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enny 发表于 2019-6-18 10:35:17

【不是[修行],是[憶起]】《清醒的人》覺醒、憶起本來自性(如來真性-你我本來聖潔的靈性)的人。~台灣 Rason~ blog文章 & Youtube& 共修 (見 blog )

s07120802
發佈日期:2016年9月9日

清醒的人 寬恕、釋放整個世界
正因他全然的寬恕 他釋放了他在劇本內被刻意安排的角色 瞭解了他永恒真實的存在與所在 明白這裡只是夢幻泡影一場 所有的一切隨時皆會崩滅(幻滅) 並非那他永恆之存在與所在 由於他的寬恕(全然的寬恕) 他不只寬恕、釋放了他人 同時也寬恕、釋放了自己(包括那生生世世的自己-眾生) 也一併的寬恕、釋放了整個世界


清醒的人 不會批判這個世界的
因為他知道 批判(評論、判斷)他人、事、物 是把此地當了真 一但有所批判 即入了因 念頭一出隨即在心識上刻下了痕跡 此果還需再來摘食(食之) 因此清醒的人心中十分清楚他是不會再如此而來批判這個世界的 不會再做此無益之舉了(或說無意義之舉亦是相同)


清醒的人 不會跟這個世界計較的
因為他知道 這個世界(人事物)都是假相 這裡的一切都是早已設定完畢的(在那當初的妄念發出之時即已完成-*此有些難以表達,因其不屬時空,超越了時空~時空亦是其在此刻意的營造與有意的安排) 或也可說是早已發生完的(設計完了的-*同上,需跳脫時空來看、亦即跳脫劇本或將此地婆娑視如一個時空DVD虛擬遊戲來看) 眾人只不過是一再的重複與不斷的在此徘徊而已 他已在真實的慧眼下 看到了真理、真相與他真實之所在 所以他不會跟這個假相、虛無、虛幻妄境的世界計較的 他心中之要只待[回歸]而已


清醒的人 視他人如同視自己一般
因為他知道 他心中十分的明瞭與清楚 從他眼中望出去的都是他自己 因此他看待他人如己一般 真誠對待、坦然誠實、寬厚坦蕩、清楚而透明 願己如此亦願他人如此 願己已明亦願他人也明 願己已知亦願他人也知 願己將歸也願眾人皆歸


清醒的人 回歸自性(本性)如他本來
因為他的全然寬恕 他釋放了自己(全然的放下了劇中的身分)、眾生(生生世世的自己)與這世界(當初的妄念而致的虛幻夢境) 因此他進入了那本來之境 並與他內的聖靈(聖潔的靈性)合一 恢復他的本來(如來) 更因此與那創造他的創造之主相認 再度體驗、沐浴在天鄉圓滿、自在、喜樂、平安、真愛、聖潔的無限延伸之內


清醒的人 能從他人看到那如來本性
正因他已全然的放下劇本內的身分角色 正因他已寬恕釋放了他眼前與世間的這一切 正因他已看清了這一切的真相 正因他已明白萬物本為一體並與其融合 正因他憶起認出了本來面目而與聖靈(如來)合一 正因他憶起了這一切而再度回到了創造之主懷抱、重新憶起了那聖愛(自己也是這-愛) 因此從他眼中看出去 他眼中看到的都是真愛本來的實相 不再被婆娑此地刻意鋪陳的幻滅虛妄假象而掩蓋 因此他只會在他人身上看到那他已憶起的如來本性 從他那已開啟的慧眼中看出去 如來本性充滿在這世間(本來即是) 並看到那相互之間的祝福與賜愛 他人也因他的真知與慧見 受其影響與感召 撥去那層層迷霧、重重阻礙 得知、得見那被婆娑刻意隱藏、掩蓋了的你我本來面目(如來本性) 以及那終極永恆的真實本相 那永恆不變、真愛常存、喜樂常在、圓滿無缺、自在平安、無所不是、無所不涵、無限延伸的分享與從不間斷的聖愛之本來所在




jenny 发表于 2019-6-18 10:36:29

【不是[修行],是[憶起]】成長的心靈。~台灣 Rason~ blog文章 & Youtube& 共修 (見 blog )


s07120802
發佈日期:2016年9月7日


在宇宙多層次(次元)的空間裡,生命的蔓延不只有一處,如今,你熟悉的卻只有這裡→地球。其實,許多許多的人都不曉得,在你的心靈DNA深處,你可不止只在這裡而已,你若真的「憶起」來的話,你真的會把自己(被你自己)嚇一大跳的,講起來你可能不會相信,你真的走(蔓延)過這整個宇宙…這些在古往今來所有已經「憶起」的人們(前人大德們)或多或少都有提到過,只是,都被忽略與刻意抹掉了。但現在,我若講遠了,難免無法引起共鳴,為了能有所助益,因此,今天在這裡,將只說此地─「地球」…


在你的身邊,有著許多的不同的角色陪著你上演這部綜合時空劇,每個人都深陷在自我的角色裡,每一個人(角色)、每一部戲、每一個劇本,都是那樣的獨特,也都是那樣的刻骨銘心,也都是那樣的引人入勝;但,在此背後,都是有深刻的用意的,此深刻的用意,是你在不同的心靈層次下給予你自己刻意的安排,這些刻意的安排都是你對自己的用心良苦,你在更高的心靈層次下與著其他的心靈一起同意並安排著這一切的劇本,而這些刻意給予你自己在這一生的試驗、考驗與磨驗,其背後都有你對自己的期望,這期望,是你給自己每次的「任務」,這也是在更高層次下其他高靈與你的指導者對你的「期許」。


這「期許」就是希望你能在這一世裡經過每次刻意安排的事件,你能有所「成長」,而這成長,指的是你的「心靈」。而什麼是成長的心靈?心靈(PS)到底需要什麼成長呢?我們經過生世生世不斷的輪迴,難道只是為了心靈的成長嗎?那到底怎樣才算是成長,那什麼又是不成長呢?這些問題,我就用你身邊的所有角色、劇本、安排下發生與上演的這一切來回答你,你也可因此來看看自己、審視你自己。環顧四週,我請你用心去看,這可約略分為三個等次……


心靈高成長的人:面對任何的事情時,總是能為別人著想,心慈且柔軟,凡事不計較、不批判、不與人爭亦不與人齟齬,心中有愛,遍及一切,尊重他人,平等以待,心中總想著服務他人,服務他所存在的此境此地……這樣的人總是看起來與此地格格不入,因為他們是從其他更高度成長的存在處而來,來此有的可能只有一世(這次),因他們的心性真的不該在此的,他有著深重的任務,他是帶著光與愛來的,為的是來給此地-地球帶來扭轉與轉變,而此地身邊的人總是勸他,切莫如此會吃虧的,但他仍不改其性始終如此。這樣的人遍佈你我的身邊,且都不會是太富有與大權勢的人(因為在其他高度成長的存在處,是不會有像在地球這般如此囤積一切於自身之例,那裡總是因愛而共享、因服務付出而共榮,也因此,這已成為他的心性...),因為他們必將身上有的給予出去與人分享他有著的一切,自己夠用就好了。這樣的人,常常讓身邊的人佩服不已,也常常會去感動及影響身邊的人,你身邊若是有著如此的人,實是機不可失啊!若跟你機緣夠深的話,有的甚至可能是你在靈界的指導老師呢(指導者們會來的機率相當相當低,但還是有的...)!請你尊敬他並向他學習,如此你必將會有所成長。


心靈成長中者:有些者已在此處甚久,而有些是輾轉由他處而來,其面對任何的事情時,在他的心中總是有那模擬兩可之處,那要看他是想著自身多,還是心中能想到更大處,就是那能利益更多人之處較多。而每次的刻意安排的事件歷練就是為了能讓這些還需要成長的心靈可以看到其自身之外,生命的存在與延續是不可能與他人他物切斷與分割的,並進而明白眾人之榮,自身也必榮之,眾人之衰,其身亦自衰之理。也因此藉著每次的歷練與磨驗,不斷的鍛練與淬練著他。要知,所有的事件皆因著個人刻意與有所安排而來,他可因事件而選擇光明開啟而更成長,也有可能因事件而造成他選擇負面、黑暗以對反至沉倫,這都是他的歷練與選擇,也因著他的需要與成長,不斷不斷的一次次的進入此地,亦形成了他在此地的輪迴史,而何時能脫離此處此地,並向著那更高成長處前進,這一切就看他的成長與造化了!


初期成長者:這在現在此處佔大多數,因為他們皆為著此地而出生不久(分裂孕育而出),亦為此地現在之心性代表。也就是說多數人所思所想皆先以自身為出發點,所言所行也以自身之利益為最終要求,也因著他們而奠定了此地所謂的「成功者」的定義。此類者就算是因自私性的行為累積了某些資源,但卻不會因著表面的資源、較優渥的物質生活而感到快樂,反而卻是心靈空虛居多,這是因為他們的選擇多是自私自利所帶來的,因為自私自利意味著自決於他人他物之外,我們是共同族類且共同生活在此地,共享著此地這生命、文明的一切,心靈上的認知是我們在此必須是一體且共享這一切的,但在肉體身份上其所言所行所想卻是封閉心靈且自私的想方設法的佔有他眼前看到的這一切,也因此常常令周邊的人受到傷害,如此反到造成其心靈上更形萎縮、匱乏而虛,這以現在地球上的族類發展來看,端看其歷史上的經歷與過程來言,這是很正常的現象(此方世界之文明才剛剛歷經其黑暗之過去…)。此類者初期不知何謂心靈的成長,但經歷過一次一次的再來後,其內在漸漸將會開啟,漸漸的也將學會以不同的角度來看待事物,而這成長,亦端賴其本身的學習與覺醒了。


由以上我大約所概括分出的三的層次(細部來說,上上下下還有很多層次,但我在此以此三等為基本分層),你可環顧四周及審視自己,看看你及他人大概是靠近在哪個層次範圍。其實你若跳脫出來看,過去在地球上曾有的文明有成功的,也有失敗的,成功的→整個的文明全體離開了地球向著其他的星球前進,去進行更高度的發展。而失敗的→引發了核戰、自相殘殺而全體毀滅。現今地球也來到了這關鍵之處,所以有著許多帶著「任務」(帶著光與愛而來)的人來到此處付出並帶來改變與轉變,要我們凡事學著為整體、全體而著想。除此外,更有比我們更高度成長的多種類、多次元的宇宙手足們(外星人註)不斷的看顧著我們,除了在有形無形中教導與保護,並希望我們能自我成長以免又再一次的重蹈覆輒(毀滅自己與全體族類)。


說了這麼多,只是在早已完成的劇本下,用不同的角度下稍繕述此地現在正發生的境況與正上演的情節,這一切都早已發生完了、也正在發生中,而這一切是那麼的多層次與多元化,這一切都是你、也是我,我們終究會歸為一體的,只因在這時空內與時空外,我們本來就是一體的,我們還有待回歸那本來之處,那不在此(宇宙內外)的「神性天鄉」…


PS:茲將「成長的靈性」改為「成長的心靈」,是因為心靈的確是有著一段上上下下的起伏路程(過程)的,這是劇本下刻意的安排。但靈性卻是不變的,它就如同你我的自性般,自造主創造出來後就未曾改變過,它一直就在你我心中,而你我需要覺醒的就在此,如此方能跳脫時空框架、妄念南柯。

註:「外星人」指的是在宇宙中其他的生命體,他們的文明(心智-心性、認知、科技)發展遠比現今地球上還高的多(裡面有些甚至是孕育者-依照指示將人類生命播種於此的),我們只不過是剛剛進入所謂的初開發的科技文明的地球人類罷了。也因此,觀察我們已久,長期關心我們發展的宇宙手足們在許多不同的時機與時間點,給予我們指點與保護,為的是看地球這個族類會如何的發展,是會再共榮而向上,還是會繼續的自相殘害?他們在旁觀看著並尊重我們的選擇。而還有所謂的「地心人」,他們是前一個地球文明發生核戰時躲入地下的遺族,因地面上的高度輻射需要很長的時間才會退散,因此他們長期的在地球內部並發展了相當高度的文明(有得到宇宙手足們-外星人的引導與幫助),現在他們也與其他的宇宙手足們一同觀察與保護著我們,在值此重要的選擇時刻看看究竟我們會再成長加入宇宙這個大家庭還是又再一次的自取滅亡?




jenny 发表于 2019-6-29 21:31:11

本帖最后由 jenny 于 2019-6-29 21:36 编辑

Youtube &文章    真正的秘密 -- 萊斯特講創造 -- 萊斯特與聖多納釋放法(精華本)-- 吸引力法則的真正幕後導師

這幾天看到的
因為分享的, 也與佛法說的那樣,
因此分享在這

一個40幾歳成功商人 , 剩三個月的命 , 而發明的聖多納釋放法及六心要




jenny 发表于 2019-10-5 10:28:31

本帖最后由 jenny 于 2019-10-14 10:35 编辑

《开悟者眼中的生命真相》感知的帷幕、推测与假装~第四本~作者: 傑德‧麥肯納

( 傑德‧麥肯納 :《靈性開悟不是你想的那樣》《靈性的自我開戰》《靈性衝撞》

《靈性開悟不是你想的那樣》: 被消費的開悟、搞個人崇拜的上師,不是真的靈性覺醒!
且看從未現身的怪傑覺者傑德‧麥肯納,如何為全球心靈圈投下最具爆炸性的震撼彈!)

=============

25.感知的帷幕
唯一的现实存在于我们之内,这就是为什么许多人过着不真实的生活。他们认为外在的影像才是现实,从不允许内在的世界表达它自己。

——赫曼•赫塞

我们清楚而明显地感知周遭的世界是真实的,这就是阻止我们接受意识主导论的主要阻碍。这个世界怎么可能不是真的?我看到它、摸到它、听到它、尝到它、闻到它,这个世界一直在那里,永远坚实而稳固。在我清醒的每一分钟里,我都直接体验到周遭的世界,说它不存在实在太蠢了——也就是说,意识主导论的模型太蠢了。

我的回答一如既往:重新检查你的假设。在这里,“我们直接体验到周遭的世界”这个假设是不真实的。从来没有人直接体验到这个所谓的世界,也不会有人做得到。很奇怪,不是吗?

***

“多花点时间和你的手待在一起。”我向卡尔提议。

他满脸茫然地看着我。

“说真的,仔细思考一下你的双手。试着欣赏它们,动一动、观察一下,感觉它们真的与你连在一起。”

卡尔开始仔细研究自己的手,仿佛从未真正看过它们。或者,他只是在逗我。我没有察言观色的能力。

每当我想安定下来,提醒自己,我经验到我是一个身在时间空间能量物质游乐场里的肉体,就会仔细研究我的手。我每天这样做好几次。我的双手让我记起我在哪里、这件事有多棒,以及这种情况随时可能改变。

“在欣赏你的手时,”我告诉卡尔,“思考一下这个事实:你没有,也不能直接体验你的双手。”

他直接把两只手举起来给我看,因为轻易击败我的愚蠢陈述而自鸣得意。

“你不是直接体验你的手,”我说,“你直接体验到的只有意识,所以你直接体验的是你对你的手的感知。而对你的双手本身来说,你只是间接体验到它们,正如同你间接地体验你的大脑、啤酒和过去。”

“间接和直接的差别是什么?”

“你唯一可以直接感知的,是感知本身:意识。”

“就像我的手。”

“不,是你对你的手的感知。”

“而不是我真正的手?”

“其实不是很‘真正’。”

在哲学中,这被称作“感知的帷幕”,意思是:我们真正感知到的是对某物的概念,而不是该物本身。比如说,我的手并未被我直接感知,而是由感受器透过神经系统向大脑传递电化学讯号,然后在人脑里,讯号被解读,并创造出对双手的感知。但很显然,整个感觉系统,包括大脑,都只是个概念。无论我多么强烈地相信我的手和大脑是真实的,它们都不会超越“没有理由相信其可能性”的层次。我们体验到的宇宙永远只是一个信念,没有任何证明,甚至证据表明物质宇宙是真实的。“玛雅的幻相宫殿完全是由一缕缕梦境中的材料建造而成”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这个。

被洗脑的宇宙主导论教派成员(我想也包括你)相信,外面存在着一个物质宇宙,但没有人曾经直接感知宇宙,今后也不会有。因此,出现了共识现实的奇特回路:我们都同意宇宙真的在那里,而那些同意我们的,自己也在那里。

在透过感官感知到事物的一瞬间,我们的经验就已经是二手的了,因为大脑并不能感知任何事物,它只是待在暗室里,把输入的感官信息翻译成感知。你所谓的大脑无法看、听、尝或碰触任何东西,你和外面那里的宇宙没有直接接触,感知到的只是一场内在的电影,是心智银幕上的投影。没有人可以直接感知外面那里的任何东西,这个清楚明了的真相似乎应该被科学家放在他们的每项陈述之前作为前言,而不该被埋起来。然而,如果他们不埋了它,它就要埋葬科学家了。假如科学家在每项陈述之前都要加上“当然,本陈述只是没有依据的虚构内容,伪装成可靠的真相,不过呢……”他们的可信度也许会大大降低。

我们从出生起就被设定要暂时停止怀疑,假装现实是真的,但如果想要停止假装,搞清楚什么真的是真的,我们就必须重新启动自己的批判性信念解除系统,激烈地、狂热地、病态地怀疑一切。哲学管它叫“极端怀疑论”,我则称之为“把已知的和相信的分开”,这对我来说并不算极端。你必须在某处画一条线,而信念和知识之间似乎是个画线的好地方。

我可以坚称自己生活在二十一世纪,但那不过是个基于谣言和传闻的信念。或者,也许我生活在三十四世纪,昨晚参加了一场催眠活动,在活动中被指示要忘掉自己参加了那场活动。或者,我可能正在迸行长途星际旅行,我的大脑悬浮在冷冻剂中,为了消磨时间,我往自己的大脑中输入了一部感官老电影。可能的情况有无数种,我有什么办法确定?就和我确定其他任何事情一样——我没办法。

乍看之下,意识主导论是不可能的,因为我们的现实太真实了,不可能只是一个类似梦境的现象。但是当我们开始审视自己真正知道什么、怎么知道的,以及知晓的本质,现实的不真实性便显露出来了。我们只能意识到意识,这是一句强而有力的提醒,告诉我们什么不能被接受为真。我并没有觉察到我的手,或者应该说,我、觉察和手三者是一体的:感知者——感知——被感知者。意识。

***

我们对物体恒存性的观念在两岁左右发展出来,但我们可能到现在还会怀疑,如果不再观察某个物体,它是否真的存在。我们也许成熟到不再考虑这种问题,但这并不表示我们已经回答了它。这依然是个有效的问题:当我看不到我的自行车时,我怎么知道它真的存在?答案是:我不知道。更好的问题是:当我确实看到我的自行车时,我怎么知道它存在?答案是:我不知道。而最好的问题是:我到底怎么知道有任何事物存在?答案是:我不知道。

如果我意识到某样事物,它是否就是真的?不是。意识是真实的,意识的内容则不是。我永远无法直接感知外在世界,但我的确直接感知到感知本身。我对一个起司汉堡的感知并未证明一个真实的起司汉堡的存在,但感知本身是完全真实而有效的——对我来说。起司汉堡看起来很真实,而感知的强度会有变化,所以,手中的任何一个起司汉堡看起来、闻起来、尝起来和感觉起来,都比想象中的起司汉堡更真实,但两个起司汉堡都只是感知——一个感觉上比较真实,但两个都不是真的。

***

“感知就是感知,”我对卡尔说,“它是它本身,不需要我们去证明它。我对一个起司汉堡的感知和我对星星的感知同样有效,但是,如果我依据这些感知去推导,宣称我拥有一个物质身体,存在于一个包含时间、空间、能量、物质,充满起司汉堡和星星的宇宙里,那我就已经走偏了,进入没有根据的推测,因为我试图用一缕缕的梦境材料编织出一个物质宇宙。”

“每个人都那么做。”他说。

“的确,每个人都那么做,如果真的有‘每个人’,而不是一堆缥渺的梦境材料的话。”

“喔,对,”被我叫作“卡尔”的梦境材料说,“当然啦。”

“但是,”被我叫作“我”的梦境材料继续说,“如果我不试图根据我的感知推导出一个物质宇宙,就不会有矛盾了。我的起司汉堡制造出感官觉察,在我的存在的感知三联体中,那就是一个事实,所以当那个感知存在时,它就是我的一部分,属于我的自我与当下。”

“所以,如果宇宙不是真的,”卡尔一边检查他的手一边问,“它是从哪儿来的?”

“它对你来说的真实度,正如它本身的真实度。”我说这句话时隐约有种自我剽窃的感觉,然后我意识到,我只需要说一串两个字母的单字,就能表达同样的意思。“它之于,呃,我,之所是,正如它之所是。”①我得意洋洋地说。

“呃?”卡尔说。

“当我没说。”我说,“在范式之间跳跃是件很复杂的事。意识主导论有很多难以用理论处理的分支,嘴上说说意识不在时间和空间之内很容易,但想要真正理解,你必须放下你那些被时间僵化,由情绪赋予力量,且告诉你事情不是如此的信念。你不需要任何新信念,但你会开始看见你的旧信念有多根深蒂固、不容变动。没有时间或空间,只有意识;没有之前或之后,没有此处或彼处,只有存在。所以,现在可以回答你的问题:宇宙从意识来,而意识存在。”

“这个答案让你满意吗?”

“完全满意。我已经在意识主导论里居住了二十多年,直接理解我所说的东西,不必经由言语、文字、概念或信念这种贫弱的媒介。在我目力所及的范围内,没有奥秘存在,也不可能有奥秘,我看不到奥秘可以隐藏的地方。我希望我传达了这一切的简单与显而易见性给你。试图表达无法表达的东西是愚者的差事,但我没有被这一点阻挡。”

这本来就是很简单的东西,为了得到它,你也要变得简单一点。相不相信意识主导论并不重要,如果意识主导论不是你的现实状态,那么它只是另一个概念玩物,你可以玩过就丢。但是,你已经走到这里了,为什么不亲自试试呢?把意识主导论当成一个镜头,透过它重新评估你的世界,看看一切如何变得清晰。到处看一看吧。看着每一样事物、每一个人,检视任何一个奥秘,问任何问题,仔细观察你最确信无疑的东西——你的手、你的大脑、一个起司汉堡——问问你自己,你怎么知道它们是真的。答案是,你永远无从知晓。

①这句话的原文为“As is as it is to me is as is as it is“,句中的每个单字都由两个字母组成。


26.推测与假装
如果能够避免,就别一直问自己:“它怎么会是这个样子?”因为你总会陷入一个没人走出来过的死胡同里,在那里,你的一切努力都是徒劳。没人知道它怎么会是这个样子。

——理查德•费曼

既然我们知道了什么可以被认定为真、什么不可以,现在,我们可以看看那些我们无从知晓,但也许还是会相信的事。这是关于回到兔子洞里,在那里,见山又是山,一切看上去都很真实,却没有什么是真相。诀窍在于:在真实和真相之间画一条线。除了“我在/意识”之外,我们无法接受任何事物是真相,但我们相信什么是真实的,它就是真的。

为了重新进入游乐场,我们得重新“暂时停止怀疑”,接受这个梦境状态的虚拟现实是真实的现实。比如说,我喜欢假装我神志正常,我拥有自由意志,何妨一试,不是吗?我还假装我就是我的角色,我的记忆是可靠的,时间、空间和世界就如同它们看起来那样。差不多是如此。

坦白说,为什么不?我没有什么要维护的信念、要追随的教诲、要说服的人,我已经完成了,彻底完成,我的行为举止或穿着打扮不必遵循某种方式。没错,我提过那个照亮一切的智慧,但那不过是另一个信念,就像假装我是神志正常的一样。

确定了这些,我们就可以仔细看看意识主导论中,有哪些推测是我们不妨接受为真的,这就像是为了让潜艇下沉,必须将压舱装满水。

***

如前所述,我假装为真的几件中最重要的事情之一,就是:有一个照亮一切的智慧,而我与之和谐一致。我推测,我与一个比我高出无数倍的智慧与意志有一种共同创造的关系。我观察到,我存在于一种像水流一样流动的能量模式中。我观察到,当我顺着这些精微的能量流动行事时,一切都会很顺利,愿望显化为现实,方向变得清晰,轻松和顺利成了自然状态。我观察到,我对这种能量发展出高度的敏感性,在任何重大的不顺发生之前,我就可以微调。

完美的智慧对我来说很容易相信。它几乎可以从逻辑角度证明,我不必经由感官就可以感知到它,而它对我来说是如此确定,我几乎要宣称它是真相了——我永远不会这样说其他任何事物。没错,一切都是推测,但我不妨推测我是神志正常的;而假如我的确神志正常,那么,完美的智能就是我的操作系统——完美智能操作系统。

我默认的另一件事是我的角色。一个演员怎么能没有角色?无我是真我,不过舞台上的演员需要人物设定、服装和背景故事来进行演出,这些东西我都有了,所以就顺着玩下去,山又是山了。我有别的选择吗?以无我的身份到处走动?那可不行。在梦境状态中,没有所谓“开悟的人”,因为在一个虚假的背景中,你不可能是真实的;在有限制的脉络中,你不可能是无限的。相反地,真相无法居住。没有人住在山不是山的地方,没有人处于梦境状态之外,你不是在玛雅的幻相宫殿里,就是哪儿也不在。

我还把这个“所见即所得”的宇宙当作真实的。我发现自己处于这个梦境状态现实中,除了它并不存在之外,我对它没有什么异议。因为这个原因,也因为不这样做真的太不方便了,我接受表象现实呈现出来的样子。在第一本书中,我说过我毫无分别地相信一切,就是这个意思。在梦境状态中醒着,我不必费工夫区分什么是真的、什么不是。梦中的一切都同样真实,有什么好区分的?

从我的表象大脑开始向外扩展的整个表象世界,其实很容易接受,而在梦境状态中生活,这是一个必须遵守的惯例。这个“所见即所得”的宇宙是我生活的地方,我的山在这里又是山了。我把这个宇宙叫“家”,但我从来不会把它和真相搞混。我也许住在梦境状态里,但我永远不会重新陷入不清明的状态中。

***

到目前为止,我们在“暂时停止怀疑”这件事情上还没有走得太远。我们只探讨了和周围环境有关的推测,而且大部分与我的直接经验有关,但现在,我们得大步飞跃,思考一下这个问题:你在/意识。我相信你存在吗?

如果不假装其他有意识的实体存在,我就成了宇宙唯一的居民,那个唯一的观者。这样说来,“我在/意识”就是全部,我判断为真的一切就是真实的一切。这是开悟的观点,知识的开始与终结,可知真相的全部,除此之外的一切都是没有根据的推测。这是底线。

但是,当我躲回兔子洞里,进人由混合的隐喻和无限的可能性组成的游乐场,我可以默认其他无数“我在/实体”的存在。这么做意味着我推测每个“我在/实体”都是它们自己梦境宇宙的中心,就像我一样。也就是说,我推测有无数像我这样有独立意识的实体,每个实体都在经验自己的宇宙,造成了无限多互不相连的宇宙:多重宇宙。

这就是事情看上去的样子,几乎啦。事实上,不仅有很多意识实体,这些实体似乎还共享一个梦境空间。这就是宇宙主导论中的景象,不是吗?就像只有一个现实,而我们一起身在其中?宇宙是那张无限大的纸,我们只是纸上一群不断生灭的意识小点。

嗯,在宇宙主导论中显而易见的事,在意识主导论中却是大胆的推测。就算承认在“你存在”的多重宇宙中,你和其他无数人都和我一样,是有自我意识的实体,这跟承认我们共享一个矩阵式的现实还是有很遥远的距离。如果我们推测这种情况存在,就等于是推测有无数个独立的意识在一个共享的时空环境中平行运作——平行宇宙。

重新定义这些名词:多重宇宙和平行宇宙之间的差别,就像单人计算机游戏和多人计算机游戏。多重宇宙的情况就像单人游戏,也许有数百万人在同样的虚拟环境中同时玩一款游戏,但他们是完全分离的,没有任何重叠,也没有共享的影响力。在我的单人宇宙中无论发生什么事,都不会影响你或其他任何人的单人宇宙。我用核弹轰炸我宇宙中的巴黎,你的巴黎还是好好的。平行宇宙的情况则像多人游戏,好几个实体从不同的角度经验同一个环境。我用核弹轰炸我的巴黎,所有人的巴黎都会遭殃。

卡尔和我坐在外面,一边喝着好啤酒,一边仰望星空。在意识主导论中,卡尔、啤酒和星星都只是我梦境状态中的元素。如果我推测多重宇宙存在,那么卡尔依然是我梦中的一个元素,但我承认一种可能性:意识的某处有一个真正的卡尔,他可能坐在一个我的“副本”身边,抬头看着类似的星空,也可能没有。而如果我推测平行宇宙存在,那么卡尔和我正在共享意识中的某个虚拟环境,从不同的角度感知同样的星空。最后一种情况,也就是卡尔的宇宙和我的宇宙分开但平行运作——平行宇宙——是最显而易见,也是最不可能的。

推测也许很好玩,不过我们无法凭空变出可靠而全面的解释一切的理论。我知道一个完美的解释一切的理论,也知道没有其他的了。真相是唯一可能的解释一切的理论,而尝试理解“我在/意识”之外的任何事,都只是虚拟游戏而已。

=====

27 :漏掉?合併?
======

28.楚门的世界
我们接受的往往只是呈现在我们眼前的现实。

——克里斯托弗

我向约翰和克雷尔姐弟提过《楚门的世界》这部电影好几次,但他们从来没看过。其实,我也没看过,所以在我离开前的最后一晚,我们租了这部电影一起看。卡尔和珊蒂也加入我们,把那天晚上变成了家庭观影之夜,外加我一个人。真温馨。

这部电影是幻相中的觉醒之旅的基本寓言。在旅程的终点,楚门•伯班克从最后一道大门逃出他从小生长的人工环境“桃源岛”,获得了自由。他穿过那道门,踏入一个更广大的现实,不过,这个现实和他以前所知的世界本质上是一样的,只不过规模大了点——一样的范式,一样的运作方式,所有事物真的都一样,只是高了一层。就像《黑客帝国》中的尼欧,楚门并未逃离幻相女神玛雅,他只是从一只乌龟背上跳到下一只乌龟背上。

“来,现在假装是你打开了那扇门,”看完电影后,约翰和克雷尔过来找我讨论,我这样对他们说,“你的一生都在为这一刻准备。你经历了一次又一次危机,打过一场又一场恶战,摧毁了一个又一个幻相。随着你的世界在你周遭分崩离析,你的内心经历了难以平息的情绪波动,你已经展开了一段伟大的旅程,现在,你马上就要揭开你存在的真相。你将离开你所知的唯一现实,步入一个新的、规模更大的现实,一个你从未见过,最近才开始怀疑它存在的现实。可以吗?”

“可以。”他们异口同声地答应了。

“好。在电影的比喻里,楚门只是从一个微型宇宙走入大家都知道的常规宇宙——这其实和他在桃源岛摄影棚里熟悉的那个范式并没有差别,只是规模不同。就好像他从一个牢房钻地道越狱,却钻到另一个更大的牢房里。我说的没错吧?”

我停下来等待他们响应,这是保证大家步调一致的好机会。他们很肯定地告诉我,已经跟上了。

“但假如他不是站在通往下一层的大门前,而是站在最终的大门前方,会怎么样?这扇门不是只把你送到下一层,而是超越所有层次,进入终极、永恒、无穷的现实。如果他杀掉他最后一个佛陀,在最后一次谢幕之后穿过那扇门,进入一片永恒空无的全然虚空中呢?之后,又会发生什么?”

他们把这个问题当成一个修辞性问句,愣愣地盯着我。

“在最后一扇门背后,没有时间或空间,”我继续说道,“没有能量或物质,没有动作,没有相对性,毫无他物。山不是山,没有任何人或任何地方,没有要扮演的角色,没有看表演的观众,只剩下真相,而楚门不存在。没有感知的对象,也就没有感知;而没有感知的对象和感知,又怎么会有感知者呢?”

“那是什么意思?”克雷尔问道。

“永恒的空无,”我说,“未分化意识的虚空。”

“但是,那意味着什么呢?”约翰问道。

“它不意味着任何事,”我说,“它只是存在。”

他们看了对方一眼,又看向我。

***

假设楚门到达了最后一扇门,之后呢?也许他会把手伸出那扇门,然后发现手不见了;或者,他向外一跃,然后降落在他起跳的地方;又或者……好吧,我们在此似乎把能用的比喻都用完了。很难把站在最后一扇门前比喻为任何事,这是一切的终局。最后的问题被摧毁了,最后一层帷幕被扯下来了,最后的大门打开了。他理解了一切。经由摧毁所有虚假的知识,他获得了完美的知识。在玛雅的宇宙中,只有他到达的这个地方没有“更远”,这是一个古怪而荒凉,名为“完成”的地方。现在,他能做的只有转过身,重新进入那个他曾经付出一切逃离的虚假现实。只不过,毫不夸张地说,他这一次完全清醒。

就这样,没有别的了。一个不讨喜的家伙有一天感到无比愤怒,怒气冲冲地跑出边界,又偷偷溜回来,因为他发现没有别的地方可去。现在,他被称作开悟者。我把开悟叫作“只有傻瓜才想要的奖赏”,就是这个原因。但是,了悟真相无法藉由渴求达到,所以只有达不到的人才会失望。那个无比愤怒的家伙不是想要变得真实,他只是不想变得虚假。后者是做得到的,而且是唯一可行的方法。

***

电影中,楚门在穿过那扇门之前做的最后一件事,是“杀佛”。他杀了上帝,他的上帝;他“杀死”其他每一个人,摧毁其他每一个幻相和谎言,只剩最后一道阻碍。对楚门来说,那道阻碍是克里斯托弗,他的创造者/导演/制片人。对任何人而言,杀掉那个最后的阻碍和打开最后一扇门,说的是同一件事——完成。

请注意,楚门并未走上什么灵性旅程。他没有修炼任何技巧或追随任何一条路,也没有老师或传承什么,他不过是在他周遭现实的织锦上发现了一根小线头,便开始扯那根线头。他拥有非常纯粹的意愿,使得他能够坚持扯下去,即使他试图拆解的是他自己。

***

旅程的尽头有什么?一路走来,你克服阻力、面对恐惧,扯下欺骗者的面具,烧尽一切,到达最后一扇门,杀掉了最后的佛陀,直接看见无限的真相。这一切之后是什么?

