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enny
发表于 2019-6-21 20:21:48
本帖最后由 jenny 于 2019-6-21 20:47 编辑
【開悟和不開悟人的世界有何不同?】開悟的人不再相信自己的想法是真的,包括任何想法。~台灣南懷瑾~【我們根本沒有自己的想法!】_1
(《金剛經》: 應無所住, 而生其心 . 真空生妙有 .
jenny : 無住於相 , 無住於念 , 無住於心)
s07120802
發佈日期:2018年5月11日
是否不開悟的人,每一時刻看到的世界是不一樣的、對同一事情的解釋也在變化;如果是開悟的人,那麼他對世界的解釋就是始終如一的?
開悟的人(真正開悟的人)和不開悟的人重要區別在於:開悟的人不再相信自己的想法是真的,包括任何想法;而不開悟的人則相反,他們無意識中相信自己的任何想法是真的,簡直是“任何”。
所有想法都是自己從虛無中建立的,都是從本無所有的心地上構建的,所以諸佛(開悟的人)不相信自己的任何想法——哪怕某種想法看起來多合理或真實。覺悟的心不以“合理”和“看起來真實”為理由和依據來確定它自己的存在是真的,這種習性是頭腦的。頭腦以“合理”、“看起來實在”等來支持和證明它自己的夢幻是真實的。心不,覺悟之心因在“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
所以,它不會被自己所生出的任何存在(念頭、事物、感受等)所欺騙。它不會顛倒“主”與其“虛造之物”。所以,諸佛能活在空無中,活在空性中。因為確確實實體悟到“五蘊皆空”中並活在“五蘊皆空”——五蘊之外的“涅槃寂靜”中,所以,諸佛菩薩能夠一直呆在“如來世界”,一直在“真如”中,一直在“三摩地”中,一直在“究竟涅槃”中,從不“顛倒夢想”。
但凡夫不同,凡夫相信自己的所想是真的。一是我們不得不相信,因為我們從沒出離過自己的念頭之叢;二是,我們不得不相信,因為不相信自己的所想,意味著我們失去了身份,失去了參照,那樣,我們的頭腦將想像不出它自己是誰、在哪、如何存在,它將感到非常恐怖。
所以,我們凡夫或作為凡夫的我們,不得不相信自己的想法。我們以不斷生滅相續的“想法”和“感受”混合成“我”,如同“想法”是骨架、“感受”是水泥——塑成了一個泥人,因為認同想法和感受是真實的,所以我們認同“自我”真的存在,並是“實體的”(有人認同身體為我)。但諸佛、菩薩——那些真正開悟的人,他們早已識破了這點,不僅僅是頭腦上的知道,而是體驗中的事實——“五蘊皆空”,因為認識到“眼之所見、身之所受、心之所想、體之所為、以及出現在自己頭腦中的概念等”皆不是真的,所以他們不會被什麼所障礙住。心不能再禁錮它自己。他們不得不活出自由,那是他們唯一的狀態。
世上有無數的修道者宣稱自己是開悟的,但他們依然相信自己的“想法”——相信自己的所想是真的。比如他們對待“神通”、“未來”、“死亡”、“輪迴”、“證悟”等的態度,比如他們反應於他們的想法——仍舊“悲傷”、“痛苦”、“憤怒”、“恐懼”、“擔心”等。任何情緒上的劇烈反應,都是把一個虛假的想法當成了真實的結果。
若不是這樣,若不是相信自己的所想是真的,有誰會在自己的內在“大動肝火”,並不斷地以各種方式去“改造”、去“改變”、去“傷害”自己或他人呢。正因為我們迷惑了,正是因為於剎那“‘一念’又迷入了‘虛妄’”——把一個虛假的“想法”當作“真實”的了,才發生那樣的情況的。
否則,有誰因為一場電影裡的一個人物的一句話或其所做的一件事,而“大動肝火”——大怒、傷心、痛苦等呢。除非我們迷惑了,除非我們忘了那是電影,那是電影裡虛構人物的所為,否則,我們不會真的攪動自己的心,傾動感情。我們凡夫一直生活在這樣一場貌似真實的電影中從未走出,因此,我們相信這,相信那樣,我們有很多故事,我們感覺有很多事情要去解決和創造。這就是迷惑。
開悟的人對世界的解釋是否始終如一?確切地說,真正開悟的人對世界從不解釋,即便他偶然對事物發表了某種看法——他也不認為他說的就是唯一的真相或真理。因為他知道,真相是不可知的,而真正之理亦不可說。即使是真相,那也是一個故事。而能被說出的真理,已經離開了真相。 “凡有所見皆是虛妄”,他們徹底的不被任何所迷。
凡夫因為相信自己的想法,而想法會變。所以通常,他們對世界或事物的解釋不停地變化。今日這樣想,他們這樣說;明日又那樣想,他們又那樣說。今日相信這種理論,他們認為這是對的;明日又相信那種理論,所以又認為那是對的。所以,凡夫對世界和事物的解釋與看法在不斷地變化之中。
因為想法變,我們眼中的世界和事物不得不變。這是凡夫的世界。 “無常”在凡夫的世界就是這樣恆常不變的。但在佛,則無無常,亦無非無常,他們在一切語言文字之外生存。不可說,不能說,不必說,他們活在所有的“說法”之外。
佛和凡夫的世界有何不同?
