别于自我及睡、梦、醒三境。

生命个体,在醒时驻于眼睛,在梦时落于颈部③,睡眠中存乎本心,而本心为诸处首领,故生命个体永不会离却本心。虽然,另有颈部为心思所在、头部为心智所在,全身为自我所在等诸说法,经典仍断言本心为吾内心思感知④首座。圣者审视典籍诸说后,简述本心乃「我」最初的所在之位,此为吾人所体验的真理。

误认是因为离却意识法则(真实、真我)而将物象世界之存在,视为实然为真。这是由于误以身体为真实之我,其结果是无明之人认为,离却此身而存乎外在者,则无意识法则(真实、真我)存在可言

③梵文medilla obolongata,指颈部后面。

④梵文Antahkana,原义指心思、心智及自我之总称。


第三章 世界
本章说明世界本身并不真实,亦无法离却真我而存在。

创造论:圣典宗旨阐明,世界本质乃虚幻,并揭示至上的灵性是唯一真实;持此观点为其基调,构建创造理论。
圣典甚至为迎合低阶的寻道者,乃详细诠释各面向的阶段性创造呈现,包括灵性、意识反射之失衡纷乱①、万物元素质地、世界、身体、生命等诸多持续性呈现
但对高阶的寻道者,圣典简述为,世界有如梦中景观,因万物呈现而存在,此由于昧于真我及思维充斥所致
所有的论述,不外在表明世界属幻象,俾揭示真相。了知真我之人,以其直接体验,洞明世界现象的万物,其独立实体,全然不存,而心中毫无疑惑。

观者与被观者之区别
被观之物:无觉性

身体、物器等

眼睛

视神经中枢

心思

生命个体或自我


观者:有觉性

眼睛

视神经中枢

心思

生命个体或自我

纯粹意识


如上表所列,真我是纯粹意识,感知万物,乃终极的观者其余如自我、心思等,仅为被观之物而已;而在表列中行列的主体,成为另一行列的客体,每一主体皆外在化,而易为客体,但真我或纯粹意识,是唯一例外,乃真实的观者。因为真我无法物化,不为任何物所感知又因为真我为观者,观视一切,其主客关系及真我表象的主体,仅在相对层面上呈现而已,实则皆消泯于绝对故真理之中,除了真我,别无其他。既非观者,又非被观者,亦无涉及主体与客体。

①梵文prakrti,原意指在自然界中,先行于原物呈现的三质性:和谐、活动、暗沉等之失衡而纷乱。


第四章 自我(生命个体)
在本章中,真我(阿特曼)被指述为「在」于自我(生命个体),并阐释自我的本质。

心思不过是「我」之思维(‘I’-thought)而已。心思与自我,二而一也,心智、意志、自我及生命个体,浑然为一,与心思无异。正如一个人有诸多活动,而赋予各种不同描述。生命个体与自我,并无二致,倶为心思也。在真我本质的映照下,自我萌起,而心思倶起。举例说明,烧得炽红的铁块①,又怎么分别何者为火、何者为铁?正如火与炽红铁块为一体,生命个体即是自我,而又不离真我。因此当生命个体我在看到其个体自己时,其实那正是借着意识的映照,生命个体的自我在呈现运作,而这个自我,毕竟是心思而已,系附在意识的映照上。那个在本心中辉照的真我,并不受影响,一如火在炽红铁块中为然②,并且,真我广袤汗漫而无穷尽,有如穹苍,在本心中,以粹然意识而自身耀明,独一无二。其充塞宇宙而显化,与一切生命个体而呈现,并无二致,被称之为至上灵性,本心仅是其另名,因为祂存于遍在一切的本心中。

因此,炽红铁块是生命个体,火红炽热是观照的真我,而铁块是自我,那个粹然的火是周遍一切、全知一切的至上灵性。

① 印度人常举此事例:正如铁接触火,吸纳火质,成为炽红之铁,吾人之心思或自我,接触真我,涵摄意识本质。

② 如火在铁中,不受锤打影响,仅是铁的形状变易;人生的兴衰起伏,苦乐交织,仅及于自我,而真我粹然无瑕,不受影响。


第五章 至上之在
本章述明真我之相,乃神之相,祂即是「我—我」之姿相。

心思之实质意涵,指生命内在观念与外在事物间交互运作之常理情态,因此,身体及外在呈现的世界,倶为心思的反射,而本心唯一独在,存乎万物之中。于遍在万物的本心之核心深处,亦即粹然心思的广袤之域,乃是自身耀明的「我」,始终熠然辉照,存在每个生命里,此称为全知观照,或第四境①。

无垠的广袤,是为真实,以至上灵性或真我而洞悉,在「我」之内的意识而辉照,了无自我,为一切生命内在的「一」。在第四境之外者,仅此而已;于斯冥想,绝对意识之广袤无际,周遍一切,无内无外,此第四境之光辉,

充塞于火焰深层的蓝辉空间,而又灼然其外。真实之境,辉照四方,在火焰之内及其外,注意力无须及于辉照之光,只须洞明自我已然远离,其境乃为真实,便为已足。圣者瓦西斯塔(vasishta)说:「遗忘本心中始终自明的『我—我』,而在吾外寻求真我,此犹如为了一颗闪亮的小石头,而丢弃无比珍贵的稀世宝石。」吠檀多学者②认为,将创造、维护及涵摄至上真我的「一」,视为诸神祇,如象头神、梵天、毗湿奴、鲁德拉、玛埃湿瓦罗、萨达西瓦等③,乃是亵渎神圣。

①醒是第一境,梦是第二境,睡是第三境,因为纯粹意识承载三境,而超越之。虽然称为第四境,但严格说,实不能与三境并列之。

②印度教的吠吠檀多学者主张,「一」乃绝对真实,视万物为虚幻,并摒弃一切名相

③象头神是鲁德拉之子,梵天是创造之神,毗湿奴是维护之神,鲁德拉或湿婆是破坏之神,玛埃湿瓦罗是宇宙遮蔽之神,萨达西瓦是赐恩典、除遮蔽之神。



第六章 至上真我之知
本章叙述了知真我的方法。

当心思以自我之情态,盘据身体作为真我,骛驰于外,而被遏制于本心时,身体的「我」之感知,乃为之肃清;并且平静探究是谁驻于此身之中,则「我-我」以精微之辉照,体验其中,此即是绝对(absolute)、真我,在本心的莲花座中,为身体之都城、上帝之宝殿。然后,吾人应保持平静,深信真我辉照一切,空无一物,遍在无边,此亦为超越的「在」(Being)这是以「我是湿婆」为偈语,冥想真相,亦称为第四境。

那个超越的精微体验,乃是神也,其指述不一,有:第四境之外的至境、遍在一切、至上之上而神光辉耀;并描述其显现,诸如:瑜伽八支法之第六、第七阶段、本心广袤展衍、粹然意识、心如天空而绝对之辉照、至福、真我、智慧等。
若长期持续修练,而以「我乃至上」冥想于真我,则在本心中无明之遮蔽及一切障碍,将涤净无余,而获致圆满智慧。
持此态度,洞悉真实居于本心的穴位,在身体的宝殿中,即是了知绝对;因为本心包摄存在的一切,故绝对乃是一切生命所本来固有。
此为经典确认,「圣者的幸福驻于九门之都城,此即身体」并且「身体为神庙,个体我是绝对,若以,『至上即我』而礼拜祂,终获解脱;生命之灵气孕育身体,形成五身层,此灵为生命之穴,此穴即是本心,超越之,『在』驻于其内,乃穴之上主。」这种了知其绝对的方法,称为「本心的直觉了知」,吾人应直接实时体验而了知之,此外,夫复何言?


第七章 敬拜神
本章说明恒久觉知于真我,乃是真正的敬拜与苦行。

敬拜非人格至上之在(Supreme Being),其意义在于恒念你是婆罗门此一真相,因为冥想于「我是婆罗门」,涵盖牺牲、供献、苦行、祈祷、瑜伽及敬拜。
在行冥想时,排除障碍的唯一方法是,心勿投注于对象物之上,应使其返内,深入真我,然后漠然于观照所发生的一切,除此之外,并无他法可依循
切莫片刻离却真我,应心系于真我或驻在本心的「我」,这才是完美的瑜伽、冥想、智慧、奉献、敬拜。因为至上之在,真我驻于其中,故此心臣服(交出),坚定不移,消融于真我,乃总括一切敬拜的仪行。一旦掌控心思,便是掌控其他一切。心思乃生命的流动,无明之人说,其形状像蜷曲的蛇①,吾身有六个精微中心(脉轮)②,此仅是心思态样的图示,作为瑜伽初学者修行的资具而已我们将自己投射在物象上而敬拜之,此因不瞭解内在敬拜的意涵。真我之知,了知一切,乃为圆满之知。

吾人被诸多思维驱使,以致心思纷歧。若能持续冥思于本身为神的真我,则此单一思维将取代浮思杂念,终可为之廓清,而纯粹的意识,独然而在,此即是神,这就是解脱。莫忽略自己粹然圆满的真我,那是瑜伽、智慧及一切灵修之极致。虽然心思骚动,驰逐于外,忘却自身的真我,吾人应致力于保持精警,思及「这个身体不是我,这个我是谁?」如此探究,心思将内返至其本源状态。探究「我是谁?」是唯一灭尽苦厄,朝抵至上福祉的途径。无论有什么说辞这就是全部真理的扼要概述。

①指亢达里尼,意味身体脊椎底部有神秘力量沉眠,其跃升而起,活力直上贯注,然后灵性辉照。

②据说,精微体自腰椎至头顶,沿脊椎各有中心,生命脉动,循上升通道,迳入各中心,产生神奇活力。





83#
 楼主| 发表于 2019-10-6 18:17:1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jenny 于 2020-5-5 23:17 编辑

###拉瑪那●馬哈希,書四: 對話真我 (?) _1

拉玛那.马哈希尊者:“我是谁”与“真我的质询”(与拉玛那尊者的对话? 收錄在書名: 對話真我? )


拉玛那.马哈希(Ramana Maharshi)简介
拉玛那·马哈希(一八七九~一九五○)生于南印度,是本世纪彻悟本心的觉者,也是声动寰宇的说法者。在成道前他原是印度中等婆罗门家庭的孩子,少年时与其它学童毫无两样,常和友伴一起念书戏耍,从来没有意识到任何灵性经验,也未曾显露对修行的兴趣。然而他在十七岁那年却经历了一个不可思议的转变。

有一天他独自坐在他叔叔家中的一个房间里,突然一种死亡的恐极其真实而暴烈地攫住了他。马哈希一直是个健康的孩子,当也毫无病痛,然而他却感觉到他在剎那间就要死去了。这状况突如其来,也毫无征兆,此刻的马哈希在震惊之中,既不去追究这恐惧的由来,也不想求助于任何人,相反地他声色不动,在当下独自面对这巨大的危机。他后来自述道:

这死亡的恐怖在震惊中将我的心智驱转向内了。我在心中自问:「现在死亡来了;这意味什么?是什么要死去了?这肉身死去了。」而我即刻便戏剧性地演出这死亡的发生。我模仿死尸将四肢平伸,彷佛全身僵冷地躺下,以便在更大的实感中参问。我闭口屏息以防发出任何声音,或说出「我」或是其它的字眼。

「那么,」我对我自己说:「这肉身已死。它将被人送去火葬场烧成灰烬。然而在这肉身死亡之后,我死了吗?这肉身是我吗?它静默而无知觉,然而在它之外,我却感觉到我的人格完全的活力,以及在我之内的『本我』的声音。所以我原是超越肉身的精神。肉身死去,然而超越肉身的精神却不为死亡所触及。这即意味我原是永生不死的精神。」

这整个过程并非缓滞的动念,而是活生生的真相的灵光乍现,几乎不加思索地为我所直接体验。「本我」原来真实不虚,是我当下唯一的实相,而一切关乎肉身的有意识活动都流入这「本我」。从此「本我」或自性便在一种强大的引力之中定于自身。死亡的恐惧永远消失了。从此我与自性合一,永不退转。念头可能仿佛曲中的各种音符来来去去,然而「本我」有如衬底的基本音韵化入了所有其它音符,恢恢不散。无论肉身处于谈话、阅读或是他事之,我依然定于「本我」。

马哈希就如此一悟顿悟到实相了。一般而言,修行人初逢实相的经验往往是剎那间事,神妙的觉受在惊鸿一瞥之后便飘然而去,只留下恍然而惘然的回忆。然而马哈希却有如风吹花开,不但未经刻意修炼而自然顿悟,而且一悟永悟,了达究竟解脱。其实他在这次危机之,所遭遇的正是自我的死亡。根据他在本书中所解释的,在撒哈佳(Sahaja,意为自然)无念三昧之中,自我已经断灭,如何流流入自性的大海而消失于无形,在此境之中个人已与自性浑然合一。这撒哈佳无念三昧其实也就是佛佗所谓的究竟涅盘了。

马哈希成道之后对世俗活动完全失去兴趣,又不事生产,以此不见容于家人。六周后他离家独自登上阿鲁那佳拉(Arunachala)圣山,此后终生不再离开。起初他几乎完全脱离了色相世界的一切活动,长时期沉浸在自性遍照的存在之中,对肉身的存活亦毫不关心。畋于有求道者前来向他请益,他才以少量的食物维持住肉身传道。后来来自印度与世界各地的弟子逐渐增多,形成了道场,此后他便开始了五十年如一日的灵性教导。

由于马哈希是究竟的觉者,他的教导超越了各宗教间的界限,而呈现出平等雍容的整合。他常在默坐之中以大能启迪弟子肉蕴的自性,认为沉默就是最铿锵有力的说法;然而为了解答弟子在修行上的种种问题,他也开口作出详尽的回答。他以流露纯醉的大美的语言,清楚说出求道者的两条路,一是自问「我是谁?」二是全心皈依。这也就是智能与爱(即慈悲)的修行,二者殊途同归。对于第二条路,亦即敬神奉献的修行,他说神、上师与自性其实无分无别,透过自性化身的上师不可思议的恩宠,虔诚的求道者便能得到自在解脱。除此之外,他平视各种修行路线如持咒、瑜珈、禅定等等,并以精辟的解说指出这些方法都意在平息心念,最后仍是归向自性的了悟。

不仅如此,在所有的指引之中他更透露出开明而富弹性的态度。他并不鼓励苦行或弃俗,只说在合于禁欲之前做个居士反而较好;他也不教人谴责自我或肉体,只教人不要去认同。

然而他最主要也最闻名于世的教导,则是一条引人直接契入自性的智能之路。当弟子提出不切实际的问题,马哈希总是说先去知道你自己,再去了解其余,以此方式简单地将他推向对自己真身的探究。这智能修行的法门在形式上单刀直入,只是去参问「我是谁?」它的意义在于集中心力去发现自我所从生的本源,而这本源就是自性。这参问并非持咒,在参问之后也不须由心智来回答,只须要保持平静,让真正的答案自然而然浮现。事实上它并不是心智或自我所能的,因为自我并非我们的真性。它真正的涵意是自性在参问它自己,了悟它自己。



                                                 我是谁
                                                 —拉玛哈.马哈希的教导

原序

“我是谁”是一系列关于探询真我的问答录的标题。这些问题是在1902年由悉瓦普莱生.皮莱向拉玛哈.马哈希提出来的。皮莱先生是一个哲学系的毕业生,那时候在印度南阿考特地区税务局任职。在他1902年出差到提罗地区的时候,他到阿那卡拉山的维罗帕萨山洞与马哈希大师碰面,寻求大师的精神指导,并恳请他回答真我探询过程中的相关问题。但那时候马哈希闭口不说话,并非因为他曾经发过誓,而是他没有说话的意愿,所以他用手势回答所提的问题,当对方不能理解的时候就用写的方式回答。据皮莱先生的回忆和记录,大师共回答了十四个问题。这个纪录在1923年由皮莱先生首次出版,加上了由他自己编写的十几首诗歌,赞颂大师通过驱散他的疑云和把他从生活的危机中解救出来的无比恩惠。后来“我是谁”多次出版。我们发现在有些版本中有三十个问答,另一些版本则有二十八个问答。还有一个版本没有给出问题,而是以一种随笔的形式重新编排了那些教导。现在的这个译本是由二十八个问答的形式组成的。

“真我探询”和“我是谁”两本书是以大师自己的话语展开的一系列教诲。这两本书是大师著作中仅有的译本。它们清晰地阐明了通向解脱的直接道路就是真我探询这一主要教诲。质询的具体方法在“我是谁”中有清楚的阐述。头脑由念头组成。“我”是头脑中第一个冒出来的念头。当那个“我是谁”的质询紧紧相随,所有其他念头就被摧毁了,最后“我”这个念头本身也消失了,只留下那个无比的超越二元对立的真我自己。真我的虚假身份随同身体和头脑等非真我的现象一起了结了,那就是光明。
质询的过程当然并不简单。当一个人质询“我是谁”的时候,其他念头会涌起;但当这些念头涌起时,不应该追随和屈从于它们,相反,应当质问“这些念头来自何方”,为了做到这一点,人们需要极其警觉。
通过不断的质询,让头脑待在它的源头,不允许它四处游荡,迷失在它自己创造的思想迷宫中间。
所有其他的修炼诸如呼吸控制上帝冥想都应该被视作辅助练习只有在它们帮助头脑变得安静和集中于一点的时候才是有用的。

因为当头脑获得集中的技巧后,探询真我会变得相对容易。只有通过不间断的质询,各种念头才能被摧毁,真我才能被认识到—在那个无限的实相中甚至连“我”的念头都没有,那个经验就是所谓的静默。

这个,就是拉玛那●马哈希 “我是谁”教导的要旨。

马德拉斯大学—1982年6月30日


我是谁

既然所有动物总是渴求喜乐,避免痛苦,既然我们发现每个人都对自己倾注最大的关爱,既然只有喜乐是爱的缘起,那么为了获得这种是我们天性的、在没有杂念的深眠状态中被体验到的喜乐,你应该认识你自己。为此,以“我是谁”质询自己是认识自己的主要手段。

1.我是谁?

身体由七个层次组成,那不是我;接受声、触、色、味、香相应的听、触、视、味、闻五种感觉器官,那不是我;具有说、动、抓、排、乐等功能的说话、运动、抓攀、排泄、生殖等五种身体器官,那不是我;与五种呼吸功能相应的五种生命之气,那不是我;即使是那会思考的头脑,也不是我;那留下物体印象的既无客体也无功能的不可知,也不是我。

2.如果这些都不是我,那么我是谁?

通过否定以上所提到的,“不是这个”,“不是那个”,这样只有那种觉知留下来—那就是我。

3.觉知的本质是什么?

觉知的本质是存在-意识-喜悦。

4.什么时候才会获得对于真我的认识?

当你所看见的世界破灭了,才能认识真我,真我是观察者。

5.在那个被认同为真实的世界还存在的时候,就不会有对真我的认识?

不会有。

6.为什么?

那个观察者和客体之间的关系就象绳子和蛇。除非作为假象的蛇这一虚幻认识不存在了,才会有对于绳子原原本本的认识,除非认为世界是真实的这个信念被废除了,才会有对于真我根本的认识

7.什么时候作为客体的世界不再存在?

当头脑这一所有感知行动源头静止下来的时候,世界就消失了。

8.头脑的本性是什么?

所谓的头脑是寄居在真我之中的一种令人称奇的力量。是它引发了所有的念想
没有念想,就没有头脑这样东西。所以,念想是头脑的本性。没有念想,也就没有一个独立的实体叫做世界的
在深眠中没有念想也没有世界。在醒来和睡梦的状态下,就有念想也有世界。就象蜘蛛从自身那里放出蛛丝织网又把蛛丝收回到自身,同样地,头脑把它自己投射为世界而又把世界反映到自己那里。
当头脑从真我中走出,世界就出现了。所以,当世界现身为真,真我就消隐了;而当真我现身,世界就消失了。(jenny: 一顯,另一就隱)
当一个人不懈探询头脑的本性,头脑就会停止离开真我。我们所指的真我就是生命的本源(Atman)。
头脑总是依赖于什么上面;它无法独处。就是这个头脑被称为微妙体或灵魂(jiva)。

9.理解头脑本性的质询之道是什么?

在身体里冒出“我”这个念头的就是头脑。
如果你质问“我” 这个念头首先在身体的哪里冒出来的,你就会发现它来自于心。那就是头脑的根源所在。甚至如果你不断思考“我”、“我”的话,你就会被引到那个地方。头脑中升起的所有念头,“我”是其中第一个。
只有这个念头冒出来之后,其它念头才会冒出来。只有第一人称出现之后才有第二和第三人称;没有第一人称就没有第二和第三人称。

10. 头脑怎样变得静默?

通过质问“我是谁”,“我是谁”这个念头会摧毁所有其它念头,就象一根拨火棍,到最后它自己也会被烧毁。然后,就会有对真我的认识。

11.有什么方法不间断地坚持“我是谁”的质询?

当其它念头升起,你不应该追随它们,而应该质问:“它们源自何方?”不管有多少念头升起都没有关系。每个念头升起,你就应该勤于质询,“这个念头源自何方”。那个答案就会出现,“来自我”。于是如果你质问“我是谁”,头脑就会回到它的源头;那样升起的念头就会变得静默。
用这种方式重复的练习,头脑就会发展出停留在源头的技巧。
当敏感的头脑通过大脑和感官外驰的时候,种种名相就出现了;当它停留在内心,名相就消失了。
不让头脑外驰,让它保留在内心就是所谓的“灵性”(inwardness)。让头脑外驰于心,就是“客观化”。

那样,当头脑停留在内心,那个所有念头的源头的“我”就会离开,而那个一直存在的真我就会开始显露
不管你做什么,你不必带着自我中心的那个“我”。若你能如此,一切就会以上帝(Siva)的本性显现


12.没有其它的途径使头脑静止下来吗?

在质询之外,没有其它合适的途径。如果通过其它方式,那只是想控制头脑,头脑似乎会被控制住了,但是它还是会冒起。
同样通过呼吸的控制,头脑会静止下来;但是只有当呼吸还处于控制状态它才会静止,而当呼吸恢复原样头脑就又开始动作了,被那些残留的印象所驱使而迷失方向。头脑和呼吸来自于同一个源头。念想实际上是头脑的本性
“我”这个念头是头脑的第一个念想;那就是自我中心。自我中心源起的地方,也就是呼吸源起的地方。
因此,当头脑变得静默,呼吸就被控制住了,同样当呼吸控制住了,头脑就会变得静默。
然而在深眠状态中,虽然头脑变得静默,呼吸没有停止。这是出于上帝的意愿,这样身体就被保护起来了,其他人就不会觉得这个身体已经死了。
在醒着和三摩地(samadhi)的状态中,当头脑静默时,呼吸就被控制住了。
呼吸是头脑的外在形式。直到死,头脑一直维持身体的呼吸;当身体死了,头脑也就把呼吸带走了。
因此,呼吸控制的练习只是让头脑静默的一个助缘;练习呼吸不会让头脑破灭

(jenny: 佛法法門有老師教[數呼吸] [觀呼吸], 但有數呼吸,就控制得头脑有靜下來,但一整天在忙, 怎數? 再說,也不究竟, 數一輩子?觀一輩子?  [念佛法門 ] 是調息呼吸的一種 , 也是扶住習氣, 還有佛祖的加持的説法 , 其實那也是心內聚 &持守自性 , 自性自度. )

就像呼吸控制的练习一样,对于天神的冥想,持咒诵念,限制饮食等都只是让头脑静默助缘

通过对天神的冥想和持咒诵念,头脑变得集中于一点。头脑总是四处漫游。就像一头被一根链条牵住象鼻的大象,它总是顺着链条前进不再左右四顾,同样地,头脑也会抓住一个名字或一种形式不再有空四处游荡了。当头脑扩张成数不清的念头时,每一个念头都变得很弱;但是当许多念头聚于一点,头脑就变得集中和强大;对于这样一个头脑,真我的探询就会变得容易一些。相对于所有其它修行纪律,清淡的进食是最好的;通过留意进食,头脑的淡雅(sattvic)品性就会增长,那样有助于探询真我。

13.当客体的残留印象(也就是念头)就像海洋的波浪一样连绵不绝,什么时候它们才会全部破灭掉呢?

当对真我的静修越来越深的时候,所有念头就会消失。

14.那些从无始以来一直存在着的客体残留印象是否可能被消解从而显露出一个人纯真的本性(真我)?

不必受制于“是否可能”的疑惑,你应该不懈地坚持对真我的静修。即使是一个重罪之人,也不必如此担心和悲叹“噢,我是一个罪人,我如何得救?”;而应该完全放弃“我是一个罪人”的想法,强烈地专注于真我的静修;那样,你无疑会达成。世上没有两种头脑—一个是好的一个是坏的。确实有两种残留印象(念头)—吉利的和不吉利的。当头脑留下一种吉利的印象时,那就被称为是好的;当头脑留下一种不吉利的印象时,那就被认为是坏的。

头脑不应该被允许在世间的和其他人所关心的事物上逗留。不论其他人多么坏,你不应该对他们有憎恨。欲望和憎恨两者都应该避开。所有你给予他人的你给予了你自己。如果明白了这个道理,谁不会(把好东西)给予他人?当真我显露,所有一切就出现了;当真我变得静默,所有一切也就静默了。当我们尽可能地谦卑从事,就会有好的结果。如果头脑回归静默,你就无处不在。

15.质询需要练习多长时间?

只要客体印象还在头脑中存在,就有必要对“我是谁”进行质询。一旦念头升起,就应该通过质询将其消灭于源头。不间断地关注本性,直到真我显露,那就是你所要做的。只要在那个堡垒里还有敌人,他们就会继续作崇;如果在其露头之始就将其消灭,那个堡垒就会落入我们之手。

16.真我的本性是什么?

在真理中只有真我。世界,个体的灵魂,上帝是它的显现。就像银子是珍珠之母,这三者同时出现,同时消失。真我那里绝对没有“我”这个想法。那个就被称为“寂静”。真我自己就是世界;真我自己就是那个“我”;真我自己就是上帝;一切都是神,是本性。

17.一切事物不都是上帝的杰作吗?

没有欲望,刻意和努力,太阳升起来了;就在太阳的莅临中,太阳石发出火光,莲花开放,水汽蒸发;人们各就其位,日作夜息。就像磁铁一来,针头就开始移动,那被三种宇宙神能和五类神行所统合的灵魂,就是通过上帝的莅临,根据相应的因果律,而付诸行动并安息生养。上帝无所决定;也无因果隶属于他。就像世间的行为无法影响太阳,或者就像其它四种元素的优劣无法及影响遍及的空性。

18.在皈依者中,谁最伟大?

那个把自己完全献身于真我(也就是上帝)的人是最优秀的皈依者。完全献身于上帝意味着始终保持在真我本性中,除了真我本性不让任何念想从中升起。不论任何负担加压于上帝,他都承受。既然上帝的无上力量让万物运行,为什么我们不臣服于他而是不断地用什么应该做和怎样做以及什么不该和怎样避免的念想来为自己担忧呢?我们知道火车会运送货物,为什么我们上车后却把我们的小小行李箱顶在我们头上让自己不方便,而不把它拿下来放在火车上让自己感觉舒服一点呢?

19.什么叫“无执”(non-attachment)?

当念头升起,就把它彻底消灭于其升起的原始之处,这就叫“无执”。就像一个采珍珠的人把石头绑在腰间,沉到海底采珍珠,同样,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心怀“无执”潜入自身里面,去找到真我的珍珠。

20.上帝和上师不能作用于灵魂的解脱吗?

上帝和上师只能指示解放的道路;他们不会自己把那些灵魂带到解脱的状态。实际上,上帝和上师没有区别。就像落到老虎口中的猎物无可逃脱,那些来到在上师所在之处的人们会被上师拯救,没人会落单;但是,每个人应该通过他自己的努力追随上帝或上师指引的道路而获得解脱。一个人只能用自己的眼睛来认识自己,而不是用其他人的眼睛。喇嘛需要一块镜子的帮助才能知道自己就是喇嘛吗?

21.对于寻求解脱的人而言是否有必要探究万物的本性?

就象一个想把垃圾扔掉的人,他没必要分析它或看看它究竟是什么,所以一个想认识真我的人没必要去计算万物的种类或者去探究它们的特性;他所要做的就是抛开那些遮掩真我的东西。世界应该被视作一个梦。

22.在醒着和睡梦之间有无分别?

醒着的时间较长,睡梦较短;除此之外没有分别。就像醒着的时候发生的一切看上去是真实的,做梦的时候梦中发生的一切也是如此。在梦中头脑具有另一个身体。在醒着和睡梦两种状态中,念想、名相和形式同时显现。

23.对于那些寻求解脱的人读书有用吗?

所有的经文都说:为了获得解脱你应该让头脑回归静默;所以他们总的教导就是让头脑回归静默;一旦理解了这一点,就没必要无休止的阅读。为了让头脑安静下来,你只要在你自己身上探询什么是真我;在书本中能够寻求到真我吗?你应该用自己眼睛的智慧去认识自己的真我。
真我在五层外壳之内;但是书本根本是在外面的。既然真我必须通过深入五层外壳才能寻获,在书本中寻找是没有结果的
有一个时刻会到来,那时候你必须忘记所有你学过的东西


24.喜乐是什么?

喜乐是真我的本性;喜乐与真我没有分别。这个世间的任何事物之中没有喜乐。我们无知地认为我们是从事物之中获得喜乐。当头脑外驰,它只有经验到痛苦。实际上,当欲望得到满足,头脑回到它原来的地方享受到的喜乐就是真我本身。同样地,在睡眠,三摩地和昏迷中,或者在获得渴求的事物,除掉不喜欢的事物的时候,头脑转向内在,经历到真我和喜乐。就这样头脑不停的从真我中走出又回到真我。一个走在外面晒过太阳的人当他走进树荫会感到荫凉。那个不断在树荫和阳光之间走进走出的人是一个傻瓜。智者一直停留在树荫中。同样地,一个知道真理的人的头脑不会离开本源(Brahman)。相反,无知的头脑,周旋于这个世间,尝遍痛苦,只有一点点时间回到本源经验到喜乐。实际上,所谓的世界,就是念想。当这个世界消失,也就是说,当没有了念想,头脑就会经验到喜乐;当世界重现,它就经历痛苦。

25.什么是智慧的洞察?