之后就是“完成”。之后,你把那扇门关上,让那些真相、虚空的胡说八道自生自火。之后你就知道了。之后你就理解了。之后,观众席的灯光亮起,人间的整场悲喜闹剧展现在你眼前,而你将永远无法真正再次暂时停止怀疑。之后你会发现,你千辛万苦离开的那个人工环境看起来相当美好,逃脱则显得很蠢,就像冲出潜水艇或宇宙飞船一样。

电影中的楚门走到门外,把他的桃源岛抛在身后。但矛盾的是,我们这位真实的人①没有穿越那扇门。他走不出去,因为别的地方没有所谓的“他”。他发现自己是处于保护性监禁中的囚徒,一个全像甲板上的虚构人物,无法存在他的全像环境之外。他还在舞台上,不过,现在幻相被粉碎了,不再有什么意义,没有什么事情可做,只剩下一堆……管他是什么!

对我而言,在花了十年适应这个现在对我来说荒无人烟的星球之后,一个更大的模式显现出来,而我能够放松地顺应这个模式。那使得“三部曲”的问世成为可能——对这个有趣而迷人的消遣,我充满感激。

所以,在电影中,楚门穿过那扇门,然后银幕上就出现了演职员表的滚动字幕。但是在我们最后一扇门的版本里,他并没有出去,而是转过头,回到原地。

从最后一扇门回到桃源岛的广阔舞台的那个新人是谁?他被赋予了魔力吗?他成了一个神秘家吗?他有没有特殊能力?他能降福于人吗?他必须乘船回来,还是能在水面上行走?如果桃源岛某个没有觉醒的居民看着我们的楚门,他会在楚门身上看到人类最高理想的显现吗?或者,他只能看到一个与环境格格不入的人,似乎不属于这个地方?他的外表不会有任何变化;他不会闪闪发光,不会凭空悬浮,也不会放射出慈爱的能量;他不会口吐莲花,不会对每个问题都回应以智者般的答案;他不知道通往最后一扇门的快捷方式,也不明白为什么会有人想去那儿。他,就像庞居士说的,不是圣人或贤人,只是一个完成了他的工作的凡人②。

真实的楚门回到原地后,会发现桃源岛充满了演员。他曾经将他们看作和自己一样的人,现在他们不再是了,而成了某种令人困惑、与他毫不相关的东西。他只知道一点:这些人不知道他所知道的东西。他们不曾经历那些自我拆解,不曾站在最后一扇门前;他们没有走过终极旅程,那段旅程的返程本身就是一个幻相。

他们不知道自己在哪里。

所以,他们顶多能算得上什么呢?儿童、刍狗、僵尸。在这位真实的人全新而清明的眼睛里,他们没有一个比另一个更好或更坏。不好也不坏,往好的方面说,不过是睡着了;往坏的方面说,则是没有感情的游魂。他们只是舞台布景、道具、临时演员。真实的人不再是他们之中的一员,或与他们有任何关联,而且永远不会是了。

电影中的楚门离开桃源岛,进入爱和自由的新生活,但这位真实的人则被丢进一个他明知并非真实的世界里,独自行走,身上穿着他觉得与自己无关的皮囊和人格,身边围绕着正在演出一场无意义戏剧的演员。他用一切换来了一无所有,做了一笔划算的买卖。

①楚门的英文“Truman”的读音,与“真实的人”(true man)接近。

②原文为:“不是贤圣,了事凡夫。”出自《庞居士语录》。


29.开悟的观点
给人一根火柴,他可以用来取暖一个晚上;用火把他点着,他余生都会感到温暖。

被说服了吗?你不该被说服的。你怎么可以就这样被说服了呢?顶多,你对意识主导论的接受程度足够把你现有的模型搅得乱七八糟。也许,你可以在概念上领会意识主导论,并用它重新衡量你现有的信念。也许,燃烧的过程会慢慢发生,既然你已经接触到了,你会发现改变将在之后的几个月或几年里渗透进你的世界观。这只是我的猜想。除了藉由离开宇宙主导论,没人能真正进入意识主导论,但也许这一瞥会把你推向一个更勇于挑战信念的生活。

说到这一点,我的生活就是挑战既有信念的完美典范。我生活在一个上千亿人生活或曾经生活过的星球上,尽管我在各方面都不出众,我却要相信,在远远比我更聪明、更有勇气、更真诚的无数人中,我是为数不多的真正在灵性层面开悟的人。

我的意思是,不会吧,来真的?

谁会相信如此明显的幻想呢?我绝不是个好骗的人,但这就是我的生活,我能怎么办?我可以试着逃跑,但我已经把能逃的地方都逃遍了,才沦落到这里。那种感觉就像,你把《宇宙威龙》这部电影中阿诺的角色换成一个小老太太,让她接上那部心智机器,而现在,她相信自己是个超级星际间谍,功夫出神入化,正在拯救世界。一切都不搭调,完全不协调,简直太怪异了。像阿诺那样肌肉发达的大块头,当然适合这个角色,虽然他也许没法区别真实的和美瑞思①,但一个小老太婆应该知道自己是在现实中,还是在幻想里,我也应该如此。

难怪我会觉得宇宙是一只又大又贪玩的狗狗。明天我可能罹患“屁股癌”,然后认定宇宙是一只得了狂犬病的斗牛犬,但现在,我只是顺势而为,扮演这个有些令人难以置信的角色。人生不过是一场梦,所以干吗挑剔?在梦中,我可以梦到自己是个灵性开悟的家伙,写了几本书,热爱狗狗,喜欢在吊床上闲晃——为什么要打破这场梦?

***

我们在本书中使用的关于“意识”的定义(感知者——感知——被感知者),可以说和阿特曼意识是相同的概念。但是,关于梵意识,我们又能说些什么?我们可以说,梵意识是真相、是无限的,是阿特曼意识的根基,这些都没错,但它们其实什么也没表达出来。意识存在,除此之外,我们无话可说。因为梵意识是无限且不具属性的,我们只能说它不是什么,而不能说:这个就是梵意识。不是很令人满意,对吧?我知道,但规矩不是我定的,而且这一条无法被打破。当然,大家都试着打破它,试图为梵/真相/神/意识赋予种种属性,但是当你把所有属性拿走,最后剩下的那个无限、无他的存在,才是我们所谓的梵意识。

承认我们不了解,也无法了解梵意识,并不代表我们了解阿特曼意识。后者是我们经验到的,因而似乎可以确定,前者则好像只是干巴巴的理论。但事实上,我们可以确定梵意识存在,而阿特曼意识不存在。我们碰到了一个货真价实的悖论。

唯有真相存在,非真相不存在。这就是为什么“解除对非真相的了悟”是比较准确的说法,以及为什么没有“开悟的人”这种东西。事实上,没有感知者、感知或被感知者。事物之间的区别不存在,此处和彼处的区別不存在,当下和其他时刻的区别不存在,我和你的区别不存在。存在的只有无他、无属性的无限存在。

那么是不是可以说,梵/真相/神/意识具有分形或全像的特质,抑或两者皆有?当然,为什么不可以?但那不就是一个属性吗?不,这只是描述“无限”的一个说法:当你在无限中移动自己的视角,你会发现,无论怎么放大或缩小(拉近或拉远),看到的都是一样的内容,放大或缩小的动作可以一直进行下去;也就是说,你看到的每个部分都等于整体。如果我们说的分形和全像是这个意思,当然没问题,不过这重要吗?你会考虑部分与整体,不过是因为你的“我在”让你成为整体的一部分。既然部分等于整体,你当然就是完整的整体。

让我们回到那个白纸的比喻:有一张白纸向各个方向无限延伸,现在,把纸上的圈圈点点都擦掉,剩下的是什么?完美无瑕的永恒空无,没有分割或区别,没有开始或结束,没有疆界或边缘。我们到达了真相,但到达的那个是谁呢?当然是:没有人。不是真我,而是无我。没有部分,只有整体。你从来不是纸上的那个点,你一直是那张纸。作为任何事物就是作为一切事物。没有其他可能性,也不可能再简单了。梵即阿特曼,阿特曼即梵。梵我同一(汝即彼)。

***

这些冗长的叙述都不足以描述我在意识主导论中生活的经验。本书的这个本质性缺陷是我个人的遗憾之处:我试着用一种有人会觉得有趣的方式表达这些东西,这是很有趣的挑战,但是当我把稿子从头读到尾时,我找不到我现实中那种干净、简单、毫不神秘的感觉。经过解除对非真相的了悟,我到达了一个更高的地方,但那并不是因为我拥有高于他人的知识——正好相反,我失去了所有知识,而这个没有知识的状态让我得以站得更高。我能看到一切、理解一切,但是我一无所知。

完美的智慧存在吗?我会投肯定票,但这只是我的想法,不是我知道的事。没错,我能感知到某个完美的智慧,但我可以感知到的疯狂玩意儿太多了。在我见山又是山的兔子洞里,我感知到的智慧把一切照得很亮,我则借光顺势而行。我也许不完全理解它,也可能会犯错,但二十多年来,这种顺势而行已经成了我行走世间的唯一模式,持久不变和没有偏差都不足以形容它——只有“神奇”这个词可以。对我来说,完美的智慧和意识是同义词,所以,我体验到的这种共同创造、更高的知晓的关系,不仅是我与上帝意识的连结,这关系就是我的上帝意识。

***

我们都会在自己相信的事和不相信的事之间画一条线,这条线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不同的,且在一生中会产生很大的变化。而我们在这里所做的,只是在我们知道的事和不知道的事之间画一条线,这条线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一样的,永远不会为任何人转移。在“知道”这一边,是“我在/意识”,另一边则是其他的一切。这条介于知识和信念之间的线,是存在的唯一底线。如果你直接知晓这一点,那么你就是生活在意识主导论中;假如你不是直接知晓这一点,你就是生活在——别太快下结论——意识主导论中。你只是相信你身处宇宙主导论里。

如果要在本书中谈及意识主导论模型和类似模型的支持者,包括过去和现在的,我可以轻易把本书字数增加一倍,甚至两倍。但是我说过,言简反而意赅。如果你感兴趣,可以自己去找相关的东西,但整个论点其实很简单,就像我们在第一章提到的那样:如果,真相即一切,而且,意识存在,那么,意识即一切。这与信念无关,你只要亲自去看就能明白,而且它就在你目力可及之处。我们不需要一百个专家来告诉我们背后有什么,我们只须之回头看一眼。

被说服了吗?你不能被说服。既然我们正坐在这里观看整个世界,体验着它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这个世界的真实性当然无可争辩,“一切都是梦”这种想法显然毫无道理。我同意,每个人都同意。时间和空间、能量和物质、因果关系和二元性,都真实得无可辩驳,只不过,它们并非真相。如果想要理解这一点,首先你必须领悟到,你只能靠自己,没有老师或教诲来帮你,没有朋友或同伴来安慰你,你必须自己把一切理清楚,因为你要理清楚的,正是你自己。那个大奥秘并不是可以用逻辑解决的问题,你要杀死的,是情绪组成的千头海德拉②。你可以管这只怪物叫玛雅,但它其实是你自己。

不过,为何要这么麻烦?把真相留给那些对它念念不忘的人吧。说真的,真相什么都不是,只是一个非常无意义的成就。在一群喝得烂醉的狂欢者中,谁愿意做那个唯一清醒的成年人?每个人都被虚假的知识灌得烂醉——上帝和先知、预言家和贤者、哲学家和科学家、国王和皇后、你的父母和老师,你认识的、景仰过的,甚至向他祈祷过的每一个人,全都迷醉在自己的信念里,而且,迷醉有什么不好?游乐场里没有位置给清醒,梦境状态中没有位置给清明。真相是无关痛痒的东西。

有一件事并非无关痛痒:摆脱我们强加在自己身上的稚弱,发展出我们本来就具备的全部潜能:人类成人。那是一切的起点。无论你是只要到达那里,还是要超越人类成人继续向前,这都是你唯一要做的事,没有第二条路。人类成人是一切的关键,如果你还没做到这一点,其他的事情完全不重要。你应该祈求自己成为人类成人,就算要辞掉工作、抛弃家庭、赌上性命也在所不惜。这是非常严肃的工作,也许,你读这本书就是想要知道这一点:的确存在一个了不起的惊人成就,而且你真的能够达到它。如果你得透过宗教、戒酒无名会的十二步骤、进监狱或扭断脖子才能做到,那么这些事情对你来说远比任何一本书都有价值。

忘掉那些灵性的胡说八道吧,光是要回到我们的本来面目、克服阻挠这个自然过程的恐惧,我们就够忙的了。人类成人不是什么崇高的灵性成就,在没有被盛行的恐惧破坏的情况下,这是一个人正常的成长过程。它是肉体的死亡与精神的诞生,在一个调适良好的社会里,每个人都应该在青春期经历这个过程。这和灵性、宗教或科学都没有关系,只是我们没有腐败的自然发展,到达那里不是结束,只是开始。

人类成人就是那个清晰而普世的生命航向:到达那里,穿过那里,超越那里,发现你的本质和这个游乐场的本质,最重要的是,发现这两者之间并没有差别。了解意识主导论范式的真正重点不在于到达那里,而是意识到你从没离开过。你就是旅程,你就是终点,而当你真正了解这一点,就会明白,你不仅刚刚读完这本书,你还刚刚写完了自己的“解释一切的理论”。







jenny 发表于 2019-10-5 11:40:10

本帖最后由 jenny 于 2019-10-7 22:29 编辑

帕帕奇Papaji:“修炼”并无实质可得*永恒的安宁-----部分

(jenny: 帕帕吉传记寫 , 帕帕吉与拉玛那对话.   (也收錄在拉瑪那的書: 對話真我 (与拉玛那.马哈希对话錄) )

=====

问:你推的?

答:推的那个就是被推的那个,两者是一。但实在讲,没有推的必要,你也没在任何终点,你也没在通往任何它处的起点上,你没跳进任何地方。你在此时此刻当下。

问:这是重大启发。某人从未开始过任何事情,也没到达任何临界点,也无必须的推送。

答:没有轮回也没有涅槃。

问:那这头脑心智的整个建造物,完全就是想象虚构的小说故事,可是它看上去是如此地“真实”。

答:心智(构想和记忆)是非常有力的。心智建议:“你被束缚了”,你接受它为“真”。这就是轮回的构造。然后心智又建议你“要从轮回中解脱,要免于轮回”,你接受它为“真”,进而这修炼就开始了。这全都只是“想法”。一种设想!涅槃也只是一个概念想法,来自心智的把戏,一个概念把戏。那么,你怎么跳出这种概念把戏呢?当你称之为“把戏恶搞”的时候,你就脱掉它了。你通过一种天然自发的特有的“知性”,知道这所有一切都只是心智构想的概念把戏。于是你就了解到,没有任何事真的必需去完成,也没有任何地方真的要去到达。你源自“无空间,无位,无处”,你也从未真的去过任何地方。


问:你认为,要开悟,需要什么样的修习,您推荐什么样的修习呢?

答:为什么你想开悟?你要开悟的真实动机是什么?你想要获得什么?不要刻意去灵修。有一条滚滚流淌着的想法,翻滚着各种念头的河流。每个人都正在想法念头的河流里顺流而下。每个人都抓住这些想法并且正在被流动着。只有个别少数人会抓住一个单纯的想法“我只想心安自在”。抓住这个想法的,在整个群体里是很少的,绝大部分人群,他们并不是命中注定要去抓住这个想法“就在此生,我必须要知道真相”。

绝大多数人群都是顺流而下,而这样的少数人,我称之为“逆流而上”,朝着[源头]。这一动机,并不需要任何努力,任何努力都不可能引发这种想法。60亿地球人,注定抓住这想法的人,也不过数百。但只要这动机发生了,就必定导向终极。

问:大师,我和你在一起,已经四天了,可是我依然没开悟。

答:[笑声...] 是啊,我都奇怪,象你这么聪明的孩子,竟然没开悟。

问:我该怎么办啊?

答:那就让我告诉你,我的导师曾经告诉我的话:只是保持安静。无论你做什么,说还是不说话,都让你的心平静下来。这就足够了。

如果你不再想着“开悟”了,“开悟”就会来找你。如果你追着这个“开悟”的想法,那么所有的各种各样的想法都会来痛打你。现在,来试试看,你现在就抱住“开悟”这个念头,保持这个念头,别让它溜号,让这个“词”始终在你面前。来,试试。抓着它,你能抓着它吗?

问:[片刻沉默]....它突然消失了。

答:好,念头都消失了,此时,你是谁?


==========

帕帕吉传记(9):初参马哈希

【前情提要:帕帕吉得到一苦行僧指点来到千里之外的拉玛那道场,却发现苦行僧正是马哈希。在得知马哈希四十八年从未离开过慧焰山后,他就决定留下弄清此事】
我很快发现他(马哈希)从不进行私下对话,于是决定等他见访客的大厅相对空的时候再去见他。

我在道场吃午饭。用餐结束时马哈希和侍者回到他的房间。没有别的人跟着他。我当时不知道道场有个不成文规定,在上午11:30到下午2:30之间,访客不应去见马哈希。道场主管决定马哈希需要在午饭后休息几个小时,但由于马哈希不会同意不让人们去见他,于是就形成了一种折中方案。他的大门永远敞开,但访客和弟子都被积极劝阻不要在这段时间里去见他。我对此毫不知情,就跟着马哈希进入房间,心想那该是进行私下对话的最佳时机。

马哈希的侍者,叫做克里希纳斯瓦米的男子试图阻挡我。“现在不行。”他说,“两点半后再来。”马哈希听到了对话就告诉克里希纳斯瓦米我可以进去见他。

我走近他,斗志昂扬:“到我旁遮普家里来见我的那个人是你吗?”我问。马哈希保持沉默。

我再试一次。“你是否来过我家,并且告诉我到这里来?是你让我来这里的吗?”马哈希仍不做任何评论。

既然他不愿意回答这些问题,我就提出到访的主要目的:“你是否见过神?”

我问:“如果你见过,你能让我见他吗?我愿意付出任何代价,甚至我的生命,但是你要拿走的话必须向我展示神。”

“不,”他回答,“我不能向你展示神,也不能让你看见神,因为神不是可被见到的对境。神是主人公。是观者。不要去关注那些能被见到的对境。找到观者是谁。”他还补充:“你就是神。”这就像是在指责我去寻找外在且有别于我的神。

他的话没有打动我。这似乎仍然像是那些我从各地斯瓦米那里听来的各种借口。他承诺过向我展示神,而现在他试图告诉我非但他不能展示神,而且没有人能行。若不是在他说出要去找这个想要见到神的“我”是谁这句话之后,我立即经历到的某种体验,我早就把他和他的话抛到一边了。

他说完那番话后看着我,他凝视我的眼睛,我整个身体开始颤抖,摇晃。一阵神经能量的颤栗穿过我的身体。我的神经末梢似乎在跳舞,而毛发全都竖立起来。在我之内,我开始觉察到灵性之心。那不是生理的心脏,而是所有一切存在的源头和支持。在此心之内,我见到并感到有什么东西就像闭合的花苞。它非常亮,是浅蓝色的。在马哈希的注视下,在这种内在平静的状态里,我感到这颗花苞绽放开来。我用了“花苞“一词,但这不是准确的描述。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在我之内,在心之中,有感觉像花苞一样的东西绽放开来。而当我说“心”一词时,这颗心,这颗我的心之心不在身体之内,不在身体之外。我没法给出更准确的描述来说明到底发生了什么。我能说的只是在马哈希的存在中,在他的凝视下,心绽放开来。那是次非同寻常的体验,我之前从未有过。我并不是来寻找什么体验的,所以当这一切发生时我完全震惊了。

尽管在马哈希的临在中我得到了极其有力的体验,但他说的“你就是神”和他建议的“找到观者是谁”并不怎么吸引我。他说的话,或和他在一起的体验都没有驱散我想要寻找身外之神的爱好。

我心想:“自己成为巧克力没什么意思,我想要尝巧克力。”我还是想要有别于自己的神,这样我就能够享受和他融合的大乐。

到了下午,弟子们进来,我带着狂热的黑天虔信者的偏见眼光看他们。而就我所能见到的,他们只是在那里安静地坐着,什么也不做。我心想:“在这里看起来没有人会唱诵神的名号。没有一个人拿着念珠,或练习持诵。他们怎么能认为自己是合格的弟子呢?”当时我对于宗教修行的看法相当狭隘。这些人可能都在禅修,但当时在我看来,他们只是在浪费时间。

我又把挑剔的眼光转向马哈希,出现了相同的念头:“这个人应该为他的追随者树立一个好榜样。他静静地坐着,没有任何关于神的谈话。他似乎并不唱诵神的名号,也不用什么方法把注意力集中在神上。这些弟子懒懒散散坐在他周围,是因为老师自己就坐在那里什么都不做。这样的人怎么能向我展示神呢?他自己对神毫无兴趣。

我的心里飘荡着这些念头,不久就对马哈希和他身边的人开始反感。去马德拉斯开始工作前我还有些时间,但我不想浪费在道场里这些懒人身上。我走了几公里,去到慧焰山另一边,在山丘北麓的森林里找到一处安静的地方,在那里单独一人不受打扰做我的黑天持诵。

(帕帕吉吉当时住的山洞隐藏在这个小神龛后,据说他的部分骨灰也撒在此地。)

我在那里待了大约一周,沉浸在我的虔信练习中。黑天经常对我显现,我们一起玩了很久。最后我感到是时候返回马德拉斯准备入职了。回镇的路上,我再次走访道场,一方面是去告别,另一方面是要告诉马哈希我不需要他的帮助来见到神,因为靠我自己的努力,我每天都在见他。
我出现在马哈希面前时,他问:“你从哪里来?你住在哪里?”

“在山的另一边。”我回答。

“你在那里做些什么呢?”他问。

这就让我打开话题了:“我一直和我的黑天一起玩。”我洋洋得意。我对自己的成就非常骄傲,觉得自己比马哈希厉害,因为我绝对相信黑天肯定没有在那段时间出现在他面前。

“哦,是这样吗?”他评论道,看起来有些吃惊也有些兴趣,“非常好,非常好。那你现在见到他吗?”

“不,先生,现在没有。”我回答,“只有在净观时我才见到他。”我仍然对自己很满意,觉得我被赐予这些净观,而马哈希却没有。

“所以黑天来和你玩,然后他消失了,”马哈希说道,“出现又消失的神有什么用?如果他是真神,必然一直和你在一起。”

马哈希对我体验的境界缺乏兴趣,这让我有些泄气,但还不至于让我愿意听他的建议。他告诉我要放弃对外在之神的寻找,而要去寻找是谁想要见到神,寻找此源头。我对此实在消化不了。我用了一生时间来崇拜黑天,来寻找人格化的神,这让我无法接受任何别的寻找神的说法。

尽管我对他的建议并不热衷,但马哈希身上还是有些东西启发了我、吸引着我。我请他给我一句咒语,希望借此获得他对我自己灵性状态的认可。他拒绝了(不过在我回到马德拉斯后,他在梦中给了我一句咒语。)于是我问他是否愿意准我出家做云游僧,因为我对马德拉斯的新工作并不热衷,接受工作只是因为这让我有机会来见马哈希。他也拒绝了。

我怀着偏见离开道场,除了一次好的体验和一些坏的建议外,我没有从马哈希那里得到任何东西,我回到马德拉斯开始新工作。


本系列摘自帕帕吉三卷本传记《Nothing Ever Happened》 由其弟子大卫·高曼 (David Godman) 搜集整理,1997年出版。









jenny 发表于 2019-10-5 22:44:41

本帖最后由 jenny 于 2019-10-16 02:48 编辑

商羯羅阿闍梨
是印度中世纪最大的经院哲学家,吠檀多不二论的著名理论家。

商羯羅(Shankara)用「梵」的理論
: (梵是唯一真理,世界是幻象,梵與自我終究是沒有分別的。)
: 駁倒了佛教的「無我」理論


商羯羅,婆羅門教吠檀多派的集大成者、不二論宣示者。他屬南布迪里婆羅門種姓。
商羯羅認為最高的梵是世界的本源,世間萬物都是依靠梵而產生的,而梵並不依賴其他事物。
他認為梵是一種絕對的、永恆的意識。它不具有任何差別與屬性,它既超越主觀和客觀,也超越時空和因果。


商羯羅與法稱辯論失敗投河自殺

==========

奧義書

奧義書古印度一類哲學文獻的總稱,是廣義的吠陀文獻之一。 雖然奧義書由吠陀發展而來,因而經常被理解為婆羅門教與印度教的經典,但奧義書並不都是由婆羅門階層寫的,也不都完全反映婆羅門教的觀點。實際上,某些奧義書敵視婆羅門祭司。準確的說,奧義書是一種哲學論文或對話錄,討論哲學、冥想以及世界的本質。

==========

博伽梵歌 (薄伽梵歌 )


==========

那個能知之力驅動著所有人的身體(短摘) -- 冉吉特.馬哈拉吉


==========

拉馬虛

拉馬虛簡介:(Ramesh S. Balsekar)(1917 年-2009 年) ,他畢業於倫敦大學的貿易專業,在印度一家頂尖的國有銀行擔任總經理,1977 年在印度銀行董事長的位置上退休。他是尼撒噶達塔馬哈拉奇的弟子。從很早的童年時代,拉馬虛就被“非二元”論所吸引,特別是拉瑪納馬哈希(Ramana Maharshi) 和“為無為”(Wei Wu Wei)的教導。在他1977 年退休後,他曾有過內心的某種衝突和困擾,這很快引領他去日復一日的拜訪著名的智者,也就是他的上師,尼撒噶達塔馬哈拉奇尊者。退休 2 年後的 1979 年,覺悟發生了,他完全徹底的覺悟到,根本沒有某“個人”在做什麼。拉馬虛開始大量的翻譯他和尼撒噶達塔馬哈拉奇的日常談話。他本人在 1982 年開始佈道。是他的上師命令他去演講。這一系列的演講和交談開始於,某一天有一個澳大利亞人一大早的登門造訪。轉天,這個澳大利亞人帶著他幾個朋友返回來繼續交談。慢慢的,跑來聆聽拉馬虛的教導的人數就開始增長。自此之後,他撰寫了超過 25部作品,並且在歐洲和美國舉辦過幾個研討會。他退休後定居在孟買,常常在每天早上舉行演講會,面對來自全球的尋訪者。他結婚並且是三個孩子的父親,是一位“在家”的上師。他把他的上師尼撒噶達塔馬哈拉奇,佛陀,拉瑪納馬哈希,道家大師“為無為”的教導融入他自己的體悟中來詳盡闡述,指向那真相,那終極的覺悟。

============

這些都是2014年得知, 只有 [拉馬虛] & [冉吉特.馬哈拉吉 ] & [ 商羯羅阿闍梨 ] 是今天得知, [拉瑪那·馬哈希]幾個月前得知, 只看過[拉瑪那·馬哈希] 的 "我是誰?" Youtube..,不知他有這麽好的教導的書, 2019-10-4才知.
[ 商羯羅阿闍梨 ]吠檀多經, 2014年知道, 沒看過

[奇蹟課程]只是法門之一 , 你可以選擇, 也可不, 不是唯一的法門...

世界 & 身體不存在, 也不是只有奇蹟課程 & 告別娑婆在說而已....

葛瑞也只是傳訊者而已, 那些一堆中、英文Youtube還有葛瑞電影 , 有葛瑞也有葛瑞夫妻, 人氣也不高, 夫妻也沒悟, 也跟我們一樣在學習而已, 不是大師, 不是神.

葛瑞個人網站還另專放著人家質疑他是詐騙的反駁文.

至於有人學了某法門有用, 不代表其他法門無用, 而且也許他也之前並不知還有其他人的著作....

看了奇蹟課程,尤其是告別娑婆, 那是你沒看佛法, 或其他人的著作 , 所以覺得他們很神, 只有他們懂 , 或是因他是化身, 比較有魅力, 給你一種睱思..






jenny 发表于 2019-10-5 23:35:24

本帖最后由 jenny 于 2020-5-5 23:37 编辑

###佛欄的412~415F, 已貼過來了, 使之完整, 另貼新的

###拉瑪那●馬哈希 , 書一、《稀世珍宝》: 2,3,5,11,13章


書: 《稀世珍宝》又名《神言金句》:印度靈性導師拉瑪那尊者的生平與教誨
(拉瑪那●馬哈希)

●感謝: 拉玛那●马哈希、授權者道場、引進台灣的翻譯者-蔡神鑫 先生、ㄧ人作業的紅桌文化 出版社

●拉玛那●马哈希 隨時打開門受訪 , 但從未寫過書, 這些都是與受訪者的對話 , 後人收錄成書, 廣結善緣

●很多的教導如同 [奇蹟課程]說的一樣 , 是第一位讓我看了入心的外國大師 ! 真感動!不是那種虛幻、搞身、不知所云、理論、勵志、等等

●7月只看過[拉瑪那·馬哈希] 的 "我是誰?" Youtube..,不知他有這麽好的教導的書, 2019-10-4才知.他教導的 , 跟 [奇蹟課程] 同 , 我就不再在幾乎毎句話的底下註明了

●記得 [告別娑婆] 第四本書聊到 [吠檀多經] (吠檀多不二論的主要代表人物喬荼波陀和商羯羅哲學思想的研究)
, 因為佛祖的故事沒那麼多可聊, 就聊一下這個、及老子, 不過都是閑聊不重要、沒有重點的八卦, 及重覆那些臭酸的話, 那些在第一本已說完了, 阿頓也在某次說: [ 這次我們直接入話題] , 大概葛瑞更會扯?
人世間有很多需求, 因不同人不同情況, 所以要聊很多, 但不是像[告別娑婆] , 扯同一句話扯得沒完沒了, 湊一些東西在閑扯, 湊書頁數, 那句話還值得很貴在工作坊繼續扯蛋.

ps, 網路上有 【纪录片】拉玛那马哈希 Sri Ramana Maharshi 的視訊記錄片

==========================================

                           二、 真我与非真我:真实与世界

只要梦境持续进行,你在梦中眼见的苦难,

也如同现实世界一样为真;

然而,一旦醒来,你便发觉,

梦中苦难,皆转为虚幻不实。



存在或意识,乃唯一的真实。

醒时而有意识,我们称为醒着;睡时而有意识,我们称为睡眠;做梦而有意识,我们称为梦境。意识如银幕,图像穿梭其上,银幕为真,而图像仅是投影。

真我及其上的现象,有如草绳之于蛇身,此为善喻。银幕上,一位国王显现,坐在皇座上,观看座前各样的人物杂耍,同在银幕上的国王,观看同在银幕上的杂耍,而观者与被观者都仅是银幕上的投影,此银幕为真,承载着投影的图像。在吾人身处的世界亦然,观者与被观者组构成心思,而心思被真我承载着,或真我为心思之基石。

不二一元论的无生论称:「一之真理外,别无存在,无生无死,无往无回,无慕道者,无渴求解脱者,无解脱者,无困缚,无解脱,统合之一,独然永在。」

无法探悉此个中奥义之人,每问道:「我们眼观世界万象,环于身边,如何能视若无睹呢?」

这时,梦境体验之说,提出答复:「你的观见,取决于那观者。若离却观者,则无一物可观。」

此一说法,称之为「感知-造物论」2,其论述是:先由心思感知而创造其人,然后其人观其心思感知之所造为何。

若不能理解「感知-造物论」,则此人可能进而质疑说:「梦境为时短暂,而世界万象不时呈现在目,何况梦境的体验,仅是对我个人而已,而世上万象确实为众人所共见共知,怎能说不存在呢?」

面对这种质疑,「造物-感知论」3,乃起而论说,其陈述是:「神以某某元素,先创造某某万物,然后繁衍之,绵延之。」

虽然这种论述,令质疑者满意,但是质疑者对「造物-感知论」以外的论述,一概不以为然,他们每每自问:「世界一切山川地貌、科学、穹苍星辰、银河行星,及相关规律等一切知识,怎能说不是真实的呢?」

面对这类质疑,允宜如此响应:「是的,神造万物,而为你所见所知。」这样的回答,仅是针对质疑者心智能力的程度而说,实则,绝对真实,仅是一而已。

真我,姑且称之为白光,超越亮光与黑暗,其本身并无一物可观见,自亦无观者与被观者。在全然黑暗中,也无观者与被观者可观见,然而真我行其反射映照之光,此为粹然之心的光,这种光既非会明也非全暗,仅是柔和的映照之光,能使世界万物,存置其中而呈现其相。

从真知或绝对真实的角度以观,世间的诸苦难及重大事件,如饥饿等,诚属梦境。

在梦境中,你感到饥饿,也看到别人受饥饿之苦,于是你喂食自己,出于怜悯,也喂食别人,以解其饥饿之苦。只要梦境持续进行,你在梦中眼见的苦难,也如同现实世界一样为真;然而,一旦醒来,你便发觉,梦中苦难,皆转为虚幻不实。

你可能在饱食之余,酣然而寝,在睡眠的梦境中,你在炙阳下长时间辛劳工作,感到又饥又渴,想要饱食一餐,但醒来后,你却感觉胃已饱满,无意起身就食,但这并不意味着,你在梦中,便能知晓饥饿之苦是不真实的,而能因应得宜。在梦境里,饥饿者必须以食物喂食,俾能解除饥饿之苦,故饥饿的梦中人,必须获得食物的供给。

你不可混淆「梦」与「醒」两境。

在你获致真知或自幻象中醒悟之前,你仍须在视见所及的诸苦难中,履行社会服务,俾以救济之。只是,当你行其事时,必须了无「我是作为者」的念头,仅是懔于「我是神的工具」即可。

同理,帮助人时,莫怀「我在帮助比我下等的人,他需要帮助,所以,我是高尚,他是卑下」等诸想法,而要借着帮助别人,以之作为敬奉神明的媒介。一切的善行,皆为真我,而非为其他人。其实,你不是在帮助别人,你是在帮助你自己。

圣典《解脱之精粹》4述及幻象的六项问答,极具深义:

一、幻象是什么?

