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jenny 于 2020-5-5 23:37 编辑
###佛欄的412~415F, 已貼過來了, 使之完整, 另貼新的
###拉瑪那●馬哈希 , 書一、《稀世珍宝》: 2,3,5,11,13章
書: 《稀世珍宝》又名《神言金句》:印度靈性導師拉瑪那尊者的生平與教誨
(拉瑪那●馬哈希)
●感謝: 拉玛那●马哈希、授權者道場、引進台灣的翻譯者-蔡神鑫 先生、ㄧ人作業的紅桌文化 出版社
●拉玛那●马哈希 隨時打開門受訪 , 但從未寫過書, 這些都是與受訪者的對話 , 後人收錄成書, 廣結善緣
●很多的教導如同 [奇蹟課程]說的一樣 , 是第一位讓我看了入心的外國大師 ! 真感動! 不是那種虛幻、搞身、不知所云、理論、勵志、等等
●7月只看過[拉瑪那·馬哈希] 的 "我是誰?" Youtube..,不知他有這麽好的教導的書, 2019-10-4才知.他教導的 , 跟 [奇蹟課程] 同 , 我就不再在幾乎毎句話的底下註明了
●記得 [告別娑婆] 第四本書聊到 [吠檀多經] (吠檀多不二論的主要代表人物喬荼波陀和商羯羅哲學思想的研究)
, 因為佛祖的故事沒那麼多可聊, 就聊一下這個、及老子, 不過都是閑聊不重要、沒有重點的八卦, 及重覆那些臭酸的話, 那些在第一本已說完了, 阿頓也在某次說: [ 這次我們直接入話題] , 大概葛瑞更會扯?
人世間有很多需求, 因不同人不同情況, 所以要聊很多, 但不是像[告別娑婆] , 扯同一句話扯得沒完沒了, 湊一些東西在閑扯, 湊書頁數, 那句話還值得很貴在工作坊繼續扯蛋.
ps, 網路上有 【纪录片】拉玛那马哈希 Sri Ramana Maharshi 的視訊記錄片
==========================================
二、 真我与非真我:真实与世界
只要梦境持续进行,你在梦中眼见的苦难,
也如同现实世界一样为真;
然而,一旦醒来,你便发觉,
梦中苦难,皆转为虚幻不实。
存在或意识,乃唯一的真实。
醒时而有意识,我们称为醒着;睡时而有意识,我们称为睡眠;做梦而有意识,我们称为梦境。意识如银幕,图像穿梭其上,银幕为真,而图像仅是投影。
真我及其上的现象,有如草绳之于蛇身,此为善喻。银幕上,一位国王显现,坐在皇座上,观看座前各样的人物杂耍,同在银幕上的国王,观看同在银幕上的杂耍,而观者与被观者都仅是银幕上的投影,此银幕为真,承载着投影的图像。在吾人身处的世界亦然,观者与被观者组构成心思,而心思被真我承载着,或真我为心思之基石。
不二一元论的无生论称:「一之真理外,别无存在,无生无死,无往无回,无慕道者,无渴求解脱者,无解脱者,无困缚,无解脱,统合之一,独然永在。」
无法探悉此个中奥义之人,每问道:「我们眼观世界万象,环于身边,如何能视若无睹呢?」
这时,梦境体验之说,提出答复:「你的观见,取决于那观者。若离却观者,则无一物可观。」