保持在平静状态就是所说的智慧的洞察。保持平静就是把头脑消解于真我心灵感应,通晓过去,现在和未来,以及千里眼并非智慧的洞察


26.无欲和智慧是什么关系?

无欲就是智慧。两者并无分别;它们是一体的。无欲就是不再把头脑附着于任何事物。无欲意味着没有事物出现。换句话说,不再寻求除了真我之外的任何事物就是超然,就是无欲;不离真我本性就是智慧。

27.质询和冥想有什么区别?

质询在于让头脑回归真我本性。冥想在于设想自己就是本源,就是存在—意识—喜悦。

28.什么是放松?

质询那受束缚的自我的本性,认识到一个人的真实本性,这就是放松。


真我的质询(全文)
著者:博伽梵师利.拉玛那.马哈希

译者: 歌者

第8版: 1971年

第9版: 1981年

第10版:1990 年

1994年重印

最新英文译版由T. M. P. Mahadevan 博士译自泰米尔语(Tamil)原版。该原版出版人为:

V. S. RAMANAN

President, Board of Trustees

SRI RAMANASRAMAM

TIRUVANNAMALAI (S. INDIA)


简介

本文包含的40个寻求获得解脱(Moksha)的问题,涵盖整个灵性戒律范围。 提问者为Gambhiram Seshayya – 薄伽梵师利.拉玛那.马哈希最早的奉献者之一。

在大约1900年,他是当时Tiruvannamalai的一名市政官员。他不但是一名狂热的Rama崇拜者(Ramabhakta),同时还热衷于瑜伽的研究与练习。他阅读了Swami Vivekananda 关于不同瑜伽的论述, 并将Rama-gita 翻译为英文。

为了解决他在阅读与实修中遇到的诸多困难,他经常拜访薄伽梵Sri Ramana。 当时薄伽梵只有21岁,住在Arunachala山的Virupaksha山洞中. 当时薄伽梵正在禁语之中, 并非因为他曾经发过誓要禁语,而只是因为他不想说而已,所以他将针对Seshayya 问题的回答全部写在纸上。1900年至1902年期间的全部疑问与解答后来被Seshayya整理成册,又由Sri Ramanasramam整理印刷,书名为“Vichara-sangraham”, 意为“自我质询的纲要”。 在英文版本中, 问题给出后,便给出薄伽梵就该问题的回答,整个内容以标题形式划分为12个章节。本英文译本为泰米尔语原文的全文翻译。

就其为第一部薄伽梵亲笔书写的教诲而言, “自我的质询”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仔细阅读薄伽梵的教诲后,将会发现它是基于薄伽梵本人绝对的实证,并为早期的奉献者带给薄伽梵的一些神圣经典所印证, 他本人基于要清除奉献者心中之疑惑的目的而详细阅读了这些经典。 在他的教诲中,薄伽梵采用了这样的记述方式:“经典声称”、“圣人说”,等;他也引用了如薄伽梵歌、Vivekachudamani 等经典章节,并提及Ribhu-gita 。但十分清楚的是,所有这些引用都印证了薄伽梵透过他本人的实证经验所揭示的真理。

教诲的基础为“不二论吠檀多”。以绝对的不二本我(non-dual Self)体验为目的;以对本我本性的质询为手段。当意识将自我定义为非自我(身体等), 便出现了束缚;当这个错误的定义通过质询“我是谁?”被消除后,就是解脱。因此,自我的质。,54询是薄伽梵拉玛那所教授的直接之路。“我”的经验所有的人都具有, “我”的思想是最早被唤起的。

我们所要做的便是要质询这个“我”的思想从何而来。这与日常生活中的意识是完全相反的过程。 该意识质询其他每件事物的构成和起源,在质询之中, 所有这些事物都会被发现是自我发起的;它不以自我的形式反映出来, 也不会追溯自己的起源。 通过让意识向内观,可以达到自我发现。 这不能与心理学家所说的内省想混淆。自我的质询并非意识对其自己的内容进行观察; 而是要追寻意识的最初模式,“我”之思想的根源即是本我。 当正确与持续的质询进行了, “我”的思想就会停止,存在的是一种无需语言的“我”-“我”的形式 --–一种单纯的觉知。 这就是解脱,由束缚之中获得自由。当这种方法被实行,正如我们所见的,这就是质询,吠檀多称之为jnana,意为认知。

真正的奉献(bhakti)、冥想(dhyana)、 专注(yoga) 是相同的。正如博伽梵的清晰论述,不要忘记那充分的本我体验就是真正的奉献、 意识控制、 认知,以及所有其他的苦行。以奉献来解释,最终目的可以被描述为对其起源即神、本我的坚定信仰,以瑜珈来解释,最终目的就是意识在心莲中释放,这些只是对同样的真理不同的表述方式。

对于那些没有获得必须之能力的人来说,自我的质询之路是艰难的。意识首先应该要单纯而专一这要通过冥想而达到。所以,各种不同的方法,在其第二层意义上,都是自我质询这条直接之路的辅助方法。

(jenny: 冥想不一定是坐在那裏叫冥想,而且還是要帶動身靜, 後去帶動心靜 ; 心專注、平靜、靜默, 也是冥想, 深層的心靜=深層的冥想 . 靜極光通達)

本文中,博伽梵提到求道者的三个等级划分:高级、中级、低级。

对于高级求道者来说,这个方法被称为吠檀多质询;通过该方法,意识将寂止于本我中并最终停止存在,留下纯粹的本我体验永不熄灭。对于中级求道者来说是对本我的冥想;冥想存在于对同一目标的持续关注;冥想有几种不同的方式;最好的方式是“我是本我本身”;这种方式将最终达到了悟本我的顶点。对于低级求道者来说,有效的方式是控制呼吸从而达到最后的意识控制。

博伽梵是这样解释认知瑜珈(jnana-yoga,path of knowledge) 与冥想瑜珈(dhyana-yoga, path of meditation) 之区别的:认知就象是用一捆青草来诱哄以驯服一头具有自我意志的公牛,而冥想则是通过强制手段达到控制的目的。冥想瑜珈与认知瑜珈各有8个分支。后者的分支较前者的分支更接近最终的状态。例如, 技巧瑜珈的pranayama要调整与控制呼吸,其属于认知瑜珈的一支, 否认非真实的名相世界, 而要了解存在—觉知—喜悦的真实世界。

本我之了悟能够在现实生活中获得。 事实上,本我了悟并不是被重新获得的。 我们已经是本我,本我是自在的。因为不知才让我们想象出并未了悟本我。 当这个不知通过本我的认知被消除,我们就会看到永恒不灭的本我之本性。

已获得这种了悟的人被称作jivan-mukta(在世解脱者)。对于其他人来说,在世解脱者也许仍然表现为寄借着的这个身体。为利益这些人,这种寄借被解释为身体会因prarabdha-karma(造成今世以身体形式存在的前世因缘)的存在而继续存在下去,当该因缘结束时身体就会死亡,而在世解脱者就成为videha-mukta。而从绝对真理的角度来看,mukti没有任何分别。需要理解的是mukti或者解脱是本我本性所不可剥夺的。这,实质上,就是博伽梵Sri Ramana在自我的质询中的教诲。

Madras大学.

T. M. P. MAHADEVAN

1965年11月15日.

第8版备注

我阅读此书的最早版本是以提问与回答的形式出版的,于1930年由A. Shivalinga Mudaliyar 和V. Subrahmanya Achari通过在Madras的 Saravana Bava出版社印刷出版。配有Muruganar于1930年6月16日所写的前言。前言中提到Natanananda将全书编辑为提问与回答的形式。前言中提到,Natanananda看到整个内容包括1901至1902年博伽梵Ramana给Gambhiram Seshayya所写的教诲。它的早期由Asramam出版的泰米尔文“收集”版本便是以提问与回答的形式出现。

在1940年的第3版以及以后的版本中,自我的质询以文摘的形式出版。最后的脚注中有出版说明, 声称Gambhiram Seshayya的兄弟所提供的原稿经由Shivaprakasam Pillai编辑,并为Natanananda编辑成提问与回答的形式。

Madras

T. M. P. MAHADEVAN

1971年1月18日


祈 祷

INVOCATION

没有任何方式能崇拜那至高真理,

除了成为他。

Is there any way of adoring the Supreme which is all,

except by abiding firmly as that!



1

门徒(以下以D代替):师父!获得永恒的喜悦意味着什么呢? 永远脱离痛苦吗?

师父(以下以M代替):除了吠陀经有记述说身体存在即会有痛苦以外, 所有的人都会有直接的痛苦体验;因此,一个人应该质询以无形体存在的真实本性,并保持这种本性。 这就是获得永恒喜悦的意义。

2

D: “一个人应该质询真实本性并理解它”又意味着什么呢?

M:每个人都很自然地有类似“我去了;我来了; 我曾经是;我做了”的体验。 从这些体验中,难道没有表现出“我”意识是所有行动的主题吗? 对于那个意识之真实本质的质询以及保持自我,就是通过质询来达到认识个体真实本性的道路。

3

D: 一个人质询“我是谁”会怎么样呢?

M: 类似“去”和“来”的行动只属于这个身体。 所以,当一个人说“我去了, 我来了”, 只是加固认同这个身体为“我”。 但是,因为身体在被生出之前并不存在, 是由五大元素构成的,并不以沉睡状态存在, 死后会成为一具尸体,那么这个身体能被认同为“我”这个意识吗? 这个象木桩子一样的身体能够被认为是光亮的“我”吗?因此,最早出现用来指示这个身体的“我”之意识是广泛地意指如自负(tarbodham)、我执(ahankara)、无知(avidya)、幻象、不纯洁(mala),以及个体灵魂(jiva)。

我们能否不对此进行质询而存在下去吗?通过质询摧毁所有经典中所声称的“自负”便是解脱(mukti), 难道不是为了拯救我们吗?因此,就让这具行尸走肉继续存在吧, 但不要再称之为“我”, 应该敏锐地质询: “现在, 是什么成之为‘我’”。之后,心中会升起无法名状的“我”之形态。 那就是, 其本身和谐的、自由合一的完美意识将显现出来, 受到束缚的纷杂思想已经消失了。如果一个人能够于寂止中并不抛弃这种个体的、自负的体验,“我是这个身体”的形态就会完全消失,最后这种思想即“我”之形态就会如火中樟球一般灰飞烟灭,毫无踪迹。 伟大的圣人与经典将这称为解脱。

4

D: 当一个人质询“我”之“自负”的根源, 无数的纷乱思想将会出现;没有任何单独的“我”的思想。

M:无论句子里作为第一格的主格是否出现,出现了其他格的句子都有第一格作为其基本构成; 相同地,作为基础,心里所出现的所有思想都会有我执这种精神上最初的“我”, 以及“我是这个身体”的认知;因此,正是我执才是所有其他思想产生的缘起;因此,作为samsara(轮回而造成的束缚)幻象之树的根,如果我执之自负被摧毁了,所有其他思想将会完全枯萎,就如一棵无根的树。 无论什么样的思想作为灵性戒律(sadhana)的障碍而出现 --意识都不被允许去顺从这个思想,而是要关注自我本源 (Atman);你应该作为所有发生的见证人, 采取“让所有奇怪的事情发生,我且观看”的态度这才是实修。 或者说,一个人不应该把自己认同为显现出来的; 一个人从来不应该放弃自我本质。头脑(manonasa)视身体为自我,它也是导致所有上述障碍的起因, 而这是摧毁头脑的正确方法。这个可以轻易就摧毁我执的方法被称为奉献(bhakti)、冥想(dhyana)、专注(yoga), 以及智慧(jnana)。因为神保存了本我本质,并以“我”闪耀于心中, 因为经典中宣称思想本身即是束缚,所以最好的准则即是寄由以任何方式将“我”之思想的意识沉浸于他,于寂止中永不忘记他(神,本我)。 这就是经典所最终要教导的。
(jenny:最後一句及之前, 其實與 [奇蹟課程] 同, 但就如之前所說的方法,是給無法靜得下來的人的方法. (畢竟毎人情況不同))

5

D: 质询只是去除以粗钝身错误定义自我的方法吗,或者也是去除以精微身和致因身错误定义自我的方法?

M: 其他的身体存在于粗钝身之上。 “我即是身体”的错误理解事实上包括了所有的5层、3个身体。
破除了认同自我为粗钝身的错误理解,其本身就是破除了认同其他身体为自我的错误理解。
所以, 质询实质上是破除认同自我为所有三个身体的方法。


6

D:既然内在的素质会有改变,如反应(manas)、智力(buddhi)、记忆力(chitta)、我执(ahankara),为什么惟独说头脑的消除即是解脱呢?

M:书籍中对意识本质的解释如下:“意识是由我们所吃的食物的精细部分凝固而形成的;它随着诸如依恋与厌恶、渴望与气愤的情绪而增长; 聚集了头脑、智力、记忆力和我执, 便成就了一个集合的名字“意识”, 其具备的特质是思考、决定等;由于它是觉知(自我)的客体, 它即是所表现出来的、惰性的; 尽管它具有惰性,却因为与觉知(象一个热得发红的铁球)所联系而表现出具有知觉; 它是受束缚的、非永恒的、 分裂的,又象月亮的盈亏、 金子、蜡烛等一样变化; 它具备一切(现象上存在的)元素的特质; 它在心莲中,在视力所见的所有事物中,或者就是眼睛;它帮助个体灵魂对客体的思考, 它将自己变成一个模式, 加之知识便成为大脑,它经由5个感知渠道流动,被大脑(与知识相结合)集结于客体之上, 因此来认识和经验客体而获得满足感。 那个实质就是意识。” 即使是作为一个,同一个人因其表现的不同功能会被称作不同的名称, 所以即使是同一个,那同一个意识也会根据不同的模式被称作不同的名字:意识、智力、记忆力,以及我执,而并不是因为任何真正的不同。意识本身即是全部的形态,例如, 灵魂、神和世界; 当它通过认知成为本我的形态便是解脱,那便是解脱,正是婆罗门的真意: 正是这教诲。

(jenny: “意识是由我们所吃的事物的精细部分凝固而形成的 , 改為“意识是由我们所吃的食物的精细部分凝固而形成的.
大角星人資訊,有的我空到下一行,方便閱讀及記起,有些我更改字了. 所以你也可以以上下文,自動閲讀更改一些靈訊,有時打字打誤了.
(jenny: 各飲、食物(肉、魚、雞、鴨、蔬菜、水果、爆香料:葱薑等等), 有不同的屬性:性"情"、性"質" ,產生不同的氣,全部加起來就會雜氣/雜精, 產生雜念/雜思緒/雜情緒.
另,搭配菜,使之屬性中和為中性 , 但例如:涼性與燥性的比例要剛好,否則是稍改變,無法全中和為中性.
烹煮方式也有屬性, 可以改變烹煮方式,使之"性"中和, 倒如 : 梨子燉後, 不冷性了,去咳化痰 ,而且温熱水也可喛和 胸、胃腸.  
即便是温性,炸後, 變"熱"性、"燥"性、"火"性、煩燥不安,想發火、失眤、便祕等.
生食、熟食亦同, 有人吃一堆生菜, 養顏、有營養, 胃腸寒、便祕、一堆菜渣在腸子,攪痛,拉不出 ,因腸子本也糾結住.心糾結住,腸子糾結住; 腸子糾結住,腦思想糾結住, 情緒糾結住. 心臓, 左臉顔面神經麻痺, 左手抖 (手走腸胃經). 氣血塞住~不通
各飲、食物,那些營養素, 產生不同化學變化.
緑茶含氟,鞏固牙齒,但神經緊蹦,手脚動作不協調、胸緊心悸心慌,冷飮更是嚴重、神經興奮,失眠 、神經產毒素、鈣化第三眼.
茶葉含咖啡因,都會神經緊蹦,手脚動作不協調、胸緊心悸心慌,冷飮更是嚴重、神經興奮,失眠、神經產毒素、鈣化第三眼......冷飮更是嚴重)


7

D:如果这四个—意识、智力、记忆和我执—是一个而且是相同的,那为什么又被分别定义在不同的位置呢?

M:的确, 意识据称是在咽喉的位置,智力在脸部或者心脏, 记忆力在肚脐的位置, 我执位于心脏或者sarvanga;尽管有不同的说法,作为这些的集合, 即意识或者内在能力, 其位置就是在心脏。 这是经典中最后的结论。

8

D:为什么会说只有作为内在能力的意识才是所有存在的形态,是灵魂的形态,是神与世界的形态?

M:作为认知客体的工具, 感觉器官是外在的, 因此被称作外在感知;而意识因其是内在的被称作内在感知。 而这里内在与外在的划分只是以身体作为依据, 事实上,既没有内在又没有外在。意识的实质是类似以太的形式。 心或者头脑所指的是各种(现象上存在的)要素的配置, 其呈现为内在与外在。所以, 毫无疑问,所有名与相的现象都是意识本身的特性。

所有呈现在外在的实质上都为内在的而非外在;为教导这点, 在吠陀经中一切都被描绘为心的本质。被称之为心的即为梵天(Brahman)。

9

D:为什么说心就是梵天(Brahman)呢?

M:尽管自我分别借由眼睛、咽喉和心,通过如行走、做梦和沉睡来感受自己的体验,而事实上,它从来未离开过它的本位:心。心莲中是一切的本性, 或者说, 在意识以太状态中, 自我之光是以“我”的形态闪耀的。由于它在每个个体中都是同样地闪耀着,这种绝对的自我被称作观照(sakshi)与超然(turiya,实际上的第四层)。那种较少的“我”的至高梵天,以“我”的形态存在于所有身体之中, 如闪耀的光, 这便是本我以太(或者认知以太): 其本身就是绝对真相。这就是高级超然(turiyatita)。因此会说,被称为心的即是梵天(Brahman)。 另外, 因为梵天以本我的形式在所有灵魂的心中闪耀,便以“心”来命名梵天* 。 hridayam 一词被分为“hrit-ayam”,其意义便为梵天。 充足的证据证明,梵天在所有个体的心中以自我的形态闪耀,这就是为什么当人们称谓他们自己时会指向胸口说“我”。

* “在所有个体灵魂心中所闪耀的即是梵天,因此梵天被称作心” -- 梵经(Brahma-gita.)

10

D:如果整个宇宙是意识的形态, 是否就意味否认了世界是一个幻象呢?如果是这样的, 为什么吠陀经中会有创造世界的描述呢?

M:毫无疑问,无论如何世界是绝对的幻象。在揭示了这个外在显现的世界为虚妄的之后,吠陀经的主旨便是要昭示梵天真意。
正是为了这个目的,吠陀经才承认世界的创造。
而且,创造的教诲只给予少数有资格的人,那就是由梵天而来的阶段性的演化:最初本性(prakriti)、伟大的智力(mahat-tattva)、精微本质(tanmatras)、粗钝元素(bhutas)、世界、身体等;
只有更少数的有资格的人被教导这个同时发生的创造,那就是,这个世界是由一个个体的思想而产生的梦境,而这个个体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是本我。
因此,世界的创造事实上被以不同的方式来描绘,而吠陀经的主旨只是要在揭示世界的幻象之本质后教导梵天的真意。这个世界是幻影,每个个体都可以经由体验喜悦本性的认知而直接认识到这点。


11

D:意识的本性是变化无常的,那么意识是否可能体验本我?

M:因为sattva-guna (产生纯洁与智慧等的最初本性(prakriti)的组成要素)是意识的本质,而意识是象以太一样单纯而不垢的, 事实上,被称作意识的就是认知的本质
当它停留在那种特质状态(如单纯)中, 他就不再是“意识”。
它只是因为错误的认知而把一个错认为是另一个被称做意识的。
曾经是纯净的sattva 意识,单纯认知的本性,由于无知而忘记了它的认知本性, 在tamo-guna (也就是prakriti中产生迟钝的要素)与rajo-guna(也就是prakriti中产生行动、激情等的要素)的影响之下,转变成这个世界,想象着“我是这个身体,等等;这个世界是真实的”,由依恋、厌恶等导致产生了优点与缺点,并且由它的残留意念(vasanas)中产生了生与死。
但是当意识已经经由过去很多世所做的去除执着的努力而去除了其污秽(罪)后,会听从一个真正上师的教诲,思考其真意,为达到本我之精神的最本源状态而冥想,即“我是梵天”的状态, 它是持续专注于梵天的结果。
因此, 由tamo-guna 而产生的意识的世界化,以及rajo-guna 而产生的轮回就因此而被消除。
当这个消除发生时,意识就变得精微而如如不动。只是因为意识的不纯净并受到rajas与tamas的影响,绝对精微和不变的本体(本我)才不能被体验
; 就象不能以撬棍来缝制丝质衣服一样, 或者不能在风中飘摇的烛焰下辨别出微小物体的细节。
但是, 在通过上面描述的冥想而回归了精微与如如不动的单纯意识中, 本我喜悦(梵天)将显露。因为没有意识就不会有体验,所以借助停留在那种形态中(即梵天的形态),具备极其精微模式(vritti)的、纯洁化了的意识就可能体验本我喜悦。

12

D:因为意识必须遵循它的prarabdha(能够产生后果的过去的业)而运作,那么前面提及的本我体验是可能的吗? 即使是在经验主义的存在状态下?

M:一个婆罗门可以在一场戏中扮演几个不同的角色;然而他是一个婆罗门的思想却须臾不会离开他。
同样,当一个个体专注于不同的经验主义的角色时, 应该确定地深信“我是本我”,而不允许任何“我是这个身体或者其他”的错误想法出现。
如果意识迷失在这种状态以外, 这个个体应该立即质询“哦!哦!我们不是这个身体或者其他的! 我们是谁?”,然后这个个体就会重新将意识定位在那个状态(单纯)中。 “我是谁?”的质询是去除所有痛苦和执着而达到至高喜悦的主要方法。 在这种方式下,意识将寂止于它自己的状态中,本我体验将由其自身的协调中升起,毫无阻碍。之后,感官所带来的快乐和痛苦将不再影响意识。 所有(现象)将显现如梦境,而不会对此执着。绝不要忘记一个个体的完全本我体验即是真正的奉献(bhakti)、意识控制(yoga)、认知(jnana)和所有其他的苦行。圣人们即是如此教诲。

13

D: 当有类似于工作的活动时, 我们既不是工作的主体,也不是工作的享受者。 活动是借助三个渠道进行的(即意识、语言和身体)。我们是否能继续那样思考(独立的)吗?

M:在意识已经定位在其神性的本我中之后,因其并未由本我中迷失而令经验主义的事物变得无关紧要, 意识又如何能象上面说的那样思考呢?这样的想法难道不会形成束缚吗?当这样的思想因为残留意念(vasanas)而产生时, 这个个体应该控制意识不让其继续游移,而竭尽全力将其控制在本我状态中让他忽视经验主义的事物。个体不该在意识中为类似“这个好吗? 或者,那个好吗?这个能做吗?或者那个能做吗?” 的思想留下存在空间。个体应该是警醒的,甚至要在这样的思想出现之前就让意识保持停留在其本初状态。只要任何一点点空间存在, 这样(扰乱)的思想就会以朋友的姿态来危害我们;就象一个装扮成朋友的敌人一样, 它会让我们摔倒。难道这不是因为个体忘记了其本我才导致了这样的思想的出现, 从而造成越来越多的危害?虽然辨别思考“我没有做任何事情,所有行动都是借助工具来实施的”真的是阻止意识按照残留意念进行的有效方法,但是,这本身是否就没有按照上述的说法去做呢:只要意识跟随了残留意念它就必须通过辨别被限制?停驻于本我状态中的意识是否能以“我”和“我的所有行为都是以经验为主的”来思考呢?个体竭尽全力是可能通过各种方法而逐渐达到不忘记其(真实)本我即为神的。如果这是可以实现的,那么所有的都可能实现。意识不会被引导至任何其他状态。尽管有的个体可能行为象个疯子,其行动也是prarabdha-karma(造成今世以身体形式存在的前世因缘)的结果,个体应该将意识停留在本我状态中,而不让“我做”的思想产生。无数的奉献者(bhaktas)难道没有在不经意间做出了数不清的以经验为主的行为吗?

14

D:放弃(sannyasa)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M:Sannyasa 仅仅是放弃“我”之思想,而不是拒绝外在的客体。如此放弃(“我”之思想)的人无论他是独处还是身居这个经验性世界(samsara),对他来说都是一样的。就好象当意识集中在某个目标上时,它不会注意到其他事物,尽管这些事物离得更近,所以也是一样的,尽管圣人可能在进行很多的经验主义的行动,事实上,他什么都没有做,因为他让意识停驻于本我而没有让“我”的思想出现。就象一个人实际上并未移动而在梦中则会将头低下一样,一个没有停止以“我”思想的无知的人,即使是在持续的冥想中实际上只是执行所有经验性行动*的人。这是智者的教诲。

* 就象那些听着故事却将注意力集中在其他地方的人一样,残留意念完全消失的意识并不会真正地运作, 尽管它看起来在运作。没有真正由残留意念中解脱的意识真正地在运作, 尽管它看起来并没有;这就象那些看起来不动的人在梦中仍在爬着山并从山上落下来。

15

D:意识、感觉器官等具有感知的能力;然而为什么他们被认为是被感知的对象呢?

M: 感知主体(Drik)被感知对象(Drisya)

1、观看者 壶(被观看的对象)

进而

2、 眼睛器官 身体、壶

3、 视觉 眼睛器官

4、 意识 视觉

5、 个体灵魂 意识

6、 觉知(本我) 个体灵魂

如上面表格所示,因为我们—即觉知—认知所有的客体, 所以我们被称为感知主体(drik)。壶一栏中为被观看的客体,因为它们是被感知的。 在上面所给出的“认知:无知”(即感知主体-被感知对象)表格中,在感知主体和被认知对象之中,能看到作为另外一个被感知客体的感知主体, 又会是另外一个感知主体的被感知客体, 事实上,表格中并没有感知主体。 尽管因为我们感知所有而被称作“感知主体”,并因为我们不会被任何其他所感知而不会被称作“被感知客体”,但是我们仅仅是在相对于特定的被感知的客体而言才能被称作“感知主体”。 然而,事实上, 那被称作“被感知客体”的并不是与我们分离的。所以我们是那超然于所有两者(感知主体与被感知客体)之上的本体。所有其他的都在“感知主体-被感知对象”的罗列中。

16

D:如何让我执、灵魂、本我和梵天同一呢?

M:

实 例 例 证

1 铁球 我执

2 被加热的铁球 以本我之叠印呈现的灵魂

3 被加热的铁球中的火觉知之光,即每个个体灵魂中闪耀的永恒梵天,

4 为一体的火焰 遍布、一体的梵天

由上面所列出的实例可以看出我执、灵魂、观照和全然观照是如何同一的。就象金匠的金属块可以做出无数种各式各样的金属件,而所有的金属件看起来又只是那一块而已,所有个体灵魂在沉睡之中的粗钝身与精微身都是存在于宇宙幻象中,即对全然黑暗之本质的无知之中,因为灵魂是在本我之中并与之为一体的,所以看到的只有黑暗。精微身即我执由这沉睡的黑暗之中产生, 而粗钝身又由我执中产生。即使是我执产生了, 它看起来也象是本我本性的叠印,就象是加热的铁球一样。灵魂(jiva)是意识或者我执与觉知之光的结合,没有灵魂就不会有灵魂的观照,既本我,没有本我就不会有梵天,即全然观照。

就好象金匠把铁球敲打成各种形状,而其中的火并没有任何改变,尽管灵魂总要经历太多的体验,感受快乐和痛苦,而其中的本我之光不会有丝毫的改变, 就象以太,它是遍布而一体的彻底认知,是闪耀在心中的梵天。

17

D:一个个体如何能认识到心中的本我本身闪耀如梵天呢?

M:就象火焰的以太元素毫无分别与限制地充满火焰内与外,心中本我之光的认知以太也同样毫无分别与限制地充斥了本我之光的内与外。这就是所说的梵天。

18

D:幻象的3种经验状态,3种身体等等是如何在不可分割的、一体的其自明的本我之中显现出来的?即使他们显现出来,个体又如何知道本我本身一直是如如不动的呢?

M:灯(1)所代表的本我在内室即致因身(7)中闪耀着其本身的和谐之光,而致因身(7)处于无知之墙(4)和沉睡之门(2)的包围之中;当借由诸如时间、因果等重要因素的调节将那扇沉睡之门打开,本我就会在我执的镜子(5)里反映出来,我执的镜子(5)就在伟大的智力(mahat-tattva)的门槛旁边,我执的镜子因此就会照亮中厅即梦的状态(8),并通过五个感知器官的窗户(6)也照亮外厅即苏醒状态。当同样是因为诸如时间、因果等重要因素的调节将那扇沉睡之门关上时,我执便伴随着苏醒和梦境而停止, 本我本身即会显现。所给出的例子便解释了本我如何能如如不动,本我与我执之间怎样产生了区别,以及3种经验状态,3种身体等如何出现的。

19

D: 尽管我已经听了关于质询特点的详尽解释,我的意识还是没有获得哪怕是一点点的平静。为什么会这样呢?

M:原因就是缺乏力量或者说是意识不能专注于一点。

20

D: 缺乏精神力量的原因是什么呢?

M:让一个个体有资格进行质询的办法是冥想、瑜珈等。一个个体应该经由逐级的实修熟练掌握这些方法, 并确定形成自然而有助的精神状态主流。当意识经过这个方法而成熟,聆听了当下的质询便立即会认知到它的本性即是本我,并停驻于完全的平静之中,不会偏离那种状态。对于一个尚未成熟的意识来说,便很难通过聆听质询而达到立即的认知和平静。然而,如果一个个体在一段时间内实践了意识控制的方法,意识的宁静就能够最终被获得。

21

D:意识控制的方法中,哪一个是最重要的呢?

M:意识控制的方法是呼吸的控制。

22

D:呼吸如何被控制呢?

M:呼吸可以通过完全的持吸(kevala-kumbhaka)或者调吸来控制(pranayama)。

23

D:什么是完全的持吸呢?

M:即是让空气完全停驻在心中,即使是没有呼出和吸入的动作。这是需要通过按照某些重要原则进行的冥想而获得的。

24

D:调吸又是什么呢?

M:它是根据瑜珈的教诲让空气通过呼出、吸入以及屏住呼吸而停驻在心里。

25

D:控制呼吸怎么会是意识控制的有效方法呢?