答:无可描述。

二、幻象因何而萌起?

答:因心思或自我而萌起。自我以为其自身是分离的个体,总是认为「我做这个」、「这个是我」。

三、幻象从何而萌起?其如何起源?

答:无人能述说。

四、幻象为何而萌生?

答:由于不探究,由于没有探究「我是谁」。

五、若真我与幻象,同时存在,则不二一元论的论述,岂非不攻自破?

答:不然,因为幻象依附在真我上,犹如图像投影在银幕上,就意义论,图像为不真,而银幕为真。

六、若真我与幻象为一体,则可否说:真我是幻象的质地,二者俱属虚幻?

答:不,真我有能力萌生幻象,但其本身并不虚幻。魔术师能幻化其魔术,变出各式各样的人物、动物、情景等而娱乐人,我们皆清晰目睹,但变完魔术后,魔术师依然存在,而他所变幻的魔术异象,已然消失。魔术师不是魔术异象的一部分,他是实然为真。

圣典解释造物,有如此说明:真我有如画布,提供彩绘。首先,上一层厚厚的涂料填补画布上的小洞,然后抹平打底,这层涂料可比喻为一切造物的存在者,然后,画家在画布上画线构图,此可喻为一切造物的精微体,如光、声等,一切物皆从此出。画家继续在线条内涂以颜色彩料,此可喻为组构万物的粗显形相。

吠檀多的论述是,宇宙万象之存在,与观视者同时俱起俱现,并无造物之阶段性或步骤可言,此类似于在梦境中,做梦之情景与梦中人同时俱起俱在。对于无法同意这种论述之人,某些圣典亦载述渐进造物之说。5

有人指称,商羯罗(Sankara) 6 学派的 「不二一元论」否认世界存在,主张世界不真实。
这种指称,不全然正确。相反的,不二一元论比其他学派的论述,更力主世界为真。
其他的学派论述,主张世界有其起源、生成、毁坏;其实,如此论述的世界,不可能为真。
不二一元论仅说,就世界本身而言,「世界」是不真,但是世界作为婆罗门之存在而言为真。一切皆属婆罗门,只有婆罗门之在,而无一物所存,故以世界为婆罗门则为真。

真我乃唯一真实,始终存在,由于真观见,我们不知有光,却专注于物象。

厅堂的灯光辉照依然,不管厅堂内的人在或不在,也不论厅堂内的人有无任何走动,如在剧院里。那是光使我们能观见到厅堂、人员及其走动,而我们却仅投视在光所辉照下的物象,未曾注意及那个光。

在醒与梦两境中,事物萌兴,在睡眠(无梦)中,并无一物可睹,但意识或真我之光,始终存在,一如厅堂的灯光,始终辉照。重点是,要专注于那个观者7,而非被观者,亦即不在所观之物,而在那个能显现物象的辉照之光。

若能探究「我是谁」而找到那个观者8,则有关世界是否真实,及世上苦难、邪恶诸问题,皆迎刃而解。若无观者存在,则世界及因之而起的邪恶诸事,皆不存在。

世界乃吾人的五类感官而形成,别无其他。这五官由于五感而知觉。9 因为缘于五感而心思感知一切,故世界不过是此心思而已。离却心思,焉有世界?

虽然世界与意识俱起俱灭,但世界之萌起或被认知,仅能经由意识。意识成为世界之起与灭的本源,而意识自身,无起亦无灭,乃为圆满真实。

心思为一切知识及活动的源头,若消退而止息,则世界万象之幻见,亦告泯灭。犹如一旦洞悉草绳为真,则蟒蛇之幻破灭。除非弃绝加诸于世界万象之幻见,否则不能获致真知的洞见(体认)。

那个确然存在者,真我而已。世界、生命个体、神,不过是心思所造,一如珍珠贝母之于银光闪闪的呈现。凡所并行呈现者,俱告并行而灭。独然的真我,就是世界、个体我、神。

对悟者言,世界万象是否萌起在目,并不重要。不论万物示现与否,他始终专注于真我。举纸张印有字体为例,你总是注视着字体,却忽略了纸张,但悟者直探纸张为真实的底蕴,而不管字体是否呈现。

你制作甜点,取用多种食材,做成各类形状。所有甜点,口感皆甜,盖糖在其中,而甜是糖的本质。同理,一切经验的有无,皆涵摄在辉照中,那是真我的本质。没有真我,则无从经验,正如无糖,则所做食物不甜。

内在性的「在」(Being),称之为神。唯内在性的神,得与幻象同在。神乃「在」之真知,伴随着幻象,其为精微神妙而宇宙全意识萌起,于宇宙全意识而万物粗具,蔚然呈现。意识-阿特曼(Chit-Atma),乃粹然的「在」而已。

至于世上的苦难,智者自其体验而诠释,若能归返至真我,则一切苦难止息。只要物我两隔,势必觉有苦难。若能获致浑然一体的真我,则试问:是谁在觉苦?所觉的又是什么?

《奥义书》载:「我是婆罗门。」此唯一涵义是,婆罗门以「(真)我」而存在。



1. 无生论,否定创造、源起、存在之论述。

2. 感知-造物论或译「倶生论」,其论述是万物之存在,乃由于观者之感知。

3. 造物-感知论或译「渐生论」,其论述是万物先存在,故观者感知之。

4.《解脱之精粹》,原始版本是坦米尔文,从不二一元论观点,阐述生命解脱之道。

5.指「造物-感知论」,或称「渐生论」。

6.商羯罗(Sankara),印度中世纪吠檀多哲学之集大成者,倡不二一元论。
(jenny: 商羯羅與法稱辯論失敗投河自殺)
7. 那个观者,指意识或真我。

8. 那个观者,指「我」或自我。

9. 五类感官,指耳听、身触、目视、舌味、鼻闻;佛典《华严大疏钞• 27》称五欲:色声香味触。


-------------------------------------------------------------------------------------------

書: 台灣:《稀世珍寶》又名《神言金句》:印度靈性導師拉瑪那尊者的生平與教誨
(拉瑪那●馬哈希)

                                                 三 心思

神照明心思,辉照其中,

人无法藉由心思而知道神,

人只能心思内返,融入于神。



心思本在真我里,其力奇巧。在这个身体,萌起而标举「我」者,乃心思也。

精微的心思,潜入头脑,经由感官,而认知名相。若心思止于心,则无名相。……若心思止于本心,则一切思维萌起的源头之「我」或自我,必将消泯;而真我、真实、永恒的我,独在而辉照。于了无自我之残存中,则有真我。

心思与呼吸的源头相同,因此,制止心思,则控制呼吸;控制呼吸, 则制止心思。呼吸是心思的彰显状态。

瑜伽呼吸法(pranayama)1仅有缓和心思的辅助作用,无法灭绝心思。其他如礼拜神明、持咒覆诵、节制饮食等,与呼吸法并无差别,皆是控制心思的辅助之资。

瑜伽呼吸法有内在与外在两方面。

内在呼吸法步骤如次:「我不是这个身体」的念头是呼气,「我是谁」是吸气,「我是谁 ] 是闭气屏息,如此操作,呼吸气息自然控制下来。2外在呼吸法是针对无法控制呼吸的人而定,控制心思,并无确切的方法。

行使呼吸法,也不必如哈达瑜伽(hatha yoga) 一样的精准操作。若在行持咒覆诵、内观(dyhyana)、虔爱拜神之时,稍加控制呼吸,便足以掌控心思。

心思有如乘骑者,而呼吸是马,呼吸法是马的衔勒;勒住马匹,则稳定乘骑者。行呼吸法可稍进一步,即是观呼吸,可使心思自外驰而内返,只要控制呼吸,心思随之受制。若不易呼气吸气,每在行持咒、内观时,闭气屏息片刻,收效亦佳。正如《薄伽梵歌》指出,不时收摄向外驰逐的心思,使其返内,守在真我。除此之外,并无掌控心思的良方了。实则此事诚然不易,只要不断修练,假以时日,将水到渠成。

神照明心思,辉映其中,人无法藉由心思而知道神,人只能心思内返,融入于神。

身体由无觉性的物组构之,不会自己说「我」(一如不会成为「我」之思维的来源);另一方面,永恒性的意识,了无「出生」这种事。
在这两者之间,某种东西在身体内,冥然萌生,这个东西,就是物与意识之间的结(knot),其名称不一,或称困缚、个体灵、精微灵、自我、潜在习性、心思等。

拉玛那尊者指着他的毛巾说:「我们称它为白布,但布及其白,并未分离,此如同辉照与心思合一,形成这个我。」圣典亦解说如下:剧院里的灯是照明,照明是辉照其自身、舞台及演员。我们由于亮光照明而观见舞台及演员。若无戏剧演出,亮光照明依然持续。

另一例子是,铁条可比喻心思,施火于铁条,成为火红铁条,与火无异,炽热而能燃物,但其形状又不像火;经锤打之,则火红铁条受锤打,而不是火在受锤打。这铁条是个体我,火是真我。心思自身无法自行运作,心思仅能借着辉照而萌动,离却辉照,便不能作为,不论其为善为恶。若辉照存在,心思便能运作其善恶,及引生诸苦乐,但辉照本身,并不感受苦乐。这如同锤打火红铁条,不是火在被锤打,而是铁条在被锤打。

吾人只要掌控心思,则此身所居何处,便无所谓了。
( jenny:[奇蹟課程] 也這麼說. 另說 , 心靈平安之人 , 還會想去哪裏嗎? )


1.瑜伽呼吸法(pranayama),或译「调息法」、「呼吸控制法」。

2.拉玛那将探究「我是谁」的方法,连结于瑜伽呼吸法,系表呼吸法有助于探究方法的修持。然而,行呼吸法之呼、吸、屏气等顺序,仍应依修持者个人合适的调息步骤为之。毕竟拉玛那曾说:「每个皈依神的寻道者,得以自己的方式,独自修持。」见本书七〈恩典与上师〉


---------------------------------------------------------------------------------------------------

書: 台灣:《稀世珍寶》又名《神言金句》:印度靈性導師拉瑪那尊者的生平與教誨
(拉瑪那●馬哈希)

                                              五 臣服

命运是什么呢?并没有命运。

臣服,则一切皆安。

将所有的责任,丢也给神,不要自己承担,那么,命运能奈你何呢?

吾人一切的负荷,神将承担。万物皆由至上主的万能之力驾驭。为何要谋画「我应该做这个或那个」,而不归顺于祂呢?既知火车负载着所有的行李对象,为何还要将行李置于头顶,而不放在车上,让自己轻松愉快呢?
( jenny : 有人引言此例子 )

八曲身圣者(Ashtavakra) 1的故事诲示,为了获致婆罗门的真知,你必须将自己全然臣服于(交给)上师,而舍弃你的「我」及「我的」诸概念。若能将之交付出,则所剩余者,便是真实。

臣服有两种方式。
一是深入观察「我」的萌起源头,而融入其中。
另一是 自认「我自己是无助的,唯有神是万能,除非将我整个人交付给神之外,我别无安全保障」,因而逐渐坚定信念,唯有神存在,而自我根本不算数。这两种方式,殊途同归,而全然臣服(交出),即是真知或解脱的别称。

虔爱与解脱,并无二致。虔爱之所在,即是真我。「一」就是「那个」。人藉由其所修持的方式,他乃了知。

虔爱是什么呢?忆念神,其义是唯有单一思维,全然充塞,而摒弃其他所有思维。那个单一思维,即是神的思维,也就是真我,或其人自身已完全交出给神了。

当神高举着你,则万物皆不能困扰你了。思维之不存,乃为虔爱,亦属解脱。虔爱是真知之母。

若问,为何世上充满苦难与邪恶?人仅能说:这是神的旨意,无可测度。任何有关动机、欲望、目的等,皆不属于无限的全知全能之「在」。

神之示现所在,万物的活动,皆无法触及。在衍化为「多」之前,「一」被解为有其责任或动机,是毫无意义的。然而,对于命定发生的事件而生的种种困惑,难以援引人的自由意志,为其找出圆满的解释,则神的旨意,诚是最佳的解答。

若忧虑于事件降及吾身,或者烦恼吾人之行事容或有轻忽时,则舍弃责任及自由意志的感知,乃属明智,允宜视吾人为全知全能的神之谕命工具,然后,祂承担一切,吾身乃安。

一位大公王后面告拉玛那尊者:「我已经拥有了人所要的一切,幸运无比。」言及此,语塞而哽,稍自制后,缓缓以道:「我已经拥有一切我要的了,有些人还要……,但是……但是……,我的内心却不平静。某种东西让我不平静,这可能是我的命运吧!」

大公王后语毕,拉玛那尊者,一如平常,和蔼以道:「没有关系,你已经说了你想说的话。命运是什么呢?并没有命运。臣服(交出你),则一切皆安。将所有的责任,丢出给神,不要自己承担,那么,命运能奈你何呢?

信徒:臣服是不可能的。

尊者:是的,完全臣服是不可能的,但部分臣服,仍是可能。随着时间进展,终可达到完全臣服。毕竟,若无完全臣服,则此心永无安宁。你在无助的情形下,得因全然臣服,而获得内心的平静安宁。

信徒:部分臣服——嗯,能解脱命运吗?

尊者:是啊,可以解脱。

信徒:命运不是缘于过去的业力吗?

尊者:人若能臣服于神,神自会看顾。

信徒:那是在于神的处置,神如何使人解脱命运呢?

尊者:一切在神。

有信徒祈求能不时看见湿婆神的异象,拉玛那尊者说:「不论祂是否显现,臣服于祂,遵从其旨意,等待祂的欢心。
若要求祂所行符合像意,则非臣服,而是加诸命令于神。你不可以一方面要求神顺从你意,另方面又说你臣服于神。
祂知道对你最合适的处置、最佳的时机及如何处置。祂承担一切,你不再顾虑什么,所有的顾虑,都是祂的,这样才是臣服,亦是虔爱。」


1.八曲身圣者(Ashtavakra)是意译,音译「阿什塔夫」或「耶希特瓦克」,是印度教圣典中的圣人,相传其出生,身体便有八个畸形体态,故事源自《摩诃婆罗多》(或译《大战诗》)。


--------------------------------------------------------------------------------------

                   十一 命运与自由意志~~部分剪貼


凡事注定,但个人始终有其自由,选择不认同其身体,并且不受到身体行为的苦乐结果影响。

人若无法了知命运与自由意志的起因本源,则势必在命运与自由意志二者之间,到底谁征服谁上,争论不休。

人若了悟其真我,洞明真我乃命运与自由意志的本源,则对此争论,便会抛在脑后,也不会对命运及自由意志,施与任何作为。

成功或失败,缘于今世业报,其与有无意志力无关。人应在任何环境 下,设法持心平静,泰然自若,这就是意志力。

----------------------------------------------------------------------------------------

書 : 稀世珍宝 ~~拉玛那马哈希


                                        十三 杂论

施与人,其实是施与己。

若知道这个道理,人怎会不施与呢?

====

没有人能够在至高临在的视域之外。因为你认同尊者的身体,也认同自己的身体,便觉得有分隔的两个躯体,而说要离开这里,但你能去哪里呢?你无法离开我。

据说,罗摩克里虚那1能眼见他所祭拜的黑天女卡莉的栩栩物像,那个物像,为他一人独见,别人看不到。这种惊奇的灵力,是由于他个人的因素,那是他本身有非凡的灵能,能够显化物像,好像那个灵力将他吸纳进来。若物像确有生机而存在,则其显现必为众人共见,从另一方面说,万物皆有生命,也是事实,许多信徒皆有与罗摩克里虚那类似的体验。

基督是自我,十字架是身体。

自我钉死在十字架则灭失,所留存者,是「绝对的在」(神),参照 「我与我父原为一」语2,这种辉煌的留存,谓之复活。神、父代表伊莎主3,子代表上师,而圣灵代表阿特曼(Atman) 4。

《圣经》载:「止于在,而了知我是神。」(〈诗篇〉四十六篇)5<傅道书>载:「有人孤单无二。」及「智慧人的心居右,愚昧人的心居左。」6

心念思维不会徒然。任何心念思维,皆会在某个时候产生效应。 思维绝对不会徒然。(jenny:奇蹟課程、外星人皆有說)

有人倡导能使身体不朽,他们以食谱、药材及其他物品,希图使身体完美,对抗死亡。法术通灵学校(在南印度,众所周知)信奉这种教旨。范卡萨米•饶谈此宗旨,在库姆巴科纳姆7设立学校,在朋迪榭里8亦设协会组织。也有某些学校,相信借着神力降临,可以使人转化成超人,然而,这些人在撰述身体不灭的诸多论说、服食药物、遵从瑜伽食谱, 以期完善其身,希图不朽之后,终究一朝而身亡,无一例外。

神之名与神,不分轩轾。《圣经》载:「起初有名,名与神同在,名即是神。」9

罗摩(Rama)之名,罗(Ra)代表真我,摩(ma)代表自我。人不断持诵「罗摩、罗摩」,则「摩」消失,潜入于「罗」,而仅「罗」独存,在那状态,无须着力于有意识的内观,而内观存乎其中,因内观是我们真实的本质。

瑜伽七务在唤醒亢达里尼、在脊椎中脉10提升能量,悟者并无这种修行目标,但二者殊途同归,皆是促使生命能量在瑜伽神经脉轮中提升,进而切断系缚在无觉性个体的「结」、(knot),而亢达里尼是阿特曼、真我或至上大力的另称。我们论述时,是在身体内部而言,因为我们认为自己是这个有局限的身体,实则,就真实以论,既在内又在外, 而那个「在」无异于真我或至上大力。在真知法门中,循探究真我途径,则心思消融于真我,那个真我,至上大力或亢达里尼,自然跃升萌兴。

此心平静,乃为真解脱、真自由。若藉运作心思之助,以神通灵力制心,则焉能获致心思毫无骚动的解脱呢?

戒绝欲望与憎恶。莫劳心于世上事务。尽可能不要干预他人事务。施与人,其实是施与己。若知道这个真理,怎会不施与呢?

自我萌起,则万物萌现。自我消融,则万物消泯。人愈谦卑,则愈受益。

最佳而宏效的点化信徒,是经由静默,此为上主达克希那穆提所示为,以触摸、眼视为之者,属低阶层次。静默能转化人心。

某信徒请询尊者,他应否继续持诵神的圣名作为修持法门,或另采探究为法门。尊者指示信徒阅读一九三七年九月的《景象》期 刊,内载一文:〈圣•南德奥论神的圣名之哲理〉文中解释:「神」等同于「神之名」。

太阳辉照宇宙,阿鲁那佳拉的太阳,耀眼眩目,处于其中,无法观视宇宙,唯残存余晖,灿烂无比,缔亘无垠。

生而为人,是最上乘者,并不正确。为人而须获致了悟真我方是。若动物者,亦能了悟真我。

对任何人言,改革自己之前,无须着手改革国家。了知自己的真实本质,乃是每个人的第一要务。若能如此,而他愿意改革国家,当然他可履行改革。史瓦米•拉姆•蒂尔塔的广告词是:「征求先改革自己的改革工作者。」世上不会有两个人,其外在形相相同,或做相同的事,不论如何费力消除彼此的差异,外在形相必然有别。若要齐一,唯一的解答便是了知自己的真实本质,盖万物的真实本质一也。

《布列哈德森林奥义书》称,阿哈姆 (Aham)乃神之首名,而梵文字母之首是「阿」 (A),字母之末是「哈」(Ha)及「阿哈」 (Aha),因此,「阿哈姆」囊括一切涵盖始未。「哎耶姆」(Ayam)12字义是那个存在,自明自证。「哎耶姆」、阿特曼、「阿哈姆」皆指涉那个在。《圣经》亦然,「我在」(I AM)乃神之首名。

若专注在某念头而入睡,则睡醒后,心思将浮现同一念头。人施与麻醉剂后,指令他口数着「一、二」等,若有人在旁说数字「六」,则那个被麻醉者,便会接续口数「七、八」等。

当我躺平,四肢伸直,心想着死亡的情景,知道这个身体将被送去焚化,而我依然活着,某股力量,可称为灵力或其他,从我体内萌起,笼罩而护持着身体,我乃重生,成为全然崭新的人,此后,我对万物,漠然与之,了无一己的喜好与憎恶。13

从静默而萌思维,从思维而起自我,从自我而发言语,因此,若言语有其效力,则其源头之效力必然更甚。

在神像面前,焚烧樟脑,是象征以耀明之光,毁尽心思。
圣灰象征湿婆(绝对存在),朱砂象征意识。

若干 《往世书》14述及(阿鲁那佳拉)这座山,中空而内有城镇、街道等,我曾目睹这些异象。圣典文说本心是穴位,若深入其内,则是遍照的渊然之光。类似如此,则这座山是一种光,山的洞穴等,皆以光掩护之。

为获致灵性终极成果,而实行的修持方法,如布施、苦行、牺牲、德行、瑜伽、虔爱奉献等,并且将灵性的终极造诣,描述为:天堂、至上之物、平静、实相、恩典、不动之境、无死之死、真实之知、弃世、解脱、幸福等,这一切都不外在破除身体为我的妄见。

弃绝认同这个厌鄙之躯,了知你真实的本质乃是恒在的幸福。
若在寻求真实的你之余,仍忧心操虑于这个身体的福利,则犹以鳄鱼之身为筏舟之助,妄想安然渡江。

无欲于非真我,谓之无染。存在于真我,是为真知。无染与真知,并无二致。






jenny 发表于 2019-10-6 01:30:54

本帖最后由 jenny 于 2022-10-10 21:50 编辑

###拉瑪那●馬哈希,書二:《真我與我》: 10,11,12章

書:《真我与我:拉玛那尊者的生平与教诲》摘录"我的死亡与再生"

问:前世今生的转世之说,是否为真?

尊者:若无明存在,则前世今生的概念必然存在,然而,不论现在、以前、未来,并无转世可言,这是真理。

(jenny:巴夏:沒有輪迴轉世/ Bashar _ 巴夏 - Taiwan _ 輪迴並非線性的,所以你也有可能是別人的前世
                                       巴夏的相關話題還有. 自找 )


问:有修行者,能知其前世,是真的吗?

尊者:你尚未知今生,便要知前世吗?先了解今生为要。今生所知有限,已令你折磨受难,何苦要平添无谓的知识,增加负荷呢?
若能自真我的高阶以观,则在此虚幻世界的死亡与再生,不过是认同此身为我之无明而已。
昧于真我的无明,使人身的生死不断流转,但了悟真我者,其心思已灭,并臻高阶之真理层次,则其人并无生死可言。
只有昧于真我,认同身体者,才在人身的生死中,流转不尽。


问:人死亡后,其情形为何?

尊者:请着眼于今生现况,莫担忧未来,未来会自理。你始终存在着,你在清醒的存在状况,与睡眠时的存在,完全相同,为何要分别二者的不同呢?你在睡眠时,会提问出生后的事吗?为何在清醒时,要提问死亡后的事呢?让生者虑及出生后的事吧.


问:佛教的观点,不认同灵魂有延续性的个体,但印度教承认有转世的自我个体,灵魂是否为印度教所称,一再转世,抑或只是一团心智习性?

尊者:真我永续而不异,转世的自我个体,是属于低阶层次,亦即思维层次,但了悟真我超越此一层次。

转世是生命本然的“在”,被扭曲而虚幻流衍,故佛教否认之。吾人之无明,是认同无自主性的躯体,而与精神混淆。


问:我们不应寻求不再出生吗?

尊者:先找出是谁在出生?是谁在死亡?当你入睡时,曾思考再生或现在清醒的情况吗?先找出现在问题的起源,然后得到答案,你将发现,现况无出生,亦无苦难。真我统摄一切,全然吉祥,甚至现在吾人已免于再生,何必自困己身呢?


问:尊者你的意思是说,我们从未出生吗?

尊者:是。你认同你是这个身体,因此,以身体的生死,视为你的生死,但你并非这个身体,故你无生亦无死。

问:所以,你不支持再生的说法。

尊者:不,我要你摒除再生的困惑。是“你”在想你将再生。注意看,这个问题是谁提出的,除非找到那个提问者,否则,诸此问题,永无答案。


问:渴望生命或渴望再生的原因是什么?

尊者:渴望生命,乃生命内在的本质使然,但自我误认躯体为自己,意识杂糅其间,导致渴望再生,以期延续生命。虽然如此,这种错误,必须终结,消融于真我,而得永生。
再生的真谛,是指精神上自我的死亡,这是耶稣钉在十字架的涵义。


问:通神论(theosphy)说:死亡后再生,其间相隔五十年至一万年,为何如此?

尊者:两个意识状态的估量准则,并无彼此牵连关系,所有此类的估量,均属假设。每个生命个体死后再生,所需的时间不一,然而必须确实了解的是,并没有灵魂往来,但有个体心思的萌起与运作。无论在什么状态下,心思起应,便认同身体,在物质界成为物质之身,在梦境中便成梦者之身。梦中有雨,身便淋湿,梦中罹疾,身成病体。躯体死亡后,心思暂停活动,但过些时不久,心思在另一灵体、另一世界,复起活动,直至找到新的躯壳,转成所谓“再生”,但这些现象对悟者而言,不具意义,因了悟真我的悟者,其心思已灭,不复萌起,身虽逝亡,不至再生。
他的生死虚幻之链,已然断绝。
在此,必须清楚明白的是,整个生死过程,乃是心思所萌起而运作的虚幻,实则,在了悟真我的全盘破除虚幻下,无生亦无死。

问:人死后,其个体性的魂魄已消逝,犹如河流入海,已无河流可言,不是这样吗?

尊者:你看芟除树枝,不久复萌,只要树之根本仍在,则枝叶茂长;同理,人死时,个体性魂魄之习性,暂时沉入本心,但未灭绝,适时于再出生时又复起,这便是个体性魂魄再生的道理。


问:我对人死与再生,仍感困惑,终究而言,人之出生与再生,皆属虚幻吗?

尊者:若有出生,则断无只有一世的出生,那是一系列累世的再生,为何你会在今世出生?你将以相同的理由及心态,持续下一世的出生。若你能问:到底是谁在出生?或问:是为你或别人而出生、死亡?则你将寻获真理,而燃尽业报,使你不再出生。经文记载:只要了悟,便消尽累世无数的业报,犹如点燃火苗,便炸光满山的火药。那是自我在肇造整个人间生与死的世界,无数的学问,不尽的探讨,堆砌成庞杂而困惑的论述,若经由探究真我而消融自我,则整个世界及一切学问将灰飞烟灭,独留真我,炳然长存。


作者简介

蔡神鑫

美国旧金山州立大学(SFSU)研究所硕士,曾在大学执教。熟悉奥修、拉玛那、克里希那穆提等印度悟者的教导。着有《无苦与破我》《超越与寻觅》《美国法治论集》等书,另有编译多种。


作者后记摘

约十余年前,余短期旅居美国,偶在书店购得拉玛那书籍数册,阅之惊喜欲罢不能,乃寻绪追读其人。经年以来,朝夕研阅,精究详审,拳拳服膺之余,奉为上师,敬爱弥深。自忖台湾读者,知拉玛那者稀,而中文读物亦寡,乃不揣谫陋,多方取材,编撰此书,用宣斯人,以扬其教,尽棉薄尔。

------------------------------------------------------------------------------------

書:《真我与我》~~拉玛那马哈希

( jenny: 真訝異!拉玛那●马哈希的教導和我想的一樣 , 重點是, 他說的很多話 , 與[奇蹟課程] & [告別娑婆 ]同 .
但比 [奇蹟課程] 清楚、在夢裏受用之各方面之不同人不同情況不同需求 ; 比 [告別娑婆] 好太多! 每一本書在說同內涵、不同內容, [告別娑婆] 在說 同內涵、同內容、閒話、個人家務及個人優越.
之前花的錢都可以買馬哈希幾十本他的書了.他也不搞虛幻的東西:大師/產品/修行法/等等)

拉瑪那●馬哈希 從沒寫過書 , 後人把 與拉瑪那●馬哈希 的受訪對話 收錄成書, 他真的是讓我有很大的共鳴之師 )

目前我知道的書有:
收錄 與拉瑪那●馬哈希 的受訪對話 著作 :

1,回到你心中:馬哈希的靈性課堂 (絕版 , 網上有稀少二手的)

2, 《不二智慧之明灯》

3, 走向靜默,如你本來

4, 真我三論-印度靈性導師拉瑪那尊者核心教誨

5, 真我與我:印度靈性導師拉瑪那尊者的生平與教誨

6, 對話真我:印度靈性導師拉瑪那尊者的教誨經典上卷

7, 對話真我:印度靈性導師拉瑪那尊者的教誨經典 下卷

8, 日處真我:印度靈性導師拉瑪那尊者的教誨日誌

9, 稀世珍寶-印度靈性導師拉瑪那尊者教誨薈萃 (《稀世珍寶》又名《神言金句》)

10, 神的遊戲:印度靈性導師拉瑪那尊者的傳奇故事

==============


                                       第十章 上师
上师是无形的,存乎内在,与神、真我同皆,为寻道者的必要导师,故亲炙上师对了悟真我,裨益宏巨。


                                           上师的真义

问:上师或真实的灵性导师,有何特征?

尊者:无论何时何地,他永驻真我,恒视众人平等,了无畏惧。


问:灵性导师或上师甚多,其教导各异,我们如何选择?

尊者:那个能令你内心平静的,即可择为你的上师。


问:难道我们不考虑他们的教导吗?

尊者:那个教你从事这个活动、那个活动的,则非真上师。
寻道者已疲应焦劳于自身的各种俗务活动,他需要内在的宁静,若上师还要他从事额外的活动,则对他有何帮助呢?
活动引发个人身心的劳扰。若倡导活动,则倡导者,绝非上师,他无能使人解脱,反而加重其困缚。


问:有一种说法是,上师的真实本质,具有至上的神之质性。请释明。

尊者:首先,生命个体渴望获致神性,于是虔诚拜神,从不间断,终于在成熟阶段,至上之神示现,化为形相,佐以存在、意识、幸福等三项灵性质素,教化众人,使信徒在上师形相的加持下,融入真理。根据这个说法,上师可被视为神。


问:我们如何认定合宜的上师?又上师的神性为何?

尊者:你认定合宜的上师,必然与你的心灵契合。若问如何认定?则他应具宁静的资质,有耐心、宽恕等美德,他的双目,极富磁力,能吸引人,他待人绝对平等,具备如此条件,才是真正的上师。若欲知上师的神性,则必先知自己的神性。若不知自己的神性,焉能知上师的神性呢?若欲知上师的真正形相及本质,则必先视整体宇宙为上师的形相,甚至上师存在于天地万物中,此理与认知神,同然也。你须视天地万物皆为神的形相。若不先知自己的真我本质,则又如何知神或上师的真正形相呢?故最先要务是,先知道自己真正的形相及本质。


问:为寻求了悟真我,上师是绝对必要的吗?

尊者:为寻求了悟真我,上师是绝对必要。上师即是真我,视上师为真我,而你自己是个人,这是二元对立。若二元消泯,则是排除无明。只要你有二元对立存在,则上师的协助是必要的,因为你视自己及上师皆是有形的躯体;其实,你及上师皆非躯体,而皆是真我。了知斯义者,谓之了悟真我。


问:尊者您并无上师传承,但又认为上师有其必要。请说明。

尊者:所称上师,端视你所指的为何。上师无须人身形相。圣者戴塔特耶(Dattatreya)有二十四个上师,包括土、水等五元素,世上万物皆是他的上师。上师有其必要。《奥义书》说:「只有上师能将人带领出俗知及感官的丛林。」

我可能在某些时候,有一个上师,我不是经常歌赞圣山阿鲁那佳拉吗?上师是什么?上师即是神或真我。


问:上师能经由点化仪式,协助我们了知真理吗?

尊者:难道要上师牵着你的手,在你耳际轻声呼唤吗?你可能以自身而想象上师与你一般模样。你认为你有躯体,而上师亦有躯体,所以他会在你身上施与触摸动作。其实,上师是内在无形的,其运作属灵性层面。


问:如何知道,此人是胜任的上师?

尊者:其人之示现,流露宁静的气质,令你起敬,则是胜任的上师。


问:我们可以有一个以上的上师吗?

尊者:谁是上师?他是真我而已。上师随着修行者心智的演进而不同。起初,修行者认为神遍在一切,视神为其上师,不久,神引领他遇见肉身师父,他便视之为上师;后来, 经由肉身上师的教导,蒙受其恩典,憬悟真我存乎自己的内在,最终便以真我作为他的上师。


问:不同的宗教导师,各自建立不同的派别学说,而皆宣称真理,令人困惑。为何如此?

尊者:他们以不同的观点,宣扬相同的真理,其表述内容的互异,俾适应众多寻道者,不同的资质与心智。


问:人有诸多不同的宗教信仰,如基督教、回教、佛教等,这是因为不同的生长环境所致吗?

尊者:不论生长的环境为何,其终极的体验,殊途同归;仅是缘于环境有别,故各宗教导师表述的议互异。

                                    上师的恩典

问:上师的恩典为何?如何教导信徒了悟真我?

尊者:上师即是真我。人之一生,对自己的所有,总不满足,于是经由虔诚向神祈祷,俾满足所欲。时日既久之后,他的心渐纯净,渴望知道神,不再以物欲满足为目标,遂转向灵性层次,此时,神显恩典,化身为上师,示现于信徒前,教导真理,净化其心,信徒的心乃内返而观照,终于一心纯净,不起妄见,安若盘石,是为真我。

上师的恩典,施之于你的外在与内在。他将你驰逐于外在的心思,转向内在,亦将你内在的心思,归返至本心的真我。他使你的心思,安驻于一,这是上师的恩典。神、上师、真我,三者一也。

上师是神的形相化身,其恩典在转化你的内在,协助你看清你的谬误,并指导你踏上正确的道路,直至了悟你内在的真我。


问:上师的恩典,有何具体的特征?