如果你是凡夫,你的所見即所是——你活在實地的世界裡;如果你是佛,你只活在“心”裡——“非空、非不空”的心中。
對於佛來講,沒有外在世界,也不存在外在世界,所有的都是內在世界。一位佛並非踩在地球上,雖然你認為他明明站在塵埃中。
但對於凡夫,你只能站在地球上——岩石上、泥土中、大理石地板或水泥地板上。你不可能站在除此之外的別的地方,因為你根本沒有看到除這一切有形象的事物之外還有什麼,所以你不得不站在你所認為的實地上。凡夫的世界是他的眼球,甚至眼球也被忘記——他們的世界,只有地球。但十方三世諸佛,只在一個地方——“心”——淨土的世界。他的眼裡沒有地球,只有心。當然,活在世人之間,他會認同你的想法——他活在地球上。
佛與凡夫有何差別?
你不知道佛的世界,除非你成佛;但佛知道你的世界,因為他從你那兒經過過。
我們都站在相同的地方,但因為迷的層次和悟的境界不同,同一世界變成了三千大世界。因為走不出想法,所以你活在六道中而非淨土裡;因為你相信自己的想法,所以恒沙劫你日復一日的走不出。
一念一世界,一覺一輪迴。
因為不能覺性常住,因為念念轉心,所以我們凡夫,於本無輪迴中,自見輪迴;於本無流轉中,自取流轉。枉受自造虛妄之苦。諸佛醒世,覺燈長明,耀照世人,悟者先醒。出離生死,顯示常淨,性相如如,不動塵境,為佛之事。善知識,佛為迷海中舟航,諸苦受夠,因緣具足者,登彼之舟,至超生死岸,永在極樂!
作者:南懷瑾
來源:mp weixin qq com
jenny
发表于 2019-6-21 20:25:45
本帖最后由 jenny 于 2019-6-21 20:35 编辑
《奇蹟課程學習》【我們根本沒有自己的想法!】一切都是心靈在操控。~台灣何興亞~【我們根本沒有自己的想法!】_2
s07120802
發佈日期:2017年4月2日
很多已然步上心靈之旅的人,大致都能了解或接受「我們所見的一切,都是心靈將內在想法投射於外所形成的幻覺。」這觀念也是諸多法門的核心要義,如佛法「萬法唯識、相由心生」;賽斯資料「你創造你自己的實相」;新時代「你相信什麼,那就會成為你的現實。」基於此,我們所見一切情境都是「果」,心靈才是「因」之所在。如同放映中的電影,銀幕上的畫面是「果」,放映機裡的內容是「因」。
佛法唯識論指出:六根遇六塵,形成六識。亦即心靈會配合眼睛、耳朵、鼻子、舌頭、肢體、頭腦等六種感官,同時發送六種感知訊息,當身體收到這些感知訊息時,會產生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思緒等六種感知,讓我們處於一個極具真實感的環境中,並且可與周遭的人、物、境互動。但這一切都是心靈營造出來的幻覺,我們以為真實無比的身外世界,根本就不存在。它們都是心靈投射出來的「果」!