M:毫无疑问控制呼吸是意识控制的有效方法,因为就象呼吸一样,意识是空气的一部分, 因其二者的流动的本性是一样的,因为二者的起源是一样的,因为二者中一个被控制后另外一个也就被控制了。

26

D:因为控制呼吸仅仅是导致意识的寂止(manolaya)而非他的消灭(manonasa),质询旨在意识的摧毁,如何能说控制呼吸是质询的有效方法呢?

M:经典教导两种达到本我觉知的方法—八部瑜珈(ashtanga-yoga)与八部认知(ashtanga-jnana)。通过瑜珈分支之一所教授的调吸(pranayama)或者完全的持吸(kevala-kumbhaka),意识得以控制。并不只如此,如果能够再进一步实践更深层的方法,比如将意识由对外物的关注中收回,那么最终肯定能够达到本我觉知,即质询的结果。

27

D:瑜珈的分支有那些?

M:Yama, niyama, asana, ,pranayama, pratyahara, dharana, dhyana, 和samadhi. 其中 -

(1) Yama:- 是为了培养优良品质,诸如非暴力(ahimsa)、不妄语(satya)、 不偷盗(asteya)、独身(brahmacharya)和不聚财产(apari-graha)。

(2) Niyama:- 是为了要遵守良好准则,如纯洁(saucha)、满足(santosha)、苦行(tapas)、研习经典(svadhyaya)和向神奉献(Isvara-pranidhana)*。

(3) Asana:- 有不同姿势,主要有84种。其中也同样有4个支派据说是最好的,即simha、 bhadra、 padma和 siddha**。 4支中以siddha尤佳。 这是瑜珈经典中的教诲。

(4) Pranayama:- 根据经典中对该方法的描述,呼出空气为rechaka,吸入空气为puraka,而将空气留驻在心中是kumbhaka。关于“长度”,有些经典认为rechaka和puraka长度相等,而kumbhaka应该是这个长度的两倍, 而另外的经典认为如果rechaka 为一个长度,puraka应该它的两倍,而kumbhaka则为4倍。 “长度”是指说一遍Gayatrimantra所花的时间。因此,pranayama是由rechaka、 puraka和kumbhaka组成, 应该根据个体的能力缓慢而渐次地每日进行练习。之后, 意识会产生一种要静止于快乐之中的渴望。 这之后,就可以练习pratyahara了。

(jenny: 佛欄的念佛法門有貼這樣念, 調節呼&吸, 及轉氣時閉氣在胸,及念佛把注意力在心. 印度人憋氣保氣,靜語保住氣.
至於長度, 記得佛欄的念佛法門南懷謹聊過, 或奧修聊阿底俠或自聊時聊過, 他們都是照古人方法  , 不過, 記得只說過 吸是呼的1.5倍. 就如上說,不同經典說不一樣.
最主要, 自然或適合自己就好, 也可別方法, 反正重點是要練~心~平~氣~和)


(5) Pratyahara:- 是通过阻止意识跟随名相之外物转移来控制意识。一直混乱的意识将会得到控制。 对nada的沉思。意识因此将能够专注一点,而能够停驻在一个地方。之后,注视鼻尖,和将注意力集中在眉心,对pranava的冥想,该方法要借助就要练习dharana。

(6) Dharana:- 这是将意识定在一个适合冥想的地点。这个适合冥想的不寻常的地点为心和梵顶穴(Brahma-randhra,位于天灵盖上的穴)。然后想着在八瓣莲花的中央***,本我的神性即梵天如火焰般闪耀着,就要将意识定在那里。之后,就要冥想。

(jenny: 意识定在一个适合冥想的地点 : 如: 念佛法門, 定在一个适合冥想的地点: 佛號、聼佛號、心 或參禪.
二六時鐘保持、平靜,即是冥想, 即是沈思,不是坐著才是,你也無法坐24小時.)


(7) Dhyana:- 就是冥想, 通过“我即是他”的思考,个体与之前所说的火焰之本性没有任何区别。 甚至,如果个体可以进行“我是谁?”的质询,那么,根据经典所声称的,“无处不在的梵天将以本我即智慧的观照的形态闪耀在心里”,个体就会认知到本我神性以“我-我”的形式闪耀在心里。这种沉思形式即是最好的冥想。

(jenny: 如: 奇蹟課程 : 我依然是上主之子或參禪. 二六時鐘,保持這思維、平靜,即是冥想, 即是沈思, 不是坐著才是,你也無法坐24小時.)

( Samadhi:- 之前所说的冥想的实现之结果是,意识没有停留在“我是这个那个;我正做这个那个”的思想里, 而是沉入到冥想目标中去。 这种精微状态中, “我-我”思想消失为三摩地(samadhi)。如果个体每天进行这样的修习,观照它而睡眠消失, 神将马上给予他意识寂止的至高状态。

* Yama 和niyamThe 的目的是要获得只对那些有资格得到解脱(moksha)的人敞开的好方法。要获得更多的细节请参看Yoga-sutra、 Hathayoga-dipika。

** Siddhasana: 将左脚跟放至生殖器之上,右脚跟再置于其上。将凝视点放在眉心 则身体将静止不动地挺直如柱。 *

** 尽管在天灵盖的那一点真的如传说的有一朵千叶莲花,但也有描绘为8瓣莲花,因为8瓣中每瓣都由125片小瓣组成。

28

D:Pratyahara 中个体应该冥想pranava的教导主旨是什么?

M:对pranava 冥想之指示的主旨是这样的。 Pranava 是由3个半matras 所组成的Omkara ,即a、u、 m和ardha-matra, 其中, a代表苏醒状态、 Visva-jiva和粗钝身; u代表梦的状态Taijasa-jiva、精微身; m代表沉睡状态、 Prajnajiva和致因身; ardha-matra则代表自我或者“我”之本性的超然(Turiya);这之后是Turiyatita状态,或者说是单纯喜悦。第四个“我”之本性的状态是指在冥想(dhyana)当中:这已经有了各种各样的描述了 -- 如包括a、u、m3个matras的amatra本性;如沉默音节maunakshara(silence syllable);如低声念出却没有念出的ajapa;以及Advaita-mantra,它是所有诸如panchakshara的mantras的根本。为获得此真意,要对pranava冥想。这就是冥想, 奉献的本质, 存在于对本我之真相的沉思。该过程的结果便是能够带来解脱即极度喜悦状态的三摩地(samadhi)。 令人尊敬的上师们也说,解脱的获得只有通过奉献 — 对本我之真相沉思的本质。

29

D:个体应该经由“我是他”的思考来冥想个体与那火焰般闪耀的自明本体没有任何差异,这段教诲的主旨是什么呢?

M:

(A) 让个体培养个体无异于自明本体之思想的教导主旨是:经典是这样解释冥想的,“八瓣心莲是一切的本性,是Kailasa、Vaikundha、和Parama-pada, 莲中的本体如拇指大小, 耀眼如闪电, 闪烁如火焰。 冥想它, 个体将获得永生”。由此可以知道,如此的冥想能让个体避免以下的错误:(1)分别心,以“我是不同的,那是不同的”形式出现,(2)对被束缚的事物进行冥想, (3) 认为真实的是受到限制的,以及(4) 局限于某一地点。

(B) 个体应以“我是他”的思想来冥想的教导主旨是:sahaham: soham; sah 为至高本我, aham 为以“我”显现的本我。个体灵魂(Jiva),即是希瓦林嘎(Shiva-linga) , 位于心莲之中,心莲是他在这个身体中的座椅, 而身体是梵天的城池; 意识是我执的本性,对外显现为认同这个身体等为其自己。现在意识应该被留在心中,基于身体等的我的感觉应该被清除; 当个体不受任何打扰而以“我是谁?”来质询,在那种状态下本我之本性就会以“我-我”的精微方式显现出来;自我本性是全部又什么都不是,不分内外、以至高本我的形式无处不在地显现, 闪耀如火焰, 就象之前描述的那样, 表明“我是梵天”的真相。如果,没有冥想个体本为一体, 而是想象着是不同的, 无知将无法去除。 因此, 便有了冥想同一的教导。

如果个体通过“我是他”的思考 – 对本我的沉思方法, 长时间不间断地冥想本我, 而没有受到干扰,心中无知的黑暗以及所有由无知而来的障碍将被去除,绝对的智慧将会被获得*。因此,认知到位于(梵天的)城池—即身体—之中那心穴中的本体,就是认知了完美无缺的神。 在九门之城池中—即身体,悠闲而居的正是那智者。**. 身体为庙宇;个体灵魂(jiva)是神(Shiva,希瓦)。如果个体以“我是他”的思考来崇拜他,将获得解脱。 由5层构成的身体是洞穴, 那居于其中的至高者是洞穴的主人。经典如此描述。因本我是一切神的本体,所以对本身之本我的冥想是所有冥想的最高冥想。

所有其他的冥想都被包含于其中。正是为了获得这个,其他的冥想才被教导。所以,如果一旦获得这个冥想,将不再需要其他冥想。认知个体的本我即是认知神。并不认知本我的冥想,而是幻想着神性是不同的并对其进行冥想,这种情况被圣人们比喻成用自己的脚去量自己的影子,或者是把自己已经拥有的无价之珍宝扔掉却去寻找一个毫无价值的贝壳***。

* 如果冥想是以能够阻止思想外求的“我是希瓦” (Shivoham bhavana)的形式进行的,并且时常被修习,就会出现三摩地(samadhi)- Vallalar.

**他以喜悦的形态居住在九个幻象之门的城池里。博伽梵歌(Bhagavad gita).

***我们应该冥想“我”,那个以自我形式存在的“我”,atma-tattva的“我”,光辉灿烂的“我”,寄居在所有存在事物中总是自称“我”的“我”。将神留在心的洞穴中,却向外寻求神,就好象丢弃了无价的珠宝却去寻找毫无价值的贝壳一样。

30

D:尽管心与Brahmarandhra本身就是冥想的适合位置,如果需要,个体是否能在6个神秘中心(adharas)冥想呢?

M:6个神秘中心据说是冥想的位置,但却是幻想的产物。 所有这些都是对瑜珈的初学者而言。 关于在6中心的冥想, 希瓦瑜珈修行者说,“神,那不二、至高的觉知本体, 显现、维持并包容了我们所有一切。以附加给它各种诸如Ganapati、Brahma、Vishnu、Rudra、Mahesvara和Sadashiva的名与相而错解本体是大罪。”而吠陀修习者认为,“所有那些都只不过是意识的幻想而已。” 因此, 如果个体认知到其本我——即觉知的本性——了悟所有事情,个体就会了悟所有的事情。 圣人们也说:“当本我被认知到为其自身而无其他,那么所有不被了解的都会被了解”。 如果具有各种思想的我们能够冥想本我之神,我们就能以这个专一的思想而屏弃了其他繁杂的思想,之后,即使只是那一个思想也会消失。这就是认知个体的本我即是认知上帝的说法的含义。这个认知即是解脱。

31

D:个体怎样看待本我?

M:本我是自明的, 没有黑暗和光明, 是自证的本体。因此,个体不应该把它想成这个或者那个。想的任何想法都将带来束缚。 对本我的冥想的目的是要让意识回归本我的形态。 在心之洞穴的中间,纯洁的梵天被直接证明为本我的“我-我”形态。还有什么无知比以各种方法去想象它而不了解它即如之前已经描述过的那样更无知的吗?

32

D:据说梵天在心中,显然为本我的“我-我”形态。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个说法, 是否能有进一步的解释呢?

M:没有任何认知存在——即既没有自我认知也没有其他认知,难道这在所有人的沉睡和狂喜中没有被体验过吗? 之后, 当有了“我从睡梦中醒来”或者“我从狂喜中平复”的体验,那难道不是来自于前面所说的无分别状态的特殊认知吗?这种特别的认知被称做vijnana。Vijnana的显现仅仅是源于本我或者是非自我,而不是它自己。 当它源于本我时,即是真正的认知——以本我为客体的精神状态中的认知,或者说是本身具备不分隔(本我)的认知;当它与非自我相联时,则被称作无知。这种vijnana状态,当它隶属于本我并以本我的形态显现,便是“我”的显现。 这个显现离开本相(即本我)便不能发生。 正是这个显现,成为直接体验本相的路标。 然而, 它本身不能构成本相的状态。取决于是哪个让这个显现发生的, 那就是根本本体,或者称prajnana。吠陀经典的“prajnanam brahma”教导了同样的真理。认知这个同样是经典的主旨。自明的本我和对一切的观照证明它自己寄居于vijnanakosa(智力的外壳)之中。通过不分隔的精神模式,将本我作为你的目标追寻, 并享受本我。

33

D:什么是内心崇拜或者无属性崇拜?

M:在类似Ribhu-gita的经典中,无属性崇拜已经被详细解释了(作为单独的一条戒律)。 然而,诸如奉献、施舍、苦行、信守誓言、japa、瑜珈和puja的所有戒律, 实际上,都是“我是梵天”的方式的冥想。 所以, 从所有形式的戒律之中,个体都应该看到:不要由“我是梵天”的思想中游离。这就是无属性崇拜的主旨。

34

D:什么是八部认知(jnana-ashtanga)?

M:这八部已经被提到过, 如yama、 niyama 等。 但是解释不同。

其中-

(1) Yama:-是对所有感觉器官的控制,并认知这个由身体等构成的世界里出现的错误。

(2) Niyama:- 是要维持与本我相关的精神模式的流动,而消除那些相悖的。 换而言之,它即是由至高本我产生的持续的爱。

(3) Asana:- 在它的帮助之下,持久的对梵天的冥想成为可能并能轻松获得, 这就是asana。

(4) Pranayama:- 呼气(Rechaka)会将不真实的名与相从组成世界的事物上、身体上剥离,吸气是要抓住三个真实的方面:存在、觉知和喜悦, 它们在事物中是恒常存在的,而持吸是要保持所抓住的三个真实方面。

(5) Pratyahara:- 是要阻止被去除的名与相再进入到意识中。

(6) Dharana:- 是让意识停驻在心中,而无外驰,并认知到个体是存在-觉知-喜悦的本我本身。

(7) Dhyana:- 是“我只是单纯觉知”的冥想。 就是,不管这个由五层构成的身体, 个体质询“我是谁?”, 其结果是个体停驻于闪耀的本我“我”中。

   ( Samadhi:- 当“我”的显现也停止了, 就会有(精微的)直接体验。这就是三摩地(samadhi)。

这里说明了pranayama等的详细内容,至于asana等戒律,在与瑜珈相关内容中提到, 就没有必要说了。 认知的分部可以在任何地点和时间进行修习。至于瑜珈和认知, 根据环境不同, 个体可以选择修习喜欢的那个,或者两者兼学。 伟大的上师说, 遗忘是所有隐藏的根,对所有寻求解脱的人来说,遗忘就是死亡*;所以应该让意识停留在本我之中,要从不忘本我;这就是目标。如果意识被控制了, 其他的所有就能够被控制。八部瑜珈与八部认知的区别在经典中已经被详细解释了; 所以这里只是给出这些教导的主要概括。

* 死亡或者Kala就是在这个世界里放弃了对本我的沉思,而本我是从来不会有丝毫被放弃的。 - Vivekachudamani.

35

D:同时修习瑜珈中的pranayama和认知中的pranayama可能吗?

M:只要意识还没有停驻在心中, 无论是完全的持吸,还是质询、rechaka、 puraka等等都是有必要的。 因此,训练中瑜珈的pranayama要被修习,而其他pranayama也可以被经常修习。 即是说,两者都可以被修习。如果通过修习瑜珈的pranayama而达到了完全持吸,这就足够了。

36

D:为什么通往解脱的路会有不同教法呢?难道不会在求道者的意识中产生混乱吗?

M:吠陀经中教授不同的方法是要适合不同等级的有资格的求道者。 然而,因为解脱就是意识的毁灭, 他们的所有努力都是要控制意识而已。尽管冥想的方式会看起来各不相同, 结果却是成为一个。 不必对此担心。个体选择适合他的意识成熟情况的道路而已。

对prana 的控制即为瑜珈, 对意识的控制即为认知(jnana)* —— 这是两个消灭意识的主要方法。 对一些人来说,前者会更容易一些, 而对另外的人来说, 后者更好。然而,认知(jnana)就象是用青草引诱来驯服脾气狂躁的公牛, 而瑜珈则是武力来控制。 因此智者说:在三个不同等级的求道者中,最高等的通过吠陀质询以及将个体自我和所有事物认同为本相之本性来获得本相的本质,从而将意识紧紧置于本我中,并因此达到目的;中等求道者通过kevala-kumbhaka和长时间的对本相的冥想让意识驻留在心中;而低级的求道者则通过控制呼吸等逐渐进行的方法来达到那个状态。意识应该驻留在心中,直到以无知的形态存于心中的“我”之思想被消灭。这本身就是认知(jnana),本身也即是冥想(dhyana)。

其他的只不过是无关的言辞,无关的内容。经典即是这样宣称的。因此,如果个体通过某种或者其他的方法达到了将意识停驻在本我之中,则不必再去担心其他的事情。
伟大上师也曾教导说奉献者比瑜珈修习者**更伟大,以及奉献的本质是对自我本我的沉思,奉献才是解脱之道***。
因此,认知梵天的路有各种各样的称呼:Dahara-vidya、Brahma-vidya、Atma-vidya等等,除此之外还能说什么呢? 应该要有推理地理解其他的方法。众多经典在教导不同的方法。那些伟大的人分析了所有那些方法之后,才宣称这为最快最好的方法。

* 根据经典把所有事物都看作本相:我即是梵天 —— 独一无二。

** 所有的瑜珈修习者中,只有那将他如如不动的意识和爱给我的才是我的至爱。— 博伽梵歌Bhagavad-gita.

*** 求得解脱的方法之中只有奉献(bhakti)才是最高的。因为奉献是对自我之本我的持续沉思。 —Vivekachudamani.

37

D:通过修习以上所教的方法, 个体可能能够消除意识中的障碍,如无知、怀疑、 错误等等, 并因此获得意识的寂止。 然而,仍有一个最后的疑惑。 意识完全融入心中后,只有觉知以完全的本体闪耀。当这样发生时, 意识呈现为本我的形式, 谁又会质询呢? 这样的质询会导致自我崇拜。这就象是牧羊人到处寻找始终卧于他肩头的羊!

M:个体灵魂(Jiva)本身即是希瓦(Shiva);希瓦(Shiva)本身即是个体灵魂。
事实上,个体灵魂除了希瓦(Shiva)什么也不是。 当谷粒藏在壳中, 被叫做稻; 当它被退去壳,即被称作米。
同样的, 只要个体被因果所束缚就是个体灵魂, 当无知的束缚被打开, 个体便闪耀为希瓦,那个神性。 经典即是如此声称。
因此,作为意识的个体灵魂存在于单纯本我的本体中, 但是却忘记了这个事实, 它将自己想象成一个个体灵魂,并在意识阴影的束缚之下
所以,他对即是他本身的本我的找寻,就象是那个牧羊人在寻找那只羊。但是,忘记了它自己的个体灵魂只是通过间接的认知仍然无法成为本我
前生累积的残留意念所造成的障碍,令个体灵魂一次又一次地忘记它是与本我同一的并被欺骗而认同自己为这个身体等等。
一个人是否仅仅看一眼就能被认定为高级指挥官吗?难道不是要经过为此目标的长期努力才能被指定为高级指挥官吗?
同样,个体灵魂在精神上与身体等认同而被束缚, 要努力沉思本我,逐渐而持续的努力; 当这样的努力消灭了意识,个体灵魂就会成为本我*。
持续地修习对本我的沉思将会让意识消失,并因此会消灭它自己,就象是那根用来点燃火化尸体的煤的木棍。这就是被称作解脱的状态。

*尽管导致出生束缚的障碍有太多,那个导致所有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我执(ahankara)。这个根本原因必须被永远消灭。 ——Vivekachudamani.

38

D:如果个体灵魂本质上是与本我同一的,是什么阻止了个体灵魂认知它的真实本性呢?

M:是个体灵魂对真实本性的遗忘; 这是隐藏的力量。

39

D:如果个体灵魂真得遗忘了它自己,所有的人如何又产生了“我”的体验呢?

M:隐藏并不完全隐藏了个体灵魂*;而只是隐藏了“我”的本我本质并启动了“我是这个身体”的观念;但它并不隐藏真实而永恒的“我”之本我的存在。无知不能隐藏“我”的根本,但是他隐藏了个体灵魂是至高(本我)这样的绝对事实。

40

D:在世解脱的人(jivan-mukta)和死亡时解脱的人(videha-mukta)的特性是什么?

M:“我不是这个身体;我是显现为本我的梵天。在我里面是绝对我本体*,这个由身体等组成的世界只是一种表象而已,就象是天空的蓝色”。凡是认知到这些事实的人就是在世解脱的人。
然而只要他的意识还没有被分解,他就会有痛苦, 因为prarabdha(造成今世以身体形式存在的前世因缘)让他与事物之间具有了关系;并且因为意识活动没有停止也将导致不会有喜悦的体验
本我的体验只可能是给那些经过长期的冥想而变得精微、如如不动的意识。那些具有了精微意识和那些体验了本我的人被称作在世解脱的人。在世解脱的状态是指无属性梵天和超然(Turiya)。
精微意识分解体验到自我的停止,个体完全沉浸在喜悦的海洋中并与之没有任何存在上的区别而合为一时, 这个个体被称作死亡时解脱。死亡时解脱的状态是指超然的无属性梵天和绝对的超然(Turiya)。 这是最终目的。

因为痛苦和快乐的等级不一样,获得解脱的人——在世解脱的人(jivan-mukta)和死亡时解脱的人(videha-mukta)——可以被大体分为四类:Brahmavid、vara、variyan和varishtha。但是这个分别只是从那些其他观看他们的人的立场上来说的;然而事实上,通过认知(jnana)获得的解脱并没有区别。

* 如果有了对世界只是完全本体之我的显现的持续冥想,哪里会有无知呢?



致 敬

OBEISANCE

上师Ramana是以人身示现的伟大希瓦,

愿他的圣足永驻人间!


---------------------------------------------------------------------------------

拉玛纳.马哈希:我是谁? & 自我质询(摘选)

D:我是谁?

M:在这问题上,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D:我是一个人,现在坐在这里听着并且聊着。

M:现在坐在这儿的,是带有一个发声装置和听觉装置的物质肉体。那么这身体就是你吗?

D:难道不是“我”吗?

M:组成你的身体的,不过就是双手,双脚,双眼,鼻子,等等吧。那么,你是你的双手吗?如果你没有双手,你就无法继续存在下去了吗?

D:没有我的双手,我也能够继续存在下去,这样看来,“我”不是我的双手。

M:好,就用同样的审视方式去思考,双腿不是你,鼻子不是你,眼睛等等都不是你。

D:的确如此。

M:如果这各个身体的组成部分不是你,那么这整个全部身体也根本不是你。

D:那么由此,接下来会有怎样的结论?

M:属于“你”的东西,都是你的附属,是属于“你”,但并不是“你“本身,而是属于你的附属物,附属你的特征和品质特性。不是这样吗?

D:很明显,的确是这样的。

M:“我的-身体”,你都讲出来了。你声称身体是“你”的,那么这身体就必然是“你”的从属物,非“你”本身,是不是这样?

D:似乎是这样,尽管我看不见这个“我”,而它却拥有这个身体。

M:那么这个所有者,身体的产权拥有者,你本身,就必然是无形的,不可见的。有没有不可见,又无形的“实”体,它真实存在呢?

D:是的,有的,比如鬼神,灵魂等等。

M:那么你是说,你也许就是灵魂,是吗?

D:一个活生生的人,怎么可能是一个灵魂呢?

M:那么何时他才能是一个灵魂呢?

D:在他死了以后吧?

M:那么在活着的时候,那灵魂在哪里呢?

D:它必然一直紧密连接着这个活着的身体,居住在这个活着的身体里。

M:这灵魂和这身体,本质上的区别是什么呢?活的还是死的?

D:我推想,事实上灵魂是精妙而不可见的东西,于此同时身体是粗重可见且是物质的,灵魂是基于身体来行为。

M:那么灵魂,也就是你自己,你的“我”就不是身体,也不是感官,也不是呼吸和其他生理功能等等所构成的,

D:不是,这身体,感官,呼吸和生理功能都不是“我”。

M:当你想到或者谈到“我”,你觉得还有其他什么,是你或者你的灵魂的一部分?

D:人们说,我们同时拥有一个身体和心智。如果我不是这身体,那么随之,我是这心智。

M:那心智是什么?什么构成了心智?

D:我说不出来。

M:当你涉及你的心智,在你心智的背景内,你有什么样的念头想法?这心智并不是带有四肢,头和声音的一个躯体,对吗?

D:嗯,不是躯体。

M:你有比这粗重可见的身体更为精妙无形的某种东西,而你用你的声音语言在表达它。现在你为什么要说话?

D:去表达出,在我的心智里的观点想法和思想观念。

M:那么想法念头和概念观念,就是心智的内容,并且同时,这全部想法观念一起组合构成了心智。

D:是这样的。

M:想法念头和概念观念,全部是同一类吗?或者说它们是彼此互为基准,互为因缘,相互作用的?

D:我不明白。

M:当你看见一个人,你会有什么样的想法念头?

D:我想,我看到了一个带有某些特征品质的样貌,比如聪明程度,高矮?

M:你怎么知道聪明程度或者高矮的?

D:对这些,我有之前的经验积累。

M:所以你有一个过去经验积累来的整体感知印象的“记忆”,然后你用以前的经验印象的“记忆”——用一个陈年存货来与当前事实做对比。这不是记忆力,而是有某个力量,它正在调用过去的"记忆"来对比,并且评判出“相似和差异”,这并不是“记忆力”的某种力量,在感知理解上,它要比纯粹的对印象的“记忆”,更高,对吗?

D:是的。的确

M:它是第二功能,也称之为智力或者智性(buddhi 菩提),那么这两个:(1)感受或者说想法念头(2)智力或者智性,哪个层面更高?

D:是智力或智性在引导,归类和抓取控制着想法念头。所以这智力或者智性在层面上比想法念头更高。

M:所以那智性(buddhi 菩提)可以被看做是这个心智更内在的包鞘,内核的某一层。这个智性依然是一个外套的包鞘,你能够更深入的去找出比这个智性更内在的核心吗?

D:我的心智无法深入洞察,去看穿如此玄妙的领域。

M:为什么?即使你现在,其实已经在深入洞察了,因为你说“我的心智”!你把你的思维想法和你的智性都囊括在内了,你表述为“我的心智”,这说明心智也不是“你”,不是吗?

D:是的,的确。

M:除了智性之外,你就没有任何能力吗?为什么你不去审视一下你是否具有超过智性的力量?

D:我要往哪里看,或者说,我怎么审视呢?

M:去观察你自己的内在,观察审视你自己。

D:我怎么可能去审视和观察那不可见的东西啊?

M:你用这双肉体的眼睛当然是无法看见的。

D:我还有别的什么眼睛吗?

M:你有你的“我”,用它来审视观看,并且质询“谁是 '我' ?' ”

D:我怎么能看到“我”的呢?

M:当你说出“我”,难道不是清醒的意识到某种“自觉”吗?

D:是的

M:那“自觉”感,它并非对某个客体对象的知觉,所以它必定是对某个不同于其它东西的直觉感受,必定是这样,对吗?

D:那接下来又如何呢?

M:当你思维考虑某个客体对象,你就被它完全吸引,专心致志,转入并沉浸在那个客体对象的形式形相里。就在那时,你没在考虑“我”,而是完全沉浸在那个客体对象的思维之中,不是吗?

D:的确如此。

M:那么假如此时,你把那客体对象扔一边儿去不思维考虑它,剩下什么呢?

D:什么也没剩下,或者剩下个空无。

M:但当你感知到客体对象,那被感知到的客体对象和你自己,也即感知者,两个是同在一起的。

D:的确如此。

M:感知对象和感知者,如果这两个你丢弃第一个,也即感知对象,那会剩下什么呢?.................

....当你说“我的智性”,那么你和这个智性之间的关联关系是什么?

....它的关联关系是不是某个拥有者和它的附属之间的关系?

D:也许是这样的吧,但问题是,对我的智性来说,不太明确。

M:对你来说,这智性是否时时刻刻总是同一事物,或者对你以及其他所有人来说,都是时刻存在的同一智性?

D:不,我自己的智力随时都在变化,并且它和其他人的智力不同,特别是当我和他们想法不一致的时候。

M:所有人在智力上,是否具有同一层面或者品质特征,无论他们的年龄,教育背景,健康程度等等?

D:不是。小孩子只有少许智力。老人们以及有良好教育背景的人们有更大更深厚的智力。有疾病的人们,智力就不多。天才们具有很高的智力水平。那些愚蠢的人,酗酒的醉汉们以及精神病患者就只有一点智力,或者干脆一点都没有了。

M:在精神疾病的人群中,那智力去哪儿了呢?

D:那智力被遮蔽或者被摧毁了。

M:他们永远也恢复不了,找不回那智力了吗?

D:某些人是这样。

M:如同你找回了你被偷走的附属物,你的财产。同样的,智力智性是你的附属物,有顺随变动变化去进行调整改善的能力,容易遭受破坏,但是也有能力被重新恢复,找回给你——这个所有者。它不是这样的吗?

D:的确是这样。

M:那么,这智力或者智性(buddhi智慧,智性)只是你的附属物;它根本不是“你”。

D:的确是这样。

M:那么,你是什么?

D:我无法认清“我”是什么。

M:你意思是说,你的智力没法展现给你“你是谁”的答案。

D:是的,这就是我的意思。 .............合乎世俗常理的逻辑,或者犹如数学般精确的说法,主观“我”会持续留存。但实际事实上,对它的留存,我又找不到它实际的留存。当我停止对客观对象的思维考虑,所有念头都没了,都消失了。那“我”也不会单独留存。

M:在一定程度上你说对了。知识智力上的,以及观念概念相互关系上的“我”,作为主体,离开了相同类似的观念概念——客体,就根本不存在。主体和客体一起同时显现或者一起同时消失。第一人称,第二人称以及第三人称,从感知中同时闪现出来并且消失。但是,除去这些智力活动上的知识概念观念之外,就毫无知觉,什么都感觉不到了吗?

D:什么也看不到,我没感知到什么。

M:在无梦深眠状态里,你拥有你的智力智性吗?也就是说,你深眠后,感知,对比和对照,回想和评判着事物或者说客体对象吗?