此一说法,称之为「感知-造物论」2,其论述是:先由心思感知而创造其人,然后其人观其心思感知之所造为何。
若不能理解「感知-造物论」,则此人可能进而质疑说:「梦境为时短暂,而世界万象不时呈现在目,何况梦境的体验,仅是对我个人而已,而世上万象确实为众人所共见共知,怎能说不存在呢?」
面对这种质疑,「造物-感知论」3,乃起而论说,其陈述是:「神以某某元素,先创造某某万物,然后繁衍之,绵延之。」
虽然这种论述,令质疑者满意,但是质疑者对「造物-感知论」以外的论述,一概不以为然,他们每每自问:「世界一切山川地貌、科学、穹苍星辰、银河行星,及相关规律等一切知识,怎能说不是真实的呢?」
面对这类质疑,允宜如此响应:「是的,神造万物,而为你所见所知。」这样的回答,仅是针对质疑者心智能力的程度而说,实则,绝对真实,仅是一而已。
真我,姑且称之为白光,超越亮光与黑暗,其本身并无一物可观见,自亦无观者与被观者。在全然黑暗中,也无观者与被观者可观见,然而真我行其反射映照之光,此为粹然之心的光,这种光既非会明也非全暗,仅是柔和的映照之光,能使世界万物,存置其中而呈现其相。
从真知或绝对真实的角度以观,世间的诸苦难及重大事件,如饥饿等,诚属梦境。
在梦境中,你感到饥饿,也看到别人受饥饿之苦,于是你喂食自己,出于怜悯,也喂食别人,以解其饥饿之苦。只要梦境持续进行,你在梦中眼见的苦难,也如同现实世界一样为真;然而,一旦醒来,你便发觉,梦中苦难,皆转为虚幻不实。
你可能在饱食之余,酣然而寝,在睡眠的梦境中,你在炙阳下长时间辛劳工作,感到又饥又渴,想要饱食一餐,但醒来后,你却感觉胃已饱满,无意起身就食,但这并不意味着,你在梦中,便能知晓饥饿之苦是不真实的,而能因应得宜。在梦境里,饥饿者必须以食物喂食,俾能解除饥饿之苦,故饥饿的梦中人,必须获得食物的供给。
你不可混淆「梦」与「醒」两境。
在你获致真知或自幻象中醒悟之前,你仍须在视见所及的诸苦难中,履行社会服务,俾以救济之。只是,当你行其事时,必须了无「我是作为者」的念头,仅是懔于「我是神的工具」即可。
同理,帮助人时,莫怀「我在帮助比我下等的人,他需要帮助,所以,我是高尚,他是卑下」等诸想法,而要借着帮助别人,以之作为敬奉神明的媒介。一切的善行,皆为真我,而非为其他人。其实,你不是在帮助别人,你是在帮助你自己。
圣典《解脱之精粹》4述及幻象的六项问答,极具深义:
一、幻象是什么?
答:无可描述。
二、幻象因何而萌起?
答:因心思或自我而萌起。自我以为其自身是分离的个体,总是认为「我做这个」、「这个是我」。
三、幻象从何而萌起?其如何起源?
答:无人能述说。
四、幻象为何而萌生?
答:由于不探究,由于没有探究「我是谁」。
五、若真我与幻象,同时存在,则不二一元论的论述,岂非不攻自破?
答:不然,因为幻象依附在真我上,犹如图像投影在银幕上,就意义论,图像为不真,而银幕为真。
六、若真我与幻象为一体,则可否说:真我是幻象的质地,二者俱属虚幻?