對生命真相探索過一段時間的人,大致都能理解與接受「心靈是因、外境是果」的觀念。但是,對於「自己的想法」仍會感到困惑。因為心靈運作的法則是:「我們相信什麼,那就會成為我們的現實。」而我們的想法又來自心靈,那些想法是「因」還是「果」?實際的情況是這樣的,在我們心靈深處,有一個集體潛意識,其中的想法是「因」;它同步發送六種感知訊息給無數的人,讓每一個人都看到身外有個世界,也覺得自己有些想法。
所以,我們覺察到的、認為是自己的想法,只是集體潛意識配合每一個人的狀態,發送出來的訊息。這訊息會讓我們產生「自己有些想法」的錯覺,其實它和我們看見的景象、聽到的聲音一樣,都是心靈在潛意識層面製造出來,讓我們感知到的「果」。就此而言,身體根本沒有思考與決定的能力,一切都是心靈在操控。是心靈透過眼睛看、透過耳朵聽,身體只是一具生化機器,任由心靈支配。
當我們發現,以往所認知的「自己的想法」,根本不是自己的想法,而是集體潛意識所製造出來的感知訊息,必然驚訝無比。如果我們根本沒有自己的想法,那麼,我們是什麼?我們能做什麼?事實上,我們的自我感全然虛妄不實,「自己」根本不存在,只是一個錯覺。當這侷限的自我感消失後,我們會發現「自己」原來是無所不包的一切。我們唯一能做的只是「選擇」而已,選擇認同或抵制眼前的幻覺與配套想法;認同就會繼續深陷幻境,抵制則會使幻覺逐漸消散。當幻覺徹底消散後,侷限的自我感也會消失,於是,我們就會看見生命的真相。
板橋週三奇蹟課程讀書會_討論分享摘錄_20160309_教師指南
jenny
发表于 2019-6-21 20:56:40
本帖最后由 jenny 于 2019-6-21 21:25 编辑
業力=習慣性 : 信念、思想、動作、反應、有個個別的我....等等
個人業 , 家庭業 , 社會業
輪迴, [重覆]之意
jenny
发表于 2019-6-21 21:04:17
【開悟是兩種力量製衡的結果】喚醒了最深刻的力量。這個力量是本就存在的開悟力量。~大陸yachak
s07120802
發佈日期:2018年2月14日
未開悟狀態和開悟狀態有何不同?未開悟狀態就像在海洋表面的流浪,常常受到業力之狂風暴雨的影響。有時也能享受到風和日麗的間歇,但是這種間歇並不是個人可以期待的結果。在這種表面流浪當中,人生其實是一個相當漫無目的和受苦的過程。如果說過去更多是受物質貧乏和科技落後之苦,現在則是受精神壓力和頭腦之苦。
在這種混亂、重複、被支配的生活表層,唯一支撐人的是那一點曾擁有過的美好間歇。人的一生就像被設定一樣,從出生到死亡,每個人都毫無選擇地等待著去迎接和挑戰生活中的一切未盡難題。從身體、心理、精神到靈魂渴求,無一不是如此。
人也只能通過忘記、專注外在、尋找更多快樂來掩飾這種苦。或者將自己麻痺在一個自我投射的幻相裡面,不再質疑和追問生命的最終目的。既然每個人都如此地對苦習以為常和認命,自己為什麼就不可以呢?這大概就是許多人存留在心底的最後一絲安慰。
開悟的狀態就像潛入了海洋的深處,因為有了海洋的呵護和連結,便不再恐懼表面的狂風暴雨。況且融入海洋本身就給人一種安全而非孤立感。只要沒有找到內在最深處的連結,人永遠是感到孤立、受苦、永不滿足的。海洋象徵著神奇、療愈、極樂、超越時間的永恆。人只有在探索其中才能找到自己的本質,在本質裡面擁有真正的至福。