尊者:上师的恩典超越语言或文字。


问:尊者您可否开示教导,俾以遵循。

尊者:上师是你无形的内在。


问:但我要外在有形的上师。

尊者:那个外在有形的上师说:上师是内在无形的。


问:若不依赖上师的恩典,我们的修行能圆满成功吗?

尊者:可以的,你本身的修行,不正是引来上师的恩典加持吗?修行的圆满成果,是你努力精进,自然而来的。若有必要真我示现于外在,则真我将化身为上师的形相;不过,上师的真义始终存乎内在,行其必要的运作。


问:舍地•赛•巴巴(Shirdi Sai Baba,一八三八年— 一九一八年,印度教上师、伊斯兰教圣人)的信徒,以其上师的肖像图片,作为礼拜的对象,但图片是无生命的,有任何帮助吗?信徒如欲修行,应遵循在世上师的教导,如无教导,又如何圆满修行呢?

尊者:是的,礼拜一无生命的图像,仅有助于礼拜者有限度的心思专一而已,除非经由探究的途径,而了知自己内在的真我,否则心思无法恒久专一。至于探究真我的修行,上师的协助是必要的。


问:有人说:上师能以自己的灵力运作,传递给信徒,使信徒了悟真我。

尊者:上师不会带给信徒了悟真我,他仅是排除信徒的障碍。真我始终存在。


问:我是个妇女,自远方来访,不久将返回住处,恐无机会再与尊者晤面,蒙受您的恩典。归返后,两地遥隔,能否祈求尊者赐与恩典?

尊者:其实,你并未离去。你不是身体,真我亦未移动,那是世界在移动,而你如如其在, 并无变动。譬如车辆的轮子转动,但轴心未动。你似乎自此离去,实则你始终在这里、在那里、在各处,只是场景移动。

至于上师的恩典赐与,始终存乎你的内在。若恩典属外在之物,则无价值。恩典即是真我,你始终未脱离真我——恩典的运作;恩典如如其在。


问:我能无需外在的协助,凭借个人努力,独自探究生命深层的真理吗?

尊者:志怀探究真我,此一事实,即是神恩显现,这是真我、本心的光辉,自你的内在,引领你踏上探究真我的道路;此即你内在的深层在运作,促使你的外在独自努力探究。这亦是我所说:若无恩典,则无真实的探究;若无真实的探究,则无恩典引发。恩典与探究,二者互为表里。


问:恩典如此重要,则个人的努力,又如何解释呢?

尊者:努力是必要的,直至了悟为止。若真我不能自显而了知,则幸福不能自在而圆满。在自显而了知的境界未到来之前,努力精进是必要的;而臻此境界时,就无所谓努力或不努力了。人若尝过这种幸福自在的滋味后,便想一再重复其平静宁谧的况味,而陶醉其中,不愿离去或从事其他活动。


问:获致了悟,必须要有神恩的加持吗?或者凭个人真诚的努力,亦可达目标?

尊者:获致了悟,神恩是必要的。神恩引领人知道神、护卫着真诚的修行者,并加持于努力不懈,朝向解脱之路的修行者身上。


问:祈求尊者怜悯我,保佑我不致失落、受伤害。

尊者:这必须要你的努力及上师的协助,单方面不可能办到。


问:蒙受上师的恩典,须费时多久等待?

尊者:为何想要知道呢?


问:这样,可以给我希望。

尊者:这种欲想,就是障碍。真我始终在这里,驻止于斯,则欲想、疑虑全消。恩典的起点、中途、终点,始终如一 ,恩典即是真我,因为误将躯体认为真我,故视上师的躯体为真我,但自上师的角度观,上师是无形、内在的真我,其恩典来自何处?来自真我。真我之显示即是恩典之所示,反之亦然。所有的疑虑,皆来自错误的视角,以为万物皆属外在,实则,对真我而言,无一物存乎外在。

                              亲炙上师与静默的力量


问:我想了解,亲炙上师(Satsanga)是否为修行的必要?

尊者:首先,你须了解,亲炙上师的实义。其本义是亲炙存在(sat)或真理。若有人已了知存在,则其人亦谓之「存在」,故亲炙其人,即是亲炙存在,这是必要的。商羯罗曾说:「唯亲炙之舟,能引领众人渡越生死苦海。」

存在即是真我,真我即是存在,故亲炙了悟真我的圣者,即是亲炙上师的宝藏,此可引人内返探究,然后,存在被揭露。


问:信徒亲炙上师,并提供服侍,是必要的作为吗?

尊者:是。首要的意义是,亲炙无形的绝对真理,但极少数的信徒能做到,故退而求其次,亲炙有形的上师。因为圣者的智慧,绵密不绝,已克服心思的走作,其默然平静的感染力,可使亲近其身躯的信徒领受熏陶。若非如此,则亲近圣者,毫无意义。上师是具有如此的力量,不为肉眼所窥知,而能感召信徒。

服侍上师,在于使信徒的心,守在真我,同时,照料上师的起居,使其身体安适。亲近上师是必要的,这是在灵性层面说。若信徒能在自己的内在了知上师,纵使未亲近上师,不论信徒身在何处,皆无关宏旨。他停留在道场或他处,灵效皆同,并无二致。


问:身于上师旁边,有何裨益?

尊者:若仅就躯体言,究有何益处呢?心灵才是最重要。两心相印,才能使心归返至本心。亲近上师,是指身躯与心灵二者。上师将信徒的心,推至其内在,况且上师本来存在于信徒的本心里,故上师又引领信徒内在的心,返回至本心。


问:有人说:圣者对信徒,投以双目慈视,其灵力远胜过祭拜神祇、造访圣地。我在道场已逾三个月,但仍不知尊者对我的慈视,有何裨益?

尊者:悟者的慈视,有净化人心的灵效,但无法具象化。信徒的资质不一,每人的领受灵效互异, 犹如煤炭之质性,需费时甚久,才能燃烧,但木炭之质性,较易燃烧,而炮弹之粉末,一燃即发。不过,智者的智慧之火,均能毁尽所有的愚妄。亲近智者,领受熏陶,能获智慧。


问:尊者您曾说:「悟者的影响力,在无形的静默中,潜入信徒的内心。」又说:「亲近(有形的)圣者,是了知真理极有效的方法。」

尊者:是的,二者有抵触吗?悟者与圣者有不同吗?


问:没有不同。

尊者:亲近这些人物是极佳的。他们的教化,在静默中运作,若诉之言语,力量转弱。静默乃最宏巨的力量,言语不如其远甚,故心心相印、默然无语最佳。


问:这是悟者的肉身仍在世时,有如此灵效,若悟者的的肉身已灭,其力量仍在吗?

尊者:上师并非肉身,故纵然上师已逝,昔日亲近身躯的功效,仍然存留。


问:尊者为何不外出,对民众广为讲道?

尊者:你怎么知道我没有这样做?难道讲道要站上讲台,对民众高声腾说吗?讲道仅是知识的交流、传递,唯有经由静默,才是真正的讲道。
若有人听演讲数小时后,一无所获,空手而归,其生命仍未蜕变;相较之下,若有人侍坐于圣者之旁,默然无语某些时日后,其人之生命彻底转变。
请问:何者为优?是大声讲道?或是静坐无语?又,语言是如何腾起的?必先有抽象性的知识,然后「自我」将之扬起,形成思维,再出诸于口语,故言语乃内心本源所起动而流衍之末端,若言语的功效大,则其本源的静默,更为宏巨。


问:何以静默的功效,如此宏巨?

尊者:悟者可能安住于洞窟,全然静默,但他从自身,散发无形的灵力,吸引众人前来。
你可能聆听讲道者,陈述真理,而一无所获,但当你亲近悟者,纵然他不发一语,你却心有契感,丰盈满载。悟者无须外出,杂于广众,如有必要,自有人代为行事。

上师是静默的授与者,在平静无声中,揭露真我的智慧之光,闪耀真理的余蕴之晖, 若上师与信徒,双目遇合,则言语无从置啄。


问:静默的力量,是如何运作的?

尊者:静默似无言而有言,其表达,永恒持续,只是在流程中被言语中断,犹如电线的电能持续流通,若阻碍其通路,即转为电灯的亮光或电扇的转动。同理,静默是表述的持续流通,而言语阻碍之。言语道尽,而人不能明白,得以在默然无语的平静中,顿时晓悟。圣者达克希那穆提及其四位信徒的静默交流,便是适例,故静默是最上乘、最有效的言语。


问:上师的静默,确能提升信徒灵性觉知的层次吗?

尊者:有个古老的故事,可说明上师静默力量的宏效。某信徒塔凡拉耶(Tattvaraya)编纂〈巴拉尼〉赞美诗,以颂扬其上师史瓦鲁帕南达(Swampananda),然遭若干学者反对,认为〈巴拉尼〉是赞美英雄在战役中,屠杀千只大象的英勇事迹,以之颂扬历行苦修的上师,显然不妥。众议纷纭,莫衷一是,塔凡拉耶提议,请其上师仲裁,众人便赴上师住处,说明来意。上师闻后,不发一语,安然静坐,众人只好在旁侍坐,亦无一语,如此镇日无语,持续数日,众人心思平静,一念不起,约于第三四天后,上师的心思略起,众人亦恢复思维,便齐声称道:「吾等的自我,有如狂乱的千只大象,然已被上师静默的力量征服,则在战役中,征服千只大象,委实微不足道, 所以,上师值得以<巴拉尼> 赞美诗颂扬。」

问:每个人皆能自上师的静默中获益吗?

尊者:静默是真正而完美的教导,但仅适合于高阶的灵性探寻者,中人以下无法自静默中获得启发,他们需要言语文字释明,然而真理超越文字,亦无法以言语诠解,至多仅能以指点的方式教导。


问:若信徒不自行努力,得否仅凭上师静默的力量而了悟?

尊者:亲炙上师,则信徒的习性止息,心转安定,结果臻至空灵之境,故信徒厕身于上师示现前,能获真知及真实的体验。然为保持灵性不退,日后信徒的自行努力,仍有必要;最终,信徒将明白,所了悟的至境,仍属于他自己内在生命真实的本然之「在」,故他在世未逝前,即可解脱。

-----------------------------------------------------------------------------------------------


書:《真我与我》第十一章神~~拉玛那●马哈希

                                                      第十一章神
神的本质是无形的真我。所谓眼见异象,不易执着;法术通灵,无甚价值;施展通灵之人,不具有真知。

                                                       神的本质

问:神是有个体性的人身吗?

尊者:是的。祂始终居于首位人物,此即是真我,总是站在你面前,因为你将俗世事物,列为第一优先,神便退居其后。舍弃俗世的一切,单纯寻觅祂,祂便如如其在,唯一无二,祂就是真我。

(jenny : 神便退居其后 , 我以前2014? 2015? 年在[佛]欄說過 (目前刪除, 看過的人知道): [我] 居前 , 神便退居其后)

问:神有别于真我吗?

尊者:真我即是神,「我在」(l am)即是神。你提此问题,是在自我的立场上说,若站在真我,则无此问题提出,此乃真我不会、也不能提问。若神有别于真我,则此神是无真我的神,岂不荒谬?神似乎不存在,实则祂是唯一的真实存在;而人似乎存在,实则总是不存在。圣者说:若人能洞悉自己的不存在,则其人必有至上藏于万物的本心,是万物之升起、颠峰。我亦是万物之逝灭。」(10:20)神存于万物之本心,祂是万物之维生、是万物之起源,万物居于此而亡于此。万物运行,来自于祂、停驻于祂,最终消融于祂。因此,神与万物并未分隔。

问:神等同于真我吗?,

尊者:人并不确晓真我的存在,但你始终存在,这个「在」即是真我,「我在」乃神之名。所有对神的定义,以《圣经•旧约》〈出埃及记〉第三章所载:「我就是那个我在。」最为适切。虽然,尚有其他定义的说法,如「婆罗门是我」;「我是祂」等,但仍以「我在」最为直接。绝对真实的存在,即是如如其在,那是真我、那神。了悟真我,则神被了知。神与真我,二而一也。

问:吾人所知的神,似乎有多种不同的名称,如何识别?

尊者:千万种名称,皆不足以命名祂,因为祂存在人的本心里,了无思维,最适切的指称是「我在」。当人的自我尽袪,在正对真我的专注中,神的「我——我」(I-I)独存,浮起回响,成论静、至上之语。

问:神与世上万物的关系为何?祂是万物的创造者,或是维持者?

尊者:世上万物,不论生物或非生物,均在太阳底下,自然运行,而太阳并无任何意欲操作其间,例如在阳光下,放大镜聚焦燃火、荷苞绽开、睡莲闭合,一切自然而为。同理,神的作为,亦无意欲。世上万物,其千形万状的秩序,均在神的示现下,和谐运行,例如铁针吸往磁铁,月长石(宝石)渗水,在月光下,睡莲开花,荷瓣闭合,一切皆自然行之。神之示现,了无意欲,而万物的活动,林林总总,各依其自身的业报,步上各自的行程,最后,憬悟一切皆属徒然,乃内返自省,探究真我,以期解脱;而所有生物的行动,皆不能影响神,祂是超越心思层次,一如地球上的万物活动,无法影响太阳,或土火水空气四元素的质地,无法影响无垠的太空。


问:世上每件事的发生,皆来自神的意旨吗?

尊者:神是万能,任何人皆不能违背祂的谕命,因此,在神的脚下,莫怀邪恶、不良、妄诞的心思,保持默然平静为宜。


问:有个至上主(Iswara或译「伊莎主」「梵天」「上帝」「大自在天」)存在吗?祂在人间奖善惩恶吗?世上真有神吗?

尊者:是的。


问:那么神是什么?

尊者:至上主是个有心思、身躯的个体,也会灭失,但同时,祂是超越性的意识及内在的解脱。至上主是人身相的神,为宇宙至上的造物主,对尚未了知真理的俗众,祂确实存在,但对了知真理的智者言,除了接受非人身相的无形真我之外,不接受其他任何的存在。

虽说至上主有躯体、形相及名称,但亦非如对象的身躯,块然粗具。信徒在其心中,自造其形体,而见其异象。祂的名相,在世界各地,因宗教不同,指称互异,但祂的本质之精义,与我们同,均是名相底下的唯一真我;因此,祂被人认定的形相,仅是被人所创造的塑造物或外观而已。

至上主,在宇宙中,遍在一切,存乎万物。万物的浑然一体,组构成神,经其神力,一体散为无数小个体,显化在宇宙间,而未显化的残余部分,则成为隐然储存的神力。储存的神力,加上显化的神力,形成质化域界,组构为至上主。


问:所以,终究而言,至上主是不存在的。

尊者:至上主的存在,来自我们对上帝或造物者的概念。我们应先究明,到底这是谁的概念?其人的概念,必来自其人的认知。先认清你是谁,然后其他问题,迎刃而解。

至上主、上帝、造物者、人身相的神祇,这些非真实的形相,最后终究要摆脱的,只有绝对存在,才是真实。因此,人世间、自我、人身相的神祇,皆非真实。我们必须找到那个不增不减的绝对(absolute)。

问:尊者您说,甚至至上的神,也不过是观念而已,这意思是说,并没有神存在吗?

尊者:不,有至上主存在。

问:祂以某种形相,存在某处吗?

尊者:若个人是形体,则真我、上帝、生命本源,将示现为形体。若个人非属形体,而无一物可认知,则要说神有形相,这是正确的说法吗?神被认定有形相,是由于信徒长期冥思所想象,虽然信徒指称的形相不一,但真实的无形之意识是唯一的,这才是神。

关于祂存在何处,神存在吾人的本心里,而非任何他处。
因为「我是这个身体」的概念,引发自我的妄见,于是神的王国,便被认为在某处;实则,本心才是神的王国之所在。
深切了解你是完美的,闪耀着光辉,不仅造就神的王国之存在,亦使王国成为人间乐见的美丽天堂。深知此义,谓之真知。因此,神的王国,存乎你的内在。真我的极境,圆满存在于高度成熟的修行者之本心,其鲜活的体验,前所未有,乃罕见的造诣,那是真实的神之王国。


问:某些神袛,相较于真我,其位阶为何?

尊者:湿婆神(Siva)、象头神(Ganapati)及其他神祇,其存在及位阶均长站是站在人的立场言。正如政府部门,有高阶官员执行政务,神祇亦有创造之神。若你视自己的人身为真实,则神祇是存在的,但站在真我的立场言,这些神祇,皆属虚幻,是必须要融入于唯一的绝对真实。


问:我们不应怀有任何神的思维吗?

尊者:只要本心存有丝毫的思维,则神的念头,将被心思所认知。若所有的思维皆灭绝,则神的念头亦告灭,这便是「无念头的思维」(the unthought thought),亦即是真实的神之思维。

(jenny: 想不到此段話與尊者同,目前分享在 [佛] 欄 )


问:据说,佛陀不谈论神的议题。

尊者:是的,因此他被称为不可知论者,事实上,他所关切的,是引导信徒了知当下的福祉,而非就神的议题,作学理上的探讨。


                                                       虔爱拜神

问:当我祭拜礼神时,虽知神是无名相,但若没有神的名相,我无法一心拜神。

尊者:不管有无名相,礼拜神,直至了知你是谁。


问:虔诚爱神是善心善行,为何拜神而不继之以爱作为修行的方法呢?

尊者:你也可以这样做,只是当你说爱,你与你爱的神,二元对立,其实,个人与神是一体的,故爱神即是爱己之真我。( jenny : 同 [奇蹟課程] 說的 ; 或 爱己之真我 =爱神意思一樣)

问:所以,拜神而以爱为途径而修行,是这样吗?

尊者:这就是我所说的意旨。爱是神的实质展现。若排除「我不爱这个」「我不爱那个」的态度,则所剩余者,即是爱,即是真我,即是纯粹吉祥,可谓之神。这就是虔诚爱神、就是了知、就是一切、就是真爱。人若知晓真爱的秘密,便会发觉世界充满宇宙的爱。

体认意识是唯一的存在,亦属于爱神而奉献于神,此与真爱有关,因为圆满吉祥的幸福,源自于爱的本质。真我的实义,即是爱的真理,只有了知个中精髓,才能永固生命的统一,而唯有爱之极致,解脱乃能可期,这是诸多宗教的教义核心。真我的体验,即是爱,所见所闻所感,全然是爱,此即是幸福。



问:我信神爱神,渴望为神奉献,不管我能否了悟,请让我渴望的心,愈能强固。

尊者:若真心渴望为神奉献,纵然你无意于了悟,了悟将降于你身。当你热切渴望,心思将融入于虔诚敬爱与奉献神明,心思有如樟脑,樟脑燃尽,一无所余,心思融入于真我,了无余蕴,这便是真我的了悟。



问:我对拜神,信念极强,请问,我的拜神,能助我获得真知吗?

尊者:当然。在拜神的祭仪中,静心内观有助于一心专注,不起妄念,则心转纯净,然后再问:这个礼拜者是谁?答案是我——真我,如此,最终能获真知。

但最上乘的礼拜,是空无心思而礼拜无形相的绝对真实。若不适合实行此法,则行有形相的礼拜亦可。唯礼拜者,了无自我,才能行无形相的礼拜。我们皆知,所有拜神者,皆心怀自我,行有形相的礼拜。

驻止于真我所流露的恩典,其纯粹无杂,即是了无染着,亦是吾人内在的宁静一物。
了然于此,止于宁静,深切体验之,这是真实的心之礼拜。
此时,心思融解于真我,这是本心、上主的宝座。故默然宁静,才是所有礼拜仪行之最上乘者,因为默然宁静,了无自我,即是解脱;若离却真我,便无宁静,则非敬爱神。若止于宁静,心转真我,则真为神奉献。

若有人在湿婆神脚下,完全臣服,交出自己,呈现真我,而对一己的贫穷困蹇,毫无怨言,其果报必然丰足平安。这是至高的爱神与奉献。
若有人愿意作为上主的仆人,持心平静,了无自我,亦无任何「我是仆人」的念头,而驻止于真我,这是至上的真知。
(jenny: 其實奇蹟課程也在教這個, 表達方式不同而已, 就是安靜於真我. (jenny:有聲音的, 都是非真我-自我) (jenny: 靜極光通達 )

问:我们能毫无内心的动机,而敬爱神并为神奉献吗?

尊者:有可能的,为欲求某物或某目标而拜神,其实只是拜那个某物或某目标。拜神的前提是,了无欲求的对象物。


问:如何看见遍在一切的神?

尊者:见神在于是神,除了祂之外,并无遍在一切的整体。祂,如如其在、其是。


问:虔诚爱神的信徒,需要神明,供其礼拜。若教导他,只有真我,没有其他,则不需要礼拜者及被礼拜的对象吗?

尊者:当然。神是信徒修行之所需。修行的终点目标,必然在信徒的完全臣服之后,才能获致,此尤其以实行虔爱、奉献为修行途径者为然。这话如何解释呢?除了消除自我、真我独存、如如其在的说词之外,其深层的涵义为何呢?不论你实行何种修行的途径,这个「我」终究是无可回避的。那个无私行为的「我」、那个渴望与神合一的「我」、那个自觉背离生命本质的「我」、那个「我」的本源等,必须被找到,然后,所有的问题,才能迎刃而解。

                                                    异象与通灵

问:我曾眼见湿婆神的异象,虽极短暂,但感温馨,请问如何使异象在我左右,持续不断?

尊者:你谈及湿婆神异象,异象毕竟是客体的目标物象,既有客体,便有主体,则异象的价值,便与主体的观者无异;亦即,异象的本质,其与观者,皆位于同一次元上。异象既能显现,便隐含亦能消失。万物凡所显现而起者,必然将消失而灭。异象不恒久,但湿婆神恒久。

眼观异象,隐含有一位观者存在,但观者无法否认观者之真我存在。真我之为意识,其在生命里,无一片刻不存有。意识乃永恒之存在,唯一无二,观者无法看见自己,然观者能以无法看见自己而否认自己的存在吗?真知的真实体验,并非观看,而是存在。存在即是了知,因此,「我是那个我在」、「我在」即是湿婆神。万物不能离却祂,因为湿婆神是存在,万物皆有湿婆神存乎其在。

因此探究「我是谁」,深入其内,止于真我,那是湿婆神、那是存在,勿再盼望湿婆神的异象出现。你眼观物体,与你眼观湿婆神,二者有何区别呢?其实,祂是主客体合一,因被了知而如如其在,你不可能离却祂。若无了知,那是你自己的障碍。放弃眼观异象的想法,便能了知。


问:我想直接了知克里虚纳神,我应如何做?

尊者:你对克里虚纳神的概念是什么?你所谓「直接了知」是什么涵义?

问:克里虚纳神,住在某处,我想见祂、知道祂。

尊者:你想见祂,则祂必是人身相,但祂曾说:「我在万物的本心里。我是一切生命名相的起点、中途及终点。」祂存乎你的内在,一如存乎万物的内在,祂即是真我,或你的真我。直接了知真我,与直接了知克里虚纳神,并无二致。照你的方式持续修行,全然臣服于克里虚纳神,至于你是否能直接了知,一切交付给祂。


问:神能显现出来,与我们对话吗?

尊者:神的显现,与你的绝对存在,倶为真实。质言之,若你视己为躯体,则你视万物为物体,若你视己为灵体,则你视万物为灵体。物体之显现而被观视,有赖于观视者之存在。观视神的异象显现,亦作如是论。


问:许多访客来此,皆感受到尊者的灵光四射,我来此已逾月余,难道我不值得尊者慈视的灵力加持吗?

尊者:异象与灵光,皆依个人心思的状态而定,并无一体适用的准则,这些都属灵性层次。然重要者,心是否平静。

什么是了悟的感知呢?是看见神有四只手,在马车上,背着海螺,手持棍棒吗?若信徒见此异象,又如何能袪除他的无明呢?生命的真理,必属永恒性的了知而直接感知,是属实时的体认。若能直接感知,便能知道神,而非神要在信徒面前显现什么形状,才是知道神。若无永恒性的悟知,则一切的认知,毫无用处。须要有四只手的神显现,而说这是悟知吗?那只是现象性的幻见而已。看见神的异象,双眼及心思是必备的,然而这样的看见,仅是间接认知,而非直接感知。


问:派坦加利(patanjali)在《瑜伽经》(Yoga Sutra)述及通灵,这些是真的吗?

尊者:了知真我的悟者,绝不会珍贵这些通灵,况且,派坦加利曾说:通灵者运作其心智,此有碍于了悟真我。


问:有所谓超人的超能力吗?

尊者:不论其能力是高或低,不论其能力来自于心思或超级心思(supermind),皆存在于具有此能力的人身上。先究明那个人是什么?


问:通灵者是灵性道上的成就者吗?或他们是解脱之路的背离者?

尊者:最高级的通灵是了悟真我,一旦了知生命的真理,你便不再被无明牵引。

问:那么,通灵有何用处?

尊者:有两种通灵。其中一种通灵,显然阻碍悟知真理,据称这种通灵,经由持咒或服药而生灵能,或经某种苦行,或某种幻境,而获通灵能力。这些灵力,皆不能导致了知真我。有此灵力的通灵者,仍处在无明的状态中。

问:另一种通灵又为何呢?

尊者:另一种通灵是,了悟真我后,所显示的通灵与真知,自然流露,其为精进参修之水到渠成、自然成果,亦是来自神的恩典赋与。其人是否具有这种通灵力,端依悟者的命运而定,但不管如何,悟者已心静如止水,不起涟漪,不会在意自己是否能通灵,不会引生丝毫困扰。
因为悟者深知,真我才是不可摇撼的通灵力,这些灵力,并非经由运作而有,实则,在了悟的状态中,悟者已洞悉灵力始终存在。


问:圣者施以法术灵力,而令信徒了悟真我吗?或者,了悟真我,此一事实,便为已足?

尊者:了悟真我的灵力,至为宏巨,远逾于其他任何运作的通灵力。虽然,通灵者陈说多种不同的通灵力,但悟者在诸通灵者中,是最上乘者,因为通灵者虽已获通灵能力,但仍渴望进一步获得真知,但已获真知的悟者,并不渴求其他额外的通灵能力。故寻道者应仅以获得真知为目标。

对不具通灵能力的人而言,通灵的展示,虽极神奇,但终究如过眼烟云,短暂呈现而已。对寻道者而言,生命短暂的任何事物,皆不足为训,况且,一切的神奇,皆在不变不异的真我之中。

神本来具有至上的灵力,遍在一切,随时将其灵力赋与人,而人却向神乞求无价值的法术灵力,此犹如天性慷慨的慈善家,本来就有丰足的物质,而人却向其乞求无价值而陈腐的麦粥。

奉献于神的心志,在本心中,赤诚炽燃,闪耀光辉,便能荟萃一切法术灵力,然而,此心此志,已然完全臣服于神,便不再有获取通灵能力的丝毫欲求。要了解,寻道者既致力于寻求生命的解脱,若心力投注于法术通灵,则其人的生命将愈益困缚,而其自我,亦愈强固。

真我的通灵,圆满完美,辉映解脱的光芒,其造诣即是真知,至于其他的通灵,终究是愚蠢心思的想象力之妄诞而已。

人们每天看见世上许多神奇现象发生,其精彩处远胜过通灵者的展示通灵,但人皆不察。人甫出生时,其躯体大小,恐小于这个电灯炮,然长大后,成为身材魁梧的摔角士,或世界闻名的音乐家、政治家或圣人。这样的神奇,世上比比皆是,人却视若无睹,而独对一具尸体开口说话,啧啧称奇,惊愕不已。


问:若有他心通(telepathy,或「心灵感应」)的灵力,岂不佳妙?

尊者:他心通能自远方看见或听见。能从远方听见,与能在近处听见,二者并无差异。关键在视者听者这个主体。若无视者听者,则无视听,而视听是心思的功能活动;法术通灵亦仅在心思层上运作而已。对真我而言,法术通灵,非属天生自然;若非自然属性,必不恒久,不值得费力获取。

通灵者被视具有广通的灵力,他遂乐于乘势利导,扩展其灵力。然而,我们须知,人若所怀的能力有限,其认知随之相对有限,其受苦的程度,亦呈相对有限。若能力扩展,其认知随之相对扩增,其受苦的程度,亦呈相对扩增。故法术通灵,不能带来人快乐,反而使通灵者愈增困苦。

这些通灵到底是为了什么呢?通灵者乐于施展其通灵力,以广招徕,获得赞赏。他意欲在求取赞赏,若未偿所愿,他必然不悦;亦即,通灵者需要有人赞赏他。他若遇见具高阶的通灵者,更会引起他的嫉妒及不悦。

然则,什么才是真实的通灵呢?是带来荣华利达吗?或是使人心境平和?那个能使人心安而平静的,才是最上乘而完美的通灵。


问:各宗教述及天堂、地狱诸景象,其意义为何?

尊者:仅是为了建立真我的实相。


问:但尊者您从高阶的观点,有不同的解读。

尊者:人总是不愿意知道平淡无奇的真理,这个真理,每天无时不存在于你的身上,那是真我,但人皆不察,宁愿探知方外之事物,如天堂、地狱、灵魂转世等。因为人爱好奇妙的神秘,而舍平庸的至理,宗教的诸多说词,乃因应而起,渲染描绘,其用意皆在多方引导人,最终朝向真我。既然,你终究要迈抵真我,何不现在便驻止于真我呢?

------------------------------------------------------------------------------------------------------

書:《真我与我》第十二章我在世上的生活~~拉玛那●马哈希

                                 第十二章 我在世上的生活
我在世的命运,系乎业力果报,但征服命运有两途径,一是探究真我,一是虔爱拜神,其殊途同归,皆在消灭自我。「我」灭则苦灭。

                                                       我在世上的生活


问:我有意辞退工作,愿与尊者您长期共处。

尊者:尊者总在你左右、在你心中,而你亦是尊者。你无须辞退工作,亦无须出家;弃世 (renunciation)非谓抛弃衣物、家庭等,是指弃绝内在的欲念、情痴及染着。你无须交出你的工作,仅须交出你自己给神,你生命的负荷,由神承担一切。一个已弃绝内在欲念的人,能扩展其爱心,而融入于外在的世界。四处云游的出家人(sannjaso,其毁服弃家的实义,并非他厌恶现有的人际关系,乃是他扩展爱心,博施济众;当修行者的爱心,真诚广施,推及于众时,他不自觉自己已远离家室,这种状况,有如瓜熟蒂落,自然而来。若无此成熟的状况,而欲抛家弃职,则属愚蠢。


问:在家居士,如欲寻求解脱,其生活应如何?他无须成为四处云游的出家人吗?

尊者:为何你自认是在家居士呢?类似的观念,如四处云游的出家人。出家人的自我感,总是荣怀不去。不论你在家生活或居于山间,你的自我感,笼罩心头,这个自我,是你心思的源头,让你自认为是在家居士。若你出家,成为四处云游的出家人,则仅是从在家居士换成出家人、从家室的环境换成林间的山居,而自我感的心思,,未曾改变,这心思才是你始终存在的障碍,质言之,换个环境,无济于事。既然障碍在心思,必须克服。不管你在家或出家,若能在山间修行,则为何不能居家修行昵?因此,为什么要换环境呢?不论你身居何处,皆可努力修行。


问:我忙碌工作时,能否同时领受灵境的喜悦?

尊者:心惦于「我在工作」,是障碍所在。问你自己,到底是「谁在工作」?记住真实的你,则工作对你并无妨碍,照常进行。无须劳心费力于要工作或弃工作,你的劳心费力,是你的障碍。命中注定将发生者,必然发生。若你注定无须工作,纵使费心寻找,则你仍无须工作。若你注定必须工作,纵使全力逃避,则你仍被迫工作。因此,工作与否,交给至上大力,你无法依一己之所愿,选择放弃工作或保留工作。


问:昨晚尊者谈及真我存乎内在,而外在的工作,自会照常进行,此令我疑惑,我们不应对外在工作的执行,稍加留意吗?

尊者:真我遍在,你能离开真我而存在吗?或是没有真我,而工作能遂行吗?真我即宇宙,弥纶天地,不论你是否努力从事于其间,万事万物,自行运作。职是之故,上主克里虚纳向阿周那(Arjuna)说:你不必为攻伐俱卢族而忧虑疑惑,因为神早已动手了。这不是阿周那是否要下决心执行的问题,也不是他要忧虑的事。他只须让自己的生命本然,遂行至上大力的意旨。(《薄伽梵歌》记载,阿利安部族彼此战争,阿周那属于般度族(pandava),拟攻伐具有亲戚血缘关系的俱卢族,因不忍亲族间自相残杀,乃质疑战争的正当性而犹豫不决。当时上主克里虚纳为阿周那驾车,阐述超越生死之道。拉玛那借引此段史诗,说明至上大力的主宰。)


问:若心在真我,则其人的行为是否皆为正确?

尊者:应是如此。该人并未虑及其行为是正确或差错,他的行为即是神的行为,故并无不妥。


问:我的工作,须耗费心思,我如何能平静此心呢?我愿放弃主管职务的工作,独自隐居。

尊者:不,你仍留在职场,持续工作。在工作的流程中,能使心思运作的,到底是什么呢?那是真我,那才是使你工作活动的真正源头。在工作时,密切注意使心思运作的这个幕后源头,然后执行事务时,从容不迫。记住,在工作中你的生命本源,始终生机畅旺,切勿急躁,俾免遗忘了你的本源。务要详审,练习内观,可平静此心,维系真我。莫以为是你在工作,要清楚明白那是生命底蕴的能量在工作,以此底蕴的能量,作为你的主宰,从容工作,平静与之,则工作或任何活动,将不会是你的阻碍。


问:修行初期,若能离群独居,弃绝外界,是否有助于修行?