答:不,真我有能力萌生幻象,但其本身并不虚幻。魔术师能幻化其魔术,变出各式各样的人物、动物、情景等而娱乐人,我们皆清晰目睹,但变完魔术后,魔术师依然存在,而他所变幻的魔术异象,已然消失。魔术师不是魔术异象的一部分,他是实然为真。
圣典解释造物,有如此说明:真我有如画布,提供彩绘。首先,上一层厚厚的涂料填补画布上的小洞,然后抹平打底,这层涂料可比喻为一切造物的存在者,然后,画家在画布上画线构图,此可喻为一切造物的精微体,如光、声等,一切物皆从此出。画家继续在线条内涂以颜色彩料,此可喻为组构万物的粗显形相。
吠檀多的论述是,宇宙万象之存在,与观视者同时俱起俱现,并无造物之阶段性或步骤可言,此类似于在梦境中,做梦之情景与梦中人同时俱起俱在。对于无法同意这种论述之人,某些圣典亦载述渐进造物之说。5
有人指称,商羯罗(Sankara) 6 学派的 「不二一元论」否认世界存在,主张世界不真实。
这种指称,不全然正确。相反的,不二一元论比其他学派的论述,更力主世界为真。
其他的学派论述,主张世界有其起源、生成、毁坏;其实,如此论述的世界,不可能为真。
不二一元论仅说,就世界本身而言,「世界」是不真,但是世界作为婆罗门之存在而言为真。一切皆属婆罗门,只有婆罗门之在,而无一物所存,故以世界为婆罗门则为真。
真我乃唯一真实,始终存在,由于真观见,我们不知有光,却专注于物象。
厅堂的灯光辉照依然,不管厅堂内的人在或不在,也不论厅堂内的人有无任何走动,如在剧院里。那是光使我们能观见到厅堂、人员及其走动,而我们却仅投视在光所辉照下的物象,未曾注意及那个光。
在醒与梦两境中,事物萌兴,在睡眠(无梦)中,并无一物可睹,但意识或真我之光,始终存在,一如厅堂的灯光,始终辉照。重点是,要专注于那个观者7,而非被观者,亦即不在所观之物,而在那个能显现物象的辉照之光。
若能探究「我是谁」而找到那个观者8,则有关世界是否真实,及世上苦难、邪恶诸问题,皆迎刃而解。若无观者存在,则世界及因之而起的邪恶诸事,皆不存在。
世界乃吾人的五类感官而形成,别无其他。这五官由于五感而知觉。9 因为缘于五感而心思感知一切,故世界不过是此心思而已。离却心思,焉有世界?
虽然世界与意识俱起俱灭,但世界之萌起或被认知,仅能经由意识。意识成为世界之起与灭的本源,而意识自身,无起亦无灭,乃为圆满真实。
心思为一切知识及活动的源头,若消退而止息,则世界万象之幻见,亦告泯灭。犹如一旦洞悉草绳为真,则蟒蛇之幻破灭。除非弃绝加诸于世界万象之幻见,否则不能获致真知的洞见(体认)。
那个确然存在者,真我而已。世界、生命个体、神,不过是心思所造,一如珍珠贝母之于银光闪闪的呈现。凡所并行呈现者,俱告并行而灭。独然的真我,就是世界、个体我、神。
对悟者言,世界万象是否萌起在目,并不重要。不论万物示现与否,他始终专注于真我。举纸张印有字体为例,你总是注视着字体,却忽略了纸张,但悟者直探纸张为真实的底蕴,而不管字体是否呈现。
你制作甜点,取用多种食材,做成各类形状。所有甜点,口感皆甜,盖糖在其中,而甜是糖的本质。同理,一切经验的有无,皆涵摄在辉照中,那是真我的本质。没有真我,则无从经验,正如无糖,则所做食物不甜。
内在性的「在」(Being),称之为神。唯内在性的神,得与幻象同在。神乃「在」之真知,伴随着幻象,其为精微神妙而宇宙全意识萌起,于宇宙全意识而万物粗具,蔚然呈现。意识-阿特曼(Chit-Atma),乃粹然的「在」而已。
至于世上的苦难,智者自其体验而诠释,若能归返至真我,则一切苦难止息。只要物我两隔,势必觉有苦难。若能获致浑然一体的真我,则试问:是谁在觉苦?所觉的又是什么?