D:不,在深眠时,没有考虑任何客体对象,也毫无智力知识概念的活动。

M:然而,正如你早已承认的,你在深眠中感受到喜乐甜美,难道不是吗?

D:的确是这样。

M:这个深眠中的喜乐甜美,和任何客体对象或者想法念头都无关联,在深眠中的这个甜美感受或者说这个“觉知”,智力根本没参与其中,那么这整体觉受是什么呢?从这个深眠的审视中,你已经发现到了“我”的本质,这自我本性,就是喜乐安宁的存在,并且当你超越智力时,此刻你就找到了喜乐甜美。你能够据此得出肯定的结论,也即“我”,“自我本性”以及“喜乐安宁”是同一体同一个东西,纵然不用知识概念来认知它的一体,单从感受上就深感其一体呢?

D:我承认它必定是这样的,但我还没清醒明确的感受到。我感受不到这个无关联的或者说,超越于智力的绝对幸福安乐。

M:这是因为在事实上,已经长久的沉浸于你的习惯认同里——把你自己设想并认同为别的客体对象,并且随之你始终也没用上述的自我质询方式,去真正的面对你的“我”,你从未这么做过。你一直始终是训练和运用你的智力,而不是运用你的直觉力。倘若你调转你的方向,回头去开始运用“内观”,切断和关闭所有外部的景象,并且转而完全依赖直觉力,直接直观的觉知感受,在你那心智的暗室内,你会抓住你自我本身的真正的真实图像。这就是真相,那领悟,那“觉者”或者“本我”——那无法用言辞描述,心智无法到达的 “一”,它只能被通过常常使用来描述它的某个术语来做代指,也即“sat-chit-anand”(真理—喜乐—意识觉知,或者,大能-知晓-至乐),或者“那存在”,存在实体,或者真实实相,意识,或者“照”,以及“极乐”。


Bliss 至福,常乐

真实自我的本来自性是至福常乐。至福常乐独一无二的存在。没有享乐者去享受快乐。享乐者和享乐——两者融入真实自我。你不可能在空间和时间上找到至福常乐。常乐,这“常”必定是永恒不变的,那才具意义。这样常恒不变的存在就是你本身。以本我存在并且它就是常乐。你永远是那个“   ”。


Body 身体

这个无知觉的身体,根本不说“我”。

一件黄金饰品的存在,能脱离那纯金吗?

身体的存续能够脱离“本来自我”吗?

无知遮蔽的人认定“我是这身体”,而觉悟的人,他了知“我是自性”。


Consciousness 意识觉知

纯净的觉知是不可分的,它没有部分。它没有任何形状和外部。

它没有左右方向。纯净的意识觉知,也即那核心,包纳所有一切;没有任何外部或者与之脱离的东西。它就是终极真实,这就是终极真理。根本没有第二个存在,去认知它是什么,这独一存在是意识觉知本身。我们都是它。


Creation 天地万物

本来自我,那自性,展现出这天地万物,为了让你可以探查自性。你的双眼不可能看到双眼自身。就在双眼的前面放一块镜子,于是眼睛看到了眼睛自己——这和宇宙万物是相似的。天地万物的创造目的,是去清除你的个体性(认同)所导致的困惑和混乱。


Death 死亡

由于“我-是-身体”这个带有意向的模糊想法,死亡就带来了人对失去他自身“存在性”的恐惧。“生与死”的现象,从属于这身体,但这“生与死”两个现象,它们都是被叠印在本来真实自我上的虚假幻相而已。意识并非害怕失去这个病患的身体,而是害怕意识丧失。


Enlightenment 开悟

无明遮蔽是去认同“我是这身体”

觉悟是完全清楚的知道“我是自性”


Fear 恐惧

作为真实存在的本来自我,这自性,就不会再有其它次要的事情来让你恐惧。


God 上帝

如果我们自己,一个人就意味着一个身体,那就肯定会认为,有一个造物主;如果你就是那纯净纯一的真实存在,本来自我那么就别无一物只有这自性


Guru ( Master ) 上师

只要你把你自己认同为一个“个体”,那么就必须得有一位上师或者导师来向你指明,你并非被环境条件所束缚奴役,而且给你指出,你的本来面目是毫无局限束缚的,是自由的。当颠倒的身份认同消失无踪,就会发现那“真实自我本性”就是上师。


Happiness 幸福

对幸福的搜寻,其实是对真正自我本性的无意识不自觉的搜寻。那真正自我本性是不灭的;所以当一个人发现这一幸福,它就是无穷尽的。幸福遍布内外。


Heaven 天堂

自觉觉自,自觉自“在”,是唯一的天堂。这寂静,这常住的至福。


Karma  因缘业力

由于我们认定,我们是各种行为的“执行者和完成者”,是拥有自由选择和决定权的“做者”,那么我们不得不遭遇“因果关系”,不得不承担“后果”,然而此时,借助对“谁是做者?”的自我质问,这质询的结果,让一个人认清了他自己,凭借个体自我意志的“做者感”消失了,这个人就释放了业力。随之“解脱自在”的状态就是永恒的。


Liberation 解脱自在

解脱自在,并非死后被获得。解脱自在是永远的此时此刻“当下”。


Meditation  冥想

正确的真正冥想,是持续不变的坚固停留在本我自性,“自觉觉自,自觉自在”,观“我在”,“自观自在”。
但此时突然有想法念头飘过,于是就用力去压制消灭它们,这个“用力”被术语化,说成是冥灭想法的冥想。
持续稳固的停留在自觉“你在”。这才是你的目标。
在压制和避免念头想法上竭尽全力,这样的冥想是负面消极的,反抗性的。
这样的冥想者是谁? 首先质询这个问题。持续稳固的停留在冥想者本身——自觉“我在”。
没必要打坐。冥想是持续忠实的守护一念“我在”——持续不离“我在”。
打坐中所有的境界体验,全都只是心智心理想法上的想象造作



Mind  心智

心智纯粹只是念头想法观念的混合物。

心智纯粹只是想法念头。“我”念是所有念头想法从属的“根”念。所以说,心智只是个“我”念。


Nirvana  涅槃

涅槃是超脱于轮回的圆满。是完美状态,既无主观也无客观;无“色受想行识”。“色受想行识”都是心智的功能作用。在涅槃状态,唯有“至福常乐,纯粹的自觉自在”。


Peace  和谐安宁

和谐安宁是我们真正的本性。它无须获得。

我们的想法念头必须忘掉。那就是安宁,我们所必须做的全部,只是去保持平静。


Religions  宗教

如果一个人认为“我是这样的”,另一个人认定“我是那样的”,诸如此类,这就有了想法念头思想上的挤压冲撞,因此如此众多的宗教就由此产生了。那真相始终如是,永远如此,不受任何思想观念,矛盾和冲突以及别的任何东西的影响。


Self  本我-本体-自性

在真相中独一无二的真实存在是本我-本性-自性。这世界,个体灵魂以及神,上帝,都是自性内的无常变化的现象。本我自性永远在那儿。就是你。别无一物唯有你。没有任何东西能够脱离你。不存在的事物都非自性本我。


Self-Realisation  自我圆满,自我实现

谈及“自我圆满,自我实现”,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一个妄想欺骗。这仅仅只是因为人们一直沉迷于被妄想哄骗出来的错觉里,也即把“非我”当成“自我”,把“非真非实”当成“真实”,所以他们必须依靠另一个妄想来断绝这样的颠倒妄想,脱离这些错觉,这个工具性的妄想就被叫做“自我实现”;因为事实上,这真实自我永远是真实自我,根本就不存在“圆满它,实现它”这样的事情。就在此刻当下,所有一切存续的事物都是真实自我,除了真实自我就再没什么了,那么是“谁”要去实现?又要实现什么呢?


Suffering  痛苦,烦恼

所有一切痛苦烦恼,都是由于“我-是-这身体”的观念想法。

彻底认清了自我,就是苦边,彼岸,苦的止息。


Universe  宇宙

这宇宙仅仅只是被心智营造出来的一个观看对象,于是它的存续性就在心智内。它不可能被当成一个外部实体来测量。(通过“外部实体”的方式来测量它,都会陷入困惑和自相矛盾。)一个人想要认知宇宙,必须认清“自我本性”。宇宙只是被膨胀拉伸展开的自我本性。宇宙不异于自我本性。


Vision   境界

人们谈及那神圣境界,然而其实是观看者本人在那画面里对他们做了不同的涂抹。即使一个会催眠术的人,也可以让某个人看到稀奇古怪的画面和现象,而你把这种催眠术谴责为弄虚作假的哄骗和把戏,反之,你却把前者,那境界当作神圣来高度吹捧和赞颂。为什么会有这个差别?事实上,所有可见的事物都是虚假的,不论它们来自于感官,还是心智,都只是纯粹的想法观念。这就是真相。

在真实的实相里,没有任何可见。现在你对这个“我”有怎样的感受?你是不是抓着你面前的一面镜子来认识你自身的存在?这正在“看”镜子的觉知,就是这个“我”。认清它,了解它,而这就是真相。你本人所看到的体态,姿态,它本身就是镜子里的镜像,因为根本没有二元性,这镜像和自我本体是同一个,是一个整体。不要被境界所哄骗,不要被你自己的镜像所哄骗,以为镜子里看到的不是你,是其他什么东西。


Who am I? 谁是“我”?

认清自我最好的工具方法,就是去质询审问“我是谁?”

当前的烦恼是来自于心智,而心智的止息,必定只能通过心智。

在每一个念头想法升起时,一个人一定要留心,必须非常警醒,并且质问他自己,正在呈现这想法念头的是谁?那回答必定是“我”。如果你紧跟着质问“我是谁?” 那心智就会返回它所来的那个源头——它流出的那个地方。那已经升起的念头也就会沉没湮灭。(心智就好像一个海底吹起的气泡,而质问“谁有这个想法?我是谁?”就会刺破这个气泡。)


如何去除ego ?

你要去除个体自我认同ego, 就去凝视在你的“核心”上——“我在”。



拉玛纳:自我质询(摘选)
露西.科内尔森依据拉玛纳马哈希尊者的讲谈编辑了一本书 Hunting The ‘I’《搜出这个“我”》,本章节选取自该书第II部分。


你幸福吗?

当你用反问——“什么是幸福?”来作为回应时,那意味着你早已看透了——你所谓的幸福,它是多么容易破碎,多么短暂和无常。但也许我们内心所有的,根本不是幸福,而只是“快意轻松”?

“快意轻松”意味着,实现了某种愿望,或者消除了令人讨厌的事情,或者摆脱了令人反感的事情。但是经验告诉我们,一个愿望被满足了,就会另外又冒出别的愿望来;令人反感,讨厌的事情被摆平之后,另外又有某件事跳出来,它同样令人反感,讨厌,它一样妨碍我们的意图,还是不合我们心意,弄的很不开心,怎么也不痛快。

我们一次又一次的努力,努力去改变条件状况和处境;去过得快活,难道不是我们天赋的权利吗?那么,我们去奋斗,去斗争,去努力争取,为什么却偏偏总是和幸福快乐失之交臂呢?就因为我们的“惟一”误解:我们并不知道“我们自己真正是什么”,我们完全不了解自己,不认识我们自己(可我们却以为我们了解)。其它事情,都因为这同一误解,全都损坏变质了。我们根本不了解——究竟什么是真正的“幸福”。


当我们开始“自我质询”的时候,是谁正在做呢?

拉玛纳尊者回答:

“本我毫无追思细想(vichara)。做质询的那个就是ego。自我调查中被质询的那个“我”也同样是ego。质询的结果是ego的“真实存在性”被质疑而终结,本我被认出为真实存在。 (Day by Day, 21.11.45.)


以下为节选段落:

提问者简称 Q:

拉玛纳马哈希尊者,以下简称 M:


Q: 心智(头脑理性)的性质是什么?

M: 心智什么也不是,只不过就是个想法——“我”想法。心智和个体自我ego, 是一回事,是同一个东西。其它的心理能力和功能,诸如“智力,理解力,记忆力”以及“记忆存储”功能,都只是这“我”想法。思维,智力,心理习惯和经常性行为,兴趣倾向性....等等的存储库,以及“个体自我意识”;所有这些都只是同一个心智本身。这就好像同一个人,依照他不同的职责和职务,被赋予着不同的名称。个体灵魂不是别的,就是这个“我”想法,或者个体自我ego。


Q: 我们怎么发现心智的本质性质,也就是它的终极肇因,或者说,它作为一种现象表现的那个本体?

M: 以重要性的顺序来把种种“想法”系统的分类,那么“我”-想法,是首要的,最重要的想法。“个体/个性”概念,或者“想法”,也是所有其它各种想法的“根词”或者“句柄”(工具的握柄),之后每一个概念或者想法浮现出来,都只被当作“某个人的”想法,然而却并不知道,它们是独立存续的,不依赖于ego,也就是说,这每一个想法是(自行其事)不依赖于“我”想法的。“我”想法,或者ego,却因此炫耀着“思维活动状态”。除非这第一人称“我”想法登台亮相,否则第二和第三人称(他,你,那,等等)不会出现。因此它们都只在第一人称“我”想法登台之后才显现,所以这三个人称看上去就是一起出现,一起消失。仔细查考这儿,“我”或者个体性的最终原因。

这个“我”从哪里浮现出来的?向内在搜寻;它随之突然消失。这就是智慧的追捕。当“思想”不断的调查它自己的本质,它自己就蒸发掉了,因为并不真的存在“心智思想”这样一种东西。这对所有人都是“直达”的路。思想心智纯粹就只是各种想法而已。“我”-这想法,就是所有想法的“根”。所以说,思想心智就只是“我”这想法本身而已。“我”-想法的诞生,就是“某个人”的诞生;“我”-想法的死亡,就是“某个人”的死亡。“我”-想法,它发生之后,颠倒的认同于身体,把“我”想法所营造出的“身体”等同为它本身。只要“我”想法还在活动着,那儿就有“苦”。当“我”终止消失,就无“苦”。

....

Q: 是的,但是当我习惯于“我”-想法,其它的种种想法冒出来并且骚扰我。

M: 仔细审视,它们到底是“谁的”想法。它们就会突然消失。在单一的“我”想法上,它们有它们的根。保持在这根上,它们就会消失。



Q: 由“个体自我ego”发起的某种调查质询,怎么可能揭露它自身的虚假不实呢?

M:“我”-想法,它从根本源头中浮现,当你沉入根本源头,那么“ego”可被知觉到的“现象活动方式”就被超越了。

.....

"ego"被表述成,有三个身体,粗重身,微妙身和因果身,可这样的表述,仅仅是为了方便阐述。如果质询调查的方法是依赖于“ego”形式,你可能会认为,这调查成了完全不可能的事情了,因为“ego”可能呈现的“形态模式”是大量的。所以,为了自我质询的展开,你就必须沉入基础,也即“ego”只有一种模式,就是“Aham-Vritti”。

ahaM:“我在”;“我”的来源;无上“我”-元觉;最高的“心”

vritti:某想法;某概念;心智思想的活动;思维波动;某种行为活动的路径和方式;一种被预期的目标朝向,这个被设定的方向,赋予心智思想的范围(处理和研究事务的范围和作用域)去表达和显现出各式各样的感受和情感;过去的行为活动和主观感受被作为一种结果,在心智思维中留下了印记。

Q:  问题依然还在,为什么对“Aham-Vritti” 源头的追索,被从其它的“vrittis” 中区别开来,这追索被认为是导向觉悟的直路?

M: “我”状态,或者“我在”状态,从概念的通常习惯上被看作“Aham-vritti ”,但实际上,它是和其它心智里的“Vritti”不同的。它不像心智里的其它“Vritti”那样,其它的“Vritti”没有基础性的相互关联,Aham-vritti 和心智里的所有每一个“vritti”都是基础性的平等的相关联着。没有“Aham-vritti ”就不可能有其它的“Vritti”,但是“Aham-vritti ”可以自依自持,不依赖于心智中的其它“Vritti”,所以它和其它的“Vritti”是根本不同的。

故而,对“Aham-vritti”本源的调查,就不单纯是搜索“ego”众多模式中的基础模式,而是探查源头本身——从那儿产生着“我在”状态。换句话说,以“Aham-vritti”(住于我在感)追求对“ego”的本源认识,必然暗含着超越“ego”它可能呈现的每一个形态模式。



Q: 不得不承认,“Aham-vritti”根本上包含了“ego”所有一切形态模式,可为什么就单单把这“Aham-vritti”(自觉我在)的vritti (想法)挑出来作为自我质询的方法呢?

M: 因为这“Aham-vritti”(“我在”感)是你知觉体验“不可简化”的基点,并且因为探查它的源头,是你了悟自性本体,唯一能够采用的,切实可行的途径进程。“ego”被说成有一个因果身(深眠状态下的“我”),但你怎么能把它转成你调查的主体呢?当“ego”采用“Aham-vritti”模式,你就被沉入到深眠的无知觉状态。

.....

Q: 怎么摧毁小我ego?

M: 首先抓住"小我"不放,然后又问怎么摧毁它?谁在问这样的问题?谁?就是小我ego自己。这问题是一种“真实存在”的肯定,是珍爱着小我ego,不会杀死它。如果你深入调查“小我”,你会发现,它根本就不真实存在。一件东西真实存在,才有怎么摧毁的问题。而当一件东西根本不真实存在,还需要摧毁吗?只需要调查它的真实性。它就消失了。           

——-《Self-enquiry》 of Sri Ramana Maharshi ,Edited by David Godman



* * * * * *

Q: 问:什么是实体?

M: 实体必定是永恒真实的存在。它不具形相和名称。先于“具体形象和名称”的基础存在,才是实体。它先于种种限制条件和限制作用,这存在本身是无限制的。它不受束缚约束。它先于所有虚假不真的东西就在,是一切不存在不真实之物的基础存在,而作为基础存在,它自身是真实的。实体就是那存在。存在就是本在。它超越于一切言辞表达上的“在,不在”,它超越于表现方式上的“显现,不显现,生物,非生物。”



Q: 这“元觉”是什么?一个人怎么才能获得并且提升它?

M: 你是元觉。元觉是给你的另一个名称。因为你本身就是元觉本身,所以,根本就不需要什么“获得”或者“提升”。

Q: 如果本体它本身就是“觉”,为什么此刻我知觉不到本体呢?

M: 那儿是没有“二元性”的。你当前的知觉是由于“小我ego”(“我”-想法),知觉纯粹只是相互对比出来的“识”。相互对比出来的“识”,必须一个主观观察和一个被观察的对象目标,于此相反,本体的元觉是绝对的(非二元相对)所以不需要任何对象目标。

回忆,也同样是相互对比的“相对”,要求有一个被回忆的“对象目标”,以及一个去回忆的主观观察。如果那儿没有“二元性”,谁在回忆谁?

本体永在当前。永远存在于当前。每一个人都渴望去知觉体验本体。(唯一的一台磅秤,除了它自己再没有第二个存在物,它需要什么样的手段才能称量它自己?)人们好像去看某种新鲜事儿一样,去期待着看到本体。可是本体是永恒存在并且永远恒常不变。可人们就好像期待着观看一道强光一样,渴望看到它。那怎么可能?它不是光亮,也不是黑暗。它只是它自己永恒不变,始终如一的“存在”本身。它不是二元性的,不可能“被”定义,不可能"被"精确描述。最好的描述就是“I am that I am”(我就是我,那独一存在)。经典上的种种描述,仅仅是比喻,并不是事实。它是唯一存在,但非“真实和虚幻”的名词;它是“知性”,但非“知识和无知”。它怎么可能被名词概念精确表述呢?它单纯的存在,完全质朴。



Q: 当一个人完全认清自我本性,他会领悟到什么呢?

M: 没有什么领悟。领悟只是“纯粹存在”,独一存在。我们所谓的“自性觉悟”状态,并不是获得什么新的东西,或者到达了什么遥远的目的地,仅仅就是你早已是的你,就是“你一直就是的你”——纯粹只是存在,早已存在,当前存在,永远当前存在。只需要放下把“非真”当“真”的认知,放下认假为真。我们所有人都认为是真实的东西,其实是不真实的。真实早已真实,真实就是真实,自性就是自性,我就是我。在某个阶段你会感觉到你自己太好笑了,拼命的想去知觉发现的那个“自性本体”,那“真我”是毫无自我知觉的。

那状态超出“观看和被观看”。没有任何观看者在那儿观看任何事物。那正在观看当前一切事物显现的观看者消失不在,然而那“自性本体”,那“真我”独一存在,永恒存在。



Q: 怎样通过直接体验去认知了解它?

M: 如果我们谈到知觉体验本体,那就必须有两个自我,一个是知觉体验的自我,另一个是被知觉体验到的自我,而且还有一个知觉体验的交互过程。我们所谓的,称之为“觉悟”的状态,是“纯粹是自性本身”,不是知觉体验别的什么,或者变成别的什么。如果某人觉悟了,他就是那独一存在,并且那独一存在,早就存在,永恒存在。某人不可能描写出那状态。某人只能就“是”它。当然,我们泛泛的,不严格的谈谈“自性觉悟”,就只因为没办法,没有什么更好的表达。那真实存在,早就独一无二的真实存在了,始终恒常真实,怎么去了解?或者怎么让本来就真实的变成真实?



       ——-《Self- Atma》-The Teachings of Sri Ramana Maharshi Edited by David Godman







84#
 楼主| 发表于 2019-10-6 18:19:3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jenny 于 2020-5-5 22:47 编辑

拉瑪那●馬哈希,書四: 對話真我_2

与拉玛那.马哈希对话 (台灣繁体出版書名《对话真我》蔡神鑫译)

与拉玛那.马哈希对话
Munagala Venkatramiah编辑

thevoidone 歌者 随绿度母散步 合译

1989年第八版

马德拉斯大学

1958年8月11日

T. 答 P. Mahadevan博士

整理自网络文档

下载:http://pan.baidu.com/s/1o6xiimQ

简介

“博伽梵总是强调那个得到解脱所必然要获得的根本的真理,是唯一的本我,除本我以外,不存在任何其他
了解了这点则了解了一切这是不能被过于频繁地重复说的。
你就是本我,他这样告诉我们,除本我之外你什么也不是,其他的一切都只是想象而已,所以就在当下成为本我吧
不必远遁到森林中去,或者把自己一个人锁在房子里; 继续你日常的行为,但将自己那行为的作为者分离开本我是那观照者,而你就是那(观照者)。


这些谈话中不断给出例子,使用能够被所有人理解的语言,适合各层次的人
对本书的阅读过程本身就会引导读者进入自己内在的源头。它自身便是足够的修习。
不要欺骗自己,你已经就是那个,没有什么还要去获得的,只需去除虚假的联系,将限制认为是虚幻的


(jenny: 書内容或人或照片也有振動頻率 , 你一定是與它共振, 才會看到此書.
看得下, 你已經在看得入心, 而在治癒心思維了. 聞 &思 &修~同時修正)

除了建议一个人乃至所有的人来读这本书并且试图把它变成他们的一部分以外,还有什么需要说的吗?哪怕只是简单的一个词,或者是一次交谈都是多余的。

Sri Ramanasramam,

1955年1月1日.

Sadhu Arunachala

Major A. W. Chadwick, O.B.E.



1935年9月9日

93. 所有人都只意识到他们自己的本我。奇迹中的奇迹!他们将本非的作为真实,或者将现象与本我分离
只要有知者在,就会存在各种各样的知识(直接的、推理的、智力的知识);知者一旦消失,它们都会一并消失,它们的有效性和知者处在同一程度




1935年1月6日

12. 一个人请求Maharshi对他说些什么。当被问到他想要了解什么时,他说他什么都不了解,并想从Maharshi这里听到些东西。

答: 你了解到了你什么也不知道。找到那个知识。那就是解脱(mukti)。



1936 年9月22日

41. 问: 什么是那个唯一,那个了解了就会让所有疑惑尽释的唯一?

答: 了解那个疑惑者。如果那个疑惑者被了知,疑惑将不再升起。疑惑者是不可见的。
同样,当疑惑者停止存在时,将不会再有疑惑升起。 它们由哪里升起的呢?
所有人都是智者,在世解脱者(吉万穆克塔)。只是他们还有还没有意识到事实真相而已。
疑惑必须要连根铲除。这意味着疑惑者要被连根铲除。这里所说的疑惑者即是头脑


问: 用什么方法呢?

答:“我是谁?”就是那个探询。(jenny: [參] 之意 )

问: 我们可以修习加帕(japa)瑜珈(持续念诵)吗?

答: 为什么你要认为我是这个呢?探询直至思想停止。被称作本我的,将被揭示出那不可逃避的本来面目。

问: 哈塔瑜珈(hatha Yoga)是必须要修习的吗?

答: 它是有助的方法之一 – 并不是总是必要的。这会因人而异。探询胜过呼吸在“Vasistha瑜珈(Yoga Vasistha)”中Chudala建议对Sikhidvaja 进行探询(vichara)以去除我执( jenny: 探询 = 參禪、參問、一直問 (不是自問自答或問頭腦) 之意 )


实相能够通过实践呼吸或者智能达到。前者便是哈塔瑜珈;而后者是探询。

问: 在达到证悟后的智者是否有任何个体性呢?

答: 他怎么能保持个体性呢?

即使长者通常会建议在做任何工作之前要achamana 和呼吸训练-- 无论是世俗的工作还是非世俗的工作。这意味着意识的专注使工作得以完成。

问: 我做非此-非此(neti-neti)静心。

答: 非彼不是静心要找到源头。你必须要没有失误地到达源头。 假“我”会消失而真“我”将会呈现。前者不能脱离后者而存在。



1935 年3月28日

43. Raghaviah先生: 我们如何能将高等的体验与低等的体验(意为灵性体验与世俗事务)结合起来呢?

答: 只存在着一种体验。建立在假“我”之上的世俗体验是什么呢?去问世界上最成功的人他是否知道他的本我。他会说“不知道”。 不了解本我谁又能了解什么呢?所有世俗的知识都是建立在这样一个脆弱的基础上的。

Ramamurthi先生: 如何能区分“真我”不同于“假我” ?

答: 有谁意识不到他自己的吗?每个人都知道本我,但是又都不了解。这是一个奇怪的矛盾。

之后大师又补充说,“如果质询是否思想是存在的,结果会是发现思想并不存在。 那只是思想的控制。否则,如果思想是存在的而一个人试图去控制它,这就是思想控制思想,就好象是一个贼以警察的身份出现去抓贼,也就是他自己。思想一意孤行地坚持以这种方式存在,而隐藏了它自己。



1936 年6月9日

197. Gul和Shirin Byramjee是来自Ahmedabad的拜火教的两位女士, 于当日到达。晚上时,他们对马哈希说:“博伽梵啊!我们从孩童时代开始就被灌输了信仰倾向。我们读了几本哲学书并且为吠檀多所吸引。

我们读了奥义书、Vasistha瑜珈、薄伽梵歌等书。我们尝试静心, 但是我们的静心毫无进展。 我们不知道如何来证悟您能帮助我们达到证悟吗?

答: 你们如何静心呢?

问: 我开始问自己“我是谁?”,否认身体并非为“我”, 呼吸并非为“我”,思想并非为“我”,而后我就无法继续下去了。

答: 好的,那就是智能所能达到的地方。你的途径完全是智能的。

的确,所有的经典都提到途径仅仅是引导探询者了解真理的。而真理不能被直接指出。所以这是智能之路。你看,能够去除全部非我的人却去除不了“我”。说“我不是这个”或者“我不是那个”的必定就是那个“我”。这个“我”只不过是我执或者“我”念。在“我”念升起之后所有其他的念头就出现了。因此“我”念是根念。

如果这个根被拔除了,其他的所有就同时没有了根基。
因此,去寻找那个作为根基的“我”,质询自己“我是谁?”;找到它的源头然后所有这些都会消失,纯粹的本我会从此呈现。

问: 如何去做呢?

答: 那个”我”一直就在那里-- 在深层睡眠中,在梦中,亦在醒中。那个在睡眠中和此时正在说话的那个是一个。“我”的感受一直在那里。否则你是否要否认你的存在呢?你不会。你会说“我是”。找到谁是。

问: 尽管这样一来,我还不明白。“我”,就如你所说的,是现在这个错误的“我”。 怎样去除这个错误的“我”呢?

答: 你不需要去除这个错误的“我”。

“我”如何能去除自己呢?- 你所需要做的全部就是发现它的源头并安住在那里。 你的努力只能让你离得更远。而那超越的会照顾自己。你在那里是无助的。没有努力可以达到它


问: 如果“我”一直在那里- 当下就在,为什么我感觉不到呢?

答: 是这样的。为什么要说感觉不到呢? 是真“我”如此说还是假“我”这样一来说呢? 审视它。 你会发现它是假“我”。 假“我”是障碍。 假“我”必须被去除以使真“我”不被隐藏。

“我还没有证悟”的感觉正是证悟的障碍
事实上已经证悟了;并没有更多的需要被证悟否则
证悟将是新发生的事情;它之前并未存在,必须在之后才能发生。有生必有死。如果证悟不是永恒的它就不值得拥有。
因此我们所寻求的并非是新发生的。它就是那个永恒的但现在由于障碍仍不为我们所知;它就是我们寻求的。
我们所需要做的只是去除这个障碍。无明就是障碍。超越这个无明则一切都完美了。

无明和“我”念是一回事。寻找它的根源,它就会消失。
“我念”如同一个精灵,虽然可不触知,却和身体一同自动生起。
“身体意识”是假我。放弃这种假我。这种放弃是通过寻求本我来完成的。
身体不会说“我是”。是你在说“我是这个身体!”找出谁是这个“我”。 寻找它的来源它将会消失。




(以下D表示门徒,M表示拉玛那.马哈希大师)

1937年1月23日

347头脑是各种念头的集束。各种念头升起,是因为有一个思想者
这个思想者便是自我。
自我,如果去寻找它,它便会自动消失。
自我和头脑是相同的。自我是所有其他念头升起时源头(root-thought)。



1939年1月24日

615小组里的另外一个人问:怎样摧毁自我?