雖然開悟不會讓人完全消除苦,因為身體的存在。但開悟的內在狀態是既不追求苦,也不追求快樂。所以對苦和快樂體驗得更完整和真實,看得更真切。一個對苦和快樂擁有完整體驗的人還能渴望什麼?唯一的渴望就是盡可能不去體驗二元的現象世界。二元現象世界是沒有什麼恆定的世界,是沒有什麼可以抓取的世界。一旦想要抓取或限定,苦也會隨之而來。
靈性的準備就好比學習游泳技能。只有學會游泳才有可能潛入海洋深處。這種學習需要藉助二元的力量,一種是擴張的力量,一種是收縮的力量。可以把人的潛力發展看成是擴張性的,就像宇宙的膨脹擴張一樣,而把人受到的各種約束和限制看成是收縮性的,就像宇宙的因果法則一樣,遵循著因果輪換和事物的衰敗、壞滅過程。
開悟依賴內在和外在因素。內在因素是一個人的潛力,而外在因素則依賴二元性力量的總體平衡。潛力來自於長期堅持不懈地靈性準備,這是包含著過去努力的部分。而外在的因素需要藉助此生的機緣。機緣成熟才能把潛力引發出來並達到開悟需要的能量。機緣成熟是擴張性力量和收縮性力量都要達到一定的高度並相互制衡。
倘若一個人缺乏潛力,或是靈性準備還不夠,縱使外在機緣成熟,外在有很好的成長條件和與之相對的壓力(壓力帶來深度渴望)這兩種力量的抗衡,也無法開悟。因為內在可以承受開悟的資本不足。
這和世間的成功很相似,沒有能力或不夠資格,就算有好的機遇也無法抓住。而開悟需要的潛力是綜合各方面的素質,是關係到內在對真理的認識和契合度,以及從身體到心靈的一系列準備條件。也就是身體的每一個脈輪所代表的意義都曾經得到過訓練和發展,而且相對平衡。
假如是一個人有很好的潛力,準備得也很充分。但是外在機緣不成熟,比如只有成長的擴張條件而不具備壓力因素,也不會成功。因為壓力是收縮性的,是為了製造向內的力量把所有的潛力引發出來。沒有壓力的擴張是向外的,是注重表面形式的擴張,或者一種能力上的擴張而非內在的喚醒。
而且靈魂的內在渴望之火焰必須被點燃,這些通常是通過外在感受到的巨大限制和受苦來達成的。越是敏感的心越容易感受到心靈缺乏自由。
另一種情況是,心靈感受到各種限制和受苦但是卻缺少成長的條件。這種條件可理解為沒有擴展的動力,找不到明確的方式和內在驗證來引導自己,這時候不僅不會成功,也可能導致失落和沮喪感。這時候人可能關心的是和自身痛苦有關,而缺乏對事物整體的認識。這樣兩種力量無法達到平衡,潛力無法使用。這其實也和內在準備不夠充分有關。內在沒有準備好,外在的成長條件就無法創造出來。
內在的條件可以自由準備,但是外在的機緣卻不一定。在一個人的一生當中,遇到的合適機緣並不是很多。這和人的生命功課很有關係。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定功課,這些功課會有一項是特別突出的。就是從過去帶來最難處理卻必須處理的業力問題。這個業力問題會在特定時間釋放出來,假如在這個時間段,一個人剛好處於意識擴張最快的時候。兩種力量的衝突與結合,很可能讓一個人開悟。
這種生命功課可能是個人性格、生存、關係、情感、財富等等受到的巨大挑戰和違逆。但是一個人不會永遠處在那個階段,如果在那個階段其它方面並沒有準備好,那今生開悟的最重要機緣就有可能失去。這樣的機緣也許一生只有兩三次。
出家人和隱士沒有太多人世的功課。他們是通過對生活條件的嚴格限制和自律來達到這種平衡力量的。通過外在生活和身體的約束和受苦,配合日夜的精進努力,才創造出可以高度平衡的力量。