《奥义书》载:「我是婆罗门。」此唯一涵义是,婆罗门以「(真)我」而存在。
1. 无生论,否定创造、源起、存在之论述。
2. 感知-造物论或译「倶生论」,其论述是万物之存在,乃由于观者之感知。
3. 造物-感知论或译「渐生论」,其论述是万物先存在,故观者感知之。
4.《解脱之精粹》,原始版本是坦米尔文,从不二一元论观点,阐述生命解脱之道。
5.指「造物-感知论」,或称「渐生论」。
6.商羯罗(Sankara),印度中世纪吠檀多哲学之集大成者,倡不二一元论。
(jenny: 商羯羅與法稱辯論失敗投河自殺)
7. 那个观者,指意识或真我。
8. 那个观者,指「我」或自我。
9. 五类感官,指耳听、身触、目视、舌味、鼻闻;佛典《华严大疏钞• 27》称五欲:色声香味触。
-------------------------------------------------------------------------------------------
書: 台灣:《稀世珍寶》又名《神言金句》:印度靈性導師拉瑪那尊者的生平與教誨
(拉瑪那●馬哈希)
三 心思
神照明心思,辉照其中,
人无法藉由心思而知道神,
人只能心思内返,融入于神。
心思本在真我里,其力奇巧。在这个身体,萌起而标举「我」者,乃心思也。
精微的心思,潜入头脑,经由感官,而认知名相。若心思止于心,则无名相。……若心思止于本心,则一切思维萌起的源头之「我」或自我,必将消泯;而真我、真实、永恒的我,独在而辉照。于了无自我之残存中,则有真我。
心思与呼吸的源头相同,因此,制止心思,则控制呼吸;控制呼吸, 则制止心思。呼吸是心思的彰显状态。
瑜伽呼吸法(pranayama)1仅有缓和心思的辅助作用,无法灭绝心思。其他如礼拜神明、持咒覆诵、节制饮食等,与呼吸法并无差别,皆是控制心思的辅助之资。
瑜伽呼吸法有内在与外在两方面。
内在呼吸法步骤如次:「我不是这个身体」的念头是呼气,「我是谁」是吸气,「我是谁 ] 是闭气屏息,如此操作,呼吸气息自然控制下来。2外在呼吸法是针对无法控制呼吸的人而定,控制心思,并无确切的方法。
行使呼吸法,也不必如哈达瑜伽(hatha yoga) 一样的精准操作。若在行持咒覆诵、内观(dyhyana)、虔爱拜神之时,稍加控制呼吸,便足以掌控心思。
心思有如乘骑者,而呼吸是马,呼吸法是马的衔勒;勒住马匹,则稳定乘骑者。行呼吸法可稍进一步,即是观呼吸,可使心思自外驰而内返,只要控制呼吸,心思随之受制。若不易呼气吸气,每在行持咒、内观时,闭气屏息片刻,收效亦佳。正如《薄伽梵歌》指出,不时收摄向外驰逐的心思,使其返内,守在真我。除此之外,并无掌控心思的良方了。实则此事诚然不易,只要不断修练,假以时日,将水到渠成。
神照明心思,辉映其中,人无法藉由心思而知道神,人只能心思内返,融入于神。
身体由无觉性的物组构之,不会自己说「我」(一如不会成为「我」之思维的来源);另一方面,永恒性的意识,了无「出生」这种事。
在这两者之间,某种东西在身体内,冥然萌生,这个东西,就是物与意识之间的结(knot),其名称不一,或称困缚、个体灵、精微灵、自我、潜在习性、心思等。
拉玛那尊者指着他的毛巾说:「我们称它为白布,但布及其白,并未分离,此如同辉照与心思合一,形成这个我。」圣典亦解说如下:剧院里的灯是照明,照明是辉照其自身、舞台及演员。我们由于亮光照明而观见舞台及演员。若无戏剧演出,亮光照明依然持续。
另一例子是,铁条可比喻心思,施火于铁条,成为火红铁条,与火无异,炽热而能燃物,但其形状又不像火;经锤打之,则火红铁条受锤打,而不是火在受锤打。这铁条是个体我,火是真我。心思自身无法自行运作,心思仅能借着辉照而萌动,离却辉照,便不能作为,不论其为善为恶。若辉照存在,心思便能运作其善恶,及引生诸苦乐,但辉照本身,并不感受苦乐。这如同锤打火红铁条,不是火在被锤打,而是铁条在被锤打。
吾人只要掌控心思,则此身所居何处,便无所谓了。
( jenny: [奇蹟課程] 也這麼說. 另說 , 心靈平安之人 , 還會想去哪裏嗎? )
1.瑜伽呼吸法(pranayama),或译「调息法」、「呼吸控制法」。
2.拉玛那将探究「我是谁」的方法,连结于瑜伽呼吸法,系表呼吸法有助于探究方法的修持。然而,行呼吸法之呼、吸、屏气等顺序,仍应依修持者个人合适的调息步骤为之。毕竟拉玛那曾说:「每个皈依神的寻道者,得以自己的方式,独自修持。」见本书七〈恩典与上师〉
---------------------------------------------------------------------------------------------------
書: 台灣:《稀世珍寶》又名《神言金句》:印度靈性導師拉瑪那尊者的生平與教誨
(拉瑪那●馬哈希)
五 臣服
命运是什么呢?并没有命运。
臣服,则一切皆安。
将所有的责任,丢也给神,不要自己承担,那么,命运能奈你何呢?