M:首先要把控自我,然后问怎样去摧毁它。
谁在问这个问题?是自我。自我能同意干掉它自己吗?
摧毁自我这个问题是珍视自我的必经之路,而非去干掉它的必经之路。
如果你去寻找自我,你会发现它并不存在。这就是摧毁它的办法。


与这个问题有关,我经常会回忆起以前我住在马杜拉的West Chitrai街时发生的一件有趣的事。小偷光顾了我那时一位邻居的房子。他提高警惕想抓住小偷。他让警察守住小路的两头、他自己房子的出口处和后门。小偷来了,这位邻居跑去抓小偷,他扫了一眼周遭,并大喊:“抓住他,抓住他。那儿……他在跑……那儿……那儿。”他这样叫着,让小偷逃跑有了机会。

自我也是如此。寻找它,不会找到它。这也是消灭它的方法。



1936年6月20日

213

B.C先生问为什么不管如何重复努力,心都无法内观。

M:心的内观须经由练习、理性才能逐渐达成。心已有太长时间习惯于如同奶牛一般在别人的园地上放牧不容易限制于她自己的房间。
然而,她的主人用更多、更美的青草和草料吸引她,第一次她会拒绝;然后她吃了一点;但是她天生喜欢跑出去;她溜走了;主人重复吸引她,她习惯了小房间;最后甚至松开她,她也不会走了。心也是如此。如果它发现了它自己内在的喜悦,它将不会想往外跑。



1938年10月15日

551一个男人问Sri Bhagavan(即拉玛那.马哈希):“怎样最简单地说出真我的智慧(Atma vidya)?”

M:其它的智慧都需要一个知者、知识和被知的对象,然而真我的智慧根本不需要这些。真我的智慧就是它本身。有任何事情能如此显而易见么?因此这就是最简单的回答。你所需要的只是质询“我是谁?”

人的真正名字是解脱。



1939年2月1日

620

D:“不是这个-不是这个”。这是对求道者的指导。指导者告诉求道者本性即超我。这是如何获知的?

M:本性称作闻者、思者、知者等等。但这并非全部。本性也称作耳朵之耳朵、心之心等等;但是从何意义来认识知者?

D:但是这并没有说出本性是什么。

M:“不是这个-不是这个”

D:这仅是否定。

M:(沉默)

奉献者抱怨尊者没有说明本性。



1936年1月6日

130来自师利.罗摩克里师那协会的Lakshman Brahmachar问:质询“我是谁”或者“我”之念头本身只是一个念头,如何在过程中摧毁这个念头?

M:当悉多在森林中,当着瑞西们的妻子们被问到在仙人们(rishis)(罗摩在他们中间)中间谁是她的丈夫时,她否认了每一个仙人,直到指认出他,她只是低下了头。她的沉默说明了一切。

同样,吠陀经也在“不是这个-不是这个”时显示出其含义,并且继续保持沉默。他们的沉默表达的是真实的状态。这就是沉默所呈示的含义
“我”之念头的源头抵达于,那么剩下的就是本性。

D:帕坦加利的《瑜伽经》做了鉴别。

M:对超我的鉴别仅是摧毁自我的另一名称。



1937年1月3日

甘露滴

314

在昨天的回答中,Sri Bhagavan(拉玛那)说本性是深度睡眠中的纯粹意识,并且他还指出从睡眠到醒着状态的本性转变即悟境。
有人请求再解释一下。Sri Bhagavan和蔼地回答:本性是睡眠时的纯粹意识;在转变阶段,没有人我之分,本性从而得到发展;醒着时,人我之分便出现了。个人经历仅是自我的经历。所以寻道者必须专注指明了的悟境(比如,“我”的转变)。

除非他已经领悟到“我”的转变是实现目标的已知的基础和指引,否则睡眠经历对他不起作用。

再者,人们未了解睡眠。睡眠仅仅与醒着状态时的错误的普遍看法有关。
醒着的状态是真正的无明,而睡眠状态才是纯粹的真理
(jenny: 外星人巴夏說過)


般若(Prajnana)是梵,《天启书》(Sruti)如是说。梵是永恒。经历睡眠状态而保持觉知者称作智者。在所有三个状态中,他是智者。尤其在睡眠状态中,他是纯粹的真理。什么是ghana?其中有智和识。在所有的感知中都有智和识。醒时意识是错误的意识,即无明。醒时识通常与自我共存。当醒时识成为正确的知识,这就是梵。当错误的知识完全没有,如在眠中,留下的便是纯粹的完整的知识。这就是真知(Prajnanaghana)。

爱多列雅奥义书(Aitareya Upanishad)说到般若、识、愚痴、想,这都是梵的名字。如果仅由单独的意识组成,如何体会梵?体会总是与识在一起。因此纯粹的“我”的转换次第必须有真知的经历。醒时“我”的状态是不纯粹的,这样的经历也是无用的。因此可用转换的“我”或者纯粹的“我”。

如何觉悟到纯粹的“我”?《分辨宝鬘(Viveka Chudamani)》说,真我总是在智鞘中向外散发光芒。Tripura Rahasya和其他著作指出,在两个连续的念头之间即纯粹的“我”。

因此要把握纯粹的“我”,寻道者要将真知作为目标,在这样的练习中,念会呈现出来。所有这些,都有它们合适的和各自的位置,并同时导致悟。

再者,《分辨宝鬘(Viveka Chudamani)》已将纯粹本性描述为超越于无,即与无不同。这儿的"无"是污染的醒着的“我”。

Asadvilakshana意思是妙有,即睡眠时的本性。《分辨宝鬘(Viveka Chudamani)》也描述其为不同于有和无。两者的意思是一致的。妙有也是所有可见的见证。

如果妙有是纯粹的,不纯粹的“我”去体验这妙有?有个人说,“我幸福地睡着了”。幸福是他的体验。如果不是他的体验,这个人如何能讲他体验到的是什么?如果其本性是纯粹的,他如何在睡中体验幸福?现在那说出自己体验的人是谁?说话者是无知的自我,但他说出了纯粹的自我。那是如何达成的?是这无知的自我在睡眠中吗?他现在关于睡中幸福感的体验得出一个他在睡中存在的推论。

那时他是怎样存留下来的?当然不会像醒时的状态。他在睡时非常微妙。极其微妙的无知的自我在幻境中体验到了幸福的纯粹自我。这就像在一棵树的树枝和树叶下所看到的月光。

微妙的无知的"自我"在现在这个时刻对显而易见的无知"自我"看上去是一个明显的陌生人。为什么我们推断出了他在梦中的存在?我们通过这个推断没有否认其幸福的体验么?是的,没有否认。

幸福的体验不能否认,每个人都在追求好好睡一觉,为了一个愉快的安静的睡眠,他们准备一张好床。

这让我们得出结论,识者、认识和被识者在所有三种状态下存在,尽管在其微妙处有区别。在转变状态,“我”是纯粹的,因为没有人我之分。“我”占优势。

为什么纯粹的“我”现在甚至在记忆中都未曾显现过?

因为对其熟视无睹。纯粹的“我”只有在有意识去认识它的情况下才会显现出来。因此努力并有意识地去认识它吧。



1935年12月7日

92一位来访者说:一些人说寻道者只应该以粗拙的对象作为静坐的所缘:如果一个人总是寻求灭掉意识,这将是悲惨的。

M:对谁而言是悲惨的?有与本性分离的悲惨存在吗?

完整的“我-我”是无限的海洋;自我,“我”之思维,只会在海洋中留下泡沫,它即个人生命,也就是个人灵魂。泡沫也是水;当它破灭时,它只会汇入海洋。当只残留一个泡沫时,它也仍然是海洋的一部分。不能认识到这一简单的事实。无数不同名字的方法,比如瑜珈、崇拜、行动……每一方法又有许多派生,已经经由许多技巧和复杂细节用来教导寻道者,这仅是诱惑寻道者并混淆其头脑。所有这些都是为什么?仅是为了认识本性。它们是认识本性的助缘和必要条件。

五官将感知的客观事物当作是直接知识(pratyaksha,指灵魂的觉察能力)。任何事物能象未经感官意识的本性那样直接吗?五官感知仅仅是不直接的知识,而非直接知识。只有一个人自己的觉知才是直接知识。才是个体和全体的共同经验。认知人自身的本性,也即获得觉知,并不需要任何帮助。

那个无限的连续整体(plenum)意识到它自己是“我”。这就是它的原名。所有其它的名字,比如OM,是后来才诞生的。解脱仅是保持对本性的觉知。Mahavakya的 “我是梵”是对这一理念的权威说法。尽管总是体验到“我”,尽管一个人的注意力不得不吸引至“我”。然后唯一的知识开始出现。因此需要奥义书和智慧的圣人的教导。



1936年6月18日

205 COHEN先生一直在思考心的本质,如果“精神之心”跳动,它是怎么跳动的;如果它没有跳动,那么我们怎么感知它?

M:这种跳动异于肉体的跳动;跳动是你的肉心的功能。而精神之心是精神体验之所在。如同发动机提供动力给电灯、电扇等整个系统,根源的最初的力量也是如此提供能量给心的跳动、呼吸等等。

D:“我-我”意识的感觉是怎样的?

M:如同一个完整的“我”的意识。这是完全的觉醒。

D:当它出现时我们能认知到它吗?

M:是的,如同清醒一般。甚至你现在都是如此。当“我”纯净时,你不会认错它。

D:为什么我们有一个用来静心的“心”的位置?

M:因为你要寻找觉醒。你能在哪找到觉醒?你能在外找到它吗?你不得不向内寻求。因此你直接向内寻求。并且,“心”只是觉醒之所在或者即觉醒本身。

D:我们静心什么?

M:谁是静心者?首先问这个问题。保持静心者的状态,无须静心。



1936年3月11日

180 稍后,还是那位先生说,睡眠是遗忘状态,醒时则是精神的活动状态。精神在睡眠时处于潜在状态。

M:不是你在睡觉么?

D:是我在睡觉。但是是在一种遗忘状态中。必须有一个遗忘的见证者,和在这两种状态中说“我”是持续不断的头脑。

M:谁是这个见证者?你讲到“见证者”。必须有个客体和一个见证的主体。这是头脑的创造。见证的概念存在于头脑之中。如果有遗忘的见证者,他会说“我见证遗忘”么?

你,用你的头脑,说现在必须有一个见证者。谁是这见证者?你必须回答是“我”。谁又是这个“我”?你将自己等同于自我并且说是“我”。见证者是这个自我吗?说话的是头脑。它不能见证它自己。通过自我强加的限制,你相信有一个头脑和遗忘的见证者。

你还说,“我是见证者”。那个遗忘的见证者必须说,“我见证遗忘”。现在的头脑不能在睡眠时冒充它自己。

因此整个立场是站不住脚的。觉醒是无限的。有限时只是觉醒冒充了它自己的地位。真的没有可见证的。只是简单的存在。



1936年1月15日

137 师利.罗摩克里师那协会的Lakshman Brahmachari问:“一个人可以想象他自己是念头的见证者么?”

M:这不是自然的状态。这只是一种思维(修习)——是为了让头脑平静。本性在任何时候都是见证者,不管想象与否。除非是为了让头脑平静,否则无须那种想象。然而那是保持本性的最好方法。



1937年1月23日

348

D:很明显,有时人、事如同在梦中呈现出一种模糊甚至是透明的的形式。人在此时停止观察人、事如同在心向外驰时一样,但是这是他们存在的被动意识,没有任何自我的主动意识。这时在头脑中有一种深深的宁静。这种状态,在这种时候,是准备潜入本性中么?或者这是不健康的状态,是自我催眠的结果么?是否应鼓励这种状态为获得暂时平静的一种手段?

M:在头脑中,伴随着平静的是觉知;这确实是我们的目标状态。事实上,你所提的问题表达出这一点:没有意识到本性,所呈现出的状态不是稳定的,而是偶然的。

“潜入”这个词,准确地表达出了向外的意识转为向内趋势的状态,如同潜入表层之下一样。但是当没有阻塞觉知,只有这深深的宁静时,需要“潜入”么?如果没有意识到本性,这种向里的努力可以称作“潜入”。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认为这种状态对开悟或者“潜入”而言是适合的。因此你所提的最后两个问题是没有必要的。



1936年2月5日

155还是这个人又问三摩地(Samadhi:又称为专一禅定)的本质和获得三摩地的方法。

M:当询问三摩地本质和获得三摩地方法的这个人消失时,三摩地就会出现

Maj.Chadwick:有人说面见一位圣人就足够了;那些偶像、朝圣等,并非那么有效。我来这里已经三个月了,但是我不知道我从马哈希这里获得了什么益处。

M:面见有一种净化的效果。净化是看不见的。就像一块煤要花很长时间点着,一块木炭要花短一点时间,而一堆火药会迅速点着,这就是人们来到圣人面前的等级之分。

Cohen先生:我静心并达成了可以称之为平静和沉思的思维。接下来该是什么?

M:平静是本性的觉悟。平静无须打乱。静心者仅以平静为目标即可。

D:但是我没有满足感。

M:因为你的平静是暂时的。如果总是处于平静之中,那就是觉悟。



1936年11月27日

307从Mysore来的Shamanna先生问大师:请慈悲为我们解释“我-我”之光。

M:并非在睡眠中了知真我。大体上,醒着的时候,“(真)我”的感知与身体、世界和无我有关。这样联系在一起的“我”是非本性的精微模式。只有当他代表本性时才是本性之光(Aham Sphurana)。

这对智者是自然的,并且它本身由智者们称作圆满智能或者由奉爱者们称作奉爱。尽管到目前,人们对包括睡眠在内的真相未真正了知。不可能在睡眠中一次性完全了知本性。首先必须在觉醒状态中了知它,因为它是在所有三种状态下的真实本性。必须在醒的状态下努力,本性正是在这种状态当下体会到。接下来会对持续的本性有更多了解,它由醒、梦、深眠所组成

这就是本性之意识。意识(vritti)的意思难以用文字来表示,这个词只是权当一个更好的字面表达。有人理解意识(vritti)类似于象大海一样的河流,这是荒谬的。意识(vritti)是短暂的持续;它是合格的、被导向的知觉;或者说是被念头、感知等等打碎了的绝对知觉。意识(vritti)是头脑的功能,尽管持续的知觉超越了头脑的范围。

这是智者或者解脱的自然和首要的状态。那是完整的体验。当相关的知觉平息时,它会显露出它的权威。

自我之念是不连续的,“我-我”(真我)之光是完整的,持续的。在思维平息之后,本性放出光芒。



1935年7月6日

62ER先生问:什么是sphurana(一种无法言说的但是明显的心中的感知)?

M:在一些时候可以感觉到sphurana,比如在害怕、兴奋等等时候。尽管它无时无处不在,仍只会在特殊的中心和特殊的时候感觉到它。它也与前因和身体带来的糊涂有关。

尽管它是独一无二和纯净的,它是本性。如果头脑由sphurana决定,并且持续自动感知到它,这就是解脱。

再者,sphurana是觉悟的前兆。它是纯粹的。主体、客体由其持续下去。
如果一个人错以为自己就是主体,则客体一定会以不同状态显现。主、客体周期性地被收摄和投射,创造了世界和主体对之的喜悦。
如果,另一方面,人感知到他自己是主、客体投射之屏幕,就不会有困惑,并且他能安住在观察主、客体的显现、消失中,没有任何对本性的动摇


圆满智慧Jnana:乃是开悟(自心本性不再受到障蔽)时所显现的智慧。梵文之发音为「佳那」



1939年2月4日

624 一位奉献者问师利.薄伽梵:主体、客体随着每个念头出现和消失。因此主体消失的时候“(真)我”没有消失么?如果是这样,那对“(真)我”的质询如何进行下去?

M:主体(知者)仅是头脑的一种模式。尽管这个模式(vritti)消失了,但隐藏着的实相没有停止。这个模式的背景是头脑模式在其中起伏的“我”。

D:把本性描述为闻者、思者、知者等等以后,又把它描述为asrata、amanta、avijnata--非闻者、非思者、非知者,是这样吗?

M:是这样。普通人只有当思维上自觉的修正升起时,才会觉知到他自己;这些修正是短暂的;它们生起又灭去。因此把思维称作为kosa或者外壳。只有纯粹觉知时,这就是本性或者超我。

一个人念头下的自然状态是梵喜(bliss);如果那梵喜是短暂的——它生起又灭去——那么它仅只是梵喜之外壳,不是纯粹本性。

所需要的是决定将注意力放在所有念头下的纯粹“我”之上,并且不要失去对这种注意力的控制。

人们已将这种专注与控制形容为一个绝对微妙的念头;否则完全不能形容它,因为它与真实本性无异。谁说到它,对谁说,并且如何去说?

Kaivalyam和《分辨宝鬘(Viveka Chudamani)》很好地解释了它。因此尽管在睡眠中对本性的觉知尚未遗失,个体灵魂的无明依旧。因为这个破坏头脑微妙状态的无明是必要的;在阳光下,棉花不会燃烧;但是如果把棉花放在一个放大镜下,它就会起火并被穿过放大镜的阳光烧毁。同样,尽管本性的觉知无时不在,它对无明却没有敌意。

如果经由冥想,念头的微妙状态占了上风,那么就摧毁了无明。《分辨宝鬘(Viveka Chudamani)》也说:肉眼不能见到无比微妙的至高本性,这就是本性光耀并观照一切。

这个微妙的心识状态不是被称作意识(vritti)的一种心念上的修正。因为这个心识状态有两类一是自然的状态,另外一个是向客体形式的转换。第一种是真实的,另外一种真实与否则要依行者而定。当后一种消亡时,前一种将会保留下来

实现这一状态的手段是冥想。尽管这其中有三种区别,最后它仍将归于纯粹觉知(jnanam)。冥想需要努力;纯粹觉知(jnanam)无需努力。冥想可以去做、不做,或者错误地做,纯粹觉知不是如此。冥想被当成行者自己,纯粹觉知则称作超我本身(vastu-tantra )。



1935年11月25日

118 Rangachari先生,一位位于Vellore的Voorhees大学的Telugu学者,问到关于无欲之业(nishkama)。拉玛那大师没有回答他。一会后,拉玛那大师爬上了一座山,少数人跟着他,包括那位学者。拉玛那大师捡起了路上的一根带刺的小树枝;他坐了下来,并且开始饶有兴味地整理这根小树枝。他切断刺,把节疤弄光滑,把这根树枝弄成一根长而尖的棍子。当他们离开时,一个放羊的小男孩出现了。他丢失了他的棍子,很失落。拉玛那大师马上给了它一根新的(即他刚才整理好的那根小树枝),然后走了。 那位学者说,这事实上就是对他问题的回答。

Vellore:韦洛尔,印度东南部的一个城市

nishkama业力:Karma梵文,羯摩,业力;nish,无欲;nishkama,无欲之业。



1938年10月15日

535有一次,A问:一个人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保持崇敬?

拉玛那大师没有回答。十分钟过去了。一些女孩们来为拉玛那大师达善。他们开始唱歌、跳舞。歌词大意是:“我们将搅动牛奶而不失对克里希那之念。”

拉玛那大师对这位斯瓦米说,这就是他问题的回答。这个状态称作Bhakti(崇拜)、瑜珈和业。

达善:darshan,敬拜上师。



1939年3月22日

650一位中年Andhra绅士问拉玛那大师如何做迦帕。

M:迦帕包含了归依这个词义

这意味着这种头脑状态与本性无有分离。当这种状态完成时,迦帕便圆满结束。此时做者消失,所做也消失。只剩下内在的存在
只有当这种状态达成,迦帕才算做完。无有遗漏的本性。做者会自动吸引至此中。
如果一个人曾经一次达成此状态,那么除了安住在本性中以外,他将不能做其他事


D:崇拜(Bhakti)可以导致解脱么?

M:崇拜与解脱无异。崇拜即成为本性。一个人永恒的真我。他通过他所取之法意识到这一点。
崇拜是什么?至心去想GOD。其含义是:只有这一个念头,战胜了所有其他的念头。那个对GOD的念头即属于本性,或者归真于GOD的本性。当GOD将你提升,没有什么可以攻击你。

没有杂念即崇拜。这也是解脱


智慧的方法称作质询。那只不过是超我的奉献(parabhakti)。区别仅是词语上的。

你相信崇拜是对超我的冥想。何时有分离感,何时就有了崇拜。这个过程将导致最终的目标,如同圣书薄伽梵歌里面说的那样:

Arto jignasush artharthi jnani cha Bharatarshabha

Tesham jnani nityayukta ekabhaktir visishyate

任何形式的冥想都很好。但是如果分离感没有了,并且只剩下冥想的客体或者冥想者以外无有他物,这就是智。智被称作一念之奉献。智是最终所求,因为智无错误地引至本性。智是完美的、无畏的,可在一瞬间足以抵挡恐惧的唯一存在。那就是解脱。它也是崇拜。 (jenny: 奇蹟課程也說, 救恩不過是要攞脫恐懼而已)



1938年10月3日

526一位来客问拉玛那大师:人们给予神一些名字,说这些名字是神圣不可侵犯的,重复这些给予的名字对个人有好处。

M:为什么不是呢?你写下一个你响应的名字。但是你的身体并非写有这个名字一同出生,任何其他人也不是和一个名字与生俱来。一个给予你的名字,你响应这个名字,因为你认同你自己就是这个名字。因此一个名字代表了某些含义,并且它并非纯粹是虚构的。同样,神的名字是有作用的。重复其名字是记起它所指。所以有其好处。

但是问者看起来不满意。最后他想退下并祈求获得拉玛那大师的恩典。

拉玛那大师现在问除非他拥有信心,否则仅是声音怎样才能让他确信恩典足以让他满意呢。

两个人都笑了,来客退下。



1937年4月6日

391同一个门徒来客,Swami Lokesananda,问到三摩地。

M:

(1)把握实相是三摩地。

(2)努力把握实相是区别三摩地(savikalpa samadhi)。

(3)与实相合为一体并安住在对世界的无觉知中是无区别三摩地(nirvikalpa samadhi)。

(4)与无知合为一体并安住在对世界的无觉知中是睡眠(头垂着,但不是三摩地)。

(5)不费力地安住在最初的、纯粹的自然状态是自然而然的无区别三摩地。

它们可被进一步区分如下:



1938年10月15日

543许多来客在一个盛会时到来,他们全都向拉玛那大师致敬、祈祷,“给我一个bhakta,给我Moksha。”他们走后,拉玛那大师思考着大声说:他们所有人都想要崇拜(bhakti)和解脱。如果我对他们说,“给我你自己”他们不会给我。那么他们怎么能得到他们想要的?

迦帕 :梵文Japa,召祈请神灵之意

解脱:梵文Mukti,指的是解放、自由之意,也是指一个修行人达到最终的境界,已经能够超脱物质世界及肉体的束缚。

Moksha:莫克夏,梵文,指一个人达到灵性的最高点,大彻大悟,已经完全解脱、完全自由,超越了所有的是、非、对、错、好、坏、善、恶、喜、怒、哀、乐等等两极性的对立,意识达到最顶峰,已经与整个世界、宇宙、存在、永恒都合而为一了



1936年6月10日

198

D:什么是师父的恩典?这恩典是怎样发生作用的呢?

M:师父就是本性。

D:师父能导致解脱吗?

M:上主如同师父和本性。一个人求道开始于不满足。因为对世界不满,他带着对上主祈求的欲望寻觅满足;他的心是纯净的;他渴望了解上主,超过对他世俗欲望的满足。

然后上主的恩典开始显现。上主以一位师父的形象显现给奉献者;教给他实相;通过其教导和接触净化他的心;心获得了力量,能够内观;通过冥想,心越发纯净,并且最终安住于没有一丝波纹的平静之中。

那种平静就是本性。师父既是内在的又是外在的。他在外部推动思维内观;在内部他将思维引向本性,帮助心达成平静。这就是恩典。

因此在上主、师父和本性之间没有区别。



1935年2月4日

29

话题转移到关于神圣恩典是否对把握宇宙实在(universal dominion) 是必要的,或者个体灵魂为此成就付出的诚实、精进的努力自身能否引导他到达那个无生无死的所在。

拉玛那大师带着照亮他神圣脸庞的不可说的微笑,这光亮遍及各处,辉映着围绕在他身边的人们,反映着绝对真理,他用确定的口吻回答;

“神圣恩典对证悟而言是基本的。神圣恩典引领人实现至上证悟。但是这样的恩典仅对一个真正的奉献者和瑜珈行者保证有效,这些真正的奉献者和瑜珈行者努力奋斗,无休无止地行进在通往自由之道上。”






85#
 楼主| 发表于 2019-10-7 22:49:0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jenny 于 2020-5-5 22:43 编辑

拉瑪那●馬哈希,書四: 對話真我_3

《与马哈希对话录》对话一~十

(jenny: 《与马哈希对话录》对话十一_十九_爱之书_新浪博客 , 格主加密了,就像告別娑婆-第四本-第七章也加密了, 但裏面沒什麼重要不欲人知的. 有興趣者~google 或買書 )


记录者笔记
在他极关键及困苦的岁月中,一个卑微的慕道者来到拉玛那马哈希尊者(Ramana Maharshi)身边。他为求自身心灵平静,并得到道场主管尼兰嘉南达斯瓦米允许而住在道场。求道者视此为契机,记录下老师甜美、省人的觉悟之语。此项自我布置的任务,目的是净化自心,以更好理解薄伽梵尊者微妙深语。不久之后,道场主管正式把记录带到道场。书中的记录发生在1935-1939年期间,期盼对读者的修道有所裨益。

记录者

于吉祥拉玛那道场

原序
这些“对话”发生在1935-1939四年间,都是由尊者一位极年长的弟子室利·穆纳嘎拉·文卡塔拉米亚(Sri Munagala S. Venkataramiah,即现名拉玛那南达·萨拉斯瓦提斯瓦米 Swami Ramanananda Saraswati)所记录。他的母语是泰鲁固语,但英语和泰米尔语都很流利,并能以梵语交谈。对于发愿记录薄伽梵尊者与弟子访客谈话的人而言,这些都是必备的能力。

本书(《与马哈希对话》,talks with Ramana Maharshi) 所覆盖的四年,正是道场辉煌巅峰时期,马哈希身体健康,他安坐的大厅日夜敞开大门,欢迎一切来客。访客自全球各地成群结队而来,鲜少在世上还有哪个地方没有代表来过道场。尽管印度访客依然继续增长,战争却自然妨碍了外国访客到来。但正是这些对话,尤其是许多和西方人的对话特别有趣。西方常引以为傲的现代物质主义和去宗教化的倾向,在这里遇到对手。薄伽梵尊者丽日耀天,即使那些不明白他或不同意他话的人也为之心折,不由自主在他的身边得到提升。

尽管室利·文卡塔拉米亚完全胜任这项工作,但当薄伽梵尊者开始谈话,要跟上记录并非易事。他对主题尽在掌握,无论恰好用什么语言交谈,他从不遗失一字。所以,只能记下一些记录,因为听者为了不遗漏一字已忙得不可开交,何况这些话并不总是容易理解。许多来道场的人只会说英语,室利·文卡塔拉米亚为他们做翻译,因为尽管薄伽梵尊者的英文程度足以阅读英文报刊杂志,但他却不愿多说。相比仅做记录,承担译者一职是更困难的任务。尊者的语速如此均匀,不容任何空隙让译者把其含义传达给热忱的提问者。所以时常会不得不请薄伽梵尊者稍候,好翻译给焦虑的听者。故而,记录的难度可想而知,只有在上师足下承事多年并已全然领会其教法及阐述之道的弟子才有能力完成这一任务。所幸,室利·文卡塔拉米亚正是这样的理想人选。

必须要承认此书中使用的语言并非一直都典雅优美,这样的环境下这也是可以预料的;无疑这些都可以被修改,但是还是尽可能保持原样,因为觉得若非如此,会失去现在具备的某种自发无雕饰感。尽管对话是以数种南印度语言进行的,但大部分都是用英文记录。其余以泰米尔语和泰鲁固语记录,为成此书,这些段落已做翻译。常常会把完成的记录交提问者校验,但在放入笔记本之前,都会把记录给薄伽梵尊者过目认可或进行必须的修订,所以全部对话都得到尊者本人的确认。因此我们可以肯定说在这里我们有看到的是上师确切的教授,阅读此书我们再一次回到旧大厅,坐在他的脚下,畅饮他口中掉落的每一个字,陶醉于他的微笑、他优美双手的动作,他的举动;他是真正的艺术家,常常会扮演他说的故事里的角色,让人更好领会他的要点。

有人也许会想批评此书单调乏味,但这所谓的单调是有意为之,因为无论对话看起来是多么相似,总会带出些新的要点。薄伽梵尊者一直强调解脱所需的独一本质的真理,即唯有独一自性,唯有自性,没有别的
知此则其余一切尽知。这无法重复得太频繁。


无疑,对这一事实的理性掌握会带人上道一旦开始在路上,理性知识必须要成为体验
要彻底了知一样东西,而不是泛泛认识,就必须成为那样东西,否则了知就不完整。
正如我指出的,我们一直都只是自性但我们把自己与无知限制相关联,与自我相关联,我们忘记了观者,把自己和所观相关联。然而我们对此能做些什么呢?习性是如此持久,妄心想象出了一生复一生,创造出了世纪复世纪。它让自己越来越深陷无明,而现在发现自己已不愿意,甚至说即使愿意,也几乎不能从自己创造的花花世界中脱身

你即是自性,他告诉我们,就只是自性,其余别的一切都不过是想象
所以在此时此地,就“是”自性。不需要逃入森林,或把自己关在屋子里。继续你最基本的行为,但让自己行为的做者的联系中解脱出来。你就是那个。

这些对话中,用适合各种口味和根器的语言给出一个接一个的例子。
阅读此书会自动带人向内来到源头。它本身就是充分的修持(sadhana)。
不要欺骗自己,你已经是那个了,再不需要获得别的了,只是虚假的关联脱落,认出限制只是幻象。

他对此的教授广为人知:参问自性。永远,自始至终寻找自我的源头,这个显而易见的演员。而达到目标时,他告诉我们,自我会自行掉落,什么都不会留下,除了全然妙乐的自性。但这里并不是详细阐述这个法门的地方;有兴趣的人可以在吉祥拉玛那道场轻松找到需要的书籍。

建议每一个人都去读这本书,试着使之成为自己的一部分,在此之外还能再说什么呢?不要轻易放过一个字,或忽略任何一段对话,视之为多余。这里全都是纯金。而再一次,我们看见永生的拉玛那马哈希尊者亲身现在我们面前,用他自己无可比拟的言语教导我们,为我们的利益和幸福。

在此书完稿付梓之前,发现第一部分并未按时间顺序排列,最终决定不推迟出版,不改变现有的安排,因为这对于内容绝不造成任何差别。对话所标示的日期仅供参考,及保障对话真实可靠。

1955年1月1日,吉祥拉玛那道场

1935年5月15日

对话一
一位云游僧请尊者解惑:如何才能了悟世上一切都是神?