假如有人生活一直很平順,沒有太多的考驗和壓力,但是也有內在擴展的渴望。但是除非像出家人有嚴格的自律,或者從一個高尚目標中獲得動力支持。不然將沒有可能創造出開悟的機緣條件。
還有一些輔助性的開悟因緣。外在的明師、能量場、團體助力,但是沒有內在的潛力爆發也是不可能的。
當我們去看那些開悟者的事蹟,發現開悟主要是兩種情況。一種是突然爆發出來的力量;一種是漸進的瓜落蒂熟的結果。前者比如有些人是在絕望當中、在性命攸關當中、極端情境之下開悟的。這種情況依賴的是自身潛力的總爆發,在難以解決的內在根本問題之前,喚醒了最深刻的力量。這個力量是本就存在的開悟力量。一個人能擁有這樣的爆發力也是長久準備的結果,只是在這種準備不一定在今生被意識到。
另一種是看得見的不斷成長蛻變的結果,當所有條件都準備好以後,一句話、一首詞、一個動作或小事件都會讓一個人當下開悟。
開悟是認識到真實的本性。超越頭腦的本性。開悟不一定是證悟,開悟是進入內在本性的起點。大多數人都是漸進的開悟,然後證悟。證悟意味著你已經可以捨棄頭腦這種心智設備,它不再掌控你的生活。證悟是和本性完全融合。
時間的快速變化能夠強化兩種對立的衝突力量,擴張和約束。能夠善於利用它們,不被它們過多影響,當它們的力量達到最佳值並獲得平衡就會啟發開悟。所以這個時間週期能夠開悟的人還是有很多的。
作者:yachak
cn sina blog
jenny
发表于 2019-6-21 21:07:55
【一念行者】做個心老實的人~大陸【一念行者】
2019年2月1日 星期五 ;覺者信息:
頭腦是一個泥坑,親愛的,你跌進泥坑了,看,你在為泥巴而煩惱,你在為泥巴而思考……
鍋裡的鹽放多了,爐子上的水壺燒開了,趕快回到現實世界,佛陀叫你回來。
從某種意義上說,修行是糾正思考的過患,你太過用腦思考了,所以煩惱或疑惑接二又連三。
不管它什麼是緣起性空,不問它什麼是本來空寂,若能夠安安靜靜的飲食起居,三年下來,位及佛地。
不看別人描述的開悟體驗,只在自己的心裡過節過年。
口說開悟的未必開悟,向大殿上沉默的石佛石菩薩學習。
看就只是看,這五個字就是究竟。
不要在看裡分辨能所,能所只是看裡的幻雲幻朵。
親愛的,聽我說,做個心老實的人。心不老實就會有疑有惑,心若老實就是有福有德。
對佛陀的話,聽要聽進去,做要做出來。
聽聞佛法不必三藏十二部,一句話幾個字足矣。
雨要下到地底下,浮在地表,變成江河,看起來有氣有勢,但不能真正利益深層生命。
不必才高八斗,學富五車,真修行的守護一個“拙”。
對於修行的功德,聰明的都錯過,笨拙的才獲得。
跑在前面,不如留在後面,道德倒得,倒過來才能得。
對於求道得道這件事,在前的就是在後,在後的才是在前。
親愛的,聽我說,頭腦裡充滿幻覺,不要輕易跟著那聲音朝著那幻景去了,慢一點笨一點拙一點才穩妥。
jenny
发表于 2019-6-21 21:12:42
本帖最后由 jenny 于 2019-6-21 21:18 编辑
【一念行者】大師是重要的,但他能重要的過你嗎?~大陸【一念行者】?
2019年6月15日星期六,一念行者信息:
人們強調大師的重要性,
我則強調你的重要性;
沒有你,再好的大師等於零,
大師是重要的,但他能重要過你嗎?
當你看見大師而忘了自己,
那麼你搞反了,
本末倒置的修行沒有任何意義,
你眼中的老師再偉大但不等於你。
如果你不認為老師就是你,
當你感覺老師偉大,
你立刻與他分離,
自卑會在暗地裡將你偷襲!