吾人一切的负荷,神将承担。万物皆由至上主的万能之力驾驭。为何要谋画「我应该做这个或那个」,而不归顺于祂呢?既知火车负载着所有的行李对象,为何还要将行李置于头顶,而不放在车上,让自己轻松愉快呢?
( jenny : 有人引言此例子 )
八曲身圣者(Ashtavakra) 1的故事诲示,为了获致婆罗门的真知,你必须将自己全然臣服于(交给)上师,而舍弃你的「我」及「我的」诸概念。若能将之交付出,则所剩余者,便是真实。
臣服有两种方式。
一是深入观察「我」的萌起源头,而融入其中。
另一是 自认「我自己是无助的,唯有神是万能,除非将我整个人交付给神之外,我别无安全保障」,因而逐渐坚定信念,唯有神存在,而自我根本不算数。这两种方式,殊途同归,而全然臣服(交出),即是真知或解脱的别称。
虔爱与解脱,并无二致。虔爱之所在,即是真我。「一」就是「那个」。人藉由其所修持的方式,他乃了知。
虔爱是什么呢?忆念神,其义是唯有单一思维,全然充塞,而摒弃其他所有思维。那个单一思维,即是神的思维,也就是真我,或其人自身已完全交出给神了。
当神高举着你,则万物皆不能困扰你了。思维之不存,乃为虔爱,亦属解脱。虔爱是真知之母。
若问,为何世上充满苦难与邪恶?人仅能说:这是神的旨意,无可测度。任何有关动机、欲望、目的等,皆不属于无限的全知全能之「在」。
神之示现所在,万物的活动,皆无法触及。在衍化为「多」之前,「一」被解为有其责任或动机,是毫无意义的。然而,对于命定发生的事件而生的种种困惑,难以援引人的自由意志,为其找出圆满的解释,则神的旨意,诚是最佳的解答。
若忧虑于事件降及吾身,或者烦恼吾人之行事容或有轻忽时,则舍弃责任及自由意志的感知,乃属明智,允宜视吾人为全知全能的神之谕命工具,然后,祂承担一切,吾身乃安。
一位大公王后面告拉玛那尊者:「我已经拥有了人所要的一切,幸运无比。」言及此,语塞而哽,稍自制后,缓缓以道:「我已经拥有一切我要的了,有些人还要……,但是……但是……,我的内心却不平静。某种东西让我不平静,这可能是我的命运吧!」
大公王后语毕,拉玛那尊者,一如平常,和蔼以道:「没有关系,你已经说了你想说的话。命运是什么呢?并没有命运。臣服(交出你),则一切皆安。将所有的责任,丢出给神,不要自己承担,那么,命运能奈你何呢?
信徒:臣服是不可能的。
尊者:是的,完全臣服是不可能的,但部分臣服,仍是可能。随着时间进展,终可达到完全臣服。毕竟,若无完全臣服,则此心永无安宁。你在无助的情形下,得因全然臣服,而获得内心的平静安宁。
信徒:部分臣服——嗯,能解脱命运吗?
尊者:是啊,可以解脱。
信徒:命运不是缘于过去的业力吗?
尊者:人若能臣服于神,神自会看顾。
信徒:那是在于神的处置,神如何使人解脱命运呢?