尊者:如果你的所见成为智慧之见,你会发现世界就是神。如果不认得究竟之灵(梵),又如何明白其无所不在

梵文sannyasi。指弃绝世俗、云游四方而修行的印度教僧侣。亦指婆罗门一生四阶段,即梵行期、居家期、林栖期、遁世期之最后一期。


对话二
有人询问觉受的本质。

尊者:无论处于何种状态,觉受都是状态的一部分。在醒位(jagrat),粗大肉身感受到粗大的名色;在梦位(swapna),心念身感受到心念所造的多样名色;在沉睡位(sushupti),与色身的认同消失,亦无觉受;而在超越位,与梵认同让人与一切和谐。无有任何离于自性。

不二论吠檀多祖师乔奈波陀(Gaudapada)谓自我有四位:一觉我位、二梦我位、三深眠我位;而最上之我,不见,不取,无相,无愿,不可说,安静,吉祥,不二。(见《圣教论》,巫白慧译本)


对话三
被问及幸福的本质。

尊者:若人认为幸福源于外因及所拥有的财物,那可藉此推断此人的幸福会随财物的增减而相应变化。那么,当他不再拥有财物时,幸福也会消失。可大家的实际经验又是如何呢?与此观点相符吗?人在熟睡中不拥有任何财物,包括自己的身体。可他并非不幸福,而是相当幸福。每个人都渴望安睡。所以说幸福是内在的,非由外因。若要打开无杂染的幸福宝藏,必须证悟自性。


对话四
年轻的知识分子问马哈希:“您为什么说心在身体的右边,而生物学家们却发现在左边?”此人请教经典中的认证。

尊者:“确实如此。无可否认生理器官是位于左侧。但这里所说的心不是肉身之心,这个心只在右侧。这是我的体验,并不需要求得经典认证。不过你还是能在《马拉雅拉姆之阿育吠陀》和《悉塔奥义书》 中找到确证。”

尊者引用了后书中的咒文及前书里的唱颂。

Malayalam Ayurvedic:阿育吠陀为印度传统医学。马拉雅拉姆语为印度喀拉拉邦官方语言,此地保存着完整的梵文阿育吠陀。

Sita Upanishad:悉塔为史诗《罗摩衍那》中男主角罗摩的妻子。由于罗摩为毗湿奴化身,悉塔则被视作毗湿奴妻子吉祥天女的化身。


对话五
工程师弗莱德曼先生谈及加持。

尊者说:“盐做的人偶落进海里,防水外套是保护不了的。”这比喻让大家开怀鼓掌。

尊者补充:“身体就是那件防水外套。”


对话六
云游僧询问如何使心不散乱。

尊者:你见到对境时便忘失了自性。若能安住自性,就不会见到对境世界了。


对话七
有人问是否如《达克希那穆提赞歌》最后一颂中所说,八种神通(悉地)是与圣位(Iswaratva)共同成就的。

尊者说:先证悟圣位,再提其它问题吧。

Dakshinamurti:是湿婆一种显现,代表智慧及对一切知识的了解。常以一面四臂的瑜伽士或导师形象出现。名字可直译为“面向南方(Dakshina)的无形(amurti)”,故在印度的神庙里,他的造像常面南而立。

Dakshinamurthy Stotra:不二论祖师阿迪·商羯罗(Adi Shankara)所作。末颂为:真我之意,此颂已释。闻之思之,禅修歌者。得证圣位,大自证境。八大悉地,无隙成就。 (P.R.Ramachander英文译本)

或见马哈希对这此颂的翻译:于此颂诗中,全然自性已得诠释,听闻沉思,禅修歌诵,上主之威及全然自性所具的无上辉煌会降临,八种悉地同时皆得成就。

全文点击 达克希那穆提赞歌


对话八
“持诵偶尔获知的咒语能得到利益吗?”

尊者:“不能。此人必须堪能持诵且有此咒的传承。”

尊者用一个故事来说明:有一国王去宰相家,发现宰相正在家里静坐持咒(japa)。国王等结束后,问宰相所持何咒。宰相答是所有咒语中最神圣的迦耶特利咒。国王希望宰相能传授此咒,但宰相坦诚自己没有能力传法。国王就从别处学来,并在再次与宰相会面时念诵,想知道念得是否正确。宰相答说咒语是正确的,但却不适合国王来诵。

Gayatri mantra:为取自《俱梨吠陀》祷文经句咒语——「我等系念于彼,愿彼可敬、绽放光明之神引领我等开悟」。传统上婆罗门青年男子在成人仪式时会被传授此咒,之后每日诵持。

国王坚持要他解释。宰相就叫附近一个侍者过来,命令他去抓国王。侍者没有听从。宰相重复说了几次,侍者仍不服从。国王大怒,命令侍者去抓宰相,侍者立刻就照办了。宰相笑言这就是国王所要的解释了。

国王问到:“为什么会这样?”

宰相答:“同样的命令,同样的执行者,但施令者权威不同。我发命令时,没有任何效果。而您发令时,效果立现。咒语也是如此。”


对话九
弟子:为什么经典中说智者像小孩子?

尊者:小孩子和智者(Jnani)有一处相似。孩子只对正在发生的事情有兴趣,一旦事情结束就不会再去想。所以,事情显然不会给孩子留下任何印象,也就不会产生心念上的影响。智者同样如此。


对话十
弟子:访客询问如何根据尊者《显露的真相-附录》中第九首诗的教导来觉悟自性。难点在于如何控制识心。

尊者:通过调息可以做到。如果你不借助其它帮助,自行练习这个方法,识心也能得到控制。否则只有在更高力量现前时,识心才可自发得到控制。这便是亲近智者(sat-sanga)的殊胜之处。

Truth Revealed,又名《实相四十诗》(Ulladu Narpadu,Sad-vidya) 是马哈希应弟子之请,用诗的形式开示教法。按传统共做四十首道歌再加一首祈请文,如此集结而成。由于初始的四十一首里包括一些梵文译文,弟子请求一本完全来自尊者原创的作品。所以马哈希再写了四十一颂,这就是《显露的真相》。最初做的四十一首就叫做《显露的真相-附录》。

附录第九首:于心莲之中,纯净不变之觉性即自性。自我消除时,自性之觉给灵魂以解脱。

sat-sanga 一词原意为与存在(sat) 同在,也指求道者到导师身边,探寻实相。了悟实相的智者与实相不二,在他指引下静默、问道乃至行住坐卧,即是与存在同在。





86#
 楼主| 发表于 2019-10-8 00:00:2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jenny 于 2020-5-5 22:45 编辑

拉瑪那●馬哈希,書四: 對話真我_4

《与马哈希对话录》对话二十~二十三

对话二十
1935年1月30日

伊万温兹先生:“智者必须是孤独的吗?”

尊者:孤独在识心里。一个人可以身处尘网但心灵保持宁静;这就是居于孤独。另一个人可能在森林里,却依然无法控制自己的心。他就不能说是在孤独中了。孤独是识心的一种功能。与欲念相缠的人无论身居何处都无法孤独,无执著的人总在孤独中。

温:这样说的话,一个人可以在工作中,但却不受困于欲望而保持孤独。是这样吗?

尊者:是的。有执著的工作是枷锁,无执著的工作不会影响做者。此人即使正在工作,也是孤独的。

温:据说在西藏有很多圣人,可以保持独处但同时利益世界。这怎么可能呢?

尊者:是这样的。觉悟自性是给予全人类最伟大的帮助。因此,圣人们即使安居在森林里,也可说是利益世界。但是,不应该忘记,孤独不仅仅只是住在森林里。在城镇里,在世间红尘中,孤独都可以在。

温:圣人不一定要和凡人打交道才能帮助后者吗?

尊者:自性就是实相,世界或别的都不是。觉悟者不见世界和自己不同。

温:那么,圣人的觉悟提升了全人类,而人们却对此一无所察。是这样吗?

尊者:是的。这种帮助是觉察不到的,但仍然在。一位圣人帮助了全人类,却不为所知。

温:但如果圣人和凡人打交道,会不会更好呢?

尊者:没有什么别的人要去打交道。自性是,且是唯一的实相。

温:如果有一百位觉悟自性的人,岂不是对这个世界有更大的利益?

尊者:说“自性”时,你指的是无限的概念,但说“人”时,你指的是有限的含义。只存在唯一且无限的自性。

温:是的,是的,我明白了!黑天尊者曾在薄伽梵歌里说过,必须无执著地工作,这样工作才比无所事事好。这就是事业瑜伽吗?

尊者:说什么是为了随顺听者根器的。

温:在欧洲人不明白独处的人能有帮助。他们认为只有在世间工作的人才有用。什么时这种困惑才会消失?欧洲人的心灵是否会持续徘徊在泥沼中,还是会觉悟到真相?

尊者:不用担心欧洲或是美国。除了在你的心识里,它们还能在哪呢?觉悟你的自性,那么就觉悟一切了

如果你梦见一些人,醒来后回想梦境时,你会去确认梦里的人是否也同样醒来吗?

温:马哈希如何看摩耶?

尊者:什么是摩耶?它只是实相。

温:难道摩耶的意思不是幻觉吗?

尊者:摩耶是用来表示实相的显现。因而摩耶也只是实相。

温:有人说商羯罗阿阇梨尊者只是一位有知识的人,而不是觉者。是这样吗?

尊者:为什么关心商羯罗阿阇梨呢?觉悟你自己的自性。别人能照顾他们自己。

温:耶稣基督治疗人们的疾病。这仅仅是一种悉地吗?

尊者:耶稣当时是否觉察到他正在疗疾?他不可能对自己的力量有意识。下面有个相关的故事:有次耶稣治好了一个盲人,此后这人逐渐走了邪路。过了几年,耶稣再次遇见他,看到他的恶行,就问为什么要这样。这人回答在自己失明期间,犯不了任何罪。但耶稣治好他的盲眼,他却变得邪恶,所以耶稣要对他的恶行负责。

温:难道耶稣不是拥有悉地,完美的吗?

尊者:他不可能觉察到自己的力量(悉地)。

温:难道获得这些力量,比如他心通等,不好吗?

尊者:他心通或者千里耳让人可以看得或者听得更远。看和听都是一样的。从近处听还是从远处听同样都是听
基本因素还是听者这个主体。没有听者或见者,就不会有听或见了。而听和见都是识心的功能。因此悉地也都是在识心里。
对自性而言,这些都不是本然的。而非本然的、是需要获得的,便不能够恒常,也就不值得为之努力


这些神通都表示扩展了的力量。凡人力量有限,觉得自己可悲;他想要扩展力量,以为这样就能快乐。
但想象一下是否真会如此:如果因为有限的觉知,人是可悲的,那么当觉知扩展了,不幸必然随之增长。
神通不会带给任何人幸福,只能让他越来越可悲。

此外,这些力量用途何在?修神通者(悉达)渴望展现其神通,以得到他人的赞赏。他在寻求赞赏。如果事不如愿,他就不快乐了。所以必须要有别人去赞美他。或许他会遇见另一个更有力量的人。这会让他嫉妒,又滋长了不快乐的感觉。高段的悉达也许会遇见更高段的悉达,如此这般直到有一位能在瞬间炸毁一切。这就是最高的悉达,这就是神,就是自性。

什么是真正的力量?是能增长财富的还是带来平静的呢?能带来平静的才是最高的成就(悉地)。

温:但一般在欧洲和美国的人不会欣赏这种态度,而会渴望神力展现、教授说法等等。

尊者:教授开示能让人在几个小时内得到乐趣,但可能丝毫不对他们有所增益。而静默是恒常的,且有益全人类。

温:但是静默不能被理解。

尊者:这不要紧。通过静默,雄辩自显。默然胜于口头演说。默然是不停息的雄辩。达克希那穆提就是个例子,他用静默教授他的仙人弟子

温:那些是他的当机弟子,这就没问题了。但现在不一样,现在要先去找到弟子然后帮助他们。

尊者:这是无知的一种表现。创造你的力量也创造了世界。如果它能照顾你,那么同样会照顾这个世界。

温:薄伽梵怎么看待耶稣基督提到的“迷失的灵魂”?

尊者:想一下,什么迷失了?有什么可以失去吗?只有那本然的才重要。那必然是永恒的,且不可被体验。能出生的就必然死亡;能被获得的就必然失去。你出生了吗?你一直存在着。自性从不可能失去。

温:佛陀建议行持八正道,这样就不会迷失了。

尊者:是的,印度教中也称此为胜王瑜伽。

温:修道人是否要学习瑜伽呢?

尊者:瑜伽有助于控制识心。

温:但这不是会带来据说是危险的神通力吗?

尊者:你刚才问的是“修道人”,并没问追求神通的人是否需要瑜伽。



对话二十一
1935年1月31日

马德拉斯省*立法会委员埃拉帕彻提亚先生是位有影响力的印度教徒。他问:“为什么说源自听闻的了知不牢靠,而源自观修的了知才牢靠呢?”

*Madras Presidency 英属印度时期行政区域,包括今天印度南部的泰米尔南都,马拉巴尔等地区。马哈希出生地提鲁楚利城以及道场所在的焰慧山都在此省的泰米尔南都地区。

尊者:还有说耳闻的了知*不牢靠,源于自己亲证的了知**才牢靠。又有说听闻有助于在智识上理解真理,禅修令理解更为清晰,而最终观修则带来觉悟真理。

*梵文paroksha:吠檀多派中用以指对某个主张在智性上的许可,用aparoksha(直接智慧)指对此主张的实证。当一个人在理论上可认知梵的存在,就能说获得了间接认知;而当觉悟自己就是梵,则可说是获得直接认知。间接认知并不能让人脱离轮回,但直接智慧则能。 (jenny : 理論的知道 與真知道~不同)

**梵语aparoksha:指直接智慧。

此外还说所有这样的了知都不牢靠,只有当了知已如观掌中果般明确直接方才牢靠。

确实有人仅凭听闻就足够了。因为有能力的人或许在前世就已修行有成,所以一旦听闻真理,就能了悟且安住平静。而未达如此成就的人,必须经历前述种种阶段,方能入于三摩地。



对话二十二
碧哥特夫人从马德拉斯返回,再次来访。她问了些饮食的问题。

碧:修行者*应该吃什么食物?

尊者:限量的悦性食物**。

碧:什么是悦性食物?

尊者:面包、水果、蔬菜、牛奶等等。

碧:在北印度有些人吃鱼,这样对吗?

马哈希没有回答这个问题。

*梵语sadhak:采取某种方法达到究竟目标的人。泛指一切宗教或非宗教修行者。

**梵语satvic:纯洁的。悦性食物又名瑜伽饮食,是基于阿育吠陀或瑜伽的教授的饮食。被认为能带来心灵的洁净与平和,也对身体有益。


碧:我们欧洲人习惯于某种饮食,改变饮食会影响健康,弱化心灵。难道不需要保持身体健康吗?

尊者:需要的。身体越虚弱,识心就增长得越炽盛。

碧:如果缺乏某些日常饮食,我们的健康会受损,而心会失去力量。

尊者:你说的心的力量是什么意思?

碧:消除世俗执著的能力。

尊者:食物的质量影响识心,识心以所消耗的食物为能源。

碧:确实如此!所以欧洲人怎么能只吃悦性食物呢?

尊者:(指向温兹先生)你也吃我们的食物,是否有所不适?

温兹先生:不会,我已经习惯了。

碧夫人:那么对还没习惯的人呢?

尊者:习惯只是对环境的调适。这只和识心有关。事实上,是识心被训练成认为某些食物好吃且有益。就食物成分来说,素食或不素食同样好。但识心会渴望那些已习惯的、觉得美味的食物。

碧:对于证悟的人,是否还有类似的限制呢?

尊者:没有。他是稳定的,不被所吃的食物影响。

碧:可是做肉食不是要杀生吗?

尊者:不杀*为瑜伽士的首要戒律。

*梵文Ahimsa:对一切有生命的不加以伤害,包括不杀和不伤。

碧:但植物也有生命。

尊者:那么你坐着的石板也有!

碧:我们能逐渐适应素食吗?

尊者:是的,就这样做。



对话二十三
1935年2月2日

温兹先生继续提问:是否可以有多位灵性导师?

尊者:谁是导师?导师其实就是自性。随着心灵的发展阶段,自性显现为外在的导师。著名的古圣人阿瓦杜塔*说他有超过二十四位导师。能从谁那里学习,谁就是导师。有时候上师(Guru) 可能是无生命的, 比如阿瓦杜塔所经历的那样。神、上师和自性无别。

*Avadhuta:指达塔忒里(Dattatrey),印度教神话中三面六臂的神祇,一说生主仙人阿帝利的儿子,为三大主神湿婆、毗湿奴和大梵天的合体化身一部分。参见《马哈希说的故事》一书中《二十四位上师》这则故事。有一国王问苦修的达塔忒里快乐的秘诀以及他跟随哪位上师,达塔忒里回答“我有二十四位上师。身体、大地、飞鸟、一些乐器、一些人,这一切都曾教导我”。

求道者认为神无所不在,把神认作是自己的上师。随后,神带领他与一位人间的上师相遇,此人就把这位上师认作是一切的一切。最终,上师的加持让此人感到他的自性即是实相别无其它。从而他发现自性即是导师

温:薄伽梵尊者是否为弟子们灌顶?

马哈希沉默。

于是一个弟子大胆回答说:“马哈希不见有任何人在其自性之外。因此对他而言,没有弟子。他的加持无所不在,他在沉默中向任何应机的人传达此加持。”

温:书本知识对觉悟自性有何帮助?

尊者:仅仅是让人去关注灵性。

温:那么理智又能帮到哪一步呢?

尊者:只是让人把理智沉入自我,把自我沉入自性。






87#
 楼主| 发表于 2019-10-8 00:11:3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jenny 于 2020-5-5 22:45 编辑

拉瑪那●馬哈希,書四: 對話真我_5

《与马哈希对话录》对话二十四~二十七~(台灣繁体出版書名收錄在《对话真我》蔡神鑫译)

对话二十四
1935年2月4日

碧歌特夫人问:您为何喝牛奶,但是不吃鸡蛋呢?

尊者:饲养的牛产出的奶,多于小牛需要的量,而且奶牛也乐于放掉这些奶。

碧:母鸡也不能忍着不生蛋啊。

尊者:但鸡蛋里有潜在的生命。

碧:念头会突然停止,彼时“我-我”突然升起然后持续。它只在感觉中而不在理智中。是这样吗?

尊者:确实是的。念头必须停止,理智消失,“我-我”才能升起并被感觉到。感觉,而不是理智,才是主要因素。

碧:而且它不是在头里,是在胸部右侧。

尊者:应该如此。因为心在那里。

碧:我向外看时,它就消失了。应该怎么做呢?

尊者:必须紧紧持住。

碧:如果人在动中也始终记住这点,那此人的行为就一直都正确吗?

尊者:应该是的。但是,这样的人不会在乎行为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此人的行为是神的行为,因此一定是正确的。

碧:那为什么还要对饮食有种种限制呢?

尊者:你现在的体验来自所处环境的影响。若脱离这个环境,你还能有这样的体验吗?
这体验是动荡间歇的,在它成为恒常之前,还是需要练习。饮食限制有助于重复此种体验。若已安住于真实,种种限制会自然脱落。
此外,食物会影响识心,所以必须要保持食物的纯洁。

后来碧夫人告诉一名弟子:“我更强烈地感到他带来的震动,我也比以前能更容易地触到‘我’之中心。”



对话二十五
早些时候《自性-觉悟》*[《Self-Realization》为第一本有关马哈希生平的书,用英文写作,于1930年出版。作者B.V Narasimha Swami为马哈希的弟子。《自性-觉悟》副标题为《马哈希的生平与教法》。]一书的作者纳拉辛哈斯瓦米问到:“我是谁?如何找到?”

尊者:这个问题要问你自己。身鞘*[annamaya kosa 五鞘之一。五鞘又名五覆,由粗糙的物质要素(anna)、生命力(能量、气prana)、意(manas)、识(vijnana)和乐(anada)构成。这五鞘因而得名为:身鞘、气鞘、意鞘、识鞘和乐鞘。这五鞘重叠覆盖在真我(atman)之上,就如剑鞘一样。]与其功能不是“我”。

更往深问,意鞘*[manomaya kosa]及其功能不是“我”。

接下一步就是问:“这些念头从哪里升起?” 念头自发出现,或者是肤浅的,或者在思维分析,都在心智中运作。那么,是谁在觉察它们呢?存在念头、念头清晰的内容和念头的运作,这些对个体而言都变得显而易见。

这样分析得出的结论就是:作为觉知念头存在及相关后续的觉知者,人的个体感才运作得起来。这种个体感就是自我,或人们所说的“我”。识鞘*[Vijnanamaya kosa:识鞘、识所成身。智性所积聚。] 只是“我”的外鞘,并不是“我”本身。

那么进一步参问:“谁是这个‘我’?这个‘我’从哪里来?”在睡眠中“我”没有觉知。随着它升起,睡眠也同时转为梦境或清醒状态。先不去管梦境。在现在清醒的状态时,我是谁?如果“我”源于睡眠,那么“我”在睡眠时应该被无知覆盖。这样一个无知的“我”,不可能是经文所指的,也不可能是智者许可的。“我”超越“睡眠”;“我”必须在此时此地,无论睡眠还是梦中都在,却不带有这些状态的特性。因此,“我”必须不被任何状态限定,是这三种状态的基底(超越乐鞘*[anandamayakosa:乐鞘、梵之赐福所成身。])。

简单来说,“我”超越五鞘。然后,去掉了所有非自性的,还留下的就是自性,也就是“存在-觉性-大乐”。

弟子:要怎么了知、怎样觉悟这个自性?

尊者:超越当前的相对层面。某种抽离的存在似乎觉察到有别于自己的事物。也就是说,主体觉察到对境。观者(在梵文中)是dṛik, 所观是dṛśaye。

这两者背后必然隐含着一个整体,作为“自我”升起。这个自我具备能觉(cit)的性质;而无觉的对境(acit)只是能觉的对立面。
因此,隐含着的那个本质是和主体同性质的,而不是与对境同类。
寻找观者,直到所观消失,观者会越来越精微,直到只有绝对的观者独存
这个过程就叫做所观消融(即对境世界消失dṛśayavilaya)。


弟子:为什么要消除所观的对境呢?难道让对境保持现状,就不能证悟真谛了吗?

尊者:不能。消除所观表示消除对主体和对境的区分认知。对境不是真实的。一切所观(包括自我)都是对境
消除非真实的,实相留存。在绳子被误认为是蛇时,只要去除“绳子是蛇”的错误认知,真相就显露出来了。没有这种消除,真相不会出现。


弟子:什么时候能做到所观消融?要怎样做?

尊者:当名为识心的相对主体消除时,所观消融就完成了。识心是主体和对境的创造者,也是造成二元观念的原因。因此,它造成了“自身是有限的”这个错误见地,以及这个而不幸。

弟子:这个识心是什么?

尊者:识心是生命显现的一种形式。一块木头或一个精巧的机器都不会被称作识心。生命力展现为生命活动,同时也展现为觉知现象——也就是识心。

弟子:对境和识心之间是什么关系?识心是否和不同于自己的东西接触,比如说世界?

尊者:世界在清醒和梦境中被“感觉到”,或者说世界是觉受及念头的对境,都是识心的活动。如果在清醒和梦境时没有这些活动,就不会有“觉察”,也不会推断有“世界”。熟睡时没有这些活动,“对境和世界”也不存在于我们的睡眠中。自我从熟睡中兴起,创造出“世界的真实情景”,而这种“真实”也会在熟睡中消失,或被恢复了本性的灵魂吞没。世界的兴起和消失就像是蜘蛛吐出轻薄的丝然后又收回。这里说的蜘蛛隐含在所有三个状态——清醒、梦境及熟睡中。这只蜘蛛在人称为真我,在(被认为源于太阳而生的)世界则称为梵(究竟之灵)。在人之内的和在太阳中的是一样的。*[见泰迪利耶奥义书 II.8及III.10.4 (梵:Sayas chayam purushe |yas chas avaditye| sa ekah):(在)这低处、人之中的,和(在)高处、日之中的,是同样的。]

当自性或究竟之灵不显现也不活动时,就没有相对的各种二元,也就是没有主体也没有对境,没有观者也没有所观。如果继续参问识心本身展现的究竟原因,就发现识心只是真谛(又名真我或梵)的展现。识心被称为精微身(sukshmasaria),“灵魂(jiva)”表示个体灵魂。灵魂是增强个体感的要素;所说的个人认同就是灵魂。念头或是识心可说是灵魂的一个层面,或者说是灵魂展现自身的一种方式——比这种展现更早的阶段或层面就是植物性生命*[植物性生命指血脉流动,消化吸收这些器官功能。类似植物人的那些肉体机能。]。识心总被看成是与某种非识心的或者说与物质有关,或者说以这些为基础而活动,从来都不是自主独立的。因此识心和物质总是共存的。



对话二十六

弟子:我们怎样才能明白识心的本质,其究竟原因是什么,或者说识心是什么的展现?

尊者:把念头按照价值来排序,其中最重要的念头是“我”念,这个认同个体的想法或念头是其它所有念头的根源,因为任何想法或念头只能是作为某个“谁”的念头才升起,且不视为能离于自我而独立存在。自我也就因此呈现出念头的活动。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只是对于第一人称才出现的,因此也只有在第一人称出现后才能升起。三者看起来同时升起、沉落。那么就来追溯“我”或个人认同的究竟原因。

“我”之想法是对一个具形的自我而有,也必须同某一肉身或器官相关。它是否在身体里有个位置?或是和某个特别的点有特别联系?就像是说话或恋爱的中心在头脑中那样,“我”在头脑里、血液里或是内脏里有个中心?念头生命被视作是在头脑和脊髓中进行,血液循环带来充分混合的空气和养分,继而转化成了神经物质,供养头脑和脊髓。因此,植物性生命——包括循环、呼吸、养分等等——或生命力被说成是(或存在于)器官的核心或精华。因此识心或许也被视作是生命力的展现,而生命力也被认为居于心中。

弟子:那么现在要消除识心,发展直觉以代之。是否可以说,这是两个分开的阶段,但可能有一个既非识心亦非直觉的中性地带?还是说,要让识心活动消失就必然需要觉悟自性?

尊者:对实修者(abhyasi)而言,存在两个分开的阶段。有一个中性地带包括睡眠、昏迷、晕厥、疯癫等等,其中既不存在识心运作,亦非自性的觉性朗照。

弟子:先来看第一阶段,如何消除识心或者说如何超越相对的觉知?

尊者:识心本质上就是不停息的。先让它从这种不停息中解脱出来,使之平和,离于散乱,训练它向内看,形成一种习惯。可以通过忽略外部世界,以及移除障碍识心平和的事物来完成这点。

弟子:如何令识心脱离这种不停息的状态?

尊者:外部接触——即与自身之外的客体接触——令识心无法停息。要做的第一步就是对非自性的失去兴趣,即离欲心。* [梵文vairagya:为追求解脱,不再对世俗感兴趣,甚而彻底放弃物质世界喜乐的修行。“最上之离欲者,脱离一切可见及随闻之对象,而神我独存。离欲之要,为于一切对象事物真见其实相。”(汤用彤《印度哲学史略》)] 然后就会形成向内看和专注的习惯。其特征是对外在感知、内部机能等的控制 (撒玛,达玛等等 *[商羯罗在《梵经注》中所列吠檀多弟子的六种条件,即六成就(Shatkasampatti):1.撒玛(sama) 制念 2.达玛(dama) 制感 3.乌帕拉蒂(uparati)息感 4.提提克沙(titiksha) 不被情感波动,离欲 5.奢拉都(shraddhu) 信仰 6. 三摩达那(Samadhana)止观。]),最终归入三摩地。



对话二十七
弟子:这些[指上一章对话中“识心消除”的内容,马哈希的回答是“形成向内看和专注的习惯,最终进入三摩地”]都要如何来练习?

尊者:对外部现象倏忽而逝的本质进行考察而离欲。因此,参问(vichara)是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能自动持续参问时,便不会在乎财富、名声、舒适、欢愉等了。而“我”念也在参问中越来越清晰。“我”的源头是最终的目标——心。

如果求道者的根器并不适合参问法(vicharamarga),就须向某个理想对境生起虔信心,可以是神、上师、普遍意义上的人性、道德法则,甚至可以是关于美的想法
当某个对境占据了求道者的心,其余的执著就变弱了,即离欲心增长了。与此同时,对那个理想对境的执著也在同步增长,最终稳固不动。
因此无论是否有各种净观或直接的助缘伴随,心一境性*[Ekagrata 心一境性。字面意义为一(eka)专(agga)之境(ta)。按《成唯识论了义灯卷》,为七种定的一种:“…谓摄心一境,策励正勤而修习,即将心集中于一对象之意,为定之自性(jenny :如:參問或念佛 , 即将心集中于一对象)
”又按《阿毗达摩概要精解》,为七种遍一切心心所(触、受、想、思、一境性、名法命根、作意)之一,指心与目标结合为一境,虽然在禅那时作为禅支时变得显著,但阿毗达摩论师认为即使是最基本的心,也有令心专一的能力,执行把心专注于目标的作用。一境性的特相是不散乱;作用是统一相应法;现起是平静;近因是乐。] 也不为所察地同时增长。


当求道者既无法参问也无法生起虔信心时,或者可以尝试一种天然的镇静剂:瑜伽调息*[Pranayama:直译为气(prana)的扩张(yama)。]。这又名瑜伽法(Yogamarga)。
生命垂危时,所有的关注都只围绕一个点:救命。若屏住呼吸,识心就不堪(也不会)跳向它的宠物——外境。那么只要还屏着呼吸,识心就得到了休息。所有的注意力都只在呼吸或调节呼吸上,其余的兴致都消失了。
此外,激情总是伴随着不规则的呼吸,平静与幸福则伴随着缓慢而规则的呼吸
突然迸发的喜悦和突然迸发的苦楚实际上一样痛苦,都伴随着紊乱的呼吸。真正的平和才是幸福。欢愉不能带来幸福。如同刀锋因磨砺而锐利,识心也因练习而进步,变得更精细。然后识心就能更好地处理内在或外在的种种问题了。


若求道者根器暂不适合前两种方法,而条件不允许采用第三种方法(比如由于年纪的原因),他就得尝试事业道(karmamarga)(做善事,比如社会服务)。他的高贵天性会变得愈发明显,也会越来越趋向非俗世的欢愉。他的小我变得没那么坚固,有机会可以扩展其优良的面向。这个人也变得能适合修行前述三种方法之一了。并且就用这个方法,他的直觉也会得到发展。

弟子:用一串相续念头或一系列问题是否可以引发自我催眠?难道不是应该简化到一个点,来分析不可解析的、基本的、被含糊感知且不可捉摸的“我”么?