在神的面前下跪而忘了那跪倒的人,
那麼你迷失了;
倘若你不能在自己的裡面看見神,
那麼你瞎了——雖然也許你看起來眼睛炯炯有神。
只看見外神而沒看見內神的人昏了,
他所看見的並不是神,而是一個幻影。
倘若你不能以神的身份活著,
你即使走在神的國土也只是一個凡人。
美麗的花朵是引你墜入夢境的橄欖,
耀眼的大師一定是魔羅裝扮。
倘若他的火不能點起你內在的光,
那麼這個接你進入聖土的人實質讓你離得更遠。
以我的經驗,真正的大師早已學會了平凡,
走在人群中間,他身上並沒有光環;
倘若他的光環還在,那麼他還應繼續修煉,
他的路還沒走完——他還沒成熟到平凡。
神不僅僅給你光,他指導你拉開自己內在的燈,
當你面對一位大師感受非凡,
他並沒有“給”你什麼能量,你的能量源自於你,
你的激動燃起你的燈,你的燈燃著你的油。
平凡的大師總在你的位置和你相遇,
他並不高高坐在他的神龕。
他總是引導你回到你身邊,他總是指引你向內看,
大師是你的影子,並非你是他的影子。
他的步伐總是和你一致,並非你的步伐和他亦步亦趨,
在大師的面前,你看不見他,你看見的只是你。
大師是一位讓你忘了他而記起自己的人,
倘若一個大師讓你記住了他而忘了你自己,那麼他沒什麼了不起。
讓人記住他的大師他的長袍內有一個假扮的自我,
讓人感覺不到他而只感覺到自己的大師,他真正的無我了。
真正的大師不傳遞給你能量,他只是敲你的門
然後你們一起聆聽內在的動靜,等待那個開門的人。
真正的大師不製造神秘,不創造玄虛,不說自己能,
不給他人建議,不是老師,在坐法壇,不覺得他高於你;
他只是自在的生活,然後他影響了你,如果你準備好了被影響了的話;
他是口美麗的鐘,如果你敲,然後你聽到回聲。
真正的大師不彰顯他的神性,不標榜他的神聖,
他“隱藏”在眾人中間,若不是你自己也具同樣的品質,你幾乎認不出他;
他不度人,他不助人,他不是個萬能的救世主或熱情的慈善家,
但因為他自己的純淨,它幫了很多人。
真正的大師強調弟子的重要,他視弟子為他的大師,
他把他碗裡的水倒給你,然後他收回了他自己的愛;
他的能量從沒遺失,他所有的一切都是自己給自己,
他高興你的存在,那讓他給和收的遊戲得以完美的繼續。
大師愛的是他自己,因為你的存在,他不得不把他豐盛的能量投射給你,
在能量從他出發到回到他之間,你像鏡子反光一樣地,把光又給回了光源;
他感謝你,那感謝是純粹的感恩,因為你,他的宇宙是那樣得美麗,
大師眼中沒有“我”——當你和他相遇,你就是他的“我”。
因為你就是他的我,所以他看到宇宙遍處都是他自己,
因為眼中全是你、你、你——我、我、我……所以他體會到宇宙是一。
所有的一組成了一,在那沒有任何分別的世界,
他的自由、流動和喜悅——就是給這世界的獻禮。
一個真正的大師沒有“神”的意識,但他首次以神活著了;
神和人並非是對立的,當他成神時,他消融在人之中。
因為他是神了,你找不到他了;若你再找他,你只能到自己的內在裡去。
世界上的神祇有一個,若你想遇見他:到自己的內裡去。
當神成為神,他說的不再是神話,而是人話;
你若在人群中聽到說神話的人他一定是人,而不是神。
因為真神活在你心中,說著你想著的話,
若你不具備細柔的覺知,你怎能認得出他呢?
成為神的人不是大師,成為大師的人不是神,
倘若還有一位大師說自己是神,那麼他離神還有一段距離;
真的神說著人話,說著你正說的話,
如果你沒有細柔的覺知,你認不出他,這就是真神之神,真神所在。
cn sina blog
jenny
发表于 2019-6-21 21:34:30
斷除內心的習性反應即使你覺悟了,幻象仍然會按照它無始以來被培養的緣起法路,不斷生起,並來到你的世界,對你一遍遍的轟炸。
2016年9月28日
【一念行者】
斷除內心的習性反應即使你覺悟了,幻象仍然會按照它無始以來被培養的緣起法路,不斷生起,並來到你的世界,對你一遍遍的轟炸。因此,不管覺不覺悟,斷除自身無數年來養成的貪嗔癡的心理反應習慣都是應該的。
我所稱之為的功夫,就是指對這個心理反應習慣的斷除過程或斷除程度。
我們的身心—尤其是心,每時每刻是如何運作的?在它裡面發生了什麼?我為什麼會生起快樂、憤怒或嗔恨?那過程如何?我對此瞭解嗎?我對此又擁有多少掌控權?還有,發生在身體上的「疼痛」、「酸麻」等感受又是怎麼回事兒?作為一個修行人,這是我們最應該、最必須做的,最基礎、最重要的工作或事情。對此,我做或瞭解了多少呢?