尊者:弃世始终是指心态,并非独居深山或弃绝俗务,其主要意义是,心向内而不外驰。此身居于何处或有无职务,决定权不在其人,而在其命运。人一出世,此身的活动,皆定,并非你选择接受或拒绝所能定夺。人唯一的自由是,选择此心向内,根绝妄动。


问:独处修行,是否为探究真我之必要?

尊者:修行是个人针对其内在而非外在,寻觅生命真理。独处是指其内心而论,有人可能身在繁华市尘而持心宁静,则此人是独处。另有人可能身在深山幽谷,但无法降服其心。若执于内心所欲,则不论身在何处,皆非独处。若了无执着,则身之任何所在,皆是独处。


问:为什么我们每天的生活状况,并未依照我们付出的努力劳动而同步进展?

尊者:为什么你认为,你是起居作息的活动者。姑且举你来道场为例。你离开家,搭乘火车,不久发现你身在道场。若问你,你如何来此道场?你说你离开家乡,一路乘车而来。这是真的吗?事实上,你并未移动,是负载你的运输工具一路在移动,你只是被这些载运的工具移动所困惑。你每天生活的起居活动,皆作如是观。所有的活动,皆不是你的活动,那是神在活动。


问:家居生活中,劳作不断,如何获致此心平静?

尊者:智者的身之活动,是从旁人眼中观察,但智者自己不认为有行动。他可能成就非凡的事业,但他认为,他一无作为,故其行动过程,丝毫未扰及其内心的平静,因为他深知,身之活动,仅是示现的表象,事实上,他了无行动,所以能在诸多呈现的活动中,保持默然平静的观照。


问:使心内返,对西方人士言,似乎不易。

尊者:是的,他们的心思,惯于过度活跃,而其体能精力,也向外奔放,我们必须安驻于内,勿忘真我,然后才能随外在的活动而倶在。在台上表演的男扮女相,会忘记他是男儿之身吗?同理,我们必须在人生舞台上,扮演之的角色,但勿认同这些角色。


问:我对邻居妇女的美胸,有时起非分之想,我应如何?

尊者:你始终是纯净的,那是你的身体及感官被诱惑,而非真实的你被诱惑,但你认同间你的身体及感官。所以,首先要认清,是谁在被诱惑,及谁在诱惑;纵然你因非分之想,而犯下不德的罪行,则在事后,莫再忆想这些事,因为你的本质是纯净的,而那个本质,并非犯罪者。


问:禁食有助于灵性成长吗?

尊者:禁食应以心思之禁绝为意涵,仅在食物上禁绝是不妥的,而过度禁食,恐损及心智。灵性的成长,毋宁有赖于规律的进食。若禁食一个月,而精神状况仍佳,便可恢复进食十天,则心思可渐纯净而稳定。

早期我来此地时,镇日瞑目内观,不知昼夜,我未进食,亦无睡眠。若身体有活动,则需食物,若有进食,则需睡眠。若身体无活动,则无需睡眠,仅微量食物,便可维生。那时我静坐多日,偶微开眼睛,旁人要我喝一匙流质食物,这是我的经验。不过可确定者,其人若无凝定于一念不起,则不可能同时不食不眠。常人过一般正常的活动,若不食不眠,则必晕眩。修行时睡眠的多寡,有人说应十时就寝,二时起身,四小时睡眠即可,但也有人说,须六小时才够;又有其他进食的规约,内容不一。我的看法是,修行的一切事宜,应适当为之。

每天进食三四次,并无不妥。莫执意挑食而说:「我要吃这种食物,不要吃那种的。」


问:了悟者对食物,有任何限制吗?

尊者:没有。他安然自在,凡所进食,对他了无影响。


问:我们应逐渐调整自己,朝向蔬食的饮食吗?

尊者:是的,那是正确的。


问:总括说来,修行者在世上生活的行为准则为何?

尊者:适量饮食,适量睡眠,适量言语。


问:个人的意志力(willpower)是迈向人生成功的必备条件吗?我如何以意志力,而确保人生的成功?

尊者:你对意志力的概念,是藉以确保成功。然而对意志力的了解,应是藉以强化内在的心力,面对人生的成败时,皆能保持平静,而不是把意志力与成功致胜,划上等号。为什么人心总是以成功为念呢?成功引生骄傲,阻碍灵性成长,失败反而幸运,因为使当事人憬悟自身的局限,准备臣服,交出自我;而自我的交出,无异是福祉的保证,因此,人应磨炼心力,俾能镇定平静面对人生诸多难题,此心力即是意志力。又,人生的成败,缘于业力果报,与个人的意志力无关,有人可能投身于高贵的志业而一再失败,有人可能驰骋于平庸的职场而成功连连。失败与成功,并非表示成功者有意志力,而失败者无。

                                                          我的命运与业报


问:我们可以克服今世命运的业报(prarabdha Karma)吗?

尊者:可以。「自我」是命运业报所依附的媒介,缔结于此身与真我之间。若能消融自我于真我,而失其原形,则命运业报,无所依附,则其如何能存活运作呢?没有了「我」,又何来命运业报呢?


问:据说,今生果报乃前世业力累积而来,此说是否为真?

尊者:人之前世可能因某些行为而产生若干业力,这些业力延续及今世,而人于今世承其果报,此犹如播放幻灯片,播放者仅取部分幻灯片在这个场次播出,但保留部分幻灯片,将在下个场次播出;然而,所有的业力将在获致真我时,消灭殆尽。不同的业力,有如各式的幻灯片,皆因昔日诸行为所造成,而吾人的心思,就是那个放映幻灯片的播放器。播放器一旦今日被摧毁,则势必未来无法播放幻灯片,故也无未来的生与死。


问:谁是那个播放者?能选择若干前世业力,而决定今世果报的机制,到底又是什么?

尊者:个人必须承受业报。上主统筹,以最符合个人业报的意旨为之,亦即神施与个人的业报,不增不减,丝毫不爽。个人的潜意识是其善恶业力的储仓,神从储仓中,挑选最符合个人灵性演进者,不论带来悲或喜,适时施与业报,故业报之施与,公正不偏。


问:今世所受果报,乃昔日业力所致,若今已知昔日之愆尤过失,而今修正之,则又如何?

尊者:纵使今日修正往昔之过失差错,前世昔日之业力仍存,照样带到来世的累生。故你所言,并不符合业力果报的程序,此犹如你修剪树上枝叶,枝叶愈益茂盛,你愈修正业报,业力愈益累积。找到业报的根由,从根革除,才是上策。


问:若我并非这个躯体,则为何我要为我善恶行为的后果负责昵?

尊者:若你并非这个躯体,而亦无「我是作为者」的观念,则你善恶行为的后果,将不影响你。只要你认同这个躯体,你将被这个躯体行为的后果影响,亦即,当你认同躯体,你便累积善恶业报。


问:既然如此,我并非这个躯体,所以我对我善恶行为的后果,一概不具任何责任吗?

尊者:若你非这个躯体,则为何还要操心这个问题呢?


问:持咒语诵圣名,能消解人们恶行的灾厄吗?

尊者:若持诵者,了无「我在持诵」的念头,则其恶行不致牵连于他。若持诵者,心存「我在持诵」的念头,则其恶行的后果,将不会消解。


问:善行累积的善果,不能抵销恶行累积的恶果吗?

尊者:只要存有「我在作为」的念头,不论行为是善或恶,终必承受果报。故善行善报,恶行恶报,怎能互相抵销呢?若无「我在作为」的念头,则万事不影响他。除非了悟真我,否则「我在作为」的念头不会消失。若其人已了悟,还需要持咒语吗?了悟者虽仍受今世的业报,但并不希冀任何事物。今世业力的行动,约有三种:个人意欲、个人了无意欲、为他人的意欲。对了悟者言,并无个人意欲,仅存个人了无意欲及为他人的意欲。了悟者的行动,皆为他人而为。若有需要他的作为,则他作为的后果,不致影响于他。这样的人,凡所作为,无善无恶,纯然澄然,其采行的合宜行为,皆以俗世可接受的准则为依归。

了知今世所遭遇的诸事,皆是今世业报所注定,则其人承受果报时,心无困扰。他亦了知,不论愿意与否,今世业报必然加诸于其身。


问:若事务来临我身,并无预先规划或运作,我采「既来之则享受之」的态度,这样不会产生不良的后果吗?

尊者:并非如此。每一行为,必有其后果。若事务之来,是业力所缘,则你无可奈何。若事务临身时,你不执着,了无欲念,亦不希图美事更美或吉事不断,则事务之来,不致损及于你或及于你的来世。反之,若你过于执着,欲求不断,则必导致你更多的来世。


问:占星术是因星座的推算及相互影响,而预测未来的事件,这是真的吗?

尊者:只要你有自我,则一切皆真。当自我尽袪,则一切不真。


问:这是说,在无自我的情况下,占星术并非真实的吗?

尊者:到底是谁在说:这不是真实的?若有观看(某物),则必有其人在观看。在人无自我的情况下,纵使那个人似乎在观看,实则他并未观看。

今日之命运,缘于昔日之作为,其与躯体有关。让这个躯体,行其应为,为什么要操心它呢?为什么要关注它呢?任何事情之必然发生,其发生乃其人之过往作为、神的意旨及其他因素之结果。


问:今之现况,乃缘于昔之行为业力。我们能以自由意志,超越昔日的业力吗?

尊者:观看现况所呈现的是什么。若能真实观看,你便了解:有其过去与未来,而受影响的是什么?始终存在而自由,不受过去、未来或任何昔曰业力影响的又是什么?


问:有所谓自由意志吗?

尊者:那是谁的自由意志?只要有「作为者」的认知,便有承受的感知,及个人意志的感知,但经由探究真我的修持,这些感知尽袪后,则神的意志将运作,并指引事件的行程。命运将被真知——真我之知一一克服。真知超越意志及命运。


问:我能了解,人生大事,如出生地、国籍、家庭、职业、婚姻、死亡等,皆为业力注定,然每天生活的诸多小细节,如我现在将手中持扇,放置于地板上等,是否也是命中注定?

尊者:是的。此身躯无论所为何事、无论经历何事,在人一出生,皆已注定。


问:若如此,则人对其行为,有何自由及责任可言?

尊者:人唯一的自由是,努力获取真知,使他莫认同自己的躯体。躯体将不可避免经历业力果报。在认同躯体,附着其上,承受果报,与出离躯体,成为躯体活动的观照者,这两者之间,人有选择的自由。


问:个人的自由意志是虚而不实的吗?

尊者:个人的自由意志是在生命个体的范畴内而言。只要生命个体存有,则有其自由意志。所有的经典都在勉人以自由意志,朝向正确的道路。

然而,要问的是,对谁而言,自由意志及命运是重大关切的。找到那个谁,那个谁从何而来,找出它们的来源,驻止于斯。若能如此,你便超越自由意志及命运。这才是讨论本问题的唯一意义。请找出,到底是谁在提出这些问题?找到它,然后安于其本源。


问:若凡所注定发生者,终必发生,则个人的祈祷或努力,有何用处?或者我们应一动不如一静吗?

尊者:征服命运有两途径。一是探究这是谁的命运,并了知是自我而非真我被命运困缚,而自我本不存在。另一是,全然臣服于神,而弃绝自我;并充分认知人的无助,始终对神说:「唵,上主,不是我而是祢」,尽袪「我」、「我的」之感知,将「我」全盘,交出给神,以神的意旨作主。若信徒还对神有所祈求,则非全然臣服。真实的臣服是虔诚爱神、全心奉献,除了爱之外,别无其他,甚至毫无祈求解脱的念头。扼要言之,征服命运必须完全灭绝自我。不论你实行探究真我或虔爱拜神,皆能朝向灭绝自我的目标。

若不能征服命运,则所学何用?若不究明「承受命运的我,从何而来?」则其人深陷在命运的泥淖中,有如留声机,不停回转自响,他们还能怎样呢?唵,阿鲁那佳拉!

饱学之士,充满自我,反不如文盲白丁,能获解脱。
文盲白丁,乃由於无自我之魔障、无满腹经纶之弊障、无追求巨富之欲障,他从诸多障碍中脱身而出。


问:研读科学、心理学、物理学等,有助于了知真理,获致解脱吗?

尊者:帮助甚微,人身亲炙的口授心传,效益较宏。
仅研读书籍,无甚裨益。若能了悟,则一切学识智库,成为无用的负荷,应尽扬弃。


经典文献,皆述及至上大力之存有,并指示探知之道,这是经文最基本的宗旨,舍此宗旨外,则经典无用。
然而,典籍浩繁,汗牛充栋,无非因应寻道者不同的资质,备供采择,俾循序进阶,以臻顶峰。
若寻道者已在顶峰,则生命的目标,如如其在,经典遂成无用之物。







jenny 发表于 2019-10-6 18:08:28

本帖最后由 jenny 于 2020-5-5 22:36 编辑

###拉瑪那●馬哈希,書三: 真我三論

書: 真我三論:印度靈性導師拉瑪那尊者核心教誨
(拉瑪那●馬哈希)
==========

真我三論: 印度拉瑪那道場正式授權唯一中譯本

本書輯錄印度靈性導師拉瑪那尊者三篇經典性重要專論:〈我是誰〉、〈探究真我〉、〈靈性教導〉

萬物不離真我

印度拉瑪那道場(Sri Ramanasramam)給初訪之尋道者的推薦讀物:

  拉瑪那尊者教誨的三篇入門
  —〈我是誰?〉
  —〈探究真我〉
  —〈靈性教導〉

  「這個世界,不過是心思的化現而已。
  若能超越思維,這個世界便從眼前消退,安享真我的幸福境界。」

========

《真我三论》第二篇探究真我(一)

第二篇探究真我


第一章 我是谁
本章旨在释明行探究而深入真我,或探究于「我是谁」之法门。

「我」的概念感知,在人而言,诚属自然。吾人表达自身的感觉时,无不以「我来过」,「我去过」、「我做过」或「我曾经是」等语陈述。若询问何以如此?便知因为人的活动及其运作,皆涉及身体,以致「我」认同这个身体,二者合一。
但身体能成为「我」这个意识吗?身体未出生前,「我」并不存在。身体由五元素构成1,在睡眠时,不觉有身体存在②,最终身体将成为尸体。所以,不,身体不可能是我。
这个「我」的概念感知,一时萌起于身体,亦称之为自我(ego)、无明(ignorance)、虚幻(illusion)、不纯(impurity)、个体我(individualself)。
一切经典的大旨,乃在阐述探究(以深入真我),并宣称自我感的灭息,乃为解脱。吾人怎能对此教导,漠然视之呢?
身体有如木块,并无觉性,能像「我」(指真我)那样辉照吗?不会的,因此,将身体视为一具尸体,置之一旁,不再以「我」(指概念感知的我)而喃喃自语,毋宁要精警探究于存在本心而辉照的「我」。
在诸多繁复思绪的无休止之流势中,跃起而持续不断的觉知、平静,及其自然呈露,便是本心的「我—我」(指真我)。
若能掌握之,而凝止其中,则能摧毁身体的「我」之感知,一如焚毁樟脑,终将之灭息净尽。圣者及经典皆宣称,这就是解脱。

无明的蔽障,永不能完全遮蔽「我」这个生命。怎能完全遮蔽呢?甚至无明之人,都不能不说到「我」。
无明仅能遮蔽「我是真我」或「我是纯粹意识」的真实,而以身体困惑「我」而已。

真我乃自耀明,吾人无须赋予任何概念图貌。任何思维的想象,其本身就是困缚,因为真我超越黑暗与亮光,熠然辉照,故不应拟想揣度;若有想象,将导致困缚,然真我以绝对之姿,依然呈露。持虔诚的冥想而探究之,深入真我,使心思消融于真我,迈抵解脱及圆满的幸福境地。
伟大的圣者指称,只有借着真切探究而深入真我之佐助,才能获致解脱。
这是因为自我以「我」之思维为情态,乃虚幻之树的根,若斩断其根,树将倒下,自我之虚幻,亦溃然崩解。这是简易灭绝自我的方法,宜称之为:虔爱(bhakti)、真知(jnana)、瑜伽(yoga)、冥想(dhyana)。

「我是这个身体」的(思维)观念,涵盖三身(three bodies)③,此三身系由五身层(five sheaths)组成④,若除去「我是这个身体」的(思维)观念之情态,则其他之三身及五身层,将自行剥落,因为一切身皆依附其上。
因此,不必个别消灭诸身,盖经典指出,思维本身,即是困缚所系。经典最后谕示,最佳的方法,乃是将「我」之思维的心思情态,臣服于(交出给)祂(真我),保持安静凝止,而毋忘祂。

② 指睡眠时,我们并无知觉。

③ 三身(three bodies)指:物质身(肉身、粗身)、精微身(心智身、精身)、因缘身,其相对应者,指:醒、梦、睡三境。〔译按:three bodies或译「三相」,指周遍、炎光、有慧。

④五身层指:肉身磨(粗质)、气身层(感知)、意身层(心思)、智身层(理智)、乐身层(幸福)。


第二章心思
本章概述心思的本质、状态及其所在。

根据印度教经典所述,生命中有一物,称之为心思(mind),源自此身消化食物后的精微灵能,孕育出爱恨欲怒等七情六欲,是情态、心智、欲望与自我之整体;虽然引发的功能作用不一,但究其属性,统称为「心思」;其无觉性,但被吾人物化而感知,似有觉性,系结于意识,有如火红铁条,外观似火,其自身具有分殊的本能,在顷刻间,能以片段材质,模塑出任何形体,如漆胶、黄金、蜡状等;其为一切物的各类质素(tattvas)之基础;位于本心中,如观视在眼睛,听闻在耳朵,使生命个体有其特征性格;其思维外物,经联系于意识,在头脑反映,以思维的情态而认定之;借着头脑运作,经由五类感官,接触外物,以自认为合宜的感知而确认:「我认定如此及如此。」并享受外物,最后以满足作为结束。

(jenny: 各飲、食物(肉、魚、雞、鴨、蔬菜、水果、爆香料:葱薑等等), 有不同的屬性:性"情"、性"質",產生不同的氣 ,全部加起來就會有雜氣/雜精, 產生雜念/雜思緒/雜情緒.

另,搭配菜,使之屬性中和為中性 , 但例如:涼性與燥性的比例要剛好,否則是稍改變,無法全中和為中性.

烹煮方式也有屬性, 可以改變烹煮方式,使之"性"變了性、或變温和温性, 倒如 : 梨子燉後, 不冷性了,去咳化痰 ,而且温熱水也可喛和 胸、胃腸.

即便是温性,炸後, 變"熱"性、"燥"性、"火"性、煩燥不安,想發火、失眤、便祕等.

生食、熟食亦同, 有人吃一堆生菜, 養顏、有營養, 胃腸寒、便祕、一堆菜渣在腸子,攪痛,拉不出 ,因腸子本也糾結住.心糾結住,腸子糾結住; 腸子糾結住,腦思想糾結住, 情緒糾結住. 心臓, 左臉顔面神經麻痺, 左手抖 (手走腸胃經). 氣血塞住~不通.

各飲、食物,那些營養素, 產生不同化學變化.

緑茶含氟,鞏固牙齒,但神經緊蹦,手脚動作不協調、胸緊心悸心慌,冷飮更是嚴重、神經興奮,失眠 、神經產毒素、鈣化第三眼.
茶葉含咖啡因,都會神經緊蹦,手脚動作不協調、胸緊心悸心慌,冷飮更是嚴重、神經興奮,失眠、神經產毒素、鈣化第三眼......冷飮更是嚴重)


对某物而以心思的思维情态,在进食时,则考虑:「这是好的,这是不好的。这个可食,这个不可食。」如此具有区分的概念,是为分殊的心智。因为心思是显化自我、神、世界三个面向的基石,故其消融于真我,乃是最终的解脱,此与婆罗门同义旨。

感知的器官位在吾身之外部上,是感知外物之资具,属外在;心思属内在,是内部的感知。「内在或外在」,是就身体的相对性而言,实则,在「绝对」上,并无意义。

经典为了释明物象世界存乎吾内,乃形塑宇宙有如本心的莲花,此与真我,并无异样。正如金匠在蜡质的球体里,虽然掺以微粒黄金而隐藏其内,但在外观上,仍是一团单纯的蜡球,则生命个体深陷在黑暗的无明或幻象中,有如在睡眠里,一无所知在深层的睡眠中,肉身(物质身)及精微身,虽然进入黑暗的遮蔽,但仍沉存于真我之中,只是无明会萌起精微体的自我,故心思必须转异,俾深入真我。

心思就其真实性而言,意识而已,其本质是纯粹而清明的无染质地;然而,这样的质地,不能称之为心思,因为心思会误认某物为另一物①,这是心思的染着;换言之,粹然洁净的心思,乃绝对之意识,却遗忘其自身原始的质地,而被黑暗及呈现的世界驾驭了。
同理,吾人被心思的走作所驾驭,乃认同此身为「我」,及「我」处于这个呈现的世界中,亦即误以自我为真实,因此辗转于爱恨之间,依违在善恶之行,结果困缚于人世生死的流转;然则,吾人在睡眠或失去意识的昏厥中,无知觉于我或世界万物,但醒来,便体验「我睡醒后」、「我重获意识」的况味,这便是生命自然的引生而来的辨识之知,这个辨识之知,称为「心识之知」(vijnana);其为辉耀,并不是自身所生发,而是系附在真我或非真我所引发。当其存于真我,便称之为真知,乃真我的心思觉知状态,或恒在之觉知;若此辨识之知,杂揉着非真我,则称之为无明。
存乎真我,而以真我为辉照,名之曰:「真我的脉动」,而脉动不离真我,乃是即将了悟真我的征象,但并非生命原始之「在」的境地;脉动的源头,其所呈露,谓之意识或真知,这个源头,吠檀多称之为「园智深固」(真知充塞而贞定),商羯罗的《宝鬣辨》阐述这个恒在的境地为:「在智身层中 2,辉照永恒的阿特曼,乃一切物的自明观照,以此作为你的目标,真实无伪,以你自己的真我,穿越无间的思绪之流,体验其中,于斯安享。」
真我始终耀明,唯一而遍在。不论其人在醒、梦、睡三境中的体验为何,真我依然洁净而无迁染。
真我不为物质身(肉身、粗身)、心智身(精微身)、因缘身等三身所局限,而且超越观者、观视、被观者三方面的关系。如图示及例表,释明真我的恒在无边,及超越上述呈现的幻见。

*此位置有圖, 對方網頁目前顯不出

1火焰表示真我

2门表示睡眠

3门坎表示心智(为自我的本源)

4内墙表示无明

5镜子表示自我

6窗户表示五类感官

7内室表示睡眠时的因缘身

8中堂表示梦境中的精微身

9外院表示醒时的物质身

内室、中堂及外院总合,代表生命个体。

图示解释真我之为意识,自身耀明而辉照。运作之流程为:因缘身(7)在无明之墙(4)所围绕的内室(7)以生命元气运作,以睡眠之门(2)引导之,根据其命运,运行一世的时程,穿过门坎(3),对照着自我的镜子(5),借着反射之光而进入梦境的中堂(8),然后,经由五类感官的窗户(6) ,投射在醒时的外院(9)。当心思能量,由于时间流逝或命运所致,而关闭睡眠之门(2)时,生命元气便从醒、梦两境撤离,进入深层睡眠中,如如其在,了无自我感。

此图示亦说明,真我是寂静存在的状态,有别于自我及睡、梦、醒三境。

生命个体,在醒时驻于眼睛,在梦时落于颈部③,睡眠中存乎本心,而本心为诸处首领,故生命个体永不会离却本心。虽然,另有颈部为心思所在、头部为心智所在,全身为自我所在等诸说法,经典仍断言,本心为吾内心思感知④首座。圣者审视典籍诸说后,简述本心乃「我」最初的所在之位,此为吾人所体验的真理。

①误认是因为离却意识法则(真实、真我)而将物象世界之存在,视为实然为真。这是由于误以身体为真实之我,其结果是,无明之人认为,离却此身而存乎外在者,则无意识法则(真实、真我)存在可言。

③梵文medilla obolongata,指颈部后面。

④梵文Antahkana,原义指心思、心智及自我之总称。


第三章 世界
本章说明世界本身并不真实,亦无法离却真我而存在。

创造论:圣典宗旨阐明,世界本质乃虚幻,并揭示至上的灵性是唯一真实;持此观点为其基调,构建创造理论。
圣典甚至为迎合低阶的寻道者,乃详细诠释各面向的阶段性创造呈现,包括灵性、意识反射之失衡纷乱①、万物元素质地、世界、身体、生命等诸多持续性呈现。
但对高阶的寻道者,圣典简述为,世界有如梦中景观,因万物呈现而存在,此由于昧于真我及思维充斥所致。
所有的论述,不外在表明世界属幻象,俾揭示真相。了知真我之人,以其直接体验,洞明世界现象的万物,其独立实体,全然不存,而心中毫无疑惑。

观者与被观者之区别
被观之物:无觉性

身体、物器等

眼睛

视神经中枢

心思

生命个体或自我


观者:有觉性

眼睛

视神经中枢

心思

生命个体或自我

纯粹意识


如上表所列,真我是纯粹意识,感知万物,乃终极的观者,其余如自我、心思等,仅为被观之物而已;而在表列中行列的主体,成为另一行列的客体,每一主体皆外在化,而易为客体,但真我或纯粹意识,是唯一例外,乃真实的观者。因为真我无法物化,不为任何物所感知,又因为真我为观者,观视一切,其主客关系及真我表象的主体,仅在相对层面上呈现而已,实则皆消泯于绝对,故真理之中,除了真我,别无其他。既非观者,又非被观者,亦无涉及主体与客体。

①梵文prakrti,原意指在自然界中,先行于原物呈现的三质性:和谐、活动、暗沉等之失衡而纷乱。


第四章 自我(生命个体)
在本章中,真我(阿特曼)被指述为「在」于自我(生命个体),并阐释自我的本质。

心思不过是「我」之思维(‘I’-thought)而已。心思与自我,二而一也,心智、意志、自我及生命个体,浑然为一,与心思无异。正如一个人有诸多活动,而赋予各种不同描述。生命个体与自我,并无二致,倶为心思也。在真我本质的映照下,自我萌起,而心思倶起。举例说明,烧得炽红的铁块①,又怎么分别何者为火、何者为铁?正如火与炽红铁块为一体,生命个体即是自我,而又不离真我。因此当生命个体我在看到其个体自己时,其实那正是借着意识的映照,生命个体的自我在呈现运作,而这个自我,毕竟是心思而已,系附在意识的映照上。那个在本心中辉照的真我,并不受影响,一如火在炽红铁块中为然②,并且,真我广袤汗漫而无穷尽,有如穹苍,在本心中,以粹然意识而自身耀明,独一无二。其充塞宇宙而显化,与一切生命个体而呈现,并无二致,被称之为至上灵性,本心仅是其另名,因为祂存于遍在一切的本心中。

因此,炽红铁块是生命个体,火红炽热是观照的真我,而铁块是自我,那个粹然的火是周遍一切、全知一切的至上灵性。

① 印度人常举此事例:正如铁接触火,吸纳火质,成为炽红之铁,吾人之心思或自我,接触真我,涵摄意识本质。

② 如火在铁中,不受锤打影响,仅是铁的形状变易;人生的兴衰起伏,苦乐交织,仅及于自我,而真我粹然无瑕,不受影响。


第五章 至上之在
本章述明真我之相,乃神之相,祂即是「我—我」之姿相。

心思之实质意涵,指生命内在观念与外在事物间交互运作之常理情态,因此,身体及外在呈现的世界,倶为心思的反射,而本心唯一独在,存乎万物之中。于遍在万物的本心之核心深处,亦即粹然心思的广袤之域,乃是自身耀明的「我」,始终熠然辉照,存在每个生命里,此称为全知观照,或第四境①。

无垠的广袤,是为真实,以至上灵性或真我而洞悉,在「我」之内的意识而辉照,了无自我,为一切生命内在的「一」。在第四境之外者,仅此而已;于斯冥想,绝对意识之广袤无际,周遍一切,无内无外,此第四境之光辉,

充塞于火焰深层的蓝辉空间,而又灼然其外。真实之境,辉照四方,在火焰之内及其外,注意力无须及于辉照之光,只须洞明自我已然远离,其境乃为真实,便为已足。圣者瓦西斯塔(vasishta)说:「遗忘本心中始终自明的『我—我』,而在吾外寻求真我,此犹如为了一颗闪亮的小石头,而丢弃无比珍贵的稀世宝石。」吠檀多学者②认为,将创造、维护及涵摄至上真我的「一」,视为诸神祇,如象头神、梵天、毗湿奴、鲁德拉、玛埃湿瓦罗、萨达西瓦等③,乃是亵渎神圣。

①醒是第一境,梦是第二境,睡是第三境,因为纯粹意识承载三境,而超越之。虽然称为第四境,但严格说,实不能与三境并列之。

②印度教的吠吠檀多学者主张,「一」乃绝对真实,视万物为虚幻,并摒弃一切名相

③象头神是鲁德拉之子,梵天是创造之神,毗湿奴是维护之神,鲁德拉或湿婆是破坏之神,玛埃湿瓦罗是宇宙遮蔽之神,萨达西瓦是赐恩典、除遮蔽之神。


第六章 至上真我之知
本章叙述了知真我的方法。

当心思以自我之情态,盘据身体作为真我,骛驰于外,而被遏制于本心时,身体的「我」之感知,乃为之肃清;并且平静探究是谁驻于此身之中,则「我-我」以精微之辉照,体验其中,此即是绝对(absolute)、真我,在本心的莲花座中,为身体之都城、上帝之宝殿。然后,吾人应保持平静,深信真我辉照一切,空无一物,遍在无边,此亦为超越的「在」(Being)这是以「我是湿婆」为偈语,冥想真相,亦称为第四境。

那个超越的精微体验,乃是神也,其指述不一,有:第四境之外的至境、遍在一切、至上之上而神光辉耀;并描述其显现,诸如:瑜伽八支法之第六、第七阶段、本心广袤展衍、粹然意识、心如天空而绝对之辉照、至福、真我、智慧等。
若长期持续修练,而以「我乃至上」冥想于真我,则在本心中无明之遮蔽及一切障碍,将涤净无余,而获致圆满智慧。
持此态度,洞悉真实居于本心的穴位,在身体的宝殿中,即是了知绝对;因为本心包摄存在的一切,故绝对乃是一切生命所本来固有。
此为经典确认,「圣者的幸福驻于九门之都城,此即身体」并且「身体为神庙,个体我是绝对,若以,『至上即我』而礼拜祂,终获解脱;生命之灵气孕育身体,形成五身层,此灵为生命之穴,此穴即是本心,超越之,『在』驻于其内,乃穴之上主。」这种了知其绝对的方法,称为「本心的直觉了知」,吾人应直接实时体验而了知之,此外,夫复何言?