尊者:是的。实际上就像是凝视虚空,或凝视耀眼的水晶或光。

弟子:识心能否专注在那个点上?要怎样做?

尊者:若识心是散乱的,就立刻发问:“这些散乱的念头是对谁升起的?”这能令你立刻回归到“我”这个点。

弟子:识心能在心里停驻或被留住多久?

尊者:通过练习,这个停留期会延长。

弟子:这个停留期结束时会发生什么?

尊者:识心回到现下的庸常状态。觉察到的繁杂现象代替了心中的完整统一。这称为向外的识心。而向心的识心则被称为休憩之识心。

弟子:这个过程是理智上的,还是说主要表现为感觉的呢?

尊者:后者。

弟子:当识心在心中时,为何所有的念头都会停止下来?

尊者:因为愿力,加上对上师所开示的真理具有强大信心能带来这个效果。

弟子:这个方法有什么好处?

尊者:一.  战胜了意愿——专注力得以发展;二.  战胜了欲望——离欲心得以发展;三.  功德的行持增强了——视一切平等(samatva);

弟子:为什么要通过思维一个不可思维的点来进行自我催眠呢?为什么不通过其他方法,如凝视光线,屏住呼吸,倾听音乐,倾听内在声音,持诵唵音*[梵文Pranava:专指“唵”音。唵音代表具形的梵。文中所指是一种将识心专注在“唵”音上的传统禅修方法,故名唵音瑜伽。]或别的咒子?

尊者:凝视光线会令识心呆滞,造成暂时的僵硬,却不能保证恒常的利益。
而控制呼吸也只是暂时麻木了意愿。
倾听声音的效果类似——除非咒语是神圣的,能确保更高层次的力量来帮助净化、提升念头。






88#
 楼主| 发表于 2019-10-8 12:22:0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jenny 于 2020-5-5 23:26 编辑

###拉瑪那●馬哈希,書五: 《走向静默,如你本来》_1

書 :《走向静默,如你本来》创世理论与世界的「真实」~拉玛纳 ●马哈希

第十七章  创世理论与世界的「真实」

拉马纳对于灵性的理论层面不感兴趣。他所关心的是带人进入真我,为了要达到这个目的,他一向坚持实修比穷理来得更重要。
他会打消理论性的问题,不是沉默以对,就是要对方去找那个在问问题的「我_」的源头何在偶尔他也会让步,就哲学的种种理论层次给予详细的说明,但是如果提问者追问个不停,或谈话太偏向于谈玄说理,他就会改变话题,把提问者的注意力带到更实际的事情上。

这些哲学的对话大多是关于物理世界的本质和起源的问题,拉马纳对于这些问题的观点与一般常识的看法完全不同是出了名的。他回答问题时,一向会依提问者所能理解的程度去适当地调整解答。即使如此,几乎他所有的观点都和常人所执着的物理现实概念大相径庭。

拉马纳在说到物理世界的本质时,会采用三种不同的观点。
虽然他在不同的场合对三种观点都表示赞同,可是从他一般对这个题目的谈论中可清楚地看出,在下面所列出的三者中,他仅认为前两种是真实的或有用的

一、无生论(梵ajata vada):

这是种古印度的学说,主张世界从未生起,这是对物理世界一切因果现象全面的否定拉马纳支持这个观点
他说智者体验到一切均是无生无灭,因为所存在的唯有真我,真我是唯一不变的「真实」时间、空间和因果等等,在一般创世理论里都是无可或缺的构成要件。
可是对无生论而言,必然的结论是这些仅存在于无智者的心智中,体验到真我后,就会明白它们是不存在的

这个理论并非否定世界的「真实」而是否认它是由一种创造的过程而存在。
拉马纳自己体验到,智者知道世界是真实的,但并非由一堆交互作用的物质和能量组合而来,而是在真我之内无因显现出来的。
他进一步地说,既然这个所显现的,其真实本性或底蕴是和那无始真我相同,它必然和真我是同一「真实」。这就是说,智者并不是因为世界显现所以认为它是真实的,而是因为这所「显现的」,在本质上和真我是不可分的

换言之,无智者完全不知道世界的一元本质和其源头由于他的心智不断地错误解读从感官得来的印象心智就造出了一个虚幻不实的世界是由分离而交互作用中的个体组合而成
拉马纳指出,这种世界观不比梦境更来得真实因为它是把心智所造出来的幻相强加于真我的「真实」之上。他总结智者和无智者观点不同之处,他说,如果视世界是由一群分离的个体组合而来,就是非真实的;若直接体验到是真我内所显现的,就是真实的。

二、俱生论(梵drishti-srishti vada):

如果提问者认为「无生」(梵ajata)的观念太难以理解,他会教他们,世界之所以会存在,那是因为和「我念」同时生起,若是没有「我念」,世界也就不存在。
这一理论即称为「倶生」(梵drishti-srishti)同时生出它是指无智者所认知到的世界其实是心智的产物,因为是心智在觉知它,所以若无心智,它也就不存在。
这个理论的真实性,仅限于界定是心智为它自己造出一个虚幻的世界。
然而,从真我的观点而言,一个虚幻的「我」造出—个虚幻的世界,根本不能算是真正的生起所以,并不能推翻无生论的主张
虽然拉马纳有时会说倶生论对世界如何生起的解释并不究竟,可是他还是会鼓励追随者接受它,当它是个有用的假说。
他所持的道理是,如果真能够贯彻这个观点——世界是心智所造出来的幻相,它就会变得没有吸引力,那么,要保持「我念」的觉知就会变得比较落易。

三、渐生论(梵srishti-drishtiv ada):

这是属于常识的观点,认为世界是客观的「真实」,受制于因果[1]法则,所以,可回溯到有个单一生起的行为。这囊括了几乎所有西方的观念,从「大爆炸」(bigbang)理论《圣经》中的创世纪 之说
拉马纳只有在碰到提问者不愿意接受无生论或倶生论,才会引用到这种性质的理论。虽然如此,通常他会指出对这种理论不必太当真,因为它们之所以能够流传只不过是为了满足心智的好奇心


就字义而论,梵语「drishti-srishti」(见-生)的意义是指世界只有在被知觉到(见到)才存在「sridhti-drishti」(生—见),的意义是指世界在被任何人觉知之前已经存在
虽然前者听来似乎比较不合常理,拉马纳却坚持认真的灵修者要接受它,原因是它比较近乎真理还有一部分原因是,采取这个心态对于认真求悟真我的人最有益处

——————————————————————————————————

「1」此处所说的「因果」是指物理的因果效应(causality),是种线性的A-B-C连锁反应,而不是指业力因果。

【第1问】世界是如何创造出来的?有的说法是运势所定,有的说是神在嬉戏的杰作,真相究竟如何?

答:经典中有许多种说法,但是真的有「创世」这回事吗?
只有先假定世界是被创造出来的,我们才需要去解释它是如何发生的。
我们可能无法懂得所有这些理论,可是我们确实知道自己存在。为什么不先去认识这个「我」,然后再看是否有「创世」。⑵。

【第2问】在商羯罗大师的吠檀多哲学,为了初学者的缘故是承认创世原理的,可是为已入门者却说世界是非创造的、无生的。您对这事的看法如何?

答:乔荼波陀(梵Gaudapada)⑶在他所著释论(梵karika)中的第二篇,提到这首偈颂(梵sloka)⑷:「无灭亦无生,无缚者亦无修者,无解脱亦无解脱者。此为绝对真理。」安住于真我中之人,由于认识了「真实」,就能明白这个道理。(5)

【第3问】难道我们所见的这个世界的起因不是真我吗?

答:是真我它自己显现成这个有无数「名」和「相」的世界。可是,真我并非世界之所以会有成、住、坏的直接原因(梵nimitta karana)。不要问:「真我为何不知是它自己显现成世界,为何它会起迷惑?」你应该问:「是谁在迷惑?」就会发现真我从来不曾有迷惑。(6)

——————————————————————————————————

(2)D.Mudaliar,Day by Day with Bhagavan ,P.132。

(3)乔荼波陀(梵Gauda-pada)是商羯罗大师上师的上师,是倡导无生论的先行者,为《蛙氏奥义书》(梵Mandukyopanishad)写下一部权威释论(梵karika)。

(4)偈颂(梵sloka):出现自梵文经典中的颂句。

(5)S.Madhavattirtha,Conversation with the Maharshi,The Mountain Path,1980,vol.17,p.211。

(6)Muruganar,Guru Vachaka Kovai,W.85-6.

【第4问】您似乎是在倡导不二论吠檀多中的无生论。

答:我不只是教导无生论,我赞同一切学派。
为了要适应听闻者的能力,同一个真理必须以不同的方式来表达
无生论说:「除了唯一的『真实』没有别的
无生死,无收放,无灵修者,无束缚,无解脱。
所存在者,唯有『一』。」

有的人无法信受这个道理,会问:「我们怎么能无视于自己周遭这实在的世界?」于是就以梦中经验的例子为他们说道:「一切你所见到的,都要个能见者。离开了这能见者,就没有所见存在。」
这即称为「倶生论」主张是心智造出一切,然后才见到心智自己所造出来的

但有人连这点都不接受,就继续争论:梦中经验是短暂的,而世界总是存在的。我梦中的经验只限于我才能觉知,可是世界却不只有我能觉知、能见到,其他所有的人也都能觉知、能见到。我们怎么能称这个世界是不存在的?
若是有人要如此争论,就可以给予他们「渐生论J,例如:「神先创造出如此如此事物,从这如此如此元素,然后才生出别的某某事物等等。」只有此种说法才可以让这一类人信服,
否则他们心中一定会追问下去
:「这所有的地理、地图、科学、星球,以及它们所运行的法则、所有的知识学问,难道都不是真的吗?」对此类人而言,最好是:「这是真的,神创造出这一切,所以你能见到。」

【第5问】但是这些理论怎么可能同时是真的呢?应该只有一个理论能成立。

答:所有道些理论只是为了适应学习者的能力。绝对的只有「一」。(7)

吠檀多哲学说宇宙是剎那间能见者同一时间展现并未经历精密的创造过程,这称为「剎那生」(梵yugapar-srishti)。
它和梦境中所生起的情况非常类似,在梦中,能经验者和所经验到的对象同时冒现。在教导这个道理时,有些人无法信服,因为他们深信只有客观知识为真实。他们试图找出如何才会有剎那生起,他们主张,只要有后果,就一定有前因。总而言之,他们要的是对自己所见到周遭世界是如何而有的一个解释。所以,就有经典为了满足他们的好奇心,而提出「创世」的理论。这创世的方式被称为「渐生论」。
可是「剎那生」的道理就应该可以满足真正的灵修者。

——————————————————————————————————

(7)同注(2),p.149。

(8)M.Venkataramiah (comp.),Talk with Sri Ramana Maharshi,pp.612-13.

【第6问】创世理论的目的何在?

答:正是为了引起这个问题,去参究这问题的答案,而终于安住于那至高的源头 (更应该说是一切元始)的真我中。这参究自然会化为寻求真我,一直寻求下去,直到所有「非真我」都被过滤掉,直到证悟了清净、光明的真我。(9)

种种关于「创世」的理论都是向外延伸的,它们无有边际,因为时间和空间都是无穷无尽的不过,它们都是在心智之中。所以,当你明白「心智」是什么就能超越时空证悟真我。

以科学、逻辑的方式来解释「创世」是为了让自己满意。但是它有终吗?这种解释称为「渐生」;而「倶生」剎那生起,没有能见者就没有所见的对象。找到了能见者,一切都在他之内生起。为何要向外搜寻,不停地为那无止尽的现象找说法呢?(10)

(jenny: 同 [奇蹟課程] 說的 : 剎那生  )

【第7问】《吠陀》中的宇宙论有许多矛盾之处,有某处说创世之初,首先创造出来的是「空」,而另一处说是「气」,另一处说是别的,也有说是「水」,诸如此类。这些说法该如何调和?这不会有损《吠陀》的可信度吗?

答:不同的见道者在不同时间会见到真理不同的面向,每人所着重的观点不同你为何要担心他们矛盾的说法?《吠陀》的主要目的是教导我们不灭真我的本质为何,为我们指出我们就是那个。

【第8问】我对那个部分已经满意了。

答:那就视其他部分为辅助论点(梵artha vada),视之为种释论,是为了无知而又要追问万事万物之起源者所做。(11)

【第9问】我是被创造出来的一个部分,所以就不是自主的。我要先变成自主才能解开「创世」的谜题。可是我请教尊者,能否为我解答?

答:是的,我说过:「要自主,自己解决这个谜题。这是你要自己负责的。」
回过头来还是要问你:当你在问这个问题时你在哪里?你是在世界里,或世界在你里面?」
你一定会承认,在睡眠时你无法察觉世界的存在可是又不能否认自己的存在。及至你醒来,世界就出现了。所以,它在哪里?
很明显地,世界就是你的念头,念头是你投射出来的。先生出一个「我」,然后才有世界
世界是「我」所造出来的,而「我」又是由真我所生起。只要解决了「我」如何生起,便解决了「创世」的谜题。所以我说,先去寻找你的真我。

再说,世界会不会来问你:「为什么有『我』?『我』是怎么来的?」是你在问问题。
提问者一定要先搞清楚世界和他本有的关系一定要先承认世界是他自己想像出来的谁在想象?他要找到那个「我」,然后找到真我。
此外,所有科学神学的解释自身都不一致
这些理论上的歧异,就很清楚地表明追求这些解释是无用的这些解释纯粹是在心理的或智性的范畴中打转无法超越出去。
可是,仅从个人的观点来看,它们又全部都是真实的,在证悟的境地是没有「创世」可言的
当你见到世界,你就见不到自己;当你见到真我,就看不见有世界
所以,去寻求见到真我证悟它就会明白并无「创世」这回事。(12)

【第10问】商羯罗大师有句名言:「梵为真实,世界为幻。」可是有人说:「世界为真实。」哪个才是真的?

答:两个说法都对。它们表达的是不同阶段的悟境,是从不同的观点而说。
求道者要先从定义下手,所谓「真实」就必须是永远存在的于是他就可以放弃世界,因为世界是恒在变动中的,就是非真实的
灵修者最终通达真我,在那个境地中一切都归「一」。
然后,先前斥为非真实的,此时发现也属于那个「一」。世界既然是融入于「真实」,它也就是真实的。真我的证悟就是本来如此,除了本来如是什么都不存在。(13)

( jenny:[求道者要先从定义下手,所谓「真实」就必须是永远存在的] &  [ 除了本来如是什么都不存在 ]  ,  [奇蹟課程] 也有類似說法, 有關於永恆)


——————————————————————————————————

(9)同(8),P.341。

(10)同(8),p.354。

(11)同(8),pp.36-7。

(12)同(8),p.432。

(13)同(8),p.41。

【第11问】尊者常说「幻即是真实」,这话怎么说?

答:商羯罗大师对于「幻」的观点因受到误解,而遭来很多批评,他是说:

(一)「梵」是真实的;

(二)宇宙是非真实的;

(三)宇宙即是「梵」。

他并不是讲到第二点就打住,因为第三点是解释前面两点。它所表达的是,若是视宇宙即是真我,则宇宙是真实的,而若视宇宙和真我是分离的,则宇宙就是非真实的。所以说,「幻」和真实是一如的。(14)

【第12问】所以,世界并不真的是「幻」?

答:自灵修者的观点而言,你得说世界是「幻」的,别无他法。
「梵」是真实的、永恒的、普在的,
可是常人却忘记了自己即是「梵」
他自欺地以为自己即是身体
以为自己是处于一个充满无常之体所构成的世界里
于是在这个幻境中孜孜不倦
所以你非得提点他世界是虚幻不实的
为什么会如此?因为他的视野中已忘却自己的真我只存在外在的物质世界。
除非你灌输他「所有的外在物质世界都是非真实」的观念,他是不会向内省的。

但是,一旦他证悟真我,他就会明白除了真我之外,什么都不存在,他就会视整个宇宙为「梵」。没有真我,就不会有宇宙。
如果人不能见到真我是一切的根源,而只见到外在世界且执其为真实的、永恒的,你就必须告诉他这所有外在宇宙都是幻相,你不得不如此。
以纸张为例,我们只见到经文,没有人注意到经文所在的那张纸。无论有经文与否,纸张都是存在的。
对于那些以为经文是真实的,你必须说它并非真实的,是幻相,因为它要靠纸张才存在。智者则会视纸张和经文为「一」,「梵」和宇宙也是如此。(15)

【第13问】所以,如果视世界为真我,它就是真实的,如果视世界为分离的「名」和「相」,它就不是真实的?

答:正如同火被烟所遮蔽,本识之光被聚积的「名」、「相」和世界所遮蔽。若是得到慈悲之神的加持,心智变得清澄,就会明白世界的本质并非如幻之相,而全是真实。

若是心智不被幻相的魔力所迷,也已经舍尽原本对世界的所知,对它一无留恋,因而成就对真我光明至上「真实」的真智,唯有如是之人才能正确了知「世界即是真实」这句话的意义。如果有人的观点能转化成真智的本质,则以空大等五大所构成的这个世界就是真实的,此即为无上的「真实」——「智」的本质。

这个空虚的世界令人眼花缭乱,充斥着许多「名」和「相」,其原始的状态是妙乐,妙乐即是「一」。正如同孔雀的色彩缤纷,而孔雀的蛋黄[16]也只是「一」。你们要安住于真我境地,就会明白这个真理。(17)

【第14问】我不敢说自己明白这所有的道理。您是说,我们能看得见、摸得着,用许多方式感觉的到的这个世界有如梦境一般,是种幻相吗?

答:假如你在追寻真理,而且所求的就只有真理,那你别无选择,只能接受世界是非真实的。

【第15问】为何会如此?

答:道理很简单,只要你无法舍弃「世界是真实的」之想法,你的心智就会一直去追逐它。虽然说存在的都是真实的,可是如果你把那表象当作是真实的,你就永远不会认识真实的本身。这可以用「绳中之蛇」的譬喻来说明。你可能误把一段绳索当作一条蛇,当你把绳索想象成蛇,就无法把绳子看成绳子。那不存在的蛇对你而言是真实的,而在这情形之下,真实的绳索似乎根本不存在。

【第16问】暂时接受「世界终究不是真实的」这观点并不难,可是要确信「世界真的是不真实的」就很困难。

答:同样的道理,当你在做梦时,梦中的世界在梦时是真实的。只要梦境犹存,你在其中所见到、所感觉到的都是真实的。

——————————————————————————————————

(14)S.Cohen、Guru Ramarm,p.65.

(15)S.Nagaia,Letters from Sri Ramanasramam,p.94,

[16]印度哲学常引用孔雀蛋来比喻世界的隐和显,在蛋的阶段,孔雀缤纷的羽毛颜色都隐藏于蛋中,待蛋孵化,羽毛的色泽才会显现。

(17)同注(6),vv.49,50,51,52,57。

【第17问】那么,世界不见得比梦境好?

答:在梦境中所体验到的真实感有什么不好?也许你梦到的是件不可能的事,例如和某位已亡故的朋友一起欢谈。你在梦中可能剎那间会有所怀疑,对自己说:「他不是过世了吗?」可是你的心智还是有办法与梦境调和。所以,在梦中那人和活着无异。换言之,梦固然是梦,但是当时不容你怀疑它的真实性。在清醒时的情况也是如此,因为你无法怀疑清醒时所见世界的真实性。心智怎么会不接受它自己所造出的,只有心智还沉迷于其中之一,它就无法否认它们的真实性。它在梦中时无法否认梦境世界的真实性,它在清醒时无法否认清醒时世界的真实性。如果能反过来,你把心智从世界完全抽回来,把它转向内,留在里面,也就是说你能对那所有经验底蕴的真我一直保持醒觉,你就会发现自己此刻所觉知到的世界,就如同你在梦中所生活的世界都是同样地不真实。

【第18问】我们可以用视觉、触觉等不同的方式来感觉世界,这种种感觉是由于所见到、所触摸到的对象所引起的。这可不是像梦境是由心智造成的,在梦中的情景不仅会依人而有所不同,乃至于同一个人也会有不同。这还不够证明世界是客观的真实吗?

答:这一切关于梦境世界是如何不一致的讲法都在此刻提出来的,是你清醒时的事。当你在做梦时,梦境可是非常一致的整体。这就是说,如果你在梦中觉得口渴,就会有个幻境的喝水举动,由幻境的水来解你幻境的渴。可是只要你不知道梦境本身是个幻境,这一切对你而言就都是真实的,不是幻境。清醒时的世界也是如此,你此刻感官所感觉到的协调一致的,所以,你印象中的这个世界是真实的。

假如反过来看,世界是真实的,本自存在的(很明显这就是你所谓的客观存在),那么,有什么能够阻止它在你沉睡时显现?你不会否认即使在沉睡时你仍然存在。

【第19问】我也不否认我在沉睡时世界是存在的,它从来都是存在的。如果我在沉睡时见不到它,未睡着的旁人可是见到它的。

答:你说在睡眠中的你是存在的,这需要旁人来做证,为你证明吗?你现在为什么要求证于旁人?能证实你在睡眠时世界仍然存在的那些旁人,只能在你自己清醒时才能告诉你。你自己的存在就不同了,你清醒时说自己睡了一个好觉,在这个程度内可以说你知道自己当时睡得很沉,可是你那时对于世界的存在是一无所知的。此刻你清醒着,究竟是世界在说「我是真实的」,或是你在说?

【第20问】当然是我说的,可是我说的是世界的实际情况。

答:好,那么,你说是真实的那个世界,对你就是种嘲弄。你想要证明它是真实的,可是你对自己那个「真实」却一无所知。你用尽办法坚持世界是真实的。「真实」的标准为何?能自己存在,能靠自己显示自己,是永恒的,是不变易的,唯有满足这些条件才能算是「真实」

世界能自己存在吗?
如果没有心智的作用能看见它吗?
沉睡时,心智和世界都不见了及至清醒,有了心智就有了世界。
这种固定的相随现象代表什么?你应该很熟悉举世公认逻辑中的归纳法,它是一切科学研究的基础所在。对于世界真实性这个问题,你为什么就不用公认的逻辑法则来判断?

说你自己,你可以说「我存在」。这就是说,你的存在不单是存在而已,这存在是你能意识到的,这存在其实就等同于本识。

【第21问】世界可能不会意识到它自己,可是这无损于它的存在。

答:本识就永远会意识到自己。假如说你意识到任何事物,你其实是意识到自己,所谓「无自我意识的存在」这种说法是自我矛盾的。这根本不是存在,只不过是被认为的存在
真正的「存在」不是被认为的它是本质,它就是「真实」。
所以,「真实」也就是「存在——本识」的复合,永远不会只有其中之一而无另一个。
世界既不能自己存在,也不能意识到自己存在。你怎么能说这样一个世界是真实的呢


再说,世界的本质是什么?它永远在变动中,是相续无间、无止境的变动不居状态。
凡是无法自主、无法意识到自我、恒常变动的,
这样的世界就不能算是真实的(18)

【第22问】世界中的「名」和「相」是真实的吗?

答:它们和那底蕴是不可分的。当你去找「名」和「相」时,你就只会找到「真实」。因此,你应该要知的,是一切时都是真实的那个。,

【第23问】为什么清醒时的境界看来如此真实?

答:我们看到银幕上显示出甚多的影像,但它们都不是真实的。除了银幕,没有任何一个是真实的。清醒时的境界也是如此,除了底蕴,别无其他。世界之「智」是知世界者之「智」。在睡眠中,两者(世界、知世界者)皆离去。

【第24问】为什么我们在世界中所见是如此地永久和恒常?

答:这是因为见地错误。若有人说他在同一条河中洗了两次澡,他就错了,因为当他第二次洗澡时,河流已经不是他第一次在其中洗澡的那同一条河了。有人看了烛焰第二眼,他说看见的是同一个火焰,可是这火焰无时无刻不在变化中。清醒时境界正是如此。静止的外观是种错觉。

【第25问】错在哪里?

答:知者(梵pramata)。

【第26问】知者是怎么来的?

答:就是由于错觉而来。其实知者及其错觉是同时出现的,一旦了知真我,两者就会同时消失。

【第27问】知者及其错觉是从哪里来的?

答:是谁在问这问题?

【第28问】是我。

答:去找到那个「我」,你所有的疑问就都会得到解决。
就如在梦中,虚妄的知、知者、所知的对象[19]会生起,在清醒的状态所经历的也是同样的过程
能够知在这两个状态中的「我」,你就能知一切,也无所不知。
在沉睡时,知者、知、所知对象都缺席。
同样地,在亲验到真实的「我」时,它们也都不存在
在清醒的状态,无论你见到发生什么,都只是对于知者才发生,既然连知者本身都不真实,所以,事实上根本什么都没发生过

【第29问】那个能引起有「我」的感觉以及对世界有知的光,是无明或本识?

答:让那个「我」认为自己和其他有所区别的,[21]不过是从本识的光明反映出来的。这个本识之光的反映也让那个「我」造出对象,可是要有反映就非得有个表面,才能在其上有所反映。

【第30问】那个「表面」是何物?

答:一旦证悟真我,你会发现反映、能反映的表面其实都不存在,可是它们两者和本识是一如的
有世界就需要有能让世界存在的场所,也需要有光明让世界能被感知, 存在感知同时生起的
所以,物质的存在以及对它的感知都要靠心智之光,也就是真我所反映出来的光明。[22]
如同电影的影像是光的反映所形成,而且只有在黑暗中才能看见要感知世界的影像,就只有靠真我之光在无明的黑暗中反映而来。
在完全漆黑的无明中,例如沉睡时,是见不到世界的。
在完全光明的真我中,例如证悟真我或在三摩地时,也见不到世界。(23)

——————————————————————————————————

(18)T.N.Venkataraman(pub.),Maharshi’s Gospel pp.63-7。

[19]有「知」的事实,就有能知之人(知者)和所知的对象,这三者是所有作为中必然有的,这是印度哲学中常见的用法,据说梵文的文法结构也能表达这个意思。

(20)S. Madhavattiartha,conversations with the Bhagavan,The Mountain path,1981,vol18,PP.154-5。

[21]这个意思应该是说初始觉得有「我」的一念,有「我」是因为这个「我」能和其他一切(非我)有所区别才能成立。

[22]此处意谓「心」即是那反映真我光明的「表面」,而才有心光,才生出山河大地。此地的心是广义之心,不单是能思想、能记忆、能感觉的心。若是依据数论派瑜伽和吠檀多的说法,能反映的「表面」是广义心之中最顶层的「觉」(梵buddhi)。

(23)同注14,pp.56-7。







89#
 楼主| 发表于 2019-10-8 14:27:45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jenny 于 2020-5-5 23:27 编辑

###拉瑪那●馬哈希,書五: 《走向静默,如你本来》_2

書 :《走向静默,如你本来》第十八章  转世~ 拉玛那●马哈希
拉玛那●马哈希 隨時打開門受訪 , 但從未寫過書, 這些都是與受訪者的對話 , 後人收錄成書, 廣結善緣

===========
                                                                           
                                                第十八章  转世

大多数的宗教都建构了一套精密的理论,据此来解释在肉体死亡之后个体灵魂的遭遇。有些主张灵魂会上天堂或下地狱,有些主张灵魂会转世进入一个新的身体。

根据拉马纳的教导,这些理论所根据的前提个己的自我或灵魂真实存在的可是这个假设是错误的
一旦看破了这个幻相,所有关于死后理论的顶层结构就会坍塌。
从真我的观点而论,没有生或死、天堂或地狱,也没有转世

若是有人对于这个真理所昭示的意涵无法接受的话,拉马纳有时会承认转世的存在。在回答这些人时,他会说如果有人把个己的自我想象成是真实的,那么,这个想象的自我在人死后就会仍然存在,终究会去认一个新的身体,认一个新的人生。
他说,这整个过程之所以不断,都是因为心智把身体认作它自己习气所致。一旦超越缚性的心智幻相,不再将身体认作自己,所有关于死亡和转世的理论就都用不上了

【第1问】「转世」真的有其事吗?

答:有「转世」这回事就是因为还有无明其实根本没有转世,现在没有,以前也没有,死后也不会有,这是真理

【第2问】瑜伽士能知道自己的前世吗?

答:你想要知道前世,可是你知道这一世是怎么回事吗?先找到现在的,其他都会跟着来。我们目前所知有限的情况下,你都已经受够了苦,为何还要求更多的「知」的负担?是嫌苦受得还不够吗?(jenny: 他的想法跟我的同. 有的想知前世, 或未來, 或錄音夢境,或提醒自己會記得(記不記得又如何?)  , 這樣是有壓力, 而且也許那只是白天的垃圾, 不具意義 . 萬一前世, 或未來, 或夢境...更糟呢? 何必找苦? 最近的,都不知 ; 最近的苦都無法化解了.  而且變化, 個人、社會一直在隨心念而孌, 如何預測準?)

由真我广袤的空间看来,会幻想在此虚妄世界的掠影中出世,就是因为无知自大妄认身体为「我」的结果。
心智中不复记忆真我之人,他们已受生者将会死亡,已死亡者将会再生。
须知若是心智已死之人,既已认识到光辉的无上「真实」,就只会留于「真实」的升华境地,永断生死
忘记真我,妄以此身为真我,历经无数受生而后终于知晓真我以及成为真我,就犹如刚自周游环宇之梦中醒来。(2)

【第3问】人死后要经过多久才会再生,还是会过了若干时间后才会发生?

答: 你连自己生前是什么都还不知道,可是却想知道死后会成为什么。你知道你现在是什么吗?