尊者:一切在神。
有信徒祈求能不时看见湿婆神的异象,拉玛那尊者说:「不论祂是否显现,臣服于祂,遵从其旨意,等待祂的欢心。
若要求祂所行符合像意,则非臣服,而是加诸命令于神。你不可以一方面要求神顺从你意,另方面又说你臣服于神。
祂知道对你最合适的处置、最佳的时机及如何处置。祂承担一切,你不再顾虑什么,所有的顾虑,都是祂的,这样才是臣服,亦是虔爱。」
1.八曲身圣者(Ashtavakra)是意译,音译「阿什塔夫」或「耶希特瓦克」,是印度教圣典中的圣人,相传其出生,身体便有八个畸形体态,故事源自《摩诃婆罗多》(或译《大战诗》)。
--------------------------------------------------------------------------------------
十一 命运与自由意志~~部分剪貼
凡事注定,但个人始终有其自由,选择不认同其身体,并且不受到身体行为的苦乐结果影响。
人若无法了知命运与自由意志的起因本源,则势必在命运与自由意志二者之间,到底谁征服谁上,争论不休。
人若了悟其真我,洞明真我乃命运与自由意志的本源,则对此争论,便会抛在脑后,也不会对命运及自由意志,施与任何作为。
成功或失败,缘于今世业报,其与有无意志力无关。人应在任何环境 下,设法持心平静,泰然自若,这就是意志力。
----------------------------------------------------------------------------------------
書 : 稀世珍宝 ~~拉玛那马哈希
十三 杂论
施与人,其实是施与己。
若知道这个道理,人怎会不施与呢?
====
没有人能够在至高临在的视域之外。因为你认同尊者的身体,也认同自己的身体,便觉得有分隔的两个躯体,而说要离开这里,但你能去哪里呢?你无法离开我。
据说,罗摩克里虚那1能眼见他所祭拜的黑天女卡莉的栩栩物像,那个物像,为他一人独见,别人看不到。这种惊奇的灵力,是由于他个人的因素,那是他本身有非凡的灵能,能够显化物像,好像那个灵力将他吸纳进来。若物像确有生机而存在,则其显现必为众人共见,从另一方面说,万物皆有生命,也是事实,许多信徒皆有与罗摩克里虚那类似的体验。
基督是自我,十字架是身体。
自我钉死在十字架则灭失,所留存者,是「绝对的在」(神),参照 「我与我父原为一」语2,这种辉煌的留存,谓之复活。神、父代表伊莎主3,子代表上师,而圣灵代表阿特曼(Atman) 4。
《圣经》载:「止于在,而了知我是神。」(〈诗篇〉四十六篇)5<傅道书>载:「有人孤单无二。」及「智慧人的心居右,愚昧人的心居左。」6
心念思维不会徒然。任何心念思维,皆会在某个时候产生效应。 思维绝对不会徒然。(jenny:奇蹟課程、外星人皆有說)
有人倡导能使身体不朽,他们以食谱、药材及其他物品,希图使身体完美,对抗死亡。法术通灵学校(在南印度,众所周知)信奉这种教旨。范卡萨米•饶谈此宗旨,在库姆巴科纳姆7设立学校,在朋迪榭里8亦设协会组织。也有某些学校,相信借着神力降临,可以使人转化成超人,然而,这些人在撰述身体不灭的诸多论说、服食药物、遵从瑜伽食谱, 以期完善其身,希图不朽之后,终究一朝而身亡,无一例外。
神之名与神,不分轩轾。《圣经》载:「起初有名,名与神同在,名即是神。」9
罗摩(Rama)之名,罗(Ra)代表真我,摩(ma)代表自我。人不断持诵「罗摩、罗摩」,则「摩」消失,潜入于「罗」,而仅「罗」独存,在那状态,无须着力于有意识的内观,而内观存乎其中,因内观是我们真实的本质。
瑜伽七务在唤醒亢达里尼、在脊椎中脉10提升能量,悟者并无这种修行目标,但二者殊途同归,皆是促使生命能量在瑜伽神经脉轮中提升,进而切断系缚在无觉性个体的「结」、(knot),而亢达里尼是阿特曼、真我或至上大力的另称。我们论述时,是在身体内部而言,因为我们认为自己是这个有局限的身体,实则,就真实以论,既在内又在外, 而那个「在」无异于真我或至上大力。在真知法门中,循探究真我途径,则心思消融于真我,那个真我,至上大力或亢达里尼,自然跃升萌兴。
此心平静,乃为真解脱、真自由。若藉运作心思之助,以神通灵力制心,则焉能获致心思毫无骚动的解脱呢?