第七章 敬拜神
本章说明恒久觉知于真我,乃是真正的敬拜与苦行。

敬拜非人格至上之在(Supreme Being),其意义在于恒念你是婆罗门此一真相,因为冥想于「我是婆罗门」,涵盖牺牲、供献、苦行、祈祷、瑜伽及敬拜。
在行冥想时,排除障碍的唯一方法是,心勿投注于对象物之上,应使其返内,深入真我,然后漠然于观照所发生的一切,除此之外,并无他法可依循。
切莫片刻离却真我,应心系于真我或驻在本心的「我」,这才是完美的瑜伽、冥想、智慧、奉献、敬拜。因为至上之在,真我驻于其中,故此心臣服(交出),坚定不移,消融于真我,乃总括一切敬拜的仪行。一旦掌控心思,便是掌控其他一切。心思乃生命的流动,无明之人说,其形状像蜷曲的蛇①,吾身有六个精微中心(脉轮)②,此仅是心思态样的图示,作为瑜伽初学者修行的资具而已。我们将自己投射在物象上而敬拜之,此因不瞭解内在敬拜的意涵。真我之知,了知一切,乃为圆满之知。

吾人被诸多思维驱使,以致心思纷歧。若能持续冥思于本身为神的真我,则此单一思维将取代浮思杂念,终可为之廓清,而纯粹的意识,独然而在,此即是神,这就是解脱。莫忽略自己粹然圆满的真我,那是瑜伽、智慧及一切灵修之极致。虽然心思骚动,驰逐于外,忘却自身的真我,吾人应致力于保持精警,思及「这个身体不是我,这个我是谁?」如此探究,心思将内返至其本源状态。探究「我是谁?」是唯一灭尽苦厄,朝抵至上福祉的途径。无论有什么说辞,这就是全部真理的扼要概述。

①指亢达里尼,意味身体脊椎底部有神秘力量沉眠,其跃升而起,活力直上贯注,然后灵性辉照。

②据说,精微体自腰椎至头顶,沿脊椎各有中心,生命脉动,循上升通道,迳入各中心,产生神奇活力。





jenny 发表于 2019-10-6 18:17:17

本帖最后由 jenny 于 2020-5-5 23:17 编辑

###拉瑪那●馬哈希,書四: 對話真我 (?) _1

拉玛那.马哈希尊者:“我是谁”与“真我的质询”(与拉玛那尊者的对话? 收錄在書名: 對話真我? )


拉玛那.马哈希(Ramana Maharshi)简介
拉玛那·马哈希(一八七九~一九五○)生于南印度,是本世纪彻悟本心的觉者,也是声动寰宇的说法者。在成道前他原是印度中等婆罗门家庭的孩子,少年时与其它学童毫无两样,常和友伴一起念书戏耍,从来没有意识到任何灵性经验,也未曾显露对修行的兴趣。然而他在十七岁那年却经历了一个不可思议的转变。

有一天他独自坐在他叔叔家中的一个房间里,突然一种死亡的恐极其真实而暴烈地攫住了他。马哈希一直是个健康的孩子,当也毫无病痛,然而他却感觉到他在剎那间就要死去了。这状况突如其来,也毫无征兆,此刻的马哈希在震惊之中,既不去追究这恐惧的由来,也不想求助于任何人,相反地他声色不动,在当下独自面对这巨大的危机。他后来自述道:

这死亡的恐怖在震惊中将我的心智驱转向内了。我在心中自问:「现在死亡来了;这意味什么?是什么要死去了?这肉身死去了。」而我即刻便戏剧性地演出这死亡的发生。我模仿死尸将四肢平伸,彷佛全身僵冷地躺下,以便在更大的实感中参问。我闭口屏息以防发出任何声音,或说出「我」或是其它的字眼。

「那么,」我对我自己说:「这肉身已死。它将被人送去火葬场烧成灰烬。然而在这肉身死亡之后,我死了吗?这肉身是我吗?它静默而无知觉,然而在它之外,我却感觉到我的人格完全的活力,以及在我之内的『本我』的声音。所以我原是超越肉身的精神。肉身死去,然而超越肉身的精神却不为死亡所触及。这即意味我原是永生不死的精神。」

这整个过程并非缓滞的动念,而是活生生的真相的灵光乍现,几乎不加思索地为我所直接体验。「本我」原来真实不虚,是我当下唯一的实相,而一切关乎肉身的有意识活动都流入这「本我」。从此「本我」或自性便在一种强大的引力之中定于自身。死亡的恐惧永远消失了。从此我与自性合一,永不退转。念头可能仿佛曲中的各种音符来来去去,然而「本我」有如衬底的基本音韵化入了所有其它音符,恢恢不散。无论肉身处于谈话、阅读或是他事之,我依然定于「本我」。

马哈希就如此一悟顿悟到实相了。一般而言,修行人初逢实相的经验往往是剎那间事,神妙的觉受在惊鸿一瞥之后便飘然而去,只留下恍然而惘然的回忆。然而马哈希却有如风吹花开,不但未经刻意修炼而自然顿悟,而且一悟永悟,了达究竟解脱。其实他在这次危机之,所遭遇的正是自我的死亡。根据他在本书中所解释的,在撒哈佳(Sahaja,意为自然)无念三昧之中,自我已经断灭,如何流流入自性的大海而消失于无形,在此境之中个人已与自性浑然合一。这撒哈佳无念三昧其实也就是佛佗所谓的究竟涅盘了。

马哈希成道之后对世俗活动完全失去兴趣,又不事生产,以此不见容于家人。六周后他离家独自登上阿鲁那佳拉(Arunachala)圣山,此后终生不再离开。起初他几乎完全脱离了色相世界的一切活动,长时期沉浸在自性遍照的存在之中,对肉身的存活亦毫不关心。畋于有求道者前来向他请益,他才以少量的食物维持住肉身传道。后来来自印度与世界各地的弟子逐渐增多,形成了道场,此后他便开始了五十年如一日的灵性教导。

由于马哈希是究竟的觉者,他的教导超越了各宗教间的界限,而呈现出平等雍容的整合。他常在默坐之中以大能启迪弟子肉蕴的自性,认为沉默就是最铿锵有力的说法;然而为了解答弟子在修行上的种种问题,他也开口作出详尽的回答。他以流露纯醉的大美的语言,清楚说出求道者的两条路,一是自问「我是谁?」二是全心皈依。这也就是智能与爱(即慈悲)的修行,二者殊途同归。对于第二条路,亦即敬神奉献的修行,他说神、上师与自性其实无分无别,透过自性化身的上师不可思议的恩宠,虔诚的求道者便能得到自在解脱。除此之外,他平视各种修行路线如持咒、瑜珈、禅定等等,并以精辟的解说指出这些方法都意在平息心念,最后仍是归向自性的了悟。

不仅如此,在所有的指引之中他更透露出开明而富弹性的态度。他并不鼓励苦行或弃俗,只说在合于禁欲之前做个居士反而较好;他也不教人谴责自我或肉体,只教人不要去认同。

然而他最主要也最闻名于世的教导,则是一条引人直接契入自性的智能之路。当弟子提出不切实际的问题,马哈希总是说先去知道你自己,再去了解其余,以此方式简单地将他推向对自己真身的探究。这智能修行的法门在形式上单刀直入,只是去参问「我是谁?」它的意义在于集中心力去发现自我所从生的本源,而这本源就是自性。这参问并非持咒,在参问之后也不须由心智来回答,只须要保持平静,让真正的答案自然而然浮现。事实上它并不是心智或自我所能的,因为自我并非我们的真性。它真正的涵意是自性在参问它自己,了悟它自己。



                                                 我是谁
                                                 —拉玛哈.马哈希的教导

原序

“我是谁”是一系列关于探询真我的问答录的标题。这些问题是在1902年由悉瓦普莱生.皮莱向拉玛哈.马哈希提出来的。皮莱先生是一个哲学系的毕业生,那时候在印度南阿考特地区税务局任职。在他1902年出差到提罗地区的时候,他到阿那卡拉山的维罗帕萨山洞与马哈希大师碰面,寻求大师的精神指导,并恳请他回答真我探询过程中的相关问题。但那时候马哈希闭口不说话,并非因为他曾经发过誓,而是他没有说话的意愿,所以他用手势回答所提的问题,当对方不能理解的时候就用写的方式回答。据皮莱先生的回忆和记录,大师共回答了十四个问题。这个纪录在1923年由皮莱先生首次出版,加上了由他自己编写的十几首诗歌,赞颂大师通过驱散他的疑云和把他从生活的危机中解救出来的无比恩惠。后来“我是谁”多次出版。我们发现在有些版本中有三十个问答,另一些版本则有二十八个问答。还有一个版本没有给出问题,而是以一种随笔的形式重新编排了那些教导。现在的这个译本是由二十八个问答的形式组成的。

“真我探询”和“我是谁”两本书是以大师自己的话语展开的一系列教诲。这两本书是大师著作中仅有的译本。它们清晰地阐明了通向解脱的直接道路就是真我探询这一主要教诲。质询的具体方法在“我是谁”中有清楚的阐述。头脑由念头组成。“我”是头脑中第一个冒出来的念头。当那个“我是谁”的质询紧紧相随,所有其他念头就被摧毁了,最后“我”这个念头本身也消失了,只留下那个无比的超越二元对立的真我自己。真我的虚假身份随同身体和头脑等非真我的现象一起了结了,那就是光明。
质询的过程当然并不简单。当一个人质询“我是谁”的时候,其他念头会涌起;但当这些念头涌起时,不应该追随和屈从于它们,相反,应当质问“这些念头来自何方”,为了做到这一点,人们需要极其警觉。
通过不断的质询,让头脑待在它的源头,不允许它四处游荡,迷失在它自己创造的思想迷宫中间。
所有其他的修炼诸如呼吸控制和上帝冥想都应该被视作辅助练习。只有在它们帮助头脑变得安静和集中于一点的时候才是有用的。

因为当头脑获得集中的技巧后,探询真我会变得相对容易。只有通过不间断的质询,各种念头才能被摧毁,真我才能被认识到—在那个无限的实相中甚至连“我”的念头都没有,那个经验就是所谓的静默。

这个,就是拉玛那●马哈希 “我是谁”教导的要旨。

马德拉斯大学—1982年6月30日


我是谁

既然所有动物总是渴求喜乐,避免痛苦,既然我们发现每个人都对自己倾注最大的关爱,既然只有喜乐是爱的缘起,那么为了获得这种是我们天性的、在没有杂念的深眠状态中被体验到的喜乐,你应该认识你自己。为此,以“我是谁”质询自己是认识自己的主要手段。

1.我是谁?

身体由七个层次组成,那不是我;接受声、触、色、味、香相应的听、触、视、味、闻五种感觉器官,那不是我;具有说、动、抓、排、乐等功能的说话、运动、抓攀、排泄、生殖等五种身体器官,那不是我;与五种呼吸功能相应的五种生命之气,那不是我;即使是那会思考的头脑,也不是我;那留下物体印象的既无客体也无功能的不可知,也不是我。

2.如果这些都不是我,那么我是谁?

通过否定以上所提到的,“不是这个”,“不是那个”,这样只有那种觉知留下来—那就是我。

3.觉知的本质是什么?

觉知的本质是存在-意识-喜悦。

4.什么时候才会获得对于真我的认识?

当你所看见的世界破灭了,才能认识真我,真我是观察者。

5.在那个被认同为真实的世界还存在的时候,就不会有对真我的认识?

不会有。

6.为什么?

那个观察者和客体之间的关系就象绳子和蛇。除非作为假象的蛇这一虚幻认识不存在了,才会有对于绳子原原本本的认识,除非认为世界是真实的这个信念被废除了,才会有对于真我根本的认识。

7.什么时候作为客体的世界不再存在?

当头脑这一所有感知和行动的源头静止下来的时候,世界就消失了。

8.头脑的本性是什么?

所谓的头脑是寄居在真我之中的一种令人称奇的力量。是它引发了所有的念想。
没有念想,就没有头脑这样东西。所以,念想是头脑的本性。没有念想,也就没有一个独立的实体叫做世界的。
在深眠中没有念想也没有世界。在醒来和睡梦的状态下,就有念想也有世界。就象蜘蛛从自身那里放出蛛丝织网又把蛛丝收回到自身,同样地,头脑把它自己投射为世界而又把世界反映到自己那里。
当头脑从真我中走出,世界就出现了。所以,当世界现身为真,真我就消隐了;而当真我现身,世界就消失了。(jenny: 一顯,另一就隱)
当一个人不懈探询头脑的本性,头脑就会停止离开真我。我们所指的真我就是生命的本源(Atman)。
头脑总是依赖于什么上面;它无法独处。就是这个头脑被称为微妙体或灵魂(jiva)。

9.理解头脑本性的质询之道是什么?

在身体里冒出“我”这个念头的就是头脑。
如果你质问“我” 这个念头首先在身体的哪里冒出来的,你就会发现它来自于心。那就是头脑的根源所在。甚至如果你不断思考“我”、“我”的话,你就会被引到那个地方。头脑中升起的所有念头,“我”是其中第一个。
只有这个念头冒出来之后,其它念头才会冒出来。只有第一人称出现之后才有第二和第三人称;没有第一人称就没有第二和第三人称。

10. 头脑怎样变得静默?

通过质问“我是谁”,“我是谁”这个念头会摧毁所有其它念头,就象一根拨火棍,到最后它自己也会被烧毁。然后,就会有对真我的认识。

11.有什么方法不间断地坚持“我是谁”的质询?

当其它念头升起,你不应该追随它们,而应该质问:“它们源自何方?”不管有多少念头升起都没有关系。每个念头升起,你就应该勤于质询,“这个念头源自何方”。那个答案就会出现,“来自我”。于是如果你质问“我是谁”,头脑就会回到它的源头;那样升起的念头就会变得静默。
用这种方式重复的练习,头脑就会发展出停留在源头的技巧。
当敏感的头脑通过大脑和感官外驰的时候,种种名相就出现了;当它停留在内心,名相就消失了。
不让头脑外驰,让它保留在内心就是所谓的“灵性”(inwardness)。让头脑外驰于心,就是“客观化”。
那样,当头脑停留在内心,那个所有念头的源头的“我”就会离开,而那个一直存在的真我就会开始显露。
不管你做什么,你不必带着自我中心的那个“我”。若你能如此,一切就会以上帝(Siva)的本性显现。

12.没有其它的途径使头脑静止下来吗?

在质询之外,没有其它合适的途径。如果通过其它方式,那只是想控制头脑,头脑似乎会被控制住了,但是它还是会冒起。
同样通过呼吸的控制,头脑会静止下来;但是只有当呼吸还处于控制状态它才会静止,而当呼吸恢复原样头脑就又开始动作了,被那些残留的印象所驱使而迷失方向。头脑和呼吸来自于同一个源头。念想实际上是头脑的本性。
“我”这个念头是头脑的第一个念想;那就是自我中心。自我中心源起的地方,也就是呼吸源起的地方。
因此,当头脑变得静默,呼吸就被控制住了,同样当呼吸控制住了,头脑就会变得静默。
然而在深眠状态中,虽然头脑变得静默,呼吸没有停止。这是出于上帝的意愿,这样身体就被保护起来了,其他人就不会觉得这个身体已经死了。
在醒着和三摩地(samadhi)的状态中,当头脑静默时,呼吸就被控制住了。
呼吸是头脑的外在形式。直到死,头脑一直维持身体的呼吸;当身体死了,头脑也就把呼吸带走了。
因此,呼吸控制的练习只是让头脑静默的一个助缘;练习呼吸不会让头脑破灭。

(jenny: 佛法法門有老師教[數呼吸] [觀呼吸], 但有數呼吸,就控制得头脑有靜下來,但一整天在忙, 怎數? 再說,也不究竟, 數一輩子?觀一輩子?[念佛法門 ] 是調息呼吸的一種 , 也是扶住習氣, 還有佛祖的加持的説法 , 其實那也是心內聚 &持守自性 , 自性自度. )

就像呼吸控制的练习一样,对于天神的冥想,持咒诵念,限制饮食等都只是让头脑静默的助缘。

通过对天神的冥想和持咒诵念,头脑变得集中于一点。头脑总是四处漫游。就像一头被一根链条牵住象鼻的大象,它总是顺着链条前进不再左右四顾,同样地,头脑也会抓住一个名字或一种形式不再有空四处游荡了。当头脑扩张成数不清的念头时,每一个念头都变得很弱;但是当许多念头聚于一点,头脑就变得集中和强大;对于这样一个头脑,真我的探询就会变得容易一些。相对于所有其它修行纪律,清淡的进食是最好的;通过留意进食,头脑的淡雅(sattvic)品性就会增长,那样有助于探询真我。

13.当客体的残留印象(也就是念头)就像海洋的波浪一样连绵不绝,什么时候它们才会全部破灭掉呢?

当对真我的静修越来越深的时候,所有念头就会消失。

14.那些从无始以来一直存在着的客体残留印象是否可能被消解从而显露出一个人纯真的本性(真我)?

不必受制于“是否可能”的疑惑,你应该不懈地坚持对真我的静修。即使是一个重罪之人,也不必如此担心和悲叹“噢,我是一个罪人,我如何得救?”;而应该完全放弃“我是一个罪人”的想法,强烈地专注于真我的静修;那样,你无疑会达成。世上没有两种头脑—一个是好的一个是坏的。确实有两种残留印象(念头)—吉利的和不吉利的。当头脑留下一种吉利的印象时,那就被称为是好的;当头脑留下一种不吉利的印象时,那就被认为是坏的。

头脑不应该被允许在世间的和其他人所关心的事物上逗留。不论其他人多么坏,你不应该对他们有憎恨。欲望和憎恨两者都应该避开。所有你给予他人的你给予了你自己。如果明白了这个道理,谁不会(把好东西)给予他人?当真我显露,所有一切就出现了;当真我变得静默,所有一切也就静默了。当我们尽可能地谦卑从事,就会有好的结果。如果头脑回归静默,你就无处不在。

15.质询需要练习多长时间?

只要客体印象还在头脑中存在,就有必要对“我是谁”进行质询。一旦念头升起,就应该通过质询将其消灭于源头。不间断地关注本性,直到真我显露,那就是你所要做的。只要在那个堡垒里还有敌人,他们就会继续作崇;如果在其露头之始就将其消灭,那个堡垒就会落入我们之手。

16.真我的本性是什么?

在真理中只有真我。世界,个体的灵魂,上帝是它的显现。就像银子是珍珠之母,这三者同时出现,同时消失。真我那里绝对没有“我”这个想法。那个就被称为“寂静”。真我自己就是世界;真我自己就是那个“我”;真我自己就是上帝;一切都是神,是本性。

17.一切事物不都是上帝的杰作吗?

没有欲望,刻意和努力,太阳升起来了;就在太阳的莅临中,太阳石发出火光,莲花开放,水汽蒸发;人们各就其位,日作夜息。就像磁铁一来,针头就开始移动,那被三种宇宙神能和五类神行所统合的灵魂,就是通过上帝的莅临,根据相应的因果律,而付诸行动并安息生养。上帝无所决定;也无因果隶属于他。就像世间的行为无法影响太阳,或者就像其它四种元素的优劣无法及影响遍及的空性。

18.在皈依者中,谁最伟大?

那个把自己完全献身于真我(也就是上帝)的人是最优秀的皈依者。完全献身于上帝意味着始终保持在真我本性中,除了真我本性不让任何念想从中升起。不论任何负担加压于上帝,他都承受。既然上帝的无上力量让万物运行,为什么我们不臣服于他而是不断地用什么应该做和怎样做以及什么不该和怎样避免的念想来为自己担忧呢?我们知道火车会运送货物,为什么我们上车后却把我们的小小行李箱顶在我们头上让自己不方便,而不把它拿下来放在火车上让自己感觉舒服一点呢?

19.什么叫“无执”(non-attachment)?

当念头升起,就把它彻底消灭于其升起的原始之处,这就叫“无执”。就像一个采珍珠的人把石头绑在腰间,沉到海底采珍珠,同样,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心怀“无执”潜入自身里面,去找到真我的珍珠。

20.上帝和上师不能作用于灵魂的解脱吗?

上帝和上师只能指示解放的道路;他们不会自己把那些灵魂带到解脱的状态。实际上,上帝和上师没有区别。就像落到老虎口中的猎物无可逃脱,那些来到在上师所在之处的人们会被上师拯救,没人会落单;但是,每个人应该通过他自己的努力追随上帝或上师指引的道路而获得解脱。一个人只能用自己的眼睛来认识自己,而不是用其他人的眼睛。喇嘛需要一块镜子的帮助才能知道自己就是喇嘛吗?

21.对于寻求解脱的人而言是否有必要探究万物的本性?

就象一个想把垃圾扔掉的人,他没必要分析它或看看它究竟是什么,所以一个想认识真我的人没必要去计算万物的种类或者去探究它们的特性;他所要做的就是抛开那些遮掩真我的东西。世界应该被视作一个梦。

22.在醒着和睡梦之间有无分别?

醒着的时间较长,睡梦较短;除此之外没有分别。就像醒着的时候发生的一切看上去是真实的,做梦的时候梦中发生的一切也是如此。在梦中头脑具有另一个身体。在醒着和睡梦两种状态中,念想、名相和形式同时显现。

23.对于那些寻求解脱的人读书有用吗?

所有的经文都说:为了获得解脱你应该让头脑回归静默;所以他们总的教导就是让头脑回归静默;一旦理解了这一点,就没必要无休止的阅读。为了让头脑安静下来,你只要在你自己身上探询什么是真我;在书本中能够寻求到真我吗?你应该用自己眼睛的智慧去认识自己的真我。
真我在五层外壳之内;但是书本根本是在外面的。既然真我必须通过深入五层外壳才能寻获,在书本中寻找是没有结果的。
有一个时刻会到来,那时候你必须忘记所有你学过的东西。

24.喜乐是什么?

喜乐是真我的本性;喜乐与真我没有分别。这个世间的任何事物之中没有喜乐。我们无知地认为我们是从事物之中获得喜乐。当头脑外驰,它只有经验到痛苦。实际上,当欲望得到满足,头脑回到它原来的地方享受到的喜乐就是真我本身。同样地,在睡眠,三摩地和昏迷中,或者在获得渴求的事物,除掉不喜欢的事物的时候,头脑转向内在,经历到真我和喜乐。就这样头脑不停的从真我中走出又回到真我。一个走在外面晒过太阳的人当他走进树荫会感到荫凉。那个不断在树荫和阳光之间走进走出的人是一个傻瓜。智者一直停留在树荫中。同样地,一个知道真理的人的头脑不会离开本源(Brahman)。相反,无知的头脑,周旋于这个世间,尝遍痛苦,只有一点点时间回到本源经验到喜乐。实际上,所谓的世界,就是念想。当这个世界消失,也就是说,当没有了念想,头脑就会经验到喜乐;当世界重现,它就经历痛苦。

25.什么是智慧的洞察?

保持在平静状态就是所说的智慧的洞察。保持平静就是把头脑消解于真我。心灵感应,通晓过去,现在和未来,以及千里眼并非智慧的洞察。


26.无欲和智慧是什么关系?

无欲就是智慧。两者并无分别;它们是一体的。无欲就是不再把头脑附着于任何事物。无欲意味着没有事物出现。换句话说,不再寻求除了真我之外的任何事物就是超然,就是无欲;不离真我本性就是智慧。

27.质询和冥想有什么区别?

质询在于让头脑回归真我本性。冥想在于设想自己就是本源,就是存在—意识—喜悦。

28.什么是放松?

质询那受束缚的自我的本性,认识到一个人的真实本性,这就是放松。


真我的质询(全文)
著者:博伽梵师利.拉玛那.马哈希

译者: 歌者

第8版: 1971年

第9版: 1981年

第10版:1990 年

1994年重印

最新英文译版由T. M. P. Mahadevan 博士译自泰米尔语(Tamil)原版。该原版出版人为:

V. S. RAMANAN

President, Board of Trustees

SRI RAMANASRAMAM

TIRUVANNAMALAI (S. INDIA)


简介

本文包含的40个寻求获得解脱(Moksha)的问题,涵盖整个灵性戒律范围。 提问者为Gambhiram Seshayya – 薄伽梵师利.拉玛那.马哈希最早的奉献者之一。

在大约1900年,他是当时Tiruvannamalai的一名市政官员。他不但是一名狂热的Rama崇拜者(Ramabhakta),同时还热衷于瑜伽的研究与练习。他阅读了Swami Vivekananda 关于不同瑜伽的论述, 并将Rama-gita 翻译为英文。

为了解决他在阅读与实修中遇到的诸多困难,他经常拜访薄伽梵Sri Ramana。 当时薄伽梵只有21岁,住在Arunachala山的Virupaksha山洞中. 当时薄伽梵正在禁语之中, 并非因为他曾经发过誓要禁语,而只是因为他不想说而已,所以他将针对Seshayya 问题的回答全部写在纸上。1900年至1902年期间的全部疑问与解答后来被Seshayya整理成册,又由Sri Ramanasramam整理印刷,书名为“Vichara-sangraham”, 意为“自我质询的纲要”。 在英文版本中, 问题给出后,便给出薄伽梵就该问题的回答,整个内容以标题形式划分为12个章节。本英文译本为泰米尔语原文的全文翻译。

就其为第一部薄伽梵亲笔书写的教诲而言, “自我的质询”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仔细阅读薄伽梵的教诲后,将会发现它是基于薄伽梵本人绝对的实证,并为早期的奉献者带给薄伽梵的一些神圣经典所印证, 他本人基于要清除奉献者心中之疑惑的目的而详细阅读了这些经典。 在他的教诲中,薄伽梵采用了这样的记述方式:“经典声称”、“圣人说”,等;他也引用了如薄伽梵歌、Vivekachudamani 等经典章节,并提及Ribhu-gita 。但十分清楚的是,所有这些引用都印证了薄伽梵透过他本人的实证经验所揭示的真理。

教诲的基础为“不二论吠檀多”。以绝对的不二本我(non-dual Self)体验为目的;以对本我本性的质询为手段。当意识将自我定义为非自我(身体等), 便出现了束缚;当这个错误的定义通过质询“我是谁?”被消除后,就是解脱。因此,自我的质。,54询是薄伽梵拉玛那所教授的直接之路。“我”的经验所有的人都具有, “我”的思想是最早被唤起的。

我们所要做的便是要质询这个“我”的思想从何而来。这与日常生活中的意识是完全相反的过程。 该意识质询其他每件事物的构成和起源,在质询之中, 所有这些事物都会被发现是自我发起的;它不以自我的形式反映出来, 也不会追溯自己的起源。 通过让意识向内观,可以达到自我发现。 这不能与心理学家所说的内省想混淆。自我的质询并非意识对其自己的内容进行观察; 而是要追寻意识的最初模式,“我”之思想的根源即是本我。 当正确与持续的质询进行了, “我”的思想就会停止,存在的是一种无需语言的“我”-“我”的形式 --–一种单纯的觉知。 这就是解脱,由束缚之中获得自由。当这种方法被实行,正如我们所见的,这就是质询,吠檀多称之为jnana,意为认知。

真正的奉献(bhakti)、冥想(dhyana)、 专注(yoga) 是相同的。正如博伽梵的清晰论述,不要忘记那充分的本我体验就是真正的奉献、 意识控制、 认知,以及所有其他的苦行。以奉献来解释,最终目的可以被描述为对其起源即神、本我的坚定信仰,以瑜珈来解释,最终目的就是意识在心莲中释放,这些只是对同样的真理不同的表述方式。

对于那些没有获得必须之能力的人来说,自我的质询之路是艰难的。意识首先应该要单纯而专一。这要通过冥想而达到。所以,各种不同的方法,在其第二层意义上,都是自我质询这条直接之路的辅助方法。

(jenny: 冥想不一定是坐在那裏叫冥想,而且還是要帶動身靜, 後去帶動心靜 ; 心專注、平靜、靜默, 也是冥想, 深層的心靜=深層的冥想 . 靜極光通達)

本文中,博伽梵提到求道者的三个等级划分:高级、中级、低级。

对于高级求道者来说,这个方法被称为吠檀多质询;通过该方法,意识将寂止于本我中并最终停止存在,留下纯粹的本我体验永不熄灭。对于中级求道者来说是对本我的冥想;冥想存在于对同一目标的持续关注;冥想有几种不同的方式;最好的方式是“我是本我本身”;这种方式将最终达到了悟本我的顶点。对于低级求道者来说,有效的方式是控制呼吸从而达到最后的意识控制。

博伽梵是这样解释认知瑜珈(jnana-yoga,path of knowledge) 与冥想瑜珈(dhyana-yoga, path of meditation) 之区别的:认知就象是用一捆青草来诱哄以驯服一头具有自我意志的公牛,而冥想则是通过强制手段达到控制的目的。冥想瑜珈与认知瑜珈各有8个分支。后者的分支较前者的分支更接近最终的状态。例如, 技巧瑜珈的pranayama要调整与控制呼吸,其属于认知瑜珈的一支, 否认非真实的名相世界, 而要了解存在—觉知—喜悦的真实世界。

本我之了悟能够在现实生活中获得。 事实上,本我了悟并不是被重新获得的。 我们已经是本我,本我是自在的。因为不知才让我们想象出并未了悟本我。 当这个不知通过本我的认知被消除,我们就会看到永恒不灭的本我之本性。

已获得这种了悟的人被称作jivan-mukta(在世解脱者)。对于其他人来说,在世解脱者也许仍然表现为寄借着的这个身体。为利益这些人,这种寄借被解释为身体会因prarabdha-karma(造成今世以身体形式存在的前世因缘)的存在而继续存在下去,当该因缘结束时身体就会死亡,而在世解脱者就成为videha-mukta。而从绝对真理的角度来看,mukti没有任何分别。需要理解的是mukti或者解脱是本我本性所不可剥夺的。这,实质上,就是博伽梵Sri Ramana在自我的质询中的教诲。

Madras大学.

T. M. P. MAHADEVAN

1965年11月15日.

第8版备注

我阅读此书的最早版本是以提问与回答的形式出版的,于1930年由A. Shivalinga Mudaliyar 和V. Subrahmanya Achari通过在Madras的 Saravana Bava出版社印刷出版。配有Muruganar于1930年6月16日所写的前言。前言中提到Natanananda将全书编辑为提问与回答的形式。前言中提到,Natanananda看到整个内容包括1901至1902年博伽梵Ramana给Gambhiram Seshayya所写的教诲。它的早期由Asramam出版的泰米尔文“收集”版本便是以提问与回答的形式出现。

在1940年的第3版以及以后的版本中,自我的质询以文摘的形式出版。最后的脚注中有出版说明, 声称Gambhiram Seshayya的兄弟所提供的原稿经由Shivaprakasam Pillai编辑,并为Natanananda编辑成提问与回答的形式。

Madras

T. M. P. MAHADEVAN

1971年1月18日


祈 祷

INVOCATION

没有任何方式能崇拜那至高真理,

除了成为他。

Is there any way of adoring the Supreme which is all,

except by abiding firmly as that!



1

门徒(以下以D代替):师父!获得永恒的喜悦意味着什么呢? 永远脱离痛苦吗?

师父(以下以M代替):除了吠陀经有记述说身体存在即会有痛苦以外, 所有的人都会有直接的痛苦体验;因此,一个人应该质询以无形体存在的真实本性,并保持这种本性。 这就是获得永恒喜悦的意义。

2

D: “一个人应该质询真实本性并理解它”又意味着什么呢?

M:每个人都很自然地有类似“我去了;我来了; 我曾经是;我做了”的体验。 从这些体验中,难道没有表现出“我”意识是所有行动的主题吗? 对于那个意识之真实本质的质询以及保持自我,就是通过质询来达到认识个体真实本性的道路。

3

D: 一个人质询“我是谁”会怎么样呢?

M: 类似“去”和“来”的行动只属于这个身体。 所以,当一个人说“我去了, 我来了”, 只是加固认同这个身体为“我”。 但是,因为身体在被生出之前并不存在, 是由五大元素构成的,并不以沉睡状态存在, 死后会成为一具尸体,那么这个身体能被认同为“我”这个意识吗? 这个象木桩子一样的身体能够被认为是光亮的“我”吗?因此,最早出现用来指示这个身体的“我”之意识是广泛地意指如自负(tarbodham)、我执(ahankara)、无知(avidya)、幻象、不纯洁(mala),以及个体灵魂(jiva)。

我们能否不对此进行质询而存在下去吗?通过质询摧毁所有经典中所声称的“自负”便是解脱(mukti), 难道不是为了拯救我们吗?因此,就让这具行尸走肉继续存在吧, 但不要再称之为“我”, 应该敏锐地质询: “现在, 是什么成之为‘我’”。之后,心中会升起无法名状的“我”之形态。 那就是, 其本身和谐的、自由合一的完美意识将显现出来, 受到束缚的纷杂思想已经消失了。如果一个人能够于寂止中并不抛弃这种个体的、自负的体验,“我是这个身体”的形态就会完全消失,最后这种思想即“我”之形态就会如火中樟球一般灰飞烟灭,毫无踪迹。 伟大的圣人与经典将这称为解脱。

4

D: 当一个人质询“我”之“自负”的根源, 无数的纷乱思想将会出现;没有任何单独的“我”的思想。

M:无论句子里作为第一格的主格是否出现,出现了其他格的句子都有第一格作为其基本构成; 相同地,作为基础,心里所出现的所有思想都会有我执这种精神上最初的“我”, 以及“我是这个身体”的认知;因此,正是我执才是所有其他思想产生的缘起;因此,作为samsara(轮回而造成的束缚)幻象之树的根,如果我执之自负被摧毁了,所有其他思想将会完全枯萎,就如一棵无根的树。 无论什么样的思想作为灵性戒律(sadhana)的障碍而出现 --意识都不被允许去顺从这个思想,而是要关注自我本源 (Atman);你应该作为所有发生的见证人, 采取“让所有奇怪的事情发生,我且观看”的态度。 这才是实修。 或者说,一个人不应该把自己认同为显现出来的; 一个人从来不应该放弃自我本质。头脑(manonasa)视身体为自我,它也是导致所有上述障碍的起因, 而这是摧毁头脑的正确方法。这个可以轻易就摧毁我执的方法被称为奉献(bhakti)、冥想(dhyana)、专注(yoga), 以及智慧(jnana)。因为神保存了本我本质,并以“我”闪耀于心中, 因为经典中宣称思想本身即是束缚,所以最好的准则即是寄由以任何方式将“我”之思想的意识沉浸于他,于寂止中永不忘记他(神,本我)。 这就是经典所最终要教导的。
(jenny:最後一句及之前, 其實與 [奇蹟課程] 同, 但就如之前所說的方法,是給無法靜得下來的人的方法. (畢竟毎人情況不同))

5

D: 质询只是去除以粗钝身错误定义自我的方法吗,或者也是去除以精微身和致因身错误定义自我的方法?

M: 其他的身体存在于粗钝身之上。 “我即是身体”的错误理解事实上包括了所有的5层、3个身体。
破除了认同自我为粗钝身的错误理解,其本身就是破除了认同其他身体为自我的错误理解。
所以, 质询实质上是破除认同自我为所有三个身体的方法。

6

D:既然内在的素质会有改变,如反应(manas)、智力(buddhi)、记忆力(chitta)、我执(ahankara),为什么惟独说头脑的消除即是解脱呢?