有出生、再生的是身体,你把身体认作真我,这是妄执。你相信已受生的身体会死亡,把这个身体现象和真我混为一谈。去认识你的真实本然状态,这些问题就不会发生。

所以会提到出生和再生,只是为了要你去研究这个问题,而发现到既没有出生, 也没有再生。它们只跟身体有关,和真我无关。去了知真我,不要被疑问所混淆。(3)

【第4问】人这一世的作为,不是会影响到下一世吗?

答:你现在是已受生的吗?为什么去想来生?事实上,生和死都是没有的事。让那认为有受生的人去想死亡好了,由他去找安慰之道。⑷

【第5问】人死之后会有何遭遇?

答:你应该全神贯注于活着的当下,未来它自会有安排,别去担心未来。经典里会描述创世之前的状态以及创世的过程,都是为了让你认识到当下此刻。因为你说你是生出来的,所以它们说「是的」,然后补充说「神创造了你J。

但是,你在睡眠中有见到神或任何事物吗?如果真有神,为什么不在你睡眠中也光照现前?你永远如是,现在醒着的你和睡眠时的你是同一个,你和睡眠中的那个并无不同。但是,两个状态中的感觉或经验为什么就该不同?

在睡眠时,你是否会问及自己如何出生?你睡眠时是否会问:「我死后会去哪里?」为什么在清醒时就要问这些问题?让那些要受生的去想出生和补救之道,去想它的生因和最终的结局好了。(5)

——————————————————————————————————

(1)T.N.Venkataranman(pub.),Maharshi’s Gospel,p.41。

(2)Muruganar,Guru Vachaka,vv.874,1122,Bhagavan 9.

(3)M.Venkataramiah(comp.),Talks with Sri Ramana Maharshi ,p.235。

(4)同注(3),p.13。

(5)同注(3),pp.191-2。

【第6问】在死后,个体的灵魂会如何?

答:这个问题由现在还活着的个体灵魂来问并不合适,死去的个体灵魂如果想问,就可以问我。现在,让这有身体的个体灵魂去解决它此刻的问题,去找他是谁。然后,这种疑问就不会有了。(6)

【第7问】佛教徒否认有个会连续存在的个体,这种对个体灵魂的观点是否正确?这和印度传统观念有个会转世的自我是否一致?灵魂是否如印度传统理论所言,是个会一再转世而连续存在的个体,或者它不过是个种种习气的集合体?

答:真我是连续而不受任何影响的。在转世的自我是属于心念这个较低的层面。证悟真我就会超越此层面。

「转世」之说是来自妄说流派,所以佛教徒予以否认。目前这个无明状态是由于将无情的(梵jada)身体误认为本识。(7)

【第8问】我们不是能靠自己的作为而去到天界吗?

答:这个和你此刻的存在同样真确。但是,如果我们能参究「我是谁」而发现真我,又何必去想天界?

【第9问】我是否该试图跳出再生?

答:是。去找出是谁在受生,现在谁在为存在而烦恼。当你睡眠时,你是否想再生,乃至想到此生?所以,找出此生的烦恼是从何生起,找到时,你就找到了解答。你会发现没有「出生」这回事,也没有此生的烦恼和不乐。真我即一切,一切皆妙乐。即使此时的我们都不会有再生,那何必为它的苦痛而发愁?(8)

【第10问】有再生吗?

答:你知道什么是「生」?

——————————————————————————————————

(6)同注(3),p.55。

(7)同注(3),p.121。

(8)同注(3),p.40。

【第11问】啊!当然,我知道我现在存在,但是我想知道自己将来是否存在。

答:过去!……现在!……未来! ……

【第12问】是的,今天是已经成为过去的昨天的果,而未来的明天会是现在今天的果。我说得对吗?

答:没有过去和未来,有的就只有现在。昨天是你当时所经验到的现在,明天是你将要经验到的现在。因此,经验只在现在发生,离开经验,别的一切都不存在。

【第13问】那么,过去和未来都只是想象出来的吗?

答:是的,即使现在也只是种想象,因为对时间的感觉完全是由心生,空间也是如此。出生、再生要在时间和空间里才会发生,它们如果不是想象出来的,那么又会是什么。(9)

【第14问】渴求于生命、再生,这种贪爱(梵tanha)的生因为何?

答:真正的再生,自我死去,再生于灵魂,这是耶稣被钉上十字架的意义所在。
只要对身体还有执着,就总是会再得到身体,不是这个就是另一个,直到身见消失,

(jenny:身為我 , [我] 見的執著消失、[個體小我]見 & 無形的 [大我]見消失----心識.
要化解無形的 [大我] 的有個我的執著信念才有用, 否則還是會再幻化一個身體,不管是有形無形身)


融入于源头的灵魂——真我
——为止。
向上抛掷出去的石头会一直保持在动态中,直到它落回到源头的大地并定在地面为止。头痛会一直折磨人,直到恢复头痛之前的状态才停止。

对生命的渴求是生命所固有的本质,也即是绝对的存在。虽然本识的本质是不灭的,可是由于错误地把它那有生灭的身体工具认作是自己,它就被植入一股虚妄的恐惧感认为自己会毁灭。
因为那错认妄执,它就企图让身体能够永续,结果就是不停地出生
可是无论这些身体能持续多久,它们终归要来到尽头,屈服于那唯一能恒久存在的真我


【第15问】是的,正如同布拉瓦茨基(H. P. Blavatsky)(10)女士在《寂静之声》(the Voice of Silence)中所言:「汝必舍弃生命方可获生。」

答:要舍弃的是那错认的妄执记住,身体没有真我就不会存在,而真我没有身体照样可以存在。事实上,真我向来是没有身体的。

【第16问】我有位朋友最近心中起了个疑问,她听说人类有可能在来世投胎成为动物,而她从布拉瓦茨基女士的「神智学」(Theosophy)那里所学到的理论刚好相反。

答:让那些要去受生的人担心这个问题好了。你先去找究竟是谁受生,以及出生和死亡是否真有其事。
你就会发现,出生自我息息相关,而自我即是心智的幻相。(11)

【第17问】人是否有可能来世再生为低等的动物?

答:是有可能的,迦达•波罗多(梵Jada Bharata)就是一个例证,经典中的轶闻说这位帝王圣人再生为一只鹿。

【第18问】若再生为动物身是否能继续心灵修行?

答:不是不可能,虽然这情形是极度罕有的。(13)所谓「转世为人」是最高等的受生,以及只有得人身才有可能得证悟,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纵然是动物也可以证悟真我。(14)

【第19问】根据「神智学」的说法,死亡与再生之间会有五十年乃至一万年的间隔。为何如此?

答:本识境地不同,度量的尺度也就不同[15]你所讲的这些时间长度都是假设的。的确,也许有些个人需要比较长的时间,有些则否。
但是有一点必须确实了解,那就是灵魂不会有来去,只是因为个人在思维的心智,才使得灵魂似乎有来去。

心智不论在哪个层面起作用,它都会为自己创造一个身体,在物质世界就有个物质身,在梦中世界就有个梦身。
所以,梦中下雨,梦身会弄湿,梦到疾病,梦身就生病。物质的肉身死亡之后,心智会有一段期间保持不活动的状态,如同在沉睡无梦时它就保持在世界消失的状态中,所以就没有身体。
但是它很快又会在另一个世界和开始活动,也造出一个新的身体——星体身(astral)[16],直到进入所谓的「再生」又盘踞另一个身体为止。但是对于已经证悟真我的智者而言,他的心智已经不起作用,就不会受到死亡所影。智者的心智已经不存在,它已经脱落,不会再冒出来引起出生和死亡。对他而言,幻相的锁链已经永远截断


现在你应该很清楚,出生和死亡都不是真实的
它们完全是心智所造作、维持之「真实」的幻相,而这过程会持续下去直到证悟真我,心智因而灭尽为止。(17)


【第20问】难道死亡不会消融人的个体性,以致人不会再生,就河流入海洋因而丧失河流的个体性吗?

答:但是当海水蒸发,回头成为雨水降落在山上,它们又会形成河流而落入海中。所以,就如同个人在沉睡时会失去他们的分别性,醒来又恢复各自原本的习性,死后所发生的情形也是如此,每个人的个体性和习气是不会失去的

【第21问】为什么会如此呢?

答:你看树枝被斩断之后还会长回来,只要树根不坏死就会继续生长。同理,在死亡时习气只是暂时沉入本心,并未因死亡而灭失,时机到了就会引起再生。个体的灵魂就是如此再生的。

【第22问】个体的灵魂有无穷多,它们又会造出宽广的宇宙,这一切怎么可能是从那沉入本心的微细习气所涌现呢

答:如同巨大的榕树是由一粒微小的种子所生,个体的灵魂以及全体宇宙的「名」、「相」都是从微细的习气所涌现。(18)

【第23问】个体的灵魂是如何从一个身体转移到另一个?

答:人在临终时,呼吸会变得沉重那表示他对这个将死的身体已经渐渐失去意识
此时心智会立即抓住另一个身体[19],然后就在这两个身体之间来来去去直到那股执着完全转移到新的身体为止。
此时偶尔会出现狂乱的呼吸那表示心智又回到将死的身体
在这转移时期的心智状态有点像是梦境一般。(20)

【第24问】从死亡到转世之间有多少时间?

答:它可长可短。但是智者不会进入任何这种转换,他会融入那宇宙的本然状态中。

有人说死后走入由光所形成的道途就不会再生,而死后走上黑暗道途就会以细微身去受业力所引来的果报,然后才会再生。

还有的说法是,如果所造的善业和恶业相等,此人就会立即再生为人。若善业大过恶业,细微身会到天界,然后再生于人世恶业大过善业者,就会到地狱之后才能再生为人

据说瑜伽道上的失足者(梵yogabrashta)的遭遇也同常人一样。这一切在经典中都有描述。
但其实无生也无死,每个人只会保持自己的本然状态,这才是唯一的真理
(21)

【第25问】我被这给弄糊涂了!难道出生、再生终究都是子虚乌有的?

答:如果有出生,就一定不会只有一次再生,而是会有一次又一次的出生继之而起。你为什么会有、如何而有这一次的出生?那是由于以同样的原因、同样的方式,你一定还会继续出生。但是如果你追问:「是谁在受生?」「我是否有生死?」「除了我之外的他人是否有生死?」那你就会悟道真理。那真理能烧尽一切业力,让你不再出生。经典中非常生动地描述那多生累世所积聚的业力,本来是要用到无数世人生才能耗尽,却可以被一粒小如星火的「智」所烧尽,就像堆积如山的火药,只要一粒星火就能全部炸光。
自我整个世界的起因它也是那数之不尽的世间学问和所有令人叹为观止学术研究的起因,可是只要能以「参究」的方式化解自我,这一切都会即时坍塌,所留存下来的只有「真实」或真我。(22)

【第26问】您的意思是我从未出生?

答:是的,你现在的想法是你就是这个身体,就把你自己和那个有生死的身体给混淆了。但你不是这个身体,也没有生死。

【第27问】所以您并不支持「再生」的理论?

答:不是。可是另一方面我也想破除你认为自己会再生的迷惑,是你认为自己会再生。

去看这个问题是为谁而生起,除非找到那个提问者,否则这种问题就永远不会有最终的解答。

——————————————————————————————————

(9)S.Cohen,Guru Ramana,p.44。

(10)布拉瓦茨基(H.P. Blavatsky)女士是俄国神秘主义者,为著名「神智学」(Theosophy)之创立者。

(11)同注(9),pp.41-2。

[12] 迦达•波罗多(梵jada Bharata)是印度上古史中传说波罗多王朝的一位明君,据说他年老退位隐居于林中刻苦修行,一日见一只母鹿丧命时生下鹿犊,遂将鹿犊带回饲养,日日伴之。因对鹿生起不舍之情见,来世竟然投胎为鹿身,但幸而不迷,所以以鹿身继续修行。再次转世时重生为人,并且成就为圣人之列。

(13)同注(3),p.164。

(14)D.Mudaliar,Day by Day with Bhagavan, P.263.

[15]人世间与非人世间是属于不同的本识境,无法将某一识境地的度量尺度用于另一个识境。即使同在人世的识境中,度量标准也会有所不同,例如醒时与梦时对时间的感觉就有同。

[16]星体身(astral):英文译者在此处使用「astral 」(并非「细微身」),但并未解释何谓「星体身」,以及与细微身乃至佛教所谓的中阴身有何区别。

(17)同注(9),p.40。

(18)同注(1),p.27。

[19]此处「另一个身体」应该不是指另一个肉身,而是前面所说的星体身,参见第十九问。

(20)‘Who’,Maha Yoga,p.196。

(21)同注(3),p.531

(22)同注(14),p.221。

(23)同注(3),p.602。






90#
 楼主| 发表于 2019-10-8 20:24:48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jenny 于 2020-5-5 23:30 编辑

###拉瑪那●馬哈希,書五: 《走向静默,如你本来》_3

書:《走向静默,如你本来》第十九章 神的本质 ~ 拉玛那●马哈希
  

(內含 :

●【第34问】我是否应该对神不要有任何存想?

答:唯有当本心中存有其他的念头,你的心智才能够想到神如果灭尽所有其他的念头,以至于连那个想到神的念头也空了,只有在此时才是无念之念这才是真正地在存想神。(26)

(jenny: 這句跟 [Datre 宇宙傳導] 在說的 [神的概念] 類似 ,傳導者Aona 花很長的時間去了解 [上帝是什麽 ]


●(jenny: 這裏有提到與 [奇蹟課程] 類似 :
            第四十二课
上主是我的力量,慧见是祂的恩赐

42-2-1. 上主确是你的力量,来自祂的,才算真正的恩赐。
2这意味着,不论身在何处或面对何种环境,你随时随地都能领受到它。
3你在时空世界所经历的种种,绝非偶然。
4你只会活在你该活的时代,生在你该生的地方
5这正是上主的力量。6也是祂的恩赐。
ˋ

==========

第十九章  神的本质

乍看之下,拉马纳关于「神」的说法似乎充满了矛盾,在某个场合他可能会说神向来无所作为,另一个场合又会说若非神的意旨什么都不可能。他有时说神只不过是心智中的一个想法,而换个时间他就说神是唯一存在的「真实」。

这些彼此矛盾的说法大致是反映出提问者理解程度的不同。对于崇拜人格神的人,他就会给予拟人化的解释,会告诉他们神创造出世界,是神力在支撑世界,神会照顾到世界上所有众生的所需,任何事件之成立均不能违反神的意旨。另一方面,对于不接受这种理论之人,就会告诉他们说一切关于神以及神力的观念都是人的心智所造出来的,而这只会妨碍每个人去真正体验人自己内在本有的神。

若是根据他最高层次的教导,则我们由于证悟真我后所发现内在本有的「真实」,和神、真我都是同义词。因此,证悟真我就是证悟神,这不是说经验到神,而是了解到自己就是神。从这个最终层次的意义来说,拉马纳对于「神」的说法可用以下的方式来概述:

一、神是本有普在的,是无形相的;他是清净的本然状态,是清净本识。

二、世间相是依神力而有,于神中显现,但他不是世间之创造者。神一向无所作为,他只是「如是」,他无意志也无欲求

三、个体性是种幻相,是以为我们和神不同。清除幻相以后,所存留的唯有神


在较低的层次,他会说有伊湿瓦若,这是印度对最至上人格神的称呼方式。
他说只要人妄想自己是个独立的个体伊湿瓦若就是真实存在之个人。
当人之个体性尚存,就有神来统领宇宙的运作。若人之个体性不存,就没有伊湿瓦若。

除了伊湿瓦若,印度教中还有诸多天人,和古斯堪地那维亚(Norse)、古希腊文明中的天神和恶魔传说相似。
这些神祇是印度教传统中最重要的特色,他们的真实性到今天还被民众所广为接受。
拉马纳说这些天神不比信他们的人们更为真实,他这番言论让很多人大吃一惊
他承认,天神若是能够证悟,就会和伊湿瓦若命运与共,但是在此以前,他似乎认为天神不过是宇宙统治阶级中的高官,职司管理世界所有的事务。

【第1问】神被描述成有显现的和隐藏的。在显现时,整个世界都包容在他之内,成为他的一部分。如果这是真的,我们便是那个世界的一部分,就应该很容易在他所显现的相中认出他。

答:先认识你自己,再去寻思神和世界的本质是什么。
(jenny: 這句跟 Datre 宇宙傳導在說的 [神的概念] 類似 ,傳導者Aona 花很長的時間去了解 [上帝是什麽 ]


【第2问】认识我自己是否也意味着认识神?

答:是的,神在你之中。


【第3问】那么,是什么阻止我去认识我自己或神?

答:是你心智不定,行为不正。


【第4问】神有人称吗?

答:有的,他永远是第一人称,那个「我」,永远站在你面前。因为你以世俗事物为重,神就似乎隐退于背景中。如果你将其他一切都放下,就只寻求他,剩下来的当然就只有他,那就是「我」,就是真我

【第5问】神和真我是分开的吗?

答:真我就是神,「我是」就是神。你会问这个问题,那是因为你抓住自己的自我不放。如果你抓住了真我,就不会有这问题,因为真我是不会、也不能提出任何问题的。假如神和真我是分开的话,他不就成了没有真我的神,这岂不荒谬。
(2)神似乎不存在,可是却是唯一真实的存在,而个人似乎存在,却从未存在
圣人说入到那个境地因而知道自己是「空」(梵sunya),唯有这一「知」才是光辉而至上的「智」。⑶


现在以为你是一个个人,还有个宇宙,神在太空之外就生起分离的概念这概念一定要去除
神跟你和太空都是分不开的
《薄迦梵歌》说:

噢!睡眠主宰(LordofSleep)[4],我即是真我,

安坐一切众生心中。

所有有形生命之生与住,

连灭皆是我。——《薄迦梵歌》第十篇•第二十颂

神不只在众生心中而已,他支撑一切,是一切之源头,是他们的安住处,是他们的归宿。一切都是从他所出,又住于他身中,最终消融于他。因此,他不是分离的。

【第6问】《薄迦梵歌》中有句话:「这整个宇宙形成为我里面的一个颗粒。」该如何理解?

答:这可不是说神身中有和他分离的一个微小颗粒,而这个颗粒形成为宇宙。这是灵力在起作用,宇宙现形是这作用的其中一个阶段所产生的。又如<原人歌>说:「一切众生形成了他的一足」:这并不表示「梵」有好几个部分。

【第7问】这个我懂,「梵」当然是不可分的。

答:所以「梵」其实即是全部,向来是不可分的。它一直是证悟的可是人并未觉知这个,这个道理一定要懂。
「梵」即是真我,这就是永恒的真理,所谓的「智」,就是去知道这个,去排除阻止这个真理彰显的障碍种种的障碍集聚,就形成了你认为自己是个分离之个人的观念。(5)

【第8问】神和真我是同一个吗?

答:每个人都认识真我,不过不够清晰。你永远是存在的,这个「是」(be-ing)就是真我。「我是」是神的名字
在所有对于「神」的定义中,讲得最好的无过于《圣经》第三章<出埃及记>中的那句名言:「我是自有永有的。」还有别的名句,例如「梵即是我」(梵Brahmaivaham),「我即是梵」,「我即是他」。可是都没有「耶和华」(Jehovah)这名字来得直接,它的意思就是「我是绝对的存在状态就是「如是」,它就是真我,它就是认识了真我,就可以认出神。事实上神无非就是真我(6)

【第9问】我们似乎用许多名字来称呼神,有哪个是名符其实的?

答:无名之神住在本心他有上千个名称,但是没有任何一个名称能比「我」、「我是」更来得如实、平易、美妙。
当自我终于被摧毁之际,所有已知的神的名称中,只有「我——我」的神名,在面向真我之人的本心空间中,以「无上静默之言」(梵mouna-para-vak)的形式生起。
若有人能不间断地冥想「我——我」之名,专注于「我」的感觉,其人将可跃入心念生起源头,一举摧毁那与身体连接的自我之胎(embryo)(7)

【第10问】神和世界有何关系?他是创世者或护世者?

答:一切各类有情、无情众生之所做所为单靠日照而有,太阳会升空并非它有意为之。同理,神之一切作为也并非出于他的意志或欲望而有。就因为有日照在,放大镜能燃火,莲花苞能绽放,荷花会收合,无数生物能作息。

就因为有神在,无数世界因而能够有序;如因有磁石在,针会移动;如因有月亮在,月精石才会出水,荷花才会绽放,莲花才会收合。

神纵然完全没有丝毫作意,但是就因为有神在,原本受各自业力所牵引走上各种路途的芸芸众生,最终了悟到一切作为都是徒劳而已,因此能够趋向真我而获得解脱。

众生之作为当然不会影响到神,因为神超越心智,正如世界的运作不会影响到太阳,也如同四大元素(地、水、火、风)的性质无从影响无边的虚空。

【第11问】尘世(梵samsara)(9)为何满布苦痛和邪恶?

答:这是神意。

【第12问】为何神意如此?

答:这实在深不可知。那股力量不带任何动机,那无穷、全智、全能的本然状态,它毋庸诉诸于有所欲求或有所得之目的。一切作为皆是因为有神而有,然而神不受触及,试比较太阳和世界之运作就知。那个「一」尚未成为「多」,要把责任、动机归于於它是无意义的。(10)

【第13问】是否所有事都是由于神意而发生?

答:任何人所做任何事都不可能违背神意,唯有神,万事才有可能。一切因邪曲、缺失和妄心所起的烦恼,就静静待在神的跟前才是最好的。(11)

【第14问】是否有一个单独的伊湿瓦若来奖善惩恶?神是否存在?

答:是的。

【第15问】他像是什么样的?

答:伊湿瓦若的身心中有其个体性,这些都是会灭失的,但他同时也有超越的本识和内在的解脱。

伊湿瓦若是人格神,是宇宙之至尊创造者,他真的存在。
但是所谓的「真」是相对的仅是从「相信个体的灵魂是真实者」的那些尚未证悟真理者的观点看来是如此。
自圣人的绝对观点而言,是不会接受除了那唯一、无形相、非拟人的真我之外,还会有任何其他的存在。

伊湿瓦若有身体、「名」和「相」,但不是粗糙如我们这物质身体,它可以被见到,而所见到之相是虔爱者的心智所造出的。神的「名」和「相」随宗教之别而有种种不同,他的本质与我们的相同,就是那唯一、无形的真我。因此,他所示现的相只是造出来的或只是显现。

伊湿瓦若是每个人内在本有的,也是宇宙万物本有的,万物、众生聚合为一体构成了神。有股力量,由其中取出一小分,形成了所有宇宙,所剩余的则是在潜藏中。这股潜藏中的力量,加上那已显现出来成为物质世界的力量,合一构成了伊湿瓦若。(12)

【第16问】所以,究竟而言,伊湿瓦若也不是真实的?

答:伊湿瓦若之存在是来自于我们对伊湿瓦若的想象。我们要先知道他来自谁的想象,想象之形成必须先要有个在想象的人。找到你是谁,其他的问题都会自己得到解答。(13)

伊湿瓦若、神、创世者、人格神都是不实的「相」,我们最后还是要舍弃。只有绝对的存在状态是真实的,所以,不仅世界、自我不真实连人格神都是不真实的。我们一定要找到那绝对的,除此都不是。(14)

【第17问】你说即使是至上的神也仍然是种概念,这意思是指没有神吗?

答:不,有伊湿瓦若。(15)

【第18问】他在什么地方,或有什么形相?

答:只要个人有个形相,那么,其源头的真我、一切之主,就似乎也有形相。如果个人没有相,就不会对别的东西有所知,那么,「神具有形相」的说法能成立吗?只要信徒长时间不断地冥想任何一种形相,神就会以这个形相示现。虽然他因此会使用到无数的名号唯有真实而无形的本识才是神

至于神在何处,除了本心,他不住在任何地方。因为有自我所生起的幻觉——「我就是这个身体」,所以会认为有个神的国土在别处。你要肯定神的国土就是本心

要知道你就是那完美的、照耀的光明,不仅让神的国王得以成立,也使它看来是美妙的天界,知道这个就是「智」。因此,神的国土就位于你的内在。完全成熟的求道者在心智完全集中的境界,「超越第四」(即真我)的无边虚空于本心中蓦地发光,这如同一种清新、前所未知的经验,乃是罕有得遇的湿婆国土(梵Siva-loka,神的国土),于真我之光中闪耀。(16)

【第19问】有人说,个人会受制于幻觉的恶果,幻觉就是由于「见」和「知」有限,而伊湿瓦若则是有遍见和遍知。又有人说,如果个人能够扬弃他有限的「见」「知」,就能变得和伊湿瓦若一样。难道他不也应扬弃遍见和遍知的独特德性?那些也是幻觉,不是吗?

答:你在怀疑这个?首先扬弃你有限的「见」和「知」,你自然会有时间来思索伊湿瓦若的遍见和遍知。
你的首要任务,是扬弃自己那有限的「知」。你何必管伊湿瓦若?他能照顾他自己。难道他的本事不及我们?我们何必去管他是否有遍见和遍知?我们能够管好自己就已经太难得了。(17)

【第20问】可是神能知一切吗?

答:《吠陀》宣称神无所不知,但这只对那些自认所知有限的无知者而言成立
若是真正登至神境、真正认识是什么的人,就会发现神无所知因为他的本性就是无所不在其内的整体,其外既然没有东西当然无所知。(18)

【第21问】为何宗教会谈到神、天界和地狱之类?

答:只是为了要人明白他们和这个世界是一样的,以及唯有真我才是真实的。因为灵修者有种种观点,所以才有种种的宗教。(19)

【第22问】毘湿奴、湿婆等存在吗?

答:个体灵化的人类不是唯一已知的存在者。(20)

【第23问】那么,他们所在的圣地例如凯拉夏或威孔达,这些是真实的吗?

答:如同你在此身中一样真实。

【第24问】它们是否具有存在的现象,就如同我的身体?或如同兔角般是虚构的?

答:它们是存在的。

【第25问】既然如此,它们一定有所在,是在何处?

答:见过它们的人说它们在某地。所以,我们必须接受他们的说法。

【第26问】它们存在何处?

答:在你之内。

【第27问】那就仅是种想象,且是我可以创造和控制的?

答:每样东西都是如此。

【第28问】可是我能想象出如兔角般完全虚构的事物,或如海市蜃楼等半真实的事物,尽管是想象的其中仍然有真实的成分。伊湿瓦若、毗湿奴的存在也是如此吗?

答:是的。

【第29问】神也会随宇宙而崩坏(梵pralaya)(21)吗?

答:为何会崩坏?人觉知真我之后就能跳出宇宙的崩坏,真正得到解脱。比人更有无限智慧和本事的伊湿瓦若为何不能?

【第30问】天人(梵deva)和恶鬼(梵pisacha)也是如此存在吗?

答:是的。(22)

【第31问】这些神祇的地位和真我相比如何?

答:从人类的观点来看,湿婆、象头神和其他神祇(例如大梵天)是存在的这也是说,如果你认为个人的自我是真实的
那么这些神祇就存在。政府需要有些高官来执行政府的工作,创世者也有需要。
但是从真我的观点来看,所有这些神祇都是虚幻的,他们自己都需要融入唯一的「真实」。(23)

【第32问】每当我怀着有「名」、「相」之心来礼拜神时,总会动念去想这么做是否妥当,因为这是把无限的给限制住了,把无形相的给安上形相。同时,我又觉得自己并未经常做到去礼拜无形相的神。

答:如果你对「名〕有感应,为什么要反对你去礼拜有「名」或有「相」的神?直到你认识你是谁之前,你就继续去拜神,不论神是否有「相」都无妨。(24)

【第33问】我发现要去信仰一位人格神是件困难的事。其实,对我而言是不可能的事。但是,我可以去信一位非人化的神,也就是一股能管治、领导世界的神圣力量,如果能够加强这种信仰,对我会有很大的帮助,即使在我为人治疗的工作中也能起作用。可否请教该如何增强这信仰?

答:信不知道的东西是信仰,可是真我是「自我明证」的。
即使自我的我执再重之人也不能否认自己的存在,也就是不能否认真我
你尽管称之为「究竟真实」,或者任何你喜欢的名字,说你信它、爱它,可是有谁会不信自己的存在,有谁会不爱他自己?这是因为「信」和「爱」是我们真实本性的缘故。(25)


【第34问】我是否应该对神不要有任何存想?

答:唯有当本心中存有其他的念头,你的心智才能够想到神如果灭尽所有其他的念头,以至于连那个想到神的念头也空了,只有在此时才是无念之念这才是真正地在存想神。(26)

(jenny: 這句跟 Datre 宇宙傳導在說的 [神的概念] 類似 ,傳導者Aona 花很長的時間去了解 [上帝是什麽 ]

——————————————————————————————————

(1)T.N.Venkataraman(pub.),Maharshi’sGospel,pp.55-8。

(2)M.Venkataramiah(comp.),TalkwithSriRamanaMaharshi,p.333。

(3)Muruganar,GuruVachakakovai,v.867。

(4)睡眠主宰(LordofSleep).《薄伽梵歌》为神之化身克里希那对王子阿周那的教导。此颂中之「我」是克里希那自称,「睡眠主宰」是阿周那的许多别名之一,是赞许他能做得了睡眠的主。全颂所传达的意旨在众生心中,而一切有形生命之生、住、灭都和神不相离

(5)同注(2),pp.610-11。

(6)同注(2),p.102。

(7)同注(3),vv.714-16。

(8)同注(3),vv.105-9。

(9)尘世(梵samsara):即所有被创造出来以及显现出来的具体有形者。

(10)同注(2),pp.31-2。

(11)同注(3),v.1191。

(12)P.Brunton,Conscious immortality,pp.7,8,10。

(13)同注(2),p.268。

(14)同注(12),pp.1802-1。

(15)同注(12),p.187。

(16)同注(3),vv.1098,1099,194,195,196。

(17)S. Nagamma,Letters from Sri Ramanasramam,p.148。

(18)同注(3),v.930。

(19)同注(2),p.127。

(20)同注(12),p.7。

(21)根据印度的宇宙论,显现的宇宙全体,每隔一定周期就会重新被非显现的「梵」所吸收合并。这个吸收合并就是「崩坏」。

(22)同注(2),pp.34-5。

(23)同注(12),p.186。

(24)R. Swarnagiri,Crumbs from his Table ,p.44。

(25)D.Mudaliar、Day by Day with Bhagavan,pp.242-3。

(26)同注(3),,v.1207。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外汇堂·专业外汇论坛    

GMT+8, 2024-12-22 11:47 , Processed in 0.231889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