戒绝欲望与憎恶。莫劳心于世上事务。尽可能不要干预他人事务。施与人,其实是施与己。若知道这个真理,怎会不施与呢?
自我萌起,则万物萌现。自我消融,则万物消泯。人愈谦卑,则愈受益。
最佳而宏效的点化信徒,是经由静默,此为上主达克希那穆提所示为,以触摸、眼视为之者,属低阶层次。静默能转化人心。
某信徒请询尊者,他应否继续持诵神的圣名作为修持法门,或另采探究为法门。尊者指示信徒阅读一九三七年九月的《景象》期 刊,内载一文:〈圣•南德奥论神的圣名之哲理〉文中解释:「神」等同于「神之名」。
太阳辉照宇宙,阿鲁那佳拉的太阳,耀眼眩目,处于其中,无法观视宇宙,唯残存余晖,灿烂无比,缔亘无垠。
生而为人,是最上乘者,并不正确。为人而须获致了悟真我方是。若动物者,亦能了悟真我。
对任何人言,改革自己之前,无须着手改革国家。了知自己的真实本质,乃是每个人的第一要务。若能如此,而他愿意改革国家,当然他可履行改革。史瓦米•拉姆•蒂尔塔的广告词是:「征求先改革自己的改革工作者。」世上不会有两个人,其外在形相相同,或做相同的事,不论如何费力消除彼此的差异,外在形相必然有别。若要齐一,唯一的解答便是了知自己的真实本质,盖万物的真实本质一也。
《布列哈德森林奥义书》称,阿哈姆 (Aham)乃神之首名,而梵文字母之首是「阿」 (A),字母之末是「哈」(Ha)及「阿哈」 (Aha),因此,「阿哈姆」囊括一切涵盖始未。「哎耶姆」(Ayam)12字义是那个存在,自明自证。「哎耶姆」、阿特曼、「阿哈姆」皆指涉那个在。《圣经》亦然,「我在」(I AM)乃神之首名。
若专注在某念头而入睡,则睡醒后,心思将浮现同一念头。人施与麻醉剂后,指令他口数着「一、二」等,若有人在旁说数字「六」,则那个被麻醉者,便会接续口数「七、八」等。
当我躺平,四肢伸直,心想着死亡的情景,知道这个身体将被送去焚化,而我依然活着,某股力量,可称为灵力或其他,从我体内萌起,笼罩而护持着身体,我乃重生,成为全然崭新的人,此后,我对万物,漠然与之,了无一己的喜好与憎恶。13
从静默而萌思维,从思维而起自我,从自我而发言语,因此,若言语有其效力,则其源头之效力必然更甚。
在神像面前,焚烧樟脑,是象征以耀明之光,毁尽心思。
圣灰象征湿婆(绝对存在),朱砂象征意识。
若干 《往世书》14述及(阿鲁那佳拉)这座山,中空而内有城镇、街道等,我曾目睹这些异象。圣典文说本心是穴位,若深入其内,则是遍照的渊然之光。类似如此,则这座山是一种光,山的洞穴等,皆以光掩护之。
为获致灵性终极成果,而实行的修持方法,如布施、苦行、牺牲、德行、瑜伽、虔爱奉献等,并且将灵性的终极造诣,描述为:天堂、至上之物、平静、实相、恩典、不动之境、无死之死、真实之知、弃世、解脱、幸福等,这一切都不外在破除身体为我的妄见。
弃绝认同这个厌鄙之躯,了知你真实的本质乃是恒在的幸福。
若在寻求真实的你之余,仍忧心操虑于这个身体的福利,则犹以鳄鱼之身为筏舟之助,妄想安然渡江。
无欲于非真我,谓之无染。存在于真我,是为真知。无染与真知,并无二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