M:书籍中对意识本质的解释如下:“意识是由我们所吃的食物的精细部分凝固而形成的;它随着诸如依恋与厌恶、渴望与气愤的情绪而增长; 聚集了头脑、智力、记忆力和我执, 便成就了一个集合的名字“意识”, 其具备的特质是思考、决定等;由于它是觉知(自我)的客体, 它即是所表现出来的、惰性的; 尽管它具有惰性,却因为与觉知(象一个热得发红的铁球)所联系而表现出具有知觉; 它是受束缚的、非永恒的、 分裂的,又象月亮的盈亏、 金子、蜡烛等一样变化; 它具备一切(现象上存在的)元素的特质; 它在心莲中,在视力所见的所有事物中,或者就是眼睛;它帮助个体灵魂对客体的思考, 它将自己变成一个模式, 加之知识便成为大脑,它经由5个感知渠道流动,被大脑(与知识相结合)集结于客体之上, 因此来认识和经验客体而获得满足感。 那个实质就是意识。” 即使是作为一个,同一个人因其表现的不同功能会被称作不同的名称, 所以即使是同一个,那同一个意识也会根据不同的模式被称作不同的名字:意识、智力、记忆力,以及我执,而并不是因为任何真正的不同。意识本身即是全部的形态,例如, 灵魂、神和世界; 当它通过认知成为本我的形态便是解脱,那便是解脱,正是婆罗门的真意: 正是这教诲。

(jenny: “意识是由我们所吃的事物的精细部分凝固而形成的 , 改為“意识是由我们所吃的食物的精细部分凝固而形成的.
大角星人資訊,有的我空到下一行,方便閱讀及記起,有些我更改字了. 所以你也可以以上下文,自動閲讀更改一些靈訊,有時打字打誤了.
(jenny: 各飲、食物(肉、魚、雞、鴨、蔬菜、水果、爆香料:葱薑等等), 有不同的屬性:性"情"、性"質" ,產生不同的氣,全部加起來就會雜氣/雜精, 產生雜念/雜思緒/雜情緒.
另,搭配菜,使之屬性中和為中性 , 但例如:涼性與燥性的比例要剛好,否則是稍改變,無法全中和為中性.
烹煮方式也有屬性, 可以改變烹煮方式,使之"性"中和, 倒如 : 梨子燉後, 不冷性了,去咳化痰 ,而且温熱水也可喛和 胸、胃腸.
即便是温性,炸後, 變"熱"性、"燥"性、"火"性、煩燥不安,想發火、失眤、便祕等.
生食、熟食亦同, 有人吃一堆生菜, 養顏、有營養, 胃腸寒、便祕、一堆菜渣在腸子,攪痛,拉不出 ,因腸子本也糾結住.心糾結住,腸子糾結住; 腸子糾結住,腦思想糾結住, 情緒糾結住. 心臓, 左臉顔面神經麻痺, 左手抖 (手走腸胃經). 氣血塞住~不通
各飲、食物,那些營養素, 產生不同化學變化.
緑茶含氟,鞏固牙齒,但神經緊蹦,手脚動作不協調、胸緊心悸心慌,冷飮更是嚴重、神經興奮,失眠 、神經產毒素、鈣化第三眼.
茶葉含咖啡因,都會神經緊蹦,手脚動作不協調、胸緊心悸心慌,冷飮更是嚴重、神經興奮,失眠、神經產毒素、鈣化第三眼......冷飮更是嚴重)


7

D:如果这四个—意识、智力、记忆和我执—是一个而且是相同的,那为什么又被分别定义在不同的位置呢?

M:的确, 意识据称是在咽喉的位置,智力在脸部或者心脏, 记忆力在肚脐的位置, 我执位于心脏或者sarvanga;尽管有不同的说法,作为这些的集合, 即意识或者内在能力, 其位置就是在心脏。 这是经典中最后的结论。

8

D:为什么会说只有作为内在能力的意识才是所有存在的形态,是灵魂的形态,是神与世界的形态?

M:作为认知客体的工具, 感觉器官是外在的, 因此被称作外在感知;而意识因其是内在的被称作内在感知。 而这里内在与外在的划分只是以身体作为依据, 事实上,既没有内在又没有外在。意识的实质是类似以太的形式。 心或者头脑所指的是各种(现象上存在的)要素的配置, 其呈现为内在与外在。所以, 毫无疑问,所有名与相的现象都是意识本身的特性。

所有呈现在外在的实质上都为内在的而非外在;为教导这点, 在吠陀经中一切都被描绘为心的本质。被称之为心的即为梵天(Brahman)。

9

D:为什么说心就是梵天(Brahman)呢?

M:尽管自我分别借由眼睛、咽喉和心,通过如行走、做梦和沉睡来感受自己的体验,而事实上,它从来未离开过它的本位:心。心莲中是一切的本性, 或者说, 在意识以太状态中, 自我之光是以“我”的形态闪耀的。由于它在每个个体中都是同样地闪耀着,这种绝对的自我被称作观照(sakshi)与超然(turiya,实际上的第四层)。那种较少的“我”的至高梵天,以“我”的形态存在于所有身体之中, 如闪耀的光, 这便是本我以太(或者认知以太): 其本身就是绝对真相。这就是高级超然(turiyatita)。因此会说,被称为心的即是梵天(Brahman)。 另外, 因为梵天以本我的形式在所有灵魂的心中闪耀,便以“心”来命名梵天* 。 hridayam 一词被分为“hrit-ayam”,其意义便为梵天。 充足的证据证明,梵天在所有个体的心中以自我的形态闪耀,这就是为什么当人们称谓他们自己时会指向胸口说“我”。

* “在所有个体灵魂心中所闪耀的即是梵天,因此梵天被称作心” -- 梵经(Brahma-gita.)

10

D:如果整个宇宙是意识的形态, 是否就意味否认了世界是一个幻象呢?如果是这样的, 为什么吠陀经中会有创造世界的描述呢?

M:毫无疑问,无论如何世界是绝对的幻象。在揭示了这个外在显现的世界为虚妄的之后,吠陀经的主旨便是要昭示梵天真意。
正是为了这个目的,吠陀经才承认世界的创造。
而且,创造的教诲只给予少数有资格的人,那就是由梵天而来的阶段性的演化:最初本性(prakriti)、伟大的智力(mahat-tattva)、精微本质(tanmatras)、粗钝元素(bhutas)、世界、身体等;
只有更少数的有资格的人被教导这个同时发生的创造,那就是,这个世界是由一个个体的思想而产生的梦境,而这个个体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是本我。
因此,世界的创造事实上被以不同的方式来描绘,而吠陀经的主旨只是要在揭示世界的幻象之本质后教导梵天的真意。这个世界是幻影,每个个体都可以经由体验喜悦本性的认知而直接认识到这点。

11

D:意识的本性是变化无常的,那么意识是否可能体验本我?

M:因为sattva-guna (产生纯洁与智慧等的最初本性(prakriti)的组成要素)是意识的本质,而意识是象以太一样单纯而不垢的, 事实上,被称作意识的就是认知的本质。
当它停留在那种特质状态(如单纯)中, 他就不再是“意识”。
它只是因为错误的认知而把一个错认为是另一个被称做意识的。
曾经是纯净的sattva 意识,单纯认知的本性,由于无知而忘记了它的认知本性, 在tamo-guna (也就是prakriti中产生迟钝的要素)与rajo-guna(也就是prakriti中产生行动、激情等的要素)的影响之下,转变成这个世界,想象着“我是这个身体,等等;这个世界是真实的”,由依恋、厌恶等导致产生了优点与缺点,并且由它的残留意念(vasanas)中产生了生与死。
但是当意识已经经由过去很多世所做的去除执着的努力而去除了其污秽(罪)后,会听从一个真正上师的教诲,思考其真意,为达到本我之精神的最本源状态而冥想,即“我是梵天”的状态, 它是持续专注于梵天的结果。
因此, 由tamo-guna 而产生的意识的世界化,以及rajo-guna 而产生的轮回就因此而被消除。
当这个消除发生时,意识就变得精微而如如不动。只是因为意识的不纯净并受到rajas与tamas的影响,绝对精微和不变的本体(本我)才不能被体验; 就象不能以撬棍来缝制丝质衣服一样, 或者不能在风中飘摇的烛焰下辨别出微小物体的细节。
但是, 在通过上面描述的冥想而回归了精微与如如不动的单纯意识中, 本我喜悦(梵天)将显露。因为没有意识就不会有体验,所以借助停留在那种形态中(即梵天的形态),具备极其精微模式(vritti)的、纯洁化了的意识就可能体验本我喜悦。

12

D:因为意识必须遵循它的prarabdha(能够产生后果的过去的业)而运作,那么前面提及的本我体验是可能的吗? 即使是在经验主义的存在状态下?

M:一个婆罗门可以在一场戏中扮演几个不同的角色;然而他是一个婆罗门的思想却须臾不会离开他。
同样,当一个个体专注于不同的经验主义的角色时, 应该确定地深信“我是本我”,而不允许任何“我是这个身体或者其他”的错误想法出现。
如果意识迷失在这种状态以外, 这个个体应该立即质询“哦!哦!我们不是这个身体或者其他的! 我们是谁?”,然后这个个体就会重新将意识定位在那个状态(单纯)中。 “我是谁?”的质询是去除所有痛苦和执着而达到至高喜悦的主要方法。 在这种方式下,意识将寂止于它自己的状态中,本我体验将由其自身的协调中升起,毫无阻碍。之后,感官所带来的快乐和痛苦将不再影响意识。 所有(现象)将显现如梦境,而不会对此执着。绝不要忘记一个个体的完全本我体验即是真正的奉献(bhakti)、意识控制(yoga)、认知(jnana)和所有其他的苦行。圣人们即是如此教诲。

13

D: 当有类似于工作的活动时, 我们既不是工作的主体,也不是工作的享受者。 活动是借助三个渠道进行的(即意识、语言和身体)。我们是否能继续那样思考(独立的)吗?

M:在意识已经定位在其神性的本我中之后,因其并未由本我中迷失而令经验主义的事物变得无关紧要, 意识又如何能象上面说的那样思考呢?这样的想法难道不会形成束缚吗?当这样的思想因为残留意念(vasanas)而产生时, 这个个体应该控制意识不让其继续游移,而竭尽全力将其控制在本我状态中让他忽视经验主义的事物。个体不该在意识中为类似“这个好吗? 或者,那个好吗?这个能做吗?或者那个能做吗?” 的思想留下存在空间。个体应该是警醒的,甚至要在这样的思想出现之前就让意识保持停留在其本初状态。只要任何一点点空间存在, 这样(扰乱)的思想就会以朋友的姿态来危害我们;就象一个装扮成朋友的敌人一样, 它会让我们摔倒。难道这不是因为个体忘记了其本我才导致了这样的思想的出现, 从而造成越来越多的危害?虽然辨别思考“我没有做任何事情,所有行动都是借助工具来实施的”真的是阻止意识按照残留意念进行的有效方法,但是,这本身是否就没有按照上述的说法去做呢:只要意识跟随了残留意念它就必须通过辨别被限制?停驻于本我状态中的意识是否能以“我”和“我的所有行为都是以经验为主的”来思考呢?个体竭尽全力是可能通过各种方法而逐渐达到不忘记其(真实)本我即为神的。如果这是可以实现的,那么所有的都可能实现。意识不会被引导至任何其他状态。尽管有的个体可能行为象个疯子,其行动也是prarabdha-karma(造成今世以身体形式存在的前世因缘)的结果,个体应该将意识停留在本我状态中,而不让“我做”的思想产生。无数的奉献者(bhaktas)难道没有在不经意间做出了数不清的以经验为主的行为吗?

14

D:放弃(sannyasa)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M:Sannyasa 仅仅是放弃“我”之思想,而不是拒绝外在的客体。如此放弃(“我”之思想)的人无论他是独处还是身居这个经验性世界(samsara),对他来说都是一样的。就好象当意识集中在某个目标上时,它不会注意到其他事物,尽管这些事物离得更近,所以也是一样的,尽管圣人可能在进行很多的经验主义的行动,事实上,他什么都没有做,因为他让意识停驻于本我而没有让“我”的思想出现。就象一个人实际上并未移动而在梦中则会将头低下一样,一个没有停止以“我”思想的无知的人,即使是在持续的冥想中实际上只是执行所有经验性行动*的人。这是智者的教诲。

* 就象那些听着故事却将注意力集中在其他地方的人一样,残留意念完全消失的意识并不会真正地运作, 尽管它看起来在运作。没有真正由残留意念中解脱的意识真正地在运作, 尽管它看起来并没有;这就象那些看起来不动的人在梦中仍在爬着山并从山上落下来。

15

D:意识、感觉器官等具有感知的能力;然而为什么他们被认为是被感知的对象呢?

M: 感知主体(Drik)被感知对象(Drisya)

1、观看者 壶(被观看的对象)

进而

2、 眼睛器官 身体、壶

3、 视觉 眼睛器官

4、 意识 视觉

5、 个体灵魂 意识

6、 觉知(本我) 个体灵魂

如上面表格所示,因为我们—即觉知—认知所有的客体, 所以我们被称为感知主体(drik)。壶一栏中为被观看的客体,因为它们是被感知的。 在上面所给出的“认知:无知”(即感知主体-被感知对象)表格中,在感知主体和被认知对象之中,能看到作为另外一个被感知客体的感知主体, 又会是另外一个感知主体的被感知客体, 事实上,表格中并没有感知主体。 尽管因为我们感知所有而被称作“感知主体”,并因为我们不会被任何其他所感知而不会被称作“被感知客体”,但是我们仅仅是在相对于特定的被感知的客体而言才能被称作“感知主体”。 然而,事实上, 那被称作“被感知客体”的并不是与我们分离的。所以我们是那超然于所有两者(感知主体与被感知客体)之上的本体。所有其他的都在“感知主体-被感知对象”的罗列中。

16

D:如何让我执、灵魂、本我和梵天同一呢?

M:

实 例 例 证

1 铁球 我执

2 被加热的铁球 以本我之叠印呈现的灵魂

3 被加热的铁球中的火觉知之光,即每个个体灵魂中闪耀的永恒梵天,

4 为一体的火焰 遍布、一体的梵天

由上面所列出的实例可以看出我执、灵魂、观照和全然观照是如何同一的。就象金匠的金属块可以做出无数种各式各样的金属件,而所有的金属件看起来又只是那一块而已,所有个体灵魂在沉睡之中的粗钝身与精微身都是存在于宇宙幻象中,即对全然黑暗之本质的无知之中,因为灵魂是在本我之中并与之为一体的,所以看到的只有黑暗。精微身即我执由这沉睡的黑暗之中产生, 而粗钝身又由我执中产生。即使是我执产生了, 它看起来也象是本我本性的叠印,就象是加热的铁球一样。灵魂(jiva)是意识或者我执与觉知之光的结合,没有灵魂就不会有灵魂的观照,既本我,没有本我就不会有梵天,即全然观照。

就好象金匠把铁球敲打成各种形状,而其中的火并没有任何改变,尽管灵魂总要经历太多的体验,感受快乐和痛苦,而其中的本我之光不会有丝毫的改变, 就象以太,它是遍布而一体的彻底认知,是闪耀在心中的梵天。

17

D:一个个体如何能认识到心中的本我本身闪耀如梵天呢?

M:就象火焰的以太元素毫无分别与限制地充满火焰内与外,心中本我之光的认知以太也同样毫无分别与限制地充斥了本我之光的内与外。这就是所说的梵天。

18

D:幻象的3种经验状态,3种身体等等是如何在不可分割的、一体的其自明的本我之中显现出来的?即使他们显现出来,个体又如何知道本我本身一直是如如不动的呢?

M:灯(1)所代表的本我在内室即致因身(7)中闪耀着其本身的和谐之光,而致因身(7)处于无知之墙(4)和沉睡之门(2)的包围之中;当借由诸如时间、因果等重要因素的调节将那扇沉睡之门打开,本我就会在我执的镜子(5)里反映出来,我执的镜子(5)就在伟大的智力(mahat-tattva)的门槛旁边,我执的镜子因此就会照亮中厅即梦的状态(8),并通过五个感知器官的窗户(6)也照亮外厅即苏醒状态。当同样是因为诸如时间、因果等重要因素的调节将那扇沉睡之门关上时,我执便伴随着苏醒和梦境而停止, 本我本身即会显现。所给出的例子便解释了本我如何能如如不动,本我与我执之间怎样产生了区别,以及3种经验状态,3种身体等如何出现的。

19

D: 尽管我已经听了关于质询特点的详尽解释,我的意识还是没有获得哪怕是一点点的平静。为什么会这样呢?

M:原因就是缺乏力量或者说是意识不能专注于一点。

20

D: 缺乏精神力量的原因是什么呢?

M:让一个个体有资格进行质询的办法是冥想、瑜珈等。一个个体应该经由逐级的实修熟练掌握这些方法, 并确定形成自然而有助的精神状态主流。当意识经过这个方法而成熟,聆听了当下的质询便立即会认知到它的本性即是本我,并停驻于完全的平静之中,不会偏离那种状态。对于一个尚未成熟的意识来说,便很难通过聆听质询而达到立即的认知和平静。然而,如果一个个体在一段时间内实践了意识控制的方法,意识的宁静就能够最终被获得。

21

D:意识控制的方法中,哪一个是最重要的呢?

M:意识控制的方法是呼吸的控制。

22

D:呼吸如何被控制呢?

M:呼吸可以通过完全的持吸(kevala-kumbhaka)或者调吸来控制(pranayama)。

23

D:什么是完全的持吸呢?

M:即是让空气完全停驻在心中,即使是没有呼出和吸入的动作。这是需要通过按照某些重要原则进行的冥想而获得的。

24

D:调吸又是什么呢?

M:它是根据瑜珈的教诲让空气通过呼出、吸入以及屏住呼吸而停驻在心里。

25

D:控制呼吸怎么会是意识控制的有效方法呢?

M:毫无疑问控制呼吸是意识控制的有效方法,因为就象呼吸一样,意识是空气的一部分, 因其二者的流动的本性是一样的,因为二者的起源是一样的,因为二者中一个被控制后另外一个也就被控制了。

26

D:因为控制呼吸仅仅是导致意识的寂止(manolaya)而非他的消灭(manonasa),质询旨在意识的摧毁,如何能说控制呼吸是质询的有效方法呢?

M:经典教导两种达到本我觉知的方法—八部瑜珈(ashtanga-yoga)与八部认知(ashtanga-jnana)。通过瑜珈分支之一所教授的调吸(pranayama)或者完全的持吸(kevala-kumbhaka),意识得以控制。并不只如此,如果能够再进一步实践更深层的方法,比如将意识由对外物的关注中收回,那么最终肯定能够达到本我觉知,即质询的结果。

27

D:瑜珈的分支有那些?

M:Yama, niyama, asana, ,pranayama, pratyahara, dharana, dhyana, 和samadhi. 其中 -

(1) Yama:- 是为了培养优良品质,诸如非暴力(ahimsa)、不妄语(satya)、 不偷盗(asteya)、独身(brahmacharya)和不聚财产(apari-graha)。

(2) Niyama:- 是为了要遵守良好准则,如纯洁(saucha)、满足(santosha)、苦行(tapas)、研习经典(svadhyaya)和向神奉献(Isvara-pranidhana)*。

(3) Asana:- 有不同姿势,主要有84种。其中也同样有4个支派据说是最好的,即simha、 bhadra、 padma和 siddha**。 4支中以siddha尤佳。 这是瑜珈经典中的教诲。

(4) Pranayama:- 根据经典中对该方法的描述,呼出空气为rechaka,吸入空气为puraka,而将空气留驻在心中是kumbhaka。关于“长度”,有些经典认为rechaka和puraka长度相等,而kumbhaka应该是这个长度的两倍, 而另外的经典认为如果rechaka 为一个长度,puraka应该它的两倍,而kumbhaka则为4倍。 “长度”是指说一遍Gayatrimantra所花的时间。因此,pranayama是由rechaka、 puraka和kumbhaka组成, 应该根据个体的能力缓慢而渐次地每日进行练习。之后, 意识会产生一种要静止于快乐之中的渴望。 这之后,就可以练习pratyahara了。

(jenny: 佛欄的念佛法門有貼這樣念, 調節呼&吸, 及轉氣時閉氣在胸,及念佛把注意力在心. 印度人憋氣保氣,靜語保住氣.
至於長度, 記得佛欄的念佛法門南懷謹聊過, 或奧修聊阿底俠或自聊時聊過, 他們都是照古人方法, 不過, 記得只說過 吸是呼的1.5倍. 就如上說,不同經典說不一樣.
最主要, 自然或適合自己就好, 也可別方法, 反正重點是要練~心~平~氣~和)

(5) Pratyahara:- 是通过阻止意识跟随名相之外物转移来控制意识。一直混乱的意识将会得到控制。 对nada的沉思。意识因此将能够专注一点,而能够停驻在一个地方。之后,注视鼻尖,和将注意力集中在眉心,对pranava的冥想,该方法要借助就要练习dharana。

(6) Dharana:- 这是将意识定在一个适合冥想的地点。这个适合冥想的不寻常的地点为心和梵顶穴(Brahma-randhra,位于天灵盖上的穴)。然后想着在八瓣莲花的中央***,本我的神性即梵天如火焰般闪耀着,就要将意识定在那里。之后,就要冥想。

(jenny: 意识定在一个适合冥想的地点 : 如: 念佛法門, 定在一个适合冥想的地点: 佛號、聼佛號、心 或參禪.
二六時鐘保持、平靜,即是冥想, 即是沈思,不是坐著才是,你也無法坐24小時.)

(7) Dhyana:- 就是冥想, 通过“我即是他”的思考,个体与之前所说的火焰之本性没有任何区别。 甚至,如果个体可以进行“我是谁?”的质询,那么,根据经典所声称的,“无处不在的梵天将以本我即智慧的观照的形态闪耀在心里”,个体就会认知到本我神性以“我-我”的形式闪耀在心里。这种沉思形式即是最好的冥想。

(jenny: 如: 奇蹟課程 : 我依然是上主之子或參禪. 二六時鐘,保持這思維、平靜,即是冥想, 即是沈思, 不是坐著才是,你也無法坐24小時.)

( Samadhi:- 之前所说的冥想的实现之结果是,意识没有停留在“我是这个那个;我正做这个那个”的思想里, 而是沉入到冥想目标中去。 这种精微状态中, “我-我”思想消失为三摩地(samadhi)。如果个体每天进行这样的修习,观照它而睡眠消失, 神将马上给予他意识寂止的至高状态。

* Yama 和niyamThe 的目的是要获得只对那些有资格得到解脱(moksha)的人敞开的好方法。要获得更多的细节请参看Yoga-sutra、 Hathayoga-dipika。

** Siddhasana: 将左脚跟放至生殖器之上,右脚跟再置于其上。将凝视点放在眉心 则身体将静止不动地挺直如柱。 *

** 尽管在天灵盖的那一点真的如传说的有一朵千叶莲花,但也有描绘为8瓣莲花,因为8瓣中每瓣都由125片小瓣组成。

28

D:Pratyahara 中个体应该冥想pranava的教导主旨是什么?

M:对pranava 冥想之指示的主旨是这样的。 Pranava 是由3个半matras 所组成的Omkara ,即a、u、 m和ardha-matra, 其中, a代表苏醒状态、 Visva-jiva和粗钝身; u代表梦的状态Taijasa-jiva、精微身; m代表沉睡状态、 Prajnajiva和致因身; ardha-matra则代表自我或者“我”之本性的超然(Turiya);这之后是Turiyatita状态,或者说是单纯喜悦。第四个“我”之本性的状态是指在冥想(dhyana)当中:这已经有了各种各样的描述了 -- 如包括a、u、m3个matras的amatra本性;如沉默音节maunakshara(silence syllable);如低声念出却没有念出的ajapa;以及Advaita-mantra,它是所有诸如panchakshara的mantras的根本。为获得此真意,要对pranava冥想。这就是冥想, 奉献的本质, 存在于对本我之真相的沉思。该过程的结果便是能够带来解脱即极度喜悦状态的三摩地(samadhi)。 令人尊敬的上师们也说,解脱的获得只有通过奉献 — 对本我之真相沉思的本质。

29

D:个体应该经由“我是他”的思考来冥想个体与那火焰般闪耀的自明本体没有任何差异,这段教诲的主旨是什么呢?

M:

(A) 让个体培养个体无异于自明本体之思想的教导主旨是:经典是这样解释冥想的,“八瓣心莲是一切的本性,是Kailasa、Vaikundha、和Parama-pada, 莲中的本体如拇指大小, 耀眼如闪电, 闪烁如火焰。 冥想它, 个体将获得永生”。由此可以知道,如此的冥想能让个体避免以下的错误:(1)分别心,以“我是不同的,那是不同的”形式出现,(2)对被束缚的事物进行冥想, (3) 认为真实的是受到限制的,以及(4) 局限于某一地点。

(B) 个体应以“我是他”的思想来冥想的教导主旨是:sahaham: soham; sah 为至高本我, aham 为以“我”显现的本我。个体灵魂(Jiva),即是希瓦林嘎(Shiva-linga) , 位于心莲之中,心莲是他在这个身体中的座椅, 而身体是梵天的城池; 意识是我执的本性,对外显现为认同这个身体等为其自己。现在意识应该被留在心中,基于身体等的我的感觉应该被清除; 当个体不受任何打扰而以“我是谁?”来质询,在那种状态下本我之本性就会以“我-我”的精微方式显现出来;自我本性是全部又什么都不是,不分内外、以至高本我的形式无处不在地显现, 闪耀如火焰, 就象之前描述的那样, 表明“我是梵天”的真相。如果,没有冥想个体本为一体, 而是想象着是不同的, 无知将无法去除。 因此, 便有了冥想同一的教导。

如果个体通过“我是他”的思考 – 对本我的沉思方法, 长时间不间断地冥想本我, 而没有受到干扰,心中无知的黑暗以及所有由无知而来的障碍将被去除,绝对的智慧将会被获得*。因此,认知到位于(梵天的)城池—即身体—之中那心穴中的本体,就是认知了完美无缺的神。 在九门之城池中—即身体,悠闲而居的正是那智者。**. 身体为庙宇;个体灵魂(jiva)是神(Shiva,希瓦)。如果个体以“我是他”的思考来崇拜他,将获得解脱。 由5层构成的身体是洞穴, 那居于其中的至高者是洞穴的主人。经典如此描述。因本我是一切神的本体,所以对本身之本我的冥想是所有冥想的最高冥想。

所有其他的冥想都被包含于其中。正是为了获得这个,其他的冥想才被教导。所以,如果一旦获得这个冥想,将不再需要其他冥想。认知个体的本我即是认知神。并不认知本我的冥想,而是幻想着神性是不同的并对其进行冥想,这种情况被圣人们比喻成用自己的脚去量自己的影子,或者是把自己已经拥有的无价之珍宝扔掉却去寻找一个毫无价值的贝壳***。

* 如果冥想是以能够阻止思想外求的“我是希瓦” (Shivoham bhavana)的形式进行的,并且时常被修习,就会出现三摩地(samadhi)- Vallalar.

**他以喜悦的形态居住在九个幻象之门的城池里。博伽梵歌(Bhagavad gita).

***我们应该冥想“我”,那个以自我形式存在的“我”,atma-tattva的“我”,光辉灿烂的“我”,寄居在所有存在事物中总是自称“我”的“我”。将神留在心的洞穴中,却向外寻求神,就好象丢弃了无价的珠宝却去寻找毫无价值的贝壳一样。

30

D:尽管心与Brahmarandhra本身就是冥想的适合位置,如果需要,个体是否能在6个神秘中心(adharas)冥想呢?

M:6个神秘中心据说是冥想的位置,但却是幻想的产物。 所有这些都是对瑜珈的初学者而言。 关于在6中心的冥想, 希瓦瑜珈修行者说,“神,那不二、至高的觉知本体, 显现、维持并包容了我们所有一切。以附加给它各种诸如Ganapati、Brahma、Vishnu、Rudra、Mahesvara和Sadashiva的名与相而错解本体是大罪。”而吠陀修习者认为,“所有那些都只不过是意识的幻想而已。” 因此, 如果个体认知到其本我——即觉知的本性——了悟所有事情,个体就会了悟所有的事情。 圣人们也说:“当本我被认知到为其自身而无其他,那么所有不被了解的都会被了解”。 如果具有各种思想的我们能够冥想本我之神,我们就能以这个专一的思想而屏弃了其他繁杂的思想,之后,即使只是那一个思想也会消失。这就是认知个体的本我即是认知上帝的说法的含义。这个认知即是解脱。

31

D:个体怎样看待本我?

M:本我是自明的, 没有黑暗和光明, 是自证的本体。因此,个体不应该把它想成这个或者那个。想的任何想法都将带来束缚。 对本我的冥想的目的是要让意识回归本我的形态。 在心之洞穴的中间,纯洁的梵天被直接证明为本我的“我-我”形态。还有什么无知比以各种方法去想象它而不了解它即如之前已经描述过的那样更无知的吗?

32

D:据说梵天在心中,显然为本我的“我-我”形态。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个说法, 是否能有进一步的解释呢?

M:没有任何认知存在——即既没有自我认知也没有其他认知,难道这在所有人的沉睡和狂喜中没有被体验过吗? 之后, 当有了“我从睡梦中醒来”或者“我从狂喜中平复”的体验,那难道不是来自于前面所说的无分别状态的特殊认知吗?这种特别的认知被称做vijnana。Vijnana的显现仅仅是源于本我或者是非自我,而不是它自己。 当它源于本我时,即是真正的认知——以本我为客体的精神状态中的认知,或者说是本身具备不分隔(本我)的认知;当它与非自我相联时,则被称作无知。这种vijnana状态,当它隶属于本我并以本我的形态显现,便是“我”的显现。 这个显现离开本相(即本我)便不能发生。 正是这个显现,成为直接体验本相的路标。 然而, 它本身不能构成本相的状态。取决于是哪个让这个显现发生的, 那就是根本本体,或者称prajnana。吠陀经典的“prajnanam brahma”教导了同样的真理。认知这个同样是经典的主旨。自明的本我和对一切的观照证明它自己寄居于vijnanakosa(智力的外壳)之中。通过不分隔的精神模式,将本我作为你的目标追寻, 并享受本我。

33

D:什么是内心崇拜或者无属性崇拜?

M:在类似Ribhu-gita的经典中,无属性崇拜已经被详细解释了(作为单独的一条戒律)。 然而,诸如奉献、施舍、苦行、信守誓言、japa、瑜珈和puja的所有戒律, 实际上,都是“我是梵天”的方式的冥想。 所以, 从所有形式的戒律之中,个体都应该看到:不要由“我是梵天”的思想中游离。这就是无属性崇拜的主旨。

34

D:什么是八部认知(jnana-ashtanga)?

M:这八部已经被提到过, 如yama、 niyama 等。 但是解释不同。

其中-

(1) Yama:-是对所有感觉器官的控制,并认知这个由身体等构成的世界里出现的错误。

(2) Niyama:- 是要维持与本我相关的精神模式的流动,而消除那些相悖的。 换而言之,它即是由至高本我产生的持续的爱。

(3) Asana:- 在它的帮助之下,持久的对梵天的冥想成为可能并能轻松获得, 这就是asana。

(4) Pranayama:- 呼气(Rechaka)会将不真实的名与相从组成世界的事物上、身体上剥离,吸气是要抓住三个真实的方面:存在、觉知和喜悦, 它们在事物中是恒常存在的,而持吸是要保持所抓住的三个真实方面。

(5) Pratyahara:- 是要阻止被去除的名与相再进入到意识中。

(6) Dharana:- 是让意识停驻在心中,而无外驰,并认知到个体是存在-觉知-喜悦的本我本身。

(7) Dhyana:- 是“我只是单纯觉知”的冥想。 就是,不管这个由五层构成的身体, 个体质询“我是谁?”, 其结果是个体停驻于闪耀的本我“我”中。

   ( Samadhi:- 当“我”的显现也停止了, 就会有(精微的)直接体验。这就是三摩地(samadhi)。

这里说明了pranayama等的详细内容,至于asana等戒律,在与瑜珈相关内容中提到, 就没有必要说了。 认知的分部可以在任何地点和时间进行修习。至于瑜珈和认知, 根据环境不同, 个体可以选择修习喜欢的那个,或者两者兼学。 伟大的上师说, 遗忘是所有隐藏的根,对所有寻求解脱的人来说,遗忘就是死亡*;所以应该让意识停留在本我之中,要从不忘本我;这就是目标。如果意识被控制了, 其他的所有就能够被控制。八部瑜珈与八部认知的区别在经典中已经被详细解释了; 所以这里只是给出这些教导的主要概括。

* 死亡或者Kala就是在这个世界里放弃了对本我的沉思,而本我是从来不会有丝毫被放弃的。 - Vivekachudamani.

35

D:同时修习瑜珈中的pranayama和认知中的pranayama可能吗?

M:只要意识还没有停驻在心中, 无论是完全的持吸,还是质询、rechaka、 puraka等等都是有必要的。 因此,训练中瑜珈的pranayama要被修习,而其他pranayama也可以被经常修习。 即是说,两者都可以被修习。如果通过修习瑜珈的pranayama而达到了完全持吸,这就足够了。

36

D:为什么通往解脱的路会有不同教法呢?难道不会在求道者的意识中产生混乱吗?

M:吠陀经中教授不同的方法是要适合不同等级的有资格的求道者。 然而,因为解脱就是意识的毁灭, 他们的所有努力都是要控制意识而已。尽管冥想的方式会看起来各不相同, 结果却是成为一个。 不必对此担心。个体选择适合他的意识成熟情况的道路而已。

对prana 的控制即为瑜珈, 对意识的控制即为认知(jnana)* —— 这是两个消灭意识的主要方法。 对一些人来说,前者会更容易一些, 而对另外的人来说, 后者更好。然而,认知(jnana)就象是用青草引诱来驯服脾气狂躁的公牛, 而瑜珈则是武力来控制。 因此智者说:在三个不同等级的求道者中,最高等的通过吠陀质询以及将个体自我和所有事物认同为本相之本性来获得本相的本质,从而将意识紧紧置于本我中,并因此达到目的;中等求道者通过kevala-kumbhaka和长时间的对本相的冥想让意识驻留在心中;而低级的求道者则通过控制呼吸等逐渐进行的方法来达到那个状态。意识应该驻留在心中,直到以无知的形态存于心中的“我”之思想被消灭。这本身就是认知(jnana),本身也即是冥想(dhyana)。

其他的只不过是无关的言辞,无关的内容。经典即是这样宣称的。因此,如果个体通过某种或者其他的方法达到了将意识停驻在本我之中,则不必再去担心其他的事情。
伟大上师也曾教导说奉献者比瑜珈修习者**更伟大,以及奉献的本质是对自我本我的沉思,奉献才是解脱之道***。
因此,认知梵天的路有各种各样的称呼:Dahara-vidya、Brahma-vidya、Atma-vidya等等,除此之外还能说什么呢? 应该要有推理地理解其他的方法。众多经典在教导不同的方法。那些伟大的人分析了所有那些方法之后,才宣称这为最快最好的方法。

* 根据经典把所有事物都看作本相:我即是梵天 —— 独一无二。

** 所有的瑜珈修习者中,只有那将他如如不动的意识和爱给我的才是我的至爱。— 博伽梵歌Bhagavad-gita.

*** 求得解脱的方法之中只有奉献(bhakti)才是最高的。因为奉献是对自我之本我的持续沉思。 —Vivekachudamani.

37

D:通过修习以上所教的方法, 个体可能能够消除意识中的障碍,如无知、怀疑、 错误等等, 并因此获得意识的寂止。 然而,仍有一个最后的疑惑。 意识完全融入心中后,只有觉知以完全的本体闪耀。当这样发生时, 意识呈现为本我的形式, 谁又会质询呢? 这样的质询会导致自我崇拜。这就象是牧羊人到处寻找始终卧于他肩头的羊!