在自由面前,人有兩大障礙:一、煩惱障,二、所知障。修行,就是要斷除這兩大障礙。尤其是煩惱障,因為斷除了它,不但我們自己能得切身利益,還能為解決所知障帶來便利,所以它應放到修行人的第一事務中去。
然而,一些修行人在自身煩惱還沒解決之前,卻已試圖去弄明一些「求知」的問題,比如「宇宙是什麼」,「世界是怎麼回事」,或「什麼什麼是什麼」等。這樣做不但顛倒了修行的目的,還讓自己進一步深陷在更多的知道裡,被那些知道所纏繞,像蠶被自己所吐出的絲所包裹一樣。前面已說,修行的任務之一是要破所知障,而不是獲得更多的知道,更深地陷在所知障裡。
先在自己身上下功夫吧,先把內心「貪、嗔、癡」的心理現狀和心理過程弄明白和解決了,再對身體的實相有所瞭解,這兩大問題解決了,不但自身得到真實的解脫,也能明白宇宙間一切事物的真理,即,斷除了煩惱障和所知障。此非戲言。無數世來佛陀老實聽話的弟子,無不一一驗證了這件事。
要斷除無始以來你內心自動自發的、無明的、貪與嗔的連鎖反應,首先必須把它這個過程看得透透的,必須中斷它嫻熟的無意識的自動反應,必須淨化你的心,直到它一絲多餘的造作都沒有,直到它一點問題也不存在。清淨無染的心是涅槃本身。要想徹底地自在解脫,必須做這一內在的工作,這一工作不可跳過。
如何斷除內心這個自動自發的、無明的、貪愛與嗔恨的「連鎖反應」呢?南傳的葛印卡、阿姜查等老師,北傳的各位禪宗大師,乃至佛教的一切老師,都在教這個呢。從這些具體的法門中,選出適合自己的,專一用功,做足功夫,為自己徹底的解脫自在作好準備。
請把斷除你內心的習性反應,作為修行的首先目標和首要任務。所有的佛法道理、理論,抵不過這個實在和實惠。斷除自己內在無始以來養成的習性反應,不但是修行人覺悟前的工作,也是覺悟後的工作,它是你一直的工作。別輕視它。覺悟或開悟,不能使這個內心在無明的條件下花了無數年養成的反應習慣自己消除,所以無論悟與不悟、悟前或悟後,都將它作為修行的重點。
jenny
发表于 2019-6-21 22:12:14
本帖最后由 jenny 于 2019-10-13 20:57 编辑
一念行者修行路上的故事 & Yachak _喜马拉雅FM (有聲)
1, 一念行者 修行路上的故事~大陸
https://www.ximalaya.com/renwen/6432545/
2, Yachak ~大陸
午后心灵密谈
3,【不是[修行],是[憶起]】「我」是誰?~台灣 Rason~
這三位放在 [大衛艾克] 欄 , 台灣 Rason 有共修及光明書免費贈送
4,《奇蹟課程學習》台灣何興亞
放在《奇蹟課程學習》欄
jenny
发表于 2019-6-23 23:54:28
本帖最后由 jenny 于 2019-10-13 21:06 编辑
觀想或說想像
不管觀想什 , 本是培養安靜、專注力
但很多人一知半解下, 把觀想或說想像出的異像當真 , 甚至入魔而精神異常, 入邪道.
觀想, 或說, 想像 , 離不開頭腦 & 功能幻化出的異像、有個體我的執著信念, 接下來就是: [我]有什麼什麼境界、[ [我] 的 ]境界怎麼樣怎麼樣
能 : 我 ; 所 : 我的 (我所有) .二元思想,相對思想.
進一步….你連破 [能 ]、 [所]都不需破, 那又不是你..
精神病患者, 把容器及其内的功能當己的話, 不會因他她觀想或說想像到什麼, 就變成正常人.
也不會因你觀想或說想像到的不同,就不叫觀想或說想像.
========
另一種精神妄想症: 自戀者
jenny
发表于 2019-6-26 09:38:02
本帖最后由 jenny 于 2019-6-26 09:55 编辑
金剛經 :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無住於相
無住於念
無住於心
那是過去, 過去又受制於過去世, 出生後各種情境 , 好凸顯、定型準備要演的安排的角色及個性、情感、信念
所以我們一直活在過去 , 跳脫前無法活在當下& 愛
所以, 不自責自己修佛還沒改變飄來的念頭
不改變不控制製好的傳輸來的訊號, 那是過去的心識的慣性(個性、情感、信念)的記憶
不執著那是自己的而隨起舞, 有所感受,有所想法,有所行動
只能超越~不受影響~守住真正的事實的真理~不守住夢中身體夢中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