M:个体灵魂(Jiva)本身即是希瓦(Shiva);希瓦(Shiva)本身即是个体灵魂。
事实上,个体灵魂除了希瓦(Shiva)什么也不是。 当谷粒藏在壳中, 被叫做稻; 当它被退去壳,即被称作米。
同样的, 只要个体被因果所束缚就是个体灵魂, 当无知的束缚被打开, 个体便闪耀为希瓦,那个神性。 经典即是如此声称。
因此,作为意识的个体灵魂存在于单纯本我的本体中, 但是却忘记了这个事实, 它将自己想象成一个个体灵魂,并在意识阴影的束缚之下。
所以,他对即是他本身的本我的找寻,就象是那个牧羊人在寻找那只羊。但是,忘记了它自己的个体灵魂只是通过间接的认知仍然无法成为本我。
前生累积的残留意念所造成的障碍,令个体灵魂一次又一次地忘记它是与本我同一的,并被欺骗而认同自己为这个身体等等。
一个人是否仅仅看一眼就能被认定为高级指挥官吗?难道不是要经过为此目标的长期努力才能被指定为高级指挥官吗?
同样,个体灵魂在精神上与身体等认同而被束缚, 要努力沉思本我,逐渐而持续的努力; 当这样的努力消灭了意识,个体灵魂就会成为本我*。
持续地修习对本我的沉思将会让意识消失,并因此会消灭它自己,就象是那根用来点燃火化尸体的煤的木棍。这就是被称作解脱的状态。

*尽管导致出生束缚的障碍有太多,那个导致所有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我执(ahankara)。这个根本原因必须被永远消灭。 ——Vivekachudamani.

38

D:如果个体灵魂本质上是与本我同一的,是什么阻止了个体灵魂认知它的真实本性呢?

M:是个体灵魂对真实本性的遗忘; 这是隐藏的力量。

39

D:如果个体灵魂真得遗忘了它自己,所有的人如何又产生了“我”的体验呢?

M:隐藏并不完全隐藏了个体灵魂*;而只是隐藏了“我”的本我本质并启动了“我是这个身体”的观念;但它并不隐藏真实而永恒的“我”之本我的存在。无知不能隐藏“我”的根本,但是他隐藏了个体灵魂是至高(本我)这样的绝对事实。

40

D:在世解脱的人(jivan-mukta)和死亡时解脱的人(videha-mukta)的特性是什么?

M:“我不是这个身体;我是显现为本我的梵天。在我里面是绝对我本体*,这个由身体等组成的世界只是一种表象而已,就象是天空的蓝色”。凡是认知到这些事实的人就是在世解脱的人。
然而只要他的意识还没有被分解,他就会有痛苦, 因为prarabdha(造成今世以身体形式存在的前世因缘)让他与事物之间具有了关系;并且因为意识活动没有停止也将导致不会有喜悦的体验。
本我的体验只可能是给那些经过长期的冥想而变得精微、如如不动的意识。那些具有了精微意识和那些体验了本我的人被称作在世解脱的人。在世解脱的状态是指无属性梵天和超然(Turiya)。
当精微意识分解体验到自我的停止,个体完全沉浸在喜悦的海洋中并与之没有任何存在上的区别而合为一时, 这个个体被称作死亡时解脱。死亡时解脱的状态是指超然的无属性梵天和绝对的超然(Turiya)。 这是最终目的。

因为痛苦和快乐的等级不一样,获得解脱的人——在世解脱的人(jivan-mukta)和死亡时解脱的人(videha-mukta)——可以被大体分为四类:Brahmavid、vara、variyan和varishtha。但是这个分别只是从那些其他观看他们的人的立场上来说的;然而事实上,通过认知(jnana)获得的解脱并没有区别。

* 如果有了对世界只是完全本体之我的显现的持续冥想,哪里会有无知呢?


致 敬

OBEISANCE

上师Ramana是以人身示现的伟大希瓦,

愿他的圣足永驻人间!


---------------------------------------------------------------------------------

拉玛纳.马哈希:我是谁? & 自我质询(摘选)

D:我是谁?

M:在这问题上,你的第一印象是什么?

D:我是一个人,现在坐在这里听着并且聊着。

M:现在坐在这儿的,是带有一个发声装置和听觉装置的物质肉体。那么这身体就是你吗?

D:难道不是“我”吗?

M:组成你的身体的,不过就是双手,双脚,双眼,鼻子,等等吧。那么,你是你的双手吗?如果你没有双手,你就无法继续存在下去了吗?

D:没有我的双手,我也能够继续存在下去,这样看来,“我”不是我的双手。

M:好,就用同样的审视方式去思考,双腿不是你,鼻子不是你,眼睛等等都不是你。

D:的确如此。

M:如果这各个身体的组成部分不是你,那么这整个全部身体也根本不是你。

D:那么由此,接下来会有怎样的结论?

M:属于“你”的东西,都是你的附属,是属于“你”,但并不是“你“本身,而是属于你的附属物,附属你的特征和品质特性。不是这样吗?

D:很明显,的确是这样的。

M:“我的-身体”,你都讲出来了。你声称身体是“你”的,那么这身体就必然是“你”的从属物,非“你”本身,是不是这样?

D:似乎是这样,尽管我看不见这个“我”,而它却拥有这个身体。

M:那么这个所有者,身体的产权拥有者,你本身,就必然是无形的,不可见的。有没有不可见,又无形的“实”体,它真实存在呢?

D:是的,有的,比如鬼神,灵魂等等。

M:那么你是说,你也许就是灵魂,是吗?

D:一个活生生的人,怎么可能是一个灵魂呢?

M:那么何时他才能是一个灵魂呢?

D:在他死了以后吧?

M:那么在活着的时候,那灵魂在哪里呢?

D:它必然一直紧密连接着这个活着的身体,居住在这个活着的身体里。

M:这灵魂和这身体,本质上的区别是什么呢?活的还是死的?

D:我推想,事实上灵魂是精妙而不可见的东西,于此同时身体是粗重可见且是物质的,灵魂是基于身体来行为。

M:那么灵魂,也就是你自己,你的“我”就不是身体,也不是感官,也不是呼吸和其他生理功能等等所构成的,

D:不是,这身体,感官,呼吸和生理功能都不是“我”。

M:当你想到或者谈到“我”,你觉得还有其他什么,是你或者你的灵魂的一部分?

D:人们说,我们同时拥有一个身体和心智。如果我不是这身体,那么随之,我是这心智。

M:那心智是什么?什么构成了心智?

D:我说不出来。

M:当你涉及你的心智,在你心智的背景内,你有什么样的念头想法?这心智并不是带有四肢,头和声音的一个躯体,对吗?

D:嗯,不是躯体。

M:你有比这粗重可见的身体更为精妙无形的某种东西,而你用你的声音语言在表达它。现在你为什么要说话?

D:去表达出,在我的心智里的观点想法和思想观念。

M:那么想法念头和概念观念,就是心智的内容,并且同时,这全部想法观念一起组合构成了心智。

D:是这样的。

M:想法念头和概念观念,全部是同一类吗?或者说它们是彼此互为基准,互为因缘,相互作用的?

D:我不明白。

M:当你看见一个人,你会有什么样的想法念头?

D:我想,我看到了一个带有某些特征品质的样貌,比如聪明程度,高矮?

M:你怎么知道聪明程度或者高矮的?

D:对这些,我有之前的经验积累。

M:所以你有一个过去经验积累来的整体感知印象的“记忆”,然后你用以前的经验印象的“记忆”——用一个陈年存货来与当前事实做对比。这不是记忆力,而是有某个力量,它正在调用过去的"记忆"来对比,并且评判出“相似和差异”,这并不是“记忆力”的某种力量,在感知理解上,它要比纯粹的对印象的“记忆”,更高,对吗?

D:是的。的确

M:它是第二功能,也称之为智力或者智性(buddhi 菩提),那么这两个:(1)感受或者说想法念头(2)智力或者智性,哪个层面更高?

D:是智力或智性在引导,归类和抓取控制着想法念头。所以这智力或者智性在层面上比想法念头更高。

M:所以那智性(buddhi 菩提)可以被看做是这个心智更内在的包鞘,内核的某一层。这个智性依然是一个外套的包鞘,你能够更深入的去找出比这个智性更内在的核心吗?

D:我的心智无法深入洞察,去看穿如此玄妙的领域。

M:为什么?即使你现在,其实已经在深入洞察了,因为你说“我的心智”!你把你的思维想法和你的智性都囊括在内了,你表述为“我的心智”,这说明心智也不是“你”,不是吗?

D:是的,的确。

M:除了智性之外,你就没有任何能力吗?为什么你不去审视一下你是否具有超过智性的力量?

D:我要往哪里看,或者说,我怎么审视呢?

M:去观察你自己的内在,观察审视你自己。

D:我怎么可能去审视和观察那不可见的东西啊?

M:你用这双肉体的眼睛当然是无法看见的。

D:我还有别的什么眼睛吗?

M:你有你的“我”,用它来审视观看,并且质询“谁是 '我' ?' ”

D:我怎么能看到“我”的呢?

M:当你说出“我”,难道不是清醒的意识到某种“自觉”吗?

D:是的

M:那“自觉”感,它并非对某个客体对象的知觉,所以它必定是对某个不同于其它东西的直觉感受,必定是这样,对吗?

D:那接下来又如何呢?

M:当你思维考虑某个客体对象,你就被它完全吸引,专心致志,转入并沉浸在那个客体对象的形式形相里。就在那时,你没在考虑“我”,而是完全沉浸在那个客体对象的思维之中,不是吗?

D:的确如此。

M:那么假如此时,你把那客体对象扔一边儿去不思维考虑它,剩下什么呢?

D:什么也没剩下,或者剩下个空无。

M:但当你感知到客体对象,那被感知到的客体对象和你自己,也即感知者,两个是同在一起的。

D:的确如此。

M:感知对象和感知者,如果这两个你丢弃第一个,也即感知对象,那会剩下什么呢?.................

....当你说“我的智性”,那么你和这个智性之间的关联关系是什么?

....它的关联关系是不是某个拥有者和它的附属之间的关系?

D:也许是这样的吧,但问题是,对我的智性来说,不太明确。

M:对你来说,这智性是否时时刻刻总是同一事物,或者对你以及其他所有人来说,都是时刻存在的同一智性?

D:不,我自己的智力随时都在变化,并且它和其他人的智力不同,特别是当我和他们想法不一致的时候。

M:所有人在智力上,是否具有同一层面或者品质特征,无论他们的年龄,教育背景,健康程度等等?

D:不是。小孩子只有少许智力。老人们以及有良好教育背景的人们有更大更深厚的智力。有疾病的人们,智力就不多。天才们具有很高的智力水平。那些愚蠢的人,酗酒的醉汉们以及精神病患者就只有一点智力,或者干脆一点都没有了。

M:在精神疾病的人群中,那智力去哪儿了呢?

D:那智力被遮蔽或者被摧毁了。

M:他们永远也恢复不了,找不回那智力了吗?

D:某些人是这样。

M:如同你找回了你被偷走的附属物,你的财产。同样的,智力智性是你的附属物,有顺随变动变化去进行调整改善的能力,容易遭受破坏,但是也有能力被重新恢复,找回给你——这个所有者。它不是这样的吗?

D:的确是这样。

M:那么,这智力或者智性(buddhi智慧,智性)只是你的附属物;它根本不是“你”。

D:的确是这样。

M:那么,你是什么?

D:我无法认清“我”是什么。

M:你意思是说,你的智力没法展现给你“你是谁”的答案。

D:是的,这就是我的意思。 .............合乎世俗常理的逻辑,或者犹如数学般精确的说法,主观“我”会持续留存。但实际事实上,对它的留存,我又找不到它实际的留存。当我停止对客观对象的思维考虑,所有念头都没了,都消失了。那“我”也不会单独留存。

M:在一定程度上你说对了。知识智力上的,以及观念概念相互关系上的“我”,作为主体,离开了相同类似的观念概念——客体,就根本不存在。主体和客体一起同时显现或者一起同时消失。第一人称,第二人称以及第三人称,从感知中同时闪现出来并且消失。但是,除去这些智力活动上的知识概念观念之外,就毫无知觉,什么都感觉不到了吗?

D:什么也看不到,我没感知到什么。

M:在无梦深眠状态里,你拥有你的智力智性吗?也就是说,你深眠后,感知,对比和对照,回想和评判着事物或者说客体对象吗?

D:不,在深眠时,没有考虑任何客体对象,也毫无智力知识概念的活动。

M:然而,正如你早已承认的,你在深眠中感受到喜乐甜美,难道不是吗?

D:的确是这样。

M:这个深眠中的喜乐甜美,和任何客体对象或者想法念头都无关联,在深眠中的这个甜美感受或者说这个“觉知”,智力根本没参与其中,那么这整体觉受是什么呢?从这个深眠的审视中,你已经发现到了“我”的本质,这自我本性,就是喜乐安宁的存在,并且当你超越智力时,此刻你就找到了喜乐甜美。你能够据此得出肯定的结论,也即“我”,“自我本性”以及“喜乐安宁”是同一体同一个东西,纵然不用知识概念来认知它的一体,单从感受上就深感其一体呢?

D:我承认它必定是这样的,但我还没清醒明确的感受到。我感受不到这个无关联的或者说,超越于智力的绝对幸福安乐。

M:这是因为在事实上,已经长久的沉浸于你的习惯认同里——把你自己设想并认同为别的客体对象,并且随之你始终也没用上述的自我质询方式,去真正的面对你的“我”,你从未这么做过。你一直始终是训练和运用你的智力,而不是运用你的直觉力。倘若你调转你的方向,回头去开始运用“内观”,切断和关闭所有外部的景象,并且转而完全依赖直觉力,直接直观的觉知感受,在你那心智的暗室内,你会抓住你自我本身的真正的真实图像。这就是真相,那领悟,那“觉者”或者“本我”——那无法用言辞描述,心智无法到达的 “一”,它只能被通过常常使用来描述它的某个术语来做代指,也即“sat-chit-anand”(真理—喜乐—意识觉知,或者,大能-知晓-至乐),或者“那存在”,存在实体,或者真实实相,意识,或者“照”,以及“极乐”。


Bliss 至福,常乐

真实自我的本来自性是至福常乐。至福常乐独一无二的存在。没有享乐者去享受快乐。享乐者和享乐——两者融入真实自我。你不可能在空间和时间上找到至福常乐。常乐,这“常”必定是永恒不变的,那才具意义。这样常恒不变的存在就是你本身。以本我存在并且它就是常乐。你永远是那个“   ”。


Body 身体

这个无知觉的身体,根本不说“我”。

一件黄金饰品的存在,能脱离那纯金吗?

身体的存续能够脱离“本来自我”吗?

无知遮蔽的人认定“我是这身体”,而觉悟的人,他了知“我是自性”。


Consciousness 意识觉知

纯净的觉知是不可分的,它没有部分。它没有任何形状和外部。

它没有左右方向。纯净的意识觉知,也即那核心,包纳所有一切;没有任何外部或者与之脱离的东西。它就是终极真实,这就是终极真理。根本没有第二个存在,去认知它是什么,这独一存在是意识觉知本身。我们都是它。


Creation 天地万物

本来自我,那自性,展现出这天地万物,为了让你可以探查自性。你的双眼不可能看到双眼自身。就在双眼的前面放一块镜子,于是眼睛看到了眼睛自己——这和宇宙万物是相似的。天地万物的创造目的,是去清除你的个体性(认同)所导致的困惑和混乱。


Death 死亡

由于“我-是-身体”这个带有意向的模糊想法,死亡就带来了人对失去他自身“存在性”的恐惧。“生与死”的现象,从属于这身体,但这“生与死”两个现象,它们都是被叠印在本来真实自我上的虚假幻相而已。意识并非害怕失去这个病患的身体,而是害怕意识丧失。


Enlightenment 开悟

无明遮蔽是去认同“我是这身体”。

觉悟是完全清楚的知道“我是自性”


Fear 恐惧

作为真实存在的本来自我,这自性,就不会再有其它次要的事情来让你恐惧。


God 上帝

如果我们自己,一个人就意味着一个身体,那就肯定会认为,有一个造物主;但如果你就是那纯净纯一的真实存在,本来自我,那么就别无一物而只有这自性。


Guru ( Master ) 上师

只要你把你自己认同为一个“个体”,那么就必须得有一位上师或者导师来向你指明,你并非被环境条件所束缚奴役,而且给你指出,你的本来面目是毫无局限束缚的,是自由的。当颠倒的身份认同消失无踪,就会发现那“真实自我本性”就是上师。


Happiness 幸福

对幸福的搜寻,其实是对真正自我本性的无意识不自觉的搜寻。那真正自我本性是不灭的;所以当一个人发现这一幸福,它就是无穷尽的。幸福遍布内外。


Heaven 天堂

自觉觉自,自觉自“在”,是唯一的天堂。这寂静,这常住的至福。


Karma因缘业力

由于我们认定,我们是各种行为的“执行者和完成者”,是拥有自由选择和决定权的“做者”,那么我们不得不遭遇“因果关系”,不得不承担“后果”,然而此时,借助对“谁是做者?”的自我质问,这质询的结果,让一个人认清了他自己,凭借个体自我意志的“做者感”消失了,这个人就释放了业力。随之“解脱自在”的状态就是永恒的。


Liberation 解脱自在

解脱自在,并非死后被获得。解脱自在是永远的此时此刻“当下”。


Meditation冥想

正确的真正冥想,是持续不变的坚固停留在本我自性,“自觉觉自,自觉自在”,观“我在”,“自观自在”。
但此时突然有想法念头飘过,于是就用力去压制消灭它们,这个“用力”被术语化,说成是冥灭想法的冥想。
持续稳固的停留在自觉“你在”。这才是你的目标。
在压制和避免念头想法上竭尽全力,这样的冥想是负面消极的,反抗性的。
这样的冥想者是谁? 首先质询这个问题。持续稳固的停留在冥想者本身——自觉“我在”。
没必要打坐。冥想是持续忠实的守护一念“我在”——持续不离“我在”。
打坐中所有的境界体验,全都只是心智心理想法上的想象造作。


Mind心智

心智纯粹只是念头想法观念的混合物。

心智纯粹只是想法念头。“我”念是所有念头想法从属的“根”念。所以说,心智只是个“我”念。


Nirvana涅槃

涅槃是超脱于轮回的圆满。是完美状态,既无主观也无客观;无“色受想行识”。“色受想行识”都是心智的功能作用。在涅槃状态,唯有“至福常乐,纯粹的自觉自在”。


Peace和谐安宁

和谐安宁是我们真正的本性。它无须获得。

我们的想法念头必须忘掉。那就是安宁,我们所必须做的全部,只是去保持平静。


Religions宗教

如果一个人认为“我是这样的”,另一个人认定“我是那样的”,诸如此类,这就有了想法念头思想上的挤压冲撞,因此如此众多的宗教就由此产生了。那真相始终如是,永远如此,不受任何思想观念,矛盾和冲突以及别的任何东西的影响。


Self本我-本体-自性

在真相中独一无二的真实存在是本我-本性-自性。这世界,个体灵魂以及神,上帝,都是自性内的无常变化的现象。本我自性永远在那儿。就是你。别无一物唯有你。没有任何东西能够脱离你。不存在的事物都非自性本我。


Self-Realisation自我圆满,自我实现

谈及“自我圆满,自我实现”,在一定程度上就是一个妄想欺骗。这仅仅只是因为人们一直沉迷于被妄想哄骗出来的错觉里,也即把“非我”当成“自我”,把“非真非实”当成“真实”,所以他们必须依靠另一个妄想来断绝这样的颠倒妄想,脱离这些错觉,这个工具性的妄想就被叫做“自我实现”;因为事实上,这真实自我永远是真实自我,根本就不存在“圆满它,实现它”这样的事情。就在此刻当下,所有一切存续的事物都是真实自我,除了真实自我就再没什么了,那么是“谁”要去实现?又要实现什么呢?


Suffering痛苦,烦恼

所有一切痛苦烦恼,都是由于“我-是-这身体”的观念想法。

彻底认清了自我,就是苦边,彼岸,苦的止息。


Universe宇宙

这宇宙仅仅只是被心智营造出来的一个观看对象,于是它的存续性就在心智内。它不可能被当成一个外部实体来测量。(通过“外部实体”的方式来测量它,都会陷入困惑和自相矛盾。)一个人想要认知宇宙,必须认清“自我本性”。宇宙只是被膨胀拉伸展开的自我本性。宇宙不异于自我本性。


Vision   境界

人们谈及那神圣境界,然而其实是观看者本人在那画面里对他们做了不同的涂抹。即使一个会催眠术的人,也可以让某个人看到稀奇古怪的画面和现象,而你把这种催眠术谴责为弄虚作假的哄骗和把戏,反之,你却把前者,那境界当作神圣来高度吹捧和赞颂。为什么会有这个差别?事实上,所有可见的事物都是虚假的,不论它们来自于感官,还是心智,都只是纯粹的想法观念。这就是真相。

在真实的实相里,没有任何可见。现在你对这个“我”有怎样的感受?你是不是抓着你面前的一面镜子来认识你自身的存在?这正在“看”镜子的觉知,就是这个“我”。认清它,了解它,而这就是真相。你本人所看到的体态,姿态,它本身就是镜子里的镜像,因为根本没有二元性,这镜像和自我本体是同一个,是一个整体。不要被境界所哄骗,不要被你自己的镜像所哄骗,以为镜子里看到的不是你,是其他什么东西。


Who am I? 谁是“我”?

认清自我最好的工具方法,就是去质询审问“我是谁?”

当前的烦恼是来自于心智,而心智的止息,必定只能通过心智。

在每一个念头想法升起时,一个人一定要留心,必须非常警醒,并且质问他自己,正在呈现这想法念头的是谁?那回答必定是“我”。如果你紧跟着质问“我是谁?” 那心智就会返回它所来的那个源头——它流出的那个地方。那已经升起的念头也就会沉没湮灭。(心智就好像一个海底吹起的气泡,而质问“谁有这个想法?我是谁?”就会刺破这个气泡。)


如何去除ego ?

你要去除个体自我认同ego, 就去凝视在你的“核心”上——“我在”。



拉玛纳:自我质询(摘选)
露西.科内尔森依据拉玛纳马哈希尊者的讲谈编辑了一本书 Hunting The ‘I’《搜出这个“我”》,本章节选取自该书第II部分。


你幸福吗?

当你用反问——“什么是幸福?”来作为回应时,那意味着你早已看透了——你所谓的幸福,它是多么容易破碎,多么短暂和无常。但也许我们内心所有的,根本不是幸福,而只是“快意轻松”?

“快意轻松”意味着,实现了某种愿望,或者消除了令人讨厌的事情,或者摆脱了令人反感的事情。但是经验告诉我们,一个愿望被满足了,就会另外又冒出别的愿望来;令人反感,讨厌的事情被摆平之后,另外又有某件事跳出来,它同样令人反感,讨厌,它一样妨碍我们的意图,还是不合我们心意,弄的很不开心,怎么也不痛快。

我们一次又一次的努力,努力去改变条件状况和处境;去过得快活,难道不是我们天赋的权利吗?那么,我们去奋斗,去斗争,去努力争取,为什么却偏偏总是和幸福快乐失之交臂呢?就因为我们的“惟一”误解:我们并不知道“我们自己真正是什么”,我们完全不了解自己,不认识我们自己(可我们却以为我们了解)。其它事情,都因为这同一误解,全都损坏变质了。我们根本不了解——究竟什么是真正的“幸福”。


当我们开始“自我质询”的时候,是谁正在做呢?

拉玛纳尊者回答:

“本我毫无追思细想(vichara)。做质询的那个就是ego。自我调查中被质询的那个“我”也同样是ego。质询的结果是ego的“真实存在性”被质疑而终结,本我被认出为真实存在。 (Day by Day, 21.11.45.)


以下为节选段落:

提问者简称 Q:

拉玛纳马哈希尊者,以下简称 M:


Q: 心智(头脑理性)的性质是什么?

M: 心智什么也不是,只不过就是个想法——“我”想法。心智和个体自我ego, 是一回事,是同一个东西。其它的心理能力和功能,诸如“智力,理解力,记忆力”以及“记忆存储”功能,都只是这“我”想法。思维,智力,心理习惯和经常性行为,兴趣倾向性....等等的存储库,以及“个体自我意识”;所有这些都只是同一个心智本身。这就好像同一个人,依照他不同的职责和职务,被赋予着不同的名称。个体灵魂不是别的,就是这个“我”想法,或者个体自我ego。


Q: 我们怎么发现心智的本质性质,也就是它的终极肇因,或者说,它作为一种现象表现的那个本体?

M: 以重要性的顺序来把种种“想法”系统的分类,那么“我”-想法,是首要的,最重要的想法。“个体/个性”概念,或者“想法”,也是所有其它各种想法的“根词”或者“句柄”(工具的握柄),之后每一个概念或者想法浮现出来,都只被当作“某个人的”想法,然而却并不知道,它们是独立存续的,不依赖于ego,也就是说,这每一个想法是(自行其事)不依赖于“我”想法的。“我”想法,或者ego,却因此炫耀着“思维活动状态”。除非这第一人称“我”想法登台亮相,否则第二和第三人称(他,你,那,等等)不会出现。因此它们都只在第一人称“我”想法登台之后才显现,所以这三个人称看上去就是一起出现,一起消失。仔细查考这儿,“我”或者个体性的最终原因。

这个“我”从哪里浮现出来的?向内在搜寻;它随之突然消失。这就是智慧的追捕。当“思想”不断的调查它自己的本质,它自己就蒸发掉了,因为并不真的存在“心智思想”这样一种东西。这对所有人都是“直达”的路。思想心智纯粹就只是各种想法而已。“我”-这想法,就是所有想法的“根”。所以说,思想心智就只是“我”这想法本身而已。“我”-想法的诞生,就是“某个人”的诞生;“我”-想法的死亡,就是“某个人”的死亡。“我”-想法,它发生之后,颠倒的认同于身体,把“我”想法所营造出的“身体”等同为它本身。只要“我”想法还在活动着,那儿就有“苦”。当“我”终止消失,就无“苦”。

....

Q: 是的,但是当我习惯于“我”-想法,其它的种种想法冒出来并且骚扰我。

M: 仔细审视,它们到底是“谁的”想法。它们就会突然消失。在单一的“我”想法上,它们有它们的根。保持在这根上,它们就会消失。



Q: 由“个体自我ego”发起的某种调查质询,怎么可能揭露它自身的虚假不实呢?

M:“我”-想法,它从根本源头中浮现,当你沉入根本源头,那么“ego”可被知觉到的“现象活动方式”就被超越了。

.....

"ego"被表述成,有三个身体,粗重身,微妙身和因果身,可这样的表述,仅仅是为了方便阐述。如果质询调查的方法是依赖于“ego”形式,你可能会认为,这调查成了完全不可能的事情了,因为“ego”可能呈现的“形态模式”是大量的。所以,为了自我质询的展开,你就必须沉入基础,也即“ego”只有一种模式,就是“Aham-Vritti”。

ahaM:“我在”;“我”的来源;无上“我”-元觉;最高的“心”

vritti:某想法;某概念;心智思想的活动;思维波动;某种行为活动的路径和方式;一种被预期的目标朝向,这个被设定的方向,赋予心智思想的范围(处理和研究事务的范围和作用域)去表达和显现出各式各样的感受和情感;过去的行为活动和主观感受被作为一种结果,在心智思维中留下了印记。

Q:问题依然还在,为什么对“Aham-Vritti” 源头的追索,被从其它的“vrittis” 中区别开来,这追索被认为是导向觉悟的直路?

M: “我”状态,或者“我在”状态,从概念的通常习惯上被看作“Aham-vritti ”,但实际上,它是和其它心智里的“Vritti”不同的。它不像心智里的其它“Vritti”那样,其它的“Vritti”没有基础性的相互关联,Aham-vritti 和心智里的所有每一个“vritti”都是基础性的平等的相关联着。没有“Aham-vritti ”就不可能有其它的“Vritti”,但是“Aham-vritti ”可以自依自持,不依赖于心智中的其它“Vritti”,所以它和其它的“Vritti”是根本不同的。

故而,对“Aham-vritti”本源的调查,就不单纯是搜索“ego”众多模式中的基础模式,而是探查源头本身——从那儿产生着“我在”状态。换句话说,以“Aham-vritti”(住于我在感)追求对“ego”的本源认识,必然暗含着超越“ego”它可能呈现的每一个形态模式。



Q: 不得不承认,“Aham-vritti”根本上包含了“ego”所有一切形态模式,可为什么就单单把这“Aham-vritti”(自觉我在)的vritti (想法)挑出来作为自我质询的方法呢?

M: 因为这“Aham-vritti”(“我在”感)是你知觉体验“不可简化”的基点,并且因为探查它的源头,是你了悟自性本体,唯一能够采用的,切实可行的途径进程。“ego”被说成有一个因果身(深眠状态下的“我”),但你怎么能把它转成你调查的主体呢?当“ego”采用“Aham-vritti”模式,你就被沉入到深眠的无知觉状态。

.....

Q: 怎么摧毁小我ego?

M: 首先抓住"小我"不放,然后又问怎么摧毁它?谁在问这样的问题?谁?就是小我ego自己。这问题是一种“真实存在”的肯定,是珍爱着小我ego,不会杀死它。如果你深入调查“小我”,你会发现,它根本就不真实存在。一件东西真实存在,才有怎么摧毁的问题。而当一件东西根本不真实存在,还需要摧毁吗?只需要调查它的真实性。它就消失了。         

——-《Self-enquiry》 of Sri Ramana Maharshi ,Edited by David Godman



* * * * * *

Q: 问:什么是实体?

M: 实体必定是永恒真实的存在。它不具形相和名称。先于“具体形象和名称”的基础存在,才是实体。它先于种种限制条件和限制作用,这存在本身是无限制的。它不受束缚约束。它先于所有虚假不真的东西就在,是一切不存在不真实之物的基础存在,而作为基础存在,它自身是真实的。实体就是那存在。存在就是本在。它超越于一切言辞表达上的“在,不在”,它超越于表现方式上的“显现,不显现,生物,非生物。”



Q: 这“元觉”是什么?一个人怎么才能获得并且提升它?

M: 你是元觉。元觉是给你的另一个名称。因为你本身就是元觉本身,所以,根本就不需要什么“获得”或者“提升”。

Q: 如果本体它本身就是“觉”,为什么此刻我知觉不到本体呢?

M: 那儿是没有“二元性”的。你当前的知觉是由于“小我ego”(“我”-想法),知觉纯粹只是相互对比出来的“识”。相互对比出来的“识”,必须一个主观观察和一个被观察的对象目标,于此相反,本体的元觉是绝对的(非二元相对)所以不需要任何对象目标。

回忆,也同样是相互对比的“相对”,要求有一个被回忆的“对象目标”,以及一个去回忆的主观观察。如果那儿没有“二元性”,谁在回忆谁?

本体永在当前。永远存在于当前。每一个人都渴望去知觉体验本体。(唯一的一台磅秤,除了它自己再没有第二个存在物,它需要什么样的手段才能称量它自己?)人们好像去看某种新鲜事儿一样,去期待着看到本体。可是本体是永恒存在并且永远恒常不变。可人们就好像期待着观看一道强光一样,渴望看到它。那怎么可能?它不是光亮,也不是黑暗。它只是它自己永恒不变,始终如一的“存在”本身。它不是二元性的,不可能“被”定义,不可能"被"精确描述。最好的描述就是“I am that I am”(我就是我,那独一存在)。经典上的种种描述,仅仅是比喻,并不是事实。它是唯一存在,但非“真实和虚幻”的名词;它是“知性”,但非“知识和无知”。它怎么可能被名词概念精确表述呢?它单纯的存在,完全质朴。



Q: 当一个人完全认清自我本性,他会领悟到什么呢?

M: 没有什么领悟。领悟只是“纯粹存在”,独一存在。我们所谓的“自性觉悟”状态,并不是获得什么新的东西,或者到达了什么遥远的目的地,仅仅就是你早已是的你,就是“你一直就是的你”——纯粹只是存在,早已存在,当前存在,永远当前存在。只需要放下把“非真”当“真”的认知,放下认假为真。我们所有人都认为是真实的东西,其实是不真实的。真实早已真实,真实就是真实,自性就是自性,我就是我。在某个阶段你会感觉到你自己太好笑了,拼命的想去知觉发现的那个“自性本体”,那“真我”是毫无自我知觉的。

那状态超出“观看和被观看”。没有任何观看者在那儿观看任何事物。那正在观看当前一切事物显现的观看者消失不在,然而那“自性本体”,那“真我”独一存在,永恒存在。



Q: 怎样通过直接体验去认知了解它?

M: 如果我们谈到知觉体验本体,那就必须有两个自我,一个是知觉体验的自我,另一个是被知觉体验到的自我,而且还有一个知觉体验的交互过程。我们所谓的,称之为“觉悟”的状态,是“纯粹是自性本身”,不是知觉体验别的什么,或者变成别的什么。如果某人觉悟了,他就是那独一存在,并且那独一存在,早就存在,永恒存在。某人不可能描写出那状态。某人只能就“是”它。当然,我们泛泛的,不严格的谈谈“自性觉悟”,就只因为没办法,没有什么更好的表达。那真实存在,早就独一无二的真实存在了,始终恒常真实,怎么去了解?或者怎么让本来就真实的变成真实?



       ——-《Self- Atma》-The Teachings of Sri Ramana Maharshi Edited by David Godman







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查看完整版本: 大衛‧艾克:雄獅醒來9 - 爬蟲腦 月球矩陣 /其他修行人